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隐藏的大脑》 于理解读

《隐藏的大脑》| 于理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于理。今天我要为你解读的书叫《隐藏的大脑》,出版于2023年5月。这本书的作者叫尚卡尔·韦丹塔姆,他曾在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担任兼职讲师。他还是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的一档王牌播客的主持人,播客的名字就叫《隐藏的大脑》。在这本书里,作者探讨了一个话题,那就是无意识如何操控了我们的行为。

我们通常认为,我们的想法都是受自己控制的,我们的行为也都是深思熟虑的结果。但事实并非如此,有时候,我们想的是一回事,做的却是另一回事,回过头来,我们自己都解释不清当时为什么会说那句话,做出那样的事情。我们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比如不受控地对自己的爱人大发脾气,或者对朋友开了个刻薄的玩笑。事后我们往往会懊悔不已,但事实上,这可能确实不完全是你的错,因为这是你的隐藏脑作用的结果。

隐藏脑是作者提出的一个词语。我们的大脑可以分为意识脑和隐藏脑,意识脑就是那些能产生意识的大脑神经活动,而隐藏脑则是指我们的大脑中,那些意识控制范围之外的、影响我们的想法和行为的一系列因素。简单来说,其实就是无意识,或者说潜意识。隐藏脑包括我们大脑皮质表面以下的一组组神经元,它们执行的功能包括调节你的呼吸、在你熟睡时帮你翻身等基础的工作。但是在某些高级的大脑皮质区域,比如阅读、算术等等,也可以在我们的意识范围之外运作,比如无意识的面孔识别、无意识阅读、无意识计算等等。也就是说,我们一些高层次的思维活动,也会受到隐藏脑的影响。

比如,我决定花钱去投资某只股票,这一定完全是由我的意识脑做出的决定吧?还真不一定。有心理学家就做过一个研究,他在纽约证券交易所追踪了10只名字好读的股票和10只名字难读的股票。结果发现,在公司上市首日,那些名字比较好读的公司,比名字难读的公司的表现要好上11.2%,有学者把这一现象称为“易读性效应”。你要是去问那些投资者,会发现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股票名字对他们的影响。对于隐藏脑来说,好读的名字会带来一种舒适感,而舒适意味着安全,这就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了投资者的决策。

其实,我们很多复杂、重要的决定,背后都受到了隐藏脑的左右。而恐怖之处在于,我们对此毫无察觉。如果像是我们刚刚讲的那个易读性效应,倒也还好,但我们的隐藏脑还会生出无意识偏见,而它可能会在神不知鬼不觉中让人做出严重的误判,小到朋友之间的争吵,大到恐怖袭击和种族灭绝。书里讲了很多真实的案例,前面的章节讲的是隐藏脑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作用的小故事,后面的章节则着眼于一些更大、更深层的问题。我们能看到,很多错误和悲剧,就是无意识力量在人们未曾察觉的时候造成的。所以,了解无意识的力量,至关重要。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展开聊聊,隐藏脑到底是如何操控我们的行为的,我们又能怎样更加警醒,更好地抵御无意识力量。我将用两部分为你解读这本书,首先,我们来说说隐藏脑对我们有什么用,为什么它无法控制,却又如此必要;在第二部分中,我们再来说说隐藏脑的消极作用,它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无意识偏见,又会让我们做出哪些误判,以及我们要怎样召回自己的意识脑。

好了,接下来,我们就正式进入这本书。

隐藏脑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有影响。今天我们重点讲两个方面,一个是亲密关系,一个是社会生活。

首先,我们来聊聊隐藏脑在亲密关系中发挥的作用。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过一个很矛盾的现象,那就是如果一个陌生人取得了某个成就,我们一般都会欣赏和祝福他;如果是一个我们很亲密的人获得了成就,我们也可以真诚地为他高兴,但这件事就多了一个前提,那就是他得是在我不感兴趣的领域取得的成就。如果他是在我所在的领域表现得很好的话,我的欣赏可能就没那么纯粹了,很可能会夹杂一些嫉妒的情绪。而且关系越亲密,这种嫉妒就会越强烈。我们会一边为对方骄傲,一边觉得很受挫。

有一位社会心理学家就研究过人的这一心理冲突。他发现,当伴侣中的一方在另一方的专业领域获得成功时,对方会感到怨恨。在他的实验中,有一些人甚至会刻意妨碍他们的伴侣,尽管他们在接受采访时都说为伴侣的成功感到高兴。他们也不理解自己为什么会这么想,也无法解释自己的行为。而且这一现象不仅发生在伴侣和朋友之间,它还发生在父子关系中。这位社会心理学家观察了一些著名男性科学家和他们父亲之间的关系,他发现,如果父子俩都是同一个领域的科学家,儿子越成功,父子关系会越疏远。如果父子二人的专业领域不同,儿子越成功,父子感情反而会越好。换句话说,哪怕是自己的骨肉,如果他在我们的专业领域超越了我们,也可能会威胁到我们的自尊。

那么面对这种情况,我们的隐藏脑就会启动一种亲密关系的保护措施。我们来听个例子。作者有两个朋友,是一对夫妻,丈夫叫约翰,妻子叫文渝。他们都是著名的阿尔茨海默病研究人员,在这一专业领域,他们各自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按照我们上面说的规律,他们的关系中也会逐渐滋生出嫉妒和竞争,但是他们却一直很和谐。而他们相处的秘诀,就是互补。他们会划分彼此的日常任务,通过一种互补而非竞争的方式工作。比如,他们一致认为,文渝擅长实验科学,她喜欢和人做学术交流,而约翰是临床问题的专家,擅长与人社交。为了避免互相排挤,他们就采取了一种策略,那就是做不同的事,这样就不会侵犯到对方擅长的领域。于是,他们两个人可以说是强强联合、完美互补,彼此都成为对方在事业上的助力。

这对夫妻听起来是不是很幸运?他们的相处方式是不是也很完美?但我接下来要说的话可能会打破这个爱情童话。社会心理学家发现,如果夫妻感情亲密,他们会自动地、无意识地划分出互补的领域,这就是我们上面说的那个保护措施。隐藏脑意识到了竞争可能对亲密关系产生威胁,于是它推着两人走向互补。如果伴侣中的一方本来喜欢任务A,但他发现另一方比他更喜欢任务A,那他就会无意识地改变偏好,自称更喜欢任务B。如果只有自己一个人,约翰可能也会做一些学术上的研究,文渝可能也是个外向的沟通者,但处在这种关系中时,他们就无意识地接受了各自的角色,这样他们就能把对方看作合作伙伴和亲密爱人,而不是竞争对手。在发表获奖感言时,他们也会说,如果没有对方,自己不会取得这样的成就。事实上,这种信念可能是一种无意识偏见,哪怕他们没有彼此也可能会做得很好。但是如果没有这一信念,他们的感情就会缺失一根重要的支柱。

你看,我们的隐藏脑总是为自己着想,把他人的成功视作对自己的威胁,它有可能破坏亲密关系,但也能用来编织细密的依赖网,让亲密关系更加稳固。

除了亲密关系,我们的隐藏脑还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者在这本书里抛出了一个有些违反常识的观点,那就是我们遵纪守法、恪守社会道德,依靠的不仅仅是意识,还有我们的无意识。

有一位研究人员曾经做过一个茶水间实验。在一间办公室的茶水间里有个饮料柜,里面放着茶、咖啡、牛奶,柜子门上贴着一张告示,高度和视线齐平。这张告示上端印着一个小小的装饰画,下面标明了茶、咖啡和牛奶的价格。购买全靠自觉,员工自己选择饮品,然后把钱扔进收钱的盒子里。这个饮料柜位于视线的死角,员工直接把饮料拿走不付钱,也不会被发现。

这个饮料柜已经这么运行很多年了,最近,在员工们不知情的情况下,这位研究人员花了十周的时间,追踪了牛奶每周的销售情况,她还统计了盒子里的钱。按照常理来说,每周盒子里的钱款数目应该差不多,但研究人员发现,在第一、三、五、七、九的奇数周,盒子里的钱是偶数周的三倍。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别呢?

其实答案很简单,因为研究人员自己偷偷地更换了告示顶端的那张小小的装饰画。在奇数周,她贴的装饰画是一双双盯着人看的眼睛,而在偶数周,她贴的装饰画上是不同鲜花的照片,于是人们的诚信水平就骤然降低了。后来,她问了办公室的员工有没有意识到那张图画每周都会变,员工们都困惑地摇了摇头。没有人注意到上面的图片的变化,但这一微小的变化却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诚信水平。纵然那一双双眼睛只是从网上下载的模糊的图片,但当人们的隐藏脑感觉到在被监视的时候,就会变得更加诚信。

我们的目光总是盯着眼前专注的事物,不会总是留意边缘视觉。我们希望周边没什么要紧事,但如果有了,我们也要得到通知。当我们的意识脑专注于面前的事物时,隐藏脑会对边缘视觉保持警觉,在不需要意识干预的情况下,隐藏脑会对它看到的东西直接做出反应,不会向意识脑汇报。虽然隐藏脑看到了告示上的图片,但是它的分析缺乏精度,无法区分图片和真实的眼睛,于是它提醒了员工要遵守规矩,仿佛真的在被人监视着一样。

但仅仅是这个实验还不足以证明作者的观点。要想说明我们遵循伦理道德是因为隐藏脑,那最好的办法就是看看如果没有了隐藏脑,我们会做出什么事情。

有一类疾病叫额颞痴呆,患者大脑中额叶和颞叶的部分区域会萎缩,而它主要影响的是那些调节我们社会行为的大脑区域。额叶和颞叶告诉我们越过坐满人的餐桌去夹菜是否礼貌,如何和不太熟的人打招呼,告诉我们酒吧里那个看你的人只是在扫视全场,还是有意地盯着你看。患有额颞痴呆症的人通常会突然获得极其敏锐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在数学或者物理领域表现得超出常人,但是他们却再也无法理解餐桌礼仪等社交规范。

因此,我们之所以能融入社会,理解社交规则,离不开隐藏脑的作用,它告诉我们怎么应对这个世界,帮助我们融入各式各样的关系网中。额颞痴呆症患者却无法理解这些隐性规则,患上这种疾病后,他们的情感会变得非常淡漠,无法再与他人共情。比如,他们会当面说别人丑或者胖,走进商店,看见想要的东西,他们可能会拿起来就走,根本不考虑后果。他们不是不知道应该买单,也能分辨是非对错,但他们就是不在乎。所以,额颞痴呆症患者不仅会因为冷漠失去婚姻和朋友,通常还会触犯法律、失去工作。可见,做一个能融入社会的守法公民,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理解社会规则的能力。

我们通常认为,我们之所以遵纪守法、遵循社会道德,是因为我们从电视和教科书里学到了那些法律条文和社会规范,但针对大脑疾病的研究表明,我们所说的伦理道德不仅仅是从法典里传下来的,还是由隐藏脑中的算法上传给我们的,是在进化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古老规则。创造这个秩序井然的社会的,不仅仅是我们的意识脑,还有我们的隐藏脑。就像我们上面讲的那个茶水间实验,隐藏脑在意别人的看法,所以我们会无意识地适应环境,遵守社会规则,成为一个正常的社会人。

好了,我们聊了隐藏脑对我们来说必不可少的两个方面,一是让我们的亲密关系更稳固,二是帮助我们适应社会。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要聊聊隐藏脑的消极作用了。

在日常生活中,隐藏脑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其实是一些无意识偏见。我们每个人都觉得自己三观很正,不会有偏见和歧视,也知道公开发言时该怎么说话。那为什么依然有人在镜头前说错话,犯一些在我们看来非常愚蠢的错误呢?他们不是应该更明事理,并且清楚自己该谨慎说话吗?

事实上,无论是6岁的孩子,还是30岁的成人,都会有无意识偏见。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无意识偏见也不会减少,我们之所以变得更加包容,是因为我们意识脑抑制偏见的能力增加了。成年人会有意识地拒绝刻板印象,遏制自己隐藏脑中的一些联想,因为他们知道把一个群体一概而论是愚蠢的行为。当成年人需要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时,他的意识脑和隐藏脑会坐下来聊聊。如果说意识脑是飞行员,那么隐藏脑就是飞机上的自动驾驶功能,除非飞行员心不在焉,不然他不需要开启自动驾驶模式。

但当我们在压力情境下,意识脑不堪重负的时候,它掩盖隐藏脑的能力就会减弱,我们就能观察到一个人平时深藏不露的态度,这就是为什么当人们在聚光灯和摄像机前时,容易说出一些蠢话。我们通常觉得老年人比年轻人的偏见更深,也是这个道理。一方面,他们控制自身大脑的能力减弱,更可能表露出偏见。另一方面来说,在老年人成长的年代,人们可以随意表达自己的偏见,甚至说偏见才是常态,所以他们的意识脑抑制偏见的能力就比较一般。

所以,当人们控制不了他们的隐藏脑时,可能是他们还年轻、还不成熟,可能是一时的紧张失控,也可能是上了年纪,大脑功能衰退,在这些情况下,人们都很容易受到隐藏脑中无意识偏见的影响。这也是为什么,当你问那些明明看起来很明事理的人,为什么会说出某句话时,对方会告诉你他也一头雾水。这不一定是他在撒谎,而是他自己也没意识到,他的隐藏脑确实抱有一些无意识偏见。

如果说日常生活中,隐藏脑会给我们带来一些无意识偏见,那么在某些特殊情况下,隐藏脑可能会让我们做出非常严重的误判。今天我们就来聊一种特殊情境,灾难逃生。

在这本书里,作者讲了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里的一件怪事。世贸中心有一家叫KBW的公司,是一家投资银行,它的工区是南塔的88楼和89楼。在这场恐怖袭击中,几乎所有在88楼的员工都成功逃生了,而89楼的员工则全部遇难。同一家公司,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区别呢?

当第一架被劫持的飞机撞上北塔时,南塔88楼和89楼的员工都经历了同样的慌乱,他们听到了北塔传来的剧烈的爆炸声,看到了滚滚浓烟,但没有人知道发生了什么,这时该怎么办?大厦广播告诉南塔的员工们,原地不动,不必冒险撤离大厦,以免被北塔掉落的碎片砸中。听起来很合理,但是在当时,没有人知道16分钟后,第二架被劫持的飞机将撞上他们所在的南塔。88楼的员工在听到第一次爆炸声后就立马冲下了楼,而89楼的员工都留在了座位上。现在来看,立马冲下楼是正确的选择。但其实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一层楼的员工做出了正确的决定,另一层楼的员工做出了错误的决定,问题的关键是,每层楼的每个人几乎都做出了同样的决定。

但是难道员工们不是自己做判断的吗?如果每个人都是自己做出留下还是逃出去的判断,我们在两层楼中看到的结果不应该是相对平均的吗?

有关灾难逃生的社会学研究证明,当灾难发生时,人们会不自觉地把决策权交给群体。灾难发生时,人们会无意识地想要和周围人达成共识:现在发生了什么事?我们下一步应该怎么做?这是因为在面临严重威胁时,我们的隐藏脑中会生出一股强大的驱动力,希望对正在发生的事获得一个共同的解释,因为群体的共识可以带来安慰。从人类的进化过程来看,从众通常是安全的,但有时候会适得其反。特别是在现代的灾难情境中,群体的安慰反而常常让个人身处险境,因为现代的威胁相当复杂,可能整个群体中也没有人清楚究竟发生了什么。群体能带来安慰,自寻出路让人焦虑,但在灾难情境中,焦虑才是正确的反应,虚假的安慰可能会致命。

回顾9·11事件中的KBW公司,88楼和89楼的唯一区别,就是在第一声爆炸传来时,88楼有一个叫阿吉亚尔的人做出了迅速的反应,他跑遍整层楼大声呼吁人们立马撤离。他其实也不知道还有第二架飞机,他也是在赌。但在这种紧张的情形下,只要有一个人坚定地呼吁人们撤离,大家就会纷纷逃下去。而89楼就没有出现这样的人,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选择了留下来。

我们通常认为,当工作场所响起警报时,人们会立马起身离开。但事实上,警报响起时,人们的第一反应是看向别人,而独自工作的人会比集体工作的人更快地从座位上跳起来跑出大楼。你所在的楼层是几楼并没有那么重要,身在10楼的人,不一定就比在30楼的人逃得更快,因为真正重要的是人们所属群体的规模。而群体的规模越大,达成共识的时间,或者说被浪费掉的逃生时间就越长。

当灾难发生后,我们总会追问,有多少个可以使用的逃生通道,是否张贴了清晰的标志,是否做过充分的防灾演练。这些当然都很重要,但它们解决不了隐藏脑在灾难中发挥的作用。了解到了这一点,我们就能进行更好的防灾教育。首先就是告诫人们,他们有把决策权交给群体的倾向,而从众并不总是明智的;其次,员工数量更多的办公室应该比人数少的办公室做更多的防灾演练。

讲完了隐藏脑对受困者的影响,我们反过来再看看那些实施恐怖行为的极端分子,他们的思维是否也被无意识偏见影响了呢?

我们通常认为那些极端分子的动机是宗教信仰。但研究发现,虽然他们的行为常常打着宗教的旗号,但很多自杀式恐怖分子根本没有宗教背景,很多人不信教,甚至是无神论者。他们患有精神障碍的比例比一般人还要低,也不是什么被洗脑的傻瓜。那么应该怎么解释他们的行为逻辑呢?

事实上,这些袭击的实施者是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小群体心理的影响。极端分子的共同点不是宗教或者特定的政治理念,而是小群体心理。他们通常属于一个小群体,而这种小群体的属性就是非常排外,这也是这个群体的核心吸引力之一。进入这个群体的机会是有限的,这是对极端分子的一种“肯定”,注意是打了引号的“肯定”,“肯定”他是特别的、是不一样的。这样的人聚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小型的“兄弟团”,他们一起行动、一起幻想、一起生活,还娶了彼此的姐妹,他们成了彼此的宇宙。而这样的小群体就阻隔了外在世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和多元文化,就不会从单一的角度看待事物。但极端分子的小群体不是这样,他们经过严格的筛选,拥有共同的世界观,在这个小宇宙中,他们就失去了对“正常世界”“正常三观”的认知。于是,为了“肝胆相照”的兄弟,为了在群体内证明自己,为了让这个所谓的小群体存续下去,他们自愿去做出那些骇人听闻的事情。

我们的隐藏脑追求认可和意义,它赋予我们去努力和证明自己的动力。在无意识层面,我们都希望证明自己的独特性、归属于一个群体。很多人都受到过小群体的心理压力,可能是学生时代的姐妹会、兄弟团,也可能是公司里的小团体,很多人都会因为小群体心理压力,做出一些和本心相悖的行为,因为隐藏脑有追求认可、归顺群体的本能。对极端分子来说,他们就是这种小群体心理演化到极端的表现。

听到这,我们讲了这么多隐藏脑的消极作用,感觉我们好像拿它也没啥办法。其实在这本书里,作者也没给出什么具体的办法。说句虚的,我们唯一的办法,就是调动起我们的理性,让我们的意识脑工作起来,让意识脑和隐藏脑好好谈谈,不要让自己完全受隐藏脑的支配。不过,在精神分析领域确实有一种方法,叫把“无意识意识化”,我们就可以借用这个方法。意思是说,我们可以探索自己隐藏在无意识里的想法和冲突,并且把它们用语言说出来,或者用文字写下来。比如,当你无意识地说出了一句带有偏见意味的话,意识到不妥后,你就可以问问自己,为什么自己会有这样的想法?你的无意识中,为什么会隐藏着这样的偏见?这是否和你过去的经历有关?又或者受到了身边哪位朋友的影响?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自我认识、自我反思的机会。其实我们听这些讲脑科学、讲无意识的书,也可以说是把“无意识意识化”,我们在慢慢更多地了解“大脑”这个黑箱,了解自己的想法和行为的逻辑。就像哲学家斯宾诺莎曾说过的那句话:“只要我们对其有了清晰的认识,冲动就不再是冲动。”

好了,到这里,这本书就为你解读得差不多了。

在这本书里,作者提出了“隐藏脑”这一概念,它是我们大脑中那些隐藏在意识边缘的部分。人类的行为并不都是知识和自觉意识的产物,也可能是由隐藏脑驱动的,而我们却毫无察觉。隐藏脑是必要的,它能帮助我们适应社会;但另一方面,隐藏脑也会带来认知错误,让我们在群体中失去自主性,被小群体心理压力所裹挟,做出自己在事后都无法解释的行为。当然,它还会给我们带来无意识偏见。你会发现,无论你多么努力地确保自己的三观正确,也只能在意识范围内做主观努力,而在大脑后台,你的隐藏脑才懒得管那么多,它倾向于直接得出一个不费力的、包含偏见的观点。

这个结论听起来有些悲观。但正如作者所说,善良的人不是没有缺点,勇敢的人不是无所畏惧,慷慨的人不是毫无私心。那些非凡的人之所以非凡,不是因为他们不受无意识偏见的影响,而是他们决心改变。要意识到我们的无意识是很困难的,因为最大的障碍就是我们自身。但是把理性置于本能和直觉之上,也是我们与其他物种的区别所在。理解隐藏脑,意识到、并且抵御隐藏脑那些不可捉摸的影响,也能让我们掌握更多生活的自主性。在生活中,理性是我们抵御无意识偏见浪潮的唯一磐石,是我们的灯塔,也是我们的救生衣。

好了,以上就是这本书的精华内容。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文和脑图。要是你喜欢这本书,也可以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1. 我们很多复杂、重要的决定,背后都受到了隐藏脑的左右。而恐怖之处在于,我们对此毫无察觉。

  2. 把理性置于本能和直觉之上,也是我们与其他物种的区别所在。理解隐藏脑,意识到、并且抵御隐藏脑那些不可捉摸的影响,也能让我们掌握更多生活的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