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苏东坡传》 李想解读

《苏东坡传》| 李想解读

关于作者

林语堂,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新道家代表人物,早年赴美、德留学,后任教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著名高等学府,1945年在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并担任校长。代表作《京华烟云》《啼笑皆非》《苏东坡传》等,1976年在香港逝世。

关于本书

《苏东坡传》这本书从苏轼的成长、一生的跌宕起伏和人生境遇入手,讲述了他是如何用自己豁达而善良的天性,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生活的美好,在逆境之中探寻生活的乐趣的。

核心内容

无论在怎样的环境中,都要学着乐观,要从每天重复的生活里,找到不一样的地方。林语堂将三分之二的文字,都放在了对苏轼的生活细节和性格彰显的描写上,他站在“今人看古人”的角度,为我们塑造了一个饱满不一样的苏东坡,也尝试用苏东坡的性格鼓励更多的人去学会有趣的生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要解读的书是《苏东坡传》。这本书的汉语译文版有310页,我会用大约23分钟的时间给你讲解这本书的精髓:苏轼是如何在跌宕起伏甚至绝望的人生里,找到生活的乐趣的。

《苏东坡传》的作者林语堂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也是新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林语堂在自序的第一句就说道:“我写苏东坡的一生其实没有别的理由,只是想写罢了。”能用半生去惦念一个人,足见此人对作者深刻的影响力。

我们日常所了解的苏轼,最常见称谓即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北宋著名书法家、画家、文学家。但在本书中,林语堂发现了苏轼更有生活情趣的一面,苏轼的一生不再是堆砌出来的称谓,也不再是教科书里需要死记硬背的知识点,而是变成了一个多元、立体、满是生活趣味的普通人。苏东坡曾对弟弟说过这样一句话:“吾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译成白话就是,我上能陪玉皇大帝指点江山,下能和村野乞丐把酒言欢,我觉得这世上的人,都是好人。能如此率性而言的苏东坡,真是太有魅力了。

不同于很多名人传记的表达形式,林语堂在按照常规时间顺序描写苏轼一生的同时,又在每一章节中,插入了非常多关于苏轼的生活琐事,看似微小,但累积起来,恰恰正是林语堂发现苏轼“有趣”的地方。而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关于他“有趣”的琐事,多是发生在他被不断贬谪之后。“逆境中的达观”,是林语堂十分欣赏苏轼的一点。下面就由我来为您介绍,林语堂眼里的苏轼,究竟是怎样在逆境中找到生活里的乐趣的。

首先要提到的,一定是,苏轼天生达观幽默的性格。

苏轼出生在今天的四川眉山,殷实的家境让他的成长环境要好于当时的大多数人家。父严母慈,目不识丁却极为爽朗嗜酒的祖父,沉默但稳重真诚的弟弟苏辙,年龄相仿的同窗好友,以及让苏轼至死都辗转惦念的表妹……一大堆可以结伴嬉戏的朋友,让苏轼度过了十分快乐的童年和青少年。

很多人在提到苏轼时,都会强调苏轼的文学天赋,但只有林先生将苏轼在少年时期展现他天资聪颖的一面生动地再现出来:在无数个星星布满夜空的晚上,苏轼和叔伯们、弟妹们,摆上几盏清茶、几碟干果,便能彻夜高谈阔论,指点星河。年幼的苏轼很开朗,也很健谈。林语堂认为,这一时期是苏轼培养成后来“聊天幽默”性格的基础,也是让他在之后跌宕起伏的一生里,都没有陷入过于孤独的境遇里最重要的一点。

成年后的苏轼好酒、爽朗、健谈、幽默,偶尔也会玩笑似的恶作剧,面对心爱的人,依旧百转千回的柔肠。亲人,与其说是割不断的血脉,倒不如说,他们是苏轼成长的影子。“故乡”也是苏轼,以及历来众多游子内心最柔软的一块地方,在“从前车马很慢……”的岁月里,离开和回来都需要付出太多的时间和精力,甚至有时还会有性命之忧,很多人在离开故乡之后,就再也没有回去过,只能写下“一纸乡书来万里,问我何年,真个成归计”这般词句,借以表达内心满满的眷念。

二十一岁时,苏轼离开眉山,跟着父亲,带着弟弟,进京赶考。很难想象,苏轼第一次“名噪文坛”,就是因为他在试卷上杜撰的一句话。苏轼在文中写到这样一句话:“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什么意思呢?尧治理天下的时候,皋陶被任命为法官。有一次,他将要以死刑处罚那些犯了罪的人,在朝堂上再三坚持这个观点。然而尧却说应该宽宥他们,同样,尧也多次坚持自己的观点。

担任主考官的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小试官则是当时称霸诗坛的梅尧臣。两个人看到苏轼的文章,大为赞叹。但文人好面子也在这个地方,饱读诗书的两位诗人,百思不知此句的出处,但又拉不下脸去问,只好就趁苏轼前来拜谢的时候,借故问他。没想到,年轻的苏轼竟然理直气壮地直接承认“就是我编的”,但不忘补上一句,“既然喜欢我的文章,又何必在意这一句话的出处呢?”欧阳修大喜过望,预言道,他日苏轼必将凭文章“独步天下”。一句玩笑似的杜撰,一篇让人交口称赞的文章,年轻的苏轼火了。“出名要趁早”这句话,对他来说,真的再合适不过了。然而,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在书中,林语堂接下来描写的几件事,才是苏轼真正凸显出他“幽默”的地方。

苏轼在中得进士之后,在京城为官,有一次,他去拜访宰相吕大防。适逢吕大防正在睡午觉,左等右等,等得他都不耐烦了,吕相爷总算出来了。苏轼不甘心白等了这么久,他瞄到客厅瓦缸里的一只绿毛龟,他灵机一动,指着龟说:“它不稀奇,有种三对眼睛的乌龟那才是难得稀奇呢。”吕大防瞪圆双眼说:“世上有六只眼的龟?”话一出口吕大防就后悔了,肯定又是苏轼在捉弄自己。苏轼则侃侃而谈,说:“当然有,唐中宗时一位大臣就进献过一只六眼龟,大臣还说六眼龟长三对眼,普通龟仅一对。因此,相爷您看,六眼龟睡午觉,它要睡普通龟的三个觉呢。”吕大防只能暗自吃了哑巴亏,但也只能尴尬地笑着耸耸肩。

再说中书舍人刘贡父晚年得了一种奇怪的病,头发眉毛掉得一根不剩,鼻梁塌了下去。这一天俩人一起饮酒,互相调侃,苏轼巧改汉高祖刘邦诗句云:“大风起兮眉飞扬,安得猛士兮守鼻梁!

此类例子,不胜枚举。

苏轼开玩笑没有避讳,宰相、中书舍人无论官职、身份,他谁的玩笑都开,真的应上了他对自己的总结:“吾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但苏轼捉弄人时开的玩笑绝不低俗下流,是建立在他博学和达观的性格之上的。今天有一个非常时髦的词汇叫做“雅痞”,形容苏轼应该是比较合适的。

为父母守丧后,苏东坡再也没有回过故乡。京师风起云涌,他的命运也随之飘摇,或是“自请出京”或是不断被贬谪,总之,离故乡眉山是越来越远了。远离故土的人,总是会有些伤感,但是苏轼不然,他越活越明朗,越活越健谈。春风得意时,他志存高远,与友人相约,潜心研究文学,关心时事。人生失意时,他也能苦中作乐,胸怀天下,不忘初心。孔夫子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林语堂笔下的苏轼不管走到哪儿,都从不失掉他的这份儿率真和幽默,也正是基于此,才让这三百多页的书中,处处都透露出幽默的气息吧。

如果说幽默的性格是苏轼有趣的基础,那么在逆境中将自己的爱好发挥到极致,就是苏轼有趣的延伸,这个爱好是什么呢?就是——吃!

“天府之国”四川,是美食之都,出生在这里的人,都有一颗爱吃的心、爱吃的胃和爱吃的嘴,而出生在这里的文豪,还具备了一手创造美食的好功夫。苏轼就是这样一个极富生活情趣的美食鉴赏家。他爱吃、会吃、懂吃,写吃、更能创造吃,在被贬至黄州时,还为自己的“爱吃”情结作了首诗,借以抒发在不那么明朗的境遇里,依然明朗的人生。第一句就点了题:“自笑平生为口忙……”人活一生,其实就是为了口“饭”。不管走到哪儿,能吃,就还能活下去。

苏轼挑剔,能讲究,但也能将就,甚至“将就”出来了属于他的“苏菜”。

有条件时,那就尽可能地开掘创造、品味鉴赏。比如众所周知的“东坡肉”“东坡饼”“东坡豆腐”,都是苏轼开创的名菜。他爱吃猪肉,爱饮酒,爱品茶,河豚、荔枝……凡能用来烹饪的鲜美之物,都能成为他的目标。至于“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原以为这都是后话,是在苏轼的味蕾被征服之后的真情流露,但是在没条件时,“将就”中的“讲究”,更让人觉得苏轼是真正意义上的快乐。

苏轼居住在南山脚下的时候,是认真去享受田园生活的。和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而折腰”不同,陶渊明多了几分戾气,而苏轼是豁达,是真的享受这种田园般的生活。没有肉食,那就吃一些陈年的粮食,有时出现断粮的情况,好心的邻居送来青菜,他立刻就提升了生活的档次。先取清冽的山泉水把蔬菜收拾干净,择取新鲜菜叶和洁白块根,点火倒油,加上米和豆子,拌匀,不频繁搅拌,不放多余的调味料,桂皮花椒之类不要,要的就是保留饭菜的原汁原味。火大了些,水也跟着沸腾起来,米和豆子熟了八九分,就添柴加火,放入洗干净的青菜,醇香的中式蔬菜浓汤就煮好了。面朝着青山绿水,身旁有家人的陪伴,一碗翠如山岱一般色泽的蔬菜浓汤,真的让生活的滋味再曼妙不过。

原以为饥饿的时候,风卷残云一桌子饕餮盛宴和大口嚼白馒头无异,只是为了填饱肚子而已,而不是真正的吃货所为。但从不曾想到真正懂吃、爱吃的人是如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一般,心平气和地把几棵蔬菜吃出满汉全席的感觉。

中餐与西餐是完全不一样的,西餐如同“榫卯”,一把刀切一种形式的菜,而中餐更像“全能”,一把菜刀不仅能切出文丝豆腐,还能刻出“十八罗汉”,西餐是精雕细琢,中餐是写意,就好像是苏轼的人生,油焖、红烧、煎、炸、烹、烤后,那才是别有滋味。苏轼的人生,就是这般写意的人生,这如蔬菜浓汤般的人生。说是苦中作乐也好,说是津津乐道于追寻“吃”的精髓也罢,总之,苏轼活出了我们都“心向往之”的人生。

苏轼被贬至海南时,境遇就更糟糕了些,或者说是十分糟糕。别说陈谷子烂芝麻,就连想吃中原故土的米、面,也只能靠不定时的大货船来送。在冬季天气状况堪忧的时候,大型的货船是不会再往这边运输的,苏轼就只能和当地的居民一样,吃山芋充饥。一千年前,海南真的还只是荒蛮之地,这是确凿无疑的事情,苏轼面对大海,可不会有如今我们看到大海时的那般感慨。蔚蓝无际的海面,只会让人心生焦躁,尤其是在身处异乡,无依无靠时。

苏轼六十二岁才到的海南,在那儿生活了三年,身体、精神各方面已经不如往昔,但没想到的是,他“高谈阔论”的技能又帮他挨过了这漫漫人生的最后几年。边远的民众不懂得苏轼经历的风波,只知道京城里来到这儿了一个大人物,很是尊敬。

苏轼边津津有味地啃着大芋头,边尝试和民众聊天,百姓们也啃着芋头诚恳地回复他:没啥可说的。苏轼摸着大肚子说,随便说点儿你们想说的就行。百姓们又说,随便……也没啥想说的。本以为苏轼会沉默,没想到他又说,那就讲点儿你们这儿的鬼故事也行呀。

“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苏轼在酩酊大醉时,被春风吹醒,百姓们该播种了,新一天的美好生活也来临了,谁能想到这词里行间,居然描写的是一千年前那个缺医少药,气候炎热,长途跋涉,土人丛生,毒虫栉比,多少被贬谪的读书人宁愿掉脑袋都不肯去的海南呢?

从家喻户晓的东坡肉、东坡饼,再到书中出现的蔬菜浓汤和没什么味道的芋头,无论是在什么地方,无论身处何种境地,苏轼都能吃出别样的滋味来。这才是真正懂得“食物是大自然的馈赠”的人应该展现的风采。除了爱吃,苏轼也和当时很多“修道”之人一样,追求“永生”。但苏轼追求的方式,就在今天看来也有很多的可取之处。林语堂先生提到了非常有趣的一个点,苏轼是瑜伽爱好者。

谁是第一个练习瑜伽的,书中并未提到,也没有讲中国在当时研习瑜伽比较杰出的大师都有谁,但是,论及代表人物,一定是有苏轼的。苏轼最开始练习瑜伽,其实也是受他的弟弟苏辙的影响。苏辙童年时多病,夏天消化不良,秋天咳嗽,吃药没有任何效果,成年之后,身体也不是十分健康。但在苏轼被贬谪,久未谋面的弟弟为他送行,苏轼意外发现弟弟满面红光,别有一番新气息,究其原因,才知是瑜伽的功效。本身就对追寻“仙丹”和“不死”抱有极大兴趣的苏轼立刻向一位道士好友学习起来。

瑜伽由印度传到中国,被中国道士所吸收,道家强调自然的沉思,简化人生需求而达到心灵的平静,最终达到追求“永生”的效果。没有任何宗教能如此密切地把宗教和体育训练结合在一起,苏轼不喜欢诸如“孔雀姿”“鱼姿”等扭曲的姿势,所以苏轼练习瑜伽,大部分时间是在打坐,默想,这也算是对今天“中国式瑜伽”的一点贡献吧。苏轼曾经去信给苏辙说,打坐、静默所追求的结果是达到一种什么都看不到的状态,在无形中体会到有形。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受道家影响颇深的苏轼,也是位狂热的炼丹爱好者。但是,林语堂写苏轼炼丹可不仅仅只是体现在过程,苏轼的丹药配方也很有趣,药引子里居然还有母乳、枣泥,服丹药的时候,必须是用酒服下,在明知“汞”是一种危险的重金属时,依然小心翼翼、乐此不疲地去尝试提炼……实在是万幸,没有出现诸如误服氯化汞而一命呜呼的悲剧,否则,那真是整个文坛的巨大损失。

如果说幽默的性格是有趣的基础,爱吃的天性是有趣的延伸,那么练习瑜伽和“炼丹”称得上是趣味生活的调味剂了。但苏轼最打动林语堂先生、同时也是最打动许多人的,是他身处逆境,仍“胸怀天下”的人格魅力。在“壮年”部分中,苏轼是以一种英雄的姿态出现在众人面前的。

但苏轼是有些形单影只的孤胆英雄。他有道家风范,洒脱自如举手投足间都是自信,是豪迈;他也是佛教徒,他曾自嘲自己满肚子里装得都是“不合时宜”。但那又如何呢?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因为慈悲,所以愿意“以一敌百”。苏轼的原生家庭,铸就了他与世无争的品格,他甚少发怒,更不用提及戾气。他洞察世事,直抒己见,无害人之心,更无防人之意。他最常做的事情,便是一切从民众出发,上奏朝廷各种为民谋福的奏表。认为不甚妥帖之处,便直击对方要害,这其实也大大地增加了他得罪的人数。新政推行时,王安石“一家独大”,看似如火如荼,实则民不聊生。苏轼对此,不止一次上表,至天子,至太后,不为官爵,仅为普通人的生存。在屡谏无效的情况下,反被王安石参了一本,于是自请出京,远离风暴的中心。

他一生中不止一次自请出京,每次离开都会被再次召回,而每次召回,势必面临着新的风波。他人生里大半的时间,都是在行走来往奔波的路上。但每到一处上任,他都积极整治一方弊病,消除顽疾,肃清不良,从而赢得当地百姓的爱戴。他对政治无任何欲求,如果可以,他愿意尽最大的能力去为百姓谋取利益。

在黄州任职时,得知岳州、武昌等地有一个残忍的风俗,家家户户生孩子,有数量和性别的限制,必须是两男一女,生多了,或者性别不对,就要将襁褓中的婴儿用冷水浸杀,特别是女婴。闻此陋俗,苏轼写信给武昌太守朱寿昌,请求将此陋习禁止革除,并在黄州积极组织救婴活动,自古耕道负责募捐筹款。苏轼在自身经济十分拮据的情况下,也捐款十千,并以为“若岁活得百个小儿,亦闲居一乐事也”。

在徐州任职的第二年,赶上了徐州发洪水。黄河突然决堤,洪水滔滔,直逼徐州。城里富人纷纷收拾东西,准备出逃。苏轼见状,匆匆赶到城门口,挡住去路,并对富人们说:“你们不能走。你们一走,城里的人心必然慌乱,徐州城难保。我和大家一起坚决守住我们的家园。”作为太守的苏轼,指挥城内的军民连夜加固城墙,又在城墙里面再做一道土堤,把船都系在城墙外面,防止水直接冲进城墙,日日夜夜都在城墙上面奔走,搭了一个草棚住在城墙上不回家,半个月以后,洪水仍没退,然而城内抗洪人力不够了。

当时徐州城里驻扎着一支军队。北宋军队分两种:一种叫禁军,一种叫厢军,禁军是国家正规军,只有皇帝才能调动。当时在徐州驻扎的是一支禁军。仓促之间,来不及请皇帝下令调动,苏轼就亲自走到禁军军营中对他们说:“你们虽然是禁军,但是今天无论如何要请你们出来帮地方上抗洪。”禁军首领看到,这个在城墙上抗洪的太守,满身泥浆,头发蓬乱,憔悴不堪。禁军首领被苏轼的精神所感动,率领自己的士兵,拿上土筐铁锹,连日奋战抗洪。苏轼战斗在抗洪一线,亲自挑畚箕,百姓大受鼓舞。苏轼睡在大堤上40多天,未曾回过一次家,直到洪水退去,徐州城转危为安。

苏轼一生政绩颇多,跟着他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在杭州,他判官妓从良,灭蝗灾,与太守陈襄修浚西湖六井、沈公井,疏浚茅山、盐桥二河,筑西湖堤。在密州,他遇旱灾,祈雨,罢给田募人充役,上书谏言京东河北用盐专卖的害处,平息强盗。在登州,上书天子,请求改食官盐为食自产盐,上书要求固定驻军,教习水军,加强海防建设;写《登州海市》一诗,一时间,天下传阅,使建成仅20年的蓬莱阁蜚声中华,成为天下“四大名楼”之一。在颍州,上书治理颍州西湖,修建颍州西湖、东西二桥。在扬州,苏轼罢扬州芍药万花会,上书或准暂缓催收积欠,使久困之民得以温饱,奏请改革仓法,改不支仓俸金为“重禄法”,奏请降低米价振济灾民及部队。在惠州,向太守建议捐资修建惠州东、西两座铁索桥。在儋州,他传学于海南学子,受教于苏轼门下的学生姜唐佐考中海南历史上第一个进士……

林语堂说,苏轼是英雄,古今看来,都名副其实。

其实说到这里,关于苏轼“有趣”的生活已经和您说得差不多了,我们不妨回头再来看下,为什么林语堂盛赞苏东坡是一个有趣的人。

首先,他有幽默的天性,他用他的满腹才华,戏谑别人,也自嘲自己。

其次,他是一个无可救药的“吃货”,把一日三餐,当做“人生大事”去对待,蔬菜、芋头也能吃出人间美味。

第三,他还是一个注重养生、健身的达人,在不断被贬谪、不甚明朗的生活环境里,还依然不忘练习瑜伽、强身健体。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他在寻找自我乐趣的同时,也在积极地承担着他被赋予的使命,哪怕“以一敌百”也要竭尽所能地拯救自己所能涉及到的千万人。一个立体的苏轼,就在310页的《苏东坡传》里,完整地呈现出来了。

撰稿:李想 脑图:摩西 转述: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