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自我决定的孤独》 裴鹏程解读

《自我决定的孤独》| 裴鹏程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介绍的这本书叫《自我决定的孤独》,如果说这个题目是个颇有诗意的谜题,那谜底就是它的副标题了:“难以建立亲密感的社会”。这本书探讨的正是一个在现代社会我们大多数人都面临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孤独感越来越强。

在现代社会,似乎每个人都正在成为一个彼此隔离的孤岛:互联网时代,我们很少去线下市场购物,我们开始逐渐适应远距离的居家办公、线上学习,我们似乎可以和所有人保持距离,甚至过着一种“无接触”的生活。前段时间,网络上还流传着一张很火的“孤独等级表”,一个人去逛超市、看电影这是等级较低的孤独;孤独指数再高一些,是一个人去吃火锅,一个人去看海;到了最孤独的程度,那就是一个人搬家、一个人去做手术。说来也巧,我就曾在2021年一个人住院做过阑尾切除术。看到这个“孤独等级表”,我不禁感叹自己竟然“沦落到”这般孤独的境地,叹息声吸引了周围的同事,没想到的是,寥寥几人里有过类似经历的竟然多达三位。

这么看来,“孤独”在今天,已经不仅仅是少数人的情感体验了,而是正在成为一个比我们想象的还要普遍的社会现象。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

你之前可能也听过不少相关的解释,比如,社会竞争激烈,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大,没有时间去社交;再比如,社交媒体的兴起,人们把更多时间花在了虚拟社交上等等。这些解释,乍听上去还挺有道理,但难免给人一种“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的感受。解释力、说服力还是有些欠缺,未必能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

而今天我要为你介绍的这本书,就从一个很新颖的角度试图回答,人们的孤独感为什么在这个时代越来越强烈。用一句话回答那就是:现代社会,人们彼此之间的身体接触,正在变得越来越少。而身体的触碰,是影响孤独感的关键因素。

除了讨论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之外,这本书的作者还试图从更加宏观的视角,像是集体思想观念、法律政治等这些角度,为现代人普遍的孤独感做出解释。这些我们会在接下来具体讲。

这本书的作者,叫做伊丽莎白·冯·塔登,一位德国的著名记者、作家。由于记者的身份,作者多以专家访谈、多方收集资料的方式,来编写这本书。优点是旁征博引,案例丰富;但也有缺点:逻辑有些跳跃,对于科学家的访谈,过程描述很详细,而对科学结论,总结不够到位。总之读起来,有那么一些难度。

所以,在解读这本书的时候,我除了去繁就简,拎出一条比较清晰的逻辑主线外,为了让这个话题更有深度,我还特地请教了在高校从事心理学和脑科学研究的学者,查阅相关领域最近两年发表的核心刊物,以保证内容的科学性和时效性。

接下来,我就分成两部分和你具体聊聊有关孤独感的社会议题。第一部分,我们从内部视角出发,说说孤独感的一项重要生理基础——触摸行为。重点看看,身体接触对于人们心理健康的影响。第二部分,我们从更加宏观的外部视角,来谈一谈,在现代社会,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人与人之间的身体接触越来越少,人们的孤独感越来越强。

下面,我们正式进入第一部分。来说说身体触碰,对于我们的心理健康和孤独体验,有着怎样的深远影响。

先来看一个相当残酷的真实案例 :20世纪60年代,罗马尼亚即将面临人口短缺的问题,时任统治者尼古拉·齐奥塞斯库颁布了一项臭名昭著的法案。这部法案要求每对夫妻至少要生4个孩子,非特殊情况下的避孕和堕胎都属于违法。这个法案持续了23年,在这23年的时间里,罗马尼亚比以往多出生了200万个婴儿。

但这样的政策,并没有给罗马尼亚的经济带来辉煌,反而催生出了一大批“不被需要”的孩子。这些孩子的原生家庭,无法承担起养育孩子的重任,于是,大量的新生儿被遗弃。这些被遗弃的婴儿,如潮水般涌入了孤儿院。很多孤儿院因此不堪重负,每名工作人员平均需要照顾数十个儿童。

1989年,齐奥塞斯库政府倒台后,外界发现了这些如地狱般的孤儿院。据后来的罗马尼亚政府统计,上世纪90年代,有超过20万被遗弃的儿童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后来,美国广播公司把这段残忍的历史拍成了纪录片,片中的内容让人震撼。

这些儿童像是被扔进了仓库里。他们跟人接触的机会,仅仅是喂食和换尿布的时候。除了工作人员机械的动作和冷漠的表情之外,再没有人对他们进行爱抚和拥抱。他们也没有玩具,很少爬行和走路,活动范围仅限于脏兮兮的婴儿床。这些孩子从孤儿院出来后,有一些奇怪的行为,他们经常前后摆动身体,用头撞墙。这和没有母亲养育的灵长类动物,进行自我刺激和自残时的表现非常像。

后来也有科学家对这些孩子进行了持续性的观察和研究,发现孤儿院的成长经历,给其中很多人的身心,造成了持续性的巨大伤害。尤其是他们的认知和情感能力,都有着明显的缺陷。

长期得不到应有的身体触碰,是造成这些缺陷的重要原因。

你可能听过那个著名的恒河猴实验,这是有记录的对身体触摸最早的研究。研究人员为幼崽猴做了两个母亲的模型,一个是用金属做的妈妈,其乳房部位连着奶瓶,小猴能在金属妈妈这里获得食物;另一个是绒布妈妈,身体柔软,但没有奶瓶,小猴不能在这里吃到食物。结果发现,幼崽们普遍更喜欢没有食物的绒布妈妈,紧紧和它搂在一起。只有当饿了的时候,才会去金属妈妈那里,吸上几口奶。

作者特地采访了德国著名的触觉研究专家格伦瓦尔德教授。据格伦瓦尔德教授介绍,触觉,被称为是“所有感官之母”。灵长类动物的指尖极其敏感,它们的指尖上覆盖着的角质层汇集了丰富的神经末梢、血管和腺体,每个指尖上平均有600个压力和触觉感受器。通过这些感受器,我们感知世界,感知自身和他人的躯体;通过这些感受器,我们与外界建立起联系,与世界相互作用。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触觉存在双重的传导和编码系统,其中一种系统是触觉的基础功能,用来感知外界事物的大小、形状和质地,属于触觉的辨别成分。而在人类身体的皮肤中,还存在着一种被称为“C触觉”的传导纤维,主要负责触觉的情绪成分,与触摸的愉悦感受有关。

这种负责情绪感知的触觉功能,与我们今天所说的“孤独”话题密切相关。那些用来表达爱、关心、欣赏等感情的触摸行为,有一个专门的术语:“情感触摸(affective touch)” 。

在书中,格伦瓦尔德教授说,除了提供必要的生存、成长条件外,身体接触产生的刺激,还可以增强人的免疫系统,起到抑制炎症的作用。善意的触摸也能够缓解恐惧感,使呼吸平稳,骨骼肌也会更放松。触摸还会刺激催产素的分泌,使我们的血压降低。

还有研究发现,人类如果没有视觉、听觉或者嗅觉,依然可以存活下去,然而一旦失去了皮肤触觉,不能被触碰或者抚摸,便无法正常成长。人类无法获得身体接触时,会感受到极端的焦虑,他们会不确定自己是否存在,从而长期生活在恐惧和压力之下。这些都是“情感触摸”所带来的影响。

但是要注意,情感触摸,归根结底是一种主观体验。不同的人对摸的体验是不一样的。比如,来自母亲的触摸,代表着抚慰、关注和爱,经常得到爱抚的儿童,会逐渐将这类触摸与照顾者的爱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对身体触碰的积极内在体验模式。而与之对应的是,被剥夺触觉。有过被虐待经历的人,甚至会发展出对触摸的消极内在体验,他们往往厌恶、害怕被触碰。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看看,又是哪些因素在影响着我们对于“情感触摸”的感受?

首先,是对于身体触摸的那些早期经验。我们前面提到的恒河猴实验,以及罗马尼亚孤儿院的例子,都能够很好地说明,来到这个世界最初那些年的触摸体验,对个体成长来说几乎是决定性的。

有心理学家发现,情感触摸能够增加信任和安全感,这与生命早期,母亲和孩子之间的触觉互动有关。婴幼儿时期,孩子总是在大人的怀抱中,母亲的爱抚和拍打,是孩子和世界之间的重要联结,触摸满足了孩子对于依恋的需求。在儿童的早期经验中,父母的触摸与关心、保护和重视等积极意义联系在一起,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个体就会以积极意义来解释来自他人的触摸。

还有心理学家进行了关于触觉剥夺和触摸厌恶的研究。那些在社会机构中长大的孤儿被触摸的频次不高。母亲有抑郁倾向的婴儿,被触摸的频次也会少很多。这样的结果是,儿童的认识和神经发育相对迟缓,还有很多婴儿进行了更多的自我触摸,这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缺少人际触摸的代偿行为。

总之,关于上述正反面的例子,从更宏观的角度来解释,那就是,童年的社会关系模式会在整个生命期得到加强,对触觉的情感反应也会带到成年。

除了自身的早期经历外,社会文化因素,同样对触摸体验以及我们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有研究发现,在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和以日本为代表的东方国家中,人们允许被身体触摸的程度,与两人之间的情感亲密程度高度相关。也就是说,人们普遍认为,感情越亲密,越能够接受对方的身体触碰。人们通过触摸来建立情感连接,在这点上,东西方有着跨文化的相似性。但西方文化下,人们对社交性质的触摸,感受更为愉悦。东方人普遍更为保守,在非亲密关系中,很大程度上会减少触摸频率。

还有研究表明,如果你生活在更加强调“温暖”人际关系的社会文化里,你对身体触碰,就会有更高的接受性,体会到的触摸舒适度也更高。这个结果说明,个人对情感触摸的态度,与种族文化规范基本一致。

文化影响的另一个方面,是性别角色。男性和女性的触摸习惯不同。在传统文化影响下,男性需要有更好的竞争力和掌控感,他们在触摸时,更多会采取用手部来接触。手部触碰,通常具有支配意义。而女性则更倾向于将他人的触摸理解为一种热情、友好的姿态,更多进行拥抱等非手部的触摸。相比于男性,女性也往往认为,情感触摸更加令人愉悦。以上是社会文化因素带来的影响。

总结一下,身体接触,尤其是情感触碰,无论是对于早期的儿童成长,还是我们每个人的身心健康,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之所以会感到孤独,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缺少了身体触摸这项重要的生理基础。我们对于情感触摸的体验,又同时受到早期经历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好,前面说了,情感触摸是心理健康的一项积极因素。但我们知道,过度的身体接触,也会给人们造成不适感,甚至会带来健康和安全的威胁。那么,触摸行为到达怎样的界限,才是合适的呢?

其实,对于这个问题,目前还没有哪项研究能够给出定论。这也正是这本书中,作者想要探讨的问题:随着我们社会制度、法律法规的健全,我们对于人类个体安全的保护,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我们对于空间的敏感度,也在改变。但恰恰也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我们在物理空间上,逐渐拉开彼此间的距离,我们获得的身体触碰,正在逐渐减少。

或许,这就是这本《自我决定的孤独》内核所在:我们既渴望情感接触,同时又恐惧接触所带来的威胁。不要太近,也不要太远,我们永远在这两者之间寻找平衡。但目前的事实是,社会形成的合力,不可避免地将我们的身体距离越推越远。因此,这种孤独的体验,虽不是我们的本意,但确实是一个,由我们自身集体决定的结果。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看看,究竟是哪些因素使我们彼此之间的接触越来越少,让我们的孤独感日益增强。

总的来说,作者认为,在现代社会,我们之所以会感到孤独,是因为“自我空间意识”。这不仅会让我们下意识地,不断扩张自己的物理边界和精神边界。在客观世界中,自我空间的大小,彰显着我们的地位和身份,是我们进入现代文明的象征。在精神世界里,我们也在不断强调,自己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但是,自我空间越大,我们和他人的绝对距离就会越远,这是造成现代人普遍感到孤独的底层逻辑。

我们拿书中的两个例子,来看看这种自我空间意识的觉醒过程。

在现代社会,造成人们自我空间意识觉醒,彼此之间的物理空间逐步拉大,身体触碰日趋减少的第一个因素,也是最为直接的一个因素是:保护我们身体免受伤害的法律法规,正在逐渐完善。

当然,你可能会觉得,我们的身体安全受到法律保护,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它又是如何促进自我空间意识的觉醒,让我们越来越感到孤独的?

作者所要表达的想法大概是这样的:首先我们要知道,“人的身体应受到保护,任何人不可侵犯”这个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事实,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仅仅是作为一个美好的理想而存在的。进入现代社会以前,世界上的很多地区,都充斥着暴力冲突、严酷的刑法和战争。人类的生存,还没有真正成为一种权利,想要生存下来,基本上靠的是能力,或者更多是运气。

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生活在中下层的穷人,通常是不会感到孤独的,他大概率感到的,是生存压力带来的焦虑和恐惧。孤独,可能只有处于社会上层的贵族,或者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才会有的一种独特感受。

你看,我们今天能够读到的那些关于孤独的感受,比如我们的唐诗里,“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等等,都是知识分子才能生发出的情感。这个时候,爱抚是否能促进身心健康,这并不是普通人家要考虑的问题。家长们更多考虑的可能是,如何能让这孩子顺利活下来,然后去下地干活。

人的基本生存权利,一直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世界人权宣言》等一系列法案、法律文件的颁布,才有了实质的进步,和历史性的影响。比如作者所在的德国,直到1949年,人的身体才第一次有了受到法律保护的权利。这年德国通过了《基本法》,其中有一条:“每个人都享有生命权以及身体不受伤害的权利”。

但你有没有发现,作者也在这里强调,这种人权上的进步,与我们的情感共同形成了一对颇具矛盾色彩的组合:每个人的生命都应该受到保护,不被暴力侵害。我们的身体开始拥有了尊严。这让我们明确地感受到,自己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可避免地承认,我们开始从空间上,与他人逐渐相隔开来。

换句话说,随着法律法规的逐渐完善,我们每个人开始享有独立的生存空间。同时,我们也在不断重视自己所谓的“安全空间”不受侵犯。人一旦有了自我空间的意识,也就不自觉地从观念上,将自己与他人隔出一道距离。从心理上,我们与他人进行“情感接触”的成本,开始出现,并逐渐增加。

我们渴望自己的身体得到保护,我们厌恶他人可以毫无界限地接近自己。所以,从这个层面来说,法律对我们人身安全的保护,是造成人与人身体接触减少的最直接原因。这个原因,将我们彼此的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向远处推了一把,但还远不足以推动我们的孤独感激增。

这就要说到促进自我空间意识觉醒的第二个因素,城市化的进程,以及我们对于居住环境的追求。

这点其实也不难理解。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让我们看到了各种居住环境的可能性,如果有条件,我都希望自己的住所,能够更大、更宽敞。

但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尤其是在城市中,绝大多数人的居住环境相当恶劣。还是拿作者所在的德国举例。1903年的柏林,到处都是人。这座大都市的居民,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就增加了近200万人。这种人口大规模流入城市的结果是,城市中有接近一半的人,都生活在狭小而逼仄的小公寓里。公寓里往往只有一个房间有暖气,每个房间里,平均生活着四个人。据统计,1910年前后,有70.9万柏林市民,生活在这样的拥挤环境中。

显然,这种恶劣的生活环境下,人们很难产生孤独感。相反,作者说,因城市的拥挤,人们在擦肩而过时身体无意接触,这唤起了对距离的渴望。个体将自我封闭起来,与外界划分界限,为的是能够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人们开始有了这样的想法:作为个体的、有尊严的人,要尽量避免身体接触,要与人保持距离,以免被无法掌控的因素所伤害。

从这个角度出发,在现代社会,孤独感的多发人群,可能同样属于那些拥有自己独立住所的人。他们的自我空间意识更为强烈,同时也的确在现实世界中,拥有更为宽阔的自我空间。这点再次印证了我们前面提到的,这本书的内核。我们对于距离的感知,是一个相当微妙的矛盾体。我们当然希望与他人保持亲密,但是,我们每个人都会要求,有着属于自己的空间,我们尤其追求属于自己的,独立而宽阔的生活住所。正如作者所说:“不要太近,也不要太远——我们永远在这两者之间寻找平衡。”

好了,刚才我们跟随作者从社会集体思想观念的演进角度,来理解造成现代人孤独感增加的原因。用一句话小结,那就是,自我空间意识的觉醒,使我们在社会生活的各个维度上,都试图拉开自己与他人之间的距离。而恰恰是这一行为,导致了我们在客观上,与他人接触的机会减少,从而感到孤独。

时间关系,这本《自我决定的孤独》就为你介绍到这里。我们再来简单回顾一下。身体的触碰,尤其是“情感触摸”,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对孤独感的体验,同时也对我们的心理健康和个人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现代社会,我们的孤独感之所以越来越强烈,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彼此间的情感触摸频次,在不断降低。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触摸频次的降低呢?从更加宏观的社会视角来看,是由于随着法律制度的健全、城市化等一系列现代化进展的推进,让我们集体觉醒了一种意识:自我空间意识。无论是现实中的物理空间距离,还是精神上的独立性与个人主义,现代社会的每个人,都在极力追求自我空间的不断扩张。恰恰是这个过程,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分隔开来,越拉越大。由此带来的结果是,情感触摸的成本增加,触摸的机会减少。这是我们感到孤独的重要原因。

最后,让我们就这本书的内核一起思考一个问题。既然作者说了:“我们既渴望情感接触,同时又恐惧接触所带来的威胁;不要太近,也不要太远——我们永远在这两者之间寻找平衡。”那么,究竟有没有办法,在这两者之间寻求平衡,既满足我们彼此接触、彼此依恋的需求,同时又能保证我们的自我空间时刻不受侵犯呢?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心理科学进展》学术期刊在2022年刊载了一篇文章,其中提到,科学家们正在从技术的角度,试图给出更好地解决方案,其中“中介触摸”和“替代触摸”是研究热点 。

先说“中介触摸”,这是由计算机作为中介并主导的一种情感触觉刺激,它综合了情感计算、触觉技术和用户体验等多学科领域。相隔很远的两个人,可以借助有形物体、机器人、可穿戴物品等中介设备,进行虚拟触摸。它能够增加触觉、温度、震动等信息,来模拟真实互动中的触摸体验。同样能够促进情感交流,提升互动双方的亲密感。

再看“代替触摸”。“代替触摸”不存在和其他人的互动,而是通过某种刺激代替真实的人际触摸,从而引发大脑体感皮层活跃,使人产生类似触摸的体验。代替触摸的优势在于,在脑部引起虚拟的触觉体验,使个体可以体验到触摸的益处,同时又不受形式上的限制。触摸自己、宠物和物体等,都可以成为被“代替”的对象。

有研究者称:虽然这两种技术,还存在许多悬而未决的技术问题,但其广阔的发展和应用空间值得期待。它们不仅可以解决医学和心理治疗等专业领域中的伦理问题,而且可以作为一种过渡或替代的干预方式帮助自闭症患者等,回避真实触摸的人群适应和接受情感触摸,纠正对触摸不良的体验模式。这是科学正在给出的解决方案。

但话说回来,作为情感丰富的人类,我们依然更加渴望真实的接触和爱。也许此时此刻,你仍在为扩大自我空间而不断努力,也许你时常感到孤独。但通过本期听书,你至少可以加大做一件事的频次,那就是,对于你爱的人,你所珍重的人,请不要吝惜对他们的爱意的表达。有位心理学家说过:人一天需要4个拥抱来存活,8个拥抱来生活,12个拥抱来成长。

以上,就是这本书的精华内容。此外,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文和脑图。你还可以点击右上角的“分享”按钮,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1. 身体的触碰,尤其是“情感触摸”,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对孤独感的体验,同时也对我们的心理健康和个人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 自我空间意识的觉醒,使我们在社会生活的各个维度上,都试图拉开自己与他人之间的距离。而恰恰是这一行为,导致了我们在客观上,与他人接触的机会减少,从而感到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