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巨匠与杰作》 杨以赛解读

《巨匠与杰作》|杨以赛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书是《巨匠与杰作》。简单讲,这是一本教你如何阅读世界名著的书。

这本书的作者是享誉世界的英国作家毛姆,他创作了包括《人性的枷锁》《月亮与六便士》和《刀锋》在内的多部文学经典,他也是20世纪最畅销的作家之一。此前听书解读过毛姆最长的一部作品《人性的枷锁》,它显示了毛姆作为世界一流小说家的一面。而今天我们要解读的这本《巨匠与杰作》,它将显示的是,毛姆除了是个一流的小说家,还是一个一流的小说读者。

这本书起源于毛姆应美国《红书》杂志的邀请,列举他心中的世界十佳小说。他选出了《汤姆·琼斯》《傲慢与偏见》《红与黑》《高老头》《大卫·科波菲尔》《包法利夫人》《白鲸》《呼啸山庄》《卡拉马佐夫兄弟》《战争与和平》这十本书,每一本都堪称世纪经典。毛姆为每一本书都写了一篇导读,由此就汇成了今天的这本《巨匠与杰作》。

今天我们的解读,重点不在这些文学名著本身。如果你对这些名著感兴趣,很推荐你去搜索往期的听书解读,这十本书中有七本都已经被我们解读过了。我们今天的重点在于毛姆是怎么阅读这些书的,他的阅读方法论是什么,尤其对于那些出了名难啃的文学名著,他的心得是什么?我想这可能是这本书更有价值的一部分,也是对于作为普通读者的我们更有帮助的一部分。

我从书中提炼了毛姆的三点阅读心得,我们一点一点来讲。

毛姆在这本书中给出的第一个启发是:哪怕是名著,也要追随自己的兴趣。很多书一旦被冠以“名著”的称号,它的分量似乎一下子就重大起来了。阅读它成了一种“义务”,而且如果感到读不懂和读不下去,问题绝对出在读者,而不出在名著自身。恰恰就在这样一种不得不读的氛围里,名著被我们束之高阁了。所以毛姆在这本书中做的第一件事是将名著拉下神坛,或者说是给名著祛魅。在他看来,没有什么名著是你不得不读的。他说过这样一句话:“(在阅读这件事上)我们要发自本能地了解自己的兴趣所在,像猎犬追踪狐狸的气味一样,很有把握地追寻自己的兴趣。”

如果你仔细看毛姆挑选出来的这十本文学著作,你就会发现,他基于的其实不是某种客观的文学标准,而完全是基于他个人的阅读兴趣。

毛姆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他一生的经历丰富到令人难以想象。美国传记作者特德·摩根曾这样总结毛姆的一生:“(他是)一位孤僻的孩子,一个医学院的学生,一个富有创造力的小说家,一个放荡不羁的巴黎浪子,一个成功的伦敦西区戏剧家,一个英国社会名流,一个一战时在弗兰德斯前线的救护车驾驶员,一个潜入俄国工作的英国间谍,一个跟别人的妻子私通的丈夫,一个当代名人沙龙的殷勤的主人,一个二战时的宣传家,一个自狄更斯以来拥有最多读者的小说家”,此外他还是一个精通欧洲多国语言的语言大师,一个漫游亚洲、美国、欧洲、北非乃至人迹罕至的小岛的世界级旅行家。如此种种都可见毛姆绝不是一个只愿待在书房的文人学者,他对于世俗生活有极大的兴趣,甚至可以说他是一个极致的享乐主义者。由此来看他的书单,你就会发现,他没有选像《荷马史诗》《堂吉诃德》这样的西方文学的源头之作,而更多选的是19世纪的一批更通俗、更关注世俗生活、讨论人的情感和欲望的小说。他在这本书一开始就坦言,他读书就是为了娱乐。他说:“读书应该是一种享受……没有哪一项活动可以像读书一样能够随时开始,随便读多久。没有其他娱乐项目比阅读更省钱了。”

除了选自己感兴趣的书,毛姆还指出,跳读是一个用处极大的技巧。对于一本书中你不感兴趣的部分,大胆跳过去即可。他说确实有些小说足够迷人,让人不可遗漏一页,但是大部分的小说都会有让人读不下去的部分,哪怕是那些被尊称为“名著”的书也是如此。毛姆曾在谈及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时说:“有一件事我要提醒各位,塞万提斯是个穷人,为了赚钱他写了大量的作品,其中有不少短篇小说,而这些短篇小说也被收录到这本书里……聪明的读者如果能够学会跳跃式阅读,他们就能从阅读中获得最大的快乐。”在谈到名著《追忆似水年华》时,毛姆则表示,他曾经觉得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他可以饶有兴趣地读书中每一个字。但后来在读了三遍这本书后,他不得不承认,这本书并非各个部分都同样出色。他说,每本书的作者都在创作时受到他所处时代思潮的影响,而如今这些思想有的已被抛弃,还有的已经司空见惯,所以跳过去不读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但毛姆也提醒了,跳读这项技巧,一方面你要非常清楚自己的兴趣所在,另一方面你要能够判断一本书中什么是有价值的,什么是价值不大的,所以跳读也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熟练做到的。为此毛姆在这本书中也展示了一些他阅读时的抓手,比如接下来我们要重点谈到的一点:当你无从下手时,去了解作者这个人总是没错的。

很多人在阅读一本难读的书时,往往会很依赖书的序言或导读,但是毛姆反感这种做法,他认为小说的序言完全是一种画蛇添足。序言往往会对小说的主题做出归纳,带着主题来阅读小说,只会大大减少你阅读的兴趣。在毛姆看来,小说最重要的还是故事,小说作者的作用就在于给你讲故事,而非要给你传授主题。毛姆说最理想的阅读小说的体验是:我们时刻关注书中的人物,我们会留意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表现,以及他们的命运如何;看到书里的人物遇到困境,我们心怀同情;看到人物开心,我们心生喜悦。我们是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感受人物的人生观和对重大问题的态度。

所以在毛姆看来,与其跟随序言阅读小说,不如带着你对作者这个人的认识来阅读小说。你越熟悉这个人,你可能也就越容易地走进他笔下的这个世界。这本书的书名叫《巨匠与杰作》,英文原名要更加的朴实,就叫作 Ten Novels and Their Authors,直译的话是“十本小说和它们的作者”。这样的一个书名其实就摆明了作者的关键性,尤其对于那些被称作经典的小说,小说作者和小说往往是同构的,识人也就是识书,识书也就是识人。这本书中的十篇文章,毛姆都是先讲作者再讲书,我们也正好借此来看看对作者这个人的理解如何进入你对他的书的理解。

我们先来说《傲慢与偏见》吧,这本书的作者是简·奥斯汀。简·奥斯汀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毛姆对她展开了极为详尽的资料搜集,有些地方甚至已经到了八卦的地步。简·奥斯汀出生在一个地主乡绅家庭,她的家族和很多英格兰大家族一样,财富主要来自羊毛贸易;但是到了简这一代,家道已经中落了。简的父亲名叫乔治·奥斯汀,是一个牧师,母亲叫作卡珊德拉。他们家一共有八个孩子,六个儿子和两个女儿。简出生于1775年,据说她本人极有魅力,身材修长,面颊圆润,外表整体给人一种健康、活泼的印象。她和姐姐关系极好,直到简去世,两个人都是共用一间卧室。简经常给姐姐写信,在一封信中她写说:“眼下我已经掌握了写信的真正艺术,别人总说写信就是嘴上怎么说,笔下就怎么写,我自始至终都是用跟你讲话的语速来写这封信。”从简的信件中我们就可以一窥她讲话的风格,她的言辞犀利、诙谐幽默、充满了讽刺。比如她讲起左邻右舍,她说:“霍尔德太太死了!可怜的女人,这是她在世上做的唯一一件让人不再欺负她的事”还有:“理查德·哈维太太要结婚了,不过这可是个大秘密,也就一半的街坊邻居知道,你可千万别提这事。”毛姆高度赞赏简•奥斯汀的幽默,他说她的幽默建立在观察和天资聪慧的基础上,而且还不包含恶意,这正是幽默该有的样子。但是放至简所在的时代,她的幽默或许并不入流,她的亲戚形容她说,“她远远达不到上流社会的标准”。

在简·奥斯汀创作的那个年代,人们认为写作不是名门淑女该做的事,淑女应该拿起针线,而不应该拿起笔。简·奥斯汀因此在写作这件事上非常的小心,她将小说写在小纸片上,写完就藏起来。她还有意不去修理她那扇吱吱响的房门,因为这样有人进来的时候,她就能迅速反应。她出版的第一本书是《理智与情感》,她没有署名,只在扉页上写“一位女士所作”。到19世纪的时候,这一情况有了一些好转,有越来越多的女性拿起笔尝试写作。简•奥斯汀也在这个背景下开始收获肯定。英国著名的历史小说家和诗人沃尔特·司各特当时看到了奥斯汀的小说,他评价说:“这位年轻的女士在描述日常生活的内容、情感和性格方面很有天赋,她对此的描写是我见过最为精彩的。我可以像任何人一样,使用夸张的办法来描写。然而,她通过细腻的笔触,用真实的描写和情感的渲染,将平凡的事物和人物刻画得生动有趣,这是我难以企及的。”

如果你知道简·奥斯汀是一个有着幽默天赋的女性,那你自然会留意她作品中的幽默。拿毛姆的话来说,简·奥斯汀正是通过她的幽默让她的观察更具说服力,也让她写出来的感情更加大活泼鲜明。而如果你知道她一辈子都生活在一个乡土社会的小圈子里,并且她自己也很满足于此,那你就能明白,她为什么执着于写那些平凡人的平凡之事。尽管她生活的那个年代世界上发生了很多激动人心的大事,比如法国大革命,比如拿破仑的崛起和覆灭,但奥斯汀却几乎从来不写这些。此外,你也会明白她在某些方面的保守,她认为年轻男子理应在有权势的朋友的帮助下为国王服务,从而获得高升;而嫁人是女人的本分,她们结婚自然要出于爱情,但是条件也得令人满意。这就是简•奥斯汀眼中世界的运行法则,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实属保守了。

但是这些丝毫不影响她的伟大。毛姆说那些写战争与革命的小说就像新闻纸一样迅速地过时了,而简·奥斯汀的小说却被人一再重读,以至于成为经典。这可见,“一本书之所以能成为经典,不在于评论家的称赞、教授的阐述和学校的研究,而在于一代又一代大量的读者在阅读中找到了乐趣,获得了精神上的益处”。

简·奥斯汀我们就先说到这里,接下来我们再来说一位大作家:巴尔扎克。

巴尔扎克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巴尔扎克原本姓巴尔萨,他的祖父在农场和纺织厂务工,他的父亲在法国大革命爆发后将家族姓氏改为了巴尔扎克。巴尔扎克是家中长子,家人都期望他能够成为一名律师,但是他却一心想要做一名作家。家里不同意,但还是给了巴尔扎克两年的时间,看他两年里能混出什么成就。于是二十岁的巴尔扎克用每年六十法郎的租金租下了一间顶楼,在里面放了一张桌子,由此开始了自己的写作生涯。

他做的第一件事是写了一出悲剧。他将剧本寄给了一位教授,得到的反馈是:作者可以做点其他喜欢的事,还是不要再尝试写作了。之后他尝试写小说,据说在1821年到1825年间,他写了多达五十本书,但是大多质量低劣。但是巴尔扎克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很多,比如只有节奏明快的情节才能吸引读者的注意,以及要写就写人们认为最重要的主题,比如爱、财富、荣誉和生命。

后来巴尔扎克结识了邻居德·伯尼夫人,他与这位年龄足以做自己母亲的女人发展出了一段暧昧关系,伯尼夫人后来还因为觉得巴尔扎克的书赚不到什么钱,出资四万五千法郎让巴尔扎克做起了出版业务。但巴尔扎克并不善于经营,三年后公司就破产了,他的母亲不得不拿出五万法郎来替他还债。这段经历虽然损失惨重,但使他拥有了大量的社会和商业知识,这对他后来的创作很有帮助。

巴尔扎克一辈子都在和债务打交道。他在生活上极为挥霍,住很宽敞的公寓,花很多钱置办家具,甚至还购买马车和马匹。他雇了一个马夫、一个厨子和一个男仆,他的出版商曾说:巴尔扎克一顿饭就能吃掉一百只牡蛎、十二块肉排、一只鸭子、一对鹧鸪、一条鳎鱼、许多糖果和十二只梨子。为了维持这样的一种生活,他不断地向他姐姐、朋友,还有出版商借钱,不断地签新账单。他总是觉得自己能够靠写作挣大钱,所以他就这样背着越来越多的债务和官司不断写作。毛姆说有一件事很奇怪,巴尔扎克似乎只有在债务的压力下,才能够把心思放在写作上,他最好的一些小说都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写出来的。如果你知道钱在巴尔扎克的生活中扮演了如此重要的角色,你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他如此热衷描写人与金钱的关系了。巴尔扎克自然不会认为钱是万恶之源,他认为对金钱的欲望与渴求是人类行为的主要动力。

另外,毛姆在谈到巴尔扎克的时候,还着重谈及了他的写作过程。这也提醒我们,在了解一个作者的时候,除了要了解他的出身背景,还要了解他究竟是怎么写作的,这个过程对于我们理解他的写作也至关重要。

比如拿巴尔扎克来说,他是一个出色的记录者。无论走到哪里,他都随身带着笔记本。遇到一些可能有用的东西,或者是他自己想到了什么奇思妙想,又或是别人有好主意,他都会记录下来。如果可能的话,他会去他的书里出现过的地点,有时甚至驾驶马车行驶很远的距离,前往他想要描写的一条街道或是一座房子。所以巴尔扎克拥有的素材是巨量的,知道这一点你也就能明白他的一些书为什么能写这么长,以及他为什么在书中经常会突然中断故事,转而谈论各种无关紧要的事情,这都是因为他有太多东西想放进书里了。

除此之外,前面我们讲到巴尔扎克很多时候是为了还债在写作,所以他的一些小说其实写得很匆忙。他经常拖稿,为此常常违约吃官司。他经常一边改一边才知道自己想要表达什么,所以他的书稿会做很多的修正和变更,这给出版社带来了很大的麻烦。这样一种写作状况让巴尔扎克的写作质量良莠不齐,毛姆直言他的文笔很糟糕,写得冗长、装腔作势,而且往往还缺乏真实性。

不过,毛姆虽然挑了那么多刺,他依旧认为巴尔扎克是个天才。大多数小说家只能描写一组人物,但是巴尔扎克却能够在小说中写出众生相,他能同时处理中产阶级、医生、律师、职员和记者、店主还有乡村教师等形形色色的人物,他能写到让你觉得这些人物都在过着自己的生活。毛姆因此说:“巴尔扎克拥有惊人的创造力,他的创造才能不同凡响。他像一股自然之力,像一条汹涌的河流漫过堤岸,冲走路径上的一切,他也像一场飓风,呼啸着横扫宁静的乡村,吹过人口稠密的城市街道。”

在巴尔扎克所有的作品中,毛姆认为《高老头》是最能够代表他的。这部小说有两条主线,一条是高老头的女儿们忘恩负义,但是高老头依然很爱她们,另一条是一位野心勃勃的青年拉斯蒂涅闯荡巴黎。毛姆分析说,巴尔扎克对拉斯蒂涅这个人物怀有明显的偏爱,他赋予他高贵的出身、英俊的相貌、迷人的魅力和出众的智慧,还使他在女人那里无往而不利。拉斯蒂涅要征服巴黎,最终他也确实征服了巴黎。他有一所漂亮的房子,雇佣了一大群仆人,出门有马车,娶了有钱的妻子。拉斯蒂涅并不觉得这样的目标是庸俗的。如果你了解了巴尔扎克的人生,你就会知道,巴尔扎克也从来不觉得这样的目标是庸俗的,这只是一种选择而已。

这其实也刚好印证了,你是一个怎样的人,你就会写出怎样的书。而作为读者,如果能抱着发现藏在文字背后的那个真实的人的心态去读书,想必会有别样的乐趣和收获。正如我们前面就说过的:识人就是识书,识书就是识人。

除了对作者做详尽且深入的了解,毛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阅读心得,那就是小说的人称,简单讲就是到底是谁在讲故事。弄明白这个问题,你就能更清楚地看到小说的叙述主线,知道小说哪些内容相对更重要,哪些内容相对没那么重要,甚至你能更准确地抓到小说的主题。这对于那些难读的长篇巨著而言,可谓十分关键。

毛姆说,小说其实主要就两种写法,第一种是用全知视角来写,第二种是用第一人称来写。

全知视角里,小说作者知道小说当中的所有事情,他像上帝一样在叙述一群人的生活。作者可以告诉你任何他想告诉你的事情,作者也可以进入到小说中任何一个人物的内心,他清楚知道他们的情绪和想法。一个好的用全知视角写作的作家,比如列夫·托尔斯泰,他会有能力将小说中各种各样、差异巨大的事件,以及各种各样的人物,缝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让你丝毫不觉得凌乱,甚至还能让你感受到人生的无常和复杂。但这种写法也有风险,就是它不可避免会让小说显得笨拙、冗长,有时候读者迫不得已得看大量他们其实并不感兴趣的内容,以及作家总归是有不熟悉的人物和事物,所以他没有办法将每一个人物和事物都写得可信和生动。毛姆在书中说,即便是列夫·托尔斯泰也做不到这一点。正是由于这样的风险,有的作家会将这种无所不知只集中在一个人物身上,作家不奢求能够写出所有人的生活、思想和命运,而只专注写好一个人物。而作为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只用跟着这个人物就能抵达小说最重要的内容。

而第一人称则是小说中的人物自己讲述自己的故事,他只能告诉你他自己所见、所听和所做的事情。他就像我们所有人一样,是有自己的主观偏见的。第一人称的好处是,你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叙述者身上,所以你很容易的与他共情,或者说作为读者,你很容易被这个叙述者所操纵。所以在阅读第一人称写作的小说时,有一点是很重要的,那就是千万不要完全相信这个叙述者,也不要完全相信他讲的故事。仔细感受一下他的口吻,辨别一下他的姿态,想一想他有没有故意夸大一些什么或隐藏一些什么。就像平常生活中遇到了一个不是很熟的人一样,我们要先观察一下,再决定是否信任。

比如说查尔斯·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毛姆在书中直言,他在这本书中会读出来查尔斯·狄更斯的不真诚。狄更斯的幽默能够引人发笑,但是他的感伤却让人觉得不真实,像是一种表演。毛姆讲到一位著名女演员的故事,这个女演员当时在台上发表一场慷慨激昂,而且很悲伤的演讲,但是中途她发现有几个人在舞台侧面说话,她于是停下走过去冲他们大骂:“你们这些该死的混蛋。”说完她回到舞台上,又做出非常痛苦的姿态,继续她的演讲。毛姆觉得狄更斯有时就给人这种感觉,他说:“我毫不怀疑狄更斯的真诚,但那也只是一个演员的真诚。”

这当然只是毛姆的个人看法,这个看法本身其实没那么重要,更重要的是毛姆展示出来的在阅读中的批判性思考能力。在毛姆看来,你要时刻重视你在阅读时的感受和想法,大胆地做出你的判断,哪怕你面对的是一本名著。前面我们讲到,毛姆说过在阅读这件事上,“你要追寻你自己的兴趣”。除了这句话,他还说过一句话,那就是:“你正在阅读的书对于你的意义,只有你自己才是最好的裁判。”

此外,还有一类第一人称小说,它也是小说中的人物在讲故事,但这个人物不是小说的主要人物,而是一个局外者,他在讲一个别人的故事。比如著名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书名显示这本书的主角毫无疑问是盖茨比,但小说中讲故事的人却不是盖茨比,而是盖茨比的邻居尼克。此外还有毛姆在这本书中提到的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海洋传奇小说之一”的《白鲸》。

《白鲸》的叙述者同样不是主人公,他充当着这些主要人物的知己、调解人、观察者,他随时会对这些人物的故事发表意见,但他没有能力影响事态的发展。他还会在一些时候坦率地告诉读者,那些主要人物的秘密。从某种层面来说,这个叙述者和我们读者站在一起,我们一起在看一个故事,我们都对故事中的人物及其性格、动机和行为感兴趣。在这个叙述者的带领下,故事变得更加的逼真和更加的容易进入了。在毛姆看来,这可以说是写小说最方便也最有效的一种方法。

很多文学评论会分析《白鲸》这部作品中各种各样的比喻和象征,但毛姆最关心的仍然是这个讲故事的人。他在这部书里读到的是一个有很多古怪的举动、有满是缺陷的品位、有很多沉闷的玩笑,但同时又有细腻的美感,充满了悲剧力量的人。而且这个人有点糊涂,没什么推理的天赋。但是也正由于此,他的思考有深厚的情感力量。毛姆说读《白鲸》这本书,会让他对作者赫尔曼·梅尔维尔产生出一种深深的同情。我想阅读能够抵达这一步,未尝不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好,到这里这本书就为你介绍完了,我们再来回顾总结一下。

我们借由《巨匠与杰作》这本书探讨了毛姆在阅读文学名著上的心得,它大致可以被总结为三点。一是哪怕面对名著,我们也要牢牢追随自己的兴趣,遇到不感兴趣的内容,不妨大胆地跳过去。二是当无从下手的时候,研究作者总是没错的,将对作者这个人的认识带入到阅读中,又在阅读中更进一步地认识作者。三是要认真辨别是谁在给我们讲故事,这一点将帮助你更快地进入故事,同时也帮助你识别作者的手段和目的。

其实说到底,毛姆始终在强调的是作为读者的独立性,哪怕面对再伟大的著作,也不可丧失这种独立性。每一个作者是个性鲜明的,每一个读者也是个性鲜明的。作者创造了他们独特的写作,我们也应该在阅读中追求属于我们自己的独特体会,正如毛姆不断在说的:阅读不是一种传授,阅读是一种交流。

好,以上就是为你介绍的全部内容。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文和脑图。你还可以点击右上角的“分享”按钮,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1.在阅读这件事上,我们要发自本能地了解自己的兴趣所在,像猎犬追踪狐狸的气味一样,很有把握地追寻自己的兴趣。

2.小说作者和小说往往是同构的,识人也就是识书,识书也就是识人。

3.你正在阅读的书对于你的意义,只有你自己才是最好的裁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