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出轨:每一段亲密关系,都可能有许多结局

【终版】出轨加餐.MP3

婚姻和恋爱关系中,最一言难尽也最常见的B面是出轨。本期加餐来说这B面。

一个常识是:直到19世纪浪漫主义之后,爱情才成为公认的、正当的婚姻基础。此前,我们如今试图忠于的爱情,是专门给婚姻所维系的社会秩序捣乱的……

当代人的努力成果如下:八十多年来,世界各地对于婚姻状态的调查结果是,有出轨现象的被调查者占25%(有的调查结果高达40%以上,如意大利和泰国) ,其中,女性的比例逐渐升高,这个数据应该代表两性权利在逐渐趋于平等。这也是个无奈的数据:当代人的本性,以及当代人的亲密关系的本色,大约的确是这样的。

本期加餐内容包括读两本书。一本是英国婚姻关系咨询师安德鲁· 马歇尔的《婚姻的考验》,说得是当婚姻出现一方或双方出轨问题后,双方可以采取的8个步骤。如同回字有四种写法,出轨也有八种类型,而每一种类型都对应着一种判断和应对方式。

另一本是耶鲁大学资深心理学督导贾妮斯·斯普林和丈夫迈克尔·斯普林合著的《外遇之后:弥合创伤,重建信任》,斯普林教授首先强调的是:外遇的难以定义和难以做出笼统的道德判断。当然,即便经过所有的专家推荐的尝试,有些创伤仍然弥合不了。

我还顺带想起了不少小说和电影、电视剧,是啊,没有这类情节,都没法搞文艺创作了。

01:32 聊聊“出轨”这个现象

10:07 关于出轨的两个故事

14:58 分享第一本书《婚姻的考验》

17:26 第一种出轨类型:意外型

20:22 第二种出轨类型:求助型

21:51 第三种出轨类型:报复型

22:16 第四种出轨类型:花心型

23:58 问自己五个问题

26:02 分享第二本书《外遇之后》

35:47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划重点

  1. 当你觉得一段感情出现问题,或者当你产生一些怀疑时,也许这些感受本身就是一个答案。

  2. 如果你还没有想好下一步怎么走,这里有五个问题可以帮助你找到答案:1)对于婚外情,你应该负多大的责任?2)你的伴侣是什么样的人?3)你对伴侣的感觉如何?4)你俩分手会影响其他人吗?5)你的伴侣对修复关系有多投入?

  3. 对有不忠问题的夫妻的三个咨询建议:1)我不对外遇本身对错做笼统评判。2)我不把你们区分成受害者和加害者,不把你们区分成被背叛者和背叛者。3)我不建议你们无论如何都要继续在一起,也不建议仅仅因为感觉不开心而逃离婚姻。

  4. 一段亲密关系也许可以比作一件物品。当它遭遇损害时,重要的是要判断这个损害是否影响到它的核心功能,也就是说,这段关系是否还能继续维系。

  5. 在你对外遇事件作出反应,与之纠缠,而后从中恢复的过程中,有三个阶段:平复情绪;决定修复或退出;重建你们的关系。

  6. 你不愿意被如何对待,就不要以同样的方式对待别人。

  7. 亲密关系并不复杂,也不需要太多深刻的东西。它本应是人不需要过多思考就能获得的幸福。而且,正是在这种幸福的生活中,你才能形成对生活真切深入的感受。

  8. 每一段亲密关系都不是天然地走向某种特定结局的,它们都可能有着许多不同的结局。

出轨的八种类型

一、意外型

出轨方被发现后最常发出的感叹之一是:“我没想过要出轨。”他们认为这会让伴侣心里好受些,尽管很少起到这种效果。然而,他们的辩解确实引出了一个话题:有人真的会无意中出轨吗?如果你的伴侣说出这样的话,那么你的第一反应很可能是嗤之以鼻。令人惊讶的是,同事或朋友之间很容易从纯真的友谊滑向婚外情,他们甚至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何时越了界。

共同特征:

  1. 时间短。有的可能只是一夜情,最长一般不超过八周时间,也不一定都涉及肉体出轨,可能仅仅停留在接吻、拥抱、邮件调情和保守秘密上。

  2. 意外型出轨发生后,出轨方可能会主动向伴侣坦白,或者肆无忌惮到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的地步。伴侣一旦介入,外遇行为就很容易结束。

  3. 一般来说,意外型出轨带来的风险、内疚和负罪感超过了出轨的快乐体验。

  4. 意外型出轨在八个类型的出轨中严重程度最低,但不能掉以轻心。一定是你们的感情出现了一些问题,不然也不会萌生出轨的念头。

  5. 你们关系中的潜在问题要么看起来并不是很严重(比如,“被认为理所当然”“太忙,没有足够的时间在一起”,或“不怎么交谈”),要么隐藏得很深,以至于很难觉察(比如,原生家庭中父亲和母亲经常大吵,或者根本没有吵过架,又或者早早离婚了,你的伴侣可能缺乏理智地解决分歧的榜样)。

应对方式:

如果你的伴侣有过一次意外型出轨,那么你们的关系很可能已经处于“自动驾驶”状态。当你们中的一方或双方都专注于工作或孩子的时候,交流就已经降到了最低水平。留出一些时间来谈一谈当天发生的小事是很有必要的。每天拿出几分钟分享彼此的生活和情绪状态。可以在一起吃饭的时候交谈,睡前也可以,或者刚到家一见面就谈。你们需要全神贯注,关掉电视或电脑,向孩子们解释这是爸爸妈妈的专属时间。如果你的伴侣一直在为自己的行为辩解或试图将出轨这件事说得无关痛痒,那就使用良好沟通ABC法则。这里,A代表Address,说出对方的感受或意见(“我知道这只持续了很短的时间”);B代表Bridge,连接到自身感受(“但是”“然而”或“依我看”);C代表Communication,沟通(“我自己也希望被这样对待”或者“我仍然感到很伤心”)。这会让伴侣感觉到你在认真听他说的话,继续对你开诚布公,同时你也能传达你自己的想法。

二、求助型

在可能会发生求助型出轨的婚姻中,夫妻双方通常都知道他们的关系存在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已经存在六个月或更长时间,但这些夫妻要么无法解决,要么不愿提及。一般来说,其中一方会选择逃避现实,想着忍一忍就过去了。令人遗憾的是,另一方会感到非常孤独,陷入绝望的境地。这种状态下的夫妻经不起第三者的挑逗,或者为了驱散内心苦闷与朋友或同事暧昧。

共同特征:

  1. 像意外型出轨一样,求助型出轨不一定涉及肉体出轨。

  2. 通常情况下,求助型出轨是出轨方第一次有外遇。只有在一方试图表达自己的伤痛,但觉得被无视后才会发生。

  3. 求助型出轨的特点是不忠的人很少去掩盖自己的行踪。事实上,他可能会下意识地费尽心思让伴侣发现,比如把收据留在身边,或者用家里的电话打给第三者(电话号码、次数和时长打个账单就能查出来)。一旦被发现,他们会彻底坦白。

  4. 求助型出轨往往有一个显而易见的诱因,例如失业、产后抑郁或最小的孩子离家上大学等。

  5. 很多时候,不忠行为完全不符合当事人的性格。事后,出轨方无法相信自己的所作所为,他们感到内疚、羞愧和悔恨。

  6. 当求助型出轨关注肉体享乐时,就好像出轨方在说:“关注我的性需求!”“我想让你知道性对我有多重要。”

  7. 潜在的问题通常是根本性的隐患,涉及夫妻双方无法或不愿面对的事情。

应对方式:

尽管求助型出轨有破坏性,而且风险很高,但这种类型的婚外情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当一对夫妻准备好真正审视他们的关系时,通常会花很大的精力和决心去解决问题。另一个积极影响是,当夫妻终于准备好面对大问题时,这些问题往往会烟消云散或很容易解决。这是因为一件事越难说出口,破坏力就越大,直到威胁正常生活。可惜,许多处于求助型出轨中的夫妻为了掩盖情感裂痕或者背叛细节总是争吵不休。如果你意识到这是求助型出轨,无论你是出轨方还是被出轨方,都需要鼓足勇气直面问题。给伴侣写一封信,想象一下你在写给一个善解人意、原谅一切的人,你完全可以敞开心扉,或许这封信能给你带来惊喜。

三、报复型

这也是一种短暂的外遇,动机只有一个:报复。有时候,出于孩子出生或者工作忙等原因,自己的需求长期被伴侣漠视,出轨方会觉得自己“有权”出轨。大多数报复型出轨都是在伴侣有过出轨行为后,自己也想这么干一回。

共同特征:

  1. 报复型出轨的一方认为伤害伴侣会让自己好受一些。这么做会面临高风险,往往事与愿违。

  2. 他们原本是受害者,很难把自己的怨恨完全表达出来,所以只好通过以牙还牙的方式发泄愤怒。这是典型的被动攻击行为。

  3. 报复型出轨的动机通常是遭遇伴侣背叛后,想通过报复行为找回自信心,再次建立对自己的魅力和性能力的认同感。只有出轨才能让他们感觉自己很强大,有能力掌控一切。

  4. 报复型出轨方会立即坦白或者留下显而易见的线索让伴侣发现。

  5. 很快就后悔。

  6. 报复型出轨给人一种双方互不相欠的错觉,但通常会让关系更糟。

应对方式:

报复也许是人类的本能,但心理伤害很大。如果你的伴侣有报复型出轨,你会面临两种选择:反击还是宽恕。反击只会导致恶性循环,离婚成为唯一的出路。宽恕又很难,但如果你对伴侣报以同情,他更愿意让你也尝尝被人同情是什么滋味。

什么是被动攻击行为?

被动攻击行为是指当一个人不能当着你的面发火的时候,会接受你的所有提议,但一件都不做。对此,我的建议是,不要在难事儿上太快或太容易达成一致。相反,我鼓励就某个特定的方案展开讨论,比如“以后我们应该如何处理与第三者的关系?”不要急于定下铁律。“你发誓今后再也不和他说话”,当你要求伴侣如此承诺时,伴侣可能会说:“我应当当面向她交代清楚我为什么要跟她分手。”“下周是他儿子的生日,我答应陪他们滑冰的。”你自然反感这样的回答,但还是要好好商量,找到一个折中妥协的方法,而不是让伴侣阳奉阴违。

四、自疗型

已经意识到夫妻关系有问题很久了,但仍当不存在,或者提出来了但仍未采取措施补救,就会导致自疗型出轨。当双方或一方被责任、孩子、婚姻誓言、经济负担或一成不变的生活压得喘不上气时,夫妻间的隔阂太大会让他们灰心失望,将就了事,婚姻也就成了鸡肋。自疗型出轨的念头会很强烈。

共同特征:

  1. 双方都感到失望和不满,但未能以建设性的方式表达出来。

  2. 问题由来已久,以至于出现婚姻危机时,两个人谁都不能确切说出所以然来。

  3. 夫妻之间越来越生疏,各过各的生活。一团和气,因为连争执的兴趣都没有。

  4. 面对不尽如人意的关系,各有各的解闷途径。被出轨方很可能专注于工作,或者从孩子身上寻找安慰。虽然这种举动不像出轨那么具有破坏性,但一样是对婚姻关系和另一半的视而不见。

  5. 自疗型出轨通常持续六个月或更长时间。

  6. 过去可能有过不忠行为,但没有从中吸取教训,或者当时草草了事,无心消除夫妻之间的隔阂。

  7. 中年人更容易出现自疗型出轨。在人生的这个阶段,我们面临着道德现实(也许是父母的去世),认识到自己无法征服世界,孩子和伴侣都不可能是完美的,更可悲的是,担心生活只会更糟。

  8. 自疗型出轨通常是一种增强自信或重申欲望和力量的手段。

应对方式:

从表面上看,自疗型出轨似乎难以挽回。然而,更重要的是认识到它积极的一面:所有的问题终于摆在明面上,双方的注意力现在都集中在这段关系上了。摆脱自疗型出轨困扰的一个好方法是使用翻转技巧,即做与之前(已被证明是失败的)截然相反的事情(翻转)。例如,如果你总是欲言又止,那么现在就得果断说出你的想法。如果你快要爆发了,那么就试着数到十,保持理智。如果对方忽略了一些小细节,比如把户外鞋放在走廊里,那么现在就解释一下是什么让你恼火,一起讨论别的解决方法。这些改变不仅能增强你的信心,还会让你们更接近问题的本质并着手解决。对于从未真正争吵过的夫妻(只是偶尔拌嘴或小声嘀咕)来说这可能意味着第一次吵架。如果你们是这样的夫妻,不要惊慌,就像黎明前的黑暗,你们的关系只有经历磨难才能迎来曙光。

五、花心型

共同特征:

  1. 一开始会用专一、奉承和送礼物等手段,引诱目标上钩。

  2. 他们强烈的欲望几乎能征服所有他们感兴趣的目标,因为对方沉浸于爱情片的浪漫氛围里,很快就会同意发生性关系,相信遇上了真爱。

  3. 他们应对压力的能力很差,一旦出现问题就玩失踪。花心型出轨通常发生在性欲高涨的时候。

  4. 他们认为性爱可以帮自己逃避现实或战胜不愉快的情绪。其实,很多人都喜欢用性来暂时填补内心的空虚。

  5. 从表面上看,他们都开朗自信,但骨子里却很自卑,需要通过肉体上的征服来不断证明自己。

  6. 他们经常会玩一夜情,同时“经营”几段恋情。

  7. 关于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他们的认识是扭曲的,要么把这当私事,要么说对方小题大做。

  8. 面对滥情的证据时,他们要么愤怒、防御,要么痛悔流泪,博取同情(归咎于童年遭遇或人渣前任等),但说话很少算数。

应对方式:

当你发现男友/女友是花心型,且交往的时间还不长,听我的建议:吸取教训,赶快分手。如果你不是第一次和这种人交往,那么需要自问,为什么自己总是对危险的男人或放荡的女人感兴趣。

结婚多年对方依旧花心,怎么办?遇上这样的伴侣,大多数人都满心厌恶,但还是选择了视而不见的态度。我赞同他们的做法,因为除了眼不见、心不烦,没有什么更好的替代方案。一种应对策略是与对方协商基本原则。还有一种应对策略是结束这段关系。你或许威胁过要分手,或者真的分手了,但是他发誓一定改,求你再给一次机会,你就又回到他身边。痛苦的经历告诉你,说过的话他扭头就忘。

六、三角恋型

与其他类型的出轨相比,三角恋型出轨的持续时间较长,而且对出轨方和第三者来说这份感情意义更重大。持续时间长的原因有多种:夹在中间的人(出轨方)做不出取舍或不满足于现状,或者第三者很难缠。三角恋型出轨的特征就是“耐力极强”,毕竟三角形是最能够承受负荷的稳定结构。为什么那么多人困在三角恋中出不来呢?也许是因为人们对三角关系非常熟悉。大多数人的第一段感情就是三角形的:婴儿、母亲和父亲。另一个原因是,伴侣之间的亲密关系容易让人爱恨交加。人类是社会性的动物,需要爱和被爱,但也经常面临被所爱之人拒绝或控制的风险。相比之下,三角恋可以通过分散负荷来调节亲密关系。

共同特征:

  1. 这类婚外情通常持续两年以上。

  2. 出轨方的婚姻关系看起来比较稳定,但外遇会给婚姻关系蒙上一层阴影,破坏夫妻间的温情。

  3. 出轨方爱第三者或者动了真感情,他们向往一起过日子,还会一起安排周末生活甚至是度假计划。

  4. 外遇已经从一种应对机制升级为出轨方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5. 作为夹在中间的人,出轨方在伴侣和情人之间左右为难,既想守住婚姻带来的安全感和地位,又不愿放弃婚外情带来的刺激。

  6. 信用卡账单、手机和电子邮件账户等现代科技的产物很容易暴露婚外情的蛛丝马迹,所以,被出轨方能一直一无所知,要么是格外天真,对伴侣绝对信任,要么寄希望于婚外情自行结束。

  7. 当三角恋型出轨被揭穿时,出轨方反而如释重负。

  8. 夫妻双方的原生家庭中很可能都有不忠或离婚的历史。这可以解释为什么被出轨方能够忍受岌岌可危又近乎羞辱的关系,以及出轨方为何认为自己的行为是“正常”的。

  9. 即使外遇被揭穿,出轨方也会继续游走于伴侣和第三者之间,让所有人陷入更大的痛苦。

应对方式:

发现三角恋型出轨后最该做的是尽快结束。然而,出轨方与第三者有了感情,甚至有了孩子,怎能说断就断。如果出轨方能轻易抛下一段真感情,那么他就不可能用心解决婚姻关系中存在的问题。怎么办呢?第一步,现实一点。与你的伴侣讨论他想如何结束婚外情,而不是向他强加你的主意。开诚布公地商量出折中方案。如果事事都按你说的来,你看到的只能是伴侣仍在背叛你。如果你做到公正合理,相信他也不太可能继续欺骗你。

如果伴侣太过轻易地答应和第三者断绝关系,你反倒要问他的计划是否可行。这样满口答应可能只是在安抚你,嘴上说说罢了,如果你信以为真的话,就等着碰壁和失望吧。第三者可能纠缠不休,阻止他们见面几乎是不可能的,比如第三者会突然去你伴侣的公司。这场面让人抓狂,但你一定要沉住气,否则你的伴侣会因图安生而继续向你隐瞒真相或者哄骗你一切正在往好的方向发展。保持好的沟通渠道才能讨论出解决之道:把实情告诉第三者的伴侣吗?要不要委托律师写一封警告信给第三者?

如果你的伴侣不能或不愿放弃第三者,那就随他的便吧。我知道,把胜利拱手让给情敌既痛苦又可怕,但从长远来看这样做更好。

七、探索型

当今社会,人们喜欢和他人攀比财产、资历和生活方式等。虽然这种文化倡导我们心怀大志,但也会让人心生嫉妒和不满的情绪。恰恰是这种心态让人萌生了探索型出轨的念头。处于人生十字路口的人们,比如说,年近40或者孩子离家求学的人会越来越质疑自己的人生选择,好奇“如果……”的答案。例如,“如果我一直和初恋情人在一起的话”“如果我没有结婚”或者“我承认自己有双性恋倾向的话”……事情会怎样发展。

探索型出轨就像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得到的结果有两种:一种是出轨方发现外面的花花世界并不美好,回归家庭;另一种则是,出轨方从此踏上崭新的旅程,离婚了。因此,很难判断探索型出轨的严重性有多大。

一般而言,探索型出轨是短期的,而且大多数会涉及性爱。在我遇到的案例中,大约有一半的出轨方对他们的婚姻比较满意,但按捺不住强烈的好奇心,想体验与别人发生性关系的快感。这些人通常“英年早婚”,夫妻性生活过得像例行公事一样,或者次数非常有限。

共同特征:

  1. 大多数探索型出轨的出轨方会发现“路边的野花”不一定更美,从而珍惜自己已拥有的一切。

  2. 很难判断探索型出轨的严重性。在某些方面,探索型出轨类似于求助型出轨,只需要做一些较小的改变就能扭转乾坤,但也有可能使已紧张的关系陷入致命危机。

  3. 对于婚外情的起因,出轨方通常声明只关乎性。

  4. 出轨方可能自己都不清楚这段外遇对他意味着什么,也许只有在事后回想时才会意识到这是他们婚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5. 探索型出轨的经历,会让出轨方意志消沉、心神不宁。原因在于出轨方希望伴侣能变成另一个人,所以与其他类型的外遇不同的是,探索型出轨看起来好像没有退路可选,感觉做什么都无济于事。

应对方式:

探索型出轨非常令人沮丧。你的伴侣想从外遇中找到自我满足,而你并没有什么令他不满意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所有的努力和改变都收效甚微。愤怒是常见反应,有那么多方法可以重新找回青春,增强自信心,探索不同的生活方式,为什么非要背叛婚姻啊!该怎么办?我的建议是,还是要关注那些可以改变的事情,比如你的行为和沟通方式,而不是纠结于不能改变的事情。我会劝你停止争论或证明另一半犯下的错误,不然只会浪费精力,徒增烦恼,让对方更加固执,跟你作对。忍一时风平浪静,先缓和家里的紧张气氛才有望开展富有成效的讨论。

八、退出型

有些人出轨的原因是爱上了第三者,他无法想象没有第三者的生活。这种情况下,大多数出轨方都会明确告诉另一半:婚姻到此为止。撕破脸的过程很难看,夫妻变成陌路人,关系恶化到不共戴天的地步。退出型出轨就像是拿着大喇叭互相叫嚣,丢人现眼、毫不留情。

共同特征:

  1. 婚姻关系长期不和睦。

  2. 之前可能有多次出轨经历,只是没有被抓住证据而已。

  3. 出轨方几乎无意伪装,被发现了也不会心生悔意。

  4. 出轨方的态度往往非常冷淡,被抓现行后拒绝回答任何问题。

  5. 被出轨方沮丧、愤怒,心里一团乱麻却理不清头绪,两个人一直处于质问阶段,问题得不到解决。

  6. 出轨方退出婚姻时表现得像个自私固执的少年。如果是因为找到了灵魂伴侣而离婚,他会为新恋情狂喜。如果是因为感情破裂而离婚,则闷闷不乐,沉默寡言。

应对方式:

在退出型出轨中,你很容易执着于“剧情发展”而忘记照顾自己。请记住,你正在跨越一场人生危机,所以不要太为难自己。从朋友和家人那里寻求支持应对压力(例如多做运动,体育锻炼可以缓解忧虑,有助于睡眠)。不要让你的孩子承受太多的心理负担。从长远来看,孩子们需要和即将离开的父亲/母亲保持良好的关系,所以不要把孩子当作矛盾的调解人。

摘自《婚姻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