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 刘勃《说三分》:最大的国民故事是怎样铸成的?
【终版】刘勃说三分.MP3
三国这段不长的历史被千百年来的中国人越说越长。无数的爱好者熟悉其中的人物、事件,也大概了解正史、演义和民间通俗文学的表达差异。越说三国,有关的问题也变得越多:
读正史《三国志》真的能了解三国吗?不一定,不对照后来的《资治通鉴》,读者甚至无法判断一场战争到底谁胜谁败。
是《三国演义》制造了那些刻板印象吗?不是,《演义》反而是一个尽可能在多种叙事中取得平衡的大工程,某些方面做得比正史更好:比如《演义》从来不荒诞,而真实世界是荒诞的。
那么,民间叙事里对三国的表现是简易的“胡编乱造”吗?不能那么说,民众了解自己正在过的生活,他们选择这样的讲述,是因为人无法始终直视深渊。
……
这是我从刘勃老师的新书《说三分》中读到的,这一期,除了请他聊三国话题中同时涌动着的三重叙事,也请他聊聊自己:
他的成长经历。
他讲述历史的准则和方法。
为什么每个话题,到了他这儿就会变得晓畅分明,妙趣横生?
刘勃,历史作家,得到课程《刘勃的国学课》主理人
东东枪,作家,《读库生鲜》主编
00:01:00 介绍新书《说三分》
00:04:48 刘勃老师是怎样变成一个历史作家的?
00:15:31 刘勃老师的写作特点
00:18:57 历史研究这种硬功夫是怎样获得的?
00:23:13 我们可以怎样辨析史料?
00:29:54 刘勃老师的个人爱好
00:36:42 为什么大家会对三国时期有这么大的兴趣?
00:42:55 文艺作品的价值
00:48:49 要有一股“憨劲儿”
00:51:39 民间故事与正史真相的不同价值
00:59:11 读三国有什么现实意义?
01:05:18 历史是一个值得我们进去的世界
01:07:56 刘勃老师要完成的是什么样的历史写作?
01:12:41 关于三国还有哪些有趣的问题?
01:16:22 接下来的写作计划
划重点
-
写作要有对象感,要带着读者写作。
-
在历史研究中,首先要考虑信息源,避免用晚期史料解释早期问题,并重视研究对象时代留下的直接证据。
-
要搭建一个历史认知的基本框架,首先要梳理清楚时间线索,建立一个详细的年表;其次,要明确地理空间概念,并结合当时的交通和通讯能力来理解这些地理空间;最后,要熟悉古代的官制系统。在中国历史中,一个人的官职直接影响其言行,因此了解官制对理解历史至关重要。
-
三国故事具有天生的文学场景,保留了足够多的历史空白。这种空白很重要,因为它既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作为想象的依据,又留下了足够的空间供人发挥想象。
-
历史确实有其自身的价值,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否定文艺作品在各自领域的价值。现代社会是多元化的,不同领域有不同的标准。我们不应草率地用一个领域的标准去衡量另一个领域。
-
对于天分相对较弱的人来说,踏踏实实地把自己想做的事情做好是很重要的。即使这件事在很多人看来可能没有意义,但在做事的过程中你可以获得很多快乐,完成后也可能得到回报。
-
对史学求真的倾向可能是危险的。有时,对真相的探寻会破坏大家共同相信的故事或认可的“真相”。
-
三国是一个中国人探索了一千多年的世界。《三国演义》对这段历史进行了文学性的转译,把许多人物都塑造成了富有魅力的角色。这个经过文学加工的三国世界,是值得我们进去的。
-
重要的是,今天我们能因为一个好话题而快乐地交流。就像我们讨论《三国演义》,这种交流可以持续一辈子。这些讨论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欢乐,成为了我们面对人生深渊之外最快乐的时光。这样的快乐难道还不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