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超越感觉》 白洁解读

《超越感觉》| 白洁解读

关于作者

文森特·鲁吉罗,是美国纽约州立大学一位退休的荣誉教授。他在大学里从事思维教学工作几十年,写了关于批判性思考的教科书,还促进了思维课程标准的确立。

关于本书

这是一本介绍批判性思考的教科书,主要告诉我们如何避开思考时容易犯的错误,来修炼批判思维。这本书最早出版于1975年,至今已经是第九版了,40多年来一直畅销,非常受欢迎。

核心内容

我们总是太注重感觉,而感觉却很不靠谱,思考才是我们最可靠的行动指南。虽然在思考中我们常犯一些错误,但通过修炼,我们可以避免犯错,并找到批判性思考的一些策略。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书是《超越感觉》,副标题是“批判性思考指南”,这可以说是一本介绍批判性思考的教科书。这本书的中文版大约28万字,我会用大约22分钟的时间,来为你解读这本书的精髓,如何避开思考时容易犯的错误,来修炼批判思维?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一到“双十一”这样的购物节,到处都是打折降价的广告,忍不住就下单买了一堆可能用不着的东西。比如,家里囤了一堆卫生纸、洗衣液,结果一年也用不完,有的过期了还得扔,实际上并没占到多大便宜。这种被广告所诱惑、“跟着感觉走”的经历,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超越感觉》这本书里就说,人们总是过于强调感觉,过于强调主观性,相反却忽视了思考。许多人在大多数时间里根本就不思考。

我们知道,感觉是一种主观反应,包括情感、情绪和欲望。感觉是自发生成的,不是有意识的。比如,你会在被羞辱时感到愤怒,在受到威胁时感到恐惧,在看到一幅饥饿儿童图片时感到同情怜悯,这些都是自发的、本能的反应,并不是有意识的精神活动。我们的感觉,有些是积极的、高尚的,有些却是消极的、甚至是恶意的。

举个例子,在2006年的世界杯决赛中,法国著名球员齐达内,在几亿人的注视下,用头顶撞一名意大利球员。不光他本人被判罚离场,法国也因此输掉了比赛。齐达内当时用头顶撞人的行为,就是在一种恶意的感觉操纵下,实施的非常不明智的行为。可见,“跟着感觉走”的经历并不靠谱。感觉总是无意识的,容易让人产生不明智的行为。《超越感觉》这本书就告诉我们,相比感觉,我们更需要批判性思考。

那,究竟什么是批判性思考呢?就是一种探究式的、寻找答案的思考方式。进行批判性思考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地提出探索性的问题,检验各种观点和论据,最后做出决定的过程。这本书还告诉我们,我们的感觉需要检验,而思考就是检验感觉最合理和最可靠的方法。

这本书的作者——文森特·鲁吉罗,是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一位荣退教授。鲁吉罗在大学里从事思维教学工作几十年,写了关于批判性思考的教科书,还促进了思维课程标准的确立。《超越感觉》这本书,最早是1975年出版的,至今已经是第九版了,40多年来一直畅销,非常受欢迎。

介绍完这本书和作者的基本情况,我们就来说说这本书的详细内容。本期重点要讲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我们很多人在思考过程中容易犯的错误,书里把它们归纳成了30多种,比如凡事以“我”为中心,比如攻击批评者,再比如无根据的假定。另一部分是对策,我们怎么做才能避免犯这些错误,找到批判思考的正确姿势。

下面,我们就先来看看思考过程中容易犯的错误。书里讲了30多种错误,我们精选了3种比较重要也比较普遍的错误,来详细说说。

先说第一种----凡事以“我”为中心的思维倾向。我们每个人的思维,都会受到自己的成长经历、社会环境、教育背景等的影响。有些是植根于我们的人性中的,比如很多人会觉得,凡是我的东西都更好。像一年级的小学生会对他的同班同学说“我爸爸比你爸爸高”“我的鞋更新”“我的车比你的快”。等他们长大了,也许会说“我的房子更贵”“我老婆更漂亮”等等。实际上,他们不只是在说自己的父亲、鞋子、房子或配偶,他们就是在表达一种“看看我,我是很特别的”的感觉。

有的时候,这些话听起来像是在自夸,很多情况下也不符合事实,但这种思维倾向是深藏在人性里的。这种倾向,往往会让我们用一种简单的方式对复杂情况做出反应,或者,容易形成一种老套的成见,认为事情只有符合自己立场的一面是好的,其他的立场都是负面的,不能客观对待事物。这样的想法有可能会影响我们的认知,甚至误导我们做出错误的判断。

比如,对于西方社会的一些社会问题,像街区犯罪、贩毒、提高食品价格等,有些人总是会先入为主,习惯性地按照群体划分,认为街区犯罪跟意大利人、西班牙人有关系,贩毒就是黑人的错,食品涨价应该让犹太人负责,等等,他们不是对具体情况进行全面分析,而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下结论。

此外,我们每个人还都容易受到自己所学知识学科的限制,在分析复杂议题时,影响判断。比如,对于一场战争的起因,社会学家可能会关注社会条件,经济学家会关注经济条件,而心理学家则会关注相关国家领导人的内心动机和冲动。但事实上,战争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最有意义的答案通常是所有各种因素的结合。只有那些学会超越自身单个学科视角限制的人,才有可能获得有意义的答案。

还记得查理·芒格吗?那位被巴菲特称为“导师”的伟大投资者,也是巴菲特的黄金搭档,他们共同创造了投资史上的奇迹。在每天听本书这个栏目里,不久前有期节目,讲述一本书《穷查理宝典》,就是对查理·芒格投资背后的方法论进行了分析。其中,芒格提到,创造财富最重要的精髓,就是对该做的事情发起熟练的、跨越学科的攻击。所谓跨学科的攻击,不是说这个问题应该由哪个专业领域的知识来解决,而是所有能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和规律,都应当拿来运用,不一定局限在某一个专业领域。这跟我们常说的专业主义非常不同,他的理念就跟本书提到的一样,过度专业化容易引发偏见。

总结一下,这就是我们几乎每个人都有的凡事以“我”为中心的思维倾向,这种倾向,有些是植根于我们的人性中的,有些是受到我们所学知识学科的限制,这种思维倾向不光会妨碍我们发现自己思想中的缺失,还会影响我们对别人思想的领悟和借鉴。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第二种常见错误——“攻击批评者”。这种情况也很常见。如果你对一件事说完自己的看法时,其他人却对你进行批评或质疑,你是不是特别烦?特别想跟他针尖对麦芒地辩个是非,一争高下?如果是,那你就要注意了,你很有可能会犯“攻击批评者”的错误。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主要是爱面子嘛。出于本能,我们每个人都有保护自己面子和维护自我形象的强烈要求,这就有可能导致我们犯错。攻击批评者的做法,通常是通过贬低对手,来否定他的想法或观点。这是一种反应上的错误。事实上,你回应的不是问题和想法,而是转移了注意力,你实际关注的点变成了对手到底是什么动机?他为什么要批评我?我能不能找到他的过失指责他?

比如,保拉·琼斯是当年克林顿性丑闻一案的当事人之一,曾经控告克林顿对她进行性骚扰。当琼斯指控克林顿总统向她提出不正当的性要求时,克林顿的一位发言人就回应说,琼斯自身的生活都不够检点,这其实就是说琼斯的人品值得怀疑。之后,当其他妇女也指控克林顿骚扰她们时,总统顾问继续采用了“疯子和荡妇”策略。顾问们说,任何提出这种指控的人,一定是精神不稳定或者生活不检点,不能相信她们的话。就连克林顿总统的前顾问迪克·莫里斯加入指控队伍后,现任的总统顾问们也还是采取这种“攻击批评者”的方式,说莫里斯的话不可信,因为他自己的性行为也不检点,而且还对失去白宫的职位心怀不满。

“攻击批评者”这种错误,容易让我们忽略问题本身,而是去关注对我们提出质疑的人,关注他到底是什么动机。这样不能解决问题,而是偏离了方向。

让我们来回顾一下“攻击批评者”。因为爱面子,我们会在遇到批评或质疑的时候,去攻击那些批评我们的人。事实上,这回应的不是真正问题和实际想法,而是转移了注意力,偏离了方向,没有解决问题。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第三种常见错误——无根据的假定。假定只是一种观点,没有经过理性思考的检验。比如,当你早上起床,准备去上课时,你会自然地假定,你的手表工作正常,汽车能发动起来,教授会在那里正常上课。但事实上,你可能偶尔会碰到一些意外,就像手表突然坏了,汽车的蓄电池没电了,或者,教授因为生病不能正常上课了。不过,这些意外不会改变你下回的假定,因为这是根据日常经验做出来的,而且意外毕竟是偶然情况。

那么,假定在什么情况下是无根据的呢?就是你超出了自己的经验,想当然地认为自己的假定是合理的。比如,吸烟的人会假定,吸烟不会给身体造成伤害。他依据的就是当前吸烟还没给身体造成伤害,所以就永远不会造成伤害,这就是无根据的假定。再比如,喜欢炒股的朋友,会假定他们在互联网上看到的股票信息都是可靠的,就会根据这些信息去炒股。这些假定,就是提出者无法根据自己的经验或具体情况,来证明他们的合理性,所以这些都是无根据的假定。

再比如,美国小说家辛克莱·刘易斯有一次坐船去英国旅行。当他和一位朋友在甲板上散步时,他发现一位妇女坐在甲板的长凳上,正在阅读一本他写的小说。刘易斯顿时充满了自豪感,他于是向朋友说,“看见别人在如此专注地读自己的作品,是一件多么美妙事情啊!”结果没想到,就在他谈论的那一刻,那位妇女起身,把那本书扔到了海里。可见,刘易斯通过表象做出的“那位妇女喜欢读自己的书”的假定,就是无根据的。

刚才我们说了思考过程里普遍容易犯的三种错误,一种是以我为中心,一种是攻击批评者,还有一种是无根据的假定。除了这三种,书里还提到了另外一些错误,就像盲目遵从、双重标准、过度简单化、自相矛盾等等。篇幅有限,就不都一一列举了。这些错误可能会单独出现,也可能“组团”发生。

举个例子来说说错误怎么组团发生。犹太人史蒂芬是一名大一学生,爱睡懒觉。他发现一周有三天的英语课是在早晨8点开始上课,这让他很心烦。第一次上这门课的时候,他无意间发现,英语老师的姓名里有斯坦,这是个很常见的犹太人的姓,他就想当然地觉得老师会帮助自己。英语课下课后,他就找各种借口留下来跟斯坦先生谈话,博得好感。而且,在头两次的作文中,史蒂芬专门强调自己是犹太人,想让斯坦先生加深对他的印象。等他觉得斯坦先生已经认识并“理解”他了,就开始逃课,也不交作业。结果,学期末,他的英语得了一个F,不及格。

史蒂芬第一反应就是不相信,冲到斯坦先生那里去理论,但是斯坦先生说:“我在第一节课就说得很清楚,只有来上课和按要求完成作业的学生才能指望通过本课程。我对这个成绩感到遗憾,但这是你应得的。”从那以后,史蒂芬在校园里碰到斯坦老师,也不跟他说话。无论是在餐厅还是在宿舍,只要学生们谈论起老师,史蒂芬就大声说斯坦先生是一个骗子。

在这个案例中,史蒂芬至少犯了三种错误,具体来一一分析:第一个错误,是“无根据的假定”错误。史蒂芬先入为主地认为,只要是名字中有“斯坦”,就应该是犹太人,但实际上,许多人姓斯坦,却并不是犹太人。于是,史蒂芬的假定就是无根据的。第二个错误,是凡事以“我”为中心的思维倾向。史蒂芬因为假定斯坦老师跟自己一样是犹太人,对自己的种族有一种天然的认可,认为犹太人相比其他民族,更抱团、更注重彼此帮扶,这就犯了以“我”为中心的错误。第三个错误,是“攻击批评者”的错误。当看到英语课成绩不及格时,史蒂芬不是承认自己学习不用功,而是认为是斯坦先生故意的,而且还通过攻击斯坦先生来保全自己的面子。

现实中,发生错误的组合有可能数不胜数,错误的组合对批判性思考形成的障碍,比任何一个单独错误都要大得多。因此,了解我们经常容易犯的错误,就可以尽量去避免这些错误,特别是避免这些错误组合的发生。

前面说的是我们思考过程中常见的几种错误,下面,我们来具体说说对策。怎么才能避免犯这些错误,找到一些正确思考的路径呢?书里说,我们可以遵循六种策略,来训练批判性思维。

首先,“知道你自己”。越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就越能运用思考的技巧。我们可以列一张关于自己的问题清单,比如,我是寡言的还是健谈的?一般是乐观的还是悲观的?我对别人诚实吗?究竟是哪些因素塑造了我的个性?等等。然后诚实地回答清单中的所有问题,既要承认有关自己的好的事实,也要承认不好的事实。然后反思自己的答案,注意特别容易出错的方面。在解决问题时,需要预测哪些因素有可能破坏自己的思考,然后有意识地抵制它们的影响。

比如,针对凡事以“我”为中心的思维倾向,我们要意识到这种思维的局限性,并始终保持警惕;遇到问题时恰当地回应,强迫自己以公平的头脑去考虑问题;有目的地训练自己的思维,尽量多接触不熟悉的事物。这样做会让我们在很大程度上更加客观、更加理性。改进自己的思维需要长时间的努力,这项挑战肯定是艰巨的。

其次,敏锐地观察。观察什么呢?你可以观察别人说话。通常情况下,人们说什么,以及他们说话的方式,可能会透露出他们的潜台词。通过观察他人说话时的表情、语言、动作、声音,你可以判定对方对所说的内容是赞同的还是反对的,他对哪些方面比较敏感,在哪些方面的理解显得薄弱,用什么样的方式跟他们沟通会有效。如果一个人说话时频频看手表,或者烦躁不安地玩自己衣服上的一个配件,或者试图把注意力转向话题之外的其他事情,这些方式就传递了一个信息,他希望改变谈话的主题,或者,他根本就不想和你继续交流下去了。通过对这些细节的观察,你就可以进行反思,从而做出准确的判断。

第三,选择一个议题。这里所说的议题,就是指人们容易产生分歧的任何问题。如果一个议题有五个或十个重要方面,那就只考察其中的一个或两个方面,然后用足够的时间和篇幅来分析,练习自己的深度思维。比如,让你写一场战争,肯定会有很多头绪。你写个几百几千字肯定是写不完的。但是,你可以从中选择一个点,就像为什么一个密码箱会引起一场战争?从这个点切入,你就可能写得比较深入。

第四,进行探究。就是寻求问题的答案,通过研究问题和收集信息,来帮助我们得出结论。探究主要有两个层面:探究事实和探究观点。比如,美国的哪个收入群体受到当前联邦税法最不公平的对待?对于这个具体问题,我们就需要考察税法的规定,这就是探究事实。同时,我们还需要请教税务专家,这个收入群体为什么会受到不公平的对待,怎么做才能改善这种情况?这就是探究有见识的观点了。

第五,形成判断。判断就是考察证据、仔细推理、得出结论,这是思考的结果。要想得出科学的判断,就需要对已经获得的证据进行评价,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没什么用处、如果两个证据冲突了该怎么取舍等等。

第六,说服他人。等你形成判断之后,就可以有效地表达观点,让那些对这个议题没有立场的人,愿意同意你的看法;让那些不同意你的人,也可以重新考虑他们自己的观点。这样,就相当于把你批判性思考的收益扩大了。

进行批判性思考,可以把这六种策略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综合运用。举个例子来分析一下,像如何对待青少年犯罪这个议题。20世纪,人们对青少年犯罪一直是特殊对待。在法庭上,更多强调要给青少年改过自新的机会,而不是去惩罚他们,所以,对青少年的指控也跟成年人不一样。例如,如果青少年攻击别人,往往是指控“青少年过失”,而不是故意攻击或谋杀。对案件的程序和处理也不同,例如,采用“听证”而不是审判、密封记录而不是公之于众、对青少年告诫而不是监禁,等等。但是,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公众表示不满。许多人要求,犯下罪行的青少年应该作为罪犯来对待,不管他的年龄有多小。那么,问题来了,这就是:应当像对待成年罪犯一样对待青少年罪犯吗?

我们可以试着用前边说过的六种策略,来进行批判性思考。首先,你要知道你自己,看看你一般是乐观的还是悲观的?对这个议题持什么观点?有哪些有力的证据?等等。不管你支持哪个观点,你都需要全面了解这两种观点的相关信息,然后进行敏锐地观察。观察不同观点的人表现出来的态度、观点和提出的证据。我们需要尽量关注细节,找到各种内容之间的差距。

比如,观察一些被指控的青少年在法庭上的反应,看看他们实施犯罪究竟是一时冲动?是被人教唆?还是精心谋划?他们是否对自己的错误有了深刻的认识并决定反省?通过观察,你可能积累了大量的素材。那么,接下来,可以选择一两个议题进行积极的探究。

“是否应当像对待成年罪犯一样对待青少年罪犯”,这个议题太大,会涉及方方面面的内容,比如,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承担责任的年龄、青少年与成年人的异同、公布青少年犯罪会有哪些影响、监禁青少年会有哪些影响、犯罪的差别、是不是惯犯,以及是否要被关进与成年罪犯同样的监狱,等等。对于这么多内容,我们需要进行选择,就其中的一两个主要议题来进行重点、深入思考,比如,我们就来探究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承担责任的年龄。

通过敏锐的观察和积极的探究,我们知道,造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有很多,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法制、教育、道德等多个领域,也涉及家庭、学校和社会众多方面。有青少年自身心理、性格等方面的主观原因,也有各种复杂的客观因素。比如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不够、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自身认知能力不足等等。

关于承担责任的年龄,我们可以探究,如果青少年的年龄很小,还不明白自己行为的道德和法律性质,就让他们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这是合理或公平的吗?一个人到什么年龄才能有这样的理解?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可以从教育、心理学、医学、伦理和法律等有直接影响的领域来思考。之后,我们就可能得出结论。不管你的观点是什么,都可以表达出来去说服别人。进行说服,有一些指导原则可以遵循,比如,从你们共同的立场开始,采取积极的态度,尽可能让人理解你的论证;承认对方有道理的地方,不使用你认为不合理或无关的论证等等。

我们的观点也许并不能让所有人都满意。但是,这些改进将促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关注青少年犯罪。如果你的表达能够使社会、学校、家庭以及青少年自己有所触动,并愿意改善,尽量减少或避免青少年犯罪的发生,那你的表述就可以说是一个有说服力的表述,你的思考就是非常有意义的。

让我们总结一下这个部分,学习批判性思考,通常需要遵循六种策略,先要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然后在日常生活中主动观察,积累素材;之后选择一个会产生分歧的议题,练习深入分析;然后探究问题,形成自己的判断,再输出你的观点,尝试说服别人,把批判性思考的收益最大化。

说到这儿,今天的内容就聊得差不多了。下面,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今天为你分享的内容。一部分内容是我们在思考过程中容易犯的三种错误,分别是凡事以“我”为中心,攻击批评者和无根据的假定;另一部分内容,我们可以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批判思维,有六种策略可以参考,分别是:“知道你自己”、敏锐地观察、选择一个议题、进行探究、形成判断以及说服他人。

撰稿:白洁 脑图:摩西 讲述:孙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