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树》 黄昱宁工作室解读
《人树》|黄昱宁工作室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书是小说《人树》,人类的人,树木的树,也有人把标题翻译成《人类之树》。这个标题是个象征,人类探索的历史就像树木一样,代代延续,永不停止。
《人树》讲述了一个家庭两代人几十年的经历。小说的主角叫斯坦·帕克,是澳大利亚一个拓荒者,整本书以他的一生为主线,讲了他跟妻子如何在丛林中拓荒创业、生养儿女,如何应对各种天灾人祸,直到他去世。
小说的作者叫帕特里克·怀特,是澳大利亚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诺奖组委会称赞说,他用史诗般的气概和刻画人物心理的叙述艺术,把澳大利亚文学带到了全世界面前。怀特的文学成就,离不开他独特的艺术风格。他虽然是澳大利亚人,小说的背景基本上是澳大利亚,但他的创作风格并不仅仅局限于澳大利亚本土,而是有更广阔的世界共通性。比如,澳大利亚传统文学关注的是,人与外部世界、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而怀特更关心人,关注人的内心世界,他把澳大利亚文学的创作主题拓展到精神世界上。
可以说,怀特是澳大利亚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而在他的创作生涯中,第一座重要丰碑就是今天为你解读的《人树》。怀特从1950年开始创作这部作品,作品在1955年发表后,立刻在欧美文学界引发巨大反响。他把澳大利亚当时的现实情况,与现代主义文学技巧融合在一起,通过斯坦一家,展现了二战后澳大利亚社会中人们的精神危机。虽然经济繁荣发展,生活变得富足,可人们的精神世界一片荒凉,过着空虚无聊的生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变得冷漠疏离。
怀特不仅描绘了这种精神危机,还一直在思索如何摆脱这种危机。关心人的精神追求,探索人的精神世界,是怀特的基本创作主题之一,他笔下的人物总是在探索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寻找生活的真谛。这些人生大问题,可能永远也没有标准答案,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去思考、尝试解决它们,并从中有所收获。怀特一生都在探求这些问题,他的思考也值得今天的我们了解。
好,今天的解读有三部分。第一部分,我们简单了解下怀特的生平,看看他是在什么背景下创作《人树》的。第二部分,我们进入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第三部分,我们通过斯坦一家,具体了解下《人树》里展现的精神危机,以及,在怀特看来,该如何摆脱它。
好,我们进入第一部分。
我们知道,怀特是澳大利亚人,跟同辈人相比,他还有个不一样的地方是,他从小就在英国和澳大利亚之间穿梭。
1912年,怀特在英国出生,半岁时被带回澳大利亚。他的父母都是澳大利亚农场主家庭出身,家庭条件优渥。小时候的怀特,在悉尼一个农场度过童年,他从小就喜欢文学,9岁时读了莎士比亚的戏剧,10岁还写了一个自己的剧本。十几岁时,怀特去英国接受公学教育,几年后返回澳大利亚。大学时,他又去了英国,在剑桥大学学习现代语言。
大学期间,怀特的生活很丰富。他开始创作诗歌,还出版了诗集。他读了大量英国、法国、德国的文学作品,受到乔伊斯、D.H.劳伦斯等现代作家的影响。同时,他也在欧洲四处游历,了解了多个国家的文化。二战中,他还曾为英国皇家空军情报部门工作过。1940年前后,怀特发表了两部长篇小说,虽然没能引起文学界的重视,却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他的文学之路。
1948年,怀特回到故乡澳大利亚定居。起先,他经营过农场,养花种菜,过了一段农场生活,但他又决定专职从事写作。对于这个转变,他曾经在自传文章《回头的浪子》中解释过,他回到故乡后意识到,澳大利亚人的物质生活变丰富了,可精神上却是苍白的。他在文章里说:“四周伸延着澳大利亚的巨大虚空,在那里,思想是最空洞的;在那里,富人就是重要人物;在那里,教师和新闻记者统治着一切精神领域;在那里,漂亮的青年男女透过毫无判断力的蓝眼睛注视着生活。” 看到人们过着空虚无聊的生活,他不由自主地开始构思《人树》。
1955年,《人树》发表,这部小说被公认是怀特的第一本经典之作,标志着他在创作主题、风格上走向成熟。此后,怀特进入文学创作的全盛期,出版了包括《风暴眼》在内的多部作品。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文学写作,他还是一位积极的社会活动家,支持维护澳大利亚原住民的权益,反对核武器,注重环境保护。1973年,怀特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怀特在欧美文坛获得巨大关注,但他在故乡却一度遭到冷遇。很长一段时间,他的作品在澳大利亚都处于毁誉参半,甚至被忽视的境地,当地不少评论者其实不太明白他的作品想要表达什么。《人树》出版时,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这位作家已经回悉尼定居好几年了,书店里也几乎找不到他的作品。这种冷淡的局面,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有所改善。
为什么会这样?一方面是因为怀特的性格。他性格张扬,有些言论很激进,受到不少舆论的非议。他对待评论界和学术界的态度,始终都不太友好,比如,他会拒绝出席研讨会,不接受荣誉学位,他还反对外界过度解读自己的作品。但更主要的一个原因是,怀特独特的创作风格,尤其是创作主题和语言,当时都给澳大利亚文坛的传统带来了挑战。
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是澳大利亚文坛的主导力量,大家的创作主题基本都以人与自然或者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为主,而怀特想在作品中深入探索人类的精神世界。在语言方面,大部分澳大利亚作家都遵循写实的传统,用的是新闻报道般的语言,而怀特会在作品中大量使用意识流、象征主义、反讽等现代主义写作技巧,把故事情节和人物的内心世界糅合在一起。这些技巧让怀特形成了“刻画人物心理的叙事艺术”,他的作品也具有一定的深意和哲思,而这些都是当时的澳大利亚传统文坛欠缺的。不过,随着时间的沉淀,人们对怀特的了解增多,评论者基本认可了他的文学成就,他在澳大利亚文学史上的地位也逐步确立。
回到《人树》,我们来看看,怀特是在什么背景下进行创作的。在小说中,主人公斯坦一家的住地,渐渐从荒野变成乡镇。而怀特写《人树》的时候,澳大利亚的人口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大量农村居民开始朝城镇移居,社会观念也随之变化。20世纪五十年代,澳大利亚社会盛行过一种“澳大利亚梦”,人们向往拥有自己的房子、汽车,过上富足的生活。怀特看到,富足生活的背后是人们精神世界中的空虚,人与人的关系变得虚伪、冷漠,金钱至上的风气在社会上盛行。他就想通过《人树》来提醒人们,单纯朴实的生活才是人追求的根本,物欲并不值得追求。怀特在《回头的浪子》这篇自传文章里,也说到了他创作《人树》的动机,“我试图通过一对平凡男女的生活,在书里尽可能涉及生活的每一个方面。但与此同时,我要在平凡的背后发现不平凡,发现神秘和诗意。因为正是这一切,让这些人的生活——包括我回来后的生活——变得可以忍受。”
接下来,我们进入《人树》的故事情节。
主人公斯坦·帕克,出生在澳大利亚一个普通小镇。父亲是个铁匠,酗酒成性。母亲当过教师,希望斯坦能去当传教士,或者像自己一样去教书,可斯坦都不愿意。父母去世后,斯坦来到一片他继承来的荒地,打算开始新生活。这块荒地被人们称为“帕克家的地”,斯坦在丛林里清出一片空地,建起一座小屋。后来,他去城里探亲时认识了妻子艾米,把她带了回来。
夫妻两人在荒地上建起了一个小型农庄,种菜、养牛。随着农庄规模扩大,周围也有了人迹,渐渐,这里成了一个小村镇,甚至还有富人来这儿盖了别墅。这段时间,斯坦夫妇的生活十分平静,唯一的缺憾就是没有孩子。艾米好几次想生个孩子,可总是不成功。
某一年的雨季,大雨接连不断,附近镇子遭了水灾,斯坦就跟人一起去救灾。在那里,他目睹了难民失去家园的惨状,还看到不少人因为洪水丧生。而艾米和邻居太太结伴去寻找丈夫,途中遇到一个无依无靠的小男孩。艾米想要收养他,把他带回了农庄,但男孩只待了一夜就不辞而别。
水灾后,夫妻俩回到了日复一日的劳作生活中。从发大水那个时候起,没有人知道为什么,斯坦他们家所在的村镇突然有了一个正式的名称:杜瑞尔盖。据说,这个地名的意思是“富饶”。 曾经的“帕克家的地”,渐渐蜕变成一个初具规模的现代村镇,有了各种基础设施,比如,杂货铺、邮政局等等。
传统的澳大利亚拓荒小说,写到这里,就会开始以丛林为背景,表现拓荒者有多么坚强乐观,拓荒生活多么艰辛。而《人树》的作者怀特更加关注小说人物不同的精神追求。
斯坦夫妇,一开始像荒野中的亚当与夏娃,在物质、文明都很匮乏的环境中相依为命。这个时期,他们关系很亲密,“像扔到半空的木块一样,干净利索、毫不费力地投入对方的怀抱” 。可是当生活变得富足,两个人对这片土地产生了不同的情感,他们的关系也开始变化。
斯坦更加亲近大自然,他被荒野的神秘和不可掌控深深吸引,在日常劳作之余,他总会不自觉地寻求一种模糊的“意义”。艾米虽然能感受到自然的创造力,但她更想依托在自己能理解和掌控的东西上,比如,农作物、奶牛、房屋等实体,这些东西才能让她确信脚下的土地是自己的“家园”。这种观念上的差异,渐渐让两人的关系产生了裂缝。而孩子出生后,夫妻之间的缝隙就更明显了。
艾米先后生下了儿子雷和女儿塞尔玛。雷天生就是个调皮捣蛋鬼,塞尔玛则自小体弱,比较乖巧。跟女儿相比,艾米更偏爱儿子。她对情感的占有欲很强烈,她把自己在丈夫身上没能得到的关爱,全都投射到孩子身上。渐渐地,母亲的角色压倒甚至遮蔽了妻子的角色。
艾米的日常生活被孩子占满,再加上还要照管农场,她忙得筋疲力尽,就开始自怜自哀,甚至疑心丈夫是不是在躲着自己。尽管某种程度上,是她对孩子的占有欲把丈夫推开的。也许是想逃避日常生活,艾米被一个叫马德琳的女人吸引住了。马德琳年轻貌美,曾经游历各国,是个有名的交际花,她和富有人家的儿子订了婚,经常在艾米家附近骑马。艾米羡慕马德琳的富有和优雅,总会把自己的浪漫幻想,投射在马德琳身上。
艾米对孩子的占有欲,把斯坦一步步推向家庭的边缘。斯坦也爱孩子们,却不知道怎么去亲近。他越来越不理解艾米,妻子好像变成了神秘难解的陌生人。干农活的时候,斯坦偶尔也会燃起和妻子亲近的欲望,但这种欲望很快就消失了,因为斯坦觉得,“光天化日之下,妻子的重要性变小了”。斯坦和艾米的关系逐渐疏远,在这个家里,他成了一个被排除在外的人。
不过,斯坦却因为一场暴风雨,感觉自己获得了“新生”。
一天夜里,斯坦独坐在屋外,黑暗让他感到轻松、惬意,他在等待一场暴风雨。闪电划破夜空,雷声轰鸣,斯坦呼吸着湿润的空气,皮肤“像干旱的土地一样贪婪地吮吸着雨水”。暴风雨越刮越猛,在大自然面前,斯坦体会到自己的渺小和卑微。闪电不断劈下,似乎也劈开了他的灵魂。他谦卑地扶着柱子在门廊下面避雨,他又爱上了这个奔腾起伏的世界。
暴风雨过后,斯坦的精神世界和身边的人有了明显不同。对他来说,金钱和物质不再至关重要,因为他体会到了,在大自然的威力面前,人类的一切活动都那么微不足道。由此,斯坦与身边其他人的精神世界,逐渐形成了对比。
夏季到来,一场旱灾引起的山火从远处蔓延过来,当地居民试图阻止大火烧毁家园。一开始,救火行动进展得很顺利,但转瞬之间,山火烧向了富农家的别墅。火势变得不可阻挡,人们都被大火的威力震慑住了,聚在附近围观。艾米发现马德琳不在逃生的人群中,她要求丈夫去救她。马德琳得救了,但头发被火烧光了。
终于,一场大雨浇灭了山火,表面上看,乡间生活又恢复了平静。可是,现代资本社会的汹涌暗流,正在不可阻挡地到来。
火灾过后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斯坦去参军,艾米留在家乡和孩子们相依为命。他们居住的小镇杜瑞尔盖因为远离战场,没有受到太大影响。战后,斯坦归来,一家人的生活继续下去。斯坦夫妇通过照管农场,生活更加富裕,他们买了一辆汽车。
斯坦家的第二代渐渐长大,但他们都选择离开家乡,在城市发展。调皮捣蛋的雷,长大后肆意任性,他被父亲送到城里当学徒,可他不想当个平凡的工匠,就擅自出走去了东海岸,想给自己找一条更好的出路。不久后,妹妹塞尔玛也离开家,到悉尼去上女子商业学校。她认真学习,毕业后找到了一份秘书工作。在城里住的时间越长,她和父母就越疏远。有时,她也会想念家乡,但她更想摆脱农民家庭出身。塞尔玛经常去听音乐会,因为这样会给她带来一种跻身上流社会的优越感。
雷曾经短暂地回到城里,可他不务正业,整日游手好闲,做一些非法投机的勾当。有次,雷在一场赛马比赛中动了手脚。斯坦接到消息,进城来找儿子,可雷已经逃之夭夭。哥哥的离开没有给塞尔玛造成任何影响,她早就打定主意要跟雷划清界限。她在城市里按部就班地工作、生活,最终成了一名律师太太,过上了向往已久的中产阶级生活。可她的内心很空虚,她和丈夫之间没有真正的亲密与理解。另一边,雷拿着母亲给的钱在外地晃荡了一阵,又回到城里,结婚生子。婚后,他勾搭上一个妓女,有了一个私生子。最终,雷在一间夜总会里,被人不明缘由地开枪打死。
儿女离家后,斯坦夫妇的生活怎么样?他们虽然还生活在一起,但隔阂越来越深。儿子离开家乡给艾米造成了沉重打击,可她无法对丈夫表达苦闷,就发展了一段婚外情,尽管她没有从中得到任何慰藉。斯坦知道妻子对自己不忠,但他选择视而不见。这对夫妻过着同床异梦的生活。随着年纪变大,他们照管农场时会力不从心,就把土地和牲畜都卖掉了。此时,杜瑞尔盖已经在不知不觉间,被商业社会的痕迹渗透。
面对这片自己经营了一辈子的土地,斯坦经常感到困惑,他不知道自己还能追求什么。为了寻找寄托,他和妻子也会去教堂祈祷,可两人都无法从中得到安慰。儿子的死讯传来,老两口陷入巨大的空虚中。斯坦经历了一次中风,健康状况急转直下。
去世那天,他见到了一个路过的年轻传教士,年轻人对他喋喋不休地布道,还问道:“您也许不相信上帝?”斯坦被纠缠得很烦躁,他往地上吐了一口唾沫,并说:“这就是上帝。”传教士走了,可斯坦还在凝视地上那口唾沫。突然,他感到“一股巨大的、理解了万物的柔情,从他的胸中升起。生活中那些最模糊不清、最让人厌恶的东西,霎时间都变得那样清晰。”他大彻大悟了。随后,他告别了人世。
为斯坦举办葬礼的那天早晨,他的孙子走进丛林,看向了那片见证了斯坦一生的土地,祖父的斧头曾在这里开辟出空地与丛林的界限,可不知不觉间,这个界限又重新变得模糊。孩子的心中涌动着“一首生命的诗”,他想着,自己有一天要写下这首生命的诗。“男孩垂着头,从这树木中间走过,瘦小的身躯正在变得茁壮,绿色的、思想的嫩枝在舒展。因此,归根结底,没有一个完结的时候。” 小说到这里就结束了,怀特其实是在暗示,人类对生命、对自我的探索,就像绵延不绝的树木,一代接着一代。
《人树》的故事情节,就先说到这里。我们知道,怀特通过这部作品描绘了澳大利亚现代人的精神危机。最后这部分,我们通过斯坦一家来具体看看这种精神危机,以及,在怀特看来,该如何摆脱。
斯坦的三个家人,一定程度上都被物欲所困。拿艾米来说,结婚初期,她跟斯坦很亲密,两个人是彼此的全部,可相比于精神追求,她更在意世俗的东西。比如,有个人曾在这对夫妻家留宿后不告而别,艾米以为这个人拿走了家里一个用银子做的小工具“银擦子”,斯坦觉得“那玩意儿从来就没有什么用处”,可艾米很生气,因为那是她引以为傲的东西。多年后,艾米在家的附近找到了银擦子,她很高兴,而斯坦已经把这个工具忘得一干二净。这个银擦子凸显出了两个人观念上的不同。 艾米还对现实有各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常常把幻想投射到马德琳这个人物身上。看到马德琳骑马时,她会幻想是自己坐在马背上,过着富有、优雅的上层生活。马德琳自打在小说中登场,就是一个被凝视、被物化的对象。她华贵的外貌和丰富的游历,在乡邻们看来都象征着财富,就连她丈夫家也只把马德琳看成一个社交红人。可是,当马德琳被大火烧掉头发,光着脑袋在草坪上呕吐时,她在艾米和其他人心中的魔力也消失了。
艾米迷失在世俗和幻想的世界,而她的两个孩子去城市发展后,失去了曾经的天真和真诚,变成金钱和欲望的奴隶。儿子雷为了得到钱,变得自私、不负责任,他的生活充满了欺诈和暴力,最后死在别人枪下。女儿塞尔玛把物质当作自己的终极追求,她费尽心思摆脱乡村家庭的出身,向往上层社会。她终于成为其中一员,可她没有真正的朋友,精神极度空虚。这对兄妹的命运,乍一看好像不一样,但其实他们都被现代城市的生活裹挟,被金钱、物质困住。他们作为个体的独特性,也被现代都市这个巨大机器磨掉了。
斯坦家所在的杜瑞尔盖小镇,其实是当时澳大利亚社会的一个缩影,经济繁荣给生活带来了舒适,但也让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发生变化,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蒙上灰尘。三个家人都困在物欲之中,精神世界一片空虚,斯坦却把一生都用来探索自己的精神世界。
斯坦一生都在丛林中埋头苦干,他性格木讷,会把自己封闭起来,但他内心敏感丰富,一直都在探索生存的意义。换句话说,对于斯坦而言,生活的真谛,并不在于现实生活的物欲中,而是在于对精神世界的探索。为了展现斯坦这个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怀特用了象征手法、意识流等文学技巧,让我们看到斯坦对生命意义的探索。
拿象征手法来说,我们知道,象征指的是,用具体的物象来表示某种特定、抽象的意义,这种手法把阅读者的注意力,从外部世界引入到人物的内心。怀特在这部小说中,使用了大量象征手法,比如,斯坦一生都在开辟丛林,这其实象征了他一生都在开拓自己的内心世界。还有一个经常出现的象征意象,就是暴风雨。刚才我们了解小说情节时知道,斯坦通过一场暴风雨获得了“新生”,意识到自己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从此,金钱和物质对他来说,都不再至关重要。
在斯坦大彻大悟、去世之前,怀特又用了一个佛教中的意象“曼荼罗”。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圆满”“顿悟”等意思,怀特用它来象征,斯坦在精神追求上的圆满。
见到年轻传教士之前,斯坦所在的后花园草地以他为中心,围绕成一个类似“坛场”的圆形图案。花园、树木、菜园、乡村别墅、赤裸的土地,直到苍穹,它们渐次包裹着斯坦,以他为中心构成了一个宏大的“天象图”。 怀特这样写,并不是要把斯坦塑造成一个突然大彻大悟、神明般的人物。他坚信,个体对意义的追求,不应该属于任何迷思或特定精神体系,而是来自每个人认识自我、质问自我的过程。
从斯坦来到荒地建立自己的精神家园,在其中探索,再到他最终获得圆满,这个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充满了苦难和疑惑。斯坦的一生,经历了水灾、旱灾、火灾、战争,还有妻子的背叛、儿子的死亡,他的精神困惑是巨大的,但这些都没有让他放弃思考,反而让他变得谦卑,变得更加纯粹,最终在精神上获得了圆满。这个结局体现出了怀特的一个观点:单纯和谦卑的境界是人类唯一的理想境界,人类只有自觉地经受苦难,不断拷问心灵,才能接近这个理想境界。这也正是他对于如何摆脱精神危机给出的答案。
最后,我们回到小说的标题上来。我们知道,“人树”象征着人类的繁衍不息,其实,它也预示了人类和自然之间休戚相关的命运。
怀特在小说中,用了大量笔墨描绘各种极端气候现象,让我们看到了,人过度的活动导致生态失衡,而生态失衡会引发大自然的反扑。
在小说中,工业技术的发展,为杜瑞尔盖当地居民带来了生活便利,可随之而来的是居住地环境的破坏。一开始是“尘土飞扬、黄沙漫漫”,后来是连续几年的旱灾,河床干涸,灌木成片枯死……接连发生的暴雨、洪水、山火,这些灾难实质上都是大自然的抗议。而小说中,人们对这些极端气候现象的被动应对,又从侧面反映出人类力量的局限性。面对各种自然灾害的侵扰,尽管杜瑞尔盖的村民们会彼此救助,一起寻求生路,可他们并不能让洪水消退,也不能让山火熄灭。
小说中的这些描写,体现出了怀特对生态秩序、生态危机的关注。在他看来,自然的宏大和神秘,远远超出人的想象,人力无法凌驾在自然之上。解决生态危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出路,也许就藏在斯坦的人生中:回归自然,亲近自然,敬畏自然。
怀特对生态问题的观点,也值得今天的我们思考与借鉴。最近几年,全球极端气候现象频繁发生。比如,美国西北部城市出现了罕见的高温天气;澳大利亚出现了绵延数月的山火。这些气候变化表明,生态问题需要全人类的关注和行动。2021年9月,有媒体报道了一份联合声明,全球230多家顶级期刊在这个声明中强调,人类现在最大的公共危机,是全球变暖导致的死亡率升高、农业产量下降、生物多样性丧失等不可逆的生态伤害。 应对这些气候变化的行动,不该也不能被搁置。
好,《人树》的精华内容为你解读到这里。我们简单回顾一下本期内容。
《人树》的作者帕特里克·怀特,是澳大利亚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突破了当时澳大利亚本土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把现代主义文学带到了这片大陆。《人树》发表于1955年,是怀特的成名作,也是他的代表作。小说围绕主人公斯坦·帕克的一生展开,通过斯坦一家的故事,展现了二战后澳大利亚社会中人们的精神危机。
传统澳大利亚拓荒小说,主要体现人类作为自然征服者的形象,而《人树》更关注书中人物对精神世界的不同追求。斯坦热爱自然,一生都在探索人生的意义;艾米迷失在世俗和幻想的世界中;雷和塞尔玛进入城市后,变成金钱、欲望的奴隶,精神世界极度空虚。为了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人物对精神世界的探索,怀特在小说中运用了象征手法、意识流等技巧。
怀特通过这部小说,展现了澳大利亚现代社会中,城市化文明导致的个体异化。他想通过《人树》提醒人们,单纯朴实的生活才是人追求的根本,物欲并不值得追求。同时,他也把杜瑞尔盖作为人类社会的缩影,为我们展现了生态失衡会导致什么后果,而这些后果都是人力无法控制的。生态危机也是现代人正在共同面对的问题,怀特对生态问题的观点,今天仍然值得我们思考与借鉴。
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
《人树》的作者帕特里克·怀特,是澳大利亚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把现代主义文学带到了澳大利亚。
-
怀特通过这部小说,展现了澳大利亚现代社会中,城市化文明导致的个体异化。他想通过《人树》提醒人们,单纯朴实的生活才是人追求的根本,物欲并不值得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