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语言》 风君解读
《被遗忘的语言》| 风君解读
关于作者
埃里希·弗洛姆是德裔犹太人,20 世纪著名心理学家。他不仅是精神分析领域的重量级人物,也是极富盛名的社会学家和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成员之一。他善于将精神分析的心理学方法运用于人的社会行为的分析,因此也被尊为“精神分析社会学”的奠基人。他还是有着多年从业经验的开业心理医师,在心理治疗和解梦方面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
关于本书
本书通过对构成梦境的象征性语言的解读,诠释了梦的心理学机制和梦境解读对我们的意义所在。书中着重对精神分析创始以来的三位重量级人物:弗洛伊德、荣格以及作者弗洛姆自己的解梦理论进行了阐释。作者通过对弗洛伊德和荣格解梦理念的深入剖析和解读,指出了他们的成就和不足,并在此基础上加以继承和发扬,提出了自身对梦境别具一格的解读,更进一步指出,掌握梦中所用的象征性语言,不仅可以通过解梦倾听心灵的呼声,更可以对人类历史上的神话传说和童话故事进行重新诠释,了解其真正内涵所在。
核心内容
“被遗忘的语言”就是象征性语言,它不仅在我们的梦中使用,也是远古神话和民间童话中用到的共同语言。梦和神话并不是无意义的,它们实际上是我们心灵的表达,为了更好地了解自我,了解人类历史,我们有必要掌握这门语言。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是《被遗忘的语言》。这本书的中文版14万字,我会用大约27分钟的时间为你讲述本书的精髓:“被遗忘的语言”就是象征性语言,它不仅在我们的梦中使用,也是远古神话和民间童话中用到的共同语言,为了更好地了解自我、了解人类历史,我们有必要掌握这门语言。
今天这本书,是关于梦的。想必这是大家都很感兴趣的话题,因为我们都做梦嘛。中国人其实自古以来都相信梦是有意义的,比如有人认为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也有人认为从梦中可以预见未来,比如很早以前就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周公解梦》。当然,到了现代,很多人开始觉得周公式的解梦有点迷信,很多解释太牵强,不够科学。那么,怎么对梦进行科学的解释呢?这就要求助于心理学了。要知道,现代心理学的发端,正是弗洛伊德那本划时代的《梦的解析》。不过,弗洛伊德的理论毕竟也只是一家之言,而且距离我们现在已经过了100多年了。在这一个多世纪里,对梦的解释理论有什么变化和发展?弗洛伊德的那套理论,是不是还管用?在他以后,又有哪些心理学家阐述过自己的解梦理论?另外,是不是只有心理学家或者心理咨询师才能解梦呢?普通人是不是也可以?我买一本《梦的解析》看一遍,是不是也能成解梦大师?对此呢,本书作者弗洛姆显然有话要说。
他在本书书名中所提出的“被遗忘的语言”指的就是象征性语言。什么是象征?简单说,就是用一种外在的事物去代表内在的体验。比如我们用火象征活跃和激情,用水象征沉静和平稳。这种象征可以是普遍的,比如刚才说的水和火,大家都会有这种感觉;也可以是只属于你一个人的,在梦里,我们就用这种语言说话,它的逻辑和我们白天讲话的逻辑完全不同。我们知道,不同的民族和国家有不同的语言,纵观人类历史,还没有产生过一种统一的语言,但是象征性语言是共通的,不管是希腊、印度还是中国的神话,都是用这种语言写成,今天生活在纽约或上海的人的梦和数千年前的雅典人或埃及人的梦境,也都可以用这种语言解释。
从这个意义上,这是人类曾产生的唯一一种普遍语言。所以,要解释梦境,我们就需要掌握这种语言。这样不仅能够解读我们每个人的梦,还可以洞察远古时代的神话以及流传民间的童话的真正内涵。而现代人已经遗忘了这种语言,变得不明白梦的含义了,为什么呢?因为现代人往往只关注物质层面的东西,认为梦是毫无意义的,而神话只是科学不发达的时代人们对自然的幼稚理解。但是,梦和神话实际上是我们心灵的表达,所以我们有必要重新学习。不过,理解梦的语言是一种艺术,并不容易,它也需要知识、天分、实践和耐心。
这本书的作者埃里希·弗洛姆,是德裔美籍犹太人。他不仅是重量级的心理学家,也是一位非常有名的社会学家和哲学家。在精神分析领域,他是弗洛伊德学说的重要继承者之一,如今有很多专业人士将他和弗洛伊德并称为大小弗。而在社会学领域,他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成员。所以,弗洛姆的理论融合了弗洛伊德和马克思这两位大师的思想,兼采两家之长,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风格。他特别善于把精神分析的心理学方法运用在人的社会行为分析上,是一位“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巨人”。他有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心理学名作,比如《爱的艺术》《自我的追寻》《健全的社会》,而从这本《被遗忘的语言》中呢,我们可以更多看到弗洛姆作为一位精神分析医生的深厚功底。
既然弗洛姆说解梦可以是一门艺术,那么多了解前辈大师们的见解总是有益的,就像我们学画画的时候要临摹大师作品一个道理。在本书中,我们有幸可以聆听包括作者在内的精神分析领域的三位重量级人物的解梦理论:
第一位,当然是精神分析的开山祖师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第二位,是弗洛伊德的头号弟子,后来却因为观点不和与弗洛伊德决裂并自立门户的卡尔·古斯塔夫·荣格。
第三位,也就是本书作者,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埃里希·弗洛姆。
那我们先有请第一位大师弗洛伊德隆重登场。
关于弗洛伊德,那可以称得上是大名鼎鼎,在心理学界可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即使是普通读者,对他也并不陌生。作为精神分析心理学派的开创者,弗洛伊德的理论不仅对他以后的心理学有着巨大影响,而且对现当代社会的文学、社会、宗教、伦理多个方面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而他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就是《梦的解析》。这本书不仅是梦解读理论的开端,也是现代心理学的重要源头。
号称博大精深、晦涩难懂的《梦的解析》,到底说的是什么呢?其实最简单的概括,就是一句话:梦是欲望的幻想满足,它的功能是保持睡眠。这话怎么说呢?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生理欲望的满足。比如我们睡觉前水喝得太少或者吃了太咸的东西,那么入睡之后就会觉得很渴,这时候我们往往会做找水的梦,找到了一大杯清爽怡人的水,让我们感到顿时解渴。或者相反,睡觉前我们喝了太多水,结果睡着后尿急,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做上厕所的梦。这种体验相信不少人都有吧。在这种梦里,生理欲望得到了直接的满足,目的也很明显,既然在梦里喝了水上了厕所,那就不用醒过来喝水或者小解了,我们可以继续睡。所以梦的目的就是保护睡眠。
但很多人会反驳,说自己的梦里并没有满足愿望后的愉快,反而会感到恐惧或者羞愧,还有人觉得梦里满足的好像并不是自己的欲望。对此弗洛伊德怎么解释的呢?他认为出现这些情况,是因为我们并不真正了解自己的欲望,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欲望。所以,他把这种能够影响我们的行为、但是又意识不到的本能欲望,命名为“无意识”。这可以说是弗洛伊德最重要的心理学概念之一。
为什么我们没有办法意识到无意识的欲望呢?因为我们的精神中还有一个强力的“审查者”,它代表的是社会规范,很多时候是父母从小灌输给我们的原则在心中的内化。孩子为了得到父母的爱和赞许,避免被父母惩罚,就会压抑那些和规范相抵触的本能欲望,所以这些欲望就沉入了无意识中,平时我们察觉不了,但是它们还是存在的,于是在我们睡觉的时候,也就是意识中的审查者弱化的时候,这些无意识本能的欲望就会浮现出来,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梦。
比如,弗洛伊德是这么解释关于裸体的梦的。很多人在梦中能感到自己赤身裸体没穿衣服,他认为这是因为小孩子其实对赤裸身体并没有羞耻感,相反还会很高兴,也就是说小孩子都有点暴露癖,只是因为父母的训斥,才慢慢压抑了这种习惯。但是在梦里,这种冲动得到了满足,虽然做梦者本人还是会觉得很窘迫很尴尬,但是在梦里,碰到他的人往往很冷漠,好像他穿衣服不穿衣服都一样,于是他心底的暴露癖就暗爽了一把,这就是欲望的满足。
但是这种满足方式还是有点直接,让我们睡着了也觉得尴尬,这说明即使睡着了,意识中的审查者还是存在的。弗洛伊德就认为,梦会通过象征手法来对自己进行包装和扭曲,从而逃过审查机制的检查。基于这一点,他把梦分成了“显梦”和“隐梦”。显梦就是我们实际上梦到的,可以讲出来的内容;而隐梦是隐藏在表面梦境后面的真实欲望体现。而解梦者的责任,就是用分析的手法去解读显梦,找出背后的隐梦,得到梦的真正含义。所以弗洛伊德其实已经提出了梦是通过象征语言来表达的,他也提到了很多梦中的象征物。因为在他看来,无意识的本能欲望主要是非理性欲望,而最重要的非理性欲望就是性欲望,所以他觉得大部分象征都有性意味。比如你做梦梦到手杖、雨伞、刀、铅笔这些尖状物体,那就是男性生殖器的象征;而如果梦到洞穴、瓶子、箱子、盒子这样的容器,那就是女性生殖器的象征了。
以上登场的是第一位解梦大师弗洛伊德。他对梦的观点是:梦是把那些被压抑到无意识中的欲望通过包装、扭曲和重新拼接等方式组成新的内容,以逃避审查机制来满足本能的欲望。所以,梦是欲望的满足,而且主要是非理性欲望的满足。
怎么看待弗洛伊德的这套解梦理论呢?首先我们当然要承认他的贡献,他对意识和无意识的划分,以及无意识冲动在形成梦境过程中的作用的解释,都可以说是划时代的,对现在的心理学也有很大影响。但是他把梦仅仅理解为非理性的性欲冲动的满足,这又太狭隘了。之后的很多心理学家,包括荣格和弗洛姆,在这一点上都和弗洛伊德产生了决裂。比如针对赤身裸体的梦,弗洛姆就在本书里质疑了,这一定是和性有关的象征吗?难道不能象征别的?比如坦诚相对也可以啊。《皇帝的新衣》里那个赤身裸体的皇帝,难道只是暴露狂?把他解释为非理性权威的愚蠢不是更有道理一些吗?这也是我们在了解弗洛伊德理论的时候应该注意的。
接下来出场的,是另一位重量级的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的头号弟子、钦定接班人,后来却因为观点不和与他分道扬镳并自立门户的卡尔·古斯塔夫·荣格。
说起荣格和弗洛伊德相爱相杀的关系史,那可是话题多多。两人曾经亲密无间,情同父子。第一次见面时长谈13个小时,真是相见恨晚,惺惺相惜啊。荣格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坚定捍卫者和推广者,而弗洛伊德甚至钦点荣格为自己的继承人,说“如果我是摩西,你就是约书亚”。在《圣经》里,约书亚就是摩西的继承人嘛。可到最后,两人还是分道扬镳,荣格退出了弗洛伊德的国际精神分析学会,自创分析心理学派,并成为成就不亚于弗洛伊德的一代宗师。对于两人的决裂,自然有很多说法,但学术理念的分歧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原因。这种分歧也体现在了两人对梦的解析观念的不同上。
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无意识中被压抑的非理性欲望的满足,所以往往是幼稚的,可以追溯到做梦者童年期的某些被压抑的冲动。但是荣格在研究中发现,很多时候梦可以预指未来,为做梦者指出他的目标和目的。这种梦怎么用欲望满足的理论解释呢?在无意识的认识上,他也和弗洛伊德产生了分歧。他不认为无意识就是幼稚冲动,做梦就是这种冲动的宣泄,相反,他相信无意识的心灵有时候更加智慧、果敢,比实际意识的洞察力更优秀。很多艺术家在创作时会受到无意识灵感的启迪,创作出杰出的作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有如神助”。这用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也是解释不通的。对此呢,他先是想要和弗洛伊德商量一下,让他修改自己的理论,但弗洛伊德这个倔老头就是固执己见,拒绝任何修改,坚持认为梦就是欲望满足,结果荣格只好自立门户了。
他和弗洛伊德理论的最大分歧,一个就是不同意老弗什么都要和性沾边的泛性论,另一个就是对无意识的解读了。荣格认为弗洛伊德所说的无意识,只是一种个体无意识,是个体自身被压抑的经验和记忆,而人格深处其实还有更遥远的积淀,那不是来自个体,而是人类作为群体代代相传的深刻经验,这就是他所说的“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不是个人被遗忘的意识,相反,它是个人心灵深处一直存在但我们始终意识不到的部分,只有在特定条件下,它才能被唤醒和激活,他认为艺术家的创作灵感源泉,就是来自集体无意识。而梦在他看来,就是通往集体无意识智慧的大门。所以,他认为梦是人类天性的一部分,它根本不怀有欺骗人的意图,而是尽其最大能力表达某种东西,只是我们不懂无意识的语言。他甚至说过,在我们梦中说话的声音并不是来自我们自己,而是来自一种超越我们自己的声音。好吧,他就差没说这是上帝的声音了。所以可以看出来,荣格的解梦有很浓的宗教味道。打个比方,在弗洛伊德眼里,梦就是一个隐晦的流氓,把潜意识里那些被压抑的欲望通过象征手法组成新的内容,好绕过我们意识中的审查者;而在荣格眼里,梦就是一个充满智慧的圣人,说的是远超出个人智慧的深刻洞察,只是我们普通人太蠢笨理解不了。所以解梦师的责任就好像是神父解读《圣经》一样,通过解开象征性的语言,来让我们聆听更高明智慧的启迪。
在具体的解梦方法上,他也和弗洛伊德处处对着干。弗洛伊德说要自由联想,要找到梦背后真正的含义,荣格就说这个不对,解梦不是解谜,我们应该接受梦的表面意义,不能随便瞎猜。书里有一个荣格对病人的梦的分析例子。这个病人梦到自己来到一座天主教堂前面,发现它的外观看上去像剧院,走进去又发现像是清真寺,然后唱诗仪式结束后,教堂里居然开起了酒会,扩音器里播放的是流行音乐。荣格从这段梦里看出什么了呢?他认为这象征着做梦者心中天主教的精神和世俗的一种妥协,意思是,虽然你是个天主教徒,但也不要搞什么禁欲主义了,你看教会自己不也举办酒会、享用美酒、放流行音乐吗?这个解释能让人信服吗?在本书作者弗洛姆看来并不能。
弗洛姆其实看不惯荣格老是把梦和宗教扯在一起的做法,在本书的前作《精神分析与宗教》中,他就批评了荣格的宗教观,说他的所作所为就是要建立一个名为“无意识”的宗教。而荣格为了显示自己和弗洛伊德的不同,连弗洛伊德的分析工具都不要了,这就更不靠谱了。所以他就说了,你这种分析只是停留在表面上,根本没有深入实质好不好。教堂外面看像戏院,里面放流行歌曲开派对,这还能叫教堂吗?这怎么是妥协呢?这明明就是对宗教权威的嘲讽和蔑视嘛!所以做梦者这个梦并不是要让宗教和世俗妥协,而是想要脱离这种非理性的宗教权威的束缚。只是因为这种尝试在现实中失败了,所以才会通过梦境体现出来。
上面就是第二位登场的解梦大师荣格,他对梦的观点是:梦是人类天性的一部分,它并不怀有欺骗人的意图,而是尽其最大能力表达某种东西,甚至可以说梦是超越个人的,是通往集体无意识智慧的大门。
不过在弗洛姆看来,荣格在梦的分析方法上,为了显示和弗洛伊德的不同,抛弃了太多东西,结果就是他的分析太过片面和武断。但是有一点荣格说得没错,梦中的我有时候反而比梦醒的我更有智慧,更有预见性。这是为什么呢?真的像荣格说的那样是因为我听到了神秘智慧的声音吗?对此弗洛姆显然很有话要说。所以最后一位出场的自然是本书作者,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埃里希·弗洛姆了。
他的生平之前已经说过,这里就不多介绍了。熟悉弗洛姆的读者可能会有一种感觉,他更像一个社会学家而不是精神分析医生。你看什么《健全的社会》啊,《逃避自由》啊,都是在剖析和批判社会问题。但实际上,弗洛姆自己也是一个有着几十年从业经验的专业心理医师,所以在解梦方面,他可绝不是纸上谈兵,也一样堪称大师级别。
弗洛姆一上来先承认自己的解梦方法是来自弗洛伊德的,但是不是照单全收,在一些方面,他和弗洛伊德是有尖锐对立的。哪些方面呢?首先就是关于梦是不是都是非理性欲望满足。在弗洛伊德的理论里,梦代表的就是非理性的欲望,而审查者则代表理性的力量。审查者代表的是社会规范和权威的内化,它的功能就是压抑原始欲望的冲动。所以弗洛伊德的潜台词是:人的本能是反社会的,人性本恶,小孩子最反社会,人只有通过社会规范的教化,才能压抑自己的原始邪恶冲动,从而得到爱、仁慈、创造性这些属性。对此弗洛姆是不同意的,你怎么能断定人的天性就是反社会的呢?如果是那样,那人又怎么会组成社会呢?代表善的社会规范又是从哪儿来的呢?无中生有吗?当然人性善恶的问题并不是本书的重点,弗洛姆会把这个问题留到他的另一部作品《人心:善恶天性》中去讨论。对于梦的分析来说,更重要的是,弗洛伊德所认为的,梦为了满足我们的欲望而要逃避的那个审查者所代表的权威,一定就是理性的、正确的吗?这个问题,弗洛姆在《自我的追寻》里做过专门讨论,得出的结论是,权威也分理性和非理性的。而现代社会中的很多权威,其实是非理性的,只是伪装成真理的谎言、包装成专家的高见,其实纯粹是胡说八道,而且这种非理性的权威几乎无处不在。弗洛姆提到了电视、广播、新闻,现在当然还包括网络,几乎是全方位轰炸我们的感官,灌输我们的思想,这种非理性权威内化的审查者,不但不会让我们更聪明,反而让我们变得更愚蠢,变得不明白自己真正的需要。而在睡着的时候,这种审查机制也一样弱化了,我们听不到白天围绕我们的那些噪音,所以我们在梦里反而能够更深入洞察自己,去感受和思考我们更真实的思想。因此在弗洛姆看来,在睡眠的时候,因为审查机制的松动,所以我们最好和最坏的东西都会突显出来。相比清醒的时候,我们可能少一些理性和规范礼仪,但是会更加聪明果敢,更有洞察力和判断力。
听到这儿有人会说,诶,这不和荣格说的一样吗?确实,在梦中的我们可以更聪明智慧这一点上,弗洛姆的观点和荣格是一致的。但是为什么会这样的原因,两个人的看法有根本差别。荣格认为,这是因为我们在梦中听到了超越我们自己的声音,这声音来自更高明的智慧。而弗洛姆却认为,我们听到的声音并不是什么神秘智慧,而是我们自己的声音,是清醒时被非理性的权威压抑和掩盖的声音,是我们内心真实的声音。这个不同点可以说很好地表明了荣格和弗洛姆的根本区别,为什么荣格最终转向神秘主义,而弗洛姆始终秉持的是人本主义。所以弗洛姆对梦的观点是,梦是我们所有心智活动的表现,既可以表现非理性需求,也可以表现理性需求;既可以是天使,也可以是魔鬼。梦所用的象征性语言本身也是中性的,并不一定指向原始性本能,但也未必是什么智慧的预言。
这个结论一出,解梦师的难题又来了。我们怎么知道一个梦到底是好的还是坏的呢?这简直比弗洛伊德或者荣格的分析更难办嘛。对此弗洛姆说,我们不能先抱定一个梦的好坏,而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他举了一个人的梦,这个人拜访了一个伟大善良的大人物,见过他的每个人都说他好,简直众口一词。他自己和这位大人物见面后,也觉得自己真是碰到了一个大好人。但是当晚他做了一个梦,梦见这位大人物一副残忍凶恶的嘴脸,和白天见到的时候完全不一样,让他感到恶心。这个梦怎么解释?如果按照弗洛伊德的套路,肯定会说这是因为做梦者内心其实在嫉妒这个大人物的名声,但是这种情感被压抑了,所以进入了无意识,只是在梦里才反映出来。但是弗洛姆观察这个梦以及后续的进展后,得出了完全不同的结论。后来这位做梦者又和这位大人物碰了几次面,他仔细观察了这位先生,又询问了熟悉这位先生的少数人,发现他确实有不为人知的粗鲁一面。后来他回想起来,其实第一次见面时他也有过这种感觉,但是只是一闪而过,因为大多数人都说这位先生是个大好人,热情又友好,所以他只是把这种感觉当成一种错觉,没有太在意。而在梦里,这种“大家都认为”的意见被弱化了,所以他的洞察反而更加敏锐了,并且用一种夸张的象征形式表现了出来。这就是梦里反而比醒着时清醒的典型例子。
有很多梦被认为预见了未来,其实也是因为梦里的洞察更敏锐,要知道,洞察是做出预见的基础。对此弗洛姆又举了一个例子: A 和 B 两个人准备合作做生意,A 对 B 印象不错,觉得他彬彬有礼,准备和他进一步合作,但是他当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 B 在改动账目数据,掩盖自己挪用款项的事实。醒过来后他很迷惑,以为自己是对 B 抱有敌意才会有非理性的猜忌。可是合作一段时间后,B 真的挪用了一笔钱还做假账,这个梦就真的成了预言梦。是这个梦神奇吗?其实也不是,真正的原因是,他和 B 初次见面的时候,其实已经通过大量复杂的观察看出他有不诚实的一面,但是 B 表面上的礼貌打消了 A 的疑虑,让他压抑了自己的疑心。反而在梦里,这种思考体现了出来,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他的怀疑是正确的,于是梦就预见了未来。
所以,解梦者在分析梦的时候,要对各方面的情况都进行分析。比如在上面的第一个例子中,做梦者并不是一个善妒的人,也没有理由嫉妒这位大人物,所以我们可以认为梦更多是理性的判断,而如果他很容易嫉妒名人,而且又说不出任何实际证据,那么梦就更可能是非理性的感情反映。要做出正确的解读当然不是很容易,但是也不是不可能,就像弗洛姆自己说的,理解梦的语言是一种艺术,它也需要知识、天分、实践和耐心。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去尝试解读自己的梦,但是这并不是说,你看了《梦的解析》就能马上变成解梦大师。
掌握了梦的语言,也一样可以用来解读神话和童话。比如弗洛姆在书中解读了著名童话“小红帽”。我们普通人看来,小红帽就是一个小孩子经历冒险的故事而已,但是用象征性语言来看,就完全不同。弗洛姆认为,小红帽其实就是女性月经的象征,妈妈叮嘱她去外婆家时不要离开大路,意思其实是告诫她不要失去贞操,而狼象征男性的性欲,小红帽被狼吃了,就是她不听告诫受到的惩罚。所以这个故事其实说的是男女之间的冲突,里面有极端反对男人和性行为的隐藏观点。怎么样,这个解释你有没有想到呢?
说到这儿,《被遗忘的语言》的重点内容就为你介绍得差不多了,下面来为你简单总结一下本书中登场的三位解梦大师的理念。
首先登场的是弗洛伊德,他认为梦是欲望的满足,而且主要是非理性欲望的满足。梦的机制就是把那些被压抑到无意识中的欲望通过包装、扭曲和重新拼接等方式组成新的内容,以逃避审查机制。
其次出场的是荣格,他认为梦是人类天性的一部分,它并没有欺骗人的意图,而是尽其最大能力表达某种东西,甚至可以说梦是超越个人的启迪,是通往集体无意识智慧的大门。
最后压轴的是弗洛姆,他认为梦是我们所有心智活动的表现,可以表现非理性需求,也可以表现理性需求;既可以是天使,也可以是魔鬼。相比清醒的时候,我们在梦里可能少一些理性和规范,但是也会更加聪明果敢,更有洞察力和判断力。
以上就是这本书的主要内容。三位大师的观点,你觉得哪位更靠谱呢?这当然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但是有一点本书说得是没错的,那就是梦也是我们内心真实的呼声,我们应该去加以倾听,这样才能更好地认识我们自己。
撰稿:风君 脑图:摩西 转述:杰克糖
划重点
1.弗洛伊德对梦的观点是:梦是欲望的满足,而且主要是非理性欲望的满足。
2.荣格对梦的观点是:梦是人类天性的一部分,它并不怀有欺骗人的意图,而是尽其最大能力表达某种东西。
3.弗洛姆认为,解梦者在分析梦的时候,要对各方面的情况都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