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迈克尔·K的人生和时代》 黄昱宁工作室解读

《迈克尔·K的人生和时代》| 黄昱宁工作室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是小说《迈克尔·K的人生与时代》。迈克尔·K是小说主人公的名字,他是南非人,小说主要讲述了,战争期间,K的命运,以及他如何一次次从自己的时代逃离。

这部小说是南非作家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的代表作之一。库切是英语文学中得奖最多的作家之一,他是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也是第一位两次获得英国布克奖的作家,他第一次拿这个奖靠的就是这本《迈克尔·K的人生与时代》。库切是一位很难被标签化的作家,他的创作丰富多样,截至目前,他出版的十几部小说中,没有哪两部是用同样的手法写成的。不过,这些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库切对人的问题的思考,他尤其关注人如何在困境中获得拯救。

今天这本《迈克尔·K的人生与时代》,讲述的就是,战争给人带来了什么困境,以及人该如何反抗。小说的标题听起来很宏大,可能会让人觉得主人公迈克尔·K是个高大伟岸的英雄,但实际上,他天生有残缺,从小家庭不完整,作为有色人种生活在实行种族隔离的南非社会。换句话说,他是个挣扎在社会底层、力量弱小的小人物。在这部小说中,库切通过迈克尔·K的故事,描述了战争给普通人带来的伤害,展示了人在面对困境时的无助和绝望,但更重要的是,他让我们看到,一个弱势的小人物,不想听凭命运摆布时,如何用自己的方式来反抗。对于现代人来说,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境,从困境中走出来获得拯救,是一个值得不断思考的问题。希望今天这部小说能给你带来启发。

好,今天的解读有三部分。第一部分,为了更好地理解这部小说,我们先简单了解下库切的生平,以及《迈克尔·K的人生与时代》的创作背景。第二部分,我们进入故事,来看看迈克尔·K所在的时代,以及在这个时代下他的命运和他的反抗。库切的文学成就离不开他独特的叙述技巧,第三部分,我们就通过今天这部小说来聊聊,库切的两个叙述特色:多重叙述视角和互文性。互文性是文学理论中的一个术语,等会儿我们就会详细说到。

好,我们先简单了解下库切的生平。

说到库切的生平时,人们总会用到这几个词,离散、复杂,他的经历确实很丰富。库切的人生并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而是四处流动,辗转在多个国家。

1940年,库切在南非开普敦出生。从小,他就经历了不同文化的碰撞。他是荷兰裔移民的后代,父亲做过律师,母亲是小学老师,库切精通南非荷兰语,但他从小在家里说英语,接受英语教育。长大后,他在大学里读了两个专业,英语文学和数学。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南非的种族隔离政策逐渐成形并开始盛行。

22岁时,为了逃避兵役,库切离开南非,去了伦敦,在电脑软件设计行业干了几年,同时还通过远程学习拿到了一个英语硕士学位。25岁时,库切去美国攻读文学博士,此后,因为申请美国永久居留权被拒绝,他又回到南非,在开普敦大学英文系任教,一直干到退休。这段时间,他还多次去美国大学教学。2002年,库切再次离开南非,移居到澳大利亚。南非特殊的生存环境,和他后来流散的生活经历,都加深了他对现代人生存问题的理解。

库切一直爱好文学,他的小说创作虽然开始得比较晚,返回南非后才正式开始,但是他很高产,几乎每隔几年就会有一部新作,他最重要的作品几乎都诞生在他在南非生活的时期。1974年,他出版了第一部小说《幽暗之地》。1983年,他的第四部小说《迈克尔·K的人生与时代》出版,当年就为他赢得了布克奖。1999年,小说《耻》让他第二次获得布克奖。作为有史以来第一位两次获得布克奖的作家,他却从来没有出席过布克奖的公布活动。这足以体现出库切的低调,他还曾说过,“在我的一生中,我一直成功地做到了怎样避免成为一个名人。”

库切的作品一贯晦涩难懂,而他的低调又增加了我们理解他的难度。也许,理解他的最好方式是回到他的作品中去。如果要在他的所有作品中,挑一个最典型的库切式的人物,那就是今天这部小说的主人公迈克尔·K。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在给库切的授奖词里,曾经说到,库切作品里典型的主人公,在遭受打击、沉沦落魄乃至被剥夺了外在的尊严之后,总能奇迹般地获得重新站起来的力量。我们等会就会看到,迈克尔·K虽然是南非社会中的弱者,遭受各种困境,但他会不顾一切代价追求自由。

库切大约从1980年5月开始创作《迈克尔·K的人生与时代》,这部小说字数并不多,有十几万字,但库切先后写了六七稿,直到1983年才最终完成。在这部小说里,库切故意简化了时间和社会背景,只有故事开始的地点是清晰的——南非开普敦,此后,不管迈克尔·K去了哪里,所有相关描写都模糊了虚实的界限,几乎没有时间标志。

小说里没有正面描写战争,但战争的影子随处可见,书里频繁出现戒严、军队、限制人们自由迁徙的通行证,整个社会充满了忧虑、恐怖的气氛。研究库切的学者发现,这些情形跟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南非社会很像。那段时间,南非时局动荡,白人政府压迫有色人种,后者仇恨白人、抗议游行,经常发生社会暴乱。于是,他们就把《迈克尔·K的人生与时代》的故事背景认定成那个时期。

好,了解完库切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接下来,我们进入故事。整本书一共有三部分。

第一部分的故事从南非开普敦开始。小说一开头就写到,迈克尔·K生下来就是兔唇,“那嘴唇如蜗牛的腹足一般翻卷,左鼻孔裂开”。他长着一张残缺的面孔,脑子也转不快,没有常规学院愿意接纳他,于是,少年时代的他,只能寄宿在由政府救济的特殊学校里。学校的名字叫休伊斯·诺伦纽斯,会教孩子们最基本的读写、算术,还会教他们怎么扫地、挖地、做木工活。从这里毕业后,15岁的迈克尔·K在园林部门里当上了园丁。他一直都没有女朋友,他很喜欢独处时的自在,不过,每个礼拜他都会去探望一次母亲。

迈克尔·K的出生与成长,似乎只跟母亲一个人有关,书里完全没有提到他的父亲去了哪里。回忆童年生活时,迈克尔·K提过一次他对“父亲”这个词的想象。他是这样说的:“我的父亲是休伊斯·诺伦纽斯学校。父亲是宿舍门上贴着的条例——那二十一条规定的第一条是‘在宿舍中务必时刻保持肃静’,父亲是那个只要我没把线切直就会用缺了手指的手来拧我耳朵的木工老师,父亲也是那些礼拜天的上午——我们穿上卡其布衬衫、卡其布短裤和黑鞋子,并排向帕培盖街上的教堂进发,求上帝的宽恕。这些都是我的父亲。” 这段文字告诉我们,迈克尔·K在成长过程中缺少父爱,母亲是他唯一的陪伴,他甚至觉得,自己来到这个世界,就是为了照顾母亲。

母亲原先一直给人帮佣,可是在迈克尔·K三十一岁那年,母亲病倒了。她的病情不断加重,而医院的情况因为局势变动也越来越混乱,护士们对她不闻不问。母亲知道,一旦处于战争时期,整个世界会用冷漠的态度对待她。她跟儿子说,自己唯一的心愿就是离开这个让她几乎没有一点盼头的城市,回到安静祥和的、她少女时代生活过的乡村。她也替儿子规划好了,迈克尔·K可以辞掉园丁的工作,跟她一起回到乡村,到农场找份工作。

迈克尔·K认为母亲的计划很明智,他的脑海里还浮现出了一个画面:“辽阔的大草原,一栋刷得雪白的农舍,一圈圈炊烟从烟囱里冒出来;母亲站在门口,微笑,健康,等着在长日将尽时迎接他回家。”

母子俩准备告别开普敦,踏上旅程,可因为局势越来越紧张,公共交通几乎瘫痪。迈克尔·K拿着母亲辛苦攒下的钱,直奔火车站。售票员告诉他,自己很乐意卖给他两张票,不过,如果他真想上火车,不仅要先预订到车上的座位,还必须拿到一张允许离开的通行证。而售票员能给出的预订座位,最早也要排到两个月以后,至于通行证,迈克尔·K只能去找警察要。可当他找警察要通行证,警察只是让他等,左等右等,通行证迟迟不来,而城里的局势越来越乱,暴力事件接连发生,母亲还生着病。

终于,迈克尔·K等不下去了,他用工具把一只旧箱子和一把独轮手推车,打造成一台能坐人的手推车。他推着母亲和行李,千辛万苦地混过两个关卡,踏上了返乡的旅程。迈克尔·K原以为,最多在路上走几天就能到达目的地,路人说不定还会停车带他们一段。没想到,他们遇到了风雨交加的坏天气,还碰上了两个劫匪。在长途跋涉中,母亲的身体没能熬过去,死在了路上。

母亲去世后,迈克尔·K一度失去了生存的意义,他滞留在一个城市里无所事事,手推车没了,行李箱对他来说也毫无意义,直接扔了,只留下一件黑色外套和母亲的骨灰盒。他也不再遵守宵禁,穿着邋遢的衣服四处游荡,就像个流浪汉。因为没有身份证明文件,他被迫上了一辆火车,被卫兵派去和囚犯一起劳动。干完活儿后,迈克尔·K又被卫兵抛在野外。他抱着母亲的骨灰盒继续向前,再次踏上了回乡的旅程。

几天后,迈克尔·K终于走到了母亲生活过的乡村,但村里那家农场因为战乱已经空了好多年,变成了无人区。他必须依靠大自然存活,要自己寻找水源、自己耕种。

听到这里,我们会发现这部小说充满困境和苦难,迈克尔·K有他的幸福时刻吗?有,他仅有的幸福时刻都与他的耕作有关,跟他开掘的水源、种植的南瓜有关。就像小说里写的,只有在那些时刻,他才会觉得“他的生活依循日升日落的节奏,仿佛住在时代之外的一个口袋里。开普敦也好,战争也好,他如何一步步来到这农场的记忆也好,都越飘越远,归于遗忘”。

可惜,迈克尔·K的幸福时刻总是维持不了多久。因为,外部世界总是不断把手伸向他,要么是侵略的手,要么是所谓的拯救他的手。

先是那个荒废农场主人的孙子当了逃兵,回到农场撞见了迈克尔·K。这个人想雇迈克尔·K为自己干活,帮他在这里苟且偷生。在他看来,这个无人区里如果要有一个奴隶,迈克尔·K是最适合的。可是,向往自由的迈克尔·K怎么会甘愿替他干活。他放弃了地里正在破土而出的南瓜,趁着帮那个人去镇上买东西的机会,不告而别,再次踏上了他的逃亡之旅。可他还没有享受多久自由,就被镇上的士兵抓获。因为没有身份证件,迈克尔·K被安上了违反宵禁的罪名。他跟其他无家可归的人一样,被押进了一个需要强制劳动的难民营。在这里,迈克尔·K没有人身自由,要日夜劳作。

小说此后的情节,就是迈克尔·K不断逃亡,不断被纳入某个群体,又反复挣脱的故事。他一度回到了那个曾经给他带来巨大慰藉的农场,他发现,自己种的南瓜早已经枯死。他藏进了一个地洞,靠着灵巧的双手种出了一片“自留地”,撒上南瓜籽。

这些南瓜刚有点起色,命运的循环又开始了。躲在山里的“自由军”游击队入侵到迈克尔·K的领地,吃了他种的南瓜后离开。这些“自由军”是为了对抗种族隔离而斗争的,他们前脚刚走,政府的军队后脚就来了。他们认定,迈克尔·K是自由军的人,在为自由军提供粮食,于是把他抓走,迈克尔·K又一次失去了自由。

虽然迈克尔·K总是被抓走,但不论是劳工营地、慈善救济的组织,还是“自由军”、政府军队,他们都无法用任何形式成功地留下迈克尔·K。他在小说里的形象看上去好像是懦弱卑微的,但其中包裹着一个无比固执而坚硬的内核,那就是他对自由的渴求。唯一能让他舒适的状态,小说里是这样表达的:“现在我一定是到了人迹罕至的地方;一定没人会疯狂到穿过这些平原,爬上这些山,再翻遍一块块石头来找我的;现在整个世界肯定只有我才知道我在哪里,我可以认定我已经失踪了。”

刚才这些情节都发生在小说的第一部,到了第二部,我们会通过一位军医的讲述看到迈克尔·K后续的故事。他因为身体极度虚弱,被收入一家医院康复治疗。可是他既不肯说话,也几乎不愿意进食,挣扎在饿死的边缘。难道他不想活了吗?军医渐渐发现,这个人其实“并不想死。他只是不喜欢这里的食物。彻彻底底地不喜欢。他连婴儿食品也不肯吃。也许他只吃自由的面包。”军医试图挽救他,但他完全不领情。就在大家都认为迈克尔·K已经奄奄一息,马上就要替他收尸时,他却再一次神奇地逃跑,追寻自由。

到了小说的第三部,库切写了一个看起来有点超现实的浪漫结局:逃跑后的迈克尔·K,经过漫长的徒步,似乎又回到了开普敦,他在恍惚中回忆,自己在农场里曾有过的短暂的幸福生活,他又开始筹划如何重返农场。

我们无法判断这个结局究竟是真实发生的,还是迈克尔·K在弥留之际的幻觉。我们只知道,直到小说的最后一刻,迈克尔·K的心灵都是自由的,没有被任何力量压制。

了解完小说的主要情节,接下来,我们就通过这部小说,说说库切的两个叙述特色。

先来看叙述视角。叙述视角就是小说中故事的叙述者,观察和讲述故事的角度,通常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视角。

库切在这部小说里使用了多重叙述视角。他在小说第一部和第三部使用了第三人称,让故事的旁观者来讲述迈克尔·K的经历。这个旁观者有时候是全知全能的,比如,这部小说一开始,我们就知道了迈克尔·K天生是兔唇,头脑不是很灵光,性格孤僻,与母亲相依为命。我们还知道了他所在的社会环境,局势变得混乱,暴力事件接二连三发生,人们的生活动荡不安。当迈克尔·K的母亲去世后,故事的旁观者不再是什么都知道,而是把视角固定在迈克尔·K的身上,我们跟着他,通过他的流浪生涯,看到了南非社会底层弱者所经历的压迫,再通过他的耕作生活,体会到他生活中的幸福时刻,他对自由的向往。

在小说第二部,叙述视角突然切换到军医身上,变成了第一人称视角,他不是故事的旁观者,而是故事的参与者。第一人称视角容易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于是,我们不仅能看到军医眼中弱小可怜的迈克尔·K,也会像他一样,开始敬佩这位弱者对自由的坚持。看到迈克尔·K成功出逃后,我们也会像军医一样感到不可思议。

一开始,军医只把K看作一个可怜无助的人,“一个矮小的老头,长期营养不良,体重不到40公斤”,被关押进营地还要参加体能训练,昏倒后被送进了病房,呼吸和心跳都很微弱。 迈克尔·K拒绝进食,这引起了军医的好奇和怜悯,他渐渐卷进了迈克尔·K的人生,而他对后者的态度,也慢慢从好奇变成了不由自主的关切、羡慕,甚至是迷恋。军医并不知道迈克尔·K的内心想法,他根本没想到,这个众人眼中的弱者,竟然能独自逃离营地,继续寻找自由。如果这部分依然使用第三人称视角,迈克尔·K的人物形象可能没有现在这么触动人心,他对困境的反抗、对自由的追求也没有现在这样突出。

军医的第一人称视角还会让我们发现,他对迈克尔·K的救助,其实是他维持自己心灵平衡的一种手段。在军医看来,他和自己的病人一样,肉身都被关在墙内,可他的意识渴望精神自由,甚至,他会在自己的想象中跟随迈克尔·K的脚步,一起在墙外狂奔。

小说里有一段内容,正是这层意思。军医把墙外的迈克尔·K当作自己的交流对象,他说:“你的菜园,让我告诉你,那个神圣诱人、在沙漠中心枝繁叶茂、为生命创造食物的菜园有什么样的意义。你正在奔赴的菜园既无处可寻,又无处不在。那是你唯一归属的地方的别称,迈克尔,在那里你不会感到无家可归。它不在任何一张地图上,没有一条简单纯粹的路能通向它,只有你才知道怎么走。” 这里的“唯一归属的地方”,就是军医和迈克尔·K都向往的自由。军医的第一人称视角,也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迈克尔·K不断逃离的行为,让他身边的人重新思考自己的生存意义。

说完了叙述视角,我们再来看库切的第二个叙述特色——“互文性”。简单来说,就是文本之间的互动。我们会在一篇新文章中看到一些旧文章的经典“影子”,新文章不仅会引用这些影子,还会通过改编,改变大家对它的看法。库切的小说中几乎都体现出了互文性。在这部小说中,迈克尔·K的母亲去世后,我们逐渐会在这位主人公的形象里,看到一些熟悉的文学“原型”,他们和主人公迈克尔·K之间形成了互文关系。

先来看第一个文学“原型”。迈克尔·K的姓氏很古怪,同样用这个姓的虚拟人物,有一位很著名,那就是卡夫卡在小说《城堡》和《审判》里写的那位约瑟夫·K。显然,这是库切想要通过迈克尔·K致敬卡夫卡。两位主人公除了都姓K,经历也很像。卡夫卡笔下的约瑟夫·K,永远在城堡外兜圈子。迈克尔·K一次次去警察那儿领通行证却始终批不下来的情节,跟约瑟夫·K很像。在《迈克尔·K的人生与时代》里,甚至直接出现了几次“城堡”这个词,这其实是在提醒大家,库切笔下的K和卡夫卡笔下的K一样,他们都在强大体制的边缘和缝隙中挣扎。

卡夫卡笔下的约瑟夫·K,始终都没有采用任何物理方式进入城堡。跟这个原型人物相比,迈克尔·K的行动能力似乎要强得多,他可以徒手做出一辆能坐人的手推车,能带着母亲在坏天气中长途跋涉。当他好不容易到达农场,必须依靠大自然存活时,他又很像被扔到孤岛上的鲁滨孙。《鲁滨孙漂流记》这部小说是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写的,主要讲述了主人公鲁滨孙出海时漂流到了无人岛,他如何在岛上生活,最后回到社会的故事。

这种情节上的互文关系并不是巧合。库切小时候就对《鲁滨孙漂流记》十分着迷,那时的他还相信,小说里讲的一切都是真的。库切对鲁滨孙的兴趣非常持久,《迈克尔·K的人生与时代》出版后,他紧接着写了一部名叫《福》的小说,英文是Foe,翻译过来是福气的福。在这部小说中,库切把原书作者笛福,小说人物鲁滨孙、礼拜五,以及一个新增的女性人物,全都写进了故事里。库切笔下的鲁滨孙,跟它的文学“原型”不太一样。笛福笔下的鲁滨孙,有着荒岛殖民者的积极、乐观和自信,而库切笔下的鲁滨孙,时不时地会出现一些消极荒诞的情绪。

今天这部小说中的主人公迈克尔·K,很像笛福笔下鲁滨孙的反面。在很多段落里,我们都能看到一个“逆向”的鲁滨孙。

拿捕猎来说,《鲁滨孙漂流记》里,鲁滨孙兴致勃勃地捕猎野羊,然后驯化它们,把这些羊变成自己主要的食物来源,整个过程一步一个台阶,秉承着理性和科学精神。迈克尔·K也跟羊有一场缠斗,这是小说里的一场重场戏,但是他追杀、肢解、烧烤、食用羊的过程,并不是高歌猛进的胜利。在他看来,把羊变成食物这件事艰辛又肮脏,充满了血腥。他不仅吃得毫无快意,而且还很快发起了高烧。恢复元气之后,迈克尔·K再没有碰过一只羊,而且他还越来越远离荤腥。他的胃口,似乎被那次杀戮永久地败坏了。在小说的后面,我们还能看到厌食症如何一点点侵占迈克尔·K的躯体。

迈克尔·K对待社会生活的消极态度,以及,他在逃亡过程中始终拒绝被怜悯、被救济、被解放的姿态,让整部小说很像一个遁世寓言。这种姿态给库切惹来了争议和麻烦。库切写《迈克尔·K的人生与时代》时,南非正处于抵抗殖民主义、抵制种族隔离的高峰期,几乎整个国家都陷进了压迫者和解放者之间的战争。其他南非作家都会让笔下的人物选择加入解放者部队,库切却让迈克尔·K拒绝加入“自由军”,选择照看蔬菜。因为他关注的不是压迫本身,而是人的问题,是压迫对人类精神造成的困境,对人性本身所造成的伤害。不同的关注重点,让库切的作品看上去好像游离在南非现实政治之外,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这样做显得有点另类,他也因此多次受到指责。

面对争议,库切一如既往地保持沉默,他就像自己笔下的迈克尔·K那样——能用无声的行动来代替言论的时候,他一定选择前者。不过,在库切的支持者看来,恰恰是小说主人公这种拒绝跟社会、政治环境有任何接触的消极反抗,构成了库切作品的最大魅力,让他的作品闪烁着“冰冷的美感”。

从社会层面看,迈克尔·K是个可怜无助的弱者,他没有能力直接反抗自己的命运,但从精神层面看,他是个强者,逃避就是他的反抗方式,即使在奄奄一息的状态下,他依然选择爬过高墙,愿意付出生命的代价来换取自由。《迈克尔·K的人生与时代》这部小说用力书写的,其实就是人对自由的追求和捍卫。体力弱小的迈克尔·K,在困境中总能实现奇迹般的逃离,他拯救自己的力量正是来自他对自由的信仰。

好,《迈克尔·K的人生与时代》的精华内容就为你解读到这里。我们回顾一下今天的内容。

库切是南非作家,生活经历丰富,曾在多个国家长期居住。他很低调,努力远离名气,可他也是英语文学中获奖最多的作家之一,得过文学界的最高荣誉诺贝尔文学奖。他的小说作品有一个共同的主题:人如何在困境中获得拯救。

今天这部《迈克尔·K的人生与时代》是库切的代表作之一,他不仅批判了战争带来的伤害,揭示了暴力对人的压迫,也让我们看到了弱者的顽强。迈克尔·K反抗压迫的方式是不断的逃离,以此追寻自由。这本书小说的故事背景是南非的战乱时期,但库切关注的不是暴力和压迫本身有多残酷,而是它们给人类造成的困境和伤害。

多重叙述视角和互文性,是库切的两个叙述特色。他通过第三人称视角,勾勒出了迈克尔·K所在的社会背景、迈克尔·K的家庭和过去,还通过第一人称视角,让迈克尔·K的形象更加触动人心。我们在迈克尔·K的形象中,能够看到一些熟悉的文学原型,迈克尔·K像卡夫卡笔下的人物一样,在强大体制的边缘和缝隙中挣扎,但他没有鲁滨孙的积极和乐观,他采取的是消极反抗,拒绝跟社会、政治环境有任何接触。

这部小说内容很丰富,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解读。我们可以把它看成一个寓言故事,也可以把它看作是库切对人类极限生存条件的一种观察,还可以把它看作一种抗议,抗议人们陷入自身无法控制的局势中。你怎么看待这部小说?欢迎你在留言区,分享你的见解。

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1. 库切是英语文学中获奖最多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说作品有一个共同的主题:人如何在困境中获得拯救。

  2. 《迈克尔·K的人生与时代》是库切的代表作之一,他不仅批判了战争带来的伤害,揭示了暴力对人的压迫,也让我们看到了弱者的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