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大棋局》 曲飞工作室解读

《大棋局》| 曲飞工作室解读

关于作者

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战略理论家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他出身波兰贵族家庭,从小移居加拿大,后又移民美国,就读于哈佛。毕业后从政,成了美国国际关系领域的顶级智囊。布热津斯基先后为肯尼迪、约翰逊两位美国总统当过顾问,政治生涯巅峰是在1977年到1981年担任美国总统卡特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堪称是当时美国外交政策的操纵者。1979年中美建立正式外交关系,这里面也有布热津斯基的贡献,在访华期间他曾经得到邓小平的接见。

2017年5月,布热津斯基去世,享年89岁。

关于本书

本书是一本地缘政治学名著,在21世纪初,凡是外交官,几乎没有不知道《大棋局》的,凡是研究外交的学者,几乎没有没研习过《大棋局》的。而且《大棋局》还是普通人了解国际形势的最佳白话书,有人评价这本书“通俗得像日常聊天,但同时又严谨得像学术演讲”。《大棋局》成书于1997年,第二年就被翻译引进到中国,虽然距离今天已经过去大约20年了,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这本书,来了解美国战略家对世界、特别是欧亚大陆的看法与态度,从而读懂世界政治的风云变幻。

核心内容

本书以美国的视角,分析了美国的地缘战略构想,提出了“欧亚大陆是世界地缘政治的核心,谁控制了欧亚大陆,谁就将控制世界”。在这个构想基础上,作者把欧亚大陆看成一个列国博弈的大棋局,把期盼划分为四个部分,指出了美国的主要博弈对手,以及各自的胜负手,并且阐述了大棋局视野下的中美关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这期为你解读的书是《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这本书的中文版约17万字,我会用大约26分钟的时间,为你讲述这本书的核心内容:什么是地缘政治学?地缘政治如何影响一个国家的外交与战略,美国的战略家如何用地缘政治的眼光看待欧亚大陆,特别是中国?我们常听到的民主桥头堡、地缘政治的黑洞、欧亚大陆的巴尔干,以及远东之锚,这些说法背后的含义是什么。

既然说了,这是一本讲地缘政治的书,那我们有必要介绍一下,什么是地缘政治学。当然,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在这我们只能简单来说,地缘政治,就是一个国家根据地理因素(包括地理位置、面积、人口、资源等这些方面),来制定自己的安全策略、来定位自己与其他国家的关系,以及以此为依据来分析国际局势。地缘政治学,就是一门研究如何从地理的角度去思考政治问题的学问。

那在地缘政治学领域,《大棋局》这本书有多重要呢?

这么说吧,在21世纪初,凡是外交官,几乎没有不知道《大棋局》的,凡是研究外交的学者,几乎没有没研习过《大棋局》的,而且,《大棋局》还是普通人了解国际形势的最佳白话书,有人评价这本书“通俗得像日常聊天,但同时又严谨得像学术演讲”。《大棋局》成书于1997年,第二年就被翻译引进到中国,虽然距离今天已经过去20年了,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这本书,来了解美国战略家对世界,特别是欧亚大陆的看法与态度,从而读懂世界政治的风云变幻。

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战略理论家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他的名字也翻译成兹比格涅夫),从这个名字和姓氏,可以看出他的家族来自东欧。没错,他出身于一个波兰贵族家庭,父亲是外交官,他从小移居加拿大,后来又到了美国。布热津斯基离开波兰之后第二年,二战就爆发了,波兰被德国和前苏联占领,这让他从小意识到一个国家的外交与安全战略的重要性,这对他后来从事这个领域的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同时也让他的学术思想,一直以苏俄为假想敌。

布热津斯基后来进入哈佛大学读书,跟基辛格,还有我们讲过的《文明的冲突》的作者塞缪尔·亨廷顿,都是同一时期的哈佛校友,后来他们又都相继从政,并且都成了美国国际关系领域的顶级智囊。布热津斯基先后为肯尼迪、约翰逊两位美国总统当过顾问,政治生涯巅峰是在1977年到1981年担任美国总统卡特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堪称是当时美国外交政策的操纵者。1979年中美建立正式外交关系,这里面也有布热津斯基的贡献,在访华期间他曾经得到邓小平的接见,并且有过很深入的长谈。2017年5月,布热津斯基去世,享年89岁。

既然这本书和它的作者都这么大有来头,那么下面我们就要说一说,这本书究竟讲的是什么。我们分成三个部分来讲,首先说说,大棋局指的什么,又是谁在下这盘棋;然后来看看棋盘上各个位置的形势是怎样的;最后,我们再来一起探讨下,布热津斯基的理论在学界的位置,我们该如何理解、看待他的《大棋局》。

首先说说,大棋局到底是什么。

布热津斯基的大棋局,指的就是欧亚大陆,他认为,决定世界地缘政治格局的关键,就在欧亚大陆,也可以说,谁控制了欧亚大陆,谁就将是这局棋的最大赢家。本书分析的国际政治格局,也是集中于欧亚大陆,而没有涉及其他几个大洲。

这盘棋,不像真正的棋类比赛是一对一进行,而是众多棋手共同博弈,一起来下同一盘棋。这些棋手,首先当然是欧亚大陆本土的国家,它们的力量加在一起远远超过美国,不过布热津斯基说,这个大陆太大,国家太多,无法在政治上成为一个整体。所以,布热津斯基眼中最重要的棋手,还是美国,他的着眼点也在于此,就像这本书的副标题说的:“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也就是说,他写这本书的目的在于谋划如何对欧亚大陆施加影响,以此来造成最有利于美国的地缘格局。布热津斯基希望美国充当这个大棋局的干预者,可以随时施加这种影响。

那么谁有资格在欧亚大陆的棋局上跟美国对弈呢?布热津斯基设置了几个大棋局的准入条件,包括:有能力、有民族意志、有能扩展到本国之外的影响力,还要有野心。也就是说,符合这几个条件的,你才有资格上桌,成为美国地缘战略棋局中的对手。布热津斯基眼中这样的国家有5个,分别是:法国、德国、俄罗斯、中国和印度。

有意思的是,他没把英国和日本算进去,因为在他看来,英国和日本虽然足够有实力,但是缺乏野心,安于现状。英国对欧洲事务采取一种冷眼旁观的态度,主动地自我边缘化,(注意,这是布热津斯基在将近20年前的观察,现在英国脱欧,更进一步验证了他的眼光)。至于日本,虽然它们致力于在世界上发挥更大的影响,但在美国面前,还是相当老实的。总之,大英帝国已经退休,而日本甘当美国的小跟班,它们都会协调自己和美国的战略利益,尽可能保持一致,而不会成为美国的对手。

除了棋手,布热津斯基还提到了棋局中另一类值得关注的国家——地缘政治支轴国家。这类国家,按照布热津斯基的说法,它们的重要性不是来自于它们的力量和动机,而是来自于它们所处的敏感地理位置。这些国家有乌克兰、阿塞拜疆、韩国、土耳其和伊朗。它们分别处在俄罗斯、中国,以及伊斯兰世界与外界的交接处,阿塞拜疆和伊朗,还扼守在中亚和中东油气资源对外输出的要道上。

棋局上的大小棋手分别就位,那布热津斯基对这个棋局如何解盘呢?他给欧亚大陆由西向东的不同地区分别起了代号,民主桥头堡、地缘政治的黑洞、欧亚大陆的巴尔干,以及远东之锚,这些名称究竟有什么含义呢?下面要讲的第二部分,我们就按照布热津斯基的眼光,来解析他的大棋局。

布热津斯基把欧亚大陆划分为西部、东部、中部和南部四个部分。西部指西欧和中欧;东部指东亚地区;中部基本上是俄罗斯以及部分前苏联地区;南部是里海周围和中亚。

我们先来看棋盘的西部,布热津斯基眼中的民主桥头堡:欧洲。

欧洲处在大棋局的西部,对美国来说,这是首要的战略要地,是美国向欧亚腹地扩展的跳板,也是西方民主体制在欧亚大陆的桥头堡。欧洲一直是美国的第一战略重心,在二战之后,也基本起到了上述的美国希望它起到的作用,不过布热津斯基对欧洲的前途很忧心,首先,欧洲从来不是一个单一的政治实体,政治意义上的、作为一个整体的“欧洲”尚未出现,前景也不乐观;其次,欧洲老了,活力在下降。布热津斯基斯基分析说,老牌的欧洲出现了信任危机、创造力减退,面对世界采取孤立主义和逃避主义的内向态度,它们一方面对美国的霸权耿耿于怀,但同时又乐于享受美国霸权的庇护。

布热津斯基将希望寄托于欧洲一体化的两个主要驱动者——法国和德国。但布热津斯基瞧不起法国,嘲笑它不自量力。他认为法国固执地留恋曾经的辉煌,还自视为一个全球性的大国。他认为法国的这种自我定位太不合时宜太可笑,但为了美欧关系及欧洲未来,美国和德国不得不纵容法国的这种自大。

相比于法国,布热津斯基十分看重德国,他夸赞德国承认它与波兰的奥得-尼斯河边界,他认为此举和二战后法德和解同样重要,这使得波兰更加容易加入欧盟,也使德国减少了一个需要戒备的邻居,并能通过波兰把影响力扩展到波罗的海、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布热津斯基为德国提供了一个外交公式:救赎+安全=欧洲+美国。意思是,如果德国致力于促进欧洲的共同利益,就将得到欧洲的支持与尊重;而德国与美国的联系又为德国提供了保护伞,让德国可以更公开地在欧洲起领导作用,同时又不对它的邻国们构成威胁。布热津斯基希望美国通过加强与法德两国的关系,推动欧洲的联合和扩大,从而让欧洲进一步发挥他设想的“西方民主制度桥头堡”甚至跳板的作用。为此他着重强调,北约东扩必不可少。

说到这我们来对比一下现实,这些年欧盟和北约确实在东扩,可以说西方的地缘政治发展,很大程度上是按照布热津斯基的构想来走的。但他强调的另一点被忽略了,那就是,在欧盟和北约的东扩中一定要注意俄罗斯的感受。现实是,欧盟和北约东扩,不但没有征得俄罗斯的谅解,反而刺激了俄罗斯的安全担忧,从而引发了新的紧张局势。

说完了西欧,我们继续往东看,欧洲的中部、东部和俄罗斯,这就构成了布热津斯基大棋局上的“地缘政治的黑洞”。

在很多地缘政治学家眼中,中东欧是所谓的中心地带,著名地缘政治学家哈罗德·麦金德有一个论断,他说:“谁统治了东欧谁就可以控制中心地带;谁统治了中心地带谁就能控制世界岛;谁统治了世界岛谁就能控制世界。”这里的世界岛,指的就是欧亚大陆。在沙俄和苏联时代,俄罗斯都是这片区域的控制者,布热津斯基认为,随着1991年苏联的解体,这个地区正在形成一个“黑洞”,俄罗斯就是黑洞的核心。布热津斯基发现,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人在激烈的争论这样几个问题:什么是俄国?俄国在哪里?做一个俄国人意味着什么?

俄罗斯在历史上一直扮演着强国和征服者的角色,甚至用布热津斯基的话说,俄罗斯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扩张工具,俄罗斯这个国家,就是通过这种手段凝聚起来的。但苏联解体之后新的国际局势和国家实力的衰落,显然让俄罗斯感到无所适从,书中引用一个俄国民族主义者的话说:“不久前的‘兄弟’收拾起行李,登上‘民族救生艇’,驶离正在倾覆的航船……而我们是无处可去的……”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尝试过三种战略选择,第一种,主张响应美国提出的“成熟的战略伙伴关系”,俄国人很乐观地把这理解为,美国邀请他们合作共同统治全球。对此,美国人笑而不语,俄国人很快也明白过来,被美国忽悠了,他们也认识到,虚弱的俄罗斯不能指望美国人的高看。起初对北约东扩的理解转变为了愤怒。于是他们转向了第二种战略选择,主张“近邻外国”优先,所谓近邻外国指的就是前苏联那些国家,这种战略思想希望建立起以莫斯科为决策核心的、包含前苏联地区的一个框架,让它可以“调控东欧、中亚和远东”。这是一个帝国味道的战略,重捡了老沙俄帝国的思想遗产,在俄罗斯很有市场,俄国著名学者列夫·古米勒夫的态度很有典型性,他说,适应西方,对俄国人民来说只能意味着失掉自己的“人种和灵魂”。

叶利钦的副手鲁茨科伊也曾经宣称:“俄国代表着连接亚洲和欧洲的唯一桥梁,谁成了这块土地的主人,谁就将成为世界的主人。”但是,这种帝国思维的政策也失败了,原因很简单,对俄罗斯来说,这个战略太理想化,它没有足够的实力来实施,它政治上、经济上都缺乏吸引力。而且对那些历史上深受俄罗斯影响的“近邻外国”来说,也不愿意重新被俄罗斯控制,比如今天的乌克兰,跟俄罗斯越走越远,甚至有点反目成仇。这两种战略都不可行之后,俄罗斯开始转向东边,尝试与中国一道,进行反对霸权主义的合作。不过,布热津斯基说,面对人口众多,生机勃勃的中国,俄罗斯可能要沦为小伙计。

布热津斯基指出,俄罗斯这三种战略选择都不可行。他很自信地宣称,俄罗斯唯一正确的战略选择,是通过民主化和市场化改革加入欧洲,放弃俄罗斯的雄心,布热津斯基说,俄罗斯太虚弱了,不配成为美国的伙伴,但是,作为病人,它又太强壮了。所以布热津斯基开给俄罗斯的药方,其实是让它变成一个块头很大的美国小兄弟,一个“巨型的波兰”。这样,美国满意,布热津斯基的祖国波兰也会满意,但俄罗斯自己会满意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有近三百年辉煌历史的俄罗斯人,不可能认同布热津斯基给他们规划的“美好未来”,从乌克兰到叙利亚,再到与美国的外交风波,今天俄罗斯在国际问题上的强势姿态,已经做出了最好的回答。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欧亚大陆的巴尔干”。

巴尔干不是在欧洲吗?什么叫欧亚大陆的巴尔干呢?没错,这里的巴尔干是一个比喻:在19世纪,欧洲东南的巴尔干半岛,是全世界局势最复杂的地方,民族多国家多,涉及的利益和矛盾也多,原来这里的统治者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濒临瓦解,形成了权力真空,而域外的大国像德奥俄英,为了各自的战略利益,又都想来这儿插上一手。所以,巴尔干就成了“复杂、麻烦、危险”的代名词,我们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从巴尔干半岛打起来的。

那今天的世界上,有哪个地区,像当年的巴尔干那样,充满着利益纠纷和潜在的危险,又牵扯着众多大国的利益吗?没错,这个地方就是中亚,以里海周边地区为中心。布热津斯基认为,这里就是欧亚大陆的巴尔干。他把这里称为棋局的南部,从地理上说这并不太准确,我们姑且沿用他这个说法。

苏联解体之后,中亚出现了权力真空,中亚国家都出现过政治不稳定的情况,而且这个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再加上众多的民族、种族和宗教问题,局势变化无常。

在布热津斯基眼中,一个小国,阿塞拜疆,非常重要,被他称为软木塞。阿塞拜疆位于高加索山脉南麓,北边是俄罗斯,南边是伊朗,而且处在里海到黑海的油气管道路线上,位置非常重要。如果说里海地区是一个蕴藏丰富资源的瓶子,那阿塞拜疆的位置,确实相当于一个瓶塞,是地缘战略的重要支轴。此外,布热津斯基认为阿塞拜疆的地理位置还能起到阻挡俄罗斯南下的作用。

布热津斯基认为,中亚地域的另一个重要国家是乌兹别克斯坦,它也是地缘战略的支轴国。乌兹别克斯坦虽然面积和自然资源在中亚都排不到第一,但是该国人口的民族构成相对单一,并且有着高度的民族自我认同,自认为是14世纪称雄中亚的帖木儿帝国的继承者,国家的政治精英决心再不回到前苏联时的状态。布热津斯基说,今天在欧亚大陆的巴尔干展开直接争夺的有三个相邻的大国:俄罗斯、土耳其和伊朗。中国、乌克兰、巴基斯坦、印度以及遥远的美国,也可能参与角逐中亚。

布热津斯基对这个地区的战略分析,着眼点就在于如何遏制俄罗斯的影响,他反复提出“莫斯科把这一地区看做是自己特有的地缘政治空间”。他认为,美国在这里的首要利益是确保没有任何一个大国单独控制这一地区,保证全世界都能不受阻拦地在财政和经济上进入该地区。这个想法很简单,就是美国觉得自己没法控制这里,既然这样,就不能让其他国家单独控制这里。这个所谓其他国家,主要指的就是俄罗斯。布热津斯基说,在中亚,除了俄罗斯,其他国家都可以成为美国的朋友。

下面我们来说说大棋局上的最后一个部分,远东。布热津斯基称之为远东之锚。船锚的锚,船锚是起到固定船身作用的,那布热津斯基认为的可以在远东起到稳定作用的国家是谁呢?就是中国。

谈到中国,布热津斯基先是大大客套一番,称赞了中国的辉煌历史和近些年来的发展成就。但是,转折来了,布热津斯基对中国的前景有一个基本判断:他认为中国不会成为全球性的大国。他在本书中认为,首先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在未来20年将难以保持。他说,这需要多种因素的绝妙结合,包括有效的全国领导、政局的稳定、良好的社会秩序、高储蓄率、外资的持续流入,以及地区稳定等等。他认为,中国很难在长时间内都能集齐这么多的有利因素。他这个论断是在上世纪90年代做出的,现在20年已经过去了,我们的事实已经证明,中国恰恰保持了高增长,虽然还不能说中国已经是一个全球性的大国,但是对比布热津斯基对中国的预判,我们可以欣慰地说,他当年未免低估中国了。

东亚的另一个重要国家是日本。在大棋局的两侧,上世纪90年代的日本和德国有几分相似,都是美国的盟国,在本地区都有重要地位,也都因为没有获得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资格而焦躁不安,不过也就表面上相似而已。布热津斯基说,德国早已成为欧盟国家的伙伴,而日本在东亚没有什么朋友,日韩关系只是形式上还可以。总之,政治上日本在东亚是孤立的。更加严重的是,亚洲人并不认为日本是亚洲国家。

布热津斯基分析说,日本争取地区性主导大国的目标行不通,而在没有地区基础的情况下要成为真正的全球性大国就更不现实。布热津斯基的结论是,日本最好的办法是在安全层面继续依赖美日同盟,同时在经济方面发挥全球影响,争取类似加拿大的地位,但可以比加拿大更有影响力。布热津斯基提供给日本的建议,基本上就是要求日本绑在美国的航船上。

经过对东亚主要国家中国和日本的一番分析,布热津斯基为美国谋划的东亚战略是什么呢?他主要是从美中关系和美日关系这两方面来讨论的。布热津斯基的东亚战略反对遏制中国,他认为,“中国是下一个全球性大国”这种看法很有害,它刺激外界警惕甚至反对中国,也会在中国内部培育妄自尊大的思想。他分析,美国的利益就是防止欧亚大陆出现一个全球性大国,既然中国只会是地区性大国,那么就没必要遏制中国了,应当把中国视为一个可以加以影响、利用、接触与合作的棋手,用它来平衡其他国家,尤其是俄罗斯。他说,中国可以防止俄罗斯重新谋求控制中亚霸权,防止印度压服巴基斯坦,以及防止印度、俄罗斯接近等等。因此,布热津斯基认定,中国就是美国航船的远东之锚,起着重要的平衡棋盘的作用。20年后的今天,中国如果仅仅作为美国的远东之锚,是否过于强大了呢?因此,美国已经很少有人以远东之锚形容中国。

关于美日关系,布热津斯基警告美国的决策者们,不要只把日本看成美国在亚洲“不沉的航母”,也不要鼓励或暗示日本去谋求地区性大国的地位,因为这将损害美国同中国达成某种战略共识的前景,并因此削弱美国在东亚乃至整个欧亚大陆地缘政治利益。对中美关系和美日关系,布热津斯基的指导思想是,保持平衡,保持东亚格局的多元化。

布热津斯基用大棋局的视角来看待欧亚大陆的政治,他对棋局的梳理,我们介绍完了,针对这个棋局的形势,他也为美国支了三招,分别是:“棋盘的中间地带逐步并入扩大中的由美国主导的西方势力范围;南部地区不被某个国家单独主宰;东部国家不联合起来将美国逐出近海的基地。”

那我们再来看看美国这些年的战略举措,他们确实在不断推动北约的扩大,在东欧和高加索也使用过支持“颜色革命”之类的手段,拓展受美国主导的西方势力范围;在中亚,他们借反恐战争的机会,寻求政治甚至军事的存在;在远东,他们也搅动中国南海和东海的争端。可以说,本世纪以来美国的战略,很大程度上正是按照布热津斯基划下的道来走的。所以,就像我们在开头说的,这本《大棋局》,真的是美国地缘政治学和国家战略领域,影响巨大的一本专著。

到这里,我们就完整地了解布热津斯基的大棋局理论,解析了他棋盘上纵横捭阖的战略谋划,也看到了他的思想对美国国家战略的影响了,书的内容基本讲完了。那么,总体上,我们如何看待《大棋局》一书呢?

首先,布热津斯基编制的欧亚大棋局的战略网络太过于复杂精巧,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和局势转变,都可能带来总体战略的崩塌,更加严重的是,这个战略框架的复杂使得它几乎没法被掌握、被执行。

其次,他也太反俄,整个欧亚大棋局的谋划,基本上是围绕遏制和防止俄罗斯重新崛起为目标。他对“沙俄或苏联重现”的忧虑,可能来源于在母国波兰的往事引发的阴影,不过就像我们前面说的,他对俄罗斯的未来发展的规划,可以说毫无可行性,到了现在,几乎只能刺激俄罗斯警惕美国的战略用心了。

第三,他的战略评估过于乐观,《大棋局》成书于冷战刚刚结束,当时的美国确实是傲视全球,这种现象给布热津斯基带来了十足的自信,他说:“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或者说在一代人以上的时间内,不可能有任何单个国家向美国的世界首要大国地位提出挑战。”他甚至预计美国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个全球性超级大国。这种乐观猜想,已经达到了迷信。

成书20年后,布热津斯基希望的一个跨欧亚的安全体系并未出现,他本人辞世的时候,美国的外交几乎看不出地缘政治的章法,这就更让人觉得,他的精巧构想和现实还有着巨大的距离。

撰稿:曲飞工作室 脑图:摩西 转述:于浩

划重点

1.布热津斯基认为,决定世界地缘政治格局的关键,就在欧亚大陆。在他眼里,符合条件和美国“下棋”的国家有有5个,分别是:法国、德国、俄罗斯、中国和印度。

2.美国本世纪的战略举措,很大程度上按照布热津斯基划下的道来走,比如中亚以反恐为由的政治、军事存在;比如在远东搅动中国南海和东海的争端。

3.布热津斯基编的理论有3个缺点:欧亚大棋局和现实有一定距离;它太反俄,战略围绕遏制俄罗斯;他对美国过于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