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有人将至》 黄昱宁工作室解读

《有人将至》| 黄昱宁工作室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本期为你解读的是挪威文学作品《有人将至》。

《有人将至》是202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约恩·福瑟的第一部戏剧作品集,也是他在国际戏剧界首度亮相并为其奠定声誉的代表作。

2023年10月5日,瑞典学院宣布将本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颁给这位六十四岁的挪威作家,以表彰他“创新的戏剧和散文,为不可言说之事发声”。

对于这个消息:评论界的反应是,这似乎在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一方面,诺奖更偏爱“冷门作家”。跟前些年的获奖者比起来,福瑟在世界文坛显然要活跃得多,这跟诺奖的调性有点不太契合。另外,就在2019年,已经有一位剧作家彼得·汉德克获过诺奖。福瑟同样以戏剧创作闻名,所以今年的诺奖时隔4年又颁给剧作家,确实让人有些意外。但另一方面,福瑟在民间流传的诺奖赔率榜上持续了十多年,他在戏剧领域的地位,大家有目共睹。他被誉为“全世界被搬演最多的剧作家”。得知自己获得诺奖,福瑟本人是这样说的:“我有点意外,但也不是那么意外。过去十年来,我一直在谨慎地为这种可能性做准备。”

福瑟为什么能摘得诺奖的桂冠呢?接下来,我们先简要了解一下福瑟的生活经历和创作经历,然后重点以他的代表作《有人将至》作为线索,试着理解这位诺奖获得者在文学方面有何独特造诣。最后,我们会再次回应有关他获得诺奖的事情。

首先,让我们一起走进福瑟的生平经历,了解一下《有人将至》是在什么背景下创作的。

1959年,约恩·福瑟出生在挪威西海岸的豪格松德小镇,这里人烟稀少,群山环绕,峡湾遍布。他和祖父母、父母还有两个姐姐生活在一起。他的父亲是当地一家合作社的经理,母亲是一名护理人员。福瑟的家庭严格信奉路德教,总的来说,就是规矩特别多。当初福瑟就反抗过这种家庭氛围,他不仅宣布自己是一名无神论者,还参加过摇滚乐队。据他自己回忆,他在十二三岁时开始创作,写下的第一个文本是一首歌曲的歌词。

1979年,福瑟高中毕业,度过青春期的他渐渐沉稳起来。他搬到了挪威的第二大城市卑尔根,在当地一家报社工作,步入婚姻,成了父亲。后来,他继续在卑尔根大学求学,最终获得比较文学硕士学位。求学这几年,他发表了自己最早的一批作品,比如小说处女作《红,黑》,《弦乐吉他》,还有一部诗集和一部散文集。这些作品展示了福瑟在文学方面的才华。拿到文学硕士学位后,他开始在一个写作学院教授创意写作。他指导的学生中也有一位后来成了著名作家。这位学生叫卡尔·克瑙斯高,创作的长篇巨作《我的奋斗》畅销全球。学生克瑙斯高回忆福瑟,认为他是个“严厉的导师”。而福瑟回忆他和学生的版本则更浪漫一些。他说,“当时我27岁,他20岁,我们都还年轻,常常一起喝酒。”也是在这些年,福瑟继续写了不少作品,开始在挪威文学界有了一定知名度。

但你也看到了,一直以来,福瑟都以写小说为主,是在较为正统的文学创作领域耕耘,从没想过自己会成为一名剧作家。福瑟最初甚至认为,戏剧是“无关紧要的”。他不主动去剧院看戏,他偶尔创作戏剧,也是受人所托,是不得不完成的任务。

一次采访时,福瑟解释:“我不喜欢戏剧。观众表现得很传统,剧本也都故步自封。那不是艺术,那只是因循守旧——不少当代戏剧依旧如此。”

福瑟说得没错。在他初登挪威剧院的那段时间,北欧剧场里几乎都在上演传统的现实主义戏剧,或者英国新生代剧作家的先锋作品。相较之下,福瑟的戏剧有点离经叛道,他走的是“极简主义”。

简单说,福瑟的“极简主义”剧作有个直观特点,就是没有确切的时间、地点和历史背景。他笔下的人物也大多没有名字,仅以“他”“她”“男人”“女人”“父亲”“母亲”“孩子”这类最基本的代词出现。这些角色的身份和职业很少被提及,社会关系也几乎都隐身于舞台之外。他们说着循环往复的对白,其中还夹杂着大量沉默与空白。

可以想到,观众习惯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激烈的剧情冲突,突然在剧院舞台上看到面目模糊的人物、不明所以的剧情,也就很难适应,更不用说被打动了。哪怕是每天跟戏剧打交道的导演们,也不知道该如何搬演他的作品。当时,挪威的戏剧评论都认为福瑟的作品太过“天真”了。

直到后来,瑞典斯德哥尔摩一家剧院试着上演了他的一部剧作,这为福瑟的戏剧事业带来了转机。这家剧院尽管规模小,只有50个座位,但导演很有才华,还原了福瑟剧作中的神秘氛围,可算是能让观众理解福瑟的戏剧思维了。这一点,我们稍后会围绕《有人将至》为你详细介绍。

总之,福瑟的戏剧从此渐渐走入更多剧场。尤其是在2000年左右,这种极致简洁的风格在德国大放异彩。那些年,德国流行先锋戏剧,这些戏剧的特点是夸张、激越和极致。不过看多了,德国观众也会厌倦。就在这个时候,福瑟的作品投下了一片沉静却并不微弱的光芒,吸引了不少观众。德国媒体则赞誉他是一位善于“表现不安的大师”。

除了在德国,福瑟在法国的影响力也渐渐变强。差不多同时期,一位法国导演执导了福瑟的《有人将至》。这一次戏剧演出引起了欧洲戏剧界的关注。法国《世界报》称福瑟为“21世纪的贝克特”。这一刻,福瑟并没有等太久,他刚刚四十岁。

福瑟的国际声誉传回国内,他的作品终于进入了挪威最重要的剧院。之后十年里,福瑟以惊人的速度创作了一个又一个剧本,逐渐奠定了自己挪威最重要的当代剧作家的地位。不只是在挪威,他的作品在全球上演了一千多次,这是任何在世剧作家都没能达到的记录。同时,他的作品文本被译成近五十种文字,获得了几乎所有顶尖的国际艺术大奖。尤其是在2010年,他赢得了国际易卜生奖,这是目前全球最重要的戏剧奖项。评委会的授奖词是这样写的:“约恩·福瑟是当代戏剧界顶尖的名字之一。他创造了一个自成一格的戏剧世界,他是一个宇宙,自他居住的西挪威延伸至亚洲、南美、东欧和世界其他区域。”

颁奖词对他的评价很到位,“他创造了一个自成一格的戏剧世界”,我们确实很难把他归类为某种类型的写作者。福瑟经常提起剧作大师贝克特对自己的影响,比如《有人将至》也在刻意规避戏剧动作,这种表现形式就跟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很像,只是福瑟要比贝克特在现代戏剧道路上走得更远。

传统西方现实主义戏剧,非常注重情节发展。福瑟的戏剧不一样,冲突不是直接在舞台上表现,更多是一种暗示。另外,我们会在贝克特的《等待戈多》等作品中感受到悲剧性的沉默或戏剧性的停顿。而福瑟的作品,一方面更有张力,另一方面也更趋内敛。有评论家说,福瑟的戏剧遵循着精确的韵律和格式。与其说,福瑟写的是剧本,不如说是“舞台上的诗歌”。

“舞台上的诗歌”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福瑟是个挺陌生的名字,要不是诺奖,很少会有人注意到他。因为我们国内也只出版过他的两个剧作选集,最著名的就是《有人将至》。接下来,我们就深入福瑟的代表作《有人将至》,感受一下所谓的“舞台上的诗歌”。同时我们也试着思考,为什么福瑟的戏剧在全球能有那么大的影响力?

在这里提醒你,《有人将至》这本书收录了福瑟的五部代表剧作,包括同名处女作《有人将至》,另外还有他的“易卜生文学奖”获奖作品《名字》、“北欧国家戏剧奖”获奖作品《一个夏日》和《死亡变奏曲》,以及另一部早年代表作《吉他男》。这五部戏剧彼此之间互有关联,共同构成了福瑟的代表作,展现了福瑟的戏剧理念。

这五部戏剧的情节都不复杂,甚至用一两句话就可以概括。比如,《有人将至》讲的是一对不想被外界打扰的男女,到一处荒凉偏僻的海边买下一座老房子,却又始终担心“有人将至”,破坏他们的独处。随后,果然有人敲响了他们的家门,继而打破了两人之间的平衡。

我们就先来走进这部戏。

在《有人将至》的第一幕中,一对年龄差距约二十岁的男女,“他”和“她”,坐在一所老房子的花园里。他们久久地凝视着房子的外观。透过他们的对话,我们得知:这是两人刚刚买下的房产。这个地方远离城市,坐落在大海旁的峭壁上,而他们之所以选择这个荒僻的地点,就是为了远离人群,能够在一幢属于自己的房子里单独相守。

起先,他们如同吟唱一般重复着:“我们自己的房子/属于我们自己的房子/没有人会来的房子……我们会一起相守/单独在一起。”

然而,没过多久,他们就开始质疑这个设想的合理性。女人认为,远离“所有人”是不可能的,总有人会来到这里,打破这片宁静。男人不停地安慰她,想要说服她:这里只有他们两个人,并且这是一个很不错的地方,是他们想要生活的居所。而女人一再地表示怀疑,并坚持认为男人其实也希望有人会来。

就在他们争执不下时,传来一阵脚步声,男人到周围转了一圈,表示没有看到人,女人便起身穿过花园,自己去查看,结果真的遇到了一个陌生人。

第二幕就从这里开始。原来这个人是之前的房主,他过来是想看看自己的老房子,以及买下这幢房子的人。他和女人攀谈起来,告诉她:这里曾是他祖父母的房子,而他从小就住在这里,现在依然住在附近,并提出以后可以与他们来往。

看到这一幕的男人妒火中烧。这回,换成了他不断重复“总是有人会来的”。女人试图让他冷静下来,提议两人到房子里面去,看看内部的样子。

这对男女为我们呈现的是福瑟剧作中典型的人物形象:他们身处同一个空间,一遍遍说着类似的对白,借由细微的词语变化掩饰内心的波澜。

就像福瑟说的:“我写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他们之间的空间……并不只是那个可见的空间,以及那个空间里有什么;我写的是那些不可见的、无法确定归属于哪个空间的东西。”

在福瑟创造的这个“无名的空间”里,两个角色之间的交互吟唱暗示着相互之间关系的异常敏感。两人的命运看似紧紧相连,本质却都是迷失在自己孤独世界中的迷茫个体。

在随后的第三幕和第四幕中,福瑟对空间的运用更为突出。

男人和女人慢慢地参观了房子的厨房、起居室和卧室,想要再次建立起独自相守的信心,然而,“有人将至”的念头萦绕不去。先是不断地传来敲门声,随后,男人和女人透过窗户,看到前房主又站在花园里。他们争执起来,男人认定是女人勾引了他,也是女人邀请他过来的,而前房主不停地在外面敲门。最终他们决定把门打开,让前房主进来。

接下来的一幕里,前房主成了主要的独白角色,他讲起自己在这座房子里度过的时光,回忆起他的祖父母,离开前留下了自己的电话,并对女人说可以打电话给他。

而最后的两幕又像是绕回了起点。男人指责女人接受了前房主留下的写有电话号码的纸条,女人无法说服他,转而离开了房子。男人也跟着她走了出来,在花园里反复踱步,试图说服自己:女人很快就会回来的。男人想,这样的话,他们“就可以永远/单独在一起了/单独/彼此/相守”。

说到这里,我们就必须提一提福瑟剧作中的一个关键要素:停顿,或者说沉默。

在福瑟的文本中,比起那些说出来的话,那些没有说出口的才更重要。从写作技巧的角度来看,他选用的词语相当有限,甚至很少使用换行符以外的标点。

后来,福瑟回忆起这段写作经历时说:“这是我第一次尝试类似的作品,这段经历也成了我写作生涯中最大的意外。我立刻感觉到、意识到,这就是适合我的写作方式。”

他只花了四五天时间就写完了《有人将至》这整个剧本,没有任何预设的前提。用他的话说,是作品“自然而然地就从笔下流淌出来”。

但在看似随意的创作过程背后,是作家对文本的严格把控。他总是说,一出戏就是一个整体,其中的每一部分都必须恰到好处,就连一个“停顿”都是至关重要的。福瑟比较了小说和戏剧。他说,在小说里,你只能运用词语;而在戏剧中,你可以使用停顿、空白和静场。关于这一点,即便我们没有去看戏剧演出,而是阅读剧本,我们也能感受到。

福瑟之所以要这么做,其实是在带我们思考:置身于一个远离城市、远离科技,也远离一切主导现代社会关系的因素之后,我们就不得不直面最本真的自我。这其实就是在反思现代性,这是当代很多哲学家、艺术家、文学家都在做的事情。

这些特质在福瑟的《名字》这部剧作里表现得更为明显。《名字》是福瑟的《有人将至》戏剧集中另一部名作。

《名字》这部剧的主人公是一对年轻的未婚男女。他们的孩子就要出生,两人却显然陷入了经济方面的困境,只好回到女孩的父母家,也许是想寻求家人的帮助。

戏剧开头,怀孕的女孩独坐在父母家的客厅里,她的男友、妹妹、父亲和母亲渐次进入这座房子。跟《有人将至》的设定类似,这次又是一座远在海边峭壁上的老房子。

他们说着一些最寻常不过的话:互相问候,聊起不在场的家人,也聊起镇上的其他人,包括女孩的前男友。他们的对白极其简单,却又隐隐流露出对彼此的不满。无论是在夫妻之间、母女之间、父女之间还是恋人之间,若有似无的紧张感总是挥之不去。

这是一个无法正常交流的家庭,时常陷入冷场。于是妹妹总在提议“我们来打牌吧”,想要改变这种“什么也不做”的局面,结果自然是无人响应。

当女孩和男孩独自待在房间里,想给未出生的孩子取名时,他们先是无法决定,有没有必要在孩子没出生前就取名,接着又为要用哪个长辈的名字给孩子取名而争执。

回到外面的客厅,刚刚知道女儿怀孕的父亲对男友略有微词,又忍不住要悄悄地给女儿一些经济上的资助。面对父亲的馈赠,女儿却显出几分窘迫。而男友感到了自己的不受欢迎,因而变得更加退缩。

这时,妹妹带着女孩的前男友闯了进来,四个年轻人的关系又开始不停地流变。最终,全剧就在这种充满不确定的氛围中落幕。

《有人将至》这部戏剧集的另外两个剧本《一个夏日》和《死亡变奏曲》,更进一步,探讨了一个更深入的话题:一个人离开后,他留下的记忆会对他生前的亲友造成什么影响?你看,这仍然是在思考现代社会中,人的意义是什么。

《一个夏日》这部剧里,丈夫在某天毫无预兆地离家出走,此后再也没有回来。他的妻子从此日复一日地站在窗边,望向丈夫投身的大海,想要摆脱记忆的纠缠却不能。

而《死亡变奏曲》这部剧中,被大海吞噬的则是一对夫妇的女儿。她的离去,迫使早已没有感情的他们再度面对彼此的存在,试图在回忆和过往中寻找这场悲剧的答案,而结局无疑是徒劳的。

如果我们读完《有人将至》这部戏剧集,你会发现:一遍又一遍上演这些疏离与孤独的,似乎都是同一对“男人”和“女人”。大海、悬崖、雨夜、与世隔绝的旧房子,这些元素一再地出现在福瑟的剧作中。这些元素指涉的正是现代社会的许多难题,比如失业、孤独、破碎的家庭、留守的老人、无法融入城市生活又再难回到家乡的年轻人,以及现代人活着到底要追求什么意义等等。

福瑟在学生时代曾研读过存在主义哲学,他的写作,总会流露出几分对人类存在本质的思考。

2004年,福瑟曾到访纽约。当时他看着路上匆匆而过的人们,便询问同行的朋友:美国人能否花点时间停下来,什么都不做?

对于今天的现代人来说,“什么都不做”可能已经成为我们最大的文化恐惧。因为如果我们“什么都不做”,就不得不停下来自我审视,看看我们究竟是谁,我们为何而存在。只是福瑟从不轻易地把这些思索浮于情节表面,也不会让人物直接宣之于口,而是赋予观众足够进行沉思的空间。

从这个角度来看,也许我们不难理解,为何福瑟的翻译作品在韩国和日本尤其受到欢迎,近些年还要加上中国。因为东方美学中独特的“留白”余韵,在遥远的挪威峡湾中隐隐得到了呼应。难怪福瑟在观看了日本版和中国版的《有人将至》后说:“东方人仿佛能比西方人更好地理解我的作品。”

我们继续说说,福瑟为什么会获得诺奖。

前面提到,福瑟是一位很成功的戏剧家,他的戏剧前些年已经来到中国市场。2010年,《有人将至》在北京和上海上演。2014年的上海戏剧节还曾设立“福瑟专题”,连续排演了他的五个剧本。

其实除了戏剧以外,福瑟在其他文学领域,尤其是小说方面同样取得了耀眼的成就。

2015年,他凭借小说《三部曲》摘获了“北欧理事会文学奖”,这是北欧地区最具影响力的文学奖项。当然,他的影响力不仅限于北欧地区。过去两三年里,福瑟这个名字频繁出现在英美文学评论里。这主要是因为,近年来有一部系列长篇小说《七部曲》被陆续翻译到了英语世界。这是一部半自传作品,讲的是一位画家与另一个版本的自我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这些故事发生在圣诞节前七天,因此小说分了七个部分,小说也得名《七部曲》。

《七部曲》这部小说的一个特别之处是,一千多页的文本中没有一个句号,仅仅因为对话而分段,通过这些对话总结重述了福瑟创作生涯中的一些重要命题。

2022年,完整的英译本《七部曲》结集出版,其中的最后一卷《一个新名字》入围了同年的“国际布克奖”短名单。“布克奖”是英文世界小说领域的最高奖项。在此之前,《七部曲》的第一卷《另一个名字》就曾入围过2020年的“布克奖”长名单。而这次,《七部曲》也是诺奖评委会眼中的重量级代表作,显然在福瑟获奖这件事情上,帮了不小的忙。

除了小说,在四十年的创作生涯中,福瑟还出版了不少诗歌和散文,也尝试过儿童文学等多种体裁的文学类型。这些年,他还越来越多地涉猎文学翻译的领域,翻译了德语作家卡夫卡的作品,甚至翻译了不少古希腊戏剧。

不过,要说福瑟为什么能获得诺奖,除了他的戏剧和小说外,必须要说到他在文学语言方面的卓越贡献。

在挪威,约恩·福瑟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书店里,他的作品总能突破北欧流行黑色犯罪小说的包围,登上畅销榜首位。挪威首都奥斯陆的主街上,镌刻着他的作品选句。著名的奥斯陆宾馆里,还有一个以他命名的套房。2011年,挪威政府甚至在位于奥斯陆皇宫公园附近的“岩洞”,授予福瑟终身荣誉艺术家住所。“岩洞”可是专供挪威国宝级作家和作曲家居住的场所。

早在2013年10月,整个挪威就曾满怀希望地预测过“诺贝尔福瑟年”的到来。十年后,这一期待终于成为现实。这是自1928年以来首次有挪威作家获奖,福瑟也就此成为本国历史上第四位获奖的作家。

与前辈们尤为不同的是,福瑟一直坚持用新挪威语,或称“尼诺斯克语”写作。作为挪威的两种官方语言之一,与书面挪威语相比,新挪威语是一门“少数者的语言”,主要由西海岸乡村的居民使用。根据挪威语言委员会统计,在540万挪威人口中,仅有10%的人在使用这种语言。

虽说,书面挪威语的使用者完全能够理解他们的意思,但新挪威语的少数派地位,导致它不是一种“城市中心和新闻界使用的语言”,也就不是“权力的语言”。因此,有些人认为福瑟选择用新挪威语写作,是出于政治方面的考量。对于这个说法,福瑟回应道:“只是因为它是我从小习得的语言,从我第一天上学起就是如此。而当我成了作家,它就化为一种优势;用它的人不多,这让它呈现出一种书面挪威语所没有的新鲜感。”福瑟把自己比作卡夫卡,只不过他是用新挪威语写作的挪威人,卡夫卡是生活在捷克、却用德语写作的犹太人。

好,福瑟和他的代表作《有人将至》,我们就介绍到这里。

总结一下,关于这位我们中国人并不太熟悉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我们未必要把他的作品都读一遍。但将来你在跟别人聊到福瑟的时候,至少可以提到以下几点信息。

《有人将至》是202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挪威作家约恩•福瑟的早期剧作选集;其中的同名代表作,是他的第一部戏剧作品,也是他在国际戏剧界首度亮相,并为其奠定声誉的作品。福瑟是挪威最重要的当代剧作家,也是全世界作品被搬演最多的在世剧作家。他的作品被译成近五十种文字,获得了所有顶尖的国际艺术大奖,其中就包括目前全球最重要的戏剧奖项“国际易卜生奖”。

福瑟的戏剧有几个鲜明特点。首先,它们都是用新挪威语写成的,这是挪威两种官方语言中更“小众”的一种。他的剧作多以“极简主义”的形式呈现,其中少有戏剧性的转折,对话、动作也少之又少。福瑟创新性地运用了“重复”和“停顿”的技巧,开拓了一个独特的“无名的空间”,促使观众对人类生活最本质的存在进行思考。在表面的疏离与压抑之下,是写作者为我们打开了一种崭新的观看世界的角度。

关于福瑟,最后我们多说两句。

他是一位很成功的剧作家,受到了无数赞誉。但在度过了十多年的戏剧生活后,福瑟也感到自己“不堪重负了”。频繁旅行、观看自己的作品首演、接受不同媒体的采访、只能在夏天专心创作,这一切都让他感到自己必须“停下来”。

于是,他戒了酒,专注于家庭生活,甚至不再创作新的剧本,转向了小说的领域。不同于短的、高强度的戏剧,在那些他自称为“缓慢的散文”的小说里,语言以相当平和的方式呈现或流动。过去与未来融合在一起,构成了“延长的现在”。福瑟曾说,最能传递他写作本质和精髓的,或许还是他的诗歌。只是,无论在挪威还是在国外,他的诗歌的知名度都很低,也很少有外文译本。

2023年10月31日,他的小说《一道闪光》也将出版,成为他获奖后的第一部新作。相传,诺贝尔文学奖有个“魔咒”,获奖之后的作家就不会写出好作品了。他的新作怎么样呢?感兴趣的话,你可以关注一下《一道闪光》这本书。

另外,福瑟在采访中透露,自己又重新开始创作戏剧了,看看能否实现不同领域之间的平衡。获得诺奖,意味着福瑟的作品将在不久以后以更丰富的面貌呈现给读者。无论是观看,还是阅读福瑟的作品,无论选择哪种体裁,福瑟的声音总是清晰可辨的。有人说,福瑟始终在用“生命的基本乐音”引领读者探入一段神秘未知的旅途,并带回独属于他们自己的答案。

好,以上就是为你介绍的全部内容。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部文稿和脑图。你还可以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1. 约恩·福瑟的重要性在于他“创新的戏剧和散文,为不可言说之事发声”。

  2. 传统西方现实主义戏剧非常注重情节发展,福瑟的戏剧不一样,冲突不是非直接在舞台上表现,更多是一种暗示。

  3. 福瑟创新性地运用了“重复”和“停顿”的技巧,开拓了一个独特的“无名的空间”,促使观众对人类生活最本质的存在进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