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顿悟的时刻》 裴鹏程解读

《顿悟的时刻》|裴鹏程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书是《顿悟的时刻》。

这是一本教你怎么读现当代小说的书。现当代小说一般是指20世纪之后的一些小说,被公认是最难读的小说。为什么难读呢?以前的一些小说,都有一定的教化功能,所以作者会把故事讲得很精彩,也会把他想告诉你的道理讲得很明白。比如著名的《基督山伯爵》,就讲基督山复仇的故事,基督山历经千辛万苦,最终惩罚了恶人,伸张了正义,其中的情节和道理都再清晰不过了。但现当代小说不一样,它完全转向人的内心,主张让读者自己去体验和思考,所以它常常没什么情节,里面的人物没去什么地方,没干什么事情,最后也说不出什么道理,就比如海明威的小说,常常是两个人聊着天就结束了,读完让人一头雾水。

现在市面上有不少讨论现当代小说的书,但大多读起来都很繁琐和抽象,原因可能在于它们的作者大多是一些理论家和批评家,着眼点会比较高。但今天要讲的这本书有一点不同。它的作者张悦然,自己写过不少小说,获得多个文学奖项,是在海内外都有一定声誉的“80后”女作家。2013年,她开始在中国人民大学讲课,教授“短篇小说鉴赏”,到2022年已经是第9年了。所以总的来说,她同时具备丰富的创作经验和教学经验,既对小说创作有深刻的体感,又能对小说创作作出学理层面的提炼和归纳。她的这一本《顿悟的时刻》,是她第一次写文学评论集,但一出手就备受好评,入围了多个年度好书榜单。对于到底要怎么来读现当代小说,这本书给出了一套清晰具体、又极富洞见的方法。

在这本书里,张悦然拆解和分析了60多本经典小说文本,她分析了小说中人物、冲突、情节、视角、结尾等多个要素,其中像人物和视角,在很多书中被反复讨论过,“得到听书”此前也有涉及,像是《如何阅读一本小说》《小说的艺术》等书,所以在这里咱就不逐个展开了,咱们重点来说一说小说的冲突和主题,这两点可以说是这本书最为闪光的地方。这本书为什么叫《顿悟的时刻》,其实说白了,这“顿悟的时刻”指的就是那些人物内心产生冲突、并由此袒露主题的时刻。这么说可能有点抽象,但别急,接下来,我们就分两个部分具体展开讲讲。第一部分,我们来看看现当代小说是如何搭建和刻画冲突;第二部分,我们来看看现当代小说是怎么揭示出它的主题的。理解了这两个重要问题,也许你在阅读现当代小说的时候就有抓手了。

首先我们来聊聊冲突。什么是冲突呢?有一本书叫作《故事》,被称为“编剧界的《圣经》”,作者是罗伯特·麦基,他在书里说,当一个人想要一个东西的时候,会采取很多行动,这些行动不可避免要与他周围的世界产生碰撞,那这个时候,冲突就来了。他越是想要这个东西,碰撞也就越多,冲突也就越大。在这些冲突里,有对手,有压力,最终有输有赢。就好比《西游记》,师徒四人想要取得真经,他们不可能唾手可得,必须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才行,这九九八十一难正是冲突所在。在《故事》这本书中,作者还说,没有冲突,也就没有故事。这话并不夸张,想想看如果把九九八十一难都拿掉,那《西游记》好像确实就不剩下什么了。

但冲突就一定是激烈的碰撞、对抗、势不两立、有输、有赢、有变化吗?这本书告诉我们,并不是这样。20世纪以来,小说由关注外部世界转向人的内心,在这个趋势之下,人物内在的冲突,简单说也就是人物自己与自身性格等各方面的冲突,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这种冲突往往没有明确的对手、也往往很难有一个结果,这是一种不动声色、令人难以察觉的冲突。《顿悟的时刻》这本书着重分析的正是这类冲突。我们以一个故事为例,来展开说说。

这个故事是这样的:有一个女人叫作薇拉,她要照顾她的父亲,也要照顾她生病的妹妹,长时间下来,薇拉不堪重负,她作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杀死她的妹妹。后来薇拉被警方起诉,她在法庭上谎称案发时自己正在看电影。薇拉的律师四处寻找在电影院见过薇拉的人,想为她找到不在场证明。这时一个叫作西德尼的男人出现了,他说他和薇拉正在约会,当时正是他陪薇拉去看的电影。因为这番证词,薇拉洗脱嫌疑,重获自由。但事实上,西德尼根本不认识薇拉,他只是在报纸上看到新闻,被这个女人吸引了,所以决定要救下她。后来有人发现了这段关系的隐情,揭穿了真相,两人的罪行被公之于世。故事到这里也就结束了。

这个故事来自爱尔兰作家威廉·特雷弗,是他的一个短篇,叫《三人行》。这显然是一个有着激烈冲突的故事。谋杀、诱惑、伪证,等等,每一个单拎出来都能单独构成一篇小说,而这个故事全都包括了。可如果你真去看这篇小说,你会非常意外,因为这些冲突,威廉·特雷弗一个也没写到。他是怎么来写这个故事的呢?下面我按特雷弗的方式,将这个故事重新讲述一遍:

杀人事件过去好几年了,一个叫作薇拉的女人和她的父亲住在一起,有个叫西德尼的男人隔三岔五就会来看他们,他会帮他们解决一些生活杂事,比如修剪花草,或是给地板刷油漆。薇拉和西德尼的关系客客气气,可又隐隐有些奇怪,但谁也不说破。到故事结尾,这三个人的生活并没有什么变化,而且似乎要一直这么下去了,只是薇拉在担心父亲去世之后怎么办,因为她知道那时候,她和西德尼要用真面目面对彼此了,这令她感到了害怕。

这就是特雷弗版本的故事,前面我们提到的那些激烈的冲突在这里都只是背景,小说真正在刻画的冲突一直到小说结尾才显现,那就是薇拉担心的她和西德尼的这段关系。特雷弗之所以敢这么写,是因为他确信这段关系已经具备足够的张力,足以震慑读者。而这种张力来源于:

一来,这是一段极其脆弱、很不稳定的关系。想想看,薇拉和西德尼的这段关系,它建立在一种巨大的罪恶之上,当他们面对彼此的时候,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提醒对方曾经犯下的罪恶。所以说,从表面上看,西德尼拯救了薇拉,但事实上这不过是一场对薇拉的缓刑。这过程中只要有一个人坚持不住了,那这段关系就可能崩塌了。

二来,在这段关系中,两人都在进行着某种扮演。他们扮演着一对和睦的恋人,这对恋人没有做过伪证,没有杀过人,他们合乎社会伦理规范,因为彼此喜欢而在一起。但扮演有多美好,真相就有多残酷,这种“扮演”和“真相”之间的巨大落差,又进一步加剧了这段关系的不稳定性。

三来,我们一般认为在小说结尾,所有的冲突都会被解决,善恶终有一果。但在这篇小说中,一直到小说结尾,冲突仍未被解决,甚至可以说,最为可怕的“恶魔”都还没有真正现身。小说中,仰赖于父亲的存在,薇拉和西德尼还有继续扮演的义务,他们通过这种扮演维持住了善良和体面,可一旦父亲不在了,两人的面具也就被摘去了,他们将不得不以真面目面对彼此。到时潘多拉的盒子又被打开,这个盒子中会涌出怎样的恶魔,他们谁都不知道。小说的最后,薇拉只是一想,就感到无比的担心和恐惧,按理说她已经见识过太多罪恶了,可跟这种藏在人性深处的、未知的、无法名状的罪恶比起来,仍然只是小巫见大巫。

《三人行》这篇小说是一个极好的示例,它集中展现了当代小说中另一种形态的冲突,总结来说,这类冲突一般在一段并不稳定的关系中展开,涉及扮演与真实,指向的是人类无法名状的心魔。正是因为这类冲突的存在,小说中即使什么也没有发生,也依然令人感到紧张、担心和震撼。如果你带着这样一种思路去看当代的一些小说,会发现很多都有这样的冲突。我们实操一下,再来看一个例子。

美国作家弗兰岑写过一本长篇小说叫作《自由》。《自由》的故事讲起来也非常简单,就是一个女人试图逃离家庭的故事。你能立马想象到这其中会有的冲突,家庭是如何层层阻挠,女人又是如何不顾一切冲破这些阻挠,最终赢得自由。但弗兰岑没这么写,他写的是一个女人几乎没遭到任何阻挠、一声不吭地就走了,而走了之后,她一无所获,以至于最终又不得不回归了家庭。弗兰岑借这场失败的逃离,探讨到底什么是自由,自由对人来说就一定是好的吗?自由越多,我们就越幸福吗?在这本小说中,我们会发现,冲突并不发生在家庭和个人之间。女主人公想要挣脱的其实是她一直在扮演的家庭主妇的角色,但挣脱之后,她不过是扮演起了另一个角色,一个她以为会带给她自由的独立女性的角色。所以从头到尾,冲突发生在她的自我和她所要扮演的人格之间,她不是被别人束缚了,而是被自己所搭建起来的形象束缚了。这可比一种简单的束缚恐怖多了,因为你可能永远也没办法摆脱这个束缚。

我们更深一步来看,你有没有发现,《三人行》中的主角扮演的是一对正常的情侣,《自由》中的主角扮演的是一位合格的家庭主妇,小说花了很大的笔墨刻画这种“正常”和“合格”,但越是“正常”,越是“合格”,反倒越令人感到不安。这其实也说明,这些小说中的“冲突”,其实在本质上它们是一种人与现代社会规范之间的冲突。现代社会规范要求我们时刻约束自己,注重礼数,注重形象,要有进取心,不断地努力,不断地进步。它要求我们扮演“善解人意的妻子、殚精竭虑的母亲,为家庭而战的父亲,承担着父辈希望的儿子”,它允诺说,我们只有扮演好这些角色,我们就能获得幸福。这也不能说不正确,但这就像是一条流水线,剥夺了我们很多的自由。在这本书的作者看来,文学并不承担让人归顺于社会规范的功能,相反它要做的是彰显人性的自由,所以它才会不断着眼于那些完全不合乎社会伦理规范、奇怪的,甚至是畸形的社会关系,那些因为扮演而感到筋疲力尽的人物,以及那些平常我们根本不敢言说的欲望和诉求。在书中,作者有一句话说得很精辟,她说:“文学在当代社会的功能,具有某种蛮荒的天真,它要做的是反对所有已经建立的文明,然后探寻和想象新的更好的文明。”

好,冲突我们就说到这儿,接下来我们再来讲讲小说的主题。什么是小说的主题,说白了就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核心,换一个我们更熟悉的词,就是中心思想。读懂一篇小说,知道小说的几个冲突点显然不够,还必须能够讲出来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以往,我们说怎么来看小说的主题,其实很简单,小说作者只能借由小说中的人物来表达,所以要知道作者表达了什么,一般看小说中的人物学到了什么就行了。我们还用《西游记》做例子,师徒四人往西天取经,一路上充满了教训和收获,这些教训和收获其实都透露出作者想告诉我们的道理,也就是小说的主题。但现当代小说就不一样了,在这些小说里,主人公没去什么地方,没干什么事情,最多也就和人说说话,我们根本看不到他学习和成长的过程,那对于这一类小说,我们要怎么辨认和把握它的主题呢?

这就要提到书名中的“顿悟”了。“顿悟”是什么呢?它指的是主人公一次惊醒,主人公忽然对眼前的生活有了某种察觉,意识到了自己的处境,因此内心有了震动和转折,决定要有所改变。在西方当代短篇小说中,由于篇幅有限,没办法给主人公安排复杂多样的经历,这个时候“顿悟”就成了一种最常用来展现人物改变、并揭示主题的方式。所以说白了,对于现当代小说,寻找主题,其实也就是寻找人物产生顿悟的时刻。这么听起来可能很抽象,我们进到例子中来感受一下。

俄国作家契诃夫,可以说是最会写“顿悟”的作家,他的小说中,充满了这种“顿悟的时刻”。比如他的小说《带小狗的女人》,讲的是一个有家室的公子哥,在一个度假胜地遇到了一位带着小狗的女人,两人成了情人。男人之前就有过不少情人,这类艳遇对他来说没什么特别的。但这次回去之后,他却不断回味这段感情。有天晚上,他和朋友在俱乐部吃饭,忍不住想和朋友聊聊这个女人,但朋友根本没心思听,还在惦记今晚吃的鲟鱼肉有臭味。男主人公一下子沮丧起来,第二天他就动身去了另一座城市,找那位带着小狗的女人。在这篇小说中,最重要的转折就发生在朋友说的那句“鲟鱼是臭的”,这之后男主人公的心理产生了变化,他意识到这种还在谈论鲟鱼臭不臭的生活毫无意义,不值得一过,尽管远方的爱情会让他付出很大的代价,但他必须义无反顾地去追求了。

契诃夫还有一篇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小说叫作《吻》,讲的是一位士兵在驻扎地遇到了一个女孩,女孩认错人了,吻了他一下。之后士兵一直忘不掉这个吻,不断要和人说起这个吻。可每一次,他发现他都没法跟人准确描述出这个吻的美妙,无法让人感受到这个吻给他带来的震动,他为此感到非常气恼。在这样气恼中,他也越来越意识到他的孤独,以及他生活的索然无味。

你看,无论《带小狗的女人》,还是《吻》,表面上这是两篇讲述爱情的小说,但实际上他们的重点并不在爱情。他们真正的重点是当这两个人尝试向别人描述这段爱情、却发现他们根本描述不出来的时候,我们所谓的“顿悟”发生了,这两个人意识到他们所过着的生活是一种怎样的生活,他们没法欺骗自己再这么过下去了。到这里,小说才走向了它真正的主题,那就是我们要如何忍受我们大部分时间里都很庸俗和平常的生活。

契诃夫擅长刻画人物内心微妙的变化,在他的小说中,顿悟的内容主要是主人公内心对自身处境的发现和重新认知,简单说是一种主人公对于他生活的思考。但其实“顿悟”远不止于此,在有一些小说中,作者会让“顿悟”超出主人公的生活,不仅仅揭示出主人公生活的真相,还尝试揭示出某种更大的关于存在的真相。

比如雷蒙德·卡佛,他被称作是海明威之后最伟大的美国短篇小说家。他有一篇小说叫作《大教堂》,讲的是一对夫妇邀请一位盲人朋友来家里做客,男主人公一直不太喜欢这位朋友,但碍于妻子喜欢,他只能忍下。吃过晚饭,妻子犯困,在沙发上睡着了,男主人公只能和盲人硬聊起来。电视机在一旁开着,节目里正在介绍一座大教堂。盲人被吸引了,就问男主人公,教堂到底是什么样。男主人公怎么也描述不清楚。这时盲人就说,要不你试着把它画下来吧,我把手放在笔上,跟着笔走,就能知道它是什么样子了。男主人公于是画了起来,盲人的手搭在他的手上,他们画了柱子,又画了穹顶,越画越流畅。甚至分不清楚,到底是男主人公在领着盲人在画,还是盲人在领着男主人公在画。画完了,盲人问男主人公感觉怎么样,男主人公回答,确实不错。小说就在这里结束。

这篇小说是非常标准的“顿悟”小说,所有的情节都围绕男主人公的顿悟展开,没有任何多余的部分。从男主人公开始和盲人画画,我们就开始期待着他会从中顿悟到什么。在小说结尾,男主人公说“确实不错”,这句话显得很神秘,他似乎若有所思,但他到底思考到了什么呢?首先,经由画出这个教堂,男主人公从他平平无奇的生活中脱身,感受到了一种神性,实现了一种在精神层面的飞跃;其次,这篇小说似乎也在讲现代社会人与人沟通的困难,小说中的大教堂,让人想起“巴别塔”,神为了惩罚人类,让他们各自有不同的语言,彼此无法再沟通,从而无法建立起通往天堂的“巴别塔”。但男主人公和盲人的作画过程,却显示出我们依然有可能冲破语言的限制,爬上“巴别塔”,在更高的层面实现交流。

所有的这些思考,显然已经远远超出了男主人公的生活,我们甚至可以怀疑,男主人公不一定能想到这些。在这篇小说里,我们牢牢跟随着主人公踏上旅途,企图收获一份他对生活的顿悟,但在最后关头,主人公只留下一句“这确实不错”后就消失了,他不再给我们指明方向,而让我们自由进行探索,所以最后我们发现,主人公的声音变小了,但小说的主题却变得更加广阔了。

在这一点上,还有一篇小说无法绕过,那就是爱尔兰作家乔伊斯的短篇小说《死者》。这篇小说讲的是男主人公带着妻子去参加一场聚会,小说的大部分篇幅都在写这场聚会的热闹,但快到结尾的时候,笔锋一转,妻子提起说当晚有人唱的一首歌,让她想到了一个男孩。在她还是一个小女孩的时候,这个男孩喜欢过她。当年她离开家乡,男孩在她家外面站了一整夜。后来她知道,男孩回去之后得了风寒,不久就去世了。这个故事极大震动了男主人公,他一下子对这一晚上见过的人,说过的话,有了新的感受。小说中写,他意识到,我们活在了一个死者建造的世界上。小说的结尾,男主人公站在窗前,看着漫天的大雪,乔伊斯用了一整段描写他的思绪,他说:“大雪纷纷飘落,厚厚积压在歪歪斜斜的十字架上和墓石上,落在一扇扇小墓门的尖顶上,落在荒芜的荆棘丛中。他的灵魂缓缓地昏睡了,当他听着雪花微微地穿过宇宙在飘落,微微地,如同他们最终的结局那样,飘落到所有的生者和死者身上。”

在这篇小说中,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了主人公顿悟的转化,它由指向一个单一的死者,延伸到指向人类世界所有的死者,由具体的事物,延伸到更为广泛和抽象的事物。这就是顿悟式小说最为有意思的地方,看似一个极小、极平常的切口,却带领着我们走向了极为广阔和深邃的精神空间。

好,以上就是这本书中,我想跟你分享的重点内容了。我们再来回顾总结一下。

这本书提供给了我们一套阅读现当代小说的方法,首先它教我们如何把握好小说中的冲突。这些冲突不动声色、却仍然具备巨大张力,它常常表现为一段脆弱、不稳定的关系,或者是一个不得不扮演的角色,又或者是我们难以察觉和想象、藏在人性深处的欲望与邪恶。而说到底,这种冲突的实质是一种人与现代社会规范伦理的冲突。现当代小说正是通过刻画这样一种冲突,彰显出人性的丰富与自由。

第二点它教我们如何把握小说的主题。在很多现当代的小说中,主题一般蕴含在主人公的“顿悟”之中。这“顿悟”是指主人公对自己生活和处境的某种察觉,他的内心因此有了转折,决定要有所改变。作者借由这些乍看并不起眼的顿悟,向我们展示出人物的变化,由此去揭示出人物生活的真相,甚至揭示出更大的关于人类存在的真相。

必须要补充的是,这里的两部分内容主要来自书的上辑,书的下辑是作者对5位国外当代作家的评论与分析,这里碍于时间与内容结构,没作展开。比如张悦然谈到了村上春树,她说村上春树学习了太多故事理论,很多时候他的故事都像是在证明一套故事理论,准确但并不能令人惊喜。又比如她谈到了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爱丽丝·门罗,她说门罗的野心很大,哪怕是篇幅有限的短篇小说中,她也想写出一个人漫长的一生。除此之外,她还谈到了波拉尼奥、伊恩·麦克尤恩、珍妮弗·伊根,感兴趣的话,可以翻开原书读读看。

其实,阅读和写作很像是在丛林跋涉,孤独,并且很容易迷失方向。在这个过程中,能有几件得心应手的装备是很重要的。今天的这本书就是希望为大家提供几件这样的装备,希望它能帮助我们穿过丛林,抵达一片开阔之地。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你还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部文稿和脑图。恭喜你,又听完一本书。

划重点

  1. “文学在当代社会的功能,具有某种蛮荒的天真,它要做的是反对所有已经建立的文明,然后探寻和想象新的更好的文明。”

  2. 顿悟式小说最为有意思的地方,看似一个极小、极平常的切口,却带领着我们走向了极为广阔和深邃的精神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