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香刑》 朱伟解读
《檀香刑》| 朱伟解读
关于作者
莫言是中国籍的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也是这个奖项历史上的第108位得主。他能获这个奖,无论是从作品的数量,还是说作品涉及的面,还是说作品的深度,都是实至名归的。莫言的小说创作就像井喷,每一部作品的写作速度都是惊人的。他在写作的时候,保持了一种惊人的气场。莫言作品最大的特征,就是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关于本书
《檀香刑》是莫言的第六部长篇,是根据家乡高密的一个抗德英雄孙文的故事改编的。孙文因为反抗德国人在山东修胶济铁路,被袁世凯的部下抓住并杀害了。莫言说,创作这部小说最早的起因是声音:一个是火车经过的声音,在胶济线上跑了一百多年的火车的鸣笛声会把他从睡梦中惊醒;另一个声音就是他家乡的地方戏茂腔。他先是和一个民间艺人合作据此写了一出戏,后来从这个戏演变成长篇小说。
核心内容
德国人在抓住了英雄孙丙以后,打算对他实施极其残忍的刑罚。行刑的刽子手,是孙丙的亲家赵甲。不同于以往的行刑,在檀香刑这个仪式上,刽子手和受难者达成了一致,受苦变成了一种成全。在故事的最后,人们记住了孙丙悲壮的形象,他的就义鼓舞了民众。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朱伟。这是听懂莫言的第五讲,今天我们讲他的长篇小说《檀香刑》。还是分三部分,先讲讲它的创作背景,再讲讲它的故事,最后讲讲它的重要性。
《檀香刑》是莫言的第六部长篇,也是一部很重要的作品,是根据他的家乡高密的一个抗德英雄孙文的故事改编的。
1898年,德国人占据青岛,然后就开始修筑胶济线,就是从青岛到济南的一条铁路。这个胶济线,1899年修到高密,沿途就是占民田,挖老百姓的祖坟,引起了老百姓的不满。
孙文本身是高密地区的一个农民,他在1899年的时候,组织起民众开始抗德。袁世凯是1900年当上了这个山东巡抚。他当初时候看到,这个胶济线,德国人修铁路是没办法抗拒的,而这个民众闹事的话有可能激化矛盾,致使德国人有可能出兵来要求自治。那么他一个很重要的政绩吧,就是要处理这个农民暴动事件。
在历史上,孙文是被叛徒出卖的。他给抓住了以后,高密的民众有3000多人曾经想闹事,最后就是赶在农民要劫狱之前,就把他杀害了。
这是孙文的抗德的历史故事。
莫言他说他在很早的时候,也就是说在文革中期,七十年代,他就跟他们乡里头有一个大字不识,但是会唱戏,会拉琴的一个农民一起合作,写了一部戏。这部戏就是这个写孙文抗德的。莫言说,创作这部小说最早的起因是声音,一个是火车经过的声音,在胶济线上跑了一百多年的火车,火车鸣笛声会把他从睡梦中惊醒。
他儿时听到的传说是,铁路破了他们家乡的龙脉,巨龙弓起身子就掀翻了火车。由此他就会想起祖辈的抗德。另一个声音就是他家乡的地方戏茂腔,凄凉,这两种声音都与遥远的历史联系起来,他说就像是两颗种子,它们在他心里一天天发育为大树,就是《檀香刑》。
那么这个《檀香刑》是1999年写作,它和《丰乳肥臀》差了大概4年时间,是2000年出版的。小说出版的时候,读者认为这个小说太残酷了。主要就因为他写了檀香刑这个刑罚。
檀香刑什么东西呢?我还专门到古代的野史笔记里头去找,看看古人有没有这个记载。后来我没找到。我就问莫言,我说你这个檀香刑的原型是从哪里来的?他说他看到过有一个东北土匪的传奇,里头有一个木桩刑,就是把木头从这个谷道里头打进去,这个谷道就是肛门了。那么他从这个木桩刑变成了檀香刑,整个小说的话就是为了这个檀香刑来做铺垫,来做叙述的。用檀香刑来突出孙文的英雄形象,这是一个他的小说创作背景。
那么我们接下来再讲讲它的故事。
这个《檀香刑》是一个典型的戏曲结构,主要人物是甲乙丙丁4个人物。这个甲,也就是说最重要的人物叫做赵甲,是当时刑部有高超行刑手段的第一刽子手。孙文在这个小说中间变成了丙。那么这个乙是谁呢?乙就是孙眉娘,是孙丙的女儿,嫁给了赵甲的儿子赵小甲,也就是说,赵甲是她的公公。然后丁是谁呢?丁是钱丁,就是高密的知县。钱丁的话是孙媚娘的相好。
在这样的一个戏曲结构中间,它主要的是要写赵甲对于孙丙,也就是孙文这个英雄形象的一个衬托。赵甲他自己说,他是国家的第一刽子手,他说,只要有国家,就要有手艺精良的刽子手。刽子手的手艺,是国家的脸面。他说,小的是国家威权的象征,国家纵有千万条律令,终要靠小的落实。
小说中,他是一个职业杀手,他说,一个优秀的刽子手,站在刑场上,就不再有活人,只有一条条肌肉,一件件脏器与一根根骨头。小说要写他用他的手艺来成就他亲家,对一个职业刽子手而言,亲家既然是个英雄,他就要用他的手艺来使他死得轰轰烈烈。所以说,这小说的构思,就是用层层铺垫,来突出这个檀香刑。
因此,甲乙丙丁的顺序,主角不是孙丙,而是赵甲。莫言是用层层的行刑手段铺垫,高潮是檀香刑。他交代赵甲这个人物身份,作为刑部第一行刑手,专门让他上菜市口杀六君子的刘光第,增加了历史感。刘光弟是刑部主事,他的顶头上司,待他不薄。他用一把大砍刀叫“大将军”,手起,如风吹过,脑袋就落地了。杀完刘光第,又杀了试图暗杀袁世凯的卫队长钱雄飞,这是一个虚构人物,这钱雄飞因为袁世凯出卖了谭嗣同,用袁世凯赐他的两支金枪要暗杀袁世凯,可惜枪里提前给拿掉了子弹,袁世凯请赵甲杀他示众,用了凌迟。杀完钱雄飞以后,慈禧太后赐了他檀香木的佛珠,赐了一把皇上坐过的龙椅,他就卸甲归田了。
那么袁世凯到山东当巡抚,抓住了孙文以后要司刑,就想起了他,就招他出山。袁世凯就问他,有什么办法能够使得这个孙文受刑的时间能够长一点,让犯人既痛苦又要慢慢地死,从八月十五要延到八月二十的胶济铁路通车。赵甲说,吊他五天,不给吃喝,他慢慢就死了。旁边的德国总督就说,中国什么都落后,刑罚是先进的。要让人受了最大的痛苦才死去,这才能体现出中国的艺术。那赵甲就提出来说:檀香刑。
小说从他开始进这个刑部开始铺垫起,为什么说这个小说特别残酷呢?它的整个中心情节都是写刑罚的。
赵甲刚开始进刑部的时候是叫做外甥,刑部的这个头,他的师父叫余姥姥,第一刽子手称姥姥,帮工称外甥。余姥姥做的第一件这个刑罚设计叫做阎王闩,这个闩就是门闩的闩,过去的门是木门,木门的话中间有一个木头的闩子。这个阎王闩为什么设计出来?是因为有一个太监偷了咸丰皇帝的一把枪,咸丰皇帝就要处死这个太监,让刑部来设计一个刑罚。这个阎王闩是一个什么样的刑罚呢?实际上是用一个铁箍把这个脑袋整个箍起来。两个眼睛的地方是突出的,铁箍子后面是用牛皮绳子给收紧的。最后要把他处刑的时候,就是收紧这个牛皮绳子,把这个铁箍给勒紧了,勒紧以后就把眼珠子从眼眶里头给挤出来。
第二个刑罚就铺垫到凌迟,凌迟就是一刀一刀把人身上的肉给剜下来。余姥姥做了一个活,是凌迟一个妓女。莫言专门描写,这个余姥姥怎么样一刀一刀的割,最后是割得胸脯薄得就像蝉翼一样,能够看到内脏。最后一刀的话就刺到胸膛里头去,把心挖出一块来。这块挖出来的心就像是红宝石一样。莫言交代,最早的凌迟法,一等要割三千刀,末等也要割一千五百刀,到清代,马虎了,也就五百刀。他描写赵甲在钱雄飞身上就割了五百刀,刀法叫做鱼鳞割,每刀铜钱大小,刀刀大小一样,新刀口与旧刀口相接要界限分明,从胸口乳头开始,最后是割五官,一刀毙命。
我后来查中国的笔记小说,其实没有这样的记载。这个整个是很残酷的描写,它是一个艺术表现手法,但是作为读者,可能会觉得很不适,前面我也说过,莫言很喜欢这种感官刺激的铺垫。那么铺垫了那么多,最终是为了檀香刑罚。
赵甲跟袁世凯说,如果用我的檀香刑,需要准备两根檀香木,200斤香油,100斤的白面,20斤的牛肉,20斤的猪肉,还需要半斤的上等人参。那要了这些东西干什么呢?莫言把东北其实很粗俗的这个木桩刑,大变成了紫檀,紫檀是贵重木材,所谓一寸紫檀一寸金。他要把这个两根紫檀木削成两把剑,放在滚烫的香油锅里头,要煮一天。赵甲说本来应该要煮三天,但是现在时间来不及了,只能是煮一天。檀香木削成的剑本身就已经用沙纸打磨得特别光滑了,让它浸透这个香油。
为什么要浸透香油呢?这个剑插进身体以后,因为浸透了油,就会变得特别光滑,就会减少流血。然后100斤面用来做什么呢?莫言小说中间说是炸油炸鬼,我理解可能就是类似于油条这样的东西,炸这个油条的目的是为了让这个谷气,谷物的谷,也就是谷物的气渗透到这个剑里头去,然后再把牛肉和猪肉也都放到这个油锅里头去炸,这个剑里头进了谷气肉气以后,是为了进人的身体以后,顺应身体里头的骨气和肉气。
这当然都是一个小说家的构思了,按照赵甲的说法,不伤及内脏的话,就可以走腠理,腠理是一个中医名词,指皮下肌肉之间的空隙。赵甲说,剑走的线路正确,就可以让这把剑成为一个气血的通道。为什么要半斤上好的人参?要熬成上好的参汤,保持受刑者的体力,以便从八月十五维持到八月二十。
我说了,这部小说是一个戏剧结构,一上来就是,眉娘要去救他的亲爹,他的公公要准备对他亲爹用刑。用眉娘去感觉他公公赵甲,就感觉他浑身上下阴冷之气,他说他在刑部四十年砍下的脑袋,比高密一年产的西瓜还多。
这小说的故事集中在七天里,前因后果在中间的肚子部分,都用回述。孙眉娘要救他父亲,就去求钱丁,钱丁是他相好,她称他干爹。四个人物,也就一个亲爹,一个公公,一个干爹。眉娘就对他干爹说,我这么伺候你,你还保不住俺一个爹?那钱丁就说,我何尝不知道你爹没罪。你爹现在是朝廷命犯,袁大人亲自来督办,今年我在这里演戏,明年我还不知道在哪儿呢。
其实有一帮人是能够救孙丙的,咱们通俗一点说就是丐帮。这一帮要饭的人是称这个孙丙师父的,小说中间的这个孙丙不是一个普通的农民,相对有点文化,他是唱猫腔的一个艺人。所谓的猫腔的话,其实它是叫做茂腔,繁茂的茂,腔调的腔,是山东的一个地方戏。那么莫言把这个茂腔改成了猫腔,猫狗的那个猫。猫腔的大悲调是模仿猫哭的那个声音。
小说中间这个孙丙就是一个茂腔班子的班主。丐帮的头子叫做朱八,朱八和孙丙学过唱猫腔,所以称他为师父,另外朱八也是为孙丙身上那种凛然之气所感动,所以要去救他。朱八打算狸猫换太子,用一个长相跟孙丙基本上一样的人叫小山子,把孙丙换出来。因为孙丙在审讯时被德国总督用手枪把打掉了两个门牙,这个小山子也专门敲掉了两个门牙。
一进牢房以后,这孙丙就说,你们来干什么,当时这个朱八就一拳把他给打晕了,然后就人给换了。躲过了守卫,都要准备出去的时候,孙丙醒过来了。他就大叫“我不走,你们要把我弄到哪里去,我不能走。”这么一叫,就把守卫都给叫来了。结果就导致了包括朱八在内的丐帮的人全部都牺牲了。
孙丙不走,为什么?他说,他要完成他的壮举,如果说现在被救出去,就是半途而废,他要在万里长街上面唱猫腔,人固有一死,他最后用死得壮烈给自己的名节一个句号,朱八救他,让他中途逃脱,就等于是毁了他名节。他将名节看得比生重要。
那么在这个前提下面,其实赵甲是要成全他的亲家,他要成全他死得轰轰烈烈。这个戏剧冲突的话,整个的都扭结在一起。
按照赵甲的说法,一个好的行刑过程,就像是一个明星来搭戏一样,一个好的行刑手要帮助这个明星来完成一个完美之作。那么小说最后就是写他的这么一个行刑的过程。
中间还有一个次要人物,就是赵小甲。赵小甲是一个屠夫,他是眉娘的丈夫,也就是说是赵甲的儿子。赵甲选他的儿子给他当帮手。
到8月15是中秋,这一天给孙丙上刑。那天早上起来,赵甲就让他的儿子赵小甲去杀鸡,把公鸡杀了以后,就满脸涂上鸡血。其实这是莫言有意安排的细节,这个小说里有很多戏曲的做法,那后面,我还会讲。那么满脸涂上鸡血以后,就变成了红脸了。然后就把孙丙给押上来。
赵甲和孙丙两人,亲家相见,两人还很轻松的打招呼,莫言描写孙丙在行刑台上是满眼光芒,他对赵甲点一头:亲家,别来无恙?赵甲是满脸堆笑,作个大揖说:亲家,大喜了,孙丙就说,同喜同喜。孙丙开了锁伸展了了一下胳膊,就胸有成竹地趴在了为他准备的一块松木板上,还转过脸问:“亲家,是不是这样?”这时赵小甲就拿牛皮绳来捆他,孙丙就不高兴说:“贤婿,你把咱小瞧了”赵甲就说,亲家先别嘴硬。只怕到较劲时候你管不住自己的身子。
赵甲拿出檀香木的两把剑,这两把剑整个的可以弯过来。这当然是小说中间的描写,为了要表述这把剑在油锅里头浸透了谷气、肉气以后,它变得特别特别的柔韧。
然后就开始行刑。赵小甲用一把锤子开始一点点的往里头钉这把剑。开始孙丙是没有任何的声音的,只有喘息声,莫言描写,这个剑一点点往里走,孙丙身上的皮肉都在哆嗦,汗水把衣服湿透了,还是没有声音。莫言就描写赵甲钦佩的眼神,他捏着紫檀剑把的手反而在颤抖,他一抖,赵小甲的锤子就打偏了,这时孙丙才尖锐地叫了一声,然后血顺着剑流出来。整个过程很惨烈,一直到最后,剑头从肩膀这儿打出来,露出来。赵甲就说是行刑完毕,就抬着这个木板,因为他是绑在一个松木板上面,把孙丙一直抬到这个行刑台上去.
小说的最后一章叫做钱丁绝唱,这个钱丁就是我说的第四位人物,就是知县。他是一个特别矛盾的人,他看到了这个清廷已经败落,也看到了外族入侵,他不愿意让老百姓流血,他有良心,但是他又是一个官员。
小说中间描写得特别悲壮,孙丙给送到行刑台上去以后,台下面围满了百姓。小说中间描写就是夕阳光照过来,就是把那些百姓的脸都映红了,所有的百姓一起跟着在底下哭。
钱丁不忍心看着孙丙这样受罪,但同时他又觉得,这可能也要成全他,如果说他能够多在那儿受罪一天,他可能会多显出他的壮烈。这也是莫言的铺垫的方法了。
那么到了第三天早上,衙役就来说不好了,孙丙好像撑不住了,钱丁赶紧上台子上去看,孙丙的身上面沾满了苍蝇,不断的在流脓血,脑袋已经垂下了,眼看就不行了。钱丁很矛盾,但是最后他还是没让他死,他请来城里一个外科一个内科,两个最好的中医。那外科中医说,老爷,他的内脏坏了,小人不敢动手。赵甲说,胡说,我敢担保他内脏没受伤,伤只在腠理之间,流脓血只是伤口发炎,这正是外科的症候。那外科中医就用放血的方法,将脓血引流出来,管上参汤后,孙丙的精神就好多了。
又过了一天,有个猫腔班子到了这个台子跟前,因为原来孙丙是这个班主,他的猫腔剧团过来,说我们听到了班主的召唤,叫我们到这儿来给他唱戏。
那钱丁就说,旁边都是德国人的军队,说你们到这儿来唱戏,你们不怕死吗?猫腔班子替代孙丙的班主就说,既然班主让我们来,我们就一定要来唱。那这又写到钱丁的这个矛盾,他觉得如果戏班子能够把民众再给召集起来,那么孙丙即使受刑,却能够体会到人们对他的热爱,能够看到自己死得轰轰烈烈,可能也是一个好事。那他就让他们上台了。
刚才我已经交代了,这个猫腔的这个大悲调,台上的人在那儿唱大悲调,台下的这些老百姓就在那儿呼应,就又变成了一个高潮。那高潮的结果就是,德国军队上台了。钱丁就劝阻说,“不要开枪,不要开枪,他们就是来唱戏的。”但是德国人还是开枪了,一排蹲下来开枪,一排站着,一排再蹲下来,血流成河。
最后一天的晚上,8月20是要通车,农历8月19的晚上,月光惨淡,钱丁上了升天台以后,听到孙丙用很微弱的声音说,让我死吧。那这时候,他就决定让他死了。当他拔出刀子要去刺死孙丙的时候,赵小甲赶了过来,冲上前一步,就挡住了钱丁的刀子,钱丁把刀子再拔出来的时候,脖子已经被赵甲给掐住了,赵甲人很瘦弱,但是手很有力,掐得钱丁喘不过气来。但是,突然间这两只手松掉了,孙眉娘拿了一根木棍把赵甲给打死了。孙眉娘打死了赵甲以后,边哭就边下了台子。然后,钱丁就把刀子插进了孙丙的胸膛,最后孙丙说了一句“戏演完了。”这是整个的小说的结尾。故事非常精彩。
那么最后我们再来讲讲这个小说的它的特点,也就是说它在莫言小说中间的位置。
莫言的长篇,我觉得在第一阵营的应该就是两部,一个是《丰乳肥臀》,一个是《生死疲劳》。那么第二阵营的话是《酒国》和《檀香刑》。从某种角度来讲,《檀香刑》可能比《酒国》还要重要。那么后面几部的话,排在这个第三个层面。
那《檀香刑》为什么比《酒国》还要重要呢?因为他写了一部正剧。其实英雄是特别不好写的,英雄是很容易就写得枯燥或者说高大上,虽然高大上,主旋律,但是英雄不感人。《檀香刑》是用了这样的一种刑罚,虽然说这个刑罚很残酷,或者说它有一点让人别扭,心理不适,但是,他用这种刑罚做了一个特别强烈的铺垫,把最后孙丙之死写的特别特别的壮烈,特别特别的这个气壮山河。
莫言在这部小说出版时写过一篇后记,叫做《大踏步撤退》,我理解这个撤退,就是回到传统,这部小说,表面是用章回小说的写法,而表现手段是传统戏剧,也就是说,将章回小说与传统戏剧作了有机的结合。
它的冲突特别紧凑,30多万字的篇幅,只写了几天之内发生的事情。元代有一个乔梦符,他有一个说法,叫做凤头、猪肚、豹尾。当初乔梦府这个话是说的乐府,乐府是一种民间诗歌,就是这种诗歌的结构方法,叫做凤头、猪肚、豹尾。什么意思呢?头要漂亮,凤头是很漂亮的,猪肚要浩荡,就是肚子很大,肚子装的内容要很多,豹尾,豹尾的话竖起来是很雄壮的。他的小说的结构就是分成三部,第一部是凤头,第二部是猪肚,第三部是豹尾。
他把所有交代的部分,就是包括孙丙怎么起事,怎么被捕,包括这个赵甲怎么变成第一刽子手,都放在这个猪肚里头。前面的头和尾,头是分别交代四个人物,特别是铺垫赵甲的出场,写他对一个县官的藐视,写他捻着慈禧太后赐的佛珠,又指着皇上坐过的龙椅,要让知县钱丁向他下跪,写他派头十足,尾巴就是写一个行刑的过程,就结构特别特别的紧凑,然后他的人物的话,我刚才讲了,主要人物就变成甲乙丙丁四个人。
我看网上有关于莫言的论坛,有一些人就议论这部小说,说这部小说里头有甲丙丁都有,就没有乙,其实这个乙就是孙眉娘。孙眉娘是串联整个的三个人物的,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
按照中国传统戏剧,孙眉娘是花旦,花旦区别于正旦,也就是青衣,是一个泼辣放荡,喜剧化的角色。这个小说中的青衣是知县钱丁的太太,是大户人家出身,她最后先吞金自尽,给钱丁留下的遗书说:“皇都陷落,国家败亡,异族入侵,世受皇恩,不敢苟活,妾身先行,盼君跟上。”鼓励钱丁为忠烈而死。
赵甲成为小说中间最主要的人物,赵甲是一个净,干净的净,是奸白脸,奸白脸成为孙丙铜锤花脸的对比,作为净角,都讲究做工,但铜锤花脸是正角,声若洪钟,唱腔抑扬顿挫。奸白脸要展示其阴鸷的一面,鸷是凶狠的鸟,比如鹰。赵小甲看到他父亲是一头黑豹,孙眉娘说他身上渗透着阴森之气。小说中描写他的手很小,表面看手很软,像没有缚鸡之力,但关键时候,他就能掐住钱丁的咽喉,让他喘不过气来。
这部小说的第一部与最后一部都是四个角色第一人称的叙述,用他们各自的个性语态讲事态,用的语言都像戏剧中的道白,就像是戏剧剧本。中间的“猪肚”才用第三人称讲述引人入胜的来龙去脉。这四个人物的配置,用花旦串戏,以奸白脸衬托花脸,这个结构改变了悲剧气氛,这也是莫言的创作特色。他不愿意写正剧,或者说他要用谐谑,诙谐的谐,戏谑的谑,来给悲剧增添表面的暖色。
我是个古典音乐爱好者,古典音乐中,抒情的第二乐章后面一般都有一个谐谑的第三乐章,谐谑是在欢快中表达戏谑,戏谑是对氛围的调节。比如这部小说交代孙丙与钱丁的关系,就从“斗须”开始,两人都有一副好胡须,这是仪表的象征,两人把脸埋在脸盆里,比胡须竖起的威风,很谐谑。莫言描写的孙眉娘,从眉娘浪语始,浪,放浪,也是谐谑,这也是很重要的戏剧手段。但整体形成的效果,与檀香刑结合起来,这戏谑又是悲剧的另一种表现方法了。也可以说是黑色幽默。总之,这部小说已经提供了一部大戏的框架。
那么最后,我想说一点的话是,莫言的小说的复杂性,往往使得一般读者会被它表面的东西所左右。我的说法,这叫它往往有意设置了阅读的陷阱。
《檀香刑》这个小说的话,表面的东西就是这个檀香刑所带来的感官刺激,使得很多读者对莫言这部小说没有好感,有的人甚至觉得他写得脏,他为什么要去想这么一个龌龊的刑罚?
有的读者说,莫言的这个心理太阴暗了,所以他才会想出这样的刑罚。但是我是觉得,檀香刑其实只是一个为突出孙文英雄形象的道具,你当然还会质疑,那为什么一定要用这么一个道具?当然,我也不能掩盖莫言作为热衷传奇的小说家对猎奇的兴趣,但我理解,他要追求一种行刑设计的仪式感。比如这把檀香剑要长五尺,宽五分,这个五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九五至尊的五,五这个数字是阴阳交午,两横中间一个交叉,是古人认识阴阳关系的关键数字,五行,五谷杂粮,五花大绑。而孙丙最后绑在松木板上,就像基督受难像,莫言所赋予孙丙的那种要以自己献祭的意识,其实也是希腊悲剧式的。
赵甲给他搭了一个升天台,升天台上竖了一根松木,松木上钉了一个横木,就像是赵甲向他这个英雄好汉致敬的十字架。他绑在这十字架上,以他的受难呼唤民众,他沐浴在神光里,民众都被他的光芒所照亮,死得壮烈,死得雄壮。从这个角度去体会,你就会感觉他是通过檀香刑这个道具去突出献祭仪式的高尚了。
所以,因为小说是作家的艺术创作,我们还是应该从艺术的角度去体会作家的创作意图,这样的话才可能真正的去读懂这样的一部小说的内涵。
好,最后我们来简单的回顾一下今天内容里的知识要点:
首先,《檀香刑》是莫言最重要的小说之一,它是根据莫言故乡的真实事件改编的。这种残酷的刑罚,是莫言想象力加工的产物。
其次,这部小说采用了类似戏曲的结构,设计了甲乙丙丁四个人物,让戏剧冲突都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生,这四个人的命运交叉点就是檀香刑。
再次,小说为最后的行刑做了庞大而精心的铺垫,这种刑罚的残忍是为了突出英雄形象的崇高。
最后,《檀香刑》这部小说的形式感特别强,尤其是最后刑罚的仪式感,创造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
撰稿、讲述: 朱伟 脑图:莫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