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实好人》 顾湘解读
《老实好人》| 顾湘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作家顾湘。今天要为你解读的书,是我最近出版的小说集《老实好人》。这本书里收集了我从2017年到2022年之间,创作的11篇小说以及微型小说,也就是11个故事。这本小说集的书名,并不是在写之前起的,也就是说,我并没有一开始就想好了一个主题来写,反而是在2022年,我写完书里的最后一篇小说之后,才想到了“老实好人”这四个字。
很多人问我,生活中,我们谈起身边的某些人,常常会称之为“老实人”,或者“好人”,但我为什么会想叫“老实好人”这四个字呢?在2017、2018年的时候,我和一个朋友聊天,他也看了我当时写的收在这本小说集里的前两个故事——《炖牛肉》和《音乐节》。我们有点儿开玩笑地就把这两个小说里的男主角称作“老实好人”——就有点儿像是平时大家说“发好人卡”的那个“好人”,一个各方面条件可能挺好的,但你就是不爱的人。在这两个小说里,女主角都在跟那样一位男性处在一种可有可无的关系里,沟通、约会,但并不觉得生命中会因为拥有这样一个人而发生质变。
另外,如果从更深的道德思辨角度来考虑,我想,之所以把这本小说集叫“老实好人”,首先因为我很喜欢“好人”这个词:我上戏剧学院的时候,看过一个著名的剧本叫《四川好人》,是德国知名剧作家布莱希特的作品:说是有三个神仙下凡来寻找好人,找也找不到,后来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好人,可能是世界上唯一的好人,但即使有神仙加持,这位好人的行善之路也走不通,所以说,在糟糕的世道里,最好的人也只有变坏。另外,美国作家奥康纳曾写过一篇美国南部社会背景的小说,充满了宗教意义上对于道德善恶的思辨,就叫《好人难寻》。最后,张爱玲在《红玫瑰与白玫瑰》的结尾,有一句大家很熟悉的话:“第二天起床,振保改过自新,又变成了个好人。”你看,如果我们认真讨论或者思考下,“好人”是个在不同场景下,含义很丰富的词,并不是一个空洞抽象,对于他人道德行为的褒奖之词;所以我也想把它用在小说标题里,引发读者的思考,而且我觉得这四个字挺好听的,这也是我和我朋友聊天时经常用的词。
在第一个故事《炖牛肉》里,男主角是一位汽车工程师,待人诚恳,有锻炼的习惯,把自己家里收拾得很干净,还自己做饭,这些不是他自己一开始就一股脑儿端出来的,而是在与女主角接触过程中一点一点被她发现的。她每发现一点儿,就有一点儿被打动,会想跟他再接触接触试试,由此也可见,她没有爱上他,至少不是那种一头扎进去的恋爱,所以才会想:“要不试试”。他们最后会在一起吗?我没有写,也许还是不会,但也说不定。偶然事件会影响事件的走向,上班族到底要去哪里找对象呢?找不到十分喜欢的人,和有点喜欢的人在一起可不可以呢?这些是我在这篇叫《炖牛肉》的小说里写的事情。《音乐节》则是一个大龄女青年和一位男性上班族去看音乐节演出的故事,在音乐节现场她回想起了世纪初作为文艺青年北漂的日子。随着后来生活成本越来越高、节奏越来越快,文艺青年们很难再像以前那样生活下去,他们去上班,或离开大城市,回到家乡,其中也有极个别坚持并且幸运的人能够践行原来的生活方式。在小说里,女主角的男伴对这一切一无所知,沉浸在观赏音乐节的兴奋中。女主角在黑暗的舞台下则有些惆怅:为了过去种种已成往事,也为了身边人对自己一无所知,并不能真正了解自己。这篇写的也不是爱情,我想写的是时代变化、空间的紧缩,女主角怀念的与其说是过去的恋人,不如说是曾有过的、后来没了的自由烂漫的时光。
上面说了我对于“老实好人”这个称呼的第一种理解。但在另一方面,有一种“老实好人”,也可能是一个能力和性格都非常庸常,从而让他们没有办法去选择“恶”的人。我认为,这个世界上,可能只有少部分天生具有反社会与病态人格的人,才能称之为真正的“恶人”,很多人之所以被称之为“老实好人”,是因为他们做的坏事,也可以称为一种普遍的平庸之恶,也许对他人造成的损害并不大,也许仅仅有过几次,第二天就改过自新了。
于是,本着这种认知,我在小说《下沉》里写了这样一个老实女人和她的前夫——那是一个在许多人看来是成功人士的人,他的主要生存手段就是大声吆喝他的成功、贩卖他的成功学。在互联网时代,我看到有许许多多这样的人,他们可能自称连续创业者,但其实这说明他们屡败屡战,但依旧不肯放弃:他们一直在到处吆喝,以前吸引风投,现在吸引信众,他们可以靠信众,也就是学员的供奉来生活。其实,古往今来都有这样的人,但互联网通过信息的迅速传播,和抹平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帮助了他们,使他们能更快更多地找到潜在的信众。在小说里,他遇到了一个做微商的女人,谈起了轰轰烈烈的恋爱:他们两个惺惺相惜,气味相投,一起吆喝,效果翻倍。但他们是坏人吗?也不算那么坏,是吧。其实想想,男主人公有些方面还挺好、挺仗义的。也许在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里,他们自己不过是努力奋斗、积极进取,并且行之有效,很多人都是这么干的,他们觉得只要能挣到钱就行。这种情况,实际反映了浮躁的互联网商业时代的一个通病:那就是,有一种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不仅定义了一个人的社会价值,甚至还取代了传统的道德标准:这种所谓的成功论调就是,只要某人能拥有名声和财富,他甚至会在道德上,都等于拥有了某种优越性。
不过,我自己最感兴趣,或者说最喜欢的,是我心目中的一种高标准的“老实好人”,也是这本书里最主要呈现的一种人物、一种气质和风貌,虽然各个人物都有所不同,但相同的是,他们都是不太随着外界环境发生变化的人,他们不追名逐利,不那么“脑筋活络”、见风使舵,而是那种“时代弄潮儿”的反面:他们就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待着,安安静静的,也不怎么打扰别人、麻烦别人,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坚守某种东西,正直、诚实、不贪婪,只想做点自己的事,保持自己的节奏。这种人,在周遭的人群中可能是不怎么显眼的人,也可能有点儿格格不入——因为他似乎跟这个喧嚣的、突飞猛进的、要求大家都在积极进取、奋力拼搏的世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是一个另类。我喜欢这样的人,我想把目光放在这样的人身上,我觉得一个好的世界里应该有这样的人的容身之地。
在这本小说集里,我专门写了一个作品,叫《敬老卡》,写的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叫顾存兴,是生活在上海浦东乡下的一位老人。这篇小说的情节很简单,就是写顾存兴有天一大早从村里出发,坐了许许多多站地铁,从上海的最东边坐到最西边,然后又倒了六辆公交车,到苏州去游玩,就这样玩了一天,晚上又回到家里,就是写了他这一天的漫游。而他这一天坐的这些公共交通,用的是他的老年卡,所以是不花钱的,再过不久,老年卡可以免费乘车这个政策就要取消了,改成给老人发一百五十块钱交通补贴。所以,可以想象,很多老人是不会用那个补贴再出来到处坐车玩的,而是会把这笔钱用来应付更紧迫的生活刚性支出。所以,小说中的时间点,就是顾存兴在这还可以免费乘车,实现“旅行自由”的最后几天。他感到自己必须到处去看看玩玩。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事,简单的一天。但这篇小说是这个小说集里,最多人喜欢的作品之一。
顾存兴是一个非常勤劳淳朴的上海农村老人,也是我的邻居,其实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去苏州这件事以及小说里的所有事情几乎都是真的。我小时候在上海市区长大,干过好几份工作,时间最长的一个工作是在一家周报的文化版面当编辑,也会像记者一样出去采访,做一些书、艺术展览、戏剧演出这些方面的内容,每周写稿子、看稿子、排版面,但是我还是很想干我自己喜欢的事,就是写作和画画。于是,我就一边工作一边想,什么时候能辞职干我自己喜欢的事。后来,我就辞职了,住到了上海最东边的一个村里。这个村叫赵桥村,我也为它写了一本书,就叫《赵桥村》,是一本散文随笔集。赵桥村是一个很小的村子,也没什么特别好看的,不过如果你在村里走一圈,一定会被顾存兴家的小院子吸引,因为那个院子里有菜有花、有瓜棚豆架、有水池小径,全是顾存兴凭他的勤劳打理出来的。打理小院子这件事,真的需要付出很多的辛劳,这跟钱没有关系,顾存兴和他的妻子生活非常简朴。因为他们家住得离我很近,我时常去他们家院子里玩,和他们聊天,就相当了解他们的生活。有时候顾存兴会告诉我他去了哪儿玩,比如去社区文化中心看免费的电影,或是跟那种要卖东西的旅行团去上海周边短途一日游——但他能坚决不买东西。用老年卡乘车去苏州这件事就是他告诉我的,我一听就觉得很了不起,那时候还没有人在网上说乘坐公交车跨城旅游的事,他自己随便说说,没太当回事,但我非常喜欢,而且他有个小本子,会沿途做一点儿笔记,我就说你能不能给我看看,他就给我看了他那个小本子,里面会写几路汽车,到什么站,比如看到一个范仲淹的雕像,他也会写:范仲淹,记下他的生卒年;看到一株千年银杏,他也会认认真真记下来。不过呢,因为他不是一个写作者,他没有那么多的观察、感受能给我说出来,他只记了简单的几个字,说起来也就几句话就把他这一天的事说完了。于是我就按照他走的那条线路去坐了一遍,一共是53站地铁、194站公共汽车,去看看他这一路看到了什么,然后写了这个小说。后来,我仔细回味下,感觉这个小说大概也有点儿美国公路电影的味道:虽然顾存兴这一路上也没有什么跌宕起伏的遭遇。如同他一生的缩影:既平凡,又了不起,但我就是觉得任何一个人活了几十年的一生其实都挺波澜壮阔的,难免经历许多风风雨雨,都挺过来了。在小说里,我也穿插了一些顾存兴对自己人生往事的回顾和追忆,在我看来,人活到老这件事本身都是一次了不起的远足之旅。
在《老实好人》这个小说集里,受到最多人喜欢的一篇叫《和平公园》:说的是一个失去了爱人的中年男性,在公园里漫步,遇到了一位正在为自己的宠物兔子哭泣的中年女性,她生病要去住院了,可是没人照顾她的兔子,她年迈的母亲把她的兔子扔到了公园,于是男主人公出于好心,领养了她的兔子。小说后面写的就是这个独自生活的男人一边养兔子,一边怀念过去的爱人,偶尔与住院中的那个女人发生一点儿联系的事情。
这个小说的开头,也诞生于我的真实遭遇:我真的在逛和平公园的时候遇见了那样一位马上要去住院的女性,她在为她的兔子痛哭。我当时就想,天哪,太惨了,自己老了病了,还不知道能不能治好,宠物也老了,母亲更老了,还不能接纳自己的宠物,把它丢了。我自己有两只猫,已经十九岁了,我跟我母亲的关系也不太好,因此这件事当时就深深打动了我。我一直记着这件事,直到后来想啊想,把它变成了一个小说。
在这个小说里,女主人公的母亲拒绝照顾她的兔子,把兔子扔了;男主人公与他的父母关系非常疏远,而他过去的爱人的家人则拒绝接纳他们的关系。我有时候看到网上也有很多家长,嘻嘻哈哈或满不在乎地对待小孩的伤痛,轻易扔掉或毁掉小孩珍爱的东西,这样的大人并不在少数,而且有时他们自认为是爱你的,即使等小孩长成了大人,这些家长仍然把他们当小孩,即使我的女主人公五十岁了,她仍有一个母亲会扔了她的兔子,我就觉得,在这种关系里,这个当子女的人,永远有一种孤独感难以排遣。在这篇小说里,我想传达出的就是这样一种孤独感,就像王菲歌里唱的:“反正最后每个人都孤独。”但是在这种孤独感的另一边,也是有很多温情的,爱人、朋友、不能完全接纳我们的父母、萍水相逢的过路人,乃至我们的宠物,都带给过我们许多真真实实的温情。总之,我们中的大部分人,就是在一点儿薄凉和一些温暖里活下去的。我记得我刚上大学的时候,就看过一个剧本:曹禺的《北京人》,里面有句话大概是说:“活着就是一段凄凉而甜蜜的日子啊!”当时我就特别喜欢这句话,是这样的,我觉得人生就是凄凉而甜蜜的,这是一种我们无法拒绝,难以反抗的现实。
不过,如果有别人问我自己最喜欢这本小说里的哪一篇,我可能会回答说是书里的最后一篇,名叫《球形海鸥》。如果旁人再要求我给出一个理由,我会简单地回答说:“因为里面的人最像我。”当然这是一个简单省事的回答,原因不全是这样,只是这样对我来说方便到简单粗暴。
《球形海鸥》这篇小说写的是,一个工作以后又去念书的留日女博士,在日本遇到了一个学习不大好、整天玩游戏的男生,他们相遇的时候,那个男生正在社区小公园里玩AR游戏,就是那种类似抓宝可梦的、要到外面玩的游戏,公园里的一个雕塑,正是游戏里的一个据点,那个雕塑就是一个球形海鸥。小说里写了不少打游戏的内容,除了那个要出门走来走去玩的AR游戏,还有一些第一人称射击游戏,战地、使命召唤等,这些都是我自己在现实中常玩的游戏。以前小说里的人,常常在打牌。打牌应该是他们生活里很主要的一项活动,我想我的作品里也应该反映一下时代的变化:打游戏是现在年轻人生活里占了很多时间的一个活动,但是写的人好像不多,我要写一写。
《球形海鸥》是一个爱情小说,其实我之前没怎么写过爱情,因为我觉得爱情很难写,我也不知道在小说里两个人好上了以后该怎么处理,很多世界名著,或是有名的爱情电影,比如《傲慢与偏见》,都是写两个人怎么从一开始认识,到怎么好上,一好上就是结局了,或是始终没有在一起,才可以接着写,比如《半生缘》。所以,我想试试写写看爱情。而且我不觉得爱情发生一定要终成眷属,终成眷属是另一回事,爱情可以暂时什么也不想,就不管不顾了,两个人就在有限的日子里,尽情享受一种未来不知道在哪里的浪漫,专注于当下。
说到这里,我想给你们读一下这个小说的结尾,小说里的“我”,就是我用第一人称写的女主角。结尾是这样的:“我将目光投向远处,感到我们就像浮游生物,藻类,或糖块,浮沉在时间的河流里,并慢慢溶解其中,我们的此刻正一起溶进山和海,海面上正闪耀着无数细碎的波光,那些粼粼波光,还有悬崖边和山涧里的白色水花,时隐时现的青苔,站台上的鸟叫声,数码投影的水母,闹市中的卡丁车,来过村庄的海啸,海啸还会再来的海岸,一些念头,水黾或蜉蝣般的一生,比庙宇高得多的树,每一刻,都被我认真而用力地吸纳和蓄存在心中,无谓短暂或长久,真实或虚幻,全都真实无比。我望着海的平面,想着这颗地球正在旋转,世界或许正在缓缓倾斜,如果来日我所站立之处变得干涸贫瘠,生活皱缩起来,我也将凭着储藏在心里的水,像苔藓一样活下去,并使我脚下一点石头化作土壤。”
之所以写成这样,是故意的:男女主角有没有在一起,是否分开时痛哭流涕,在我看来这些都不重要了,他们两个人在最后确认了是真的互相认真喜欢过,曾经在一起过,就够了。曾经在一起过,以后也有一部分永远留在记忆里,不但留在记忆里,也留在山啊海啊里,山和海也同样留在记忆里。我们在这浮世上,既是短暂的、如雾如电的生命,也好像会长久地通过这些制造的印记,长久地存留下去。
小说里的大部分故事,都是我2022年,因为疫情待在村子里写的。有人会有点惊奇我在居家不出的状态下,居然写了这么一个恋爱的、到处漫游的小说。它可能看上去是个挺浪漫的,甚至风花雪月的小说,里面的人不管不顾地恋爱、漫游。我想着爱情、自由、比人类社会更永久的大自然,来度过足不出户的日子,想着这些事也是一种抗争。那个男孩玩的游戏说出了人类历史上重复发生了那么多愚蠢的事。在小说里我还写到了一次地震,这次地震虽然在小说里跟情节没什么关系,但它暗暗标志着一个时间,那是2018年6月发生在大阪的地震。小说里的场景什么的都是真实存在的,虽然我不一定会具体写出那些地点,但在我心里每个人物每个场景我都会把它设定得非常真实,比如我知道《和平公园》里的人住在哪里、在哪里上班、干什么工作、去的哪个医院,可不可能跑这么远,这个《球形海鸥》也是,男女主角分别上的是什么大学,这两个大学之间的距离,女孩的宿舍和男孩租的房子的位置,等等,所有这些我都要考虑好,在我的脑子里打好一个非常真实的基础,然后我自己才能相信它,才能开始写。
在2018年以后,这两个人分别后又过了一年多,世界就忽然变成不那么便于旅行的一个状态,开始有点儿停滞了,大家都或多或少被困在了某个地方。即使这样,我想,我见过那些山和海,即使未来仍被困住,或生活更加艰涩干瘪,我也可以靠我心里的山和海——靠我知道山和海永远在那里,来像苔藓一样活下去,而且要把石头变成土壤,你知道苔藓它储存着一点点水,可以非常非常小而缓慢地一点点把它脚下那块石头变成土壤。就是我最后那一段写的。那个女生毕业以后,她可能也要回到现实生活里,未来的生活很可能比过去的更难,但我们要挺住,而且永远不要忘记那些美丽的事、自由的感觉。其实《敬老卡》也是在有限的时间期限里尽情漫游。一个人受到特别多的限制,但还是要拼命漫游,微小、悄静而壮丽地去生活。这应该是我最喜欢这个小说的一个理由,说起来要用这么多话说,的确是说那两个人比较像我更方便呢。
这本小说集里,还有好几篇特别短的小说,比如《卖燕子的人》《留下的狗》,还有一个男人遇到他小时候就见过的锦鲤的故事,这些短小的故事乍一看和那些长的感觉不太一样,好像都有点儿魔幻,狗会说话,锦鲤也会说话,本来应该是燕子的东西变成了蝙蝠,到底在说什么啊?也许有人乍一看会是这个感觉。但其实说的还是人的故事。比如说那条锦鲤,比较长寿了,也挺过了许多磨难,还会说人话,那算是一条天赋异禀而又运气还不错的锦鲤了吧,然而呢,它也不过就是被人放在商场的池子里供小孩喂食,这能算运气好吗?感觉处境也不是很好。人也是这样啊,就算平平安安地活着,已经算运气不错了,你的聪明、才能与处境好不好,并没有必然联系。这些小巧的故事,就像大故事间的气口,像以前我们听一张专辑,歌与歌之间,有时会插上一段小东西,虽然短暂轻巧,但有时候别有韵味。我感觉自己的小说,也许就是这样的东西吧。
总之,这是一本得到了许多诸如“轻盈”“幽默”“太好笑了”的评价的小说,但我明明也写了很多悲伤的事情呢,我想可能我这个人就是自带一种幽默底色的,自然而然写出来就好笑了,有的人存心讲个好笑的笑话,结果也不好笑。我小时候写过一篇小说叫《为不高兴的欢乐》,虽然现在看挺幼稚的,但是标题我还是很喜欢的,就是我可能赞赏轻快这种东西,哪怕是悲伤的事。比如,我挺喜欢的港台新派武侠小说家古龙,他写过一部《欢乐英雄》,书里的四个主人公,虽然身怀绝世武功,也都是符合普世价值的好人,具备各种优秀品质,其实过得很穷很苦的;但他们依旧生活得很欢乐,以乐观的心态去对待他们遭遇的各种变故。
多年前,和另一个女作家聊天,她跟我说:“我喜欢一个人五分,能表现出来十分,让他相信我是十分爱他的。”我说:“哎呀,我喜欢十分,只能表现出来两分大概。”举重若轻地处理浓重的情感可能是我的底色。我觉得,一些和你有通感,能够引发共鸣的读者,并不需要看到我在文字里故作苦大仇深或哭天抢地、泪水涟涟的讲述,就能充分感受我的情感。所以“恰当”和“克制”,也能构成好作品。这部小说里几乎所有作品,既是我自己经历的事,也是我想表达的一个主题。这样挺好的,我确实不喜欢那种很沉重的感觉,所以你才能看到这些有趣的人物:又丧,又笑嘻嘻的,比如《球形海鸥》里,主角每天说着“好想死啊”,却被人觉得是最开心的人。
好了,到这里,这本《老实好人》的内容,就为你介绍到这里,谢谢大家。
划重点
-
《老实好人》这本书里收集了作者从2017年到2022年之间,创作的11篇小说以及微型小说。
-
这些小巧的故事,就像大故事间的气口,像以前我们听一张专辑,歌与歌之间,有时会插上一段小东西,虽然短暂轻巧,但有时候别有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