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46. 周晓枫、李松蔚:讨好型人格展销会

【终版】讨好型人格.MP3

这个标题是周晓枫老师定的,属于《大望局》主播之间的闭门讨论。

晓枫老师堪称讨好型人格泰斗,身边只要还有一位朋友、乃至一位陌生人有悬而未决的需要,她就感到坐立不安。

我本来还想请一位风格我行我素的的嘉宾作为参照视角来批判我们,后来发现,这个主题要得以深化,还是直接请李松蔚来做学理上的阐释和归纳,结果,松蔚老师承认其实自己也一直在专业生涯里和自己的讨好型人格做斗争……于是,这是三个该人格持有者在反思。

这种人格是一种性格吗?我搜索到更学术化的描述包括“高自我监控型人格”“内心矛盾自我指向人格”等等,和这种人格最不像的是范德彪的那句台词:“咱俩以后好好处,处不好的话,你多在自己身上找原因”的自信。人的性格差异,真是有趣,往往是“基因装子弹,环境扣扳机”。

所谓心理健康的标准是正确感知自己在世界上的定位。我们这些讨好型人格的人仿佛活在一个“只剩下一丁点儿自己”的世界,又仿佛对这个世界感受得很深入,这是不是恰到好处的呢?

还有个悖论:为什么有许多人自诩是讨好型人格,但是大多数人又不觉得被谁讨好过?那么,是不是我们混淆了屈从和讨好?

谈话间,晓枫老师的很多妙论,我做了摘抄,转发时请不要忘记加上“——作家周晓枫”:

讨好型人格比那种全世界都要讨好他、他却不讨好任何人的人格可爱多了。

最后,你还是要讨好自己,一个人如果不会讨好自己,连自己都不爱,他怎么能够去爱别人。

讨好型人格最后是可以回撤的。讨好型人格都很自尊,我掏心掏肺,你当成下水,那我转身的时候也特别坚决。

——作家周晓枫

周晓枫,老舍文学院专业作家,北京作协副主席,曾获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等奖项

李松蔚,心理学者,作家,得到课程《心理学通识》主理人

00:00:56 为什么说晓枫老师是“讨好型人格泰斗”?

00:13:45 另一位讨好型人格松蔚老师

00:24:42 再聊聊什么是“讨厌型人格”?

00:29:55 那什么才是“讨好型人格”?

00:38:48 讨好型人格比不讨好型人格可爱多了

00:48:44 讨好型人格的特征

00:51:31 怎样和自己的“讨好”和谐共处?

01:02:57 文学作品中有哪些这样的人格体验?

01:08:20 写作中的“讨好”

01:14:07 给讨好型人格的建议

划重点

  1. 讨好型人格很在意自尊。有时看似主动示好,其实是源于一种被动的自我保护,目的是维护内心的平静和免受干扰。

  2. “讨好”和“真善良”的区别在于:讨好型人格帮助别人并不感到真正的快乐,他们这么做是为了获得别人的喜爱。这种人可能会感觉没有人完全爱自己。但如何解释这个“完全”呢?他们可能明知道别人是爱自己的,却感受不到爱和幸福,或者只能感受到片段式的爱。

  3. 讨好型人格会不自觉地在关系中把自己降格为失权的状态。一旦处于这种状态,他就会觉得自己没有其他选择,唯一的选项就是让对方满意。

  4. “讨好型人格比那种全世界都要讨好他、他却不讨好任何人的人格可爱多了。”——作家周晓枫

  5. 一味地张扬自己,忽略他人的感受,其实很难从这个世界讨到好处。这是因为这种人把自己的利益看得比任何人都重要。

  6. “最后,你还是要讨好自己,一个人如果不会讨好自己,连自己都不爱,他怎么能够去爱别人。”——作家周晓枫

  7. “讨好型人格最后是可以回撤的。讨好型人格都很自尊,我掏心掏肺,你当成下水,那我转身的时候也特别坚决。”——作家周晓枫

  8. 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可以后撤,即拥有可能性时,他的讨好型人格就会发生质的改变。

  9. 无论你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可以在不太计较的领域付出一些你愿意给予的东西。这种适度的“讨好”可能会增长你的本事,但要注意不要矫枉过正。最重要的是,不要丧失自尊的底线,也不要违背你所认同的价值观。

  10. 在意别人,才能建立自己的生活。

  11. 讨好别人本身没有错,但关键在于你能牺牲自己到什么程度。这是一个重要的尺度。

  12. 让拒绝发生一次。

  13. 讨好型人格有时可能会让你做一些你不太愿意、不太舒服,甚至不太尊重自己的事情。但这并非全是坏事。这种外部压力可能会将你推入一种困境,从而激发出你之前未曾意识到的潜能。你最初以为是对别人的善意,其实给了自己一个巨大的帮助和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