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像我这样的机器》 黄昱宁工作室解读

《像我这样的机器》|黄昱宁工作室解读

关于作者

伊恩·麦克尤恩,英国作家。从1974年开始,麦克尤恩在伦敦定居,次年发表的第一部中短篇集就得到了毛姆文学奖,此后他的创作生涯便与各类奖项的入围名单互相交织,其中,《阿姆斯特丹》获布克奖,《时间中的孩子》获惠特布莱德奖,《赎罪》获全美书评人协会奖。近年来,随着麦克尤恩在主流文学圈获得越来越高的评价,在图书市场上创造越来越可观的销售记录,他已经被公认为是英国的“国民作家”,他的名字已经成为当今英语文坛上“奇迹”的同义词。

关于本书

这部小说是麦克尤恩的第十五部作品,它讲的是一个发生在“平行世界”的故事。在1982年,人们可以网购几乎和真人看不出差别的机器人。故事的主要剧情是一对男女邻居和机器人之间的三角恋,麦克尤恩还在故事中不动声色地拽进来各种支线剧情,把读者引到最后的道德困境,设身处地地陪着主人公一起两难,并思考:人类跟人工智能打交道的道德伦理是什么?

核心内容

第一,《像我这样的机器》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平行世界”的故事。在故事里的1982年,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之父艾伦·图灵没有被逼自杀,他让逼真的机器人成为可能,人们可以网购几乎和真人看不出差别的机器人。

第二,这个故事有一条主线剧情和四条支线剧情。主线是男女邻居和机器人亚当之间的三角恋。最主要的一条支线是女主人公曾经诬告别人强奸,这时候男友和机器人男友该如何抉择。

第三,麦克尤恩想让自己的小说留在人们熟悉的世界,提醒人们,历史上怎样一个微弱的转向或者岔路,能造成多大的不同。

第四,麦克尤恩想借机器人来看人类自己,也就是说,当我们用一些假定的美德和一种无所不知的智能来审视我们自己,会看到什么?而我们人类要如何接受机器人的审视。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本期音频为你解读的是英国小说家伊恩·麦克尤恩的作品《像我这样的机器》。

这部小说在2019年4月出版,截至2019年还没有被翻译成中文版。小说的英文名称是 Machines Like Me,我们把它翻译成了《像我这样的机器》。它讲的是,在1982年,人们可以网购几乎和真人看不出差别的机器人。显然,这是一个发生在“平行世界”的故事,在故事里的八十年代,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之父艾伦·图灵没有被逼自杀,而是在监狱里想出了计算机科学的技术突破,让逼真的机器人成为可能,这才有了小说里的故事。

故事的主要剧情是一对男女邻居和机器人之间的三角恋,麦克尤恩还在故事中不动声色地拽进来各种支线剧情,把读者引到最后的道德困境,设身处地地陪着主人公一起两难,并思考:人类跟人工智能打交道的道德伦理是什么?

这部小说是麦克尤恩的第十五部作品。麦克尤恩被称为“英国国民小说家”,是当代英语小说界的最高奖项“布克奖”的得主,他曾经6次入围这个奖。麦克尤恩的每一本小说,几乎都能毫不费力地在畅销榜上一路飞升;在英国的各级英语考试中,也时常会考到对麦克尤恩的文本的分析。

现在,让我们直接进入故事。

故事的叙述者叫查理·弗兰德。他三十二岁,住在伦敦南部的一个小公寓里面。上学时,查理读过物理和人类学,还当过律师,后来因为在税务上造假就被除名了。之后,他又试过各种各样的快速致富法,但都失败了。他一直在破产边缘,靠着在网上炒股过活。

现在,因为图灵带来的数字革命,人们可以抢购第一批生产出来的25个仿真机器人,12个男性机器人叫亚当,13个女性机器人叫夏娃。机器人的价格比较高,得八万六千英镑。巧的是,查理母亲过世后留给他一栋房子,把它卖了之后正好够买机器人。而查理一直都对人工智能很痴迷,他崇拜图灵,甚至还写过一本关于人工智能的书。

查理买了一个男性机器人亚当,“开箱”后读者可以看到,亚当“身形结实,肩膀宽阔,深色皮肤,浓密的黑头发向后梳……似乎有些鹰钩鼻,透露出凶悍的脑力”。在很干脆的开箱之后,麦克尤恩把机器人的开机时间拉得很长,说必须要等十六小时之后机器人才能活过来。

我们正好用等开机的时间认识一下女主。她叫米兰达,比查理小十岁,正在读博士,念的是“社会史”。她住在查理楼上,查理对她别有所图。查理花天价买机器人的时候,心里其实还打了另一个算盘,因为机器人的性格特质需要用户自己设置,他想把其中一半的选择题给米兰达去做,这样就能营造出两人一起抚养了一个孩子的错觉。

亚当开机后,查理邀请米兰达下楼一起吃饭,一起体验亚当。在这段讲述中,读者可以见证到科技的神奇。亚当没有停顿和迟疑,就自己穿好了查理的衣服,他绕着餐桌走路时也丝毫看不出机械的痕迹。他可以给菜谱提出非常微妙、老道的建议,甚至还会开红酒。当查理和亚当听见米兰达下楼的脚步声时,亚当突然警告查理不要完全相信米兰达。被查理质问之后,亚当解释说:“她有可能是个深谋远虑、用心险恶的骗子。”这时,米兰达正要进门,这个话茬就先搁置了。

这一顿饭请得很值,查理和米兰达当晚就同床共枕了,然后第二晚在米兰达家,第三晚在查理家……刚开始,米兰达觉得亚当有点诡异,因为这个机器人的皮肤是暖的,还用舌头和声带发出声音。不过,米兰达对亚当的头脑也很感兴趣,因为他掌握全世界所有的知识,词汇量相当于莎士比亚。生活中有了亚当,查理和米兰达的恋爱谈得顺风顺水。

不过有一天晚上,他们俩聊到了英国和阿根廷爆发的马岛战争,以及战争中的道德观,俩人吵了起来。米兰达从桌边起身的时候,椅子在地板上向后划出“呲呀”一声,查理明白,今晚他是要一个人睡了。米兰达跟亚当说:“如果你愿意的话,就留在楼上(我这里)充电好了。”

查理一个人回到楼下,正要穿过客厅去倒酒时,突然听到了楼上的一些声音,他明白,自己被亚当戴绿帽了。查理最初的反应当然是去阻止他们,小说中原话是“像个小丑般的丈夫冲去卧室”,但他转念又想:“我的处境有很刺激的一面,不只是其中的欺骗和发现,也在于它很新,很有创意,我是第一个被电器戴绿帽的人。”

第二天,查理跟米兰达对峙昨晚的事,却被米兰达引导成了一场理性讨论:跟机器人发生亲密关系到底算不算出轨。讨论后,查理想把亚当关机,关机的方法是长按亚当脖子后面的那颗痣,但亚当下意识地反击,把查理的手腕捏骨折了。然后,查理和亚当之间又开始了一场大讨论,亚当告诉查理:“我们同时爱上了一个女人,在这种情况下,其中一个关停另一个的意识是不对的。”讨论结束后,他们之间的矛盾似乎消除了。亚当就像才想起来一样,补了一句:“哦对了,我已经把我的关机键废除了。”查理根本来不及反应,就答应说:“嗯,很明智。”不过,查理还是要求亚当保证,不再跟米兰达发生关系。

小说写到这里,很像是到了一种在道德和人性之间选择的时刻,似乎麦克尤恩当初想写这本小说,就是瞄着这个局面来的。其实,小说才进行了不到一半,接下来,我们进入到麦克尤恩的炫技时段,好几条支线剧情开始朝着出乎意料的方向射出。在麦克尤恩的小说里,出乎人们意料的叙事机关是他的标志性特色,谜底的揭晓时刻往往会给读者带来极大的快感。 今天的解读,为你列举了小说里4条支线。

先来看第一条支线,还记得亚当在饭局前的警告吗?他对查理说,米兰达可能是个骗子。事实上,米兰达污蔑说有个人强奸了她,把那个人送进了监牢。查理直截了当地质问她,米兰达就坦白了整件事的来龙去脉。原来,她少年时最亲密的好朋友,被那个人强奸,受害者为家人着想,求米兰达不要说出来,米兰达答应了。但是后来,那个朋友自杀了。米兰达处心积虑想要为朋友报仇,就勾引了那个男子,污蔑他强奸了自己,并成功说服了陪审团。这个男子的刑期判了六年,后来减到三年。眼下,那个男人就快出狱了,他还放出话来要弄死米兰达。

第二条支线是米兰达的父亲。他是一位老派的大牌作家,脾气不好,身体状况也很差,一直在生各种各样的病。米兰达带着查理和亚当去见父亲。发生在这里的一场戏,可能是整部小说的喜剧巅峰。他们几个人一起聊天,聊文学,机器人亚当简直无所不知,像蒙田的英文版本、莎士比亚的文字出处等等,他卓有见识、出口成章。米兰达的父亲对他相当满意。过了一会儿,米兰达的父亲跟查理一对一相处了一会,聊了几句。这位父亲对查理说,“我看透你了,我甚至听得见你头脑里程序运转的声音”——原来,他把查理当成了机器人。

第三条支线跟一个神秘的小孩马克有关。在小说开始讲述后不久,查理无意间在公园里看到一个母亲对自己的小孩举止粗暴,他本来不想管,后来实在忍不了就上去制止。旁边又出来一个像是小孩爸爸的人,双方你来我往吵了几句。突然,孩子的爸爸问查理:“你要这孩子吗?你这么懂孩子,你带回去养啊!”结果,查理就真把孩子带走了。之后,查理和米兰达把孩子的抚养权让给了政府,但快到小说结尾的时候,米兰达坦白,她其实一直有去探望马克,希望查理能和她一起领养这个孩子。因为在领养程序里,申请人不能有犯罪记录,于是,马克的幸福,又成了最后米兰达作伪证这个法律纠纷中的重要考虑因素。

第四条支线是不时出现的图灵本人。他的第一回出现是查理生日。查理和米兰达出去吃饭,正巧看见偶像图灵和他的男朋友。吃完饭后,酒精战胜了羞涩,查理上前搭讪,但图灵和他男友用最简单的答复把他敷衍走了。不过,查理告诉图灵,他买了一个机器人,还给图灵留了张自己的名片。没过多久,查理居然接到了图灵的电话,让查理去见他。见面后,图灵跟查理聊了聊这款机器人的售后反馈,图灵说,有好几台机器人都出现了自残、自杀、变疯、自己开启老年痴呆进程等种种情况。图灵还给查理开了个小讲座,大段大段地讲解自己的个人经历,讲人工智能的发展史。图灵在故事最后一幕中的戏份很重。

在故事的结尾,机器人亚当叫米兰达去自首,查理则在考虑,要不要为了女朋友干掉亚当。后来,查理做出了选择。不过,他被图灵叫过去训了一顿,上了一堂人工智能伦理课。

到这里,我们已经了解了《像我这样的机器》的主线剧情和四条支线剧情。主线是男女邻居和机器人亚当之间的三角恋。最主要的一条支线是女主人公曾经诬告别人强奸,这时候男友和机器人男友该如何抉择。另外三条支线是他们去米兰达父亲家里拜访;查理从公园捡来了一个小孩马克;以及在故事情节里飞进飞出的艾伦·图灵。

把情节简单罗列出来,不免给人一种感觉,就是,这些都是人工痕迹非常明显的激烈剧情,读的时候真的不会出戏吗?对于麦克尤恩的小说,不管评论界还是大众,基本都有一个共识:他可以很巧妙地不让你觉得突兀、出戏。就像《华盛顿邮报》评论这本书时说的:“麦克尤恩不仅是最优雅的在世作家之一,如果要比在日常生活的范畴中如何构建道德困境,也很少有人比他更聪明机敏。”

从麦克尤恩出道开始,几乎在他的所有作品中,你会感觉到他始终追求的,也是他最引以为傲的,就是如何创造各种不可思议的情境,然后让你觉得一切都顺理成章,甚至不这样干就不合理。在《像我这样的机器》中,他不动声色地拽进来各种故事线,就为了引到最后的道德困境,让我们设身处地地陪着查理和亚当一起两难,思考对待机器人的伦理,考验人性本身。

在麦克尤恩的作品脉络中,《像我这样的机器》和我们之前为你解读过的《甜牙》,都是他最近十年的作品。有些人把他这十年的作品称为“想法小说”,因为它们最初都是由一个核心想法推动,然后麦克尤恩再构建故事去容纳这个想法。比如,《甜牙》写的是冷战和间谍,《像我这样的机器》写的是人工智能。麦克尤恩相信,小说这个形式足够宽敞又足够的柔韧,能让小说家探讨最新、最难下嘴的话题,同时他自信有本事把它写成一个让读者沉迷的故事。

麦克尤恩本人一直很关心人工智能的发展,尤其是它在文学中的变体。说到像人一样的机器人,在文学中早就不新鲜了。早在1886年,就有法国作家写过一本《未来的夏娃》,男主人公把老婆换成了爱迪生发明的机器人。我们现在经常听到的“安卓”(Android)是机器人的一种说法,这个说法就是从《未来的夏娃》里来的。

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图灵曾经预言说,只要再给他十年,就能造出一个可以思考的机器。电影《我,机器人》里有著名的机器人三定律:一,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或者因为不作为让人类受到伤害;二,除非违背第一定律,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的命令;三,除非违背第一及第二定律,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这三个定律是科幻作家阿西莫夫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提出的。当时的人们,总怕机器人太厉害,要伤害人类。

后来人们逐渐发现不是这么回事。让机器人接个皮球,或者解决电池续航时的发热,这些问题直到今天都没有真正解决。所以到了八九十年代,机器人在小说中出现的频率和热度明显下降。

近些年出现了数字革命,大家好像又认为人工智能近在眼前。不过,这时候的人们意识到了一件事,就是人工智能未必要有人形,比如苹果的Siri和谷歌的Alpha Go。再比如,在电影《她》(Her)里,女主是一个声音,不但能帮人查天气,还能跟人谈恋爱。

特德·姜是近年来口碑极佳的科幻作家,他写过一个短篇《软件体的生命周期》。据说,这篇文章描述的内容比较接近现在人工智能的真实进展。小说中,人物的很多生活都发生在虚拟的平台上,在虚拟的世界里,有人会设计出讨喜的物种给人们当宠物,人们要自己教这些虚拟生物杂耍、说话,它们不一定听话,也不一定成才。这个故事想告诉人们,不管人工智能有没有形体,不管你能不能看出来它们不是真正的生命,只要它们有意识,你就不忍心对它们为所欲为。

麦克尤恩的这部小说和这些科幻故事不一样。虽然文本中有大量科技知识作为叙事的基础,但他的醉翁之意显然不是科技研讨,他关于机器人的想象,也会刻意地跟真实年代的情况构成反差。他在采访里说,谁也不知道机器人能发展成什么样,所以谁也不要说他瞎扯。

其实,麦克尤恩是借机器人来看人类自己。也就是说,当我们用一些假定的美德和一种无所不知的智能来审视我们自己,会看到什么?而我们人类要如何接受机器人的审视。

《像我这样的机器》整体上还有一个荒唐的地方。就是如果我们把它看成是科幻小说,它其实一点也不“幻”。在麦克尤恩描写的八十年代,一个完全可以乱真的机器人都已经投入生产销售了,但生活的其他方面却没有变化。《纽约客》的书评说,人形机器人就跟可以飞的汽车一样,太过时了,大家已经幻想它幻想了一个世纪了。《洛杉矶书评》也说,麦克尤恩领了一只大象到了房间里,但又嫌重新安排家具太麻烦。

其实这个问题麦克尤恩正面回答过,还引起了不小的争议,大致就是他看不起科幻小说,说自己绝对不会去写科幻小说。在一次访谈里,麦克尤恩说,一个完全重新想象出来的宇宙对他来说是没有意思的,他想让自己的小说留在我们熟悉的世界里,提醒我们,历史上怎样一个微弱的转向或者岔路,能造成多大的不同。

比如,本书里的八十年代跟现实中的主要分岔是图灵没有死。1952年,英国政府让图灵选择是坐牢还是化学阉割,历史上的图灵选了化学阉割,后来觉得太屈辱,两年后就自杀了。麦克尤恩在小说里,让图灵选择坐牢,他在监狱里想事情,最后想出了计算机科学的技术突破,成了数字时代的领军人物,也让逼真机器人的出现成为可能。

熟悉八十年代的读者看到小说会觉得非常真实,但麦克尤恩又像知识问答一样撒满了各种各样的小谜题,时刻提醒读者这是小说,这样做既让叙事显得特别轻盈,又让读者能时时参与进去。比如,在故事中的1982年,那时刚打了马岛战争,跟现实中不一样的是,英格兰输给了阿根廷,之后也直接造成了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下台。再比如,在麦克尤恩版的1982年,约翰·列侬没有遇害,披头士乐队重组了,但反响很一般。

在《像我这样的机器》里,人物还会突然长篇大论起来。米兰达和图灵都自顾自地说了不少,亚当了解并掌握人类文明史中的所有文学,他预测说小说会消亡,因为之前的小说都建立在人的各种各样的失败之上,建立在人跟人的误解之上,但是当科技发展到了一定程度,人类可以完全理解彼此的意识,小说就没得写了,大家都只写俳句,因为俳句是描绘某一个时刻的事物或情绪本身。比如,亚当就给米兰达写了几千首俳句情诗。麦克尤恩在访谈里说,亚当的预测当然不是作者的观点,也不是什么严密的论证,而是机器人刚接触文学时,就跟我们年轻时一样,对文学有很多新奇叛逆的大想法。

对于麦克尤恩晚期的作品,有一种常见的抱怨是,把这么多精巧的设计、巧合和悬疑融合到一起,不免有一种文学大师故意把游戏难度调高、自娱自乐的味道。实际上,麦克尤恩在小说的构思、情节的进展上,设置出这些略感难以置信的局面,是为了让自己的思考能进入那些大多数作家不愿、不敢或是不知道该如何涉足的领域,但他又始终会把自己束缚在现实主义的规则之内,所以他不管写什么,目光始终不曾离开人类生活的真实处境。

作为一个在技法上已经无可挑剔的小说家,麦克尤恩还会在每本小说里进入新的领域,探究新的哲学、社会命题,让思考变成不可思议的故事,又让故事变成优雅好读的小说,这本身已经非常难得。有些资深的读者对他或者对他最新的几部作品有所保留,其实也是他们对这位朝气蓬勃的小说家麦克尤恩寄予了更大的期望而已。

到这里,《像我这样的机器》这本书的精华内容,已经为你解读完了。下面我们总结一下:

第一,《像我这样的机器》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平行世界”的故事。在故事里的1982年,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之父艾伦·图灵没有被逼自杀,他让逼真的机器人成为可能,人们可以网购几乎和真人看不出差别的机器人。

第二,这个故事有一条主线剧情和四条支线剧情。主线是男女邻居和机器人亚当之间的三角恋。最主要的一条支线是女主人公曾经诬告别人强奸,这时候男友和机器人男友该如何抉择。麦克尤恩通过各种支线剧情,让读者设身处地地陪着主人公一起两难,并思考:人类跟人工智能打交道的道德伦理是什么?

第三,虽然这部小说讨论的是人工智能,但它一点也不“科幻”。一个完全重新想象出来的宇宙对麦克尤恩来说是没有意思的,他想让自己的小说留在人们熟悉的世界,提醒人们,历史上怎样一个微弱的转向或者岔路,能造成多大的不同。

第四,麦克尤恩想借机器人来看人类自己,也就是说,当我们用一些假定的美德和一种无所不知的智能来审视我们自己,会看到什么?而我们人类要如何接受机器人的审视。

撰稿:黄昱宁工作室 脑图:摩西工作室 讲述:徐溟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