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美国政党与选举》 风君解读

《美国政党与选举》| 风君解读

关于作者

L·桑迪·梅塞尔,是美国科比尔学院的政治学教授,他不仅长期研究美国政党和政治选举,还当过美国国会议员候选人,不但学术扎实,而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他写了十多部关于政党选举的作品,堪称这一领域的权威人士。本书是作者的代表作,出版以来多次再版,被誉为民主政治专题的经典之作。

关于本书

本书原本是美国科比尔学院政治学教授L·桑迪·梅塞尔的代表作,受牛津大学之邀,作者将本书压缩了一个极简版本,收入“牛津通识”系列大学教材。“牛津通识”系列专门面向非专业读者讲述人文社科知识,非常通俗易懂。本书可以说是一个了解美国政治的简单途径。

核心内容

本书详细讲解了美国选举制度和政党制度。通过本书的解读,可以让我们了解当代美国政党体制的构成、组织和功能,总统选举的过程等等,对美国政治制度的基本组织形式和运行规则有一个基本了解,从眼花缭乱的表面现象中看清美国民主的本质。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本期为你解读的是《美国政党与选举》。顾名思义,内容讲的就是美国选举制度和政党制度。通过本书的解读,可以让我们对美国政治制度的基本组织形式和运行规则有一个基本了解。

说起美国民主,大概是我们讨论民主这个话题时最绕不开的一个,毕竟美国被誉为民主的标杆嘛。四年一度的总统选举,本来只是美国人自己的事儿,却吸引了全世界目光,各国舆论媒体也是趋之若鹜。最近一次的大选中,之前并无政治经验的特朗普,爆冷击败了候选人希拉里·克林顿,更是引发了一轮热议。可是,我们对美国的民主制度,了解的也并不多。比如,为什么特朗普的总选票数明明不如希拉里,却赢得了大选?为什么同样是美国人民投票,既选出了奥巴马,又选出了特朗普?这两位可是完全没有任何的共同点。再说了,美国的政坛又为什么是两党独大,而不是多党竞争?这些问题,一般人恐怕真的很难回答。这说明我们对美国民主的了解也不深入。虽然美国民主是经常被提到的话题,但是实际上,对美国的竞选规则和方式等方面的常识,我们还是比较缺乏的。如果没有有更深入的了解,就很难从眼花缭乱的表面现象中看清美国民主的本质。

不过,专业的政治类书籍对普通读者来说可能太难懂了,而我们要解读的这本《美国政党与选举》可以说是一个了解美国政治的简单途径。它是“牛津通识”系列中的一部,牛津通识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的一套大学教材,专门面向非专业的读者,讲一些人文社科知识,所以非常通俗易懂。

这本书的作者名叫桑迪·梅塞尔,是美国科比尔学院的政治学教授,他不仅长期研究美国政党和政治选举,还当过美国国会议员候选人,算得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了。他写了十多部关于政党选举的作品,堪称这一领域的权威人士。这本书原来就是作者的代表作,出版以来多次再版,被同行誉为这一专题的经典之作。牛津大学出版社便邀请桑迪·梅赛尔教授把原书压缩一个极简版本,加入了牛津通识系列。这就使得这本书既有知识性又有可读性。

我们再看一下这本书的书名,美国政党与选举。为什么作者探讨美国民主要以选举和政党两大主题来切入呢?因为民主一旦落实到政治运作层面上,就必须是一种制度设计和政治程序。在现代民主国家中,人民通过选举表达政治意愿,赋予治理者权力和合法性,同时,政党也是美国政治运作中不可或缺的机制,两者共同构成了美式民主的核心。在这里,我根据原书的内容,用三个主题为你加以概括:

第一个主题是,介绍美国选举和政党运作的体制背景。

第二个主题是,关注当代美国政党体制的构成、组织和功能。

第三个主题,我们来看看最热闹的美国总统选举,以及总统之外的其他职位选举的相关情况。

下面,我们就先从第一个主题开始,介绍一下美国选举和政党的基本背景。

我们先来复习一下高中历史课上就学过的美国政治体系特征,一句话概括,就是三权分立的联邦制共和国。所谓三权分立,就是行政、立法和司法权分别归属不同机构,行政权由总统行使,立法权归国会,司法权则是给法院。其中除了最高法院大法官是总统任命,而且是终身制以外,其他的两权,也就是行政和立法权都需要选举获得,宪法规定的任期也各不相同。其中总统任期四年,参议员六年,众议员两年。这种安排是为了确保他们由不同的选民群体选举产生。从中也可以看出选举制度对美国的重要性。

再来看所谓的联邦制,就是每个州都有自己相应的权力,并不是联邦政府一家说了算。很多时候,美国的政治制度体现的是各个州在权力博弈中的妥协。理解这一点很重要。比如,美国为什么采取两院制,也就是参议院和众议院呢?两院的议员组成有什么不同?众议员是按照各州人口进行分配的,体现的是民众的诉求,而参议员则是每州平均分配2名,他们是各州的代表,也体现立法机构内部的制衡。这里我们已经看到,参众两院的议员分配方式是不一样的,这其中就有妥协的成分。这一点我们在下面介绍选举人团制度时会详细说明。

说起选举人团制度,可以说争议一直都很大。2000年,民主党候选人戈尔在总票数领先的情况下,输给了共和党的小布什;2016年,希拉里又在同样形势下败给了特朗普,这都是拜选举人团这个制度所赐。那么选举人团到底是什么呢?这个选举人团啊,是美国的开国功臣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他们当时面临的政治问题,也就是各个州之间因为人口规模不均导致的利益冲突。比如刚才说到的参议员和众议员名额的分配,就是这种冲突的典型体现。因为如果纯粹按照人口数量来分配,那些人口比较少的小州,比如佛蒙特州,就会觉得自己根本没有发言权了,肯定不同意这样分。但是如果每个州平均分配,那些人口数量多的州又不干了。怎么办呢?

双方扯来扯去,最终结果就是著名的康涅狄格妥协,把国会分成参众两院,一个按人口分,一个按州分。虽然小州在人均议员数上还是占点便宜,但好歹大家都同意,日子还能继续往下过,不至于闹分家。可是议会搞定了,总统选举怎么办呢?如果是各个州权力均等,共同决定,那人数多的州岂不是又吃亏?可如果民众直接投票,且不说小州是不是同意,这在当时也是几乎不可能的,制定宪法的先贤们其实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民主,真的把这个权力托付给大众。于是美国的国父们又脑袋一拍,搞出了选举人团。这个制度规定,每个州可以选出若干名选举人,具体人数等于该州的众议员和参议员总人数,各州自行决定如何选出选举人。全美一共有538名选举人,然后再由这些人组成选举人团,投票选出总统。总统候选人得到过半数选票才能当选总统。选举人团,说到底还是妥协,这样总统既不是民众直接选,也不是议会自己推选,大州和小州也能心理平衡,皆大欢喜。

那么每个州怎么决定选举人呢?这个问题宪法并没有明确规定,一开始的时候大家多用普选,按照得票比例选出选举人。但是自从政党产生以后,这种做法发生了重大变化。一个政党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开始采取所谓的“胜者独占”也叫“赢家通吃”方式。怎么做呢?如果一个政党觉得自己在某个州占据优势,那么它在制定候选人名单的时候,就会让候选人的人数和这个州的规定选举人数量相同。比如这个州一共可以有6个选举人,那我候选人就填6个。然后要求政党的支持者在投票的时候就把票投给这几个人。这样一来,只要这个政党的支持人数占优,那所有的选举人就都来自这个政党了,这就是胜者独占。因为这个办法很有效果,而且可以提高获胜一方的奖励,所以一个州实施了,其他州也会有样学样,纷纷跟进。发展到现在,除了缅因州和内布拉斯加州以外,其他州都是用胜者独占的方式来定选举人。

与此连带的另一个规则就是团体制,也就是说一个州的选举人按照党派意志统一投票。在这个模式中,还要注意一点,那就是总统候选人在某个州只要获得相对多数,不需要过半数就能赢得全部选举人票。这种相对多数获胜原则加上选举人团制度,也就造成了这种情况出现:一个总统候选人在某几个州以比较大的优势获胜,而在另几个州又以微弱的劣势落败,结果可能是他的总票数领先,但是选举人票数却少了。2000年的候选人戈尔,和2016年的希拉里,就是这样的倒霉蛋,这也是选举人团制度如今备受争议的地方。不过,尽管有争议,但从目前来看,选举人团制度还没有改变的迹象,美国人也没有找到其他的可以达成各方妥协的替代制度。

看完选举制度,我们再来看政党的基本制度。美国的政党制度和其他国家最不同的地方,就是所谓的两党制了。这是不是也是法律规定的呢?其实并不是,没有任何法律规定只能由两个党参加竞选。那么美国在两百多年的历史中,为什么有超过150年的时间都是民主党和共和党垄断政坛呢?其实答案就在我们刚才提到的那些基本制度和规定中。因为美国是三权分立,行政和立法权分开,而且行政首脑也就是总统,是根据相对多数获胜规则选举的,所以不存在其他民主国家那样由议会来推举行政首脑,或者多个党派在选举后组成联合政府的情形。而在议会选举中,美国采取的是单一席位选区,也就是一个选区最后只有一个获胜者,这样一来,那些小党派就基本没有机会获得席位,更不要说和其他政党结盟了。

所以啊,纵观美国历史,除了少数时期以外,大多都是两党竞争的局面,第三党基本属于看客。两党坐大以后,会通过各种手段确保自己的主导地位,排挤少数党派。比如负责总统候选人辩论的委员会通常由两大党的前领导人担任主席,而且制定规则限制少数党候选人参加辩论。所以,两党制其实是当前政治制度导致的必然后果。

好,以上是本书的第一个主题,介绍美国政治制度的一些基础背景。我们知道了美国是实行三权分立的联邦制共和国。所以它的政治原则更多体现制衡和妥协。两院制和选举人团制度都是这种妥协的产物。也正是因为这些体制背景,以及实际操作时产生的相对多数获胜、胜者独占以及团体制等规则,让美国政坛呈现了两党主宰的格局。

说完了基本背景,我们再来看看第二个主题,也就是政党的具体构成、组织和功能。

首先,美国政党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就是一种能够组织和吸引大众参与,拥有政治纲领和政策主张,并能组成全国联合的政治联盟。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联邦宪法其实从没有提到过政党,连暗示都没有。甚至可以说,政党制度是开国者们极力避免的,因为在他们看来,党派政治就是谋求私利,这对追求共同福利的共和政府有极大破坏性。这点和中国人对结党营私的看法比较接近的。然而事实却是,美国建国后不久,政党就应运而生,而且随着民主化改革的进行,选民群体的扩大,政党不断发展壮大,迅速渗透到了美国各州和联邦的政治运行当中,发展成美国宪政的核心机制。

为什么呢?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因为政党是最有效的组织选民群体,结成政治同盟,并动员选民投票来赢得选举的手段。而一旦政党成了气候,就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诉求而影响选举制度,甚至制定游戏规则。之前提到的胜者独占、团体制等规则,其实都是政党为赢得竞争而发明出来的,并不是宪法的规定。这里面其实也揭示了美国政党的主要功能和核心目标,那就是赢得选举。这一点,使得美国的政党,和有明确意识形态追求的政党有着明显的不同。这是我们在认识美国政党的时候尤其需要注意的。

最本质的区别,就是美国政党没有一个永久性的意识形态,要求所有成员都接受。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不同意,说美国政党也有意识形态啊,比如我们知道共和党更加偏向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民主党更加强调政府干预,还有在选民基础上,两党也有明显不同,民主党得到黑人、少数族裔、城市市民和更多女性支持,而共和党在南方乡村和白人男性当中有更多支持者。这些难道不是意识形态的差别吗?乍看起来好像是的,但这些与其说是意识形态的坚持,还不如说类似口号,主要目的还是吸引选民群体,所以美国政党的纲领和选民动员等等,都会根据现实进行不断调整改变,从历史角度看,没有连贯性。比如我们现在觉得民主党更受美国少数族裔的青睐,那么有一个有趣的问题:发表废奴宣言的林肯总统是哪个党派的呢?按今天的标准,肯定是民主党嘛。可实际上林肯是共和党人。而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美国南方白人其实是支持民主党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也很容易理解,因为美国政党的目的是功利性的,就是要赢得选举,为此就要在选民当中拉拢尽可能多的人,组成联盟。而一旦一个党的政治信仰和意识形态界定太清晰而且不能改变,那反而不利于选民联盟的形成。

同样的,美国政党在组织建构方面,也会随着政治背景和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比如,20世纪以前,政党控制着候选人的提名权,那时候政党领袖的权力是相当大的,政党全国委员会负责协调和产生本党候选人提名,而到20世纪初,由于党内初选制度建立,候选人的提名权到了基层选民手里,这直接导致政党核心团体的衰落和它基本任务的改变,现在的全国委员会,基本就是为候选人提供竞选服务,或者帮助在职者谋求连任。政党领袖对党内的成员并没有很强的管束力,更不可能干涉当选官员的施政方针。比如特朗普是共和党的,但是共和党全国主席是谁呢?不但我们不知道,大多数美国人其实也不知道。这位党主席对特朗普的政策不满意的话,可以批评吗?当然是可以的,但是你说归说,人家总统根本就不会搭理你的。

另外,在党员的归属问题上,美国政党也和我们通常理解的不同。在美国,这种党派归属其实是模糊的。如果你观察的是某些知名政治人物,那比较容易,比如布什是共和党,奥巴马是民主党。但是如果是那些基层的选民呢?他们投票给奥巴马是不是说明他们是民主党?其实并非如此,因为美国政党并没有成员名单,美国人也并不在真正意义上加入某个政党,所以某人说自己是民主党人,这只是表明一种党派认同而已。联邦没有任何法律要求选民登记自己的党派归属,各个州的规定也各不相同。有的州在党内初选的时候要求选民登记,有的州完全不管,你可以参加任何党的初选。而且即使是那些要求初选登记党派的州,这么做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统计选票。至于正式选举的时候,选民可以任意投票。比如美国选举中有一种长选票,一张选票上需要选 N 个职位,什么总统、联邦参议员、州长、州众议员等等让你同时选。那如果这个职位我觉得这位民主党候选人比较合我意,我就选他,那个职位呢,诶,共和党的候选人比较顺眼,我又跳到共和党,可以吗?完全可以。那你说我到底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呢?所以美国民调公司在调查提问的时候不说“你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而说的是“你觉得自己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当然还要加上无党派。近年来,自我认同为无党派的人数显著增加,这也体现了普通人对两个党都不怎么满意。

通过刚才我们对美国政党的具体组织、建构和功能的探讨,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美国政党并没有明确的意识形态诉求,它的施政纲领、组织形式和制度建构也随着选民构成的变化而调整,美国人甚至没有明确的党派归属,但是万变不离其宗,美国政党的根本目标是不变的,那就是赢得选举的胜利。

那么最后,我们再来聚焦一下总统以及其他政府职位的选举情况,看看这些官员是怎么选出来的。

这部分,我们先看看大家最关注的总统选举。谁可以竞选美国总统呢?你可能问,如果我是一个美国人,我是不是就可以参加竞选?理论上,宪法规定,出生在美国,年满35岁,而且在美国国内居住14年以上的成年人都可以参选总统。这个规定看起来简单,其实也挡住不少人,比如著名影星,前加州州长施瓦辛格,就因为不是出生在美国,所以不能竞选总统。好吧,假定你符合这个条件,那基本资格是有了。

当然,为了获得真正的资格,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首先你应该加入民主党或者共和党。无党派人士和小党派的党员能不能参加呢?理论上也可以,但实际上从来没有总统是从这些人中产生的,这也很容易理解,单枪匹马,你又怎么募集竞选资金,怎么动员选民给你投票呢?这些都得靠组织啊。那么,如果我已经是民主党或者共和党员,而且是比较核心的那种,那就可以走正式的流程了。第一步就是获得候选人提名。谁会站出来宣布要竞选总统呢?一般来说,得有一定的从政经验,比如做过州长、参议员什么的,不过这一点其实并没有明文规定,特朗普就是一个例子,他也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位毫无政治经验直接当选的总统。如果从政经验不足,但是知名度和人气较高,比如8年前的奥巴马,也不是政治老鸟,但凭借自己特别高的人气,一路过关斩将当选总统。又或者你能得到政党领袖或者重要资助者的青睐,那也很有希望,当然像特朗普这样自己超有钱的,那就更好办了。随后,你要做的就是赢得党内初选,因为每个党最后只有一个总统候选人。规则很简单,谁能在本党提名大会上获得过半数票,他就获得本党的总统提名资格。这时候的关键就是大会的代表了。

这些代表怎么选出来的呢?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以总统候选人为准的初选,这就是由民众投票来决定总统候选人,然后根据结果确定实际代表。也就是说,你要获得代表大会上的提名,先得获得基层民众的认可。这里的民众是指谁呢?是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投票呢?前面说过,各个州的规定不一样,有些开放,任何人都可以,有些封闭,规定只有登记政党归属的才可以,还有些半开放,只要你没登记其他党,就可以。要说初选其实还是封闭一点更合理,否则让民主党支持者决定共和党候选人,多少有点荒唐。还有另一种方式是候选人推举会议,也就是党员会议。在这种会议上直接分析候选人的利弊,选出代表。当然,参加这种会议的人数肯定比初选的投票人数少,但是好处是会上会进行持续讨论,参与者的投入度会更高。这些选出的代表都有他们承诺支持的对象,所以代表选定以后,某党的总统候选人其实已经定下了,之后的提名大会只是走形式。如果你成功获得了多数代表的支持,那么恭喜你里总统的宝座更近了一步。

接下来我们说说募集资金,这对于你能不能成功当选可以说性命攸关。在初选阶段,其实已经需要大量资金来争取关注和选票,这笔资金怎么来?也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根据联邦竞选法规定,由公共基金进行匹配,从1976年到2000年,大家都是这样做的,好处是竞选环境相对均衡。但是2000年起,小布什采取了另一种方式,通过私人关系来募集,以便绕过公共基金的开支限制。这么做是因为他的竞选同盟财大气粗。也是因为这样,很多党内竞争者一看,土豪啊,拼不过,所以一开始就退出了竞选。所以,选择公共基金还是私人募集资金,关键就看你能不能募集到超过公共基金限制的资金量了,钱当然是越多越好啦。

有了资金,党内提名也搞定了,这个时候就要在全国举行竞选活动,为自己造势了。这就关系到一个资金和精力分配的问题,哪些州值得你付出更多的金钱和精力呢?这和上面说过的选举人团制度有关,因为你在一个州得到相对多数票,就能得到这个州所有的选举人票。所以对稳操胜券的州,你就不必花太多精力。比如民主党在加州,共和党在中部和南部各州。而那些两党都不敢打包票的州,就是所谓摇摆州,或者战场州,才是兵家必争之地,要把竞选资源主要分配到这些地方。在2016年,特朗普正是在佛罗里达州等摇摆州战胜了希拉里,才为自己奠定了胜局。等到各州选出选举人后,总统基本已经确定。之后最后的流程就是投票选出总统,这其实也就是走个形式。

说完了总统的选举过程,最后,我们再来聊聊总统以外职位的选举。因为大家最关注总统大选,所以其他选举多少被忽略了。美国的各级政府官员,很多也是靠选举产生,这个人数是每年超过50万,这在全球范围内也是首屈一指了。但是这些职位其实并不像总统选举那样竞争激烈。比如书中举例说,寻求连任的众议员中,70%的人在初选时根本没有对手,近几十年来众议员连任或胜率基本在98%以上。这和我们的想象其实相差挺大的,某种程度上也说明了选民的参与度和选择性都并不算高。

好了,说到这儿,《美国政党与选举》的重点内容就为你介绍得差不多了。

下面来为你简单做个总结。

首先,从政治制度看,美国是实行三权分立的联邦制共和国。所以它的政治原则更多体现制衡和妥协。由此产生了两院制和选举人团,并衍生出相对多数获胜、胜者独占、团体制等实际操作规则,让美国政坛呈现两党主宰的格局。

其次,从政党的形式和功能看,美国政党奉行实用主义原则,并没有明确的意识形态诉求,它的施政纲领会不断调整,组织也比较松散,而它的根本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赢得选举。

最后,从总统和其他职位的选举流程来看,冷热不均。总统选举万众瞩目,竞争激烈,而有些职位选举无人问津,缺乏竞争。一般而言,提名资格价值越高,竞争就越激烈。

那么,通过这本书我们能了解到什么呢?应该说可以让我们对美国民主的运行机制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不仅是这个制度的优点,比如民众的政治参与和权力的彼此制衡,也包括它的缺陷和弊端。对此,作者梅塞尔也是直言不讳的,他在书里列举了当代美国选举制度的多个弊端,比如选民投票率低下、大众初选对候选人缺乏检验标准、竞选费用高昂、选举人团问题、多数职位缺乏竞争等等。他坦言,美国民主远非完美,而是存在各种缺陷,他呼吁美国人,不要只对选举体系的优点唱赞歌,也要明白它的缺点,明白为了达到真正的民主,美国人还需要不断改革和奋斗。美国民主的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但连作者都直言,美国的民主制度并不适合所有国家,更谈不上完美,那么我们又为什么要把美国的民主理想化呢?这是本书带给我们的启示。

撰稿:风君 脑图:刘艳 转述:江宁

划重点

1.参众两院的议员分配方式是不一样的,这其中就有妥协的成分。

2.随着民主化改革的进行,选民群体的扩大,政党不断发展壮大,迅速渗透到了美国各州和联邦的政治运行当中,发展成美国宪政的核心机制。

3.美国的民主制度并不适合所有国家,更谈不上完美,那么我们又为什么要把美国的民主理想化呢?这是本书带给我们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