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世界中心的岛》 杨蕾解读

《世界中心的岛》| 杨蕾解读

关于作者

萧拉瑟(Russell Shorto)是美国作家、历史学家,《纽约时报杂志》专栏作者。2018年他入选了“纽约市作家名人堂”。他在国内出版的作品有《笛卡尔的骨头:信仰与理性冲突简史》《阿姆斯特丹:世界最自由城市的历史》。

关于本书

这本书是萧拉瑟的成名之作,曾获得纽约市图书奖、华盛顿欧文奖和荷兰学会优秀文学金奖。萧拉瑟整理、引用了大量在21世纪初才为人所知的原始资料,讲述了在被英国人占领(1664年)前,荷兰统治曼哈顿殖民地的历史,以及,哪些定居者生活在这里,他们是如何相处和融合的。

核心内容

一、荷兰人统治曼哈顿殖民地的历史,是一个从极度自由到高度集权、最后又回归到自由发展的过程。

二、为什么创造曼哈顿这段历史的人是荷兰人而不是英国人。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杨蕾。本期音频为你解读的是《世界中心的岛:曼哈顿的传奇》。

在美国,纽约是人口最多的城市,这里宽容开放。布隆伯格是纽约的前市长,用他的话说,生活在这里的人来自一百多个国家,说着两百多种语言,有各种各样的宗教信仰。我们这本书的主角曼哈顿是纽约人口最多的一个区,可以说,它是纽约的精华,也是纽约的源头。本期我为你解读的书,主要讲的就是,曼哈顿宽容开放的基因到底从何而来。

在史学界有一种说法,1664年9月8日是纽约在历史上的真正起点。那一天,英国人占领了这里,他们还用英格兰国王的兄弟约克公爵的名字,重新命名了它,就是纽约,英文是New York,新约克。这一天,曼哈顿成为了英国的殖民地。所以,很多人就以为,曼哈顿的源头,还有它宽容开放的基因,都来自于英国。

但这本书却告诉我们,其实不是这样,它真正的源头不是英国,而是荷兰,宽容开放的基因也来自于荷兰。曼哈顿原本的名字其实是新阿姆斯特丹,这也是它最早的名字。

我之所以推荐这本书,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它说出了一个连美国人自己都不知道的真相。本书的作者是一位美国历史学家,就连他这样的专业人士,都是在机缘巧合之下,才发现了曼哈顿的源头原来是荷兰。

知道这件事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它的背后,实际上有两个问题。一是,我们对历史的想象,其实都是被人塑造出来的。关于美国历史的起源,我们都很熟悉的一个版本是:美国的起源是英国,其他民族对它的影响,都是之后才进来的。但讲述这个版本的是英国人,最早听到的人也是英国人,历史由胜利者书写,于是,荷兰人统治曼哈顿的这段历史就被抹去了。作者写这本书,追溯荷兰人统治曼哈顿这段历史的一个目的,就是想要说明,我们对历史的想象,其实都是被塑造出来的。

关于曼哈顿起源的另一个问题是,它也让我们意识到,纽约的根源还可以再往前走一步。它能让我们看到,现代世界在追溯根源的时候,其实还有一个更加广阔的图景。用作者的话说,曼哈顿起源的故事,其实也是17世纪欧洲探险和征服的故事,这段帝国奋斗史影响了全世界,也造就了现代社会的架构。提起曼哈顿的起源,大多数人想到的,最多就是英国人的五月花号登陆了美国,但是从来没有人关注过,现在的纽约跟荷兰人其实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本书说明了,在这段历史里,最重要的工作其实是由荷兰人完成的,所以,我才要带你去了解曼哈顿的荷兰源头。

另外,通过深入这段历史,你会发现一件很有意思的事: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竟然隐藏在另一个问题里。荷兰人统治曼哈顿的时间很短,只有40年。在当时,对荷兰人来说,怎么把曼哈顿管理好是一个问题,那他们是怎么做的呢?他们从自己的母国荷兰身上,拿来了解决方案。因为荷兰遇到了很多特有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们进化出了独特的能力。

这本书的英文原版在2005年出版,曾是英文世界里非常受关注的一本书,2019年7月才出了中文版。我之前一直都是《李翔知识内参》的主编,出于工作习惯,我每天都会看大量外刊和网站。我注意到,《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卫报》对这本书的评价都很高,说它是了解纽约的一本必读书。

这本书的作者萧拉瑟是一位美国历史学家、作家,他对历史的研究很严谨,不过,他的书一点都不枯燥,因为他很注重文字的趣味和可读性。他很受读者欢迎,他的书已经以十四种语言出版了。

好,下面我会通过两部分内容为你解读这本书。第一部分,我会为你简单描述一下,荷兰人统治曼哈顿的历史。第二部分,我们说说,为什么荷兰人能够创造这段历史。

好,我们先来看第一部分。1624年,荷兰在曼哈顿建立了殖民地,一直维持了40年。这段历史,如果用一句话总结,就是一个从极度自由到高度集权、再回归自由发展的过程。读完这本书后,我的感受是,历史有时候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再走回到第一个极端。为了方便叙述,接下来,我会用曼哈顿来指代荷兰在北美的这个殖民地。

这个时期的曼哈顿历史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首先是极度自由阶段。极度自由意味着,人们可以用极低的价格购买土地,随意享用这里丰富的自然资源,只要与印第安人谈判好,就能进行皮毛交易。负责经营这里的荷兰西印度公司,当时还没想好怎么管理,所以,这块殖民地处在无人管理的状态。

这些自由给人们带来了很多好处。假如你在那个时期来到这里,把你的外套、枪和水壶凑一起,就能买下一大片耕地。如果你有一串念珠,就可以从印第安人那里换到一张海狸皮毛,这种皮毛做成的帽子,在欧洲可是地位的象征,价格也贵的离谱,普通人三个月的薪水才能买到这样一顶帽子。这些好处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新面孔,他们来自于世界各地。有来自意大利和波兰的移民,还有来自北非的,人口结构变得复杂多元。

没想到的是,这些好处也引发了一个问题:走私犯和海盗们也被吸引来了这里。海盗来到这里,可以随意掠夺附近水域的船只。有一个很有名的海盗,甚至把曼哈顿作为自己的基地,专门去抢夺西班牙人看管的水域,城里很多有头有脸的人物居然都是这个海盗的赞助人。渐渐地,海盗、走私犯、娼妓和坑蒙拐骗的生意人集中在一起,把这里变成了一个“混乱又邋遢的地方”。

怎么管理这片法外之地呢?荷兰西印度公司派总督奇夫特来了曼哈顿,奇夫特是一个野蛮的种族主义者,他想用一贯的铁腕政策扭转现在的局面。他的到来,宣告着第二阶段——曼哈顿高度集权的开始。这时候的曼哈顿,就从极度自由走到了另一个极端,总督全权专断,生杀予夺。

说到这里,给你补充一下背景,荷兰政府授权荷兰西印度公司负责在西方殖民地的事务。荷兰的殖民逻辑,与英国不一样。英国人会扶植殖民地的发展。荷兰人的做法是在殖民地设立军事贸易基地。这些基地没有司法制度,没有申诉制度,殖民地的官员们拥有军事独裁权。换句话说,殖民地领导人就是司法制度。

这种专制在当时也有好处。比如,奇夫特通过直接下达指令,解决了极度自由所引发的货币危机。那时候,人们使用的货币种类不仅很混乱,还有商人会在兑换通用货币“贝壳念珠”的时候以次充好。奇夫特一道命令就直接禁止了这种行为。

不过,高度集权带来的副作用更大。奇夫特习惯了专制统治,他想向印第安人收取保护费。这个要求被拒绝后,他就向印第安部落开战,命令士兵屠杀印第安人的村庄。奇夫特的强硬和野蛮,不仅促使当地的土著结成联盟,屠杀欧洲人,还引起了当地居民的强烈不满。

荷兰西印度公司,拥有美洲东海岸、非洲西海岸以及太平洋岛屿的贸易垄断权。他们也在曼哈顿实施了贸易垄断,这个政策妨碍了这里几乎所有领域的发展。直到1640年,曼哈顿才变成了一个自由贸易区,成为了新大陆的主要港口和枢纽。这时的曼哈顿达到了第三个阶段:自由贸易,这也是一个比较平衡的状态。

曼哈顿渐渐成为一个商业定居点,人们交易时,使用的主要语言有六种,通用货币有三种。而且,每个人都是贸易商,商人之间没有类别之分,比如,裁缝会酿啤酒,面包师也可以是船长。社会结构的粗糙松散,这就让曼哈顿的社会流动性比欧洲更强,人们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向社会高阶层流动。

说完了曼哈顿的这段历史。我还想给你分享一个有趣的故事。故事的两位主角身份不对等,一位是总督彼得,他负责统制曼哈顿,另一位是邓克律师。对于曼哈顿未来的命运,两个人的立场不同。让人没想到的是,最后小律师的立场战胜了大总督,这个律师是怎么做到的呢?他的方式很有趣,值得我们了解一下。

总督彼得认为,荷兰政府才是曼哈顿的主人,人们没资格要求话语权,也不能表达不满。他的目标是保卫这里不受侵犯,以及阻止臣民对自治的要求。

而邓克律师在荷兰接受过完整法律体系的教育,还受到了现代理念的影响。他认为,这里应该独立出来,脱离军事统治,靠自身的发展让居民享受到应有的权利。他还觉得,“荷兰人善良真诚,对待外国人就像对自己人一样”,移民一定能够融入进来。

每个人的立场,一定程度上来自于他对未来的预测,也就是对于预期收益的预测。在邓克律师看来,曼哈顿的蓬勃发展,需要移民者、交易商和航运商。他还预测,未来曼哈顿的人口将以指数方式增长。他是怎么证明自己的立场是对的呢?邓克律师提前把曼哈顿的未来透支了,怎么透支的呢?就是大量宣传曼哈顿有多好,让所有人都来。因为他觉得,未来的趋势,肯定是来曼哈顿的人越多越好。于是,他通过宣传加速了这个进程。我们来看看他具体是怎么做的。

邓克律师代表曼哈顿居民,带着一份抗议书去了荷兰,想要撤除那里的军事统治。他还想通过宣传,给曼哈顿吸引来新的定居者。于是,他找人印刷出版了这份抗议书和里面附带的曼哈顿地图。这些文献一出版,就传遍了荷兰几个主要城市的街头巷尾,人们都想去新大陆寻找财富,因为文献里详细说明了曼哈顿的地理位置特别有优势,资源也特别丰厚。

这时候,邓克律师又写了一份请愿书,利用民众的意愿给荷兰政府施压。终于,荷兰政府宣布在曼哈顿成立一个市政府。1653年,曼哈顿签署了城市宪章,成为了一座新城市。本书的作者说,纽约市后来坚实的政治基础正是得益于这一刻。事实表明,邓克律师当初坚持的立场,才是适合曼哈顿的解决方案。

好了,到这里,第一部分就结束了。荷兰人统治曼哈顿的历史,其实是一个从极度自由到高度集权、再回归到自由发展的过程。了解完这些,我们自然而然会想到另一个问题:为什么荷兰人能够创造这段历史,而不是英国人?这就是我们第二部分要说的内容。

跟荷兰一样,英国在全球也有很多贸易站点,水路运输系统同样发达,海军实力也很强。他们也在北美地区有殖民地,甚至比荷兰人去的更早。那为什么不是英国创造了这段历史,而是荷兰呢?

荷兰的关键词,我们之前已经说了是宽容开放,但是这两样,当时的英国都不太具备,甚至可以说是完全相反的。为什么这么说呢?下面,我会从两方面来说一下,一个是宗教迫害,另一个是贸易垄断。

16世纪,英国的亨利八世发动了英格兰宗教改革,触发了宗教斗争,之后的玛丽女王打压排斥了新教徒。此后,英国又针对清教徒,进行了几轮镇压和迫害。大量宗教信仰与英国国教不同的人逃离了这里,有的逃到欧洲其他国家,有的去往北美新大陆。所以,当时的英国不具备对宗教差异的宽容态度。

关于英国的贸易垄断,我想到了曾经看过的一篇文章《看得见的手——政府在中国工业革命中扮演的角色》,作者是清华大学的文一教授。在文章里,他提到了那个时期英国的贸易垄断。

16世纪的英国处于原始工业化阶段,从事国内和全球贸易的富商,会把小作坊生产出来的纺织品集中起来卖到非洲,换成奴隶,然后再把奴隶卖到美洲换得香料、蔗糖和咖啡,最后再把这些商品运回欧洲大赚一笔。可以想见,这些贸易通道和市场,对英国来说很重要。

当时的英国政商强强联合,于是英国皇室颁布了一系列的航海法令,禁止其他欧洲国家商船进行同样的贸易活动。也就是说,英国采取了贸易垄断的方法。不仅如此,为了保护自己国内的纺织业,英国政府还设立了一系列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所以,当时的英国并不具备自由贸易原则。

那荷兰为什么能够具备宗教宽容和自由贸易原则呢?这就要说到它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以及它所身处的国际政治形势。我查阅了相关历史资料、作者接受的英文采访,还找到了《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这本书,为你整理出当时荷兰在这些层面的境况。

提到荷兰,我们会想到“海上马车夫”这个称号。17世纪的时候,荷兰是海上殖民强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和远洋船队。法国著名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说:“1650年,世界中心是小小的荷兰,或干脆说是阿姆斯特丹。”他还估算,荷兰船队在鼎盛时期的数量在六千艘左右,雇用的船员有四万八千名。

除了是海洋上的霸主,荷兰在贸易、工业、金融等方面都占有绝对的优势。比如,荷兰控制了世界上几乎所有主要的通商港口和贸易聚集地;他们有当时最现代的制造业,造船工艺世界第一;金融业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

听到这些,你可能会觉得,荷兰真是处处都占有主动啊。其实,荷兰的种种优势,都来自于他们的劣势。荷兰是一个典型的低地国家,它的境内只有一半的土地比海平面高。在这种情况下,农业发展会受到很大限制,还很容易成为侵略者的目标。比如,14世纪这里曾被法国人入侵,15世纪又被西班牙占领。换句话说,住在这里的人们常年要面对两类战争,一类是对抗水的战争,一类是对抗侵略者的战争。

我们来看看荷兰人是如何把劣势转化为优势的。

先看地理位置上的劣势。荷兰是世界上地势最低的国家,境内河道纵横,大部分领土都是低洼地,有四分之一的土地都比海平面低。这种情况下,能够用来耕种的土地实在是很有限。为了与水争地,荷兰人开始一起修堤坝,还利用风车排干地面的积水。渐渐地,荷兰人通过排干积水的方式,在海里和湖里开垦出土地。

从1540年到1715年,荷兰人光是通过围海造田,就多出了36万英亩的土地。这些新开垦出来的土地,提高了荷兰的农业产量,除了农产品,农场主们还能生产乳制品、肉类等,荷兰农业逐渐变得多样化。一个原本一半领土都在水下的国家,竟然能以农业为生,还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的粮食与农产品出口国。荷兰人有一句谚语是“上帝造世界,荷兰人造荷兰”。荷兰现在的国土总面积里,有17%的土地都是人造的。

这些新开垦出来的土地,既不属于国王也不属于教会,居民们拥有自己房产的所有权。他们把这些土地分割好,进行买卖,这种做法直接激励了整个社会的发展。

因为地势低,水道多,荷兰的水路四通八达,大量货物都在这里出出进进。17世纪,阿姆斯特丹从一个不知名的小港口,发展成了世界上最重要的港口之一。随着货物而来的,还有大量不同民族的人以及外来的思想。生活在荷兰的居民,几乎每个都是贸易商,他们能够接受外来食物、宽容宗教差异、接纳各种异类。

荷兰人面临的另一个劣势是连绵不断的侵略战争。成立共和国之前,荷兰有七个省,他们各自为政,被西班牙统治。为了反抗暴力统治和宗教迫害,荷兰与西班牙经历了一场八十年(1568到1648)的战争,期间只休战过12年。在反抗侵略者的漫长过程中,原本分散的各个省渐渐团结起来。

因为遭到过西班牙的宗教迫害,所以荷兰对宗教差异的宽容程度,领先于当时欧洲其他国家。荷兰从1579年开始就允许居民享有宗教自由。受到宗教迫害的难民逃到这里时,只要安分守己、诚实守信、服从律令,就可以成为居民,这里的执法人员不会因为宗教信仰不同,就拒绝他们,面对其他国家的不满和追查,法官们还会保护这些人。

在这种氛围中成长起来的荷兰人,蔑视君主制,看不上华而不实的制度,他们信奉勤奋工作、生财有道,为人要谦逊。这些我们现代人已经习以为常的品质,在17世纪可是不太寻常的。而且在荷兰,权力属于商人和当地的市政长官,不是王公贵族。就像作者在书里所说的:“力争向上是荷兰人性格中的一部分:如果你卖力工作,头脑精明,那么你的地位就会提高。”

这里宽容和自由的氛围也吸引来了大量优秀人才。比如,当时最出名的知识分子,法国人笛卡尔为了追求学术自由,就在1629年移居到了荷兰。莱顿大学是荷兰境内最古老的大学,17世纪时是非常重要的国际学术中心,他们吸引欧洲各个领域的顶级学者们前来任教。荷兰还会鼓励企业家创办出版社,因为这里宗教自由、印刷工技术水平高,要价还便宜,渐渐成为了欧洲出版业的中心。这些出版商又吸引来了作家,以及他们的思想和创意,所以,荷兰成为思想的中心。居住在这里的人,就是第一批了解新想法的人,他们能够从中获利。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感觉到,荷兰人从地势低这个问题,进化出了自由贸易的理念。对于不断被侵略和迫害这个问题,进化出了宽容的态度。荷兰人把这两个能力带到了曼哈顿殖民地,它们变成了如何管理发展曼哈顿的解决方案。

现在,我们来对照一下曼哈顿的情况。曼哈顿是一个港口城市,对荷兰殖民者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船从欧洲出发,开往南美洲和加勒比地区,拓展殖民版图、掠夺西班牙人的船只,然后到达曼哈顿港口开展贸易,最后再返回到欧洲。前面我们提到,曼哈顿实施过贸易垄断政策,阻碍了它的发展。于是在1640年,曼哈顿殖民地变成了自由贸易区,这不仅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新面孔,还催生出了一个活跃的商人阶级。

跟荷兰居民一样,曼哈顿的每个人也都是贸易商,掌握多种技艺,可以自由拓展自己的业务,比如面包师也能拥有土地、投资烟草运输,一个小学徒既可以在酒馆倒酒,也能在面包坊帮忙。这些掌握技术的人,他们跟自己上级的关系甚至比荷兰居民更加松散,只要肯努力,就能进入更高的阶层。

作者萧拉瑟说,那时的曼哈顿就具有独特的向上流动性,在这里,“你是谁可没有你做了什么那么重要”,不管一个人最初的身份多么卑微,都可以通过努力向更高阶层流动。书里有一个典型的例子:一个名叫弗利普森的年轻人,来到曼哈顿,签约成为木匠,后来通过各种渠道发展攀登,到去世的时候,他已经是美国最富有的人之一了。

还记得我们之前提到的邓克律师吗?他曾预言说,世界各地的移民一定能够融入曼哈顿。后来的情况的确像他说的一样,曼哈顿对所有人都持有宽容开放的态度。

新移民来到曼哈顿,一下船就会发现,有人主动给你提供市民身份。比如,有手艺的新移民可以申请成为鞋匠、裁缝和铁匠。这种身份只是市民体系里的一部分,这个体系效仿的也是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做法。

给你介绍下,中世纪的欧洲,城市居民都享有自己的公民权,阿姆斯特丹实行的是一种双层级“大市民+小市民”的体系。大市民就是那些在城市建设里做出贡献的商人,他们有贸易权,影响力也很大,政府制定政策的时候他们还有发言权。小市民跟我们现在说的可不一样,它指的是人人都可以注册的身份。只要你有了一个小市民的身份,就都能在你所在的社区获得股份,港口的运输量要是增加了,所有人都能获益。这个双层级体系,尤其是小市民身份,不但鼓励居民们互相帮助,还能消除那些只跟着利润跑的流动商人,增强了社区的稳定性。

说到这里,第二部分内容就讲完了。荷兰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面临着自己的问题:因为地势低,容易受到水和侵略者的侵害。于是,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他们进化出了宗教宽容和自由贸易。这两个理念是当时的英国人不具备的。在统治曼哈顿殖民地的40年里,荷兰人把本国特有的宽容、自由贸易移植到了这里,形成了一个多元化、具有商业精神和阶级向上流动性的社会形态。

到这里,《世界中心的岛》这本书里的精华内容,已经为你解读完了。通过这本书,我们了解了一段三个多世纪以来不为大多数人所知的历史,曼哈顿的这段历史让我们看到了,现代世界在追溯根源时,其实还有一个更加广阔的图景,在这个图景中,我们看到是荷兰人而非英国人完成了最重要的工作。

在第一部分里,我为你简单描述了荷兰人统治曼哈顿殖民地的历史。我把这段40年的历史分成了三个阶段:从极度自由到高度集权、再回归到自由发展。极度自由带来了很多好处,比如土地便宜,贸易利润很高,大量外来人口来到这里。但这也把曼哈顿变成了一个混乱邋遢的法外之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荷兰殖民者使用了集权专制的方法,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混乱,还解决了货币危机。但专制和垄断又限制了曼哈顿的发展,于是荷兰殖民者又回归自由,采用了自由贸易原则。

第二部分分析了,为什么创造曼哈顿这段历史的人是荷兰人而不是英国人。那时候的英国人不具备宗教宽容和自由贸易的理念。但是荷兰人有。这两个理念,其实是荷兰人在解决自己独有问题时,进化出来的能力。这两个能力,又被荷兰人带到了曼哈顿,给这里注入了宽容开放的基因。这段历史也让我了解了一个关于解决问题的真相: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其实就隐藏在另一个问题里。

撰稿、讲述:杨蕾 脑图:摩西脑图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