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尔文电波》 陈楸帆工作室解读
《达尔文电波》| 陈楸帆工作室解读
科学顾问:姚广孝,脑科学博士后
关于作者
格雷格·贝尔,著名硬科幻作家。一共得过五次星云奖,两次雨果奖,他的这些科幻小说涉及领域广泛,都是“核心硬科幻”,他也被誉为“硬科幻小说最佳制造机”。
关于本书
这是一本反对达尔文进化理论的科幻小说,是根据进化论的新研究成果创作来的。在这篇小说中,作者以最新进化理论研究进展为基础,想象了人类进化的全新未来。
核心内容
传统的进化理论假设,一个物种要演化成新的物种,是无数随机突变慢慢积累的结果。但是这部科幻小说提出了一个构想,如果进化有某种特殊机制,只需要一两个世代,就能出现飞跃性的进化,人类突然进化成一个完全不一样的物种,会出现什么情况?
你好,欢迎你每天听本书。今天介绍的小说叫做《达尔文电波》,从名字就能大概猜到,这是一篇跟进化论有关的科幻小说。这本书的作者叫格雷格·贝尔,他对前沿科学非常了解,热爱幻想、动漫等亚文化。他一共得过五次星云奖,两次雨果奖,这些科幻小说涉及领域广泛,都是“核心硬科幻”。
所谓核心硬科幻,指的是这类小说的情节矛盾核心依托于我们当代科学的实际研究成果。作者在这些尖端的现实科学基础上发挥想象,而不是天马行空地幻想。这一类小说可能情节不那么刺激,但其中提出的问题很有现实意义。《达尔文电波》正是这样,整个小说里涉及到了大量最近几十年的进化论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成果。
这本硬科幻小说,在2000年荣获了科幻界的年度大奖星云奖。整本书长达30万字,我会用大概30分钟时间来给你介绍这本经典硬科幻小说的主要内容。
我们知道,过去的进化论假设一个物种演化成新的物种,是无数随机突变慢慢积累的,每一代变化一点点,直到几万个世代之后,终于变成了一种全新的物种。但是这部小说提出了一个构想,就是,如果进化有某种特殊机制,只需要一两个世代,就能出现飞跃性的进化,人类就能突然进化成完全不一样的物种,会怎么样?也就是说,如果从今天开始,新出生的孩子突然变成跟我们不一样的,比我们更强的超人,我们该怎么办?
这个问题听起来好像很荒唐,但是记住我之前说的,这篇小说构想的基础是最新的进化论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换句话说,这种构想的可能,也许是真的。
好,现在,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看这本小说。先来看看故事的主要情节。
小说的故事很简单,但作者分了三条线索来讲述,从三个从事不同研究的学者视角,讲述同一个大事件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故事最开始,三方科学家各自做研究,到小说中期他们集合在一起,就像拼图一样把三条线索拼起来,勾画出整个大事件的全貌。
这三位科学家分别是一个人类学家,一个分子生物学家,还有一个在美国疾控中心工作的疾病控制专家。小说最开始,这位人类学家在阿尔卑斯山上发现了一个洞窟,洞窟有两具封冻了好几万年的远古人的尸体。因为洞窟特别寒冷,又没有风雪的侵蚀,遗体保存得非常好。他发现这是一对尼安德特人的成年男女,年龄相当,大概是一对伴侣。两人身上有石头兵器的伤,应该是在远古时代被敌人攻击才逃到洞里,然后死掉的。
这里需要介绍一下尼安德特人,他们是生活在旧石器时代的史前人类。你可能知道,我们人类这个物种属于智人,过去研究认为,尼安德特人跟智人是两个不同的物种。尼安德特人会用火,会用石头制造锄头、镰刀这样的旧石器。他们的头部比人类看起来轮廓深很多,身体比智人强壮,但是智力水平不如智人。以前人类学认为尼安德特人和智人是进化的两个分支,尼安德特人更原始,最后在和智人的竞争下灭绝。可以这么说,尼安德特人是被人类淘汰的一支比较粗笨的远亲。
小说中,人类学家在检查遗体的时候发现,女性尼安德特人还抱着一具婴儿的遗体。奇怪的是,这具婴儿的特征不是尼安德特人,而是我们人类的。
这事情就离奇了,一对尼安德特夫妻为什么会抱着人类婴儿的遗体?结合他们身上被石器武器刺的伤口,就更古怪了。难道是因为这个婴儿,这对夫妻被自己的族人所杀?这个问题先留着,我们来看第二条线。
第二条线是分子生物学家,他在研究人体 DNA 的时候,发现人类 DNA 里潜伏着一种特殊的病毒。这种病毒能脱离人体进行传播,还能通过一种叫做逆转录的方式把自己注入到别的人类基因里。在生物学上,这种结构有独立活性,能传播到别的个体 DNA 中的病毒叫做“逆转录病毒”,比如艾滋病病毒就是一种逆转录病毒。
这段 DNA 在生物体内已经潜伏了几千万年,可能从人类诞生前就有了。为什么以前人类没有发现呢?因为在过去,人体中这段 DNA 序列没有表现出活性,不制造出这种病毒。按理说,一个 DNA 序列如果有活性,那早就该制造出这种病毒,为什么潜伏了几千万年没激活,突然现在就激活了呢?这是第二条线遇到的问题。
随着分子生物学家的探索,她发现这段 DNA 激活的原因可能是因为环境压力的影响,当人类面对强烈的竞争压力的时候,这段 DNA 就激活了。这可能意味着,这段 DNA 也不是一直休眠,进化历史上可能也出现过这段 DNA 激活的情况。
分子生物学家关心这种病毒为什么突然激活,而小说中第三条线的疾控专家则关心这种病毒会引发什么样的疾病。这种病毒引起的症状非常奇怪,只影响怀孕的女人。病症最开始只是感冒发烧,随后,女人体内孕育的胎儿会发生畸变。因为畸变的缘故,感染病毒后,第一胎一定会流产。
但流产只是第一步。流产之后的女人几十天内很快会再次怀孕,而且是无论是否有过性生活,都会再次怀孕。我们知道,怀孕必须要有精子让卵细胞受精,那么有些感染流产后的女患者根本没有过性生活,从哪里来的精子?没有精子,怎么会有受精卵?没有受精卵,是怎么怀孕的?
这些新孕育的胎儿,父亲是谁?或者说,父亲是什么?
很明显,这样的事情引发了人们极大的恐慌。对这种病毒的恐慌甚至比癌症、艾滋病之类的绝症还严重。
小说到这里,三条线索拼成的图,已经大致说明白了事件。我们先来拼一下看看。
首先,考古发现一对尼安德特人夫妻有一个智人的婴儿,然后他们可能被别的尼安德特人杀死了。
接着,分子生物学研究发现,人类有一个从祖先那里继承来的神秘逆转录病毒,一直在静默,现在突然大范围激活。人类突然拼命用自己身体制造出会感染孕妇的病毒。越来越多的孕妇被感染了。
然后,孕妇体内原有的胎儿因为病毒而流产,新的胎儿却在没有授精的情况下突然孕育了出来。
这样一拼,你大概能猜到那对尼安德特夫妻遇到了什么。这种神秘的逆转录病毒序列在人类远祖时期就已经潜伏,尼安德特人身上也有同样的病毒。在这种病毒影响下,一对尼安德特夫妻生下了一个智人婴儿。
这本书写于1999年,刚才提到过,那时候的人类学家认为,从进化时间和各种特征上判断,尼安德特人和我们智人是没有传承关系的另一种远亲物种,我们并不是尼安德特人的后代。当时本书作者就大胆幻想尼安德特人是我们的祖先。我现在要告诉你一个事实:2010年的研究发现,我们现代智人拥有尼安德特人血统。
既然现代智人实际跟尼安德特人有直系血缘关系,那为什么过去科学家都认定这种直系血缘关系不可能存在?为什么这篇科幻小说却能预言这种关系的存在?这个现实的问题我们先暂时留一下,放在后面再来探讨。先回到小说本身的故事中来。
刚才说到,因为病毒的影响,尼安德特人生出了智人后代。联想到小说中“现在的”人们对孕妇被感染的恐慌,我们就能想到为什么这对尼安德特夫妇会被同族人杀死——因为族人对他们生出来和父母不一样的孩子感到恐慌,并且一定也发现从这对夫妻开始,其他怀孕的尼安德特人开始先流产,然后再次怀孕。
到这里,小说已经完成了一个历史的循环提示。也就是同样的事情在地球生命历史上已经发生过多次,轨迹也不断循环。这种循环对应的两段故事写法有一种特别的对应暗示技巧。就是作者通过描写一段故事中的一部分事情,来暗示对应的另一段故事中也有类似内容,这样把一部分剧情隐藏起来,让读者来挖掘。
在这篇小说里,那对尼安德特人夫妻过去的历史和现在人类的故事就是这么一种对应关系。尼安德特人在几万年前遭遇病毒,生下了智人的婴儿,然后夫妻连同婴儿被同族人杀死。作者通过描写现代人类面对病毒的恐慌,解释了这三人被同族人杀死的原因。这是明的对应关系,另外还有一条暗的对应关系。
历史上,尼安德特人在几万年前灭绝,按故事的时间线,也就是病毒爆发,智人婴儿诞生的时间点,尼安德特人灭绝。随后智人代替尼安德特人成为地球的统治物种。
这暗示了什么,不言而喻。
随着小说剧情的继续发展,三位学者线索汇聚在一起,他们又发现这个潜伏在人类基因内部的逆转录病毒触发,可能是因为外在环境。当物种繁荣到一定阶段,物种内部竞争压力变得极大,这个病毒就会启动,然后就像一个电波信号一样,唤醒这个物种繁育出全新的一代后代。这个病毒与其说是一种疾病,不如说是一种“进化开关”。它的启动会唤醒物种进行一次全面的进化革命。
同时美国政府对这个病毒的恐惧也越来越大,政府发现了感染之后出生的婴儿与普通的人类婴儿有很大不同,于是开始利用医学手段严密监控感染孕妇,强迫孕妇堕胎,避免“患病畸形婴儿”的出生。以健康的名义把这些新人类消灭,扼杀。这也对应了尼安德特夫妻被族人杀害的历史。
但是在这样的严密监控下,还是有新的“患病畸形婴儿”出生。他们脸上有会变幻形状的斑纹,刚出生就能说话,长大之后同时和几个人对话聊天丝毫不乱。当和“自己人”见面之后,他们可以同时用多种声音对话,用脸上的斑点快速变形闪动来交流,用身上不断主动变化的气味来传递信息,换句话说,他们的信息处理速度和能力是人类的几百甚至上万倍。小说到两个“新生儿”的接触这里,就完结了。
小说的结尾是什么含义呢?作者在这里展示的实际上就是“超人的诞生”。我们都知道,人类是社会动物,智慧生命的强大在于自己的智力而不是肉体。而智力的本质,就是信息处理的能力。两个“新生儿”的接触,通过各种感官途径交流,展现的就是他们超乎我们想象的信息交换和处理能力。也就是说在这之前,包括新生儿父母在内的人类根本无法理解他们的智力,新生儿只有面对同类的时候才能展现出真正的智力,进行对等的沟通。
当小说最后展示这些智力超人的时候,我们又该想起尼安德特故事中暗示的那条线:老一代物种将要灭绝的未来。
到这里,《达尔文电波》小说的故事本身就讲完了。作者提出的那个构想,“从今天开始,新出生的孩子突然变成跟我们不一样的,变成比我们更强的超人”已经巧妙地通过两段对应故事展示出来了。在展示中,作者告诉我们,人类社会会陷入极度的混乱和恐慌,用尽一切力量想要阻止突然进化的发生。但是这样的阻止并不会生效,新物种的胜出无可避免。
之前我们已经提到,核心硬科幻提出的问题不光是一个智力游戏,因为故事的构想基础立足于实际的科学知识,所以往往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那么接下来,我会从现实的角度来梳理小说里提到的内容,来说明为什么这不只是一个天马行空的幻想。
在这一部分中,我会从三个方面来探讨小说内容的现实价值,分别是:一,进化论的新探索,新物种不一定是渐变进化来的;二,我们怎么判断正常和健康,到底什么是正常,什么是畸形,正常和健康有一个通用的客观标准么;三,我们来更进一步地思考,如果真的突然诞生类似小说里写的“超人后代”,这到底是人类的进化还是灭绝。
先从第一点开始探讨,也就是现代进化论的新探索,新的物种不一定是老物种渐变进化来的。
什么意思呢?根据达尔文提出的经典进化论,一个新物种是旧的物种进化来的。但是我们看到的都是鸡生鸡,鸭生鸭,猴子生猴子,为什么说古代类人猿会进化出人类呢?达尔文认为,这些改变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每一代发生一点点改变,比如长颈鹿的祖先脖子本来不长,一代长了一厘米,再下一代可能又长一厘米,几百代以后,就出现了比祖先脖子长几米的全新物种。这个改变需要很长的时间,动物每个世代都积累一点点变异,最后累积起来就成了巨大的变化。也就是哲学上所说的:量变引起质变。这个进化就叫做渐变式进化。在以前,科学家认为进化就只有这一种形式。
但是随着最近几十年化石证据的进一步完善,生物学家发现渐变式进化有一些难以解释的问题。很多化石证据表明,许多物种在诞生之后很长时间都没有发生过变化,然后到了某个历史时期,在很短的时间内,物种出现了快速的进化。这就让传统的渐变式进化难以解释了,为什么很长时间都保持不变,一变就是本质的变化呢?所以科学家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来补充传统进化论,这个理论叫做“间断平衡论”。这个理论认为物种的进化是很长时间不变化,然后快速骤变,然后再经历很长的平台期。长期不变的平台阶段叫做平衡期,快速骤变的阶段叫做间断期,合在一起,就叫间断平衡。
很明显,这篇《达尔文电波》依据的就是间断平衡论的理论。不过科学上间断平衡论所说的快速骤变是地质学时间范畴上的快速骤变,少说也是几千几万年,而不是小说里的几年几十年。这当然就是小说艺术化的地方了。
间断平衡论刚刚被提出的时候,是很不被人接受的。“每一代变化一点点,慢慢积累”容易理解,稍微想象一下也能明白。但是间断平衡论就很反直觉,为什么你几百万年都不变,今天突然就想起来要进化了?原因呢?这在生物学家里面引发了非常多的争议,也因为这个原因,这个理论不怎么被广大群众了解。
这个理论提出的时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还不怎么发达,现在很出名的全球基因组计划之类的理论都还没有诞生。后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家和遗传学家对生物基因、DNA、分子生物通道等遗传微观机理的认识,大家开始找到了解释间断平衡理论的微观证据。这些证据也和这篇小说里面提到的“病毒”有某种相似之处,或者说小说的病毒正是从这些证据中取材的。
分子生物学家发现,生物中有很多基因不是决定一点点性状特征。我们以前认为有基因 A,就长高一厘米,有基因 B,又能长高两厘米,所以要“改良后代”,从一米四变成一米八,就要持之以恒地找身材高大的伴侣才行。但最新的研究发现,有的基因是很多生理机制的共同开关,甚至是其他基因的开关。只需要一个基因激活,它就会改变你的身高、智商、长相……很多很多东西。生物不一定需要变异很多基因,有时候只需要一个,就会彻底大变样。
间断平衡论是为了解释化石证据提出来的假说,提出的时间是1972年。几十年后,分子生物学家才陆陆续续找到它内在机制的解释。其实这段历史跟达尔文的经典进化论也有几分相似,经典进化论也是先由达尔文根据自己发现的现象提出,然后几十年后才有遗传学家找到了染色体、DNA,作为进化论的证据。
之前在讲故事内容的时候,我们提到过,2010年的时候,科学家才发现现代智人拥有尼安德特人血统。为什么1999年,这篇小说的作者就能预言出这个呢?通过上面对科学发现的解释,我们就明白了,作者并不是未卜先知,他只是根据那时候已经有的前沿科学知识提出来这个假设,正是因为科学知识本身的正确,才让这个预言在十年后被证实。
在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科学的预言和神棍的预言的不同之处。因为科学研究,不管是在什么年代进行,都是基于同样严密的事实证据。不管刚提出的时候听起来多么怪异,多么反直觉和“常识”,随着科学的进展,到后来往往能像拼图一样,跨越几十年、几百年的时间,严丝合缝地合起来。
我们今天看到《达尔文电波》,还觉得里面的理论听起来匪夷所思,也许再过几十年,读者再看到这篇小说,就像我们现在再去看几十年前科幻小说里说“人类每天用电脑网络,比钱包还重要”一样。今天的匪夷所思,变成了明天不值一提的常识。比如地心说、进化论、原子能、相对论,都是这样。
好,那么既然生物真的可能会是很短时间内突然进化出现的,那对我们人类社会有多大的影响?就拿小说的剧情来举例,我们怎么知道生出一个“不一样的后代”是进化,还是畸变呢?
我们进入第二部分探讨:怎么判断正常和健康?到底什么是正常,什么是畸形? 正常和健康有一个通用的客观标准么?
这个问题在小说中重复提到了多次。那对尼安德特人夫妻因为生出的智人婴儿“不正常”,族人就把婴儿当作传播诅咒的畸形怪物杀死了。小说中又通过人类学家的视角,说那个智人婴儿很健康很正常,有典型的智人外貌特征。本来是白白胖胖的可爱婴儿,尼安德特人却把它当作丑陋畸变的怪物。为什么呢?
这个就涉及到生物对于“健康”和“正常”的认知问题上了。我们容易把“健康“和“正常”当作一个世间通用的客观标准,其实是不对的。不光是正常和健康,还有美丑,其实都是基于物种对自己的“平均情况”的判断。
可能你听说过,有一个叫“平均脸”的说法,就是把极大量的人脸特征整合起来,取平均值合成一张脸。你会发现这张平均脸就是一个特别标准的“美人”或者“帅哥”的脸,几乎所有人都会觉得平均脸好看。这什么意思呢?这说明,我们所谓的“审美”其实是烙印着典型的物种保守倾向,保证自己不要偏离物种现在情况的平均值。
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再来说尼安德特人觉得智人婴儿不正常这回事儿。首先,从审美上就很容易理解,智人婴儿不符合尼安德特人的审美。其次,我还要提出的是,智人的体格、力量等多方面实际是比尼安德特人更弱的。所以在尼安德特人眼中,智人是典型的瘦小弱鸡相。又丑,又虚弱,怎么看都是缺点。类比一下,如果人类生了个孩子,腿脚只有正常婴儿一半长,脑袋又大,又瘦又小,三岁了还不会爬,这不是病变是什么?
尼安德特人会认为智人是比他们更优秀的进化么?当然不会。
那么,作为对应的剧情,小说里人类也不认为婴儿的畸变是进化,除了主角以外,全世界就认为这是一场大瘟疫。人类不是故意要阻止进化,而是根本就不知道这是进化还是病变。
这样说,可能会让人觉得有些悲伤。但在现实中,如果不是拥有小说作者的上帝视角,人类自己没有办法知道,变异是算某种进化,还是单纯只是病变。或者更客观地说,在现实中,病变和进化就是一体的。
前面讲间断平衡论的时候已经说过,间断平衡论的分子机制基础就是少数基因管理很多生理机制。这些生理机制的突然变化,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我们不能确定。更准确地说,有益和有害都是人类的主观判断,而在真正的世界中,只有突变而没有好坏之分。
这也就是现实和小说剧情的不同,小说里面的进化其实是“有益”的,是有方向性的,新的物种比旧的更强。但现实中,突变的新物种很难全方位更强。但这给了我们一个提醒,我们本能中有极强的保守倾向,这种倾向渗透在我们的审美,我们意识的方方面面。我们也许要学会去接纳“恶心,难受,不对头”的东西,抛开第一眼预设的判断,重新完整分析一个全新的事物是不是比老的更好。
下面我们再回到人类自己的立场上来,探讨一个更哲学化的问题,如果真的像小说一样,突然诞生类似小说的“超人后代”,这到底是人类的进化还是灭绝?
在这部小说里面,作者把情况写得非常极端。新生的超人后代都没有经过授精,连父亲的遗传物质都没有,也怪不得人类会觉得这是灭绝了。但如果用更现实的可能,就是虽然发生“间断突变”,人类生出有自己基因的突变种后代,又跟自己看上去完全不同,他们算是人类么?
这涉及到一个更深的问题,如果超人后代比我们更强,我们是应该让他们取代我们人类,还是设法除掉或者至少是限制他们,保证我们“人类自己”的地位?
到了这里,可能你已经发现,这似乎是漫威的“X 战警”的剧情。只不过我们的视角不是“变种人”,而是“人类”。人类有了强大的变种后代,未来一定有能力取代人类,所以社会的恐慌情绪蔓延,不知道该保护他们,还是该除掉他们。
X 战警诞生的时候,并没有间断平衡论的存在,这只是一个愉快的超级英雄故事。但是现在,进化论的完善,让“变种人”的出现越来越有现实可能。是等着变种后代消灭我们,还是把他们扼杀在襁褓中?这个在漫画中被讨论过无数遍的问题如果走向现实,你会感觉到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问题。
其实,我更愿意提出另一个釜底抽薪的问题来让你思考。如果告诉你,人类经过一百代的进化,会逐渐越来越优秀,最后变成 X 战警一样的超级人类。那时候我们这样的人类已经消失了,超级人类文明远胜过现在,你会害怕么?
绝大多数人是不会的。那么为什么突然下一代就变成了 X 战警一样的超级人类,我们这样的人类会消失,新的超级人类统治世界,大家就会害怕?
两者从结果来说不是都一样么?何况从科学的层面上讲,实际上如果是第二种“突变”的情况,这样的超人后代跟我们的亲缘关系其实比第一种更近。因为只是少数基因控制了总开关,突变产生的超级人类跟我们的基因差异很小。
那为什么这篇小说认定这样的突变一定会出现“亲代恐慌”?恐慌的根源到底是什么?
其实,答案之前我们已经提到过了。这正是:“物种保守本能”。因为人类靠自己的感觉器官只能从表面判断“这跟我们像不像”,而没有办法直接感知“基因是几乎一模一样的”,所以即使从理性和逻辑上,我们可以理解这是我们的后代,我们的后代变得更强大绝对是好事,但我们的原始本能如此强大,阻碍了我们去接受“这是我们的后代”的事实。
这种本能是如此强大,即使我们从理性上明白这就是我们的后代,我们应该保护它,但心理和感情上却感觉到自己被取代,被消灭。
这也就是第三个问题的答案,从理性和科学上,突变诞生的新物种自然是我们的后代,但是我们的原始大脑无法克服“这是异类,会让我们灭绝”的心理感受。
明白了这一点,再回头想一想这个问题,你就可以更清楚地发现“保守本能”的强大,强大得令人恐惧。这明明是我们的后代,但是我们却因为原始本能觉得“突变看起来不一样”,可以毫不犹豫地讨论要不要对后代举起屠刀。
所以在小说里,政府的选择是除掉后代,而主角个人的选择是保护后代。科学家主角代表了理性,政府代表了被情感裹挟的感性。
好,这本《达尔文电波》就给你解读到这了。我们再来总结一下这本书故事所蕴含的几层意思。
一是科学新知,新物种的诞生不一定是老物种一点点积累渐变,最后量变导致质变,可能是突然改天换地的。这种理论叫间断平衡论,正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支持。
二是我们在思维上很多以为理性客观的东西,其实是有很强的生物本能限制。这种限制是为了“最大程度不犯错”。但是在现在社会追求“卓越”的年代,这种本能可能会在很多地方误导我们,让我们面对真正“卓越”的东西的时候被“不正常”的本能感受控制。所以要学会走出心理舒适区,更多地发挥理性判断,而不是过度相信直觉。
三是永远不要低估原始本能的可怕。原始本能是我们物种进化亿万年的产物,有亿万年的经验,也有亿万年的成见。它可以轻易地把你的理性带歪到可怕的道路上去,甚至让你对自己的后代举起屠刀。本能是我们的灵丹,也可以变成我们的毒药。
撰稿:陈楸帆 七月 脑图:摩西 转述:徐惟杰
划重点
1、新物种的诞生不一定是老物种一点点积累渐变,最后量变导致质变,可能是突然改天换地的。
2、二是我们在思维上很多以为理性客观的东西,其实是有很强的生物本能限制。所以要学会走出心理舒适区,更多地发挥理性判断,而不是过度相信直觉。
3、永远不要低估原始本能的可怕。原始本能是我们物种进化亿万年的产物,有亿万年的经验,也有亿万年的成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