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昏清兵卫》 黄昱宁工作室解读
《黄昏清兵卫》| 黄昱宁工作室解读
关于作者
藤泽周平,日本时代小说作家。他的前半生非常坎坷,少年患病、中年丧妻,不幸的命运并没有重创他的小说家志向,一直默默写作,直到四十七岁,凭借《暗杀的年轮》获得直木奖,开始了自己的小说家之路。他的作品多为以江户时代为背景,描写当时的庶民与下级武士的悲欢离合为题材,探讨底层人的尊严,凡人的傲骨。藤泽周平的作品在日本累计销量已超两千三百多万册。
关于本书
《黄昏清兵卫》是日本时代小说大家藤泽周平出版于1988年的著名代表作,讲述了八位另类武士或啼笑皆非,或引人落泪的故事。这些武士们平日都是江户时代的上班族,每天到藩城里工作,下班回家还得搞些副业补贴家用,藩国大事无心参与,家中小事才是心之所系,买菜做饭、照顾病妻甚至大于名利的诱惑、高于主君的命令。人们习以为常的英雄形象在藤泽周平笔下悄然颠覆,在这些出身卑微的武士身上,小人物的喜怒哀乐被刻画得淋漓尽致,人、情、景清淡细腻却纠结人心,即使发生在数百年前的武士世界,依旧引人共鸣。
核心内容
《黄昏清兵卫》是一部以人物传记笔法写就的短篇时代小说集,小说继承了昭和晚期时代小说的写实风格,并在此基础上,融入了作家藤泽周平自身的人生经历和写作风格,借江户时代八位武士的生活片段,寄寓了当代人生活中的人情世故,将底层人物的悲喜融入武士小说的形式,把人们习以为常的英雄形象悄然颠覆,既有让当代普通人产生共鸣感的小人物故事,又带着时代小说旧而美的色彩。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本期为你解读的是一本日本经典小说《黄昏清兵卫》,书里讲述了江户时代八个普通武士的生活。
这部短篇小说集是日本小说家藤泽周平的代表作。这些文章一方面反映了江户时代武士阶层没落后,武士们无奈、隐忍、滑稽的生活,另一方面也含有藤泽周平自身的人生感悟。
日本文学界有个说法是“一平二太郎”,一平说的就是藤泽周平,而二太郎,指的是司马辽太郎与池波正太郎。虽然他们年龄差不多,但是,藤泽周平不仅出道比另外两位晚,创作经历也坎坷得多。早在青年时,他就立志成为职业小说家,不过,因为得了肺结核,他被迫暂时放弃写作,专心养病。好不容易等到身体康复,他的妻子又得了癌症去世,藤泽周平只能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小孩,一边见缝插针地写小说。
由于没什么写作时间,一开始,他只能写短篇,投稿给“ALL读物新人奖”。这是平成时代日本最有代表性的短篇小说文学奖,不少当代知名日本作家,都是借着这个文学奖被大众熟知。
起初,这个奖的评审不接受藤泽周平的小说,但他没有气馁,从1964年开始,每年都准时投稿,从不间断。终于到了1971年,他的短篇小说《溟之海》得了奖。这一年,他已经四十七岁了,顶着高龄文坛新人的名号,总算开始了小说家生涯。
这之后,藤泽周平凭借多部个人风格强烈的小说,拿下了日本多个重要文学奖项。媒体说他是日本最后的时代小说大家。在文学界之外,他几乎以一己之力,复兴了当时普遍认为就快消亡的时代小说。对于什么是时代小说,待会儿给你仔细解释。
藤泽周平的作品在日本累计销售两千多万册,日本导演山田洋次、是枝裕和都曾把他的作品搬上大银幕。在藤泽周平的创作全盛时期,只要他一有新书问世,就会引起关注,新闻热度甚至跟日本首相换届这样的大事件不相上下。
藤泽周平的时代小说究竟好在哪里,为什么这么受欢迎?答案就藏在今天为你解读的这本书里。《黄昏清兵卫》以八位平凡武士身上一件不平凡的小事作为主题。这些小人物的故事,带着旧而美的色彩,读者读来容易产生共鸣。藤泽周平对生活中的温情时刻有非常细致入微的观察,这些文章字里行间的人情味也能鼓励和疗愈读者。
在开始介绍《黄昏清兵卫》之前,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什么是时代小说,以及藤泽周平的写作风格。
时代小说是日本独有的一种文学类型,它和历史小说有点像,描写的都是过去时代的人物故事。不同的是,历史小说是以真实历史为基础的创作,而时代小说的故事一般都是虚构的。不过,随着新作者的不断加入,这两种文学类型的区别已经不那么明显了。现在,我们能在许多日本历史小说中读到虚构的角色和故事。一些优秀的时代小说家为了追求真实性,他们在处理小说故事背景时,也做到了接近学术级别的研究与准备。
时代小说还常常被叫作武士小说,这是因为武士几乎是时代小说的标配设定,你很难找到一本没有武士出现的时代小说。因此,中国一些文学爱好者就喜欢拿时代小说跟我们的武侠小说做类比,把时代小说叫作“日本武侠小说”。前面我们提到的“一平二太郎”,他们经常在自己的小说里写武士,于是,他们的作品刚被翻译到中国时,有媒体干脆叫他们“日本武侠小说宗师”。
不过,中国武侠小说和日本时代小说在虚构这个操作上,有很大不同。《黄昏清兵卫》的中文译者李长声曾经说过,中国武侠小说里就算设定了具体的朝代背景,书中的侠客们也有特权活在朝代背景之外的“江湖”中。
这句话我们可以这么理解:中国武侠小说里的“江湖”是一个架空的概念,一个想象的社会,是作者为笔下侠客们创造的一个“庇护所”,行走其中的侠客们有自己的阶级观念、行动规则、帮派势力,我们甚至可以说这个江湖是武侠小说家们杜撰的一个平行世界。在某些研究中国文学的西方学者看来,江湖这个设定让他们觉得,武侠小说其实是中国的奇幻小说。江湖就像一个虚构的幻想世界,追求一统江湖的侠客和西方小说中那些屠龙的骑士,有异曲同工的地方。而日本的时代小说在小说背景的虚构上,相对要保守许多。作者再怎么喜欢自己笔下的角色,也不敢造出一个不存在的世界给他们。
我们可以通过昭和年代的日本时代小说,来看看这种虚构程度上的差异。
昭和年代是日本时代小说的全盛时期,其中,昭和40年是一个很重要的分界线。在昭和40年以前的时代小说里,人们多少还能感受到一点在武侠小说里经常能读到的幻想气氛。譬如小说家柴田炼三郎会让小说主角在挥剑比武时催眠对手。在小说家山田风太郎的代表作《甲贺忍法帖》中,忍者在完成任务时,偶尔会用忍术隐身。但是,这些剑客忍者并没有生活在一个虚构的社会里。时代小说里,也从来没有一个类似“江湖”的概念。
昭和40年以后,以山本周五郎为代表的时代小说家们甚至连这一丁点奇思都抛弃了。一位武士再怎么强大,也不能破坏小说背景中的现实逻辑。武士的对决一定要让读者理解,能够想得通,场面可以很宏大,但细节务必拳拳到肉,真刀真枪。此外,武士的外观也要严格遵守时代的细节,要么别剑,要么挎刀,很少出现历史上没有出现过的造型或兵器。
藤泽周平是在昭和晚期出道的,他自然也继承了这种写实的风格,甚至还更严苛。他的时代小说里,除了严格遵守真实的设定之外,连武士最重要的武艺都不舍得多花笔墨介绍,读者能得到的信息常常只有“这位武士擅长什么功夫,用什么兵器”等等。武士的本领再怎么强,也不会改变他们的地位和生活。武士们要通勤工作,处理同事关系;武士还要做家务,照顾家人,名气稍微大一点的,最多也就卷入一场政治风波,自始至终都不会扮演多么重要的角色。
与藤泽周平同期的几位时代小说大家,比如池波正太郎,司马辽太郎或吉川英治,他们喜欢描写历史上有名的英雄豪杰的肆意人生,而藤泽周平跟他们不一样。他偏爱刻画那些藉藉无名的武士的日常生活。关于这点,藤泽周平曾在杂文集《小说周边》里说,如果除掉时代背景的差异,他写的这些故事就是当下每个人自己的故事。只是因为时间设定在过去,有一些时代的制约,人物的心理和行动跟今天的人没有太大的距离。
我们因此也可以认为,在藤泽周平笔下,武士这个设定只是一种身份。藤泽周平并不关心武士的成就,他关心的其实是一个个平凡的个体,是生活本身。据说藤泽周平的读者群大多都是工薪阶层,喜欢在上下班的路上看他的小说。这些工薪阶层的一天,基本上就是上班、下班、处理公务以及跟家人共处。他们很容易跟小说里的日常生活产生共鸣。同时,因为藤泽周平的小说描写的是过去的日常生活,即使它们重复单调不起眼,也会带有某种旧而美的色彩,比起直接阅读描写社会居民的现实主义题材小说,藤泽周平的小说多了某种异质的美感和慰藉。
想要进入藤泽周平的文学世界,《黄昏清兵卫》无疑是最合适的入门之选,它是藤泽周平的短篇小说集的代表作,讲述了八个江户时代普通武士的生活。《黄昏清兵卫》写于1988年。这个阶段的藤泽周平,不管创作状态,还是作品风格都已经成熟,在形式与主题上高度统一。
先来说一说形式,《黄昏清兵卫》里八个短篇的题目,都是用外号加主角的名字组成。比如,第一篇《黄昏清兵卫》讲了一位叫井口清兵卫的中年武士,他白天上班总是没精神,爱打瞌睡,一到傍晚下班就恢复正常,快步赶回家,精神抖擞地烧饭、洗碗、打扫卫生、照顾老婆。这种反差被外人看在眼里,久而久之,就有了一个“黄昏清兵卫”的外号,嘲笑他到了黄昏才来精神。但事实上,这一切都是因为井口清兵卫的老婆得了很严重的病,常年卧床,行动不便。清兵卫年轻的时候是个有点名气的武士,但如今只是一个在财务部任职的小文书,他的收入根本请不起好医生给妻子治病,只能自己辛苦一点,努力撑起整个家。
面对同僚们的取笑,清兵卫默不作声,没有一句解释。与此同时,清兵卫所在的藩镇,正在经历一场政治角逐,斗争的中心是藩镇一位名叫杉山的重臣。藩镇是江户时代的地方行政单位。杉山决心在一次会议上除掉意图谋反的一位家臣,但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帮手,他偶然听说了清兵卫年轻时的传闻,于是想要借助清兵卫的武艺,帮助自己恢复藩镇的和平。这个精心安排的刺杀计划,在清兵卫这里吃了闭门羹,因为行刺时间刚好撞上清兵卫下班回家照顾老婆的时间,他直接拒绝,希望把这个任务交给别人。杉山当然被清兵卫这种不知轻重的选择震惊,他几次劝说清兵卫,但是不管升职还是加薪,都无法打动这位前武士,直到最后,杉山提出,事成之后帮清兵卫介绍一位厉害的医生,清兵卫这才答应了这桩差事。
然而,当晚的除贼计划还是让杉山捏了一把冷汗。眼看快到约定时间了,清兵卫迟迟未到。原来,他下班后还是先回家照顾了一下老婆。就在所有人以为计划要失败时,清兵卫掐着点出现,干净利落地完成了任务。藤泽周平虽然没有直接在文本里暗示,但读者看了都会知道,清兵卫其实早就算好了最准确的时间,他答应过的任务一定会准时完成,这是身为一个武士的尊严。
第一个短篇到此为止。这本书里的其他故事,大体上也差不多。比如,有两篇的标题是《爱忘事的万六》和《马屁精甚内》,从标题就可以看出,藤泽周平眼中的江户武士都是些不起眼的平凡小人物,他们有的拍马屁,不记事,有的爱抱怨,邋遢不讲卫生。
在藤泽周平眼里,武士们接地气的表现还不止于此。当你读完标题,进入故事,很快就会发现,这八位武士没有一位出身显赫。尽管他们都有武士的身份,却没人愿意提。书中的武士,大多在地方政府机构的基层任职,比如是土木工程队的测量员,地方财政部的文书等。他们的俸禄都在百石以下。刚才我们讲到的《黄昏清兵卫》里的井上清兵卫,他的俸禄只有五十石。给你补充一下,石(dàn)是江户时代的一种货币单位,当时官商的俸禄动不动就在千石左右,武士拿着这么微薄的薪水,他们的社会地位,我们可想而知。
理所当然,小说里的武士常常会陷入生活的被动局面中,为了生存不得不委曲求全。他们不时会陷入政治风波里,除了《黄昏清兵卫》里的清兵卫,比较典型的还有第三个短篇《马屁精甚内》里的主角川波甚内。川波甚内本来是个个性硬朗老实的人,却因为伯父牵涉进一桩政治风波,收入被削减,一家人的面子和生活都受到了影响。他作为家中顶梁柱,为了让生活回归常态,在朋友的建议下,这个昔日潇洒的剑客,开始不断巴结、奉承自己的领导。
这乍一听是个有些心酸的故事,不过藤泽周平并没有过多刻画这种情绪,而是极力用幽默感来化解这位武士的无奈。小说里有一句表现川波甚内拍马屁的描写十分经典:“满脸浮起多余的笑,用震耳欲聋的声音问候上司。”幽默之余,藤泽周平还体现了身为小说家锐利又敏感的洞察力,在故事即将收尾时,他借川波甚内的一位前辈之口,对拍马屁这个行为下了这样的结论:“被人议论纷纷的拍马屁不但不高明,反倒证明当事人很质朴,真正谄媚的人是不会弄出风言风语的。”
还有一些武士,时常遇到家长里短的麻烦,第四个短篇《爱忘事的万六》的主人公万六是个年近六十的老武士,他原本是藩镇土木工程队的队长,有一身不赖的本事。可是到了五十岁后,他得了健忘的毛病,因为健忘,他在一次抗洪工作中出了严重疏漏,被迫提前退休。赋闲在家的他,颜面尽失不说,健忘的表现还越来越严重,有时连儿媳妇的名字都想不起来。外人取笑他,家人也担忧他,就在这个节骨眼,他的儿媳又被城内有权有势的恶人要挟。万六一方面对自己的身体和能力产生怀疑,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出面解决这个问题。这个看似窝囊的老头,终于在一个午后带上自己的剑出了门。
在第六个短篇《咋咋呼呼的半平》里,主人公镝木半平是个急性子,口无遮拦,喜欢抱怨。他为人不坏,人缘很一般。一次偶然的相遇,他出手帮助了一位寡妇,对方为了报答他,竟然邀请他去自己家,然后给他按摩。镝木半平并不是单身,家里有个性格刻薄的老婆,他平日里也没少抱怨老婆的个性。面对温柔,善解人意的寡妇,半平没能稳住自己。有了第一次就有了第二次第三次,结果这件事被在藩镇担任要职的石冢发现。刚好,石冢有一个棘手的任务需要借助半平的武功,他就对半平说,如果任务完成,这件事谁也不会知道。半平当然漂亮地完成了任务,但从此以后再也不能去找寡妇按摩,更让他生气的是,他明明完成了这个棘手的任务,却没有半分功劳——连跟别人抱怨一下也不行。
听到这儿,也许你会有疑问,为什么藤泽周平笔下的武士们个个都这么惨?其实这样的设定和当时的历史背景有关。藤泽周平描写的武士都生活在江户晚期,是日本武士阶层没落的时代,幕府的领导为了压制日本各藩的实力,巩固权力,开始实行“谱请”和“劳役”政策。谱是家谱的谱,请的是请客的请。这些政策直白点说,就是增税。在这样的政策下,各藩的财力迅速恶化,有的甚至入不敷出。藩镇的领主们没办法,只能对拿着高俸禄的武士们开刀,减他们的薪水。很多中、下阶层武士的生活水平因此严重退步,社会地位也急速下降。
藤泽周平为什么要写江户晚期的武士呢?一方面,这和他当时所处年代以及时代小说整体写实的风格有关。比起那些功成名就的豪杰,普通武士更受到大家的喜爱,这点我们前面也讲过。另一方面,藤泽周平的生活经历对他的创作也有很大影响。在他还没正式成为小说家的前几十年,藤泽周平过的生活,可以说就是他在《黄昏清兵卫》里写的那些武士的生活:有一份朝九晚五的工作,需要照顾妻儿。小说里的武士们,他们年轻时可以当作谈资的本领,早就已经被世俗埋没,无人问津,变成他们不愿告人的秘密。而在现实中的藤泽周平,47岁才成为职业小说家,在武士们无奈、隐忍、滑稽的生活里,多少也寄托了他对过往岁月的辛酸记忆。
我们也能发现,平凡与不平凡,神奇地在《黄昏清兵卫》里所有人物的身上统一。武士们平凡的日常生活、平凡的缺陷和烦恼,跟他们不平凡的武艺和本领,构成鲜明的反差。与其说藤泽周平写的是武士,倒不如说他写的是一群隐士,这些隐士身怀绝技,但被现实所迫,只能隐忍不发。而且,这些所谓的绝技,偶尔拿来保护亲密的人,维护生活中那一点点平静,也许还够用,但要应对他们所处的时代,显然不行。不少人在阅读有类似隐士情节的小说时,总觉得低调的主角一旦出手,一定会影响大事的走向,拯救一些人,改变几种命运。藤泽周平显然不热衷这一套,这本短篇集里描写的八位武士,一开始总是以窝囊的形象出现,他们在某个迫不得已的时刻,才不得不拔剑出鞘,施展自己压箱底的本领,解决那个暂时打乱他们日常生活的麻烦。麻烦过后,他们继续深藏功与名,回归日常生活。
《黄昏清兵卫》里的八个短篇,大多以一个细节描写收尾,有时甚至可以说戛然而止,这些细节通常在先前的文本都出现过。读者一开始阅读时,可能会被字里行间细微的人情味打动,而当故事结束,这个熟悉的细节再次冒出来,我们才隐约意识到,藤泽周平真正想说的话:对小人物来说,世俗的人生苦涩是苦涩,但归根结底能够信赖的,唯有生活里琐碎的细节、具体的相处和隐约的温情。藤泽周平的时代小说在日本之所以受到欢迎,一方面得益于他在时代小说中插入市井日常,另一方面,也和他对生活中的温情时刻有非常细致入微的观察有关。难怪也有日本媒体把藤泽周平的小说归到疗愈文学的范畴。
人物小传式的标题,小人物色彩的武士设定,平凡的人生与不平凡的本领,温情生活的疗愈,我们可以把这种去英雄化、去脸谱化的处理方式,归类为典型的藤泽周平风格。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除此之外,藤泽周平的文字技巧也很有特点。他的创作有着强烈的极简主义色彩,在时代小说中很少见。
他的这种极简风格在《黄昏清兵卫》里表现得非常明显,八个短篇个个短小精悍,但每一篇都值得花时间细读。藤泽周平写人物对白和心理描写,很少超过三句话,但你不会觉得他没写到位;他写风景的时候,简直像是在小说中插进俳句,俳句是日本的一种古典短诗。藤泽周平的每一个词语,每一个短句,哪怕有时只是一个符号,都能让读者感觉到他对文字的严格与考究。他的所有文字组合都是深思熟虑的选择,看他的文字就像是被他领着洗了一次语言的热水澡——干干净净地读完,神清气爽。
这种简洁明快、同时具有足够想象空间的文笔,不仅让藤泽周平在文学界备受推崇,他也在影视界得到了不少导演的喜爱,其中包括是枝裕和、山田洋次等。今天解读的这本《黄昏清兵卫》,2002年时,被导演山田洋次搬上了大银幕。以前我们提过黑泽明改编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实际上是把文集里的《罗生门》与《密林中》两个短篇合在一起写了剧本。无独有偶,山田洋次对藤泽周平改编也采取了这样的形式,《黄昏清兵卫》的同名电影事实上用了三个书中的故事,至于是哪三个故事,大家可以去书中找找答案。
到这里,《黄昏清兵卫》的精华内容已经解读完了。最后我们来回顾一下本期的知识点。
首先,我们了解了什么是时代小说,这是一种日本独有的文学类型,近似于历史小说,以描写过去时代的人物与事件为主,但更强调虚构,由于时代小说的主角常常是武士,也被称为武士小说,和中国武侠小说相比,武士小说没有类似“江湖”的概念,在虚构上相对保守。
其次,日本时代小说兴盛于昭和时期,其中,以昭和40年为分界点,时代小说被划分出两种不一样风格,前者浪漫,后者写实,藤泽周平继承了后者写实主义的风格,并在之后的平成时代,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自己独特风格的时代小说,《黄昏清兵卫》便是这一风格的代表作。
然后,《黄昏清兵卫》是一本形式和主题都高度统一的短篇小说集。这些文章一方面反映了江户时代武士阶层没落后,武士们真实的生活;另一方面,也含有作者藤泽周平自身的人生感悟。藤泽周平的创作生涯充满挫折,青年时他患上肺结核,影响了写作,中年后,又失去了妻子,一边工作,一边写小说,直到四十七岁才出版自己的第一本书。
最后,我们总结了藤泽周平的极简主义写作风格。藤泽周平的时代小说之所以受到日本读者喜爱,一方面是因为他写的是让普通人有共鸣感的小人物故事,带着时代小说旧而美的色彩,在审美和精神层次都能给人提供慰藉;另一方面,他的小说关注小人物生活苦涩面之外的温情,鼓励和疗愈所有阅读他作品的读者。具有这种风格的时代小说,在他之前和之后都非常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