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设计心理学3》 王海解读

《设计心理学3》| 王海解读

关于作者

唐纳德·诺曼,国际知名心理学家,曾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全球影响力设计师之一。    

关于本书

《设计心理学》这套书最早出版于1988年,是设计学的经典入门书籍。这本书会从心理学的角度入手,给你讲讲设计的门道。    

核心内容

一、美感和情绪对设计的影响;二、设计的三个层次:本能层次、行为层次和反思层次。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这期音频继续为你解读《设计心理学》,这套书的中文版大约有80万字,我会分三集为你讲述书中精髓。前面两集咱们讲了什么是好设计,还讲到了怎么理解复杂,今天咱们来讲这个系列的最后一集。我会用大概23分钟的时间,为你讲述:情感在设计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怎么设计才能更好地满足大家的需求。

前两期的内容,咱们关注的更多的是产品的功能。不管是设计原则,还是通过设计来管理复杂,目的都是让产品更好用。但实用并不是设计的唯一追求,我们常说的一件东西有设计感,往往说的是这个东西的颜值。颜值有多重要呢?举一个例子,《纽约时报》曾经评价宝马的迷你库珀,说不管这辆车的性能是好,还是刚刚及格,那都不是重点,重点在于这辆车能让人有个好心情。评论家甚至建议你忽略它的缺点。这个例子说明了,一件产品在市场中能不能取得成功,实用性只是其中的一个指标,美感会严重影响到人们的购买决策。

在功能一样的情况下,具有美感的产品更有竞争力,哪怕它的价格更贵。比如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个人电脑第一次开始使用彩色屏幕,当时颜色的主要作用就是突出显示某些文字,或者添加一些不必要的装饰,它并没有给日常工作带来实际价值。如果从理性的角度来看,买彩色显示器显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但实际情况是,人们就是愿意为彩色屏幕买单,哪怕它没什么实际用途,哪怕它贵好几倍。所以说,在很多情况下,让人们愿意额外付出的不是实际的功能,而是美感。那“美感”在设计中的作用,仅仅就是为了讨好用户的眼睛吗?并不是,美感对工作效率的提升,是有实质性帮助的。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就是今天要聊到的内容。

下面我分两个方面来给你讲述。第一部分说的是,美感和情绪对设计的影响。第二部分说说设计的三个层次:本能层次、行为层次和反思层次。

先来看第一部分:美感和情绪对设计的影响。很多让我们爱不释手的设计,它除了好看之外,还有什么作用吗?有的,研究发现,颜值高的设计更好用。两个日本人做过这么一个实验,他们研究了很多不同型号的提款机,其中有一种自动提款机与众不同,它的按键形状和屏幕设计更吸引人。从直觉上来说,这种提款机虽然好看,但功能和其他提款机都是一样的,所以并不会更好用。但实际上,人们普遍认为这种提款机使用起来更顺手。有一位以色列的科学家,对这个结果表示怀疑,他认为这个研究结果,可能是因为日本人的审美偏好造成的。他拿到了日本人在实验中使用的提款机,把上面的文字改成了希伯来语,在以色列又进行了实验,得到的结果是一样的:以色列人也觉得,好看的东西也更好用。可见,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都愿意接受更好看的东西。

为什么我们都更喜欢好看的东西呢?这是因为美可以影响人们的情绪。不管是正面还是负面的情绪,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情绪会影响人对事情的判断,帮助人们做出决策。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正面的情绪有助于学习、激发好奇心和激发创意。高兴的时候,人们更容易摆脱原有思维框架的束缚,而消极的情绪会让人们的思路变窄,把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到问题本身,陷入到具体的事情里。

知道了情绪对我们行为的影响,也就能理解为什么好看的东西更好用了。因为美会激发你的正面情绪,而正面情绪又会激发你的创造力。举个例子,如果用户用的是一个设计精良的电视遥控器,他们在操作中遇到了问题,往往会选择多尝试几次不同的操作,电视遥控器一共也没几个键,多试几次,肯定就能解决问题。但如果这个遥控器设计得特别糙,上面还有一堆莫名其妙的按键,看着就来气,那你有可能就会不停地按一个键,这样的操作显然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从这个案例里,我们能感受到美感对使用体验的影响。人们在使用有设计感的产品的时候,往往会倾向于尝试不同的操作方法,这么一试,很多问题也就解决了,不至于因为一些小毛病而卡住,这样人们就会认为这是一款好用的产品。但如果一个产品特别丑,人们对它的第一印象就不好,这时候就会激发人们的负面情绪,窄化人的思维,在遇到问题的时候,用户就会不断重复同样的操作,但这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只会让用户越来越生气。所以说,美真的是生产力,它的作用不仅仅在于养眼,还可以影响人们的情绪,进而提高效率。

好,以上就是第一部分内容,你只需要记住一句话:好看的东西更好用,美就是生产力。

下面我们来说第二部分,怎么设计才能更好地满足大家的需求。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类的大脑活动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本能层次、行为层次和反思层次。本能层次就是天生的、最原始的需求,比如食物、安全。行为层次是后天学来的一些经验和动作。反思层次最高级,需要理性参与,比如看一部严肃的文学作品,需要经过解读、分析才能获得更多的乐趣。

设计师的工作,就是要让产品满足人们的这三个层次。一般来说,本能先于意识,所以本能需求是首先要满足的,一个产品如果一打眼就很不受人欢迎,那它再有文化内涵,也很可能是一件失败的产品。行为层次要做到功能完善,操作体验良好,让人们很快就能学会怎么用。反思层次更多关注的是勾起人们回忆,建立身份认同等。

这三个层次的需求,有时候是冲突的。比如作者说到一个故事,有一次他的朋友给他拿来一个精致的皮盒,里面是一套机械的绘图工具,有圆规、墨水、三角板等等做设计时用到的文具。作者看着这套文具,回忆起了以前美好的时光,那时候做设计,都是手工来绘图,而不是用电脑。感叹了一番之后,作者冷静地说,但我讨厌它们,圆规经常打滑,常常没等圆画完,圆心就跑偏了。还有墨水,这东西最烦人,一不小心就会打翻,会把整张图纸都毁掉。在这个故事里,就能体现出三种层次之间的冲突。当作者第一眼看到精致的皮盒和不锈钢文具的时候,本能层次立刻做出了开心的反应,接着反思层次开始回忆那些年美好的时光,但随着回忆越来越多,作者也想起了很多不愉快的体验。这时候反思层次的负面感受和本能的愉悦感受之间,就发生了冲突。

没有任何一种产品能满足所有人,所以设计师必须要有所取舍。在设计之初,就要了解产品的目标用户,看他们需要哪些层次的设计。虽然前边咱们说到了层次之间可能会产生冲突,但优秀设计往往能整合多个层次,提供一套完整的用户体验。比如坐过山车,人们理性上会知道过山车是安全的,但是人本能地会对坠落和高速产生恐惧,强烈的刺激还会让肾上腺素加速分泌,从而获得快感。而且克服坐过山车的恐惧,会让人产生自豪感,结束以后还可以和别人炫耀。所以整个过山车的体验,其实包含了本能和反思两个层次。

了解了大脑活动的三个层次,和它们在设计中的体现。那怎么设计,才能满足人们的这三个层次的需求呢?下面咱们就来分别说一下。

先来看本能层次。在这个层次上,世界上所有人都差不多,不分种族和文化,如果一个东西我们第一眼看上去就说“漂亮”,这个判断往往就来自本能层次。我们天生就喜欢匀称的脸形和体形,喜欢甜美的味道和气味,喜欢高饱和度的色彩。天生就不喜欢太强的光线、恶心的气味、烦人的噪音。这些偏好是进化刻在我们人类的基因里的。所以想要满足本能层次的需求,要做的就是发现并满足本能,而不是创造新的本能出来。

一款好的本能层次的设计,要在人们看到它第一眼的时候,就要情不自禁地说“我想要”,然后才问“它能干什么”,价格应该是最后关注的问题。在本能设计上的一个经典案例,就是苹果公司的iMac电脑。尽管它的配置和其他品牌的电脑差不多,而且价格更贵,但人们还是喜欢苹果电脑。因为颜值太高了,人们看到苹果产品的第一反应就是:我想要。所以在本能层次的设计里,颜值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除了外观,像感受、气味、声音,这些也都是本能层次的设计需要关注的重点。比如优秀的厨师,不仅要把食物做得好吃,还要摆盘摆得好看。一盘好菜,它的口感、气味、摆盘都很重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色香味俱全。再比如说,在设计车门的时候,要让关门的声音悦耳,好车的关门声,会给人一种厚重的感觉,让人确信门已经严丝合缝地关上了。

不过,我们在身边也有很多反本能的东西。比如大多数人天生都不喜欢带苦味的东西,但很多人喜欢喝咖啡。一般来说,成年人更喜欢探索那些超过本能的东西,这些东西在本能层次上都是负面的,但在反思层次上却可以是正面的。本能层次的需求,是亿万年的进化写在我们的基因里的。它极其稳定,所以本能层次的设计几乎不会过时。就比如巴菲特长期持有可口可乐公司的股票,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巴菲特相信,甜味饮料满足人类的本能需求,所以再过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可口可乐这家公司也依然会盈利。相比之下,反思层次的设计,就很容易过时,因为反思层次的设计,受文化的影响很大,文化一变,设计也就过时了。

说完了本能层次,咱们再来看行为层次。行为层次的设计主要讲究实用,前两期的音频,主要讲的就是满足行为层次的设计。这期音频我们来说说另外一个角度。从表面上看,功能设计最简单,无非就是用户想要什么就给他什么呗,但很多时候,别说你不知道用户的真实需求,就连用户本人,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就像在汽车没有发明之前,所有人都说自己想要更快的马车。所以说,对于优秀的行为层面的设计,关键在于了解用户怎么使用产品,发现用户的真实需求,甚至是隐藏的需求。

很多公司在研发新产品之前,要进行市场调查。但市场调查往往很不靠谱,很多产品做市场调查的时候,顾客说喜欢,结果在上市之后却失败了,还有很多一开始没人看好的产品,却取得了成功。在新产品投放市场前,预测它的客户群,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手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手机发明的早期,人们认为手机只是小部分商务人士用的工具,不大可能进入寻常百姓家。但从现在的“后见之明”来看,手机改变了几乎所有人的生活方式,成为了伟大的产品。再比如说早期的电脑,很多厂商都普遍认为,电脑的主要用户也是商务人士,所以几乎都不重视个人电脑的业务。但现在我们也看到了,人们用电脑看电影打游戏的时间,可能比用在工作上还多。

手机和电脑在当时属于新技术,生产者看走眼也情有可原,但很多显而易见的需求,也总是被忽略。比如在汽车里安装杯架,如果用现在视角来看,这个需求太明显了,没有杯架,喝水的杯子该放哪儿呢?但是在汽车发明了将近一个世纪之后,杯架这个简单需求才成为了汽车的标配。最早的杯架不是来自汽车厂商,而是一些第三方的商家,它们首先发现了这个需求,制作了可以安装在汽车里的杯架,逐渐的,杯架才成为了汽车的标配。

早期德国的汽车制造厂商,非常排斥给汽车里装杯架。他们认为,汽车是用来驾驶的,不是一个坐下来喝东西的地方。因为没有杯架,德国汽车在美国市场中的销量下滑,德国人经过调查之后,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这才开始给汽车装上了杯架。所以说,一些事后看起来显而易见的需求,在当时并没有那么明显。作为设计师,要有意识地去观察,人们在真实的场景里怎么使用产品,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一线的消费者洞察,才能持续地改良设计。

在上面这些例子里,我们也能发现,产品研发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改进式的创新,另一种是颠覆式的创新。汽车里的杯架就属于改进式的创新,面对这种情况,你只需要观察用户在真实使用场景中的行为,然后根据这些反馈不断地打磨你的产品,不错过显而易见的需求,就能实现改进式的创新。而面对像手机、电脑这样颠覆式的创新,市场调查往往是不靠谱的,用户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真实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你就需要一个具有洞察力的设计师,凭借他异于常人的能力,来推动整个产品的研发。当然,这可能会承担很大的财务风险,但这也是伟大产品的必经之路。

说完了行为层次的设计,咱们来看反思层次。反思层次的设计,关注的是产品背后的文化内涵,某种特殊的记忆。总之,反思层次的设计,追求的不是单纯的美观和实用,而是更深层次的东西。就比如说旅游景点卖的纪念品,这些东西主打的不是实用价值,也说不上有多么精美,但它是某种见证,只要你看到这个纪念品,就能回忆起旅行的美好时光。

有些普通产品,只要赋予它某种反思价值,就能彻底改变它的使用场景。比如有一个手表品牌叫Swatch。这个品牌的手表设计得都很特别,它会有另类的表盘、奇特的读数方式。这种独特的设计,其实降低了它的实用价值,因为看时间不方便了嘛。但Swatch手表满足的不是人们行为层次的需求,而是反思层次的需求。它的手表读数是不方便,但只要看一下说明书还是不难搞懂的,这时候再给别人解释这个表的读数方法,就能给人们带来不一样的愉悦感,这个愉悦感来自于反思层面。Swatch不仅仅是一家简单的手表制造公司,更是一家制造情感的公司,在这个层面上定义手表,手表就不再是一个实用品了,人们可以拥有像领带、鞋子一样多的手表,也要根据不同的活动场景来佩戴不同的手表。经过这么一设计,本来是一个消费频次很低的产品,就转变成为了时尚快消品,需要随时买新的。

反思层次的设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很常见,比如有些产品的广告,会营造一种稀缺感,让人们以拥有这种产品为荣。再比如有些餐馆采用会员制,这会提升餐馆的档次,在反思层面显得更有价值。再比如上千美元的职业套装,会让穿它的人流露出与众不同的气质。这些例子都是针对反思层次的设计。

好,以上就是第二部分内容。咱们说了设计的三个层次,分别是本能层次、行为层次和反思层次。本能层次满足的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这个层次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差不多,不分种族和文化,它最稳定。行为层次关注的是产品的实际功能,想要在这个层次上设计出好产品,关键在于发现人们真实的需求。最后说的是反思层次,这个层次关注的重点是产品的文化内涵、反思价值。

说到这儿,这部80万字的《设计心理学》就给你说完了,我们用一个清单来回顾一下这三期音频的主要内容。

1.《设计心理学》这套书最早1988年就出版了,普通读者和设计师都非常喜欢这本书,一直很畅销。到了2013年,作者在原书的基础上进行了大幅度的增改,几乎是重写了这本书。这本书的作者唐纳德·诺曼,曾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全球影响力设计师之一。

2.好设计要兼顾可视性和易通性。不能简洁到极致,因为这样就失去了可视性,用户不知道该怎么操作。但也不能过于繁琐,这样就失去了易通性,用户会不明白你的产品是干嘛的。

3.设计一款好产品,要了解交互设计的五个基本原则,分别是:示能、意符、约束、映射和反馈。示能,就是指某些物体本身就有的、特定的交互方式,不需要解释,它直接就可以被感知到。意符是一种提示,告诉用户可以采取什么行为。约束可以限制用户的行为,让用户快速学会使用一款产品。映射就是让控制开关和被控制对象之间有明确的关系。一款好设计还要有明确的、及时的反馈,不让用户迷茫。

4.人的差错往往来源于糟糕的设计,多问几个为什么,可以帮助我们找到问题的深层原因。如果问题出在设计上,通过约束、强制、再次确认、撤销的方法,可以尽量地减少用户的操作失误。

5.设计师要有“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以人为本既是价值观,也是方法论。设计的始终都要围绕以人为本展开。

6.简单并不是设计的最高标准,也不是人们最想要的。很多事情的复杂性是不能简化的,真正让人恼火的,其实不是复杂,而是困惑。所以设计师要面对的问题,不是把所有产品都变简单,而是要消除人们对复杂产品的困惑。

7.设计师管理复杂的六个工具,分别是:概念模型、概念重组、模块化、自动化、默认选项和入门教程。但很多东西的复杂性,是没办法完全简化的,所以作为用户也应该掌握一些应付复杂的方法。可以通过拆分任务、观察、模仿的方法快速学习复杂技能,还可以用清单来避免错误。

8.一个优秀的设计师,首先要做的是搞清楚问题的本质,而不是接到问题马上就开始动手。愿望线往往传达了用户的真实需求,对设计师有重要参考价值。要把服务当成一个整体来设计,要有系统化的设计思维,把全部体验当成一个整体。

9.美会激发人们的正面情绪,而正面情绪又会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具有美感的东西不仅仅是养眼,还能提高工作效率,好看的东西更好用,美就是生产力。

10.设计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本能层次满足的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在这个层次上所有人的需求都差不多,不分种族和文化,所以它最稳定。行为层次关注的是产品的实际功能,这一层次的设计,关键在于发现人们真实的需求。最后说的是反思层次,这个层次关注的重点是产品的文化内涵,帮用户塑造的个人形象。

撰稿:王海 脑图:摩西 转述:成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