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记忆力心理学》 秋秋解读

《记忆力心理学》| 秋秋解读

关于作者

赫尔曼·艾宾浩斯,西方心理学泰斗级人物,生活在19世纪的德国心理学家。他是最早用实验的方法对记忆进行量化研究的人,最受人瞩目的贡献,就是发现了记忆保持曲线。

关于本书

这本书可以看作是记忆心理学的开山之作,它是第一本对记忆的研究记录报告。书中不仅揭示了记忆的规律,还给出了记忆实验的细节描述,指出了增强记忆力的方法。这本书既是一本揭示记忆奥秘的百科全书,又是一本增强记忆的科普教程。

核心内容

本期音频将和你分享记忆的规律以及增强记忆力的四种方法。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记忆力心理学》这本书,这本书的中文版有250多页,我们会用大约28分钟的时间为你解读这本书的精髓:利用记忆的规律,提高记忆能力。

记忆对我们每个人都很重要,比如,你的思维、语言,还有学会的各种技能,都是记忆在起作用,没有记忆,也就没有人类的发展和进步。但是,每个人的记忆水平都不一样,有的人能够在一个小时内记住100个单词,而有的人就要花一天的时间来记这些单词。这并不一定是因为有些人天生就记忆力超群,而是因为记忆方法不同。比如,你可能认为,要背这100个单词,只要从最简单的第一章开始背,直到最后一章,背完就成了。但是,这个方法可是一点也不节省时间,因为它不符合记忆规律,自然记忆效果也不好,说不定过两天就忘了。研究发现,我们每个人的记忆空间都是一样大的,天生记忆力也没多大差别,而记忆水平的差别在于后天的开发,其实记忆的秘诀任何人都可以掌握。这期我们解读的这本书,就是来告诉你记忆的规律和方法。

讲记忆方法的书有很多,我们之所以选择这本书来解读,是因为这本书是第一本对记忆的研究记录报告。这本书的作者可以说是西方心理学一位泰斗级人物,叫赫尔曼·艾宾浩斯,是一位生活在19世纪的德国心理学家。他之所以在心理学界有着重要地位,是因为他是最早用实验的方法,对记忆进行量化研究的人。最早,古希腊哲学家把记忆看作是身体里的一股气体,或者是随血液流动速度变化的能力,这些都将人的记忆作为灵魂的一部分或者某种神圣的力量来看待,带有主观色彩。

直到1650年,心理学家洛克和霍布斯才对记忆展开了唯物主义的分析,但他们并没有定量分析。艾宾浩斯就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记忆首次展开了量化的实验研究。他最受人瞩目的贡献,就是发现了记忆保持曲线。你可能听说过循环记忆法等各种各样的记忆方法,其实,这些方法最早都是源自对这本书中揭示的记忆保持曲线的应用。直到现在,中西方很多专注于增强人们记忆的学者都还在应用这个规律,为了找出各种提升记忆力的方法。

这本书可以看作是记忆心理学的开山之作。它的内容大致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作者对于记忆的认知理论,包括记忆的起源和分类,这部分内容可以让你对记忆有一个宏观认识。

第二部分里,作者详细描述了他是怎样开展记忆实验的,包括怎么做实验准备,怎么分析实验材料,如何记录实验结果,怎样把实验中的误差降到最低,怎样客观、准确地得出结论等等,这部分内容专业性很强,对于普通读者不太好理解,但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为一个心理学家的严谨。

最后一部分,就是作者对于记忆保持曲线的研究和应用,这部分内容对于我们来说最有价值,也是我们这期解读的重点,因为作者不仅分析了记忆的规律,还给出了很多可操作的记忆方法,明白了记忆规律,你就会知道为什么这些方法管用了。你可以把这本书看作一本揭示记忆奥秘的百科全书,打破自己对记忆不正确的认知,还可以把它看作增强记忆的科普教程,利用这些规律提高记忆水平,在短时间内记住最多也最不容易忘的知识。

这期音频,我们就从记忆力的规律和提升记忆能力的方法两方面,为你解读这本书。

下面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记忆力曲线。要说清记忆力曲线,我们先要给记忆分分类。记忆分很多种,有些记忆只能持续几秒钟,人们每天的生活中存在着大量几秒钟的记忆,可以不用去管它。因为这些信息并不需要刻意留心。有些记忆你能记住个把小时,比如,你把车子在了哪个地方,你正在接待的顾客叫什么名字。这些叫做短期记忆。短期记忆只有转化为长期记忆,才能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最有效的帮助,我们头脑中的管理员就可以最方便地找到它们。所谓的记忆力曲线,就是用来描述记忆与遗忘的规律的。

记忆与遗忘是拆不开的,我们都知道,记忆力最大的敌人,就是遗忘。你经历的事,在头脑中会形成短期记忆,但如果不去管它,过段时间都会忘。每个人的记忆,都逃不过时间的作用。你可能有经验,如果在背单词后复习一遍,你对这些单词的记忆程度就会加深。但如果再过更长的时间,还是会忘。作者做过一个这样的实验,他把40个人分成A、B两组,让他们同时背诵《唐璜》中的诗句。A组在背诵完一段时间后进行了一次复习,而B组从来不复习。24小时过后,A组学生记住了98%的内容,B组学生记住56%;7天之后,A组学生记住70%,B组学生记住50%。这表明,一次复习虽然会增加记忆的保持度,但随着时间的增加,这种优势会逐渐降低,该忘的都会忘记。

你的头脑就像一个大仓库,经历过的事情会变成信息,存放在这个仓库里,当需要这些记忆的时候,就到这个仓库里找之前的记忆。但是,这个仓库的管理员是一个年迈的老人,他没有他么多精力迅速帮你找到你要的东西。这个时候,这些信息就被遗忘了。比如,你小时候听过一首歌,非常喜欢,但长大之后朋友向你提起这首歌的名字,你可能根本想不起来,不记得自己听过。但当朋友哼出这首曲子的时候,你才恍然大悟,哦,我小时候就是喜欢这首歌,你甚至还能完整地哼出来。

作者发现,人们的意识找不到的记忆,并不代表它已经从大脑中消失了,而是隐藏在某个角落,你年迈的管理员暂时没把它调出来而已,这些记忆也就被遗忘、浪费掉了。人们的记忆跟遗忘就像是一对孪生兄弟,所谓记忆力强,其实就是一直在跟遗忘抗争。

作者亲自进行了一系列实验,自己是实验者也是被试者,他做了严格的记录,通过这些数据他划出了一条记忆力曲线图。这条曲线的纵轴,代表记忆内容的数量,横轴代表天数,也就是被试在记忆完毕后经历的天数,这期间不再复习记忆的内容。这条曲线呈现下降的趋势,最开始下降得最快。也就是说,记忆的遗忘速度是不规则的,不是每天忘掉平均数量的内容,而是在最开始的阶段遗忘得最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逐渐放慢。最后,遗忘停止,没有被遗忘的记忆就成为了长期记忆,可以被随时调取,或者在某些特殊环境和某个事件的触发下再次让你想起来。

可能听到这,你已经意识到,这个记忆力曲线给予我们的启发,就是在学习一些东西之后,及时复习很重要,并且在遗忘点出现之前复习,这样就能避免遗忘的出现,把知识变成更多的长期记忆,从而终身保留下来。

这就是我们说的第一个内容,记忆力曲线。这条记忆力曲线,用来描述记忆与遗忘的规律。记忆的遗忘速度是不规则的,在最开始的阶段遗忘得最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逐渐放慢。最后,遗忘停止。因此,在学习之后,如果能在遗忘点出现之前复习,就能避免遗忘的出现,把知识变成更多的长期记忆,从而终身保留下来。

那么,既然我们已经知道了记忆的规律,我们到底怎样利用这个规律提高记忆力呢?下面我们来看看提高记忆力的方法。

我们先来看提高记忆力的第一个方法,复习法。既然记忆最大的敌人是遗忘,那么提高记忆力的首要方法就是降低遗忘的概率,那就是要恰当地复习。根据记忆力曲线分析,如果记忆的内容在20分钟后不复习,就会遗忘40%以上,9个小时后就会遗忘65%左右。你想想,当初可是花了很多功夫才记住的内容,要是因为不遵从保持规律而导致前功尽弃,再重头背那可太划不来了。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作者依据记忆力曲线的规律,发明了一种复习方法,叫做“351-351”记忆法。这个方法的重点就在于掌握最恰当的复习间隔。具体做法是,当你把需要学习的内容全部记住后,要尽量在3个小时之内回忆一遍。接下来,在5小时内、10小时内、3天内、5天内、10天内分别复习一遍,经过这6次的学习,长期记忆就会形成,你会发现你对这部分内容的记忆力会相当深刻。

在复习的时候,也有一个方法你可以尝试,那就是整体复习。例如,我们在复习背诵的文章时,遇到记不起来的段落,不要翻书查看,要把这一段略过去,继续往下回忆。整篇文章已经复习完后,再重新回想刚才遗忘的那一部分,这时候,我们也许就很容易回忆起那一段遗忘的内容。因为,内容上下文之间是有联系的,如果我们把记忆的整体内容框架把握好,就可以利用整体将暂时遗忘的部分重新回忆起来。

回忆的有效不仅体现在复习上,在我们背诵东西的时候,也要尽量多回忆。作者经过试验发现,回忆过程所用的时间越多,记忆的效率越高。这里的“回忆”,指的是把记住的知识在头脑中再回想一遍,就像看完电影后,我们会不由自主地回味精彩的情节一样。只不过,回味电影的情节是无意识的,因为电影本身可以让人产生强烈的心理感受,而在背诵东西的时候,我们就需要这种刻意的回忆。

作者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受试者分成两组,每组10人,同时背诵《唐璜》里的一段内容。第一组用的是朗读和回忆相结合的方式,也就是在朗读一小段文章后,开始回忆这部分内容,先通过回忆验证哪些记住了,哪些没有记住,没有记住的部分再看书背诵。而第二组只是采用单纯的朗读记忆,也就是死记硬背。作者在实验开始后的30分钟、2小时和4小时的时候,对两组被试进行了考查,发现第一组的记忆效果要远远好于第二组。也就是说,相对于反复的朗读,通过回忆背诵具有更好的效果。

这就是我们说的提高记忆力的第一个方法,复习和回忆。及时复习,掌握最恰当的复习间隔,可以有效避免遗忘,运用“351-351”记忆法,也就是首次记忆之后的3个小时内和5小时、10小、3天、5天、10天的时候,分别复习一遍,经过这6次的学习,长期稳固的记忆就会形成。复习的时候,遇到记不起来的段落,不要翻书查看,把这一段略过去继续往下回忆。整篇文章复习完后,再重新回想刚才遗忘的那一部分,这就是整体回忆法。同时,在首次背诵的时候,也可以尽量延长回忆的时间,而不是单纯地朗读背诵,这样能够更快地完成记忆。

下面我们再来看第二个记忆方法,链接记忆法。它能提高你的记忆速度。什么叫链接记忆法?就是找到需要记忆的内容和内容之间的链接点,形成一个记忆链条,从而更快地记住大量的内容。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有意思的东西会比抽象的东西更容易让人记住。这主要是因为我们的大脑对抽象事物的记忆并不是那么深刻,也不如形象记忆那么轻松。比如,我们记“蒸汽机”“手套”“火枪”“蜡烛”“绳子”这些词的时候,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记住。但如果我们记“伟大”“逻辑”“命运”“精神”还有各种自然科学定理和公式的时候,就会发现记忆难度成倍地增加。如果你遇到的是不熟悉的或者抽象难理解的内容,你就需要把它进行转换,变为生动、直观的形象内容,激发自己的正面情绪,从而更利于记忆。链接记忆就会帮你大忙。

那么,具体该怎么转换呢?我们先来看下面几组词语:蒸汽机和人、马和面包、神父和酒吧。这些都是形象词语,每一组的两个事物看似都毫无联系,但其实我们只要运用链式记忆,就能很轻松地使它们产生联系,达到记住一个就能记住另一个的效果。下面,我们就试着用链接的方式把每一组连成一句话。比如,蒸汽机和人,人和蒸汽机比工作速度,结果累得满头大汗。马和面包,这匹马很肥,就像一个大面包。神父和酒吧,神父去酒吧喝酒,醉酒之后大闹酒吧。

用这种链接的方式,我们就将每组的两个形象词语串联到了一起,组成了有趣的一句话,这句话虽然很夸张,但却完全可以使你印象深刻。对于抽象词语,就更需要链接了,比如“自由”这个词,你可以把它想象成飞在天空中的鸟、水里的小鱼等等。再比如,“社会”这个词,就可以把它想象成“很多人聚集在一起唱歌跳舞”。通过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也就解决了记忆难的问题,其实就是把我们脑海中那些枯燥乏味的材料想象成可爱、生动的场景,需要的时候,我们从脑海中调用出场景,就能还原那些抽象的材料了。

当你需要记住一整本书的时候,这些词汇量是非常庞大的,这个时候,你就需要运用环形的链式记忆法,让彼此没有关联的词汇环环相扣。例如,有A、B、C、D、E五个词,你先把A和B建立链接,再把B和C建立链接,最后让D和E建立链接。这样,只要你记得A,你就可以顺藤摸瓜,记起B、C、D、E中的任何一个词。

我们来举个具体的例子,比如你需要记忆的内容中出现了“绳子——斧头——椅子——耶稣——石榴”这五个词,看上去是不是哪也不挨呐?确实不好记,比如现在我问你刚才说的是哪五个词,你是不是回答不上来?所以为了方便记忆,我们把这五个词相互关联到一起。比如,绳子跟斧头,你就可以这样链接:一把斧头上绑着五颜六色的绳子。斧头和椅子要怎么链接呢?斧头从天上掉下来把椅子砸了一个洞。还有,椅子跟耶稣:耶稣坐在一个闪闪发光的椅子上。最后,耶稣和石榴:耶稣悄悄把石榴藏到了裤子里。

这样,我们就把这些看似无法关联的词汇链接了起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让它们彼此链接,你甚至可以把自己当做主角,根据这些词汇编一个故事,把链接升级,因为故事有情节有意义,能够让人情绪高涨,尤其是假想是自己身上发生的故事,就会记忆得更牢。当链接完成后,你可以把假想的所有内容重新回想一遍,回想的时候,要尽量还原刚才建立的链接,千万不要在回想过程中建立跟之前不一样的链接,导致记忆混淆。

这就是我们说的记忆的第二个方法,链式记忆法。就是找到需要记忆的内容和内容之间的链接点,形成一个记忆链条,它能够提升记忆的速度,记住大量内容。把要记忆的内容通过假想的方式链接成一个完整的场景,这个场景虚构得越夸张越离谱,就越容易记牢,因为抽象的内容变得形象化了,更能够让人产生兴趣。

刚刚我们说的这个方法,是把没有什么关系的内容彼此链接,产生一个场景或者情节,下面我们说的第三个记忆方法,是利用联想使思维发散,产生画面感,我们把它叫作联想记忆法。联想的画面越夸张越能让人印象深刻,因为人们通常无法记住每天见到的那些不起眼的小事,但是对那些古怪的场景却是印象深刻。夸张的画面能够刺激人的感官,印象才更加深刻。比如,你需要记忆关于战争的一段文字,如果只是机械性地记忆里面的文字,可能会感到非常吃力。但是,如果你能再读到描述战争的内容时,想象血流成河、大家拼命厮杀的场景,这个场景的构建可以尽量惨烈和血腥。这种夸张的联想方法反而会帮你,在背诵的时候联想到具体事件,再通过具体事件还原文字。

可以说,想象力对人来说非常重要,一个拥有丰富想象力的人也一定具备强大的记忆力。曾经有专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让很多击剑爱好者分成三组:第一组每天练习20分钟的实际击剑,练习20天;第二组在20天内不做任何练习;第三组在20天内先做10分钟的实际击剑,再做10分钟的冥想击剑,也就是靠着想象纠正自己的技术动作。20天过后,再去检测他们的练习成果,发现第二组也就是不做任何练习的那一组,进步率最低,这个很好解释。不过,第一组也就是每天练习20分钟的那组,进步率只比第二组略高,而第三组也就是实际练习加冥想的那组,进步率竟然超出了第一组很多。这个实验就说明,想象力对人的作用是巨大的。

在记忆力的训练中,你不用担心自己的想象力是不是太不切实际了,你只需要把想象中的图像、声音、动作、节奏等与所要记忆的内容联系在一起,就可以把记忆中的要点结合起来,这比机械性的记忆强很多倍。

这就是我们说的第三个记忆方法,联想记忆法。通过联想,把要记忆的内容要点跟画面、声音或者动作等联系在一起,联想的画面越夸张越能让人印象深刻,因为人们通常无法记住每天见到的那些不起眼的小事,但是对那些古怪的场景却是印象深刻。夸张的画面能够刺激人的感官,印象才更加深刻。

下面我们来说第四个记忆方法,整体浓缩记忆法。你在记忆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在回忆内容的时候会相互混淆,不是弄错了章节,就是弄错了对象。这是因为,你在后面记住的内容会干扰前面记住的内容。作者就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把12个德语单词排成一排,让一批受试者背诵。结果,很少有人会记错第一个单词和第二个单词,但从第三个开始,错误率就显著增加,到了最后几个单词的时候,错误率又减少了,最后一个单词的正确率和第一个单词的正确率竟然相同。

那么,怎样解决这个记忆前后干扰的问题呢?很简单,你只需要采用整体浓缩的方法,把这些内容看作一个整体,然后再找出重点就行了。说白了,这个方法的本质就是抓重点、列清单。把你要记忆的内容中最重要的几点,列成一个清单,通过这个清单浓缩记忆,串起整个内容。

具体操作是这样的,在记忆的时候,把整篇内容通读一遍,然后分块,提炼出有特点的或者有代表性的句子,比如带有数字的句子,或者是能够体现文章中心的句子。把这些句子整合在一起,利用我们之前讲的链接记忆法把这些句子联系在一起,便于整体记忆。在需要背诵的时候,利用这些有特点的内容还原出整体内容。可能需要多次的重复和复习,才能完整复现这篇文章的完整内容。当你在记忆大量的自然科学资料、实验资料和演讲稿的时候,它非常管用,可以大大减少大脑的思维负担,让记忆事半功倍。

这就是我们说的记忆的第四个方法,整体浓缩记忆法。为了避免记忆内容的前后干扰,我们可以把要记忆的长篇内容看作一个整体,然后再找出重点,再把这些重点内容串联在一起,利用这些重点内容回忆整体内容。这个方法能够减轻大脑的负担,加强记忆。

当然,这里还需要我们注意的一点是,因为人在记忆内容的时候很容易受到以前记忆内容和以后记忆内容的干扰,所以找对记忆时间很重要。根据生物学对人类普遍作息规律的研究,人类思维最活跃的时间是睡觉前和醒来后的一小时内,在这个时间段,人脑中的杂念最少,也是最适合记忆的时间段。这就是“睡前醒后”,早上记忆能有效避免以前内容的干扰,睡觉前记忆也能避免以后记忆内容的干扰。也可以说,中午的记忆力是最差的。

说到这,这期的内容就讲完了,我们再来回顾一下:

第一个内容,记忆力曲线。这条记忆力曲线用来描述记忆与遗忘的规律。记忆的遗忘速度是不规则的,在最开始的阶段遗忘得最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逐渐放慢。最后,遗忘停止。因此,在学习之后,如果能在遗忘点出现之前复习,就能避免遗忘的出现,把知识变成更多的长期记忆,从而终身保留下来。

那么提高记忆力的第一个方法就是及时复习,掌握最恰当的复习间隔,运用“351-351”记忆法,也就是首次记忆之后的3个小时内和5小时、10小时、3天、5天、10天的时候,分别复习一遍,经过这6次的学习,长期稳固的记忆就会形成。复习的时候,遇到记不起来的段落,不要翻书查看,把这一段略过去继续往下回忆。整篇文章复习完后,再重新回想刚才遗忘的那一部分,这就是整体回忆法。同时,在首次背诵的时候,也可以尽量延长回忆的时间,而不是单纯地朗读背诵,这样能够更快地完成记忆。

记忆的第二个方法是链式记忆法。找到需要记忆的内容和内容之间的链接点,形成一个记忆链条,它能够提升记忆的速度,记住大量内容。把要记忆的内容通过假想的方式链接成一个完整的场景,这个场景虚构得越夸张越离谱,就越容易记牢,因为抽象的内容变得形象化了,更能够让人产生兴趣。

第三个记忆方法是联想记忆法。通过联想,把要记忆的内容要点跟画面、声音或者动作等联系在一起,联想的画面越夸张越能让人印象深刻,因为人们通常无法记住每天见到的那些不起眼的小事,但是对那些古怪的场景却是印象深刻。夸张的画面能够刺激人的感官,印象才更加深刻。

记忆的第四个方法是整体浓缩记忆法。为了避免记忆内容的前后干扰,我们可以把要记忆的长篇内容看作一个整体,然后再找出重点,再把这些重点内容串联在一起,利用这些重点内容回忆整体内容。这个方法能够减轻大脑的负担,加强记忆。

最后,我们需要提心下,每个人的性格特点不同,生理有差异,社会履历和生活经验也不同,这就使得不同的人有各自的记忆特点。所以,记忆保持曲线的规律对于我们认识记忆只能起到一个普通的参考作用。在选取适合自己的记忆方式时,最好是多种方法相结合,找到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记忆方法。

撰稿:秋秋 脑图:摩西 转述:成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