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幽灵》 金燕西解读
《陶渊明的幽灵》| 金燕西解读
你好,我是金燕西,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我为你解读的书是《陶渊明的幽灵》,这本书还有个副标题,叫“悠悠柴桑云”。
陶渊明,我们都知道,东晋末年的伟大诗人、田园诗派的鼻祖,小时候我们学过他的《桃花源记》《归园田居》等传世名作。在我们的印象里,他是一个不慕名利、寄情山水的世外高人。他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他生来就喜欢大自然的风物,写的也都是农家生活的感悟。实际上,他在“三十而立”到“四十不惑”的大约十年里,还断断续续地出入官场,从将军府的幕僚,一直做到彭泽县的县令,但在四十一岁那年,彭泽县令才做了八十多天,他就找了个借口,说要给胞妹奔丧,辞官回老家柴桑种田去了。此后二十年直到去世,他都再也没有出来做官。据说,他辞官的原因,还是他拒绝去拍视察官员的马屁,他说: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这说的没错,但他这句话也蕴藏着很多无奈。陶渊明出生于官宦世家,曾祖父陶侃是赫赫有名的东晋大司马,祖父还是武昌郡守,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市长。所以说,陶渊明从小在“齐家治国”的教育下长大,刚开始入仕的时候还抱着“大济苍生”的宏愿,但遗憾的是,东晋末期朝政腐败,官场黑暗,他不愿同流合污,最终还是选择尊崇自己的本性,回归本真的自然田园了。
而我们现在认识陶渊明,正是因为他的“回归”。唐宋以来,陶渊明的故乡柴桑成为文人、诗人朝拜的圣地,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韩愈等我国著名诗人,都来过柴桑“朝圣”。苏轼更是将陶渊明视为一生的楷模,他的诗歌中经常能看到陶渊明的影子。苏轼访问柴桑时,他还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柴桑春晚思依依,屋角鸣鸠雨欲飞。昨日已收寒食火,吹花风起却添衣。”这首诗颇有陶渊明的气韵,讲的也不过是吃饭穿衣这样的平常小事。除此之外,就连与苏轼政见不合的王安石,也非常敬仰陶渊明 。
那么,为什么陶渊明有这样的魔力,让历史中的文人雅士都趋之若鹜,竞相效仿呢?正如作者所说,陶渊明传世的作品并不多,为什么他在灿若星河的中国文学史中却有如此崇高的地位,甚至被誉为“千古一人”的伟大诗人?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从陶渊明的人格魅力中去寻找答案。这就要回到我们的书名“陶渊明的幽灵”了,这里的“幽灵”其实是借鉴了法国著名哲学家德里达的幽灵学,指的是某种“精神遗产”或“精神的传统”,是肉体消亡之后所产生的更加持久,更加光彩夺目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会持续影响着我们的当下,又将我们推向未来,塑造着一代又一代人的人格思想 。在本书看来,陶渊明的人格便有这样“幽灵”般的力量。
而这种力量的来源是什么呢?请注意,答案就是“自然”。这本书里讲到,近代思想家梁启超曾一口气用七个“自然”来形容陶渊明,作者的理解是陶渊明天性自然,崇尚自然,亲近自然,全身心地融入自然,自自然然地吟咏他心目中的自然,并且由于让生命顺应自然而获得最大限度的个体自由,从而为人们在天地间的生存提供一个素朴、优美的范例 。作者还说,如果你承认自然的伟大,那么你就不会不承认诗人陶渊明的伟大。
我们再来简单介绍下作者。本书作者是我国著名人文学者鲁枢元,他凭借《陶渊明的幽灵》荣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以及世界生态哲学和生态文明领域的最高奖项“柯布共同福祉奖”。在这本书中,鲁枢元运用跨学科的方式来分析陶渊明的人格,譬如我们刚才提到的“幽灵学”,就是法国哲学家德里达提出的,作者还引入精神分析中“集体无意识”的概念来解释回归自然的情结,这都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鲜视角。
更值得关注的是,陶渊明的自然哲学对当代生态精神也有重要的启发,鲁教授认为,人类社会的根本问题之一便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那么,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应如何与自然共处,这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而关于陶渊明的当下解读,或许会为这个难题提供一个解答。
接下来,我将带着“人与自然”这个问题,分三部分为你解读本书。第一,陶渊明备受尊崇的自然人格和自然诗歌到底是怎样的;第二,为什么说陶渊明的人格和诗歌,不仅是诗性的,而且还是哲学性的?在这一部分,我们来看看他的自然哲学观是什么;第三,我们最后再来思考一下,陶渊明的自然哲学对我们当下的社会生活有什么启发。
我们先来看陶渊明的“自然”人格。为何陶渊明在后世文坛上能有如此崇高的地位?鲁枢元认为,这是因为陶渊明的诗和他的人生能够与自然融为一体,而“自然”二字也是对他人格的最佳概括。
那么,自然到底是什么?当然这里的自然,指的不仅仅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大自然,而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意义上的“自然”。《道德经》中有“道法自然”,道其实就是自然,指的是天地万物存在的一种本真、本源状态,遵循事物发生的规律,就像天要下雨、羊要吃草一样。 所以说,陶渊明的自然人格注定他没法在官场上阿谀逢迎、左右逢源,我们平时说的“打官腔”“说官话”这样的事情对他来说都是很难的。但梁启超认为,陶渊明有如此高尚的成就和品格,正是因为顺着自己天性的“自然”,不做任何矫揉造作的事,他一生都是为了追求精神生活的独立而拒绝外界的胁迫,从而进入一种自然、自在、自由的精神境界,并且将这样的“自然”精神完美地融入他的作品之中。
说到这,我们就不得不提他的诗歌了,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陶渊明对自己人生的抒发与自我表达。在《陶渊明集》中,他本人提到“自然”二字的地方只有四处,数量不多。但我们知道,“自然”就像陶渊明文章中的题眼,说太多了反而会破坏其中的韵味。其中最直白的或许是《归去来兮辞》,这篇辞赋是陶渊明对辞官所作出的解释。前面我们说到,陶渊明四十一岁那年上任彭泽县县令,不足百天便辞官归乡。在他的自述中,陶渊明说自己“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意思是说自己本性崇尚自然,这不是矫揉造作或勉强得来的。所以辞官是出于他对官场的厌恶,而返乡则是回归天性中的自然。
另一处关于自然的自我抒发是在《归园田居》中。辞官归田的第二年,陶渊明就写了这组著名的诗歌,他写:“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我误入仕途的罗网中,转眼间已经是三十年了,这三十年远离自然的田园生活,显然是不快乐的。他接着又写:“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他将摆脱官场的自己比作飞回山林的鸟、游回涧流中的鱼,欢愉之情简直是溢于言表。在诗的最后,他长舒一口气,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我被长久地困在笼子里不得自由,今日总算是回归山林了!你看,陶渊明深知自己本性向往自然,追求自由、自然的生活,并将这种自然的本性淋漓尽致地挥洒在诗歌当中。
我们刚才说到,虽说陶渊明诗歌中很少提到“自然”二字,但他却处处都在写自然。鲁教授说,陶渊明的诗歌以天地自然、田园风物为题材,所以诗中的描摹对象大半都是和自然有关的。粗略地归纳一下,陶诗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有林野、山泽、白日、素月、风霜、雨露、松柏,还有和田园生活相关的鸡犬、柴门、茅檐等等。最神奇的是,后世评价陶渊明的诗歌也总喜欢用自然界的风物来比喻他的风格。杨万里就曾说:“渊明之诗,春之兰,秋之菊,松上之风,涧下之水也。”无论是陶渊明诗中所描述的对象,还是诗歌的风格,都极尽自然。
那么问题来了,陶渊明为何能写出如此“自然”的诗篇呢?作者认为这与他的人生价值选择有关。
陶渊明可谓是“知行合一”的忠实体现,他在诗歌中说自己的本性自然,在实际生活中也选择辞官归田,过上了一种清贫素朴,回归本真自然的田园生活。鲁教授认为,这条路和陶渊明时代大多数人的选择完全不同,也不同于当代大多数人的道路选择。走出农村,到大城市去拼搏、谋求发展,这是一条主流价值观鼓励的路径,陶渊明却反其道而行之。这个选择也让他付出了一定的代价,比如,要放弃为官时的权力和显赫地位,投入到辛苦的农业生产当中去;要承受相对清冷孤独的生活,忍耐一时不济的饥饿与寒冷。
但他得到了什么呢?作者说,是对生死荣辱的解脱与超越,是身心的平静与和谐,是对天地万物的亲近与包容,是精神的自由与自在,甚至还有他自己并未渴求,却在后世收获的尊崇与爱戴。这也与他的自然哲学观念有关,下一节我们会着重讲他的哲学思想。
而正因为陶渊明的这种人生价值选择,作者将他形容为毕生追求“在自然中诗意栖居”的人。 诗意栖居是什么意思呢?根据文化研究者赵一凡的解释,那就是:人与环境、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祥和生存。作者说,陶渊明选择的这种人生淡泊名利,在自然中寻找慰藉,且不妨碍他人,不失为一种幸福的人生。
从陶渊明的诗文中,也可以看出他充分享受“诗意栖居”的状态。在他的《与子俨等疏》中,陶渊明说:“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羲皇指的是三皇五帝中的伏羲,这句话用陶渊明的口吻来讲,就是——我常常说,在农历盛夏的五六月份,躺在朝北的窗户下,忽然遇到一阵凉风吹过,这简直就是神仙一般的生活。鲁教授认为,这种“诗意栖居”的生活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场域,是精神价值在审美愉悦中的实现,也是人生中最值得向往的生存状态。但遗憾的是,这种状态在如今快节奏的物欲社会中已经变得比较稀缺和奢侈了。
从陶渊明的人格出发,可以看出,他的人生和诗歌背后有一套忠实践行的思想体系。那是什么呢?鲁枢元教授认为,这就是中国古代讲求“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学。 “天人合一”其实就是中国古代哲学对“自然与人”这个元问题的解答——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而自然与人和谐共处。
这个哲学理念由来已久。 从《周易》开始,中国古代哲学就讲“天地氤氲,万物化醇” ,意思就是“天地之气交合,形成一片混沌,才能滋养和萌生万物”,之后老庄哲学还出现了“道生万物”“道法自然”等说法。在作者看来,在中国传统思想中,有关“自然”的思想贯穿始终,而陶渊明便是这种自然哲学的集大成者。 所以,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就盛赞陶渊明不仅是位大诗人,同时还是一位大思想家,他还将陶渊明的哲学观命名为“新自然主义”哲学。
践行这种哲学是怎样的呢?想象一下,一位身着布衣的中年男子,裤管卷到膝盖处,拿着一朵菊花,出没于山野草木之间;平时种地、饮酒,坐在草屋前看太阳从西边的山头落下,又看着冬夏常青的柏树上挂满雪球,感叹着:“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我愿放浪于造化之中,听从上天的安排,顺其自然,不以长寿而喜,不以短寿而悲。
你可能感觉到了,在这幅山水田园画中,陶渊明已经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在自然的运转变化中获得心灵的宁静与精神的永恒。而对于人生的另一个终极话题“死亡”,陶渊明的态度也十分洒脱。鲁教授说,陶渊明在去世前,给自己写挽歌、写祭文,文辞隽永、意趣绵长,他在秋日写罢,初冬便安然地随风逝去。对陶渊明来说,不但活着要顺应自然;顺应死亡,也是一种顺应自然的方式。生与死的界限并没有那么清楚。 你看,这种“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学思想贯穿了陶渊明的一生,他真正做到了“人与自然”融为一个整体。
说到这,我们必须提到鲁教授的自然生态研究了。作者认为陶渊明“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学其实也是一种“生态哲学”。怎么解释呢?我们先来看生态哲学是什么:现代生态学认为自然或宇宙是一个由天、地、人共同组成的有机体,人类不过是地球共同体的衍生物 ,一个人的肉体存在,也是处于地球生态系统的不断变化与循环之中,组成人体的物质元素,同时也是组成宇宙的物质元素,所以在这种哲学观中,自然生态系统是值得敬畏的。作者在书中写了这么一段话,很耐人寻味,他说:人体内的液态循环包含有自然界的江河湖海,而大自然的风云变化中也包含有人类的呼吸。人的肉体来源于自然界,死后则又回归自然界, 谁说不是呢。人类社会不过是自然的衍生,属于自然的一小部分,如果我们妄想超越自然、改变自然,结果很可能是人类的悲剧。
而这样的说法,不难让我们联想到陶渊明所说的“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作者强调,陶渊明的自然哲学认为,人的肉体消亡后,又回归到自然的另一轮循环,等同于在宇宙间永生。
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关于这句话的解释,现代著名诗人、学者流沙河是这样说的:“万事万物都存在于大自然中,根本没必要有截然的分别。我们所执着的那个‘我’也是这样。大自然造就了天地,也造就了我,我与天地万物共同存在,统一于大自然之中。” 对于我们智慧的古人来说,“人与自然”如何相处这个问题或许根本就不存在,因为人就是自然,自然也就是人本身。
好,说了这么多,那为什么我国古代哲学如此关注自然呢?鲁教授认为,原因或许就在华夏民族千百年来孕育的“田园”意识中,而这种意识和我们的祖先长期处于农业社会有关。“田园”就是我们的祖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地方,他们在田园中耕作、生活、繁衍生息,长达几千年,田园不仅是人们的栖息地,也是他们情感的寄托、精神的归宿。“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清晨起来,诗人就到地里清理荒草,直到傍晚,才将锄头扛在肩上,沐浴着月亮的清辉回家。乡间的小路狭窄,杂草丛生,他的衣服都被傍晚的露珠沾湿了。
你看,陶渊明的日夜耕作实际上是很辛苦的,但他没有丝毫抱怨,而是接着说:“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衣服湿了没什么可惜的,只希望我没有违背本来的愿望。那么这个愿望是什么呢?我们都知道了。陶渊明无论是在诗歌中,还是在生活中,都处处守护着古人“回归田园”的理想,而这种华夏民族源远流长的“田园”意识也成为他创作的源头。
正如作者所说,华夏文明的田园意识已经成为一种情结、一种原始意象、一种个人的潜意识,乃至一种民族的集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这种说法其实是瑞士著名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概念,作者将陶渊明代表的田园意识和现代心理学联系起来,无疑是一个独特的视角,我们暂且来听听,看他说得有没有道理。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可能是一个社会长久以来积攒的文化基因,是千百年来人们在心中积淀下的结晶。也就是说,即使你还没有意识到,但华夏民族那千百年来镌刻在记忆深处的田园意识,已经在所有人心中埋下了根。对于我们来说,自然的田园生活无时无刻不在呼唤着我们,这也是为什么田园、溪流、炊烟、犬吠这一类的词总会唤起我们内心的安宁。
这或许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近年来主打田园风光的民宿酒店大火,全国各地都掀起了一股回归自然田园的风潮,光是浙江莫干山一代就有800多家民宿。如果我们到网上去搜索一下,会发现这些民宿的宣传语都大同小异,无非是“竹林环抱”“农家小院”,或是“森林氧吧”这一类的词,吸引着那些在大城市拼搏,有时感到身心疲惫的现代人。这样看来,“回归”的意识不仅在陶渊明的时代适用,在现代社会也同样存在。这就是为什么“回归田园”的母题,在陶渊明的诗歌中反复出现,因为这不仅启发、塑造了他的创作,而且还体现了华夏民族的一种强大的集体无意识,这种集体无意识体现了整个华夏民族的血脉与心跳,继而造就了陶渊明的伟大。
再借用荣格的话,集体无意识就像一位“沉淀了民族千万年生存之道的智慧老人”。作者说,陶渊明心中就住着这样一位老人 ,无论是“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学思想,还是“回归田园”的民族意识,从陶渊明一人的诗歌和哲学中,我们能窥见整个华夏民族古老智慧的精髓。这样的智慧持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塑造他们的文化基因和民族想象,这就不难理解,为何陶渊明在后世文坛中拥有如此高的地位,甚至被“奉为神明”了。
不仅如此,陶渊明的自然哲学并不限于华夏民族,而是普世的,这也是为什么西方哲学中也出现了类似的观点,作者在书中将陶渊明的思想与海德格尔、卢梭等西方哲学家人并列,在他们的思想中发现了很多想通之处。在这里我就不展开了,如果你感兴趣,推荐你去读一读原书。
好,刚才我们说到,作者认为陶渊明的自然哲学是有生态意味的,所以和现代生态学的观念非常契合,因此生态学也让陶渊明走进国际视野和未来舞台。接下来这一部分,我们便着重讲讲陶渊明对我们当今社会和生活的启发。
鲁教授认为,在千百年的农业文明中,人与自然一直保留着较为亲密的关系,而人类的历史是建立在农业文明的根基之上的。但现代化以来,城市建设却往往忽略掉了自然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当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我们被钢筋水泥建造的“花园”所环绕,原本属于自然的乡村环境也被城市化取代,而作者认为,高能量集中消耗的城市化进程总是会破坏地球生态——这或许是不可逆的过程,但也需要我们的深刻反思。
在《城市生态,乡村生态》一书中,法国学者克洛德·阿莱格尔说:“如果说大浮冰上的企鹅的命运或喜马拉雅山中老虎的命运确是令人不安的话,那么拉各斯、那不勒斯、洛杉矶、达卡或墨西哥城的市民的命运起码是同样令人不安的!”这是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在城市建设中,如若不考虑生态的可持续性的话,后果将是灾难性的。
阿莱格尔认为:“我们在衷心呼唤城市生态的同时,我们还应该重新建立一个新的乡村生态。没有一个好的乡村生态,也就绝不会有好的城市生态。”这听起来似乎很矛盾,但城市化的确不能取代自然带给我们的原始愉悦感:钢筋水泥构筑的城市,不能取代溪流环绕、草木繁茂的乡村;城市里昼夜通明的灯火,也不能替代乡村的星空与月夜。作者说,母性是蕴涵在内敛温柔之中的,奥秘是潜隐在幽暗深邃之处的,城市文明不但不应取缔乡村文明,良好的城市生态反而应当依附、蕴涵在良好的乡村生态之中。这便是陶渊明给我们现代城市与乡村生态的重要启发。
除此之外,前面我们还提到陶渊明的两句诗: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里的“樊笼”直译过来就是装鸟兽的笼子,而陶渊明用“樊笼”这个词来隐喻剥夺人们身心自由、令人厌恶恐惧却无助的生存处境。作者说,这种困境不分中外古今,是人类共同面对的难题。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人类创造的文明总是有意无意地将自己束缚在种种条规中。都市里的职业人群早起通勤挤地铁,准时打卡上下班;许多人十年如一日地工作,只为了还清房贷、供子女上学;小孩也被各种竞赛、考级和作业挤去了玩耍时间。当然,努力奋斗才能改善生活,让社会进步,但我们是否想过,越来越丰富的物质真的让我们的生活更幸福了吗?正如韦伯所说:“物质产品对人类的生存开始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控制力量,这力量不断增长,且不屈不挠。”这是对现代工业社会的批判。在韦伯看来,崇尚物质的现代社会就像一个牢笼,牺牲个人自由,压抑人们的精神生活。
那么,我们能否走出樊笼,回归自由与自然呢?所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只要内心远离尘世的弊病,向往自然、纯粹的生活,那么无论身在何处,都能感受到内心的宁静。鲁教授认为,即使我们无法做到像陶渊明一样,放下世俗的一切,回到乡下种地,但也可以参照陶渊明的哲学为自己寻求一条“回归”之路。
具体应该怎么操作呢?鲁教授的建议是,我们可以学着过一种“低物质消耗的高品位生活”:降低物质欲望,多花心思提升生活质量。这听起来似乎有些矛盾,但其实并不是。有时候我们冲动消费买的包包、衣服并不能为我们提升生活质量,但读书、旅行、关注一日三餐这些小事,却能帮助我们达到内心的平静;闲暇的时候,我们也可以为自己下一次厨,到公园里去散散步,或是暂时回归田园,到山里去转一转,感受一下古老农耕文明的呼唤。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尽量将“劳动”和“闲暇”两种生活方式结合起来,达成一种劳逸结合的平衡,注意留心生活中的自然之乐、自然之美 。
好,这本书的精华内容我就为你解读到这里。我们总结一下。
陶渊明的人生和诗歌都与自然融为一体,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自然哲学精神;而他崇尚自然、选择回归田园,也是华夏民族的一种回归精神,这是自农耕文明以来孕育出的“田园”意识,这也是一种深藏在人们心中的集体无意识。这种影响持续至今,成为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来,解决社会弊病、抚慰心灵伤痛的良药。
在文明与自然不断发生冲突的现代社会,陶渊明作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典范,不仅值得我们学习,而且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警示,那就是:在高速发展的今天,不要忘记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毁掉自然或许就是毁掉人类自己;以及,在寻求进步的道路上,也要记得放慢脚步、顺其自然,不要忘记回头看看自己的初衷,或许“回归”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正如黑塞所说:“你的内心总有一处宁静的圣地,你可以随时退避并在那里成为你自己。”即使是在快节奏的工作生活中,我们也可以暂时停下来,感受一下陶渊明所说的那种“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的平凡、自然之乐,做回你自己。
好,以上就是这本书的精华内容,除此之外,书中还介绍了陶渊明在海外的传播与古今中外对他的评价,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时代与社会经济模式的变迁对陶渊明评价的影响,非常有学术价值,如果你感兴趣,可以去读一读原书。如果你还想知道关于陶渊明的更多知识,也欢迎到站内搜索刘玄解读的《尘几录》。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文和脑图。你还可以点击“红包”,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即使是在快节奏的工作生活中,我们也可以暂时停下来,感受一下陶渊明所说的那种“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的平凡、自然之乐,做回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