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西线无战事》 李迪迪解读

《西线无战事》| 李迪迪解读

关于作者

埃里希·玛丽亚·雷马克(Erich Maria Remarque,1898 ~ 1970),德裔美籍小说家。出生于德国一个工人家庭,18岁时志愿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前线负伤,战后做过教师、记者、编辑等多种工作。1929年,小说《西线无战事》出版,引起轰动,迅速被翻译成二十多种语言,使他成为蜚声世界的作家。因为他的反战立场,纳粹上台后,将他与托马斯·曼等人的作品公开焚毁。1938年,他被剥夺德国国籍,后流亡美国。1947年,他加入美国国籍,次年返回欧洲并定居瑞士。1970年9月25日,雷马克在瑞士逝世。1991年,雷马克的家乡奥斯纳布吕克设立埃里希·玛丽亚·雷马克和平奖。雷马克的著作大多带有自传色彩,用词精练,抒情的书写中却透出客观、冷峻的气质,被比作德国的海明威。他一生共著有十五部小说、三部剧本和两部文集,其中,《西线无战事》《凯旋门》《三个伙伴》《爱与死的年代》等多部作品被改编为电影。

关于本书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十九岁的保罗·博伊默尔受到“爱国主义”的激励,跟同学们一起志愿参军,但战争与军队生活的残酷完全超出想象。在新兵训练营里,他们被迫抛弃从前对知识和自由的信仰,接受彻底的改造。短暂的训练后,新兵们被派往前线作战,所见所闻尽是残酷:战壕内都是老鼠、虱子;烈性传染病威胁着每个士兵的生命;战友们一个个阵亡,或受伤被送到野战医院;野战医院设备简陋,药品缺乏,伤患的死亡率极高。保罗休假回家,发现德国国内仍沉浸在对于战争的英雄主义幻想中,普通人无法想象士兵们在前线所受的灾难,他和从前的生活已完全脱节,他的感受无人能懂。保罗重回前线,此时战争愈发惨烈,未来一片迷茫……

核心内容

《西线无战事》是世界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反战小说之一,其作者雷马克亲身经历过残酷的一战,此书是他为了治愈自身的精神创伤、警醒世人而作。小说的主人公是19岁的德国青年保罗,他和同学们一样,刚刚高中毕业就上了前线。他们发现战争并不像表面上宣传的那样是保卫祖国,而是狂热、投机和虚荣的产物。小说结尾简短而平静地通报了保罗的阵亡,并且指出这一天官方的记录是“西线无战事”,给读者以极大震撼。今天我们读这本小说,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战争很残酷,和平很珍贵”这样的感性认识上面,还必须认识到,所有战争一样都有其深刻的历史必然性。我们必须真正了解历史的因果,才能及时阻止历史的悲剧重演。而了解历史的方式,除了阅读正规的历史学著作之外,也可以去读优秀的小说,因为小说会通过个体的真实经验,为我们筑造对于人和事最基本的常识和感觉。

本期音频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保罗和同学们从前线换防回来,对战争的思考,即“这场仗到底为何而打?”。第二部分讲述保罗在战场上的种种遭遇,并试图回答“一个人如何面对个人命运和历史进程之间的鸿沟?”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书是德国作家雷马克的经典小说:《西线无战事》。

这部小说的德语原名,意思是“西线无新事”。此书1929年在德国出版,一下子卖出250万册,同年就有了英译本。英译的书名是“西线静悄悄”。从此,“XX静悄悄”,成了英语里的固定说法。中译本的书名是“西线无战事”,而“XX无战事”也成了中文里的常用搭配。比如,你可能记得有部国产大剧叫《北平无战事》。李安的电影《毕利·林恩的中场战争》,在台湾地区就翻译为《中场无战事》。如果你随手搜索一下,还会发现诸如 “股市无战事”“伊朗无战事”等等层出不穷的“无战事”系列标题。

大家热衷于套用这个句式,因为它很有戏剧张力:所谓“无战事”,本身包含了“应该打但却没有打”这样一层转折,既令人好奇此刻不打的原因,也令人怀疑这种平静能维持多久。

《西线无战事》写的是一战,众所周知,一战后的和平就没能维持多久。1933年,纳粹党就上台了,距一战结束不过15年时间。也就是在1933年,《西线无战事》成为第一批被纳粹公开焚毁的书籍。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一部反战小说。

今天的战争小说,都在反思战争的残酷。但纵观世界文学史,战争故事的主流,都是歌颂英雄在战斗中如何勇猛,而不是专门记录底层的士兵和平民如何痛苦。你想一下,荷马史诗也好,《三国》《水浒》也好,留下来的主要是英雄人物的光辉形象,其他人从来只是英雄事迹的模糊背景而已。

而《西线无战事》的作者雷马克,本身就是个普通的一战老兵。此书是他为了治愈战争的精神创伤而写,所以这部小说的视角和目的,都不同于此前的战争故事。《西线无战事》给雷马克带来了世界性声誉,但也让他遭到迫害。1933年,雷马克流亡瑞士,但他留在德国没走的妹妹,受到牵连,后来被纳粹当局判处斩首的酷刑。

可以说,这本小说书里书外,前前后后,都是极其惨痛的历史。了解历史,为的是防止悲剧重演。而这就要求我们对历史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战争很残酷,和平很宝贵”那样的感性认识层面。小说中,那些身在前线的士兵,无疑比普通读者更了解战争的残酷,也比任何旁观者都更加急切地反思战争。但有两个问题士兵们一直想不明白。第一个问题是:这仗到底是为何而打?第二个问题是:如何面对个人命运和历史进程之间的巨大落差?

今天我们拥有后见之明,能够拉开时间的距离,把问题看得更清楚。接下来我的解读会分为两部分,我会结合小说的情节和相应的文史知识,来尝试回答前面的两个问题。当然,相信听完以后,你也会有自己的想法。

好,先说故事。

小说的主人公叫保罗·博伊默尔,是一个普普通通的19岁德国小伙。要说他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大概也就是特别喜欢读读写写而已。很明显,保罗就是小说作者雷马克本人的化身。当时的部队里,大部分都是保罗这样,中学一毕业就踏上战场的年轻人。

保罗他们被派往西线作战。所谓西线,指的是德国西面的战线,德国主要是和法国和英国联军作战,到1917年还要和新加入的美军作战。一战期间,西线形成相对僵持的阵地战,战线由北海岸线以南至瑞士边界,交战双方投入了庞大的弹药和士兵,伤亡逾十万人,但只有小部分的前线得以推进1到2公里 。

《西线无战事》的开篇,不同于一般战争故事,写的不是某次战斗惊心动魄的过程,而是直接写某次战斗结束以后的状态。保罗和他的战友们在前线几乎不眠不休地顶了十四天,终于轮到换防,撤回离前线九公里的地方驻扎。他们尽情享用菜豆、牛肉、香肠、面包、雪茄、香烟,每个人都心满意足,吃到过饱。哪来那么多好吃的?原因说出来很残酷:原来,该部队遭到英国重炮的突袭,直接死了一半的人,口粮就这样多出来一半。长官自作主张,让幸存的士兵,直接把这批东西分了。

士兵对于食物的迷恋,贯穿了整部小说。一是因为战场上几乎再没有什么别的享受,二是谁也不知道能不能吃到下一顿——到时候,有可能食物没有了,也有可能自己的命已经没有了。所以,暴饮暴食的背后,是巨大的绝望。

吃饱以后,保罗和一个叫米勒的战友,去野战医院看望受伤的同伴克默里西。医院里人满为患,弥漫着汗味儿、脓味儿和消毒水的味道。克默里西躺在床上,虚弱地抱怨脚太疼了,不知道自己已经截肢,根本没有脚了,但保罗和米勒没敢直接告诉他。过了没多久,克默里西就发高烧死了,临死时指定米勒继承他的靴子。

作者通过食物和靴子的“传承”,已经从侧面写出了战争的惨烈,所以小说前半段虽然没有太多直接的战争场面,死亡的阴云却始终沉重地压在每个人的心头。换防等于让士兵偷得几日闲,他们难免要对自己的处境做一番思考。这些士兵其实大多是不满二十岁的学生,他们的人生之路大致可以用三个老师作路标。

第一个老师是他们的中学老师,叫康托列克。教法语和体育,大约相当于类似班主任的角色。此人是一个狂热的军国主义者。他把自己的学生称为“钢铁青年”,不断灌输战争思想。一天,他甚至要直接带着全班学生报名参军。有个叫贝姆的学生提出,这事他得先回家跟父亲说一声,却立即遭到康托列克嘲讽:“瞧瞧这位宝宝,他要和父亲说说,也许还得和奶奶谈谈!”

最后,全班同学都在当天报名参了军,包括贝姆。结果贝姆上战场第一天他就被流弹击弄瞎了双眼,走不回战壕,很快被打死了。瞎眼的贝姆,恰好是所有同学的缩影,他们都被盲目地推向战场,最后也大多都死于非命。后来保罗才知道,康托列克其实自己也有个儿子,在别处上学,却没有被他急吼吼地拉去参军。所以你看,康托列克这种人,表面上是狂热的爱国者,但骨子里就是投机分子而已,习惯用别人的命去赌明天。这种人身上,坏的成分远大于蠢。

再来说说第二个老师,他叫西摩尔史托斯,是军队的教官。此人身材矮小,本是个老实巴交的邮差,当上训练新兵的教官后,却成了残酷的虐待狂。其虐待方式包括,让士兵们在潮湿的烂泥里无休无止地训练“起立、前进、卧倒”、要士兵几十遍地整理床铺,稍有不对齐就半夜罚跑圈、命令士兵用牙刷刷洗营房,如此等等,不胜枚举。此人的所作所为,一下子粉碎了同学们对于当兵的幻想,但他们也在各种折磨中培养出了真正的战友之情。在上战场的前一天晚上,同学们相约埋伏在西摩尔史托斯的必经之路上,给他蒙上被单和枕头,让他看不清也叫不出声,然后一起把他狠狠地殴打了一顿。

前两位老师都对学生有害无益,幸好还有第三位老师,他是一个40来岁的老兵,名叫卡钦斯基,绰号“卡特”(Kat),在德语里就是“猫”的意思,下面就叫他老猫吧。老猫教给新兵的都是战场上最实用的生存技巧,比如,怎样用湿木头生火,比如,在战场上不要用刺刀,要用铁锹——铁锹可以直接从敌人的肩膀和脖颈之间劈到胸口,而刺刀却常常卡住,只有猛踹对方一脚才能拔出来,而这个瞬间,自己也容易被刺上一刀……你看,这都是课堂上绝对学不到的东西。老猫还有一个绝活,就是总能像指南针一样精确高效找到食物。保罗甚至觉得,就算把老猫派到沙漠,他也能在一个小时内,张罗出一顿有枣子、烤肉和红酒的晚餐。

老猫擅长打仗,却坚决反战,这又是和前两位老师截然不同的。有一次士兵们聚在一起讨论这仗到底为什么而打,某个士兵问:我们在保卫祖国,可法国人也说他们在保卫祖国,到底谁是对的呢?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谁也说不明白。老猫是压轴发言的,他说:“我方几乎全是普通人。而一个法国的钳工或鞋匠,为什么一定要攻打我们?不。那是掌权者的意愿。上前线以前,我从没见过法国人。大部分法国人之前也从没见过我们。没人问过他们对战争的看法,就像没人问我们。”在老猫看来,战争对谁都没有好处,只有皇帝和将军们可以借此青史留名。 这一席话,说服了大家。如果学生们能早点遇到老猫,而不是康托列克那样的狂热分子,就好了。

不过我要告诉你,从历史学的角度来说,老猫的分析恐怕并不准确。在这里,我要介绍一个历史学的概念,叫“漫长的十九世纪”(the Long Nineteenth Century) ,最早由英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艾瑞克·霍布斯鲍姆提出。历史学家并不是按照一百年的单位来划分历史的。在霍布斯鲍姆看来,“十九世纪”应该从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开始,一直到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为止结束,一共125年。在这漫长的十九世纪里,欧洲资本主义走向兴盛,最终又盛极而衰。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是政治上,自法国大革命以后,平民大众逐渐取代了封建贵族的权力。二是经济上,全世界的市场都瓜分完毕。这两者的结合构成了世界大战的必然性。要获得新的市场,只有到别人手里抢,即使部分上层精英觉得战争不是最好的解决方案,但获得政治权力的资产阶级政党代表“民意”要求打,那就不打不行。老猫认为,只要有二三十个像德国皇帝那样的大人物,对战争说不,战争就不会打,这种想法还是太天真了。

实际上,谁都没料到这仗打起来代价如此之大。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同于以往,它是一场“总体战”(Total War)。总体战,也翻译为“全面战争”,这个词是德国将军埃里希·鲁登道夫一战回忆录里提出的 。总体的意思,就是动用国家的全部资源,说白了就是,每个人,每件东西,都要为战争服务。欧洲的封建时代,战争主要是贵族领主和职业军人的事。但在资产阶级主导的时代,平民提升了政治权力,也相应增加了战争的义务,人人都得上战场了。据统计,一战期间,德国81%的适龄男性(18-50岁)都参了军,而这个比例在法国也是一样的。 整体战一下子提高了战争的规模和烈度。欧洲四通八达的铁路网,很方便就把一车车地诸如保罗那样的年轻人送到前线赴死。一战至少造成1500万人死亡,2000万人受伤。 而且一战并没能从根本上解决欧洲的社会矛盾,二战的惨烈程度更超过一战。

保罗那一代人,站在漫长的十九世纪的尾巴上,难以看清自身所处的历史大变局。一战后的一代人,成为“迷失的一代”,这个概念下一部分还会讲到。

现在,让我们先回到保罗的故事。传说敌方要发起进攻,保罗的部队就提前两天回到前线。他们路过一间被炸毁的学校,看见一侧垛起了原木色尚未抛光的崭新棺材,像一堵双层高墙,至少一百口。士兵们马上明白了,这些棺材就是为他们准备的。

新的战斗倍加恶劣。英法联军在周围布置了更多火炮,而德军自己的火炮却已磨损严重,甚至还会失控地打到自己人。在保罗看来,“前线是一只兽笼,笼中人只能紧张地等待将要发生的事。趴在枪林弹雨中,活在持续的焦虑中……被炸死还是继续活着,纯粹出于偶然。士兵们只有扛过上千次偶然才叫活着。每个士兵都相信和信赖偶然。”

小说在这部分给战争场面更多正面描写。战场上的情况,是字面意义上的“天崩地裂”:大地在面前爆裂,空中落下雨滴般的土块。很多场景是战争电影不敢拍出来的。比如,保罗看到战友的伤口下面肺在搏动。比如“一个奔跑的士兵,被炸飞了双腿,靠着残破的身躯挣扎着爬到了下一个弹坑”“有一等兵跑到急救站,手里捧着涌出的肠子”“有个伤员为了不至于失血致死,紧紧咬住自己胳膊上的动脉,咬了两个小时”,到处都可以看见“没有嘴的人,没有下巴的人,没有脸的人”……

而且,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人类还首次大规模使用化学武器 。交战双方都在用,小说中描述中了毒气弹的人,死状可怖,脑袋发青,嘴唇发黑,当场死掉也许还是好的,活着更受罪。保罗在野战医院看到过中毒的伤兵“连续数日哽咽着将被烧伤的肺一块块呕吐出来”。毒气容易在坑底聚集,可是爬出坑就容易被炮火炸死,这是一个残酷的两难困境。而防毒面具并不能保证不中毒,而且戴着面具会有一种窒息感。至于什么时候摘下面具,其实就是靠人试出来的,如果看到有人不戴面具走了两步而没有倒下,说明毒气已经散了。另外,英国军队还发明了坦克,坦克成了战场上无法阻挡的钢铁猛兽,令德国士兵恐惧不已。

等保罗的连队再次轮到换防到后方,原本150人的连队,只剩32个还活着。

保罗获得17天假期,他坐火车回到老家,沿途逐渐熟悉的风景,对他来说已经恍如隔世。保罗回家,见到了姐姐和妈妈。他的妈妈此时罹患癌症,卧床已经数周。保罗发现自己无法向母亲讲述前线经历的一切,只说一切都挺好的。保罗换下了军服,不过他父亲却想让保罗穿着军装去见他的朋友,保罗拒绝了。

走在街上,电车刺耳的急刹车,声音就像呼啸的榴弹。保罗吓了一跳,等回过神来,发现有个人拍了拍他肩膀,此人是保罗中学的校长。校长把保罗拉到一个聚会上,给他递上雪茄和啤酒。在场的人开始讨论起德国应该吞并哪些地方,那个校长尤其贪婪,他要的是整个比利时,法国的煤矿区,俄国的大片土地,还详细说明了必须拿下这些地方的理由。他甚至制定了战术,可以直捣巴黎。保罗说,强攻是不可能的。校长却说,你恪尽职守、非常英勇,但你只能看到局部,看不到大局!保罗忍无可忍,只好告辞。

时间飞快地过去了,保罗又要回到前线,在无可拖延的情况下,保罗登门去看望克默里西的母亲。克默里西就是小说一开头不知道那个自己已经截肢、临死前把靴子送给战友的年轻人。克默里西的母亲见到保罗,就哭着指责他:为什么我儿子死了,你却还活着!这个话是很伤人的,然而见惯死亡的保罗早已学会麻木。克默里西的母亲又问:儿子是怎么死的?保罗毫不犹豫地撒谎,说他心脏中了一枪,直接就死了。克默里西的母亲不信,保罗索性发了个毒誓,说如果克默里希不是这么死的,就让自己再也不能活着回来。

实际上保罗并不想再回来了,回家这件事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美好,因为家乡的人无法理解和承受保罗在前线经历的事,而保罗也无法再变回一个无忧无虑的青年,融入曾经的日常生活。

保罗又回到前线打仗。前线士兵已经丧失了时间观念,只知道大体的季节变化。保罗的大部分同学都战死沙场了。对了,你还记得那个继承了克默里西靴子的米勒么,他胃部中弹,临死把靴子又传给了保罗。 而保罗也指定好了,假如自己战死,这双靴子该传给谁。

我还想再给你讲个保罗战友的故事。话说他个战友叫德特林,战前是个农民,只关心什么时候能早点回家和他的老婆和马儿团聚。一天,他在驻地附近看到一棵樱桃树挺立在晨曦中,开着白花,美极了。当晚,他折了几根樱桃的树枝,开始打包,竟准备一走了之。保罗劝他别干傻事,终究没能劝住。德特林还是走了,但据传很快被捕,上了军事法庭,从此再也没人见过。因为看见樱花很美,而决意换个活法,这放在和平年代绝对是一个动人的故事,但在战场上却显得格外残酷。

时间来到1918年的夏天。前面说过,1917年的时候美国也参战了。此时德军败象已呈。前线的德军士兵开始吃不饱,也拿不到新的武器弹药。他们虽然心里知道恐怕是难逃一败了,却不知道战争到底什么时候会结束。这是一个身心都最受煎熬的阶段。老猫已经在和保罗聊起战后的生活,然而不幸的是,在一次轰炸中,老猫被流弹炸伤了腿。保罗背着老猫,冒着枪林弹雨,终于送到了医院,可放下老猫一看,发现他已经死了。原来在路上,又有一枚流弹击中了老猫的后脑。老猫是保罗最好的老师和朋友,这两个在和平年代也许并不会有交集的男人,在战争中结下了最为深厚的感情。老猫一死,保罗也彻底感到生无可恋,再也无所谓自己的生死了。

小说最后,叙述者突然向读者报告了保罗之死,甚至没说死因。原文是这样的:“他于1918年10月阵亡。那天,整个前线寂静无声。军队指挥部战报上的记录仅有一句:西线无战事。”接着,叙述者又以一种类似保罗安慰克默里西母亲的方式,补了一句:“他向前倒下,像趴在地上睡着了。如果把他翻过来,会看见他大约并没遭受太久的痛苦——他脸上表情镇定,就像他对这样结束感到满意。”

保罗是否确实死得平静,我们无从得知真相,但作为读者,面对这样的结尾,我们显然是难以平静的。一条鲜活的生命逝去了,在历史上留不下任何痕迹,历史只知道这天“西线无战事”。历史的进程,和个人命运之间,往往具有极大落差。这个落差令小说中的士兵迷惑和痛苦,也令现实中的读者掩卷之后意难平。

历史上将一战后的那代人称为“迷失的一代”(the Lost Generation),“迷惘”和“丧失”在英语里是同一个词,所谓“迷失的一代”,其实包含了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就是:那一代人,尤其是那一代人的精英,有太多在战争中丧失了生命。第二层意思是:活下来的人迷惘于生活的方向和意义。

雷马克在《西线无战事》的扉页上写道:“我只是试着描写被战争毁掉的一代人——即使他们躲过了炮弹。”——说的其实也是同一个意思。

在我看来,如果不能理解历史的进程,就必然迷惘于自身的命运。小说中保罗的死,看似是一个不幸的偶然,其实具有必然性,也许我们甚至应该反过来说,他能比克默里西、米勒、老猫多活几天,才是幸运的偶然,战死才是必然的。当个人的命运远离于历史的进程,我们不应该简单地抱怨历史太残酷,或者自己太倒霉,而是应该校正我们看待历史的眼光,用一个更准确的框架来理解历史的复杂因果。当年的德国人民没能做到这点,他们选择了纳粹党和希特勒,给自己和世界都带来了更大的灾难。

怎样弥合微观的个体感受与宏观的历史进程之间的落差呢?我觉得一个很好的方式就是读优秀的小说。这也是当年纳粹急不可待地要焚烧雷马克小说的原因。不过我要告诉你,这事还有一个很讽刺的后续:纳粹为了戳穿所谓雷马克的“谎言”,要刊登一些能反应“真实”战争情况的材料,以此宣扬战争,不料最终竟然还是用了雷马克的《西线无战事》里描写战争的片段,这是由第三方匿名投稿的 。这就说明一部小说里包含的真相,是永远都无法埋没的。而如果读者能看到雷马克完整版的书,就不会被纳粹的宣传机器混淆视听。

我没有查到当年的纳粹报纸选的是小说里的哪一段,不过我怀疑,对于一个有经验的读者来说,即使只读片段,也能从字里行间读出控诉战争、反对战争的意味。读小说和读历史学著作不同,小说肯定没有真正的历史学著作那样全面和准确,但小说提供的是一种真实的个体经验,这些经验汇聚到一起,就构成了一种特殊的常识和感觉,即我们看待人和事的一种基本的分寸感。建立起这种常识和感觉以后,就不太容易被别有用心的狂热分子误导了。

好,这本书的精华内容就为你解读到这里。

总结一下,《西线无战事》是世界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反战小说之一,其作者雷马克亲身经历过残酷的一战,此书是他为了治愈自身的精神创伤、惊醒世人不要重蹈覆辙而作。小说的主人公是19岁的德国青年保罗,他和他的同学们一样,刚刚高中毕业就上了前线。小说的前半部分写保罗的部队从前线换防回来,在这段相对安全和清闲的时间里,他们反思起自身的处境,发现战争并不像表面上宣传的那样是保卫祖国,而是狂热、投机和虚荣的产物。小说的后半部分正面描写了战场的残酷,保罗和他的同学几乎全部战死沙场。小说结尾简短而平静地通报了保罗的阵亡,并且指出这一天官方的记录是“西线无战事”,给读者以极大震撼。

今天我们读这本小说,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战争很残酷,和平很珍贵”这样的感性认识上面。我们必须认识到,一战和所有战争一样,有其深刻的历史必然性。我们必须真正了解历史的因果,才能及时阻止历史的悲剧重演。而了解历史的方式,除了阅读正规的历史学著作之外,也可以去读优秀的小说,因为小说会通过个体的真实经验,为我们筑造对于人和事最基本的常识和感觉。

以上就是这本书的精华内容,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文和脑图。这本书的全版电子书,已经附在文稿末尾,欢迎你去读一读。你还可以点击红包,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1. 《西线无战事》是世界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反战小说之一,其作者雷马克亲身经历过残酷的一战,此书是他为了治愈自身的精神创伤、惊醒世人不要重蹈覆辙而作。

  2. 一战和所有战争一样,有其深刻的历史必然性。我们必须真正了解历史的因果,才能及时阻止历史的悲剧重演。

  3. 当个人的命运乖离于历史的进程,我们不应该简单地抱怨历史太残酷,或者自己太倒霉,而是应该校正我们看待历史的眼光,用一个更准确的框架来理解历史的复杂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