Skip to content

《二手世界》 邓一丁解读

《二手世界》| 邓一丁解读

关于作者

亚当·明特,彭博社中国问题专栏作者,曾担任彭博社驻上海记者,在上海生活、工作十六年。亚当祖上是俄罗斯犹太人,20世纪初移民美国,开始从事废品回收行业。亚当从小帮助家人料理生意,非常熟悉废品回收、旧货买卖的门道。大学毕业后,亚当成为商业记者,继续关注全球的废品和旧货产业链。他曾写作畅销书《废物星球》,分析全球的废品回收行业,尤其关注中国在其中发挥的作用。这本书在全球读者中引起了较大反响。

关于本书

《二手世界》记录了亚当·明特调查全球二手产业链的见闻和思考。作为资深商业记者,亚当走访了五大洲十几个国家,调查二手货在全球的流动。他发现,这个产业的上游是正在崛起的房屋清理行业;二手商店在欧美世界时常承担社会福利义务,在日本等国则代表了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二手物品的跨国流动提高了物品的利用率。亚当认为,受限于二手货的质量,二手产业尚未发挥出它应有的实力。解决方案是从源头上监督一手商品的制造商,提高商品的耐用度。

核心内容

在物质过剩的当今世界,二手交易正在长成一门庞大的产业,对人类生活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但是一般人对二手交易的理解,往往停留在买卖旧货这个简单的层面。人们并不了解这条庞大的产业链延伸到哪里,自己买卖的旧货最终会出现在什么地方。其实,二手交易产业链远比转卖闲置物品的二手市场复杂。这条产业链连接着全球几十亿人。商业的力量将不同种类的旧货运往世界各国。这本《二手世界》描绘的就是这个复杂的过程。

你好,我是邓一丁,欢迎每天听本书。

今天我要为你解读的书,叫做《二手世界》。这本书的副标题是“全球旧货市场调查手记”。为了全面地了解二手交易这个行业,这本书的作者跑遍了五大洲十几个国家。书里写的就是他这一路上的见闻和思考。

说到二手交易,你肯定不陌生。你或许也有过买卖二手货的经历。但我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你卖出去的东西,或者你以前捐掉的、扔掉的东西,最后到哪儿去了呢?此时此刻,你身边的心爱之物,比如你的衣服、首饰、书,最后的归宿又会是哪里呢?

我说一件我们都很熟悉的东西。你上中学的时候,肯定穿过校服吧?我记得我们中学的校服,是一身蓝白相间的运动服,松松垮垮的。那身衣服,我中学毕业后再没见过,听说是让我妈扔进了楼下专门回收旧衣服的箱子里。它后来到哪儿去了呢?前几天我在抖音上看到一条视频,大受震撼:一个非洲小伙子,穿着一件白色T恤衫,样子挺精干。走近了看,那件T恤衫上居然印着中国的一所中学的校徽,原来是一件校服。近年来,中国回收的旧衣服大量进入非洲的二手市场。你当年穿过的校服,现在很可能就挂在一户非洲人家的晾衣绳上。

这还只是全球二手交易行业的一个小小的缩影。我在商业数据平台Statista上查到了几个数据:2021年,全球二手服装市场的规模大约是人民币2300亿元;二手车的市场规模就更大了,将近8万亿。中国国内的二手市场也在快速发展。从《人民日报》发布的数据来看,2020年,中国有1.8亿人次做过线上的二手交易;中国闲置物品的市场规模突破了人民币1万亿元,到2025年,预计会接近3万亿。二手交易这门庞大的产业,已经深深地嵌入了我们这个社会的结构。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里的闲置物品越堆越多,我们对这个产业的需求只会越来越大。

所以,你值得花点时间,听听今天的这本《二手世界》。这本书的作者叫亚当·明特。他和二手交易行业还有些渊源。亚当家祖上是俄罗斯的犹太人,1915年移民美国。当时他们身无分文,语言不通,也没什么傍身的技能,只好做起了废品回收的生意,一做就是几十年。亚当生在这样一个“废品世家”,从小帮着家人料理生意,非常了解回收废品、买卖旧货的门道。后来,亚当上了大学,毕业后做了彭博社的记者,被派到上海工作了十几年。他的第一本书《废物星球》讲的是全球的垃圾回收产业,尤其关注中国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这本书「得到听书」也为你解读过,感兴趣的话,你不妨找来听一听。

接下来,我们就来说说《二手世界》这本书。我的解读分为两个部分。在第一部分,我们先跟着亚当逛一逛全球的二手交易产业链,看看二手货是怎么把世界各地的人连在一起的。在第二部分,我们再来了解一下亚当对二手交易行业的分析,看看这个行业面临着哪些挑战,又有哪些可能的应对方案。听完这本书,希望你能对二手交易行业有些新鲜的认识。

接下来,我们就进入第一部分,看看二手货是怎么在全球范围内流通的。《二手世界》这本书的写法,主要是讲故事。我也给你讲一个故事,把书里提到的二手交易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串起来。我先声明,虽说是故事,但故事里提到的各种东西、公司和人,都是亚当在调查的过程中亲眼见到的。

好,故事开始。话说,美国有个老太太要搬家。她看着一屋子的东西犯了难。老太太的屋子里堆着各式各样的旧家具,衣柜里塞满了旧衣服,书架上还摆着她从世界各地带回来的旅游纪念品。老太太翻箱倒柜地整理东西,居然还找到了她儿子十几岁时买的一只玩偶。那只玩偶是电影《星球大战》的周边产品,毛茸茸的,看着有点丑。老太太也不太懂她儿子的兴趣。

老太太要搬去的地方是一间老年公寓。公寓里配备了全套的生活设施。另外,为了方便老年人活动,这种公寓的面积都不大。这样一来,老太太这一屋子的东西,肯定没法都带走。老太太手头倒是挺宽裕,也没指望拿这些东西换多少钱。可是要把东西直接扔掉,她也实在有点舍不得。毕竟,她和这些东西朝夕相处,已经大半辈子了。要是有人能把这些东西带走,接着用,老太太心里多少会好受一点。想到这儿,她给当地的一家公司打了个电话。

这家公司叫空巢清理公司,清空的空,鸟巢的巢。这家公司的业务就是帮委托人清理房间,把不要的东西处理掉。美国有不少人家里的东西堆积如山,房屋清理行业正在迅猛发展,竞争很激烈。但空巢清理公司有个特别的地方:他们承诺,从委托人家里清出来的东西,他们不会随意丢弃,而是尽可能卖到二手市场上去。因为有了这个承诺,更多的美国人愿意选择空巢清理公司帮他们清理房间。大家都希望,东西在彻底报废之前,还能到二手市场上去碰碰运气,看看能不能找到新主人。

为什么人们有这样的愿望呢?是为了把旧东西换成钱吗?至少在咱们说的这个例子里,不是这样。空巢清理公司卖委托人的旧东西,挣到的钱归公司所有,并不会分给委托人。那委托人是为了让东西循环利用,保护环境吗?当然也有人有这方面的考虑,但这也不是重点。《二手世界》的作者亚当在调查中发现,人们之所以把自己的东西拿到二手市场上去卖,主要是为了满足情感上的需求。二手市场上的商品,都是那些人们舍不得丢掉,但又不得不丢掉的东西。要割舍这样的东西,东西的主人得做一番心理斗争。要是他们心里想着,自己丢掉的东西,还会被喜欢它们的人带回家,继续使用,就会感到宽慰,丢东西的时候也会轻松一点。空巢清理公司聪明的地方就在这儿。他们把委托人的旧东西拿到二手市场上去卖,其实是帮委托人卸下了一个心理包袱,帮他们更轻松地做出清理房间的决定。这样一来,他们接到的委托当然就更多了。

这里值得多说两句:除了美国,亚当还调查了日本的房屋清理和二手交易行业。在日本,这两个行业也在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而且,这种需求恐怕比美国人的还要迫切。日本社会面临老龄化的问题。很多老人去世后,留下一屋子的遗物。日本人的住房通常又比较窄小,老人的子孙就算想要保留老人的遗物,家里也没有多余的空间了。遗物上寄托着家人的哀思,也没办法轻易丢掉。那这些遗物要怎么处理呢?很多都流入了日本的二手交易市场。这件事咱们中国人可能有点不好接受。但在日本,这不是太大的问题。因为日本的房屋清理行业雇用了大量佛教的僧人。帮老人清理遗物的时候,僧人会念经超度亡灵,把该烧的东西烧掉。日本人相信,经过这样一套流程,逝者的灵魂就不会附着在遗物上,东西也就可以卖给新主人了。这确实是日本社会一个比较独特的现象。

我们还是说回美国的那位老太太。空巢清理公司的人来到老太太的家里,做了一番评估,就把老太太不要的东西大包小裹地搬上卡车,开走了。这一车的东西,要送到哪儿去呢?

这里面最值钱的,会被送到空巢清理公司自己开的二手店里,当古董卖掉。老太太觉得,她用了几十年的那些老家具,肯定是这一车旧货里最值钱的东西。但二手店的老板并不这么认为。她看了看车上卸下来的旧货,撇了撇嘴。老太太家的餐桌,断了一条腿,配的四把椅子还缺了一把。有一个欧式的大衣柜倒是挺漂亮的。问题是,在美国,上了年纪的人家里几乎都有一个这样的大衣柜。这是老一辈人喜欢的玩意儿,早就过时了。二手店老板没抱太大希望,继续在旧货堆里翻找着。突然,她眼前一亮:她居然找到了一只第一部《星球大战》上映当年生产的原版玩偶!这件宝贝可值钱了。二手店老板赶紧把那件毛茸茸的玩偶捡起来,收拾干净。没过几天,这只玩偶就被一个五十多岁的老男孩买走了,卖价是两万多美元。

空巢清理公司的二手店空间有限。卖不了多少钱的东西,他们会送到更大的连锁二手店。在美国,连锁二手店里最大的一家叫古德维尔,英文是“goodwill”,大概可以翻译成“良好的意愿”或者“善意”。在美国人眼里,古德维尔几乎成了二手店的代名词。2017年,美国二手交易行业的总收入是175亿美元,古德维尔一家就贡献了三分之一。这么挣钱的一家企业,居然是一家非营利机构。古德维尔卖二手货挣的钱,主要用来创造就业岗位。他们雇用的员工大多都是生活上有困难的人。

比如,从2014年起,古德维尔启动了“青年修复计划”,雇用了一帮青年人,教他们修理旧家具。这项计划的目的倒不是为了修好家具拿去卖,而是为了给这些青年人提供一个自力更生的机会。古德维尔雇用的青年人,大多进过少管所,没有谋生的能力。在古德维尔,他们可以学到一技之长,养活自己。老太太的那张断了一条腿的桌子就在这个项目里被修好了。修桌子的小伙子活儿干得很漂亮。那张桌子还被送去参加了家具展览会。

古德维尔日常运营中的许多细节,都体现出这家公司的慈善色彩。比如,《二手世界》的作者亚当在访问一家古德维尔二手店的时候,就听到店里的员工对捐赠旧货的人大声喊:“谢谢您的捐赠!养活了我们店22名员工!”这是那家二手店那个月的口号。古德维尔的慈善色彩也决定了人们对这家企业的期待。来古德维尔买东西的人,只能接受很低的价格。价格稍微定得高一点,人们就会抱怨,说古德维尔违背了做慈善的初心。古德维尔的员工告诉亚当,一条牌子不错的牛仔裤,原价是249美元。哪怕是二手货,在精品古着店里也能卖30到40美元。但是在古德维尔,这条牛仔裤标价6.99美元,还是有人嫌贵,摇着头说:“这还是古德维尔吗?”

商品的利润不大,还得养活大量的员工,古德维尔就得在营销策略上下功夫了。他们给旧货贴上鲜艳的彩色标签,希望来买东西的人不会觉得店里的气氛太沉闷。他们还会进一些便宜的一手货来卖。这是为了和沃尔玛这样的大超市竞争。大超市的供应链品类齐全,商品的价格也很低,还是一手货。这给古德维尔造成了很大的竞争压力。古德维尔的二手货没那么全,只好进一手货来补充,尽量让顾客可以一站买齐他们需要的东西。除此之外,为了保持顾客的新鲜感,古德维尔还会定期更换店里的商品。一件二手货在货架上摆了六个星期,还没被买走,那就得下架。

这些被旧货市场淘汰的旧货还能到哪儿去呢?看来,美国国内是消化不了这些东西了。不过,海外市场上还有很多商家对这些东西感兴趣。比如,在日本,穿二手服装已经成了年轻人的时尚。日本很多古着店的老板,都和古德维尔这类的美国二手店有联系。我们故事里的这位美国老太太,年轻的时候很时髦,喜欢穿冠军牌的运动衣。这个品牌主打的风格就是复古,商标几十年没变过。老太太家清出来的衣服里,有件1980年代的冠军牌卫衣,看着比今天的设计还要新潮。这件衣服就被日本的古着店老板挑走了,现在被日本的年轻人高高兴兴地穿在身上。

老太太家的大衣柜也漂洋过海,找到了新家。它的新家在马来西亚。马来西亚的二手店从欧美进口大量的旧家具。进口的价格很便宜。满满一个集装箱的家具,只要245美元,也就是1500多块人民币。在马来西亚的二手市场上,这些旧家具大受欢迎。马来西亚人才不在乎欧美人的时尚标准。在他们看来,这些家具很耐用,样子也很漂亮。

现在,我们再来清点一下老太太家里清出来的东西。经过了这么多轮筛选,很多好东西都被挑走了。不过,剩下的东西也真不少。老太太的衣服还有一大半没人要呢。这些衣服已经穿得很旧了,也不是什么名牌。它们是不是就要被烧掉或者埋掉了呢?

别急。有个印度来的商人说,还可以抢救一下。这个印度商人挺奇怪,他对新衣服没什么兴趣,专挑旧衣服,好像越旧的衣服就越合他的心意。原来,他在印度开了一家工厂,专门生产抹布。抹布这件东西,我们所有人都用过。但是很少有人了解生产抹布的产业。这个产业其实是绝大多数纺织品最后的归宿。亚当在《二手世界》里引用了一个行业协会的数据:在美国,回收上来的纺织品有将近30%都被做成了抹布,另外有45%进入了二手市场。不过,所有的二手服装都有被淘汰的那一天,最后还是会回到制作抹布的工厂里。

抹布这个产业可能比你想象的要大。单说美国的抹布工厂,每年生产的抹布就在百亿这个数量级上。抹布的用途也不只是一般人家里擦擦地板、掸掸灰这么简单。单是石油和天然气行业,每年就要消耗几亿块抹布来擦除泄漏的油污和润滑剂。酒吧和餐厅用掉的抹布更多,每年有几十亿块抹布用于打扫桌面,擦干餐具。汽车行业也是消耗抹布的大头。每一辆新车从生产线上下来,每一次修车、洗车,工人们都得用抹布把汽车擦得发亮。高空作业人员要用抹布擦亮大楼的立面。清洁工要用抹布擦洗百货商城的地面和扶手。可以说,我们的整个城市都是被抹布擦干净的。

因为抹布的用途如此广泛,抹布产业也有很多外行人不了解的门道。比如,家政公司不喜欢买上面有亮片的抹布,因为这种抹布会刮伤客户的家具。加油站不喜欢买聚酯纤维材料的抹布,因为这种抹布容易起静电,有引发爆炸的危险。餐厅和酒吧不喜欢买彩色的抹布,因为抹布掉色会染到桌面上。再比如,我们故事里的这位印度商人,为什么专挑旧衣服呢?因为旧衣服柔软、吸水,最符合制造抹布的要求。有些抹布工厂甚至会用到一种特制的洗衣机。这种洗衣机的力道特别大,专门用来把新衣服洗旧。新衣服放进去,洗一水就松松垮垮的了,而这才符合制造抹布的要求。

印度是全球抹布产业的一个中心。印度商人从全球进口旧衣服,再按照材料分拣,切割,加工成抹布。这些抹布出口到世界各国,有些被卖到了美国。咱们故事里的这位美国老太太,已经搬进了她的老年公寓。有一天,她从超市里买回一沓抹布。她捧着其中的一块,怎么看怎么亲切,也不明白是为什么。其实,这块抹布就是用她年轻的时候最喜欢的那条牛仔裤做成的。只不过,经过了抹布工厂一系列的处理,她已经完全认不出来了。

好,我们的故事就说到这儿。这个故事基本上可以把《二手世界》这本书里介绍的全球二手产业链串起来。当然,这条庞大的产业链远比我们故事里说的要复杂。除了美国和日本,欧洲和今天的中国也是出口二手货的大国。除了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越南和菲律宾的二手市场也很繁荣。在美国和墨西哥的边境上,美国的二手货源源不断地流入墨西哥市场。在旧衣回收行业,巴基斯坦商人是印度商人强有力的竞争对手。非洲的加纳和尼日利亚每年都会进口大量的废旧电子产品,把里面的零件拆出来,用于修理旧电脑和旧电视。这些地方发生的故事,亚当在《二手世界》里也都有提到。感兴趣的话,你可以找来原书读一读,在「得到电子书」就可以找得到。

接下来,我们把镜头拉远一点,看看亚当对全球二手产业的分析。在亚当看来,全球的二手产业虽然已经有了相当的规模,但还有巨大的潜力有待发掘。绝大多数的废旧物品还是没能被二手产业消化掉。就拿美国来说,2015年,美国人大概扔掉了1100万吨家具、1500万吨纺织品、2100万吨耐用品,而美国最大的连锁二手店古德维尔只回收了这些东西中的3%。这3%里还有一大半卖不出去。在堆积如山的废旧物品面前,二手产业发挥的这点作用实在是杯水车薪。

那没能被二手产业消化掉的这些东西该怎么处理呢?当前最有效的处理办法是垃圾回收。不过,亚当认为垃圾回收也有局限性。亚当对全球的垃圾回收产业做过通盘的调查。他发现,垃圾回收也要消耗人力和物力,成本并不低。而且,任何东西的回收率都不可能达到100%。你的智能手机里,就有15种左右的金属没法回收利用。亚当还发现,垃圾回收会产生一种奇怪的心理作用,鼓励人们消费,产生更多的废物。比如,可口可乐公司在它的易拉罐和饮料瓶上都印着可回收的标志。这其实是喂给消费者的一颗定心丸,让他们在买饮料的时候不用总想着自己的购买行为会给环境带来负担。这样做的结果是产生更多的废物,而这些废物的回收率非常有限。

既然垃圾回收没办法为所有的废旧物品兜底,我们就需要二手经济来发挥更大的作用。亚当认为,当前的二手经济还没有发挥出它应有的实力。这是因为它遇到了一项阻碍。这项阻碍,亚当称之为“质量危机”。

所谓的“质量危机”,就是指流入二手市场的物品质量太差,达不到再次售卖的标准。在刚才的故事里,我们已经看到,二手市场并不是来者不拒的垃圾桶,而是由很多层不同精度的筛子组成的过滤器。少数还有利用价值的东西会被这台过滤器承接下来,绝大多数废物都像细碎的灰尘一样漏掉了。要想让这台过滤器发挥更大的作用,最重要的是保证进入二手市场的旧货都是合格的产品,都能为新主人提供应有的价值。

怎么才能保证进入二手市场的产品质量呢?亚当认为,最重要的是从源头上对一手产品的制造商提出要求,让制造商生产更耐用的产品。你听了这个思路,可能觉得亚当有点天真。生产更耐用的产品,似乎并不符合商家的利益啊?商家当然希望自己的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越快越好,消费者用坏了一件,马上再买一件。要是产品怎么都用不坏,商家还怎么卖东西呢?

但是亚当认为,生产更耐用的产品,并不会损害商家的利益。因为消费者愿意为更耐用的产品支付更高的费用。这个结论是有真实的数据支持的。亚当在书里举了个例子:一项欧洲的调查显示,在选购洗碗机的时候,假如洗碗机的寿命比同类产品长两年,90%的消费者都愿意为价格300到500欧元的洗碗机多支付102欧元的费用。换句话说,只要产品的质量过硬,商家当然有底气标出更高的价格。这样的产品仍然会受到市场的欢迎。

问题是,产品的质量并不是一眼可见的。逛商场的时候,消费者很难从货架上成百上千件同类的商品里,选出那些质量最好的。如果你买的是电脑、数码相机,或者汽车这类科技含量很高的产品,鉴别质量的门槛就更高了。针对这个问题,亚当提出的解决方案是,要求商家公开标明产品的使用寿命。至少是理论上的使用寿命。如果亚当的设想可以实现,这对那些生产高质量产品的商家是非常有利的。因为标签让产品的质量可视化了,消费者一眼就可以看到一件东西能用多少年,产品的价格也会更有说服力。当然,你肯定也想到了,标明产品的使用寿命涉及很多技术层面的问题。新产品的使用寿命怎么预估?不同类产品的使用寿命怎么换算?这都需要业界进一步探讨,达成共识。

亚当在书里还提出了一些设想。在他看来,这些设想可以提高物品的利用率,让二手产业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不过,这些设想更多地适用于欧美的市场环境,在这里我就不多做介绍了。感兴趣的话,你也可以读一读原书,看看有没有启发。

亚当·明特的《二手世界》这本书,我就为你解读到这里。在这本书里,我们跟着亚当参观了全球的二手产业链。这条产业链的上游是正在崛起的房屋清理行业。大量的私人物品在二手产业的大河里顺流而下,流向各种需要它们的方向。从高价的古董到廉价的服装,从家具、耐用品,到电子产品和汽车,二手货走进了全球几十亿人的家庭,为新主人带来实惠,也给原主人带来情感上的安慰。

经过了这场二手货的全球旅行,在本期音频结束前,我想请你把注意力收回到我们身边来,看看中国的二手行业。我们的二手行业也在蓬勃发展。你最熟悉的可能是“闲鱼”这类的电商平台。从《中国青年报》上发布的数据来看,2020年,中国二手电商的交易规模是3745.5亿元,比2019年增长了44%。电商的规模还只占到中国闲置市场总额的36%。二手书交易平台“多抓鱼”已经在尝试线下的二手店,不只卖书,也卖衣服。在你居住的城市里,最热闹的那条商业街上,很可能也开了古着店。你在那里或许能找到童年时代喜欢的物件。假如你对二手行业有兴趣,不妨想一想,中国的二手行业还能和哪些行业接通?国外的二手产业有没有什么经验可供借鉴?

欢迎你在留言区分享你的见解。

以上就是《二手世界》这本书的精华内容。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文和脑图。要是你觉得这本书有意思,也欢迎你点击红包分享按钮,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你可以在「得到电子书」找到这本书的电子版,欢迎你去读一读。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1.  人们希望自己丢弃的物品能够进入二手市场,这主要是为了满足情感上的需求。

2.  二手行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质量危机:大多数的旧货达不到进入二手市场的质量要求,回收上来的旧货反倒会成为二手产业的负担。

3.  从源头上规范生产,监督制造商生产更耐用的产品,这或许是应对质量危机的可行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