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面女神》 李迪迪解读
《千面女神》| 李迪迪解读
关于作者
本书者约瑟夫·坎贝尔是美国知名作家,影响世界的神话学大师,被称为西方流行文化的一代宗师。他的代表作有《英雄之旅》《千面英雄》《千面女神》《追随直觉之路》《指引生命的神话》《神话的力量》等。他是影响披头士乐队、猫王、迈克尔·杰克逊、乔治·卢卡斯、斯皮尔伯格、J.K.罗琳和乔布斯的精神导师。他的作品被好莱坞列为必读书目,幻化出各种具有戏剧性、娱乐性和心理真实性的故事,是《星球大战》《黑客帝国》《蝙蝠侠》等电影的灵感之源。他还是具有启发性的心灵导师、演说家。访谈节目《神话的力量》在全美范围内开播后,立即震惊了百万听众,节目同名图书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盘踞长达一年之久,他的著作一一再版,他的演讲震撼无数心灵。
关于本书
1972—1986 年,坎贝尔做了超过20场关于女神的演讲和研讨会,探讨了神圣女性的形象、功能、象征以及相关主题。本书是对坎贝尔所有关于女神的演讲和研讨内容的汇集。在书中,坎贝尔对女神的缘起、发展、远遁与归返做出了系统性概述与研究,并得出了与知名考古学家马丽加·金芭塔丝(Marija Gimbutas)相同的核心观点:大女神是全世界神话最早的核心神圣形象,是后世的神话和神圣传统中所发现的女神们的共同根源。
神话以文化为本,以文明发展为根基。女神崇拜的发展,同样围绕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数万年间,女性精神与女性经验被转化为原始的神话形式,成为了全世界神话的基础,更激发了各种创造性形式的潜能。在父权社会,女神被男神所压制,成为男神的附庸,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女性力量的崛起,同样带来了女神的归返。人类已进入21世纪第三个10年,社会文明的发展会将女性精神与女性力量带向何处?
核心内容
坎贝尔在一所女子大学讲了40年神话,他总是遗憾地告诉学生们,他讲述的一切都是由男性讲述和经历的,因此,几乎所有创世神话中的创世神都是男性。而所谓历史,就是由男性讲述的以男性为主角的故事,充满了征服和杀戮。这其实是父权征服世界的一种表征。事实上,在史前时代,曾经有一个女神崇拜的时代。那个社会既非母权也非父权,而是两性平衡,和谐无争。人们崇尚女性的力量,崇拜女神的创造力,认为是女性引领着人类精神的探索,激励人们自我实现。后来,父权征服了世界,神话被全面改写,女神遭到了贬低和诅咒,导致流传至今的神话故事充满父系神话的色彩。不过,被压抑的力量总会爆发,女神总会归来。《千面女神》坎贝尔在女性力量崛起时代向女性致敬的作品。他通过系统研究梳理女神神话传统和流变,讲述了一部女性神话史,带领我们回望文明源头,探讨未来之路。一个正常的文明应当是两性能量平衡、酒神与日神精神平衡的文明。
本期音频分为三部分,分别讲女神崇拜时代女神和女性被赋予了什么价值;父权时代女神神话如何被改写;以及被压抑的女神和女性力量如何回归。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书是《千面女神》。
开始解读前,我想先问你一个问题:神话是真的还是假的?这是我读大学的时候,第一堂外国文学课上老师问我们的一个问题。当时大家都说:当然是假的。那时候,我们只听过神话故事,并不了解神话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我们今天讲的这本书的作者是坎贝尔,美国著名的神话学家,他也许是回答这个问题的最佳人选。他有一个观点:“神话是智慧的终极形态”。在他看来,神话就是史前史的载体,蕴藏着历史、文化和精神的真实。
你也许听说过坎贝尔的《千面英雄》,它是好莱坞人手一册的必读书,电影《星球大战》三部曲、《黑客帝国》和《蝙蝠侠》的理念和灵感来源,每天听本书也做过解读。在那本书中,坎贝尔发现,世界各地神话故事中都存在大量的英雄冒险故事,这些故事又拥有一个共同的深层结构,那就是启程、启蒙、考验和归来,而这四个阶段,也恰好对应着每个人生探索者必然经历的成长历程。
我们如今生活的时代是一个女性力量崛起的时代,每个女性也都经历着她们的启程、启蒙、考验和归来,遗憾的是,全世界各地的神话中,英雄都是男性。不仅如此,你不妨回顾一下各文明的创世神话,创造天地的都是男神。华夏民族的神话中,盘古开天辟地,《圣经》里,上帝用6天时间创造了世界,希腊神话里,世界是混沌之神卡俄斯(Chaos)创造的,这些神都是男的。这是因为,这些神话都是男性讲述的。坎贝尔在一所女子学院教了近40年神话学,对这个问题,他也非常遗憾。他总是抱歉地告诉学生们,他讲授的一切,都是男性所说和经历的。所谓历史(history),都是“his story”,男性的故事。于是,他开始着重研究女神神话,去讲述一个“her story”,女性的历史,于是就有了今天我们说的这本《千面女神》。
这本书是坎贝尔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间做的20多场关于女神的演讲和研讨会的结晶。他用考古和神话为依据,告诉我们,女神是全世界神话最早的核心神圣形象,在史前时代,曾经有一个女神崇拜的时代,那个社会既非母权也非父权,而是两性平衡,和谐无争。人们崇尚女性的力量,崇拜女神的创造力,认为是女性引领着人类精神的探索,激励人们自我实现。就像歌德说的,“永恒的女性,引领我们飞升”。后来,父权征服了世界,神话被全面改写,女神遭到了贬低和诅咒。不过,被压抑的力量总会爆发,女神和被压抑的女性力量总会回归。在今天这个现代性焦虑和两性对立加剧的时代,回望那个遥远的逝去的时代,也许对每个人都有心灵启迪的意义。
那么,女神崇拜时代,女神究竟被赋予了什么价值呢?父权时代,女神神话如何被改写?被压抑的女神又是如何回归的呢?我的解读就依次来说说这三个问题。
先说女神崇拜时代。
在人类发展种植业、圈养牲畜之前,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植物采集者或狩猎者,原始神话也分成两大序列:采集者的和狩猎者的。
以狩猎为主的群体叫游牧族,崇拜男性的力量。这是因为,在狩猎过程中,男性必须冒着生命危险猎杀动物。在弓箭发明之前的漫长岁月,男性只能用磨尖的兽骨、木棒和石块做武器,近距离与毛犀、猛犸等巨型动物肉搏,因此,有能力带回食物的人就是英雄,部落会为他举办庆祝仪式。所以,狩猎者的神话讲的主要是战争与杀戮,以男神为主导,歌颂行动、勇气等男性气概,崇尚个人主义的英雄。
而在以植物采集为主的部落中,比如赤道附近,任何人都可以采摘香蕉,不会有太突出的个体,所以更崇尚集体主义。在体力劳动上,男人跟女人没有太大差别,这就彰显出了女性特有的一种魔力:孕育生命。人们将土地的肥沃和女性子宫的多产联系在一起。所以,采集者的神话普遍是崇拜女神的,这种女神,就是生育之神,丰产之神。
史前的西欧与东欧,人们虽然也会狩猎动物,但主要食物来源还是采集。就是在这一代,诞生了最早的女神崇拜。
我们都熟悉“断臂维纳斯”,那座著名的雕像强调着她赤裸的身体和美丽的容颜。其实,早在公元前3-1万年,在奥纳瑞洞穴文化的晚期,就出现这种“维纳斯”一般的女神雕塑了。只不过在如今的我们看来,她实在称不上美丽。这些雕塑赤裸着身体,有着硕大的臀部、胸部和膨胀的腹部,强调着女性的生育能力。她们的共同特点是没有典型和特定的面孔,强调的不是女性的个性特征,而是将女性整体当作大自然的载体来表现。可见,在当时的人们看来,女性的身体本身就是魔力,这种魔力来自自然。
这种雕塑被称为“旧石器时代的维纳斯”,是人类最早的雕塑艺术品,也是我们能够确定的最早的女神像。在此之前,人类崇拜的都是动物,早期奥纳瑞洞穴的壁画上,画的是奔跑的野马。所以坎贝尔说,女性是人类两性中第一个被崇拜的对象。对女性的崇拜,体现的是对自然的神秘性的敬畏。法国哲学家波伏娃有本名著叫《第二性》,第二性指的就是女性。但这些史前的证据告诉我们,女性是第一性。
这种雕像在各地各时期有很多变体。比如在比利牛斯山上有一处雕像,赤裸的女神右手高举一只野牛角,牛角上刻着13条竖线,表示第一轮新月和满月之间有13个夜晚,另一只手则放在腹部。这表明当时人们发现了女性的月经和月亮周期之间的对应关系,第一次认识到天人之间合一的节律。
如今我们所说的维纳斯,是罗马神话中爱与美的女神。表面看来,这个维纳斯和旧石器时代的维纳斯一点关系也没有,但其实并非如此,因为罗马神话中的维纳斯最初还有另一个名字,意思是山桃或番石榴。可见,维纳斯原本就是一位保佑果园丰收的丰产女神,在旧石器时代的母系神话中,她是最早的、唯一的大女神,或者说原始女神。
刚才我们说了女性的身体特征让人们将女性与大地的魔力相联,直到今天,这种思维还体现在我们的语言里。我们经常说“地球母亲”,其实西方人也一样,在所有的欧洲语言中,“地球”这个词都是阴性的,他们的神话中也普遍存在“大地之母”这种形象。我们现在通常认为太阳是阳性的,月亮是阴性的,但其实,比如苏美尔文化中,太阳神是女性,月亮神是男性,因为太阳的能量给作物带来生命。很多现代语言也延续了这种观念,比如德语中的太阳就是阴性的,而月亮是阳性的。在很多原始艺术中,经常有这样的画面:一个女神站在画面中间,她的脐带一头连着太阳,一头连着男人,意思是女性将自然的力量输入男性的身体,女神是自然能量的转换器。
后来,人类学会了种植,对女神的崇拜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大约公元3500年前,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出现了第一批城市,城市的发展意味着社会分工的开始,部分人从重复的劳作中解放出来,数学和天文学开始发展。人们发现,行星的运动是存在某种数学规律的,宇宙规律在根本上是数学性质的。于是,承载自然魔力的女神形象再次升级了,从“大地之母”变成了“世界之母”、“宇宙之母”,还出现了司管生命历程的“命运女神”。总之,女神变成了宇宙秩序的化身,是一种至高的超越性力量。
新石器时代,古欧洲大地上出现了一种身上刻满迷宫纹路的女神像。在罗马尼亚,有这样一个迷宫女神像。女神的肚脐是迷宫的中心,从这一点出发,辐射出矩形图案,向四方展开,意味着整个世界。女神的肚脐就是世界的肚脐,女神就是世界的中心,包容着整个世界。迷宫女神是维纳斯女神的一种变体,这种女神不仅赐予我们生命,还接引我们死亡,并将死亡转化为新生。在其他地方出土的维纳斯女神也具备这种特点。那些女神化身为鸟、鱼,蟾蜍,或者戴着猪面具,身上标记着几何图案,神秘的纹路都构成了一个迷宫。
要了解迷宫的象征,我们不妨回到迷宫的发源地、古希腊文明的核心克里特岛看看。克里特岛是一个女神崇拜的地方,这里有一副著名的壁画,女神两手各拿一把双刃斧,这种斧头专用于在祭祀中杀死公牛,上面刻有月亮变化的曲线,寓意“去旧迎新”。杀死公牛,是为了大地重生。双刃斧是克里特岛的主要标志,它被称作labrys,labyrinth是“迷宫”的意思,就是从这里来的。
你看,最初的“迷宫”居然是指一种斧头。坎贝尔解释说,迷宫最初的象征,就是死亡与重生。这位手举迷宫斧头的女神是最初的生育之神,也是最终的死亡之神,因为生与死是同一的。这些迷宫女神,意味着女性不仅被看做是生命的赐予者,还是指引生命的精神向导。通过女神,世界从死亡走向新生。
最初孕育生命的生育、丰产女神,变成了接引生命走向新生的迷宫女神,后来,还变成了一种代表精神上的生育力的女神,她可以将物质生活转化为精神生活,这就是缪斯女神。她是诗歌的灵感源泉,是精神的激励者,是个体成熟和精神生活之母。
希腊神话中,缪斯女神是9位掌管艺术与科学的古老女神,守护着诗人、歌手和思想者、知识分子。英语中的缪斯(Muse)是音乐(music)的词根,也是博物馆museum的词根,museum这个词的原意,就是“缪斯的崇拜地”,也就是保存知识的圣地。相传,毕达哥拉斯到了一座新城邦,第一件事就是提议在市中心修建供奉缪斯的神龛,来促进市民的学习风气。不管是荷马的史诗,苏格拉底的哲学,还是毕达哥拉斯的数学、天体学著作,开篇都要先向缪斯女神膜拜一番。
我们之前说了,生育女神总是一副丰乳肥臀面容模糊的样子,而缪斯女神像已经截然不同了。在伊拉克有一件国宝,叫瓦卡头像,突出表现着女神头部的精致和魅力,她的眼睛是用宝石制成的。这是人类迄今发现的最早的面部雕塑,诞生于约公元前3200年。坎贝尔认为,她就是苏美尔文化中的缪斯女神。对女神头部的重视,意味着人们更看重女性的创造力和心智能力。后来,古希腊体系中的缪斯女神像也和赤裸的维纳斯形成鲜明对比。她总是手拿乐器,头戴花环,身着典雅的长裙,“披着真理的外衣”。
刚才我们说了女神崇拜时代两种典型女神形象的流变,这个时代从“旧石器时代的维纳斯”诞生开始,在农业种植时代到达巅峰,在各种文明的神话中,我们都能找到这种原始女神崇拜的影响。女神崇拜时代你是否发现,在女神崇拜时代的艺术和神话传说中,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我们看不到任何战争和男性统治的形象。这就是说,曾经有这样一种以女性为核心的社会秩序,那是一种平衡的社会制度,既非父权,也非母系。没有对战争和征服的崇拜,只有对自然秩序的敬畏,对重生的渴望,以及对精神生活的追求。
到了父权时代,这种平衡被打破了,原始女神被打败了,女性能量被贬低和压抑的时代开始了。
公元前3500年,来自欧洲北方的印欧人开始涌入古欧洲,改变了整个社会体系。他们是强悍的游牧族。到了公元前1800年,他们大量驯养战马,发明了战车。战车成为当时所向披靡的武器,将印欧人的侵略版图扩张到欧洲、埃及、波斯、印度。
印欧人作为侵略者,摧毁了所到之处的文明,后来又吸收了当地原有的女神文明,催生出男神文明。我们看希腊神话,都知道宙斯艳遇特别多,他在这个山谷娶了一位女神,到了另一座山谷又娶了一位女神,惹得天后赫拉特别嫉妒。其实,这就是印欧人征伐到某处,让本部落的男神与当地的女神联姻的神话表达。当这些地区的文化走向融合后,宙斯就有了一部丰富的情史。
我们如今熟知的神话,大多数都是男权社会的神话。创世的是男神,掌管艺术和科学的也成了男神,就连希腊神话中掌管智慧和战争的女神雅典娜,都是从天神宙斯的脑袋里生出来的,因为宙斯惧怕自己的妻子会生出逆子的预言,把妻子吞进了肚子。不光神是这样,人也是这样。甚至生孩子的功劳都一度被男人抢走了。在很多部落有这样一种仪式,女人生完孩子,男人要像表演情景剧一样,躺在床上做出疼痛难忍的样子,装作孩子是自己生出来的。
这些都是农耕文明被狩猎文明征服后的结果。这一切也保存在了神话中。再举个例子。汉谟拉比统治期间的巴比伦,诞生了关于太阳神马杜克的史诗,这个太阳神是男性。此前,巴比伦神话中的原始神是女性:深渊女神提亚玛特。在马杜克史诗中,这位女神成了恶魔,马杜克击败并杀死了她,他用棍棒敲碎了女神的头颅,头颅的一半放在上方,作为天穹,头颅的另一半被放在混沌的深渊上,作为大地。创世工作完成后,马杜克把各路天神分配到天空、大地、深渊等不同地方。最后,他创造出人,来专门侍奉众神,这样神仙们就可以休养生息了。
你看,在女神崇拜时代,宇宙是个有生命的有机体,女神的身体自身就是大地、苍穹和深渊。现在她被杀死了,宇宙不再是一个有机体,而成了一座建筑,变成了众神休憩的场所,而人类来到世上,也不再是徜徉于永恒真理、把握自我命运的孩童,而只是为神服务的机器。
基督教的希伯来神话中,到处可见将母系神话转译成父系神话的痕迹。比如,古希腊神话中有美惠三女神,她们分别是光辉女神,激励女神和欢乐女神,她们象征着人世间的一切美好。后来,这个神话形象被转译到了基督教中,不断男性化,最终变成了圣父、圣子和圣灵的“三位一体”。
还有个例子值得一提。在公元前2500年的苏美尔泥图章上有这样一幅画:男神和女神相对而坐,中间是一棵结满果实的生命之树,女神的背后有一条蛇。这个场景是不是很眼熟?《圣经 创世纪》中的故事就是从这里来的。《圣经》说,夏娃在蛇的引诱下偷吃了生命树上的智慧果,夏娃还把果子分给了亚当,导致上帝大怒,把人类永远驱逐出了伊甸园,一出生就带着原罪。这个故事是说,人类是不可以获得智慧和永生的,女性是容易被诱惑的,夏娃这个人类之母,也成了诱惑男性堕落的元凶。
但其实,在最早的苏美尔版本中,这个故事并不存在什么堕落和惩罚。在苏美尔神话中,那棵树是永生之树,是女神世界的轴心,蛇拥有疗愈的力量,代表时间之域中生命的力量,代表摆脱过去,走向未来。女神与蛇是果实的赐予者,她们把果实赐给男神,吃下果子,便能摆脱死亡,获得新生。
所以你看,《创世记》其实是将1000多年前的苏美尔神话转译成了希伯来的父系神话,这个过程中,女神遭到了贬低和诅咒。在母系神话中,母神的身体与宇宙之间是同一的,大地和女性所生出的一切生物都是鲜活生动的,分享着女神和宇宙的神圣性。而在父系神话中,人卑贱如尘土,《圣经》里说,“你必汗流满面才得糊口,直到你归了土,因为你是从土而出的。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
父权改写了神话,重塑了两性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但任何神灵,任何被压制的力量都有爆发的可能,神话也可以被再次改写。这就说到女神的归来了。
公元前2000年,印度遭遇古印欧人的一支:雅利安人的入侵,经历了一段男性统治的时期。但在此后的六七百年,女神再度回归了,她就是迦梨。这位女神出现在一个叫作《女神颂》的故事中,意味着人们对两性的力量有了新的认识。故事是这样的。世上出现了一头水牛怪,所有的神仙都无法战胜它,无计可施之际,众神只得站成一圈,把自己的力量归还给了最初力量产生的地方。显然,这个圆圈就是母体的象征。此时,一朵巨大的乌云浮现,美丽的女神迦梨从乌云中款款走出,她有18条手臂,每条手臂都有一种神力,最终,她杀死了这头怪物。
坎贝尔说,这个故事是对马杜克杀死深渊女神的回应。马杜克的故事表明人类对武力的推崇,而在迦梨这个故事里,所有男性的力量都失效了。当众神发现自己无能为力时,他们明白,必须把力量归还到其最初的源头:女性原则。女神迦梨象征生命的力量,既有自然的一面,也有超自然的一面。
咱们再说希腊。之前说了,约公元前3500年,印欧人开始四处入侵,横扫巴尔干半岛,但直到大约公元前1500年,他们才穿过希腊大陆进入克里特岛,所以,在爱琴海附近依然有古老的母神系统在延续。其中最典型的一点,就是酒神狂欢秘仪的流行。
酒神就是狄俄尼索斯,他是葡萄酒之神,象征土地丰产、两性生殖、欢乐、慈爱和世界和平。你肯定发现了,这个酒神虽然是男性,但他掌管的却完全是原始女神的范畴啊。没错,酒神的崇拜者基本都是女性。酒神的崇拜仪式都是秘密进行的。仪式中,女信徒们身披兽皮、头戴花冠,通宵达旦地饮酒,跳舞、狂叫,沉浸在感官的迷狂中。当仪式进入高潮,她们会裸体游行,还会将动物撕成碎片,然后生吞下去。这是一种尽情宣泄女性原始生命力与毁灭力的仪式,象征死亡与重生。
显然,酒神崇拜仪式反映的是人们对母系社会的追忆与留恋。以男性为主的印欧神话长期对女性进行着压制和独裁统治,在酒神崇拜中,压抑的生命力大爆发了,这种能量的宣泄,甚至到了可怕的地步。
不过我要提醒你的是,酒神意味着对原始生命力的驾驭,而不是被它摧毁。狄俄尼索斯的雕像和绘画中,他总是骑着一头豹子,这意味着对原始生命力的驾驭,他从来不会被撕碎。这就像后来的酒神崇拜仪式,它变得平和了,人们只是在一起畅饮葡萄酒,跳舞唱歌,狂欢并不带来伤害。
文学和艺术也是一种酒神仪式,你投入生命的狂喜,却并不会被这种力量摧毁。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说,古希腊的悲剧起就源于酒神的狂欢仪式。在悲剧中,美好和谐的东西被毁灭了,但创造者和观看者的心灵却都得到了净化,能量得以宣泄。
感性、迷狂这些酒神的特质,总是与女性气质联系在一起。在父权视角的审视下,女性气质是负面的,是需要被克制的,所以,掌管艺术的还有一位神,叫阿波罗。他是太阳神,象征绝对的阳性力量,绝对的光明和理性,他也是殖民者的神,象征开拓和征服。与之相比,酒神象征的是地下的黑暗力量。
但在哲学家尼采看来,在公元前10-8世纪的古希腊父权制中,光明的一面被过度强调了,它的代表就是造型艺术,这是阿波罗的艺术,强调理性,但容易走向教条和僵化。而音乐是流动的艺术,它宣泄生命的狂喜,是属于酒神的。他认为,古希腊悲剧是造型艺术与音乐的结合,是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两种力量互相作用的结果。观看悲剧会带来迷狂,这是看到形式被打破时的迷狂,这种感受是超验的。
我在“每天听本书”解读文学作品的时候,偶尔会收到留言说,为什么文学总是去写不好的东西呢?这里,我用亚里士多德、尼采和坎贝尔的观点来回答这个问题:如果过于强调光,我们就会失去黑暗的力量,失去流动性,逐渐变得僵化。一千个太阳的光明是可怕的。如果没有黑暗,光明就没有意义。日神与酒神,都是我们应该去追随的。换个视角,也许你就能感受突破与创造带来的幸福和活力。
好,这本书的内容就说为你解读到这里了。
总结一下。原始神话有两大序列,与种植文化相关的母系神话,以及与游牧文化相关的父系神话,前者崇尚自然,后者崇尚征服。在母系神话中,女神是自然力量的容器,她是生命的赐予者,也是死亡和重生的接引者;她是创造力的源泉,是精神的激励者,激发我们精神和诗意上的自我实现。游牧者通过对采集、农耕文化的侵略,完成了神话向父系的转变,随着女神被父权神话击败,世界进入了漫长的噩梦。但被压抑的总会爆发,于是有了酒神的狂欢,有了艺术,有了新的神话。
坎贝尔研究女神,是在为人类精神寻根探源。女神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性别符号,而是一种价值观,一种文化,一种思维方式。在他看来,如今的我们正处在一个普遍的意识大转变时期,他强调女神的重要性,是希望女性本身的特质、女性的存在和女性的感知能够被理解和尊重。回顾古老的女神文明,也许会给危机中的现代人带来启发。
以上就是这本书的精华内容,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文和脑图。这本书的全版电子书,已经附在文稿末尾,欢迎你去读一读。你还可以点击红包,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撰稿:李迪迪转述:徐溟旭脑图:摩西脑图工作室
划重点
-
总结一下。原始神话有两大序列,与种植文化相关的母系神话,以及与游牧文化相关的父系神话,前者崇尚自然,后者崇尚征服。
-
坎贝尔研究女神,是在为人类精神寻根探源。女神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性别符号,而是一种价值观,一种文化,一种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