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说史略》 于姝婧解读
《中国小说史略》| 于姝婧解读
关于作者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他的著作以小说和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集》《华盖集》等18部。而《中国小说史略》是鲁迅全部著作中唯一的长篇学术专著,也是他全部著作中唯一的一部长篇作品。
关于本书
鲁迅的这本小说史略,是用文言文写成的。全书共28篇,除第一篇讲述了各朝史学家对于小说的记录与评论之外,第二至第二十八篇,鲁迅按照远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的朝代发展顺序,一一整理了每个时期出现的小说作品,并对当时的重要古籍进行了一番独到的点评。可以说通过这本书,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到小说的发展形态,更能领略到鲁迅先生对于中国古代小说的精彩论述,增强对于古代小说的理解。
核心内容
核心内容分为两部分:一、中国小说的概况;二、各个朝代下小说的特色以及鲁迅先生对小说的独创见解。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是《中国小说史略》,这是中国的第一部古代小说史,以文言文写成,大约2万字。我会用大约25分钟的时间,为你讲述书中精髓: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脉络,以及鲁迅先生对于中国古代小说的独到见解。
如今,无论我们看出版业也好,还是电子书市场,小说的占比都非常大。而小说家更是能够依靠作品的畅销,从普通人变成明星,受到万千书迷的追捧。但让人意外的是,在中国古代,小说却一直被当作不入流的东西,写小说的人也常常被大众看不起。
《汉书·艺文志》这本书就曾有这样一个排序,它把先秦至汉初的各派学者按照等级高低做了如下的排名,分别是: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小说家被排在了最后,可想而知小说在古典文学中的轻微地位。而直到晚清时期和民国初年,小说的状况才有所改善。可以这样说,中国在近代以前,对小说的研究其实一直都是零散的、不成系统的。中国小说史更是一片空白。
今天解读的这本《中国小说史略》写于民国,是中国的第一部古代小说史。而书的作者,就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鲁迅先生。鲁迅曾说:“倘若先前并无可以师法的东西,就只好自己来开创。”于是,他打破了中国小说没有任何系统记录的局面,写出了中国第一部中国小说专著,填补了中国古代小说的研究空白,也由此开创了中国小说学学科。郭沫若曾将此书与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并称为“双璧”。可见此书在鲁迅一生创作中的重要地位。
鲁迅的这本小说史略,是用文言文写成的。全书共28篇,除第一篇讲述了各朝史学家对于小说的记录与评论之外,第二至第二十八篇,鲁迅按照远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的朝代发展顺序,一一整理了每个时期出现的小说作品,并对当时的重要古籍进行了一番独到的点评。可以说通过这本书,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到小说的发展形态 ,更能领略到鲁迅先生对于中国古代小说的精彩论述,增强对于古代小说的理解。
要说起作者鲁迅,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了。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他的著作以小说和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集》《华盖集》等18部。而今天我们要讲的这本《中国小说史略》是鲁迅全部著作中唯一的长篇学术专著,也是他全部著作中唯一的一部长篇作品。
这期音频,我会从两个方面为你详细介绍这本书的精华内容:第一,中国小说的概况;第二,各个朝代下小说的特色以及鲁迅先生对小说的独创见解。
首先,我们来看看中国小说的概况。在历代史学家记录的文献中,有关小说这个领域最重要的内容有三点:一是小说这个名词的首次出现,二是小说的概念,三是小说的分类。
先来说下第一点,小说这个名称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呢?先秦《庄子·外物》这本书中说:“饰小说以干县令”, 这里的县令,可不是咱们平时说的那个一县之长,它指的是美好的名声。小说也不是现在的这个含义,而是指琐碎的言论。所以,“饰小说以干县令”的意思是:小说是依靠琐碎的言论去求取美好的名声。这是中国文献中第一次提到“小说”。而鲁迅提出,那个时候小说是指浅薄的言论,距离文学的境界还比较远。
那我们今天所说的小说,它的概念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呢?这也便是我们要说的第二点重要内容:小说的概念。小说的概念其实是由东汉的一个叫桓谭的人最先提出的。 桓谭在《新论》这本书中说,“小说家合丛残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在这段话里, “丛残小语” 指的是小说的样式,意思就是说,小说都是些零碎片断的言论。而小说的写作特点是“近取譬论”,就是说会使用譬喻来阐述某种道理。至于小说的形式特点就是“短书”,意思是篇幅很短小的内容,最后也讲了小说的社会功能是“治身理家”。通过这些表述,桓谭把小说的样式、写作特点和社会功能都作了一番说明,他认为小说还是有一定可观赏的地方的。对此鲁迅在文中总结到,桓谭对于小说的定义,跟现在的小说很相似了。
后来,东汉的班固也对小说做出了自己的解释,并且对小说的概念做了进一步明确。我们都知道班固是非常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中国最为重要的史书之一《汉书》就是他写的。所以,他的言论非常具有影响力。班固认为小说毕竟来源于街谈巷语,是登不上大雅之堂的,更不是治国安邦之道。所以,班固虽未对小说全盘否定,但却明显表示出了对小说的轻视。他的这种态度对后世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从东汉一直到唐朝以来,历代史学家也都延续了班固的理论,把小说当作不入流的东西,基本上都没有什么实质性的突破。
但随着时间的发展,小说越来越多,内容也变得更加丰富。于是,小说的分类问题就逐渐引起了关注。也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讲的小说内容的第三个重点:小说的分类。现在来看,最初提出比较独具特色的分类方法的,是明朝的胡应麟。他把小说分为六类:志怪、传奇、杂录、丛谈、辩订、箴规。我们逐一来看下这些都是什么意思。志怪是指记录神仙鬼怪之类的小说,传奇就是记录一些比较奇怪有趣的事情,而杂录就是与人物相关的文章了。这三类跟现代意义上的小说已经十分接近了,其名称也一直沿用至今。我们再来看下后三类:丛谈、辩订和箴规。性质相近的合集叫做丛谈,辩订是指记录并修正书上的某些错误,而箴规则是记录一些君王要改正的错误。
你看,丛谈、辩订、箴规这三类内容都有点像今天说的笔记。所以到了清代,纪昀,也就是我们熟知的纪晓岚到了他编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时候,他就把丛谈、辩订、箴规这三类内容从小说中剔除了,然后把小说分成了三类:叙述杂事、记录异闻和缀辑琐语。叙述杂事是指描写各类名人传记,而记录异闻也很好理解,就是写一些新奇古怪的事情,至于缀辑琐语就是指记述一些琐事了。但鲁迅认为,这三类参考胡应麟的划分方法,完全可以变成两类:杂录和志怪。杂录就是记录人物多种多样的事情,无论是皇帝的也好,名人的也好,还是街头巷尾的,平常人的故事就都算在里面了;而志怪就是那些妖魔鬼怪的故事了。可见,胡应麟当时对小说的划分还是很有见地的。
第一部分就为你介绍完了,我们说了小说的出现、概念及其分类。首先,小说这个名词是在《庄子》这本书中首次出现的,但那个时候小说只是琐碎的言论,跟我们今天说的小说是不一样的。其次,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被定义的时期是在东汉,提出小说概念的第一人是桓谭。他说,小说是用零碎片断的言论,借助一些譬喻来阐述某种道理,整体篇幅比较短小,但有治身理家的作用。最后,对于小说的分类比较合理的是明朝的胡应麟。他把小说分为六类:志怪、传奇、杂录、丛谈、辩订、箴规。前三类跟现代意义上的小说十分接近,其名称也一直沿用至今;而后三类属于如今的笔记之类,已经从小说中剔除了。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小说的重要发展时期以及鲁迅先生对小说的独创见解。一般来说,撰写历史著作很容易只停留于以往的说辞,依照旧论,生搬硬套。但鲁迅却对古籍的记载采取独立思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他一方面吸收、接受前人有用的成果,另一方面也注意扬弃不符合实际的错误说法,揭示出新的情况和观点。我们接下来就从小说的起源、发展和繁盛这三个时期,来为你一一讲述重要的小说作品以及鲁迅先生的独到见解。
首先,我们来说中国小说的起源。《汉志》上写,小说来源于稗官,稗官就是指古时负责采集街谈巷语来考察国家风情民俗的小官。但鲁迅认为,稗官对小说的贡献主要在于收集和整理,而真正的源头还是来自于民间口口相传的内容,并不是稗官独立创作的。所以他提出,小说并不是像《汉志》说的那样来源于稗官。
那小说是如何起源的呢?鲁迅认为小说来源于神话和传说。当初原始人类看到风、雨、地震这些不可控的东西,就会感到很奇怪,他们没办法解释这些是怎么产生的。所以,他们就开始认为,这世上一定有个主宰万物的存在,就把这个存在称作“神”。然后他们开始想象着神的生活和动作,比如编造出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这便有了神话。
神话往后发展,故事开始有了人性。像那些自古以来建大功的英雄,他们虽然是凡人的肉体,但上天赐予了神的力量,便有了非凡的能力。比如尧让后羿射日的故事。这些通过口口相传,现在都被称作了“传说”。由这个再往后发展,那些重要而严肃的事情就被编到了史书里,而其他的故事就慢慢变成小说了。所以整体若是倒回去看,小说的起源便是神话和传说。
说完小说的起源,我们来说一说小说的发展。在讲汉代小说的时候,鲁迅提出,现存的汉代小说都不是真的。他举出了现在所有的所谓汉代的小说,共有6本。称是东方朔写的有两个:《神异经》和《十洲记》;称是班固写的,也有两个:《汉武故事》和《汉武帝内传》;另外还有称是郭宪写的的《洞冥记》和刘歆的《西京杂记》。
鲁迅说,《神异经》《十洲记》这两本,《汉书·艺文志》上都没有记载,可见就不是东方朔写的,是后人伪造的。而《汉武故事》《汉武帝内传》这两本与班固别的文章对比来看,文章的风格很不一样,而且书中夹杂佛家的内容,可是东汉那个的时候佛教并不盛行,可想而知这也是假的。至于《洞冥记》《西京杂记》,又已经被人考据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做的。所以,这六个小说全是假的。
现在,汉代就没有真正的小说可拿来研究,所以在《史略》第五篇讲志怪小说时,鲁迅提出,中国小说发展的开端,是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的。志怪小说指的是什么呢?志是记载的意思,而怪,古人认为:“凡奇异非常皆曰怪”,就是大家搞不明白的东西就叫做怪。而后来动植物或无生命者的精灵、人死后的鬼,也都被算作怪了,合称妖魔鬼怪。所以志怪小说就是指那些记叙神异鬼怪故事的小说。
而在当时,还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志怪的这些书籍,有些是文人写的,也有些是教徒写的。文人写的作品,虽然不像佛道两家为了神化自己的宗教,但也并非是有意创作小说,而是坚信阳间和阴间虽然不同,但鬼跟人是一样的,世间都是存在的。也就是说,文人认为自己写的鬼怪,都是社会、生活中真实的人物和事迹,跟写现实的人没有什么区别。比如干宝的《搜神记》,作者自称为了写这本书他搜集了“古今怪异非常之事”,并且也认为自己写的事情都是真实发生过的。书中的主角有鬼,有妖怪,还有神仙,内容非常丰富,有各种的法术变幻,神灵感应,更有人神、人鬼之间匪夷所思的恋爱。可以说故事都非常地动人,也很受大家的喜欢。
最重要的是,《搜神记》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影响非常大。它的很多故事都成为后世文学创作的取材。比如关汉卿的《窦娥冤》就脱胎于书中的“东海孝妇”,而我们都熟悉的黄梅戏《天仙配》也是根据书中“董永织女”变化而来的。所以可以说,这本《搜神记》是志怪小说中的典范。
那为什么志怪小说会兴盛起来呢?鲁迅认为,中国人本来就信巫术,秦汉以来,神仙的传说盛行,汉末巫术又开始流行,相信鬼的势力就更强大了。而恰巧小乘派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并逐渐流传起来。这些原因综合起来,鬼神就被发扬起来了,志怪小说也便开始盛行了。而像《搜神记》这样的作品,古代产生的数量非常多,成就也高,所以鲁迅认为,从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开始,中国的小说开始渐趋成熟。
说完了小说的起源和小说的发展,我们最后来看一看小说的繁盛时期。最主要的作品当然就是几乎人人熟知的四大名著。其中,我们选《三国演义》来重点说一说。
《三国演义》这部产生于元末明初的作品,是和《水浒传》并列的中国最早的长篇小说,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早的长篇小说之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三国演义》情节复杂精彩,写活了众多英雄人物。而作为历史小说的《三国演义》遵循“七分实事,三分虚构”的原则,虽然书中人物都是历史的真实人物,情节大体也基本根据史实,但其实也根据作者丰富的艺术想象,进行大量的艺术创造。全书所刻画的一个个政治家、军事将领和谋士,或智慧卓著,或英勇威武,性格鲜明到了极致,让人印象深刻。比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仁慈宽厚很爱哭的刘备,脾气倔完全不听劝的关羽,聪明又机敏的貂蝉…等等。
虽然鲁迅也很肯定《三国演义》的艺术造诣, 但他提出了一个大家都很容易忽略的问题,就是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写好的人,简直一点坏处都没有;而写不好的人,又是一点好处都没有。比如,鲁迅认为,“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意思是说,突显刘备的宽厚仁慈就到了近乎虚伪的程度,描写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感觉都是妖精的本事了。在鲁迅看来,这样的描写是不对的,因为一个人不能事事全好,也不能事事全坏。比如曹操在政治上也有他的好处。
说到曹操,鲁迅可是20世纪给曹操翻案的第一人。除了说曹操“在政治上也有他的好处”外,他在给北大讲课的课堂上还为曹操做了彻底的翻案。根据冯至的回忆:“鲁迅谈到曹操时,说:曹操被《三国演义》糟蹋得不成样子。且不说他在政治改革方面有不少的建树,就是他的为人,也不是小说和戏曲中歪曲的那样。像祢衡那样狂妄的人,我若是曹操,早就把他杀掉了。”
说到这,我们简单讲一讲祢衡和曹操的事儿。祢衡是三国时期很有才华的一个人。但是他这个人有一个特点,就是目空一切,谁也瞧不起,天天在背后骂曹操。当时也就只有孔融一个人喜欢他,是的,就是孔融让梨的那个孔融。后来,孔融就跟曹操引荐祢衡,曹操是个很爱才的人,就想着见一见吧。可不曾想,祢衡就敢当面骂曹操,更有一回,当着众多大臣的面,把衣服全脱了,击鼓侮辱曹操。但曹操到最后都没有杀他,而是把他赶到刘表那里去了。可见,曹操并不是大家认为的那样残暴的人。
再比如说,最近盗墓这个 IP 被炒得很热,摸金校尉、发丘中郎将这些中国古代盗墓者的门派,大家也都开始熟知起来。后来有传言说,这些盗墓门派都跟曹操有关。东汉末年三国的时候,曹操为了弥补军饷的不足,设立了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等军衔,去盗墓取财,贴补军饷,做尽了违背道义的事情,于是大家对曹操的印象就更不好了。但据史料记载,盗墓这个传说是来源于汉代陈琳所作的《为袁绍檄豫州》。当时的背景是袁绍率军与曹操开战,为使师出有名,袁绍命陈琳写此檄文,目的就是要给曹操扣黑锅。虽然曹操并未坚决否认过自己派人掘墓充实军饷一事,但公然为此设置官职,大张旗鼓地去刨坟的说法还是不太可信的。所以,在很多细节都不是很清楚的情况下,我们很有可能对一件事情的判断出现失误,也许,曹操真的就未必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差劲。
咱还是把话说回来,曹操的功过还需要时间来判断,但是一部作品将一个人物说得毫无长处,就真的是有些不妥了。好的作品应该是写出一个有缺点也有优点的真性情的人。所以,可见鲁迅在针对《三国演义》的评述上,是有一定道理的。
说到这,第二部分就为你讲述完了,我们提到了小说的重要发展时期以及鲁迅对小说的一些独创的见解。首先,鲁迅认为小说的起源是神话和传说。其次,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是小说逐渐成熟的开端,比如《搜神记》这部小说给后世带来的文学影响。最后,小说的繁荣是在明清时期,最为著名的是四大名著。比如:《三国演义》中对人物的描写出神入化,可见作者的写作功力深厚。但鲁迅认为好的作品,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要有真实的人设,不能好的都好,坏的都坏。像曹操,虽然有不好的地方,但是也有很多好的功绩,不能全面否定。
接下来为你讲述今天的最后一个部分:鲁迅先生这本书的创作局限。 尽管《史略》的精髓历久弥新,但它在一些小说价值的界定和解释上还存在着局限。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这本书的初版序言中就写到:“此稿虽专史,亦粗略也”。可见他本人也意识到了《史略》的不足,而造成这种局限的原因也有很多。
其一,条件有限。《金瓶梅词话》鲁迅就没能完全看到,于是在讲金瓶梅这本书的时候,鲁迅关于本书的语言风格就无法得出明确的结论。在这本书的《后记》中,鲁迅也谈到了自己写作的甘苦,尤其是限于经济条件,难以购买原作善本。当时图书馆的条件也有限,重要的版本看不到,他对此也常常觉得遗憾,所以他在别的文章中也不断提及说,“说起来也惭愧,我虽然草草编了一本《小说史略》,而家无储书,罕见旧刻,所用为资料的,几乎都是翻刻本、新印本,甚而至于是石印本。序跋及撰人名,往往缺失。所以漏略错误,一定很多。”
其二,时代局限。比如鲁迅先生提到《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这类文言小说时,因为当时所能见到的清代文言小说是很少的,所以他认为,以后的文言小说会越来越少,甚至会走向衰落。但在现在来看,并不是这样的。而近几年来,学术界陆陆续续挖掘出一批清代的文言小说,如果把具备一定情节和趣味的故事都算作小说的话,那么整个清代文言小说的总量就有400部以上,仅从数量上就能说明清代文言小说并未衰落。
其三,学术背景。受当时学术界的影响,鲁迅对于晚清小说的态度基本上是贬斥的。比如,在谈到谴责小说时,他认为艺术水平低下,这显然是受到了当时文坛以“五四”为理论视角的影响。再比如,他认为与西方相比,《水浒传》和《红楼梦》的水准并不是很高,甚至把《水浒传》《红楼梦》有些地方,比作上海小市民的对话水平。鲁迅的这种分析无疑是他的重大理论失误,是“五四”以后崇洋贬中、全盘否定中国文化思潮的表现。
所以,《中国小说史略》这本书有一定的局限,但无论怎样,任何一位学者编撰自己的著作,尤其是那种博大的著作,不可能不受到历史条件、学科发展水平以及个人主观思想认识上的限制,这是很自然的,也不能过分地指责鲁迅的过失。这本书作为我国小说史研究的开创之作,无疑是一笔宝贵的遗产。
到此第三部分就为你讲述完了,我们说了鲁迅的一些论断的局限,并分析了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
首先,是物质条件的限制。鲁迅看不到小说的真本,就没办法做到系统的分析;其次,是时代的局限。我们如今考古发掘的书籍越来越多,发现也就越来越多,而鲁迅处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是没有办法接触到这么多新资源来作研究的;最后,是学术界的影响。无论是政治背景也好,还是其他文人对鲁迅的影响,都会造成鲁迅某一言论的偏向。
说到这,这本书的内容就讲完了。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今天的内容。
首先我们说了中国小说的概况。小说这个名词是在《庄子》这本书中首次出现的,但那个时候小说是指琐碎的言论,跟我们今天说的小说是不一样的。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被定义的时期是在东汉,提出小说概念的第一人是桓谭。他说,小说是用零碎片断的言论,借助一些譬喻来阐述某种道理,整体篇幅比较短小,但有治身理家的作用。接着我们说了小说的分类。对于小说的分类比较合理的是明朝的胡应麟。他把小说分为六类:志怪、传奇、杂录、丛谈、辩订、箴规。前三类跟现代意义上的小说十分接近,名称也一直沿用至今。
接着,我们提到了小说的重要发展时期以及鲁迅对小说的一些独创的见解。其一,鲁迅认为小说的起源是神话和传说。其二,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是小说逐渐成熟的开端。其三,小说的繁荣是在明清时期,最为著名的是四大名著。比如《三国演义》中对人物的描写出神入化,可见作者的写作功力深厚。但鲁迅认为好的作品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要有真实的人设,不能好的都好,坏的都坏。像曹操,也有很多好的功绩,不能全面否定。
最后为你讲述的是鲁迅先生这本书的一些创作局限:首先,是客观条件的原因。鲁迅无法看到所有小说的真本,就没办法做到系统的分析;其次,是时代的局限。我们如今发掘的书籍越来越多,而鲁迅处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没有办法接触到这么多新资源;最后,是学术界的影响,无论是政治背景也好,还是其他文人对鲁迅的影响,都会造成鲁迅某一言论的偏向。
撰写:于姝婧 脑图:摩西 转述: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