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名利场》 黄昱宁工作室解读

《名利场》| 黄昱宁工作室解读

关于作者

萨克雷,英国19世纪的杰出作家。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6岁时被送回英国求学。18岁时,萨克雷进入剑桥大学,但次年他便退学赴欧洲大陆游历。他先学画画,后从事写作,为报刊撰稿,发表散文、游记、中短篇小说等。他的早期作品多是一些幽默故事、特写和诗歌,中期开始创作批判现实主义小说,1848年发表成名作《名利场》,此书奠定了他在英国文坛上的地位,萨克雷也因此被公认是与狄更斯齐名的英国小说家。

关于本书

《名利场》是英国作家萨克雷的传世之作,描写了19世纪英国上流社会的全景,讽刺一批除了自己的切身利益以外,对其他事情都漠不关心的人物。

核心内容

小说由两个从小一起长大的女子担当中心人物。爱米莉亚生于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她性格温顺,心地善良,却软弱而无趣。瑞蓓卡出身低微,母亲是个法国歌剧演员。瑞蓓卡精明能干,善于钻营,生命力旺盛,却极度自私。《名利场》的故事,便围绕这两人的命运起伏把19世纪的风俗人情投射到了纸上。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本期为你解读的是英国文学巨匠萨克雷的代表作《名利场》。

在进入正题前,我先讲一个小故事:1852年11月的一天,在一列从波士顿开往纽约的火车上,一个卖报人一边在车厢间穿行,一边沿途叫卖,问大家要不要“萨克雷的书”。在一节车厢里,他卖给了一个中年男子一本红色封面的萨克雷早年作品。令人意外的是,这位中年男子正是萨克雷本尊。几天后,他就要开始全美国的巡回演讲。这次巡回演讲大获成功,萨克雷所到之处受到了美国人热烈的欢迎。那一年,萨克雷四十岁出头,声望如日中天,成为英语世界中和狄更斯齐名的小说家。其实萨克雷的写作生涯起步不算晚,但长期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直到四十岁左右才在文坛建立起牢固的地位。不管从什么角度来看,他都算一位大器晚成的作家,而美国之行让他真正尝到了拥有世界知名度的滋味。可以说,一本书的问世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那便是出版于1848年的《名利场》。

萨克雷全名威廉·麦克皮斯·萨克雷,1811年生于印度加尔各答,父亲是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官员,母亲是当地社交名媛。萨克雷四岁丧父,母亲改嫁一位军官。和许多当时英帝国外派官员的子女一样,他六岁时被送往英国接受严格的贵族教育。十八岁时,萨克雷进入剑桥大学,但次年他便退学赴欧洲大陆游历。萨克雷在魏玛大公国住了大半年,借此机会拜访了在魏玛担任要职的德国大文豪歌德。回国后,他希望投身司法界,但没多久他又放弃了,转而寄希望于继承家产。可老天爷并没有遂他的心愿,印度的一家银行倒闭,萨克雷损失了大部分原本应该属于他的钱,从此,他别无选择,只能下定决心,靠自己谋生路。

从1832年夏天起,萨克雷大约在巴黎住了四年,主要精力用于学习绘画,并且开始向报刊投稿。绘画之外,为了糊口,萨克雷用各式各样的笔名写了大量作品,涉及的题材极为广泛,有长短篇小说、随笔、游记、散文、新闻报道、政论等等,但即便对约稿来者不拒,也亲自上阵编辑杂志,他却始终没有在文坛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早年的萨克雷做事缺乏耐性,动不动就建立新的人生志向,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说明了他兴趣广泛。在巴黎学艺四年,他的绘画水平达到了相当的水准,于是毛遂自荐为他的同辈、当时英国最当红的作家狄更斯的小说配插图。好在狄更斯更喜欢其他画师的作品,否则,也许今天的我们就无缘读到《名利场》这样一部杰作了。

1848年,《名利场》出版,最初虽然销量一般,但后劲十足,让人到中年的萨克雷从枯坐文坛金字塔底端的三流作家逐步跻身一线作家行列。《名利场》从1847年1月至1848年7月分二十册发表,书名来自英国十七世纪作家约翰·班扬的代表作《天路历程》。在班扬的书中,所谓“名利场”,是一群人跋山涉水“取经”路上经过的一个小镇,小镇市集上常年售卖世间各种浮华的东西,比如房子、地皮、职业、荣誉、爵位、王国、欲望以及各种享乐,更时时有品行低劣的人出没,比如骗子、赌徒、无赖、恶棍等等。《名利场》有个绝不该忽视的副标题:“一部没有英雄的小说”。把这个副标题和书名的来源联系起来看,暗示了这是一部讽刺小说。作者的用意不在讲故事,不在创造传统意义上的正面人物,而是要描写1810年左右,到维多利亚时代前期,英国上流社会的全景,讽刺一批除了自己的切身利益以外,对其他事情都漠不关心的人物。小说由两个从小一起长大的女子担当中心人物,一是爱米莉亚,她生于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性格温顺,心地善良,却软弱而无趣;一是瑞蓓卡,她出身低微,母亲是个法国歌剧演员。瑞蓓卡精明能干,善于钻营,生命力旺盛,却极度自私。《名利场》的故事,便是从两人一同乘坐马车从寄宿女校离开之日写起的。

瑞蓓卡暂住在爱米莉亚家中,恰逢爱米莉亚又呆又胖的哥哥约瑟从印度回国度假,瑞蓓卡贪图钱财,想趁机嫁给约瑟,可最后没有成功。离开爱米莉亚家后,瑞蓓卡去了克劳利爵士家做家庭教师,克劳利太太过世后,克劳利向瑞蓓卡求婚,不料发现瑞蓓卡已经同他的次子罗登秘密成婚,不禁勃然大怒。因为和瑞蓓卡这种出身微贱的女子结婚,罗登也失去了继承他富裕的老处女姑妈财产的资格。

时过境迁,爱米莉亚家遭遇变故,因为父亲破产,她和青年军官乔治的婚约也搁置了下来。乔治在军队里有个好友叫铎炳,他也爱着爱米莉亚,但铎炳为人忠诚、温厚,决心不与乔治争抢。不仅如此,他还在爱米莉亚和乔治的结婚计划面临泡汤的时候尽心帮忙,慷慨地出钱又出力,终于促成了他俩的姻缘。通常,故事进行到这里,读者已经开始着急了。在家庭财产状况变故这块永恒的试金石面前,情感和婚姻的脆弱、个人品行的优劣全部一览无遗,只是身处漩涡之中的男女还懵然无知。他们还需要在红尘中再跌几个跟头,才能洞悉人生的真相。

正当爱米莉亚和瑞蓓卡与各自的丈夫新婚之际,欧洲却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大事件:滑铁卢战役。罗登、乔治和铎炳一同奔赴战场。其实乔治婚后才六星期,就企图与瑞蓓卡通奸,可战争让他没有得逞。乔治不幸战死沙场,反而成了为国捐躯的烈士。战火平息后,罗登因战功升迁,带着瑞蓓卡去了巴黎,生下一个儿子。爱米莉亚也生了一个儿子,孤儿寡母,生活很是艰苦。

此后的十年,两位太太的生活进一步发生变化:瑞蓓卡一路顺风顺水,频频出入上流人士云集的场合,甚至获得了进宫觐见国王的机会。爱米莉亚的处境越来越差,娘家的经济状况没有好转,又经常受到公公的冷眼,最后连与最孩子相依为命的权利也被剥夺。

数年之后,铎炳、爱米莉亚和她的哥哥约瑟在欧洲大陆旅行途中,遇到了瑞蓓卡。此时的瑞蓓卡已落魄江湖,曾经的春风得意一去不复返。原来她的婚外恋情曝光,不仅被丈夫抛弃,在上流社会里也没了容身之所。虽然她还可以依靠自己狡猾的伎俩把约瑟玩弄于股掌之间,却免不了逐渐陷入孤立的境地。铎炳依然深爱着爱米莉亚,在物质和精神上帮助了她很多次。可爱米莉亚表态将一生一世忠于亡夫乔治,无法接受铎炳的爱意。幸亏瑞蓓卡向爱米莉亚坦白了滑铁卢战役前,乔治向她提议私奔的陈年旧事,爱米莉亚才幡然醒悟,和铎炳有情人终成眷属。

我们前面提到,萨克雷在绘画方面也颇有建树,即便功力不及当时一流的插画家,却也有专业水准。《名利场》最初问世时,书中收入了作者的多幅插图,和文字相得益彰。或许正是因为萨克雷的这项才能,他笔下的人物才那样鲜活,既令读者感到真实,又具有“漫画感”。这种真实与“漫画感”来自萨克雷对人物的艺术加工,他们的某些特征经他妙笔点化,被恰如其分地突出。让我们以爱米莉亚为例,体会一下萨克雷塑造人物的深厚功力。用现在流行的话说,爱米莉亚就是个“傻白甜”,她纯真、柔弱、羞涩,容易激起男性的保护欲。她的眼界很小,基本上局限在家庭琐事之中,对于家庭和几个熟人以外的世界,几乎没有兴趣。对她来说,在家里弹弹钢琴、和朋友聊聊家常就是全部的娱乐活动了。对家庭生活的沉浸,让她既不能达到乔治希望她在社会上占据的位置,也无法同爱慕她的铎炳产生真正的深层交流,而对生活中的大部分事物,她都缺乏思考能力。看看爱米莉亚在书里好几处的表现吧:一旦遇到令人失望的事情,她就要流下泪来;惯于自我欺骗,总是让感情蒙蔽双眼,无法看清乔治、瑞蓓卡等人的真实面目。总而言之,她完全不适应生活中弱肉强食的那一面。

不过,说萨克雷创造的人物具有“漫画感”,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是脸谱化的“扁平人物”。萨克雷对待笔下人物的情感是复杂的。还是以爱米莉亚这一人物为例。萨克雷在给红颜知己的信中说,爱米莉亚的原型“既不是你也不是我母亲,而是我那可怜的太太”。确实,萨克雷太太和爱米莉亚一样脾气单纯、古道热肠,却又头脑简单、格局狭小,是维多利亚时代家庭妇女的典型代表。但即便如此,爱米莉亚在《名利场》中依然是正面人物,萨克雷在描写这样一位“不争气”的女性的时候,是带着温情的,常常用美好的字眼形容她,说她“有一颗善良而又温柔的心”,说她“是个人见人爱的小妞”,说她虽然“胆怯,却有一颗柔婉的爱心”。有些评论家把这些话当作作者刻意的讽刺,未免把萨克雷用心塑造的人物想得太简单了。

在萨克雷的整个写作生涯中,《名利场》的结构可以说是最精巧的。这部作品抛弃了传统的以情节来实现小说完整性的模式,而是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方式:依靠不同人物与人物的行动的对照,来达到叙事的紧凑与连贯。《名利场》一书登场人物众多,时空跨度较大,但萨克雷的叙述层次分明,翻成中文足有六十余万字的小说,读来非常紧凑。为了更好地说明这点,我们不妨来比较一下萨克雷与狄更斯的作品。萨克雷与狄更斯的小说里都有大量人物,但他俩在叙事方式上有着本质的不同。不管描写什么人,萨克雷的目光始终不离开描写的对象,他笔下的人物就好比互相咬合的齿轮,其中一个转动,势必带动其他齿轮一起转动。狄更斯则不是这样,当叙述一个人物的行动时,他会彻底抛开其他人物。所以萨克雷的叙事非常集中。这或许是因为他既是天赋出众的写作者,又是拥有自觉意识的批评家,他冷静的批评眼光指导着他的写作,给了他的创作独特的张力。

《名利场》的另一个特点在于叙述者,或者说作者,在文中时不时地“登场”。换句话说,萨克雷不仅把自己的个性不着痕迹地化入了笔下人物的言谈举止中,更是走远了一步——小说的叙述者仿佛一位脱口秀演员,亲自出马与读者交谈。在全书的各个部分,叙述者常常会从幕后走到台前,或抛出几句金句来点评人情世故,或引经据典,或带着幽默的口吻讨论写作的技巧。这些有时长达整整一两段的“插入语”,虽然并不是情节发展的必要组成部分,却赋予了《名利场》巨大的魅力。萨克雷通过这些半戏谑半认真的“弹幕”,拉近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让这部小说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古老的口头文学的神采。

在《名利场》中,叙述者一直与书中的人物保持着适当的距离,在他眼里,不管是主要人物像爱米莉亚、瑞蓓卡、铎炳等,还是相对次要的人物如约瑟、克劳利爵士等,都好比表演者手中的牵线木偶,他们活动的世界就仿佛一台戏,尽管叙述者“耐不住寂寞”,会不时登场,却终究处于旁观者的位置。与此同时,作者的视角也并非“全知全能”,他的材料严格局限在眼睛可以看到的范围内,而在思考与点评时,也是从眼中所见出发,不会让读者感到缺乏可信度。萨克雷笔下的人物,通常都是英国上流社会中的普通人,即便有时写到历史中真实存在过的“大人物”,他也没有让这些人物在作品中伟大到令人产生不真实的感觉。

我们前面提过,早年的萨克雷写作体裁很广,其中就有一大批杂文创作,这些作品观点激进、言辞犀利,有一个很明显的共同点:追求真实。《名利场》的矛头对准的是当时风行英国的“理想主义”。萨克雷旗帜鲜明地站在“现实主义”一边。在他看来,小说家就和科学家一样,要把事情的真相揭示给大家看,小说家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出来的世界,应该尽量去接近现实世界。在另一部代表作《潘登尼斯》的序言中,萨克雷写下了这样的话:这位作者写作此书的唯一目的是竭尽全力道出真相。这同样可以被当作他创作《名利场》的根本动机。

王尔德有句话说得好,一部作品问世,比遭人批评更惨的是无人批评。因为那样就说明根本没人关注。以现在的眼光看,《名利场》在英国文学史上的经典地位已经无可争辩,但在书刚出版的时候,对它文学价值的评价却也曾意见纷纭,正面评价虽占上风,负面评价也不容忽视。这场争辩对于更好地了解《名利场》诞生之时英美文学界的趣味,很有帮助。艺术评论家伊丽莎白·里格比早早认识到了这本书的价值,说萨克雷把自己扮演成了中世纪的宫廷弄臣,如此一来,便可以更加无所顾忌地说出真相,而《名利场》的最大优点,则在于“与其说它是一部小说,倒不如说是一张文学照片——作者依靠聪明才智把十九世纪前期的风俗人情投射到了纸上”。因为萨克雷在《名利场》中把英国上流社会嫌贫爱富的丑恶嘴脸描摹得极其到位,他在报纸上赢得了一个响亮的名号,叫“势利鬼杀手萨克”。而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国,此书也大受好评。而在负面的评价中,尤以学者理查德·惠特利的措辞最为激烈,古怪的比喻令人过目难忘。在他看来,《名利场》恶心透顶,好比“晚餐吃这样一道主菜:肚子里塞满烟草、身上涂抹鲸油的烤狐狸”。说起来,还是另一位英国文豪托马斯·卡莱尔的观点比较中肯。卡莱尔最初并不喜欢《名利场》的讽刺笔调,但详加品味后,却也不得不承认,萨克雷的小说比狄更斯的小说更值得回味,更加真实。

《名利场》给了萨克雷空前稳固的文学地位,这部作品也成为他最畅销、最有持久生命力的书。不过,在刚出版的那段时间里,这本书只能说是“叫好不叫座”,业界口碑良好,市场反响却平平。其实《名利场》没有在问世之初就成为“爆款”是有道理的。萨克雷小说的叙事口吻比较平静,倒不是说没有激情,但他的激情往往藏得比较深,而他在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对人情的体悟与智慧,又是需要读者静下心来慢慢体会的。比如铎炳这个人物:在小说前半段,他是个憨态可掬的青年人,在小说后半段,则是个忠厚老实的中年人。但年龄的增长并没有改变他对简直有些“愚昧”的爱米莉亚的真情。他不光“傻”,还是个大老粗,在小说里的言行甚至带着几分可笑。可如果细加品味,作者在这一人物身上倾注了很深的感情,说到底,他是崇敬这样的真君子的。另外,萨克雷也没有在小说中引入大众喜闻乐见的紧张离奇的情节,而是运用了更加复杂、更加精巧的艺术手段来征服有缘的读者。

对于与萨克雷同时代的读者来说,他虽然写出了热门作品《名利场》,可他的文学声望是靠后面不断推出新作才保住的,有些读者甚至更喜欢读他后来出版的《潘登尼斯》等小说。但对于现代读者而言,《名利场》的地位要远远高于其他作品。提到萨克雷的名字,大家的第一反应往往就是《名利场》。那些多少有点阻碍他在生前获得读者喜爱的作品特质,比如客观的视角、平缓的语调、深藏的热情,如今反而成为这部作品吸引当代读者的特质。而在塑造人物的层面,即便妙笔生花如萨克雷,也再没能创造出比爱米莉亚和瑞蓓卡更为深入人心的角色。对了,在全书结尾,爱米莉亚和铎炳终于获得了美满结局,但瑞蓓卡这样作恶多端的小人也没有受到严酷的惩罚——这正是萨克雷的又一个高明之处,在安排小说人物的归宿这方面,他依然不走寻常路,没有将庸俗的因果报应,强行放进这部杰作之中。

好,最后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本期内容里的知识要点:

  1. 萨克雷的写作生涯起步不算晚,但多年不温不火,直到四十岁才在文坛有所建树,是一位大器晚成的作家。改变他命运的,正是出版于1848年的《名利场》。

  2. 《名利场》的副标题为《一部没有英雄的小说》。这部讽刺小说的用意主要不在讲故事,不在创造传统意义上的正面人物,而是要描写十九世纪前期英国上流社会的全景,讽刺一批除了自己的切身利益以外,对其他事情都漠不关心的人物。

  3. 萨克雷在绘画方面也颇有建树,或许正是因为他具有这项才能,他笔下的人物才那样鲜活,既令读者感到真实,又具有“漫画感”。

  4. 《名利场》结构精巧,因为这部作品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方式:依靠不同人物与人物的行动的对照来达到叙事的紧凑与连贯。

  5. 《名利场》的另一个特点在于叙述者,或者说作者,在行文间时不时地“登场”。作者不仅把自己的个性不着痕迹地化入了笔下人物的言谈举止中,更是亲自出马与读者交谈。这些有时长达整整一两段的“插入语”赋予了《名利场》的文本巨大的魅力。

  6. 《名利场》出版后,总体口碑上佳,这给了萨克雷空前稳固的文学地位,而这部作品也成为他最畅销和最有持久生命力的书。但此书在问世之初有点“叫好不叫座”,这主要因为萨克雷小说的叙事口吻比较平静。

撰稿:黄昱宁工作室 脑图:摩西脑图工作室 转述:徐惟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