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芬奇密码》 陈章鱼解读
《达·芬奇密码》| 陈章鱼解读
关于作者
丹·布朗,美国著名畅销作家,毕业于阿默斯特大学,曾是一名英语教师。一九九六年开始写作,先后推出了《数字城堡》《骗局》《天使与魔鬼》《达·芬奇密码》《地狱》《本源》《失落的秘符》等七部小说,其中《天使与魔鬼》奠定了他在小说界的地位,而《达·芬奇密码》一经问世就高踞各大畅销书排行榜榜首,并打破销售纪录,成为史上畅销小说的翘楚,创下书市奇迹。
关于本书
午夜,卢浮宫博物馆年迈的馆长被人杀害在大陈列馆的镶木地板上。在人生的最后时刻,馆长脱光了衣服,明白无误地用自己的身体摆成了达·芬奇名画《维特鲁维人》的样子,还在尸体旁边留下了一个令人难以捉摸的密码。符号学专家罗伯特·兰登与密码破译天才索菲·奈芙,在对一大堆怪异的密码进行整理的过程当中,发现一连串的线索竟然隐藏在达·芬奇的艺术作品当中!
核心内容
你将听到:
为什么这部小说如此受到读者的追捧?
丹·布朗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达·芬奇密码》中描写的惊天秘密,到底有几分是真,几分是假?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陈章鱼。今天为你解读的书是美国畅销小说家丹·布朗的成名之作《达·芬奇密码》。
《达·芬奇密码》可以说是一部现象级小说,2003年出版,仅仅在两年的时间里,就在美国本土创下了近千万册的销量。2004年《达·芬奇密码》被翻译成中文,三个月就卖出了30万册,成为当年最受关注的小说之一。
时至今日,《达·芬奇密码》依然每年都会出现在畅销书的榜单上。
为什么这部小说如此受到读者的追捧呢?
因为丹·布朗的小说有一种独特的风格,被称为「知识型悬疑小说」。在小说中,丹·布朗会把宗教、科学、历史、艺术与推理、谋杀、谍战、悬疑结合在一起。《达·芬奇密码》就是其实最优秀的代表,这部小说就讲述了一个关于「圣杯」的悬疑故事。
「圣杯」是基督教的神圣宝物,《圣经》中记载耶稣得知自己即将受难,在最后的晚餐上,同他的门徒一起喝下象征他鲜血的红葡萄酒。在传说中,耶稣使用的那支酒杯,就被称为「圣杯」。
后来很多传说,又给圣杯增加了许多神奇的能力,更是让圣杯有了一层魔幻的色彩。对应到中国人熟悉的文化语境中,圣杯的重要性,大致相当于大禹的九鼎或者释迦牟尼的舍利。
所以在西方,圣杯的故事层出不穷。从中世纪关于亚瑟王的传说,一直到好莱坞电影《夺宝奇兵》,圣杯都是大家觊觎和争抢的无价之宝。
而在《达·芬奇密码》里边,丹·布朗却颠覆了圣杯的传统形象,给出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描述。他说所谓的圣杯,根本就不是一个杯子。那圣杯究竟是什么呢?我在这里先卖个关子,到后边自然会告诉你答案。
我们先来听故事。
故事发生在21世纪,主人公罗伯特·兰登是哈佛大学的宗教符号学教授,专门研究历史、宗教和各种神秘符号的关联。
兰登接受法国一所大学的邀请,来巴黎做一场讲座,他还打算借这个机会,去拜访卢浮宫艺术馆的馆长,索尼埃先生。索尼埃被认为是世界上对于女性崇拜主题的雕像最有发言权的专家,而兰登刚刚写完一本关于女性崇拜的学术著作,他想当面向索尼埃先生求教。
可是就在兰登准备拜访索尼埃先生的前一天晚上,他接到了巴黎警方的电话,兰登听到一个惊人的消息,索尼埃先生被人残忍地杀害了。
警方要求兰登来到案发现场——卢浮宫,理由是协助破案。虽然不知道自己一个符号学教授能帮上什么忙,兰登还是老老实实来到了卢浮宫。
来到案发现场,兰登发现,凶手在杀害索尼埃先生的时候,用了一种残忍的方法,他没有直接用子弹击穿索尼埃先生的心脏,而是打穿了他的肚子,这样,索尼埃先生在15分钟的剧痛之后才慢慢死去。
但是,索尼埃先生用惊人的意志力,在弥留之际留下了遗言。只不过他的遗言,是用符号的方式表现出来的。
索尼埃先生用鲜血在自己身上画了一个五角星,同时留下了三行看不懂的文字:
13-3-2-21-1-1-8-5
啊,严酷的魔王!(O,Draconian devil!)
噢,瘸腿的圣徒!(Oh,Lame Saint!)
五角星、文字和数字之间似乎毫无关联。兰登只能想到,五角星可能代表着女神与女性崇拜,因为金星每八年在空中的运行轨迹就是一个五角星,而在西方,金星被当作是女神维纳斯的象征,所以,五角星在西方也被当作是爱和美的象征,在塔罗牌里也用五角星来代表女神。
除此之外,就再也没有线索了。
就在兰登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位叫作索菲的女警官出现在兰登面前,她支走了其他警察,然后告诉兰登一个秘密:警察大半夜把兰登找来,不是想让兰登帮忙破译密码。兰登看到的,其实只是索尼埃先生一部分的遗言。遗言其实被警察抹去了最后一行,那行写的是:「P.S.找到罗伯特·兰登」。
现在,兰登已经被警察当成了谋杀索尼埃先生的首要嫌疑犯。他之前和警察的对话,都已经被偷偷录音,警察想要从中找到证明兰登有罪的证据。
兰登顿时感到慌张又害怕,不过他心里还有一个更大的疑问,那就是,索菲警官为什么要把这些秘密都告诉自己呢?
原来,索菲并不是外人,而是索尼埃先生的孙女,索尼埃先生的最后一行遗言,那个「P.S.」不是附言的意思,其实是爷爷对自己的昵称索菲小公主(Princess.Sophie)。
就在当天,索尼埃先生打电话给索菲,给她留了一则语音留言。留言里索尼埃先生很着急,希望索菲尽快给自己回电话,有很重要的事情要对她说。没有想到,自己还没来得及回电话,索尼埃先生当天晚上就被杀害了。
索菲警官在警察局的工作是密码破译,她之所以会选择这个职业,就是因为索尼埃先生是个密码爱好者,自己从小就跟着爷爷一起玩各种破译密码的游戏。索菲相信,爷爷在遗言里留下一串数字,就是想保证索菲这个密码破译员能进入到案件调查组里。这样,索菲才能看见爷爷给她留下的最重要的遗言:「索菲小公主,找到罗伯特·兰登」。
出于对爷爷的信任,索菲选择帮助兰登,于是两个人结成了一个小队,一边想办法甩开其他警察,一边寻找杀害索尼埃先生的真凶。
这一路上索菲和兰登是如何与警察斗智斗勇的,我们先放在一边,单说他们寻找真凶的过程。
对于索尼埃先生的遗言,索菲首先找到了一些头绪。她说,那串数字其实是被打乱了,调整顺序后应该是1-1-2-3-5-8-13-21,这串数字的每一个数,都是之前两个数加起来的和,是数学上著名的「斐波那契数列」。
于是,兰登联想到,索尼埃先生的遗言中,那两句不知所云的话,是不是也可以调整字母的顺序呢?经过尝试,他发现,那两句话「啊,严酷的魔王!」(O,Draconian devil!)和「噢,瘸腿的圣徒!」(Oh,Lame Saint!)在调换顺序之后,恰好可以拼成「列奥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和「蒙娜丽莎」(The Mona Lisa!)
果然,线索就在卢浮宫最著名的展品,《蒙娜丽莎》画像的背后,在那里索菲和兰登找到了一把钥匙,钥匙柄是一朵百合花的样子,上边还刻着PS两个字母。不过,这把钥匙看起来年代非常古老,显然比索菲的岁数都大,那么钥匙上的PS代表的是什么呢?
兰登猛然想到,PS的缩写和百合花,代表着一个古老的神秘组织——郇山隐修会。
郇山隐修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纪,这是一个崇拜女神的基督教组织,他们坚定地认为,基督教中一代代掌权的男性,有意地散播贬低女性的谣言,并且毁灭了一些早期基督教文献,将女性的地位在现代基督教中完全抹去了。
一直有一个传说,郇山隐修会在守护着一个关于圣杯的秘密。
据说达·芬奇就是郇山隐修会的成员,而索尼埃先生看来是当代郇山隐修会的重要成员,他要告诉索菲的秘密,很可能和这个神秘组织有关。索尼埃先生被谋杀,也不是一起简单的凶杀案,这背后可能牵扯到复杂的宗教矛盾。
索菲发现,爷爷除了给她留下这把钥匙之外,还留下了一个地址。她和兰登顺着地址找过去,发现竟然是一家瑞士银行。这家银行为客户提供匿名保险箱。索菲手里的这把钥匙,就是保险箱的钥匙。
打开保险箱,索菲和兰登发现里边是一个白色大理石圆筒,圆筒上镶嵌着五个大理石圆盘,圆盘上有26个字母,这正是达·芬奇的一个发明,叫作「密码筒」。只有知道那个正确的单词,才能打开密码筒,拿到里边的秘密。
看来,这就是索尼埃先生用生命守护的秘密,也是郇山隐修会代代相传的那个关于圣杯的秘密。
但是,密码是什么?索菲和兰登都没有答案。兰登突然想到,有一位老朋友能帮他们找到答案。
这位老朋友,是英国贵族雷·提彬爵士。雷·提彬爵士家资巨富,衣食无忧,唯一的爱好就是研究历史,尤其是关于圣杯的历史。他可以说是圣杯的狂热粉丝。
狂热到什么程度呢?他一个英国人,举家搬迁到法国巴黎,就是因为在巴黎能得到更多圣杯的线索。对于兰登和索菲来说,这会儿去找雷·提彬爵士,是再好不过的了。
雷·提彬爵士热情地接待了兰登和索菲,而且给索菲详细讲解了关于圣杯的真相。
原来,所谓的「圣杯」根本不是一件物品,而是一个人。这个人叫抹大拉的马利亚。
在后世通行的《圣经》中,抹大拉的马利亚是一位妓女,她被恶魔附身,之后被耶稣拯救,从此成为耶稣的追随者。她见证了耶稣被钉上十字架的过程,并亲手和其他人一起埋葬了耶稣,之后又亲眼见证了耶稣的复活。
而雷·提彬爵士给出了一个让人吃惊的说法。所谓妓女,不过是后人对抹大拉的马利亚的诽谤与抹黑。抹大拉的马利亚真实的身份是耶稣的妻子。
而且,抹大拉的马利亚身世显赫,是古代犹太王室的后裔。根据《圣经》,耶稣属于大卫王家族,同样是犹太王室的后裔。所以抹大拉的马利亚和耶稣之间,是两个显赫家族的联姻。抹大拉的马利亚很有可能利用家族的影响力帮助耶稣传教,并且和耶稣共同执掌教派。
只不过对于后世的教徒来说,他们要把耶稣从一个凡人塑造成神,所以任何描述耶稣婚姻生活的内容都从《圣经》中被删去。早年的罗马教廷还发动了一场诽谤运动,把抹大拉的马利亚贬斥为低贱的妓女。
这听起来有点太惊人了,索菲一时难以接受。但是雷·提彬爵士给索菲出示了更多证据,比如近些年出土的《死海古卷》,这是目前人类发现的最古老的圣经版本,就记载了抹大拉的马利亚是耶稣妻子的文字。
雷·提彬爵士还给索菲看了一个更加惊人的证据,那就是达·芬奇那幅著名的《最后的晚餐》,也就是传说中耶稣使用圣杯的场景。达·芬奇根本没有在耶稣面前画一个杯子。而坐在耶稣右手边的人,大家会以为是他的一个男性门徒,可是如果仔细看,就会发现那其实是一位女性,而且她和耶稣一起,正好组成了字母M,正好代表着抹大拉的马利亚。
结合达·芬奇郇山隐修会成员的身份,其实在《最后的晚餐》中,达·芬奇就已经透露了关于圣杯的秘密:所谓的圣杯,并不是一只杯子,盛过象征耶稣鲜血的葡萄酒,真实的圣杯是抹大拉的马利亚,所谓盛过耶稣的鲜血,其实是代表着她和耶稣生儿育女,把耶稣的血统传了下来。
耶稣是个凡人,并且有后代。对于罗马教廷来说,这简直是个大逆不道的说法,所以教廷一直在竭力隐瞒这个秘密,并且销毁相关的证据。而郇山隐修会则世世代代保护着这个秘密。雷·提彬爵士猜想,索菲的爷爷留给她的那个密码筒,里面的线索就是一批珍贵历史文献的埋藏地。这些文献能证明抹大拉的马利亚真实的身份,甚至可能有耶稣亲笔所写的手稿。
雷·提彬爵士不愧是圣杯的专家,他找到了打开密码筒的密码。就在谜底即将解开的时候,危险也在靠近。一位杀手闯进了雷·提彬爵士的豪宅。
所幸,经过一番搏斗,杀手最终被兰登三人给抓住了,杀手毫不隐瞒自己的罪行,原来索尼埃先生还有其他郇山隐修会的领导人,都是他杀害的,雇佣这个杀手的,是一个极端的基督教组织,想要靠这次行动,一举铲除郇山隐修会。
圣杯到底藏在哪里?为了安全起见,这个秘密只有郇山隐修会里地位最高的四个领导人才知道,看来,索尼埃先生应该知道,其他的领导人已经被杀害,自己必须想个办法,不能让秘密从此消失,所以,他用这种方式把这至关重要的信息传递给了他最信任的人,他的孙女索菲。
兰登他们这时意识到,雷·提彬爵士的豪宅已经不再安全。不论是极端组织还是警察,都有可能随时找上门来。好在雷·提彬爵士财力雄厚,有一般人没有的解决方案:他开上自己的私人飞机,带着兰登和索菲直接飞往了英国。
巧合的是,他们发现索尼埃先生留下的线索同样指向了英国伦敦。因为郇山隐修会的成员里不只有达·芬奇,竟然还有艾萨克·牛顿。
经过一番冒险和推理,三个人最终确定,圣杯的秘密就被埋在牛顿的墓地——位于伦敦的威斯敏斯特教堂。
三个人来到威斯敏斯特教堂,准备解开最后的秘密。结果让兰登和索菲惊讶的是,雷·提彬爵士竟然掏出手枪,对准了他们。
原来,所谓基督教的极端组织,只不过是个幌子,这一切背后的主谋,竟然是雷·提彬爵士。他的目的不是想要彻底销毁圣杯的秘密,而是不满足于郇山隐修会多少年来一直埋藏这个秘密,作为圣杯的狂热爱好者,他想得到秘密,并且把它公之于众。
但是不管怎样,对于真相的追求,不能成为杀人的理由。最后的对决中,雷·提彬爵士还是失败了。兰登选择了他能想到的最残酷的惩罚方式,那就是直到雷·提彬爵士被警察带走,也不告诉这个圣杯狂热爱好者,圣杯终极的秘密是什么。
最终的秘密无比惊人,他们顺着线索找到的,竟然是索菲的奶奶。原来,索菲的奶奶就是耶稣的后裔。他们一家人和那一批秘密文献,都被郇山隐修会严密地保护起来。即使如此,十几年前,索菲的父母还是在一次神秘的车祸中丧生,至今无法确定是不是被人所害。出于安全的考虑,索菲的爷爷奶奶决定分开来保护后代,爷爷带着索菲留在巴黎,奶奶则带着索菲的弟弟来到了伦敦。
所以「索菲小公主」并非只是爷爷对孙女的爱称,索菲是耶稣和抹大拉的马利亚的后人,她的身上真的流淌着犹太王室的血液。
在故事的最后,为了不打扰索菲一家人的生活,兰登最终选择把这个秘密继续隐藏下去。
故事讲到这就结束了。接下来,我们跳出小说,来看看丹·布朗给我们讲述的这个传奇故事,到底有几分是真,几分是假?
丹·布朗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他最擅长的,就是在小说中营造一种真实感。
不像是我们平时看的电影电视剧,前边都会声明「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实属巧合」。丹·布朗则是拍着胸脯表示,故事里描写的都是真实的。在小说的最开篇,丹·布朗会专门写一个声明,表示「本书中所有关于艺术品、建筑、文献和秘密仪式的描述都准确无误。」
他在创作小说的时候,也确实下了一番研究功夫。对于巴黎和伦敦的市容市貌,包括卢浮宫和威斯敏斯特教堂的描写都力求真实,甚至会在小说中附上平面图纸供读者查阅,可见是下了一番苦功。
对于历史典故、艺术品和建筑的描写,也能看出丹·布朗的文化功底。
这一点和丹·布朗的成长环境分不开。
丹·布朗出生在美国的新罕布什尔州,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州之一,文化底蕴和宗教氛围都很浓厚。丹·布朗的母亲是一位音乐家,在当地的教堂演奏管风琴,他的父亲是位数学老师,在当地一座有着三百多年历史的精英中学任教。丹·布朗也是这所中学的学生,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和基督教的熏陶。
这些都成为丹·布朗日后创作的源泉。他至今已经出版了七部小说,小说中常常会融合密码学、数学、宗教、艺术、文化和科学,并且有一个一以贯之的宏大主题,那就是历史与宗教、传统怎样和现代世界融合,又会出现哪些冲突。
不过,丹·布朗的小说可以说是七分真、三分假。「七分真」,是无数的细节都力求真实,而「三分假」,则是小说最核心的那个惊天秘密,更多来自于虚构和传言。
我们先来说说小说中的神秘组织郇山隐修会。
虽然丹·布朗在小说中言之凿凿地说,郇山隐修会是一个真实的组织,是一个成立于1099年的欧洲秘密社团。而且1975年,巴黎国家图书馆里发现了一份秘密档案,显示包括牛顿、雨果、波提切利和达·芬奇等众多人物均为郇山隐修会成员。
实际上,关于郇山隐修会,目前已经被找到的确凿的文献资料,只能追溯到1956年。1956年,一位名叫皮埃尔·普兰塔的法国人,在法国内政部注册了郇山隐修会这样一个社会团体。所谓「郇山」,是法国东部的安尼马塞镇旁边的一座小山。安尼马塞镇正是皮埃尔·普兰塔的家乡,所以,在这个郇山隐修会早期的会刊里,还有批评当地住房政策、要求科学规划土地、评论市议会选举这样的内容。完全就是一个小镇的群众团体。
不过巧合的是,「郇山」的名字Sion,正好是犹太人心目中圣地的名字,代表着充满希望的土地。比如最终让以色列重新建国的「犹太复国主义」,它的英文其实叫Zionism,就是借用了Sion这个词的意思。
所以,「郇山隐修会」这个名字,在了解基督教的人心里,天然就带着神秘的宗教色彩。
可能是创始人皮埃尔·普兰塔也意识到了这点,所以在几年之后,他就开始把这个社团从当地的民意社团改造为一个神秘组织,并且给社团加上了各种各样的传说。
普兰塔声称,郇山隐修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099年,最早是来自耶路撒冷的骑士团。他甚至还拿出一张名单,上边列举了加入郇山隐修会的历史人物,包括牛顿、雨果、波提切利、达·芬奇等等。
但是这些说法,基本上都是普兰塔的一面之词,除此之外,再没有其他的证明。所谓来自巴黎国家图书馆的秘密档案,后来经验证是普兰塔和朋友一起伪造的。为此,普兰塔还被指控欺诈罪,住过一段时间的监狱。
所以现实中的郇山隐修会,不过是好事之徒的一场闹剧,但是这场闹剧在当年的法国确实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后来的小说家们,也就乐于把这些内容包装成激动人心的情节。
接下来我们再来说说达·芬奇。
小说里雷·提彬爵士给索菲讲述圣杯的历史时,给出的最惊人的证据,就是达·芬奇的那幅《最后的晚餐》。我在文稿中也附上了《最后的晚餐》的图片,确实如小说所说,耶稣右手边的那个人,一头长发,容貌俊美,看起来像是一位女性。
不过,艺术史的专家则认为,达·芬奇画的这位门徒还是男性,之所以显得女性化,是因为达·芬奇在创作中,特别迷恋模糊两性的界线。很多人相信,这里画的是耶稣的门徒约翰,达·芬奇想把约翰处理成一位活泼的年轻男性,所以下笔时将他画得很像女性。
如果观察达·芬奇其他的油画,会发现达·芬奇笔下的年轻男子,常常都是一头披肩长发,容貌美丽,单从面容上很难区分出性别来。
在小说中,还有一个关于达·芬奇的悬案。
小说中声称,在达·芬奇另一幅著名的画作《岩间圣母》里,圣母玛利亚抱着还是婴儿的耶稣,另一位母亲抱着还是婴儿的约翰,可是画作中的,不是约翰在向耶稣祈福,而是耶稣在向约翰祈福,而圣母玛利亚的一只手放在约翰的头上,做出一个鹰爪一般威胁的手势。
小说里说,达·芬奇想在这幅画中表现早期基督教的权力争斗,只不过,这幅《岩间圣母》是达·芬奇受一个教堂的委托创作的,因为表现的内容过于离经叛道,教堂拒绝接受,达·芬奇无奈,只能又画了一幅正统的《岩间圣母》。离经叛道的那一幅,目前就收藏在卢浮宫。
因为《达·芬奇密码》这部小说的影响力太大了,最终,卢浮宫都不得不出面对此进行澄清。
卢浮宫把《达·芬奇密码》里的论述叫做「看图说故事」,完全是出于一种想象。
我把《岩间圣母》的图片也附到了文稿中。你会发现,其实两个婴儿哪一个是耶稣,完全可以有不同的解释,至于圣母玛利亚的那只手,到底是爱抚还是鹰爪,也真的不像小说里那么言之凿凿。
至于小说中提到,这幅画过于离经叛道,所以教堂拒绝收货,在真实的历史中,是因为达·芬奇和教堂对于画作的报酬没有谈拢,这幅画才没有在教堂展示。至于达·芬奇为什么又画了一幅,完全是因为圣母题材就像我们中国的送子观音,是个非常受欢迎的题材,所以不止一家会来找达·芬奇订货。
至于抹大拉的马利亚是耶稣的配偶,圣杯的秘密其实是耶稣有后人,这些说法主要来自于上世纪80年代的一本书《圣血与圣杯》,只不过,这本书当中,大部分的结论都是作者的猜想和推测,并没有太多立得住脚的证据。所以,正统的历史学界和宗教学界,并不把这本《圣血与圣杯》当作严肃的学术著作来看待。
所以,小说毕竟是小说,那个惊天秘密不过是对历史的戏说。不过丹·布朗借助这一点虚构和想象,结合更多准确无误的细节素材,构建了一个「七分真,三分假」的世界,造就了别有特色的知识型悬疑小说。
到这里,这本《达·芬奇密码》其中精华的部分,我就为你解读完了。
我们来总结一下。
《达·芬奇密码》堪称是一部现象级小说,仅仅在两年的时间里,就在美国本土创下了近千万册的销量。中文版仅仅用三个月的时间就卖出了30万册,成为当年的最受关注的小说之一。时至今日,《达·芬奇密码》依然是每年都会出现在畅销书的榜单上。
《达·芬奇密码》的成功,是因为丹·布朗的小说有一种独特的风格,被称为「知识型悬疑小说」。在小说中,丹·布朗会把宗教、科学、历史、艺术与推理、谋杀、谍战、悬疑结合在一起。
《达·芬奇密码》就是代表,这部小说就讲述了一个关于「圣杯」的悬疑故事。不过,那个惊天秘密不过是对历史的戏说。丹·布朗借助这一点虚构和想象,结合更多准确无误的细节素材,构建了一个「七分真,三分假」的世界,造就了别有特色的知识型悬疑小说。
撰稿、讲述:陈章鱼 脑图:刘艳导图工坊
划重点
-
丹·布朗的小说有一种独特的风格,被称为「知识型悬疑小说」。在小说中,丹·布朗会把宗教、科学、历史、艺术与推理、谋杀、谍战、悬疑结合在一起。
-
《达·芬奇密码》讲述了一个关于「圣杯」的悬疑故事。不过,那个惊天秘密不过是对历史的戏说。丹·布朗借助这一点虚构和想象,结合更多准确无误的细节素材,构建了一个「七分真,三分假」的世界,造就了别有特色的知识型悬疑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