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陈戎女解读
《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陈戎女解读
关于作者
埃斯库罗斯,公元前525年出生在雅典西北部,参加过著名的马拉松战役和萨拉米斯战役。他被称为古希腊“悲剧之父”,一生中创作多部悲剧,多次获得悲剧比赛头奖,现存完整剧本7部。
关于本书
这部古希腊经典悲剧一共三场戏,普罗米修斯因帮助人类、反抗宙斯而被锁在山崖上,日晒雨淋遭受无穷尽的折磨,他不顾众人的劝解,也不惧怕神使的威胁,誓言反抗到底,最终被打入无底深渊。
核心内容
这部戏感动我们的,往往是普罗米修斯不屈的精神与顽强的意志。聪明的普罗米修斯对抗宙斯,带给人类光明和技艺,人类文明得以进步,但技艺和知识是有局限的,诸神和人类都必须臣服于永恒的秩序,命运如天罗地网般不可逃脱,在这一正一反的张力中,悲剧的力量凸显出来。埃斯库罗斯处在新旧世界的交点上,他感受到了新知识逐渐侵入雅典人生活的各个领域,但他坚决地站在传统和神圣的正义一边,这部悲剧显示出了这样的张力。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本期为你解读的是古希腊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它是古希腊“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的代表作。
普罗米修斯的故事我们都不陌生,他干过一件特别重要的事,就是“盗火”,把本来属于神的火种给了人类,人类从此拥有了驾驭自然、战胜自然的力量。普罗米修斯对人类而言,是文明的殉道者,这个经典的文化符号,就是我们本期要读的这部悲剧塑造的。它也是最早被汉译的古希腊悲剧,1932年被完整译为中文,让现代的中国人也接受了这个文明英雄的形象。
我们今天来读这部悲剧,可能有各种进入的方式。你可以从审美的角度,欣赏剧中唱词的美妙或者对话中的机锋,也可以把它当成神话故事,甚至是当成对雅典现实的影射。我想,至少有一种理解对于我们来说依然有启发,那就是这部悲剧在探讨的核心问题:如何在失序的世界中寻找秩序。在剧本里,我们能感受到普罗米修斯自由勇敢的斗争力量,这力量激情澎湃而且不可战胜,就像后人评价所说的:“刻画这种崛起于旧世界废墟中的巨大力量,比诗歌和道德意义更大。”而在被这样的力量折服之后,我们又会陷入更深一层的反思:普罗米修斯带来的新技艺,火,它拯救了人类,也改变了人类,它帮助人类达到目标,同时又重新塑造了目标,技艺在今天来看就是知识,它对人类而言到底意味着什么?在这部2500年前古老的悲剧中,其实就已经埋藏了解开答案的密码。
接下来,我会从三个部分来讲。第一部分,我们必须花点时间回到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了解一下悲剧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艺术形式,这是我们理解作品的前提。第二部分,我们来讲讲故事前后的因果关系,在这部分我们会涉及这个悲剧的第一层主题,荒诞的痛苦到底意味着什么。第三部分,我们来分析一下普罗米修斯这个人物,同时讲讲这个悲剧的第二层主题,也就是前面说的,技艺、知识对人类而言到底意味着什么。
先来讲背景知识,其实就是两个重点:古希腊悲剧的起源是祭祀,它的故事几乎都有神话作为背景。
假设你是一个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公民,今天,你兴致勃勃地来到当时最有名的剧场,狄奥尼索斯剧场,来参加每年雅典城邦都会举行的最盛大的聚会,酒神节。这里顺便说一下,这个狄奥尼索斯是酒神的名字。接下来的5天里,这里每天都会上演一出悲剧。这个剧场跟北京的鸟巢一样是露天的,特别大,而且音效超好。所有的公民来参加,现场几乎全坐满了,穷人买不起票,政府还会给补贴,甚至犯人也要被押解着来看戏。这是因为悲剧演出的目的,主要不在于娱乐,而是教育。这个问题后来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讲得更清楚,这本书每天听本书也已经为你解读了。
悲剧的结构是从祭奠发展出来的,每一个公民都很熟悉它的流程。剧一开始,会有一个简短的开场,然后,歌队会唱着进场歌进场,悲剧才算正式开始。一般剧都有三场戏,中间都有合唱歌来过渡,在高潮的时候,还会有抒情歌或者哀歌,最后以宁静的退场结束。悲剧这个项目出现在酒神节中的时间不长。一开始,只是有歌队唱歌,后来才开始有了演员、有了角色和对话。这些有故事情节的表演越来越受欢迎,就有很多人开始写诗体的剧本,于是就有了悲剧。马上要上演的这部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是一个很有名的剧作家埃斯库罗斯写的。他可是最早开始写悲剧的人之一。那时候写悲剧的人很多,不过像他这样拿过大奖的可不多。
埃斯库罗斯讲的这个故事,其实观众都很熟悉。你从小就听过这个神话,宙斯的父亲克罗诺斯推翻了他的父亲,也就是宙斯的爷爷,执掌了大权,但他害怕同样的历史会在自己身上重演,就接连吞掉了自己的五个子女。不过呢,宙斯还是幸运地出生了,而且没有被父亲发现,他长大后开始反抗父亲。于是,诸神分成了两派,一个是克罗诺斯代表的旧的神统泰坦神,另一个是宙斯神代表着的新的神统奥林波斯神。在这场诸神的战争中,宙斯这一队最终取得了胜利。普罗米修斯虽然属于旧神,但却加入了新神这一边。他们赢了之后,普罗米修斯对宙斯有所不满,因为宙斯不仅不感谢帮助自己的人类,还想消灭他们。普罗米修斯决心拯救人类,他向人类传授诸多技艺,还偷了奥林波斯的天火,把火种藏在草秆中赠给了人类。宙斯听说之后勃然大怒,他先用潘多拉的盒子报复了人,又把复仇之刃指向了普罗米修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的剧情就此展开。
背景已经讲完了,你应该已经迫不及待想听故事了吧?其实这个剧没什么情节,就是普罗米修斯被囚禁在高加索山上时,跟其他人的对话。所有的戏加起来一共六场,中间有三支合唱歌,一共有诗句1093行,大约是荷马史诗比较长的一卷诗的长度。我会按照原作的结构来讲,尽可能为你还原这出悲剧的叙述方式,这样也是为了一层层揭示出这个悲剧的第一个主题:痛苦和荒谬。
戏剧一开场就是酷刑的场景。火神带着宙斯的两个手下出场了,他们三人奉命把普罗米修斯带到高加索山高峻陡峭的山崖之上,准备给他带上无法摆脱的镣铐。火神是旧神,是普罗米修斯的晚辈,他不忍心把这位同宗神明锁在寒冷彻骨的山崖上,所以台词里充满了对普罗米修斯的同情。然而,他却被另外两个新神怒斥,只能满怀愤恨和无奈,把普罗米修斯钉上了悬崖。面对宙斯仆从的嘲弄,普罗米修斯丝毫没有屈从的意思,他向苍穹、和风、江海、大地与太阳控诉这场凌辱和迫害。他哀叹道,宙斯憎恨他,就是因为他太过热爱凡人,他把一切技艺的起源火种带到人间。他说,因为自己可以预见未来,所以他心里很清楚,命运不可抗拒。盗火的时候,他就已经知道,这个行为会给自己带来灾难。
这就是这出悲剧的开场戏,这段戏不长,但是把所有的信息、人物关系,尤其是矛盾的核心都交代清楚了:普罗米修斯是宙斯不行正义的牺牲品。这时,舞台上歌队进场,一队长着翅膀的少女飞到普罗米修斯身旁。这些少女是河神的女儿,她们既负责咏唱剧中各种歌,也作为人物直接参与情节,跟普罗米修斯对话,不过主要都是起到辅助和烘托的作用。她们上场之后,场子就已经布置好了,三场戏正式开始。
第一场戏中,少女们表达了对普罗米修斯的同情。普罗米修斯哀叹自己遭到囚禁和即将承受的苦难,少女们抱怨着新统治者宙斯的专横暴虐。这时,普罗米修斯透露了一个秘密:宙斯必须解除自己的镣铐,还得补偿他受到的屈辱,否则在他的协助下,宙斯的王权将会败落,被新的领袖取代。也就是说,宙斯的命运将会跟他的父亲一样。这个秘密是推动后面情节的关键。在好奇的少女们的问询下,普罗米修斯开始讲述自己的经历,也就是我们前面讲过的神话背景。他曾经跟宙斯联手,推翻了宙斯的父亲,但是登上王位后,宙斯对诸神论功行赏,却对凡人弃之不顾,普罗米修斯决定拯救人类。
说完过去,普罗米修斯发挥他预言家的能力,准备向少女们预告未来,这时候,河神本人骑着飞马过来了。河神是普罗米修斯的岳父,他对普罗米修斯既尊敬又同情,希望帮助他脱离困境。他劝诫普罗米修斯,不要太傲慢和放肆,触怒当权的宙斯,他还说自己准备亲自劝说宙斯宽恕他。普罗米修斯很感动,然而却拒绝了他。因为普罗米修斯清楚,狂怒的宙斯不会听劝的,贸然进谏反而会让河神也有危险。就这样,河神走了,第一场戏结束。这一段是在说什么呢?你会发现新王上任之后,世界原本的秩序失落了,正义不再,像普罗米修斯这样的英雄无辜受过。作者似乎是在暗示,在众神那里,正义也是时代的产物。
我们接着来说第二场戏。这一场开始,普罗米修斯向少女们解释了自己为什么帮助人类。人类曾经活在黑暗和愚昧之中,像野兽一样,他说,人们“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如同梦幻中经常出现的种种浮影,在浑浑噩噩之中度过漫长的一生”。是普罗米修斯让人获得了理性,他给人类带去火种,教给人类天象规律,传授人们数字、文字、艺术、医药、预言等种种技艺,他自豪地宣告:“人类的一切技艺都是普罗米修斯传授的。”少女们感到疑惑,既然你普罗米修斯这么优秀,为什么对抗宙斯呢?普罗米修斯的回答是:命运。他认为命运比技艺更加强大,即使是众神之王,“也逃脱不了已注定的命运”。这就是第二场戏要说的核心问题。那么,宙斯是否能永远守住他的王座呢?普罗米修斯不愿透露天机。
在第三场戏中出现了一个新角色。一头能说话的母牛经过了高加索山,它说自己的名字叫伊娥。普罗米修斯一下就说出了伊娥的身份,这让伊娥很惊讶。话说伊娥是一个人类公主,花心的宙斯引诱了她,宙斯的妻子赫拉知道以后,气势汹汹地赶来捉奸。宙斯为了瞒过赫拉,把伊娥变成了一头母牛,机智的赫拉一眼识破了丈夫的诡计,将计就计带走了伊娥。在宙斯的暗中帮助下,伊娥巧施计谋逃离了赫拉的掌控,赫拉很生气,为了惩罚伊娥,就降下牛虻来叮咬她,伊娥难以忍受折磨,在世界各地四处逃亡。如今,她恰巧来到了普罗米修斯的囚禁之地。
普罗米修斯不仅知道伊娥的过去,还预言了她的未来:她还要被牛虻追赶,长途漂泊,一直到埃及。伊娥没料到,自己过去的苦难只不过是未来苦难的引子,顿时生无可恋,企图寻死。这时候普罗米修斯为自己哀叹: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自己是神,同样是无休止的折磨,自己连一死了之的机会都没有。然后他话锋一转,说道:不过,前提是宙斯一直执掌着天庭。伊娥不禁发问,难道众神之王还会败落吗?普罗米修斯终于按捺不住,揭晓了真相:宙斯注定会被他的儿子推翻,除非有人能打破他普罗米修斯的镣铐,而这个人就是伊娥的后代。原来,伊娥未来会在阿尔戈斯生育一支王族,这支血脉里会诞生一位伟大的英雄。伊娥知道了自己命运,忍受着牛虻的蛰咬离开了。第三场戏也就此结束。
普罗米修斯和伊娥所遭受的痛苦,都超过了常人所能承受的范围,都不可避免,但也都注定会结束。你会不会有个疑问,这些痛苦有意义吗?它到底象征着什么呢?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无意义的痛苦,这是人和神都必须面对的处境。一方面,痛苦不可避免,是秩序的结果;另一方面,痛苦没有意义,如此荒谬,又让人觉得一切是没有秩序的。这种反差就是这出悲剧的第一层主题,荒诞的痛苦代表着世界正在失去秩序。正义受人凌辱,埃斯库罗斯是在质疑人类普遍境遇的意义,而面对无序、面对痛苦,普罗米修斯选择的是抗争。我们知道,普罗米修斯代表人类,这其实是在说,在无能为力的处境中,人类反而变得强大了,而且有了自我辩护的立场,这就是普罗米修斯向少女们反复申辩的意义。
在最后的退场戏中,你会进一步感受到普罗米修斯的不屈和伟大。退场戏中的冲突仍然紧扣普罗米修斯的秘密,也就是宙斯的统治将会终结。就在普罗米修斯跟歌队对话的时候,宙斯的神使从空中降临,他的目的就是想打探普罗米修斯的预言。神使有求于人,却毫不嘴软,他无情地羞辱普罗米修斯。普罗米修斯嘲讽了他一番之后,果断拒绝回答他的问题。恼羞成怒的神使抛出了最后的威胁:“天父会用轰鸣的雷霆和熊熊电火把这块嶙峋的山崖劈开,把你的躯体掩埋……须经过很久,你才能重新返回光明之中。这时宙斯的苍鹰会贪婪地把你的躯体撕碎,它们每天都会不邀而至,吞噬你那不断被啄食而变黑的肝脏。你可不要期望这苦难终会有尽头。”
面对威胁,普罗米修斯仍然不为所动,他无畏地回应眼前的神使:“就这样,让那电火猛烈地射向我吧,让那天穹在雷霆的轰鸣和狂怒的风暴袭击下不断震颤,让大气的暴流动摇大地,让海上的怒涛澎湃喧嚣,高高卷起,直冲星辰,让那必然的劫数把我的躯体投入昏暗的塔尔塔洛斯地狱——尽管如此,他仍不能让我死去。”神使劝服无效,抛下狠话愤然而去。此时,大地开始震颤,地底深渊传出沉闷的轰鸣,惊雷闪电伴随着风暴肆虐在大地上。普罗米修斯依然不屈地呼号着,就这样,悬崖崩塌,大地开裂,普罗米修斯和歌队一同陷入塔尔塔洛斯深渊。整部剧至此落幕。
你会不会觉得,这个剧本的故事真的是太简单了?确实,作为“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跟后来和他并称为三大悲剧诗人的其他两位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剧本结构简单。亚里士多德把埃斯库罗斯的剧作归为“简单剧”,就是因为他的剧作中没有后来产生的像突转之类的技巧,他的悲剧有时只是刻画了几乎没有情节的场景,有时只是以独白为主的短暂片段。所以有人指责他,说“这出剧里面没有动作,剧景是一幅不变的图画”。埃斯库罗斯的剧可能过于质朴,但是为埃斯库罗斯辩护的人会说,他的悲剧是靠着心理变化推进剧情,而且发展得十分微妙,不管是雄浑悲壮的场面,还是庄严有力的诗句,都会把你拉进一个很纯粹的情境当中,他的力量也正来自于此。
下面我们来讲第三部分。普罗米修斯感动我们,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在神和人的斗争中选择站在人类一边,他是我们盟友。这里隐藏着一个问题,普罗米修斯是神,他为什么要帮助人类?剧中给出的答案是,因为普罗米修斯“怜爱人类”。怜爱,你可以理解成中文里的“慈悲”,这个词到了启蒙时期演变成“博爱”,是启蒙时期的一个关键概念。普罗米修斯是因为怜爱人类才被宙斯惩罚的。因为怜爱人类,聪明的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来天火,他还教授人类各种技艺,把人类从动物一般的愚昧状态唤醒,让人们意识到,他们在真理和知识方面和诸神是一样的。普罗米修斯打破了人类原始时期对神的绝对依赖状态,宙斯的愤怒,正是因为他意识到了这一点,这一切已经无法挽回,文明的进程无法倒退。
这部剧更深层次的意义就在这里了。普罗米修斯对抗诸神的工具是自己的知识,人类也一样,但是人类是否只依靠知识,不依靠神,不依靠传统信仰,就可以很好安排生活呢?有趣的是,埃斯库罗斯的回答是否定的。普罗米修斯在为自己出类拔萃的技艺自豪的同时,也承认“技艺胜不过定数”,所以我们在剧中会听到他反复哀叹,命运不可挣脱。人类能够掌握的技艺终究抵不过命运的必然性,即使强大如宙斯,也不得不服从命运的安排。这又回到了典型的传统宗教观,也就是说,世界的秩序是神构建的。正是在这一正一反的张力中,悲剧的力量就凸显出来了。我们就可以看到古希腊人对命运的复杂理解。诸神和人类都必须臣服于永恒的秩序,技艺或者说知识是有局限的,命运却如天罗地网般不可逃脱。因此,埃斯库罗斯借普罗米修斯之口是在提醒人类,永远不可能摆脱神圣秩序的支配。所以说,他表面上是在歌颂普罗米修斯给人类带来知识,实际并不相信知识可以重建人类世界的新秩序。
在今天看来,埃斯库罗斯是不是很矛盾呢?确实有人批评他,说他是守旧派。那为什么他会这么矛盾呢?我们就回到他所处的时代看看。埃斯库罗斯生活在希波战争时期,也就是希腊和波斯的战争。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欧亚两大洲之间的大规模战争,一打就打了几十年,对整个世界的格局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场战争中,古希腊胜利了,这当然跟雅典民主制有关,但是这时候古希腊的制度也已经发展到了繁荣的顶峰,即将走上盛极必衰的道路。埃斯库罗斯正是处在这个变化的开始阶段。这么看,他的矛盾就不难理解了吧?他正处在新旧世界的交点上,所以旧的世界里永恒的秩序、命运对他来讲依然是神圣的,但是他也感受到这个秩序已经在被撼动。那么,是什么东西在撼动旧秩序呢?广义来说,就是火所象征的知识。在埃斯库罗斯生活的时代,新知识逐渐侵入雅典人生活的各个领域,人们鼓吹知识的力量,强调“人是万物的尺度”。
如果回到当时的社会中,其实还能找到一个更具体的靶子,就是当时雅典流行着一种观念——新技术文明论。这个理论流行的时候,正好也是普罗米修斯最受人尊崇的时候,当时有人专门祭拜他,还有个普罗米修斯祭拜节。所以说,普罗米修斯盗火,把知识送个人类,其实就是在影射当时人推崇的新技术文明论。这绝对不是牵强附会,后来柏拉图写过一本书叫《智者》,在书里专门骂这些鼓吹新技术文明论的“智者”,里面引用的很多话都跟普罗米修斯的台词非常相近。《智者》这本书我们也已经解读了。
柏拉图否定“智者”的理由,和埃斯库罗斯的担忧是有相通之处的。普罗米修斯是一位智者,他在给人类带来知识的同时,打破了人神关系的既有格局,让人类和诸神都陷入了危险。埃斯库罗斯看到了知识给人类带来的无数美好的可能性,却也意识到,如果人毫无节制地滥用知识,面对宇宙和命运傲慢自大,反而可能摧毁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石。这么来看,埃斯库罗斯写了这么一出戏在酒神祭典演出,是不是因为对智者和新技术文明论心存疑虑,是不是要告诫剧场中的雅典观众呢?你会发现,埃斯库罗斯其实是在恐惧和不安之中,回望神圣和秩序的传统,反思当下的雅典。这就是这部悲剧的核心。
最后我们必须要补充一点。埃斯库罗斯的悲剧都是三联剧,就是三个独立剧本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只是“普罗米修斯三部曲”的第一部,另外两部都没有流传下来,十分可惜。从遗留的残篇来看,另一部《被解放的普罗米修斯》一开场就已经是三万年以后,泰坦诸神担任歌队,肯定非常宏伟壮阔。在后面的故事里,普罗米修斯跟宙斯和解了,他们言归于好,共同造福雅典市民。我们可以这样推测,埃斯库罗斯可能是借着普罗米修斯的受难和解放,传达了希腊哲人主张的中庸观念:不理智的抗争会带来混乱,鱼死网破或玉石俱焚并不是矛盾的最优解。哪怕是在无序的世界里,敬神的埃斯库罗斯从来没有放弃追求神圣,两位神明的和解是最高正义的实现。
说到这里,本期内容就说得差不多了,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古希腊悲剧和《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的主要知识点。
第一,古希腊悲剧不只是一种戏剧的艺术,对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人来说,悲剧更多的是一种宗教祭祀,是带有民族性、政治性的城邦重大活动。
第二,《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中的普罗米修斯形象,是埃斯库罗斯塑造的对希腊人、对后世最为重要的形象,没有之一。这出剧既有对传统宗教的认可,也有对新兴哲学思潮、政治思想的反思。
第三,埃斯库罗斯敢于创新,他的悲剧艺术特点是歌队的唱段粗犷豪放、浓墨重彩,悲剧风格悲壮崇高,但对话和情节冲突较为简单。
撰稿:陈戎女 脑图:摩西 转述:顾一菲
划重点
1.古希腊悲剧起源于祭祀,通常以神话为背景。
2.普罗米修斯盗火,象征着人获得知识,走出矇昧,开启文明。
3.埃斯库罗斯认为,获得知识的人,脱离神和传统,也无法很好地安排生活。普罗米修斯和宙斯的和解才是最高正义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