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血》 苗炜工作室解读
《冷血》| 苗炜工作室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书是小说《冷血》,作者是美国作家杜鲁门•卡波特。这本书写的是1950年代,发生在美国堪萨斯州霍尔科姆村的一起凶杀案。
1959年11月14日晚,两个凶手闯进农场主赫伯特•克拉特的家里,开枪打死了这对夫妻以及他们两个还没成年的儿女。
这桩凶杀案很快登上报纸。卡波特看到报道后,立刻跟《纽约客》杂志的主编说,我要去写这个故事。卡波特来自纽约,经常混迹于时尚圈,代表作是小说《蒂凡尼的早餐》。为了写这个故事,他去到霍尔科姆村采访,跟当地的警察、农民打交道。
凶杀案的进展,报纸记者、电台记者会跟踪报道,卡波特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因为他想写一本书,开创一种新文体:像新闻一样真实,像电影那样有画面感,像散文体那样自由又有深度,又像诗一样精准,他把这种文体叫作“非虚构小说”。他觉得,这桩凶杀案合适写成这种文体。
请注意,“非虚构小说”其实是个前后矛盾的词。我们知道,“非虚构”其实是在要求整个作品都是真实的,不容一点儿想象和虚构,可“小说”必定是虚构的。这部小说出版后,就有同行指出书里有虚构的成分,一些采访对象也说,卡波特在书里歪曲了事实。卡波特在这本书里,的确用了一些小说化的处理,所以,我们不能说它是一部完全的“非虚构作品”。不过,更重要的是,他通过这部作品开创出了一种新的文体,后来很多“非虚构小说”都会把《冷血》视为开山之作。
《冷血》在1966年出版后,立刻登上畅销书排行榜。后来,这本书成为经典之作,被《纽约时报》誉为“美国有史以来最好的纪实作品”,光是在美国就卖出500万册。
为什么人们要看《冷血》呢?一个原因是,卡波特让人们看到了两类美国人的相遇。一类人是受害者克拉特一家,他们奉公守法,与人为善,代表着理性和秩序。而两个凶手是另一类人,他们的名字是佩里和迪克,代表了混乱、穷困、没有理性和狂怒。两类人相遇时,常常会发生悲剧。两个凶手本以为克拉特家有个保险柜,里面有一万美元。但他们到了那里才发现,根本没有保险柜,他们把克拉特一家四口全绑起来,再一一枪杀。人们看《冷血》还有一个原因,卡波特在书里细致刻画了凶手,他用自己的同理心描述了凶手佩里的故事,还在书里营造出了一种同理心氛围,在这种氛围下,读者也会用自己的同理心,试着去了解一下佩里的经历。
卡波特写《冷血》的过程,也为这本书增添了传奇色彩。卡波特进入死囚牢,撬开了凶手佩里的嘴,让他说出那天夜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他对这两个死刑犯很有同情心,时不时给他们一人一百美元买烟抽。那时候的烟也就几毛钱一包,一百美元能买不少东西。但受害者村子里的人,很多都不喜欢这本书。纽约来了一个作家,到了这儿逢人就打听凶杀案,结果最后写的书却偏向杀人犯。2016年,《冷血》出版五十周年,很多人慕名来村子打卡,《卫报》还派记者去村里采访。村里人对这些游客不是很友善,许多农场主都贴出警示牌,提醒这是私人领地,禁止入内。
当年经历了那桩血案的人,如今都垂垂老矣,说起卡波特和《冷血》时,都不以为然。但好莱坞很喜欢卡波特写作《冷血》的故事。2006年有两部相关的电影上映,一部叫《卡波特》,一部叫《声名狼藉》。作家写一本书的经过,居然被拍成了两部电影,这也是很少见的现象。
好,我对《冷血》这本书的解读,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我们来讲讲《冷血》这本书写了什么,这桩案子到底是怎么回事,其中我们会看到,卡波特所做的小说化处理。第二部分,我们来看看,为什么卡波特写这本书的过程也会带上传奇色彩,他如何让读者在充满同情心的氛围中,尝试理解一个杀人凶手的经历。
好。我们进入第一部分。
《冷血》这本书有四章。第一章开头,卡波特先描绘了村子的乡村景象。
农场主克拉特,48岁,身体健康。他的妻子邦妮,身体却一直不太好。小女儿南希,是学校里的模范学生,正跟一个叫博比的男生约会。
1959年11月14日,案发当天是个星期六。克拉特先生起床后就去农场里巡视。再过些天就是感恩节,他要在家里招待亲戚朋友,幸福的生活需要感恩,但他不知道,这是他生命的最后一天。
同一天早上,四百英里外,堪萨斯州的小奥莱西镇上,有个叫佩里的小伙子正在吃早饭,他带着一个手提箱,一把吉他,两个纸箱子,里面装着书、歌词本、诗集和信,这是他的全部家当。他在等待同伙迪克,两个人要去抢一笔钱,然后奔赴墨西哥。佩里生长在一个破碎的家庭,总有不切实际的发财梦想。迪克,本来有机会读大学,可他打工、失业、盗窃、入狱。
佩里一边吃早饭一边研究墨西哥地图。同伙迪克开着一辆黑色雪佛兰来接他,后座上放着一把半自动猎枪。两人出发,路上停下来买手套,买了足够捆绑十二个人的绳子。佩里说,应该买黑色丝袜套在脸上。迪克说,买丝袜是浪费钱,不会有目击证人的。他们的目标正是克拉特一家。
第一章的叙述由双重视角展开,农场主克拉特一家过着平静的生活,但灾难正步步逼近。
这一天的黄昏,克拉特先生接待了一位保险推销员,签了一份价值四万美元的寿险合同。按照合同规定,如果他遭遇不测,保险公司要给出双倍赔偿。事后证明,这只是一个巧合。
晚饭后,南希的小男友博比来串门,他们在家里看电视,到十一点,博比离开。南希是家里睡得最晚的人,她洗漱完毕,写了日记。最后一天的日记上,她这样记录:“乔利妮来过了,我教她如何做樱桃馅饼。博比过来了,我们一起看电视。十一点,他离开了。”
第二天,也就是11月15日,两个女同学来找南希,但这一家人却迟迟不出来。两个女生从后门进入,不一会儿,她们尖叫着跑出来,两个女生的家长随后进入克拉特家,他们看到南希躺在床上,墙上是血,家里的电话线也被剪断了。九点三十分,警长赶到,随后是救护车和尸检人员,他们发现南希和邦妮都死在各自的卧室里,男主人克拉特和儿子凯尼恩死在地下室,四人都是被捆绑着射杀的,克拉特还被割喉。
在第一章的最后,作者把视线转到四百英里外的小奥莱西镇,佩里在一间小旅馆里睡觉。迪克回到自己家,狂吃了一大顿后,也在睡觉。过去的二十四小时,他们开车往返八百英里,杀了四个人。
卡波特在《冷血》的第一章里,就讲了凶手的所作所为,所以,“谁是凶手”不是悬念,凶手为什么杀人才是人们好奇的。在第二章的开头,卡波特写了克拉特的朋友来打扫这栋发生了血案的房子,有一千人参加了克拉特一家的葬礼。当地人都怀疑,杀害克拉特的人就住在方圆十公里内。邻里之间和睦相处的气氛不见了,老朋友都要承受彼此猜疑的痛苦。
警探杜威认为,凶手至少有两个人,现场勘查也发现了两个不同的鞋印。杜威还发现,凶手在杀人过程中好像表现出了一点同情心,他们把克拉特先生捆在水管上的时候,为了让他舒服一点儿,还给他下面垫了一个纸箱子。他们把儿子凯尼恩捆在沙发上时,也给他头下垫了一个枕头,把两个女人捆在床上,还给她们拉起床单盖好。凶手中表露出同情心的,就是佩里。此时的佩里和迪克已经在报纸上看到了克拉特家的葬礼,他们准备离开小奥莱西镇,下一站是墨西哥。两人用空头支票骗到了一些钱,开车前往墨西哥。
在第二章里,卡波特花了不少笔墨写佩里。佩里五岁之前,跟着爸爸妈妈跑江湖。一家六口开着一辆卡车,四处流浪。佩里六岁时,妈妈开始酗酒,带着孩子离开爸爸,而后,把佩里送进孤儿院。爸爸又来把佩里接走。佩里读书读到三年级,就开始跟着爸爸流浪,开着一辆房车到了阿拉斯加,爸爸教他淘金,教他打猎。佩里有音乐才能,也喜欢画画读书,但他没机会发展才能。
佩里在1945年入伍,1952年从部队复员,和爸爸在阿拉斯加开了一家民宿,想从游客身上挣点儿钱,但根本没人光顾。父子两人之间矛盾激化,恨不得杀死对方。佩里对爸爸的爱,像水一样慢慢流干了。他离开爸爸,开始犯罪,坐牢。他的妈妈死了,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先后自杀,剩下的一个姐姐嫁了人,过上了安宁的生活。后来,这个姐姐给坐牢的佩里写信,隐含的意思是,你不要来打搅我好不容易获得的安静生活。佩里也不喜欢这个姐姐,杀了克拉特一家后,他对同伙迪克说:“我们杀人那一天,我唯一的遗憾是,我那个该死的姐姐没在那所房子里。”迪克回答说:“我也一直想,如果我前妻在那个房子就好了。”
佩里和迪克在墨西哥很快把钱花光,车也卖掉了。他们发现,在墨西哥更没法混日子。佩里的吉他被偷走,但他还保留着箱子,里面有他的信件、他的素描、他的摘抄本。他把行李打包,寄到拉斯维加斯。两个凶手搭车前往拉斯维加斯,开始公路之旅。
第三章开始,凶杀案有了突破性进展。佩里和迪克曾经在一家监狱里服刑,这座监狱的一个犯人,从收音机里听到了这桩凶杀案,他知道,这是佩里和迪克干的。这个犯人叫威尔斯,曾经给克拉特先生打过工。在他印象中,克拉特的办公室里有一个保险箱,里面总有一万美元现金。当地人都知道,克拉特从不带现金,理发都是开支票,可威尔斯却坚定认为,克拉特家里有一万美元。他在监狱里跟佩里和迪克说过这事,迪克当时就说,自己假释之后,要去抢克拉特的钱。他们还在监狱中推演了很多次抢劫计划。威尔斯以为,这不过是佩里和迪克在过嘴瘾,没想到这两个人出去之后,真的去抢劫、杀人了。
为了获得赏金,威尔斯向警方供出了佩里和迪克。很快,警方就发现了这两个人的行踪。12月30日,两人被警察拘留了。
1960年新年第二天,审讯开始。警察没有直接证据能证明,这两个人进过克拉特家里,如果他们自己不坦白,就不会受到审判。但佩里和迪克都违反了假释条例,于是,警察的审讯策略是,先让他们交代跟诈骗相关的罪行,详细讲述自己的行程。等聊到两小时之后,再追问11月14日这一天的行程,提出那桩凶杀案。
迪克先坦白了,他说,是我们干的,但我没杀人,是佩里把那四个人都杀了。佩里知道迪克已经坦白,也交代了自己的罪行。他对杜威警探说:“我从那个女孩的房间里搜出一个小钱包,像洋娃娃用的玩具钱包,里面有一枚一块钱的硬币,硬币从我手上掉下来,在地板上乱跑,我得跪着去够,就在那一瞬间,我仿佛灵魂出窍,看到另一个自己在一部滑稽电影里,这让我感到恶心,对自己有说不出的厌恶。迪克一直说什么有钱人的保险箱,可我却跪在这儿偷一个小孩的硬币,一块钱!还得跪着来捡。”佩里说,他觉得克拉特是个好人,可他跪在地上捡一块钱硬币的屈辱感太强了,所以他还是开枪了。
请注意,卡波特在这里运用了小说手法。佩里和迪克在杀人那一夜到底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这些都是卡波特后来在死囚牢里通过采访知道的。但整本书中卡波特自己都没有出场。他说,这本书不能有第一人称,要让读者直接面对警探和罪犯,不能通过记者的转述。佩里对卡波特说的话,必须改成他对别人说的。所以,在书中,佩里向警探杜威交代了罪行。“跪在地上捡一枚滚动的硬币”,是杀人案中一个重要细节。
在第四章,卡波特写了从审判到执行绞刑的过程。这桩案件发生在1959年11月,一个多月后抓获两名罪犯。案件第一次开庭是在1960年3月,法庭很快宣布,佩里和迪克二人判处死刑。但直到五年后,两名罪犯才被绞死。
在这起案件的审理中,心理医生作为证人出庭,卡波特也引用了一篇当年最新的心理学文章,帮助读者理解佩里的内心。站在不同的立场来看,卡波特这样做,的确有点像是在为罪犯开脱。
卡波特从1959年12月开始采访,而后他在瑞士、西班牙写作。1966年1月,《冷血》出版,中间有一大段时间,他不是都用来采访,而是在等待漫长的法律过程。两个凶手的死期不断延后,卡波特有充足的时间进入死囚牢采访,但把料都挖出来之后,两人还迟迟不被执行死刑,那这个故事就还没有结尾。
审判过程中,佩里翻供了。他本来说,是他杀了克拉特父子二人,迪克杀了两个女人,但后来又向警方供述,四个人都是他杀的。为什么翻供?因为佩里在法庭上看到迪克的妈妈非常痛苦。他说,如果这位妈妈认定自己的儿子没开枪,没杀人,也许心里会好受一些。佩里在被关押期间,还接待了当兵时的一个战友,那位战友叫唐纳德,佩里对唐纳德说:“我杀克拉特一家人,并不是他们伤害过我。我这一辈子受够了别人的欺负,克拉特一家是替别人还这笔债的。”
在这段对话中,佩里说:“我杀了这无辜的一家人,我后悔吗?不,我不后悔。半个小时之后,迪克就开始讲笑话,我们就哈哈大笑了。也许我们两个根本不是人,我的人性只够怜悯我自己。”
请注意,这段对话的安排也是卡波特的小说技巧。佩里被抓获,消息传出去之后,战友唐纳德来看望他。这不是说两人之间曾有多么深厚的友谊,唐纳德的弟弟患白血病去世了,所以他忽然有了一股悲天悯人的情怀,看到昔日战友犯罪入狱,同情心让他来探监。
卡波特给唐纳德写过一封信,让唐纳德描述他和佩里见面的场景,两人在监狱里都吃了什么。他对唐纳德说,佩里跟我说的一些话,我要写成是跟你见面时说的。为什么他要做这样的改动?记者要是从死囚犯嘴里挖出了一些有价值的东西,不是应该安在自己头上,这样显得自己的采访很厉害吗?但小说家卡波特不是这样考虑问题的,他要把对话安排在两个更有张力的对话者身上。唐纳德弟弟去世,他有了悲悯情怀。他到监狱里见佩里,佩里对他说,“我的人性只够怜悯我自己”。这句话放在这个语境下,才会显得特别有力量。我们可以从这个安排中体会什么是“非虚构小说”,真人真事,说的话也是真的,这是“非虚构”,但跟谁说的,在什么场景下说的,是“小说”。
当然,这样的安排也会遭诟病。《冷血》的结尾,写的是警探杜威在克拉特一家的墓地里,遇到了南希的同学苏珊,两人聊了会儿天。杜威想,如果南希活着,也该读大学了。这个结尾是虚构的,杜威没跟苏珊在墓地相遇过。但是,杜威并不反对这样的虚构,他很喜欢《冷血》这本书。杜威一家人跟卡波特成为朋友,他们去洛杉矶度假,卡波特安排他们去好莱坞参观。卡波特还在信中对杜威夫妇说:“你们是我书中的重要角色,你们会在我的书中永生。”
好,我们进入第二部分。来看看,为什么卡波特写这本书的过程也会带上传奇色彩,他如何让读者在充满同情心的氛围中,尝试理解一个杀人凶手的经历。
在小说《冷血》的结尾,警探杜威和南希的同学苏珊相遇。他们谈到,南希的以前那个男友博比结婚了。案发时,博比17岁,还被当作嫌疑犯盘查了一段时间,过了几年,刚满二十岁就结婚了。博比现在还活着,有四个孩子八个孙子。
他曾经跟记者说,当年卡波特来采访,好多人都不愿意跟他说话,更愿意跟卡波特的助手哈珀·李说话。哈珀·李,就是《杀死一只知更鸟》的作者。1959年底,她跟着卡波特来村子里采访,卡波特给她的报酬,放到现在差不多相当于一万美元。卡波特说,他为了写这本书花了八千美元。为了得到一个好故事,作者是要付出一定成本的。
《纽约客》杂志耐心等待这篇报道。他们1959年派卡波特去采访,到1965年秋天才连载发表。《纽约客》有一个传统叫“事实核查”,记者外出采访,事实核查员会给采访对象打电话,询问采访对象,某月某日,你是否接受了我们记者的采访,你是否说了这样的话等等。事实核查,可以杜绝记者编造新闻。因为卡波特的这部《冷血》,事实核查员坎贝尔,拜访了很多采访对象,给警探杜威提了一连串问题。但最核心的采访是卡波特在死囚牢里完成的,事实核查员并没有进入监狱。
卡波特为什么对佩里这个人感兴趣?可能是因为两人童年经历有点像。卡波特的妈妈妮娜,是个乡下姑娘,16岁生下卡波特之后,就把儿子留在阿拉巴马州的乡下,让亲戚照看,自己嫁给了一个纽约商人,而后才把卡波特接到纽约,所以,卡波特的童年也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
在电影《卡波特》中,他曾经有一段台词说:“我感觉自己跟佩里是兄弟,都有一个酗酒的妈妈,妈妈都不太愿意照顾孩子,有一天我从前门离开家,佩里从后门离开了家。”这段台词说明了,卡波特面对杀人犯佩里时为什么会有一种心有戚戚的感受。两个童年经历相似的男孩,一个从前门出来,在纽约读完了高中,开始工作,有机会发展自己的才能,成为作家。而另一个从后门出去,他喜欢音乐,能弹会唱,喜欢画画,喜欢读书,却没机会发展自己的才能,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
卡波特当时是纽约的时髦作家,但阿拉巴马州的童年生活还是给他留下了烙印,哈珀·李和卡波特是发小儿,《杀死一只知更鸟》写的就是阿拉巴马州小镇上的故事,哈珀·李对小镇上的村民也很有同理心,能跟他们聊到一起去。有评价说,这本《冷血》有悲天悯人的情怀,的确是这样,但这种悲悯情怀可不是只针对佩里这个杀人犯的。卡波特在《冷血》中非常注意构建同理心的氛围,在他的笔下,好像人人都具有同理心,都能感受到另一个人的处境和心境。
我们通过小说的第一章,来看看两个很有同理心的人。一个是克拉特先生,克拉特带着儿子去参加俱乐部的活动,跟一位日本移民同行。那个日本女人说:“我们打算搬家,搬到别的州,买一块地经营自己的农场。”克拉特对这位日本移民表现出了同理心。听到对方一家要离开,他有些难过,舍不得邻居离开,他知道开拓自己的事业并不容易。回到家,克拉特发现早先那位保险推销员一直在等他签合同,他签下一份价值四万美元的寿险合同。跟克拉特一样,这位保险推销员也很有同理心。忙活了一年,他终于敲定了这笔生意,但他知道,克拉特先生签字的时候,正在经历一种“庄严时刻”。一个人买寿险的时候跟写遗嘱的时候,心里都会有死亡的念头,这时候最好不要多嘴。这位推销员很有共情能力,他后来听到克拉特遇害,非常震惊,克拉特开的支票还在他身上,从程序上讲,这个合同还没有完成。这位推销员说:“从法律上,我们不必赔偿,但道义上是另一回事,我们决定按照道义办。”
在这本书中,同理心有时会表现为,说两句通情达理的话,有时表现为适时的沉默,有时表现为陪伴。惨案发生后,博比接受不了事实,头天晚上还在一起看电视的女友被杀死了,他不吃不喝,非常难受。
卡波特在书里写到博比14岁的弟弟,他知道哥哥在经受什么,默默陪在博比身边。博比呆坐着,他也呆坐着,博比在农场上漫无目的地走,弟弟也跟着走。这是兄弟之间的心意相通。卡波特还写到了,人对动物的同理心。村子里的人都知道,克拉特家养的那条狗最怕枪,看到有人背着枪就会跑开,所以他看到凶手肯定跑开了。女儿南希遇害后,她养的猫被同学苏珊收养了。苏珊还想收养南希的一匹马,那匹马岁数很大了,后来克拉特家的财产被拍卖,有人买走了这匹马,苏珊想,但愿这匹马能得到善终。
案件发生之后,跟克拉特相邻的人不禁要问,克拉特这样的人勤劳致富,待人友善,他这样的美德难道就随着枪声化为乌有?我们以后就要担惊受怕,互相猜疑吗?这就是卡波特在这部小说中想要着力描写的:一桩凶杀案给当地人造成的影响。
1959年,美国还沐浴在二战胜利,以及随之而来的经济繁荣中。克拉特所在村子的地理位置几乎是在美国的中心。克拉特是一个正直、可靠的道德楷模,他去世多年后,当地人还给他立了一块纪念牌,说他参与了当地学校、医院、教堂的建设,曾担任当地小麦种植者协会的主席。
博比接受采访时说:“克拉特先生在我的生活中产生过很大影响——他这样的人往往会激励你,让你知道自己的人生该怎么度过。”克拉特代表着美国秩序的一面。而佩里和迪克来自美国的另一面,浮躁、亵渎神明、无根、迷失,克拉特所具有的道德力量,在佩里和迪克的环境中明显缺失。当这两个层面的人相遇时,悲剧常常发生。
克拉特基本不用现金,家里更没有保险柜,可佩里和迪克却认定,克拉特家有一个保险柜,里面有一万美元现金。这在犯罪小说中可能是一个荒唐的动机,连人家有钱没钱都不知道,就去抢劫杀人,可这混乱的一面就是这样没有理性,他们几乎相信自己的幻觉。
佩里有一张藏宝图,他相信,墨西哥海边有一艘西班牙沉船,里面的宝贝价值六千万美元,打捞这艘沉船上的宝贝就能发大财。抢走克拉特的一万美元,就能到墨西哥,到墨西哥就有更多的钱,可佩里根本就不会游泳。
杀人之后,迪克绝不承认自己在保险箱的真假上判断错误了,他只强调没有目击证人。这两个杀人凶手之间缺乏信任,暗暗在比较谁更心狠手辣,更有男子气概。
理性、代表秩序的克拉特,被非理性、代表混乱的佩里及迪克所杀,这是《冷血》触动人心的地方。我们都渴望做理性的人,在秩序中勤劳工作,我们也害怕那些非理性的混乱和暴躁的人,他们控制不住自己的暴怒。
因为卡波特在书中铺陈了一个同理心的氛围,所以,他写佩里的迷茫经历才不会显得突兀。读者在充满同情心的氛围中,才可能去理解一个杀人凶手的经历,听他讲述自己跪在地上捡硬币时所感到的屈辱,听他说到自己的人性只够怜悯他自己,然而,受害者身边的人不会同情罪犯,他们大部分都认为《冷血》这本书没有站在克拉特家一边,而是更偏向凶手那一边。
卡波特在采访中记下了两千页笔记,随后几年,他很多时间都呆在西班牙和情人一起写作。他知道自己将要写出一本杰作。他跟杜威警探一家一直频繁通信,细节上的问题,还会写信追问。
1963年,佩里和迪克上诉逃脱死刑执行日期。卡波特也向杜威抱怨说,自己已经为这本书付出太多的精力,如果拖延两年才能执行死刑,就会非常焦虑。这是他内心的真实想法,他同情佩里,也会给他写信。但同时,他也希望死刑能够早点儿执行,不要耽误自己的杰作。
1966年11月,卡波特举办了一场巨大的化装舞会,出席者都身穿黑色或白色礼服,他们在庆祝《冷血》这本书的成功,这是纽约社交圈的一次盛会,卡波特成为美国当时最负盛名的作家。不过,他后来再也没有写出什么像样的作品。1984年,卡波特因酗酒和毒品去世,没能活到六十岁。
好,《冷血》这本书的精华内容就为你讲述到这里。我们总结一下本期内容。
第一,美国作家杜鲁门•卡波特,初入文坛时给一些女性时尚杂志写小说,其代表作是《蒂凡尼的早餐》。1959年11月,他看到霍尔科姆村的一起凶杀案,就跑去那里采访。他认定,这起案件可以让他写出一本非虚构小说。《冷血》1966年1月出版,当年售出30万册,至今在美国销售超过500万册,成为一部经典之作。这部作品让卡波特从一个写时髦小说的作家,变成一个写美国社会面的重要作家。
第二,《冷血》这本书象征了两个美国的遭遇,一个美国是克拉特先生代表的秩序、信奉上帝、勤劳工作、待人友善;另一个美国是,佩里和迪克所代表的混乱、穷困、没有理性和狂怒。这两个层面发生碰撞时,悲剧就发生了。从社会层面看,这样的悲剧也没有解药。最近几年,不管是一些美剧还是美国很多图书,都在讲美国底层的社会问题,卡波特很早就在《冷血》中,写到了这类问题。
第三,卡波特通过这部作品,开创了“非虚构小说”这个文体。真人真事,采访扎实,但写作时,卡波特用了小说的手法,也虚构了一些场景。这种手法后来也被许多作家运用,但现在的“非虚构作品”都不再允许作者用小说手法来篡改事实。
第四,卡波特写《冷血》的过程颇有传奇色彩,他进入死囚牢采访佩里和迪克。据说有一次佩里拿着一支圆珠笔,要扎进卡波特的眼睛里。好莱坞将卡波特写《冷血》的故事拍成了电影,其中有一幕是,佩里得知这本书的书名是《冷血》后勃然大怒,他不承认自己是冷血的。
《冷血》这个书名确实耐人寻味,卡波特的妈妈一直想成为纽约上流社会的一员,卡波特完成了妈妈的心愿,成为上流社会喜欢的作家。但让他达到写作顶峰的,正是那个从小被遗弃的,没有机会发展自己才能的穷苦孩子佩里。所以,你也可以说卡波特是冷血的。
以上,就是本期音频的全部内容。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 美国作家杜鲁门•卡波特,根据一起凶杀案,写出了一本非虚构小说《冷血》,这部经典之作让卡波特从一个写时髦小说的作家,变成一个写美国社会面的重要作家。
2.《冷血》这本书象征了两个美国的遭遇,一个美国是克拉特先生代表的秩序、信奉上帝、勤劳工作、待人友善;另一个美国是,佩里和迪克所代表的混乱、穷困、没有理性和狂怒。两个层面发生碰撞,悲剧就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