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听风吟》 杨以赛解读
《且听风吟》| 杨以赛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书是《且听风吟》。这本书是作家村上春树写的第一本小说,是他的“出道作”。
村上春树想必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作家了。早在1989年,他的书就有了中文版,在这之后他在中国出版了14本长篇小说、11本短篇小说集,几乎每一本都很畅销。甚至有一个说法,他的书是中国文艺青年的敲门砖,没读过他,你都不好意思称自己是文艺青年。而且不仅是畅销,他的文学成就也不容忽视。自2006年起,他就一直被视为是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候选人,年年高居赔率榜榜首,虽然到现在也还没拿到奖,但这已经充分说明了他在国际文学界受瞩目的程度。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村上春树的影响不仅局限在文学领域,他还是一个出了名的生活达人。他喜欢爵士乐,对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流行音乐有很有研究。他也喜欢科技产品,是资深的苹果粉丝。以及众所周知,他还喜欢跑步。在开始写作之后,他每天四点起床,晚上十点之前睡觉,每天跑步一小时。他在每年的夏季跑一次全程马拉松,秋季参加一次铁人三项,坚持了20年。所以,阅读村上春树其实不只是在阅读一种文学,也是在阅读一种生活方式。从他身上,我们能够学习到一个人是如何保持愉悦的性情,如何经营自己的爱好,如何克服惰性,以及如何与孤独相处等等。
村上春树出版了很多本书,今天我们要读的是他的第一本书,你可能会感到疑惑,按理说村上春树最畅销的书是《挪威的森林》,最受到文学界肯定的书是《海边的卡夫卡》,那为什么我们不读这些书,而要来读一本他在40多年前写的一本小书呢?一个作家的“出道作”一般会被认为是一个作家最不成熟的作品,但也恰恰是因为不成熟,它也被认为是一个作家最为真挚和坦诚的作品。在这个时期,作家还没有学习到那么多技巧,也没那么大的野心,因此他最有可能直接地向我们展示他的情感、观点、风格等。所以说,了解一个作家,最合适的切口可能并不在于他那些声名远扬的作品,反而在他名不见经传的第一本书。正如作家三毛所说,“一个作家灵魂的自白,其实最有可能藏在他的第一本书中。”
今天的这本书,书名叫《且听风吟》,直白理解就是听风说的话,它来自美国作家杜鲁门•卡波特的一句话,“想想那些无关紧要的事,想想风吧”。村上春树非常喜欢这句话,他说每当他遇到艰辛和悲哀的时候,他都会想到这句话。所以,所谓且听风吟,表面上是在听风说话,实质上其实是在听一个艰辛和悲哀的人借由风的自我抒发。这本书挺薄的,很快就能读完,但就是这么一本小书,曾被文学界评价彻底革新了日本文学。
那么接下来我将分三个部分为你解读这本书。第一部分,我们来聊聊《且听风吟》这本书的创作背景;第二部分,我们来聊聊《且听风吟》这本小说究竟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第三部分,我们以《且听风吟》为切口,来聊聊贯穿村上春树所有作品的风格和主题。
首先,我们不急着走入小说,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本书的创作背景。创作背景是理解一本小说很重要的钥匙,它关乎作家的创作初衷以及创作的开展过程。对于一本“出道作”来说,它还直接关乎一位作家到底是如何走上作家之路的。
村上春树是怎么成为一名作家的呢?说起来可能令人难以置信,这其实和一场与写作八竿子打不着的棒球赛有关。在成为作家之前,村上是一名爵士酒吧的老板。他当时在早稻田大学戏剧系读书,还没毕业就结婚了,所以他比很多人更早在考虑自己究竟要做什么。他很明确自己不想进公司上班,也不想进体制,想来想去,最终决定开家酒吧。那时他和太太两个人都没什么钱,只能是同时打好几份工去攒钱,再加上四处借了一些,花了差不多三年,终于拥有了一家酒吧。
他后来在《我的职业是小说家》这本书中,回顾了那段日子,他说,“那时候从早到晚都在干体力活,每天都忙着还债......家里既没有电视,也没有收音机,甚至连一只闹钟都没有,也几乎没有取暖设备,寒夜里只好紧紧搂着家里养的几只猫咪睡觉......”
不过,凭借着一种他自己形容为“任劳任怨一心一意”的态度,他把酒吧经营得还算不错。就这么到了1978年,他也马上30岁了,心态慢慢有了一些变化,开始会忍不住感叹时光易逝,觉得是不是得抓紧时间多做一点什么了。就是在这个时候,他遇到了一场棒球赛。在《我的职业是小说家》和《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两本书中,他都有提及这场棒球赛。那是在1978年4月,实际上一场非常普通的赛事,都没什么观众。他当时坐在外场的草坪上,一边喝酒一边看比赛。在第一局的下半场,有一名球员打出了一记非常漂亮的二垒打。击球的声音非常清楚地传到了他耳朵里,“梆”的一声,就是在这个时候,他产生了一个念头,“没准我也能写小说呢。”
听到这儿,你可能会觉得这很离谱了,确实是离谱,就连村上春树他自己也觉得离谱。他后来常常说自己实在太幸运了,因为很多人一辈子都找不到一份真正适合他的事业,找到了也没办法停止怀疑,而他竟然这么突然和轻易就找到了,并且毫无怀疑。他在书中形容说,“那时的感觉,我至今记忆犹新,似乎有什么东西慢慢地从天空飘然落下,而我摊开双手牢牢接住了它。它何以机缘凑巧落到我的掌心中,我对此一无所知。当时就不甚明白,如今仍莫名所以。理由暂且不论,总之它就这么发生了。这件事该怎么说呢,就像是天启一般。”
那场棒球赛一结束,村上就去买了钢笔和稿纸。自那一天后,每天晚上,忙完了店里的工作,他就会坐在厨房饭桌前写作,一直写到夜里一两点。花了差不多半年时间,他写出了自己的第一本小说,也就是我们今天讲到的这本《且听风吟》。
当时村上并不满意这个小说,他虽然从小就读小说,在俄国小说和英语小说这一块有很深的积累,但读小说和写小说毕竟是两回事,会读不一定就会写,所以他是以一个“完成就好”的心态,写出来这个他自己认为顶多像那么回事的东西。后来,他把这本小说投给了一本文学杂志,并没抱什么期望,只是想为棒球场上那股“写点东西”的心情画上一个句号。谁知道这本小说一举拿下了当年杂志的文学新人奖,当年的评委甚至盛赞说,这本小说的出现将会是日本文学史的一个大事件,它标志着日本的文学趣味将从此出现变革。就是这样,村上春树高调进入日本文坛,之后随着他一本接着一本新书的出版,他的声誉越来越大。1987年,他写出了《挪威的森林》,这是一本纯文学书,但罕见地在日本卖到两百万册,相当于东京的每一个家庭都有一本。这种级别的成功,让村上春树从作家上升为一种全民的文化现象。
到现在,村上春树已经出版了超过70部作品,涵盖有长篇小说、短篇小说、散文、游记、对谈等,但他的第一本小说仍然常常被人提起,不仅是因为这背后的写作故事,也因为这本书很大程度上奠定了村上后续所有作品的基调。那这第一本小说到底写了什么呢?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二部分,来具体讲讲这本小说。
《且听风吟》其实讲的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这个故事从1970年8月8日开始,结束于同年8月26日,也就持续了18天。故事用第一视角展开,并没有按照时间顺序,而是跟随着主人公的思绪,随时插入他的回忆和议论。主人公是一个21岁的男生,他在东京上大学,每年都会回家乡过暑假。这个男生爱好文学,正暗自筹划他的写作事业。他最喜欢的作家是哈特菲尔德。
关于哈特菲尔德,这里多说几句,这其实是村上春树杜撰出来的一个人物。他出生在美国,高中毕业后立志成为作家。他一个月能写十五万字,产量非常大,内容都有关冒险和妖魔鬼怪。29岁的时候,他的母亲去世了,随后他爬上帝国大厦跳了下来,结束了生命。他的墓碑上刻着哲学家尼采的一句话,“白昼之光,岂知夜色之深”。如果你还有印象的话,29岁其实正是村上春树开始写作的年纪。从这一点看来,哈特菲尔德这个虚构人物,可能是村上春树在小说中的一个化身,他承载了不少村上春树当时对于写作、对于人生的看法。
好,说回来,男生从东京回到家乡过暑假。每一天的日子过得都差不多,无非是和他的一位朋友去杰氏酒吧喝酒。这位朋友叫作鼠,“老鼠”的“鼠”,他痛恨有钱人,但其实他自己就是一位有钱人,整天无所事事,就是喝酒。书中说,这两个人在这个夏天喝掉了一游泳池的啤酒。
而他们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们都还想不明白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在书中,男生自白说,“我在那段时间里由于连续不断就人存在的理由进行思考,结果染上了一种怪癖:凡事非换算成数值不可。”通过这样一种方式,他将人生理解为各种各样的数字,比如脉搏跳动的次数、楼梯的级数、每天见面的人数等,以此避免自己再胡思乱想,找到安定感。
有一天晚上,喝完酒,男生在厕所遇见了一位只有9个手指的女生,她喝得烂醉,倒在了厕所的地面上。男生出于好心决定送她回家。到家后,女生的状况还是很糟糕,男生担心会有什么事情,就留了下来。第二天一早,女生醒来,误会男生心怀不轨。男生解释一通,但女生仍然没有完全打消疑虑。两人不欢而散。
后来一天,男主角去唱片店买唱片,又碰见了这名女生,她是这家店的店员。两人聊了几句,约好要一起吃饭。在饭桌上,女生向男生讲到了自己的身世。她的父亲在五年前死于脑肿瘤,家里因此一贫如洗。她还有一个双胞胎妹妹,很多人一直分不清她和妹妹,但直到8岁那一年,她被吸尘器绞断了一根手指,就再也没有人认错了。随着聊得越来越多,两人逐渐变得亲密起来。
之后的好几天,男生总是会想起这个女生,但又并不想主动联系,他继续着他那种无所事事的生活。朋友鼠本来有一个女朋友,在这个时候分手了,他状态很不好,甚至决定再也不回学校了,要全身心地投入写作。他说:他想为知了、青蛙、蜘蛛,以及风写一点什么。换言之,他要为所有合理存在在这个世界上的事物写点什么,哪怕它再微小,再不足一提。
终于有一天,男生又接到了女生的电话。两人去了海边的一家小餐馆,女生仍然神神秘秘,说话零零碎碎,半真半假。吃完后,两人去海边散步,女生突然情绪激动起来,她说所有人都讨厌透顶,从来没有一个人肯定过她的价值。她流泪了,男生搂住了她。之后,两人去到了女生家。女生继续讲到成长过程中的苦楚。她说恶风一直在头上吹个不停。男生告诉她,风向总有一天会变。夜里,两人紧紧抱在了一起。
一个星期后,男生开学了,他回了东京。等到寒假他再回到家乡的时候,他再也没有见到过那个女孩。在书里,作者是这么写的:“那位左手只有四个手指的女孩,我再未见过。冬天我回来时,她已辞去唱片店的工作,宿舍也退了,在人的洪流与时间的长河中消失得无影无踪。等到夏天回去,我便经常走那条同她一起走过的路,坐在仓库石阶上一个人眼望大海。想哭的时候却偏偏出不来眼泪,每每如此。”
到这里,这个故事就结束了。你可能已经感受到了,这是一个非常简单、平淡、几乎没有什么情节的故事,而且这个故事也算不上特别,一对骤然相识又骤然分别的男女,有太多小说写过这样的故事,可能在一些人眼里,这已经称得上俗套了。可就是这样一个俗套的故事,村上春树是怎么把它处理得既鲜明又深刻,最终得到日本文学界的盛赞的呢?接下来的第三部分,我们来细致地讲讲这本书的风格和主题。
村上春树的作品一直有他独有的风格,总结一下的话,其实是一种有意的“去日本化”。什么意思呢?最明显的例子,你看《且听风吟》里这些人物的名字,主人公的两个朋友,一个叫作鼠,一个叫作杰,都不是我们印象中的日本名字。再看他们去的地方,酒吧、港口,也是一些毫无日本特色的地方。再比如像樱花这种特别有标志性的日本元素,在这本小说中从头到尾没有出现过。而且,除了在内容上有意淡化日本元素,这本小说在语言上也有意地与日语拉开了距离。日本本土的人读村上春树,经常会说他的语言很直白、爽快,没什么日语味儿,像是翻译过来的作品。所以如果是第一次读这本小说,又不知道作者是谁的话,你完全有可能误认为这是一本欧美作家的小说。
那这种风格是怎么来的呢?其实是一个很偶然的结果。在写《且听风吟》这本书的时候,有一阵子村上怎么也写不出来,写出来了自己也很不满意,撕掉了很多。有天他决定试一下不用纸和笔来写会怎么样。他搬出了一台英文打字机,试着用英文写。当时他的英文能力并不是很好,会的词汇和句法都很有限,这逼着他只能用最简单、最直白的方式讲述内容。写完之后,他再把这些英文翻译成日文。经过这样一番操作后,他惊讶地发现,他的语言像被清洗过一遍一样,干净了很多,而且口吻和节奏也恰到好处。他形容这就像终于穿上了尺码合身的衣服,让他的写作一下子自如了起来。
在之后的作品中,村上延续了这种风格,并且将它发展得越来越成熟。他在一些散文和采访文章中,阐述了他为什么要坚持这么做。首先,他认为我们越是熟悉一门语言,反而越容易被这一门语言所限制。什么意思呢?比如在“得到”,我们常提“口语表达”,就是说你怎么说话,你就怎么写作,这一点听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原因在于我们从小就学习和使用书面语,这让我们只要一开始写作,就会不由自主地“书面”起来,平时你可能不觉得这有什么问题,但当你想要尝试更加松弛和自如地写作的时候,你就会意识到它的限制,以及摆脱这个限制有多难了。
村上始终认为日语对他来说是一种限制。在他看来,日语是一套自身特质非常明显的语言,它有一套非常顽固的表达习惯,这使得那些用日语写出来的小说,都带有一种相似的口吻和气质。村上一直以来不太欣赏日本的文学,原因就在于他不喜欢这种口吻和气质,他觉得这彻底掩盖了作者自身独特、自然的声音。他之所以要尝试先用外语写一遍,就是想从这种口吻和气质中跳出来,用一种完全不同的角度重新审视自己的语言,找回自己的声音。因为这一点,村上也受到了不少批评,尤其是在日本本土,有人会认为他侮辱了日语。但村上坚持认为,对于一个作家来说,语言终究只是工具,而作家有权利,不断去探索这个工具新的用法。
其次,村上坚持采用这样一种语言风格,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经过一道翻译后,他的语言除了有简单直白的特点之外,还天然带有了一种距离感。什么意思呢?一般来说,语言是很感性的,它会不可避免向我们透露出主人公的情绪和温度。但村上的语言却不是这样,它不仅不透露,它还有意拉远了我们和主人公的距离,让我们很难感受到他。我给你读一段小说原文,你来感受一下:“我重新在沙发上歪倒,一边听收音机里的TOP40节目,一边出神地望着天花板。十分钟后,我冲了热水淋浴,用热水仔细刮过胡子,穿上刚从洗衣店取回的衬衫和短裤。一个心旷神怡的傍晚。我沿着海滨大道,眼望夕阳驱车赶路。进入国道前,我买了两瓶葡萄酒和一条烟。”在这段文字中,你很难确定主人公的心理状态——他开心吗,郁闷吗,孤独吗,你都无从知道。村上春树非常重视这种距离感,他甚至在小说中直接借虚构作家哈特菲尔德之口说,写作这件事情,最为首要的就是确认自己同所写事物之间的距离,比起一味的感性,保持距离才是更难也更厉害的事情。
好,说完了村上春树小说的语言,我们再来说说他小说的主题。这两者关系非常紧密,我们讲到的村上在语言上的“陌生感”和“距离感”,其实到头来都是在为他的小说主题服务。
著名的文学杂志《巴黎评论》曾经形容村上春树说,很少有作者像他一样,“如此着魔地反复书写他所迷恋的主题。”纵观他所有的作品,其实存在一个模式:首先,他小说的主人公永远是男性,而且是一个独自离家在外的男性。村上很少去写家庭,他的小说中会经常出现像猫、狗、袋鼠、大象之类的动物,但却很少出现父母和兄弟姐妹,妻子会出现一下子,但也很快就离婚或是消失了。这可能和村上自己强烈的个人主义倾向有关系,他曾解释说,他有相当坚定的意志,不愿意受任何团体、组织的束缚。这也是为什么他一直没有要孩子的原因,其实也是在拒绝来自家庭的束缚。
其次,在村上的小说中,这些男主人公一般会与一些女性建立起萍水相逢的暧昧关系。在《且听风吟》中,男主人公与九指女生之间便是这么一种关系,偶然相识,逐渐变得亲密,但最终这段关系还是戛然而止。他们并没能完全走近对方,而始终保持着一定距离。比如在《且听风吟》中,男生和女生最后一次见面的时候,女生本打算坦白自己对男生说过的一个谎,但男生在这个时候却刻意岔开了话题,回避了这个真相。男生以这样一种方式,避免了女生袒露出她的不堪,维护了她的自尊,但与此同时,他也错过了进一步了解这个女生、进而让他们的关系变得更为亲近的可能。这种人与人之间必要又不必要的距离,是村上作品中最为强烈的张力所在。
除此之外,还必须提到的是,在村上的小说中,那些男主人公相对于他遇到的这些女性,总处于被动地位,在这些女性的触动下,他会越来越感知到藏在他内心的孤独、空虚与恐惧。这些男主人公主动选择了一种极度个人主义、拒绝任何关系绑定的生活,这让他们维持住了自我的独立与自由,但同时也让他们不得不面对随之而来的孤独与空虚。正如《且听风吟》的结尾,主人公从东京回来,面对一切逝去,空虚袭来,他只能一个人眼望大海,想哭却又哭不出眼泪。
村上春树痴迷于这样的一种故事模式,可能也与他的成长背景有一定关系。他成长于20世纪70年代,那是日本经历战后重整,飞速发展的年代。只用了20年,日本就成了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如此迅速的现代化对每个人的生活都产生了剧烈的影响。年轻人越来越崇尚一种离开家、独自居住的生活方式,每个人都在追求个性和自由,但也是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感到越来越强烈的孤独。村上春树的很多作品,说到底都是在展现这种自由与孤独之间的矛盾,这可能也是他的作品之所以能经久不衰的原因。因为直到今天,关于我们到底该追求多大限度的自由,以及到底能承受多大程度的孤独,这仍然是横亘在每一个现代人心中无解的难题。
好,以上就是这本书中,我想跟你分享的重点内容了。我们再来回顾总结一下。
这本书是村上春树的第一本小说,它为我们了解村上春树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切口。第一部分,我们讲到了这本书的创作背景,这关乎村上春树如何从一名酒吧老板变身成为一名作家;第二部分,我们讲了《且听风吟》这本小说具体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总结来说,这是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骤然相识又骤然分别的故事;第三部分,我们从《且听风吟》出发,讲到了村上春树的风格和主题。他有意淡化了自己小说中的日本元素,甚至通过翻译这道工序,来使自己的语言具备一种陌生感和距离感。而这种陌生感和距离感最终又服务于他的小说主题,那就是现代社会下个体难以摆脱的空虚与孤独。
最后必须补充的是,显然一本书是无法涵盖一位作家的全部的,尤其对于村上春树这位写作生涯长达44年,直到今天也仍然笔耕不辍的作家,就更是如此了。在《我的职业是小说家》这本书中,村上直言,写出一部小说并非多大的难事,写出一部上乘的小说,对一些人来说可能也并非多大的难事,不过,要持之以恒地写下去却难之又难,绝非人人皆能,而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称得上是职业小说家。村上一直以“职业小说家”为自身志向,持续不断地在写,而他也在这个过程中持续不断地在突破自己,从最早的青春小说,到充满实验色彩的奇幻现实小说,再到近些年那些深入历史和政治的小说,他展现出越来越多的面相,也越来越难以被总结。今天的这本书可以被当作读村上春树的敲门砖,如果感兴趣的话,你可以此为起点,去通往更为广阔的“村上春树宇宙”。
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你还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部文稿和脑图,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
了解一个作家,最合适的切口可能并不在于他那些声名远扬的作品,反而在他名不见经传的第一本书。
-
村上春树有意淡化了自己小说中的日本元素,甚至通过翻译这道工序,来使自己的语言具备一种陌生感和距离感。而这种陌生感和距离感最终又服务于他的小说主题,那就是现代社会下个体难以摆脱的空虚与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