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生活》 哈希解读
《美好生活》| 哈希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哈希。今天为你解读的是《美好生活》,副标题是“哈佛大学跨越85年的幸福研究启示”。
这本书的野心不小,因为它试图回答的,是一个“超级问题”。所谓的超级问题,就是那种永远被人们追问,永远也没有终极答案的问题。而这本书研究的“怎么才能拥有美好生活”,就是一个这样的问题。
这本书对这个问题的回应,来自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这项研究开始于1938年,到现在(2023年)已经持续了超过85年,是目前心理学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研究之一。这本书的作者,罗伯特·瓦尔丁格,是这项研究的第四任主任。他们的研究对象最初有724个人,后来又扩展到这些人的1300多名后代。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也在研究对象之列,他加入时正在哈佛上大学。
85年来,哈佛的研究人员持续追踪这些人的生活,定期访谈他们,收集关于他们身心健康、婚姻事业、家庭朋友等各方面的状况,记录了很多人完整的一生。他们的目的是想要解释一件事:到底是什么因素能给人的一生带来最多的幸福感,并且,会影响人的健康与长寿?
是什么呢?这项研究为我们提取出的最重要的那个幸福因子,不是金钱,不是名誉,也不是成就与权力,而是渗透于我们每个人、每天的生活中的——人际关系。这里讲的人际关系,既包括朋友关系,也包括家庭关系、亲密关系。
作者说,如果要把他们全部85年的研究归结为一个生活准则,那么就是:良好的人际关系让我们更健康、更快乐。
当然,这本书不是仅仅给出了一个结论这么简单。温暖的人际关系网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我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行动选择中,逐渐编织而成的。所以,在这本书里,我们还能看到,哈佛研究人员多年来收集到的那些,关于反思、改善我们人际关系网络的实用方法。今天的解读,我也会先从研究发现本身讲起,然后延伸到方法层面。
我们先来把目光聚焦到两个人的真实人生经历上。这两个人,一个叫约翰,一个叫利奥。1938年,他们成为哈佛大学这项研究的观察对象,当时的他们还是大学生。毕业后,他们选择了不同的职业道路。约翰留在大城市,走法律咨询的道路,而利奥为了方便照顾患病的母亲,回到家乡,成为一名高中教师。
时间快进几十年,我们来到1975年2月。两人都55岁了。这一天,他们收到了同样的邮寄问卷,是来自哈佛研究团队的。问卷上的几百道题,让我们能全面地观察到他们当时的状态。
从物质条件上来看,约翰比利奥要富裕很多。他已经是一名成功的律师,年收入5.2万美元。利奥仍然是一名高中教师,每年挣1.8万美元。但是,从幸福感来看,情况却发生了反转。律师约翰认为,生活中痛苦多于快乐,经常感觉到对感情的渴望。老师利奥的生活却整体是快乐满足的。
那么,这是不是因为律师约翰在大城市的工作压力太大、节奏太快,而老师利奥生活比较轻松?并不是。利奥的工作也很辛苦,而且,他有四个女儿要养,生活压力很大。
那么,是什么造成了两人幸福感的显著差异?哈佛研究人员整理了他们在不同年份里填写的问卷,发现了两人在人生信念上的一个关键差异。
律师约翰把幸福寄托在事业成功上。当被问到,什么能让他感觉很好时,他的回答是“能回应自己的内驱力”。虽然,约翰一开始做律师是为了帮助到更多的人,但是后来,他越来越多地追求那些能让自己获得更大成就的案子,而且疏远了家人。
而跟律师约翰不同,老师利奥喜欢从自己的人际网络中汲取能量。在问卷和采访中,他经常提起自己的家人、朋友。他认为,自己的工作特别有意义,因为别人能从他的教学中获益,这让他很快乐。另外,当被问到,什么能让他感觉很好时,他的回答是“感觉到不管发生什么,家人都爱我”。
律师约翰和老师利奥是研究中一对典型的对比样本。约翰很成功,却几乎一生都不快乐。利奥给研究人员的印象是,很普通,经济也不宽裕,但他却是研究中最幸福的人之一。
在约翰和利奥身上呈现出的发现,并不是个例。根据研究人员的统计分析,从参与者们一生的维度来看,他们对于人际关系的满意度,跟他们的幸福感呈现出了很强的相关性。
另外,2008年,研究团队还做了一系列特别的访谈。那年,他们的研究对象,还健在的,都至少80岁了。研究人员连续八个晚上,每晚都给这些老人打电话,了解他们现在的生活状态,身心感受。其中,有一个问题是,他们每天会花多少时间跟配偶或朋友在一起。
结果表明,老人们与他人相处的时间,对幸福感有很强的影响。在有更多陪伴的日子里,他们会更快乐。特别是,他们和伴侣在一起的时间越长,他们报告的幸福感就越高。而且,那些对于目前的婚姻关系更满意的老人,在身处病痛的时候情绪下降程度也更小。
虽然,这些信息很简单,但是却很有力量。我们能看到,哈佛团队的个体研究和整体统计都指向了一致的发现:我们与他人联系的频率和质量是幸福的主要预测因素。
而且,人际关系对美好生活的影响,还不只是到幸福感这个层面。研究显示,社会联结越紧密的人,在任何年龄阶段的死亡风险都越低。
这里,我们不把目光局限于哈佛的研究了,来看《科学》杂志上一篇很有影响力的论文。这篇论文的研究对象是世界上五个不同地方的女性和男性,比如,其中有美国南部的黑人女性,也有芬兰冰冻湖边的白人男性,这是为了拓展样本多样性。他们观察了这些研究对象几十年的生命历程,结果发现,不管肤色、地区、性别如何,有一个结论是统一的,就是在同类人中,那些与他人的联结更密切的人,在任何一年中的死亡风险都会更低。
在这项研究后的20多年,又有一项规模更大的研究,覆盖了世界各地的更多国家,总共有超过30万名参与者。结果,也得到了类似的发现——密切的社会联结能让人更长寿。
这项研究是在2010年完成的。而目前,根据哈佛研究团队的统计,已经有数百项研究的分析结果告诉我们,人际关系对我们的幸福和健康的影响,是普遍存在的,是可以跨越国家、种族、人种、性别的。
这背后的原因也并不复杂。因为我们的身心是交织在一起的。我们从人际关系中接收到的情绪刺激,会让我们的整个身心系统都会受到影响——有时很小,有时很大,有时正面,有时负面。这些变化又会产生循环效应,心理影响身体,身体又影响心理,循环往复。
从人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开始寻求与他人的密切联系,无论是身体上的还是情感上的。从他人那里获得的慰藉,能帮我们回到身心平衡状态。你可能听过一项研究,是说在医疗过程中握住爱人的手,有跟轻度麻醉剂相同的效果;不仅能让人平静,还能减少疼痛。事实上,不仅是爱人,握住朋友,乃至刚认识的人的手,也能起到一定的类似效果。另外,研究表明,仅仅是想到一个对我们很重要的人,就会产生荷尔蒙和其他化学物质,这些物质在我们的血液中流动,影响我们的心脏、大脑和许多其他身体系统。这些影响可能会持续一生。哈佛研究的数据发现,50岁时的婚姻幸福感比胆固醇水平更能预测一个人晚年的身体健康状况。
所以,这本书里说,如果你在生命中,只能做出一种抉择,来确保自己的健康和快乐,科学告诉我们,你应该选择去建立温暖的人际关系。各种形式的,包括朋友关系、同事关系、家人关系、爱人关系。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一遍又一遍、一秒又一秒、周而复始、年复一年的行动选择中慢慢实现的。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讲讲,怎么给自己织就一个温暖的、能不断给身心注入能量的人际关系网络。书里也把这个叫做“改善自己的社交健康”。
不过,这件事并不容易。首先,评估自己的社交健康程度,不像评估身体健康那样,能看着镜子、体重计、体检报告,一目了然。评估我们的社交健康,需要更深入的自我观察。
书里给出了一个工具,叫“社交宇宙坐标系”。我把这个坐标系的示意图也放在文稿里了。这个坐标系很简单,横轴是你跟一个人见面的频率,越往左是越少见面,往右是频繁见面;纵轴代表你跟这个人的相处感受,往上是激励型,往下是消耗型。激励型的关系会让你充满活力,给你带来一种联结感、归属感;消耗型的关系则会让你沮丧或焦虑,你跟这个人待在一起,并不能缓解孤独。
画出这个坐标系之后,我们需要在脑海里捋一下自己社交宇宙里的人。首先你可以先列出10个对你来说最重要的人,比如,家人、恋人、亲密的朋友。然后,可以是那些对你有一定影响的人,比如老板、同事、同学。之后还可以拓展到那些联系不太紧密的人,比如,每天打招呼的公司保安,在篮球比赛、读书会里认识的人,或者不太联系的老朋友。当然,你不用一下子都列出来,可以先从最重要的10个人开始。
组织好名单之后,你就可以把这些人填到刚才画的坐标系上。比如,跟好哥们,是激励型,且频繁见面;跟妈妈,是激励型,但是见面少,等等。我也在文稿里插了一张示意图。总之,你生命中的每一个值得记录的人,都可以画一个小圆点来表示,就像你的社交宇宙中的一颗星星。
接下来,请注视你画出的这些人,思考他在你社交宇宙中所在的位置,是你希望他们处在的位置吗?比如说,一个能激励你,但是很少见面的人,你可能希望多见一些;一个会消耗你的人,却对你很重要,你可能希望通过一些努力,让这段关系变成激励型的。那么,如果你知道你想要一段关系朝哪个方向发展,就画一个箭头,从它目前所在的地方指向你想要它去的地方。
先来看那些你想要增加交往频率的关系。我们可以把这张社交宇宙坐标系贴在书桌上,每周开始的时候,拿出一点时间来思考,这一周,我可以做点什么,来给他们更多的关注?比如,最基本的,能不能一起出门散个步,喝个咖啡,或者吃个饭?能不能在一起吃饭的时候坚持不看手机?还有,对于那些能给你提供激励的人,能不能把你对他们的感谢,用合适的方式表达出来?有没有什么新鲜事是你们可以一起尝试去做的?这能给你们的关系注入更多活力。
书里还特别提到,如果你想加强与亲人之间的关系,研究团队发现的一项效果最好的活动,恰好是最简单、最古老的一项:家庭晚餐。而且有证据表明,这对孩子的成长很有好处。研究人员发现,如果家庭定期聚餐,孩子会有更高的平均成绩、更高的自尊,同时有更低的药物滥用、青少年怀孕和抑郁症的发生率。
顺便说一句,在社交媒体发达的当下,我们可能觉得,增加互动频率、维持人际关系很容易。但事实上,心理学研究表明,相比于真实互动,线上联系的体验,给我们带来的情感和感官上的益处都会大打折扣。机器无法复制另一个人的身体存在。没有什么可以代替“在一起”。就像另一本书《城市的胜利》里面说的:“在网络空间里的交流,无法与分享一顿美食、一个微笑或一个亲吻相提并论。”
不过当然,如果真的没法实现线下互动,线上联系也总好过没有。这里可以顺便讲到,书里提到的一项有关于社交平台使用的研究,研究对象是那些使用脸书(Facebook)的人。他们发现,那些只在脸书上浏览,但不互动的人,比那些会在脸书上联系、评论别人的人,感觉更差。因为他们会感觉,别人在社交媒体上展现出的那些美好与自己无关,自己还是孤身一人。而相反,那些主要用脸书来交流的人,会有更多积极感受。所以,书里建议说,如果你在使用线上社交工具,那么,不要只浏览,可以尝试在上面多与人互动,熟人或者陌生人都可以,这对你的身心更有益处。
好,看完了那些你想要增加互动频率的社交关系。接下来,我们来看看那些消耗型的关系。这里面,可能有一些是你想减少互动频率的,这就不用说了;我们重点看看那些你想要挽救的关系。有没有办法可以助推它们从消耗型变成激励型?
这需要我们更多的思考。首先要考虑清楚,你们之间是否存在一头“情绪大象”,也就是让你们心里膈应的,阻碍关系发展的东西。比如,你们最近有没有发生争吵或者矛盾?如果是的话,那么就要先把这头阻隔在你们之间的“大象”清走,才能扭转关系。我们下一部分会介绍一个W.I.S.E.R模型,可以帮你处理人际关系挑战。这里我们先继续往下讲。
假如你们之间并不存在什么矛盾,只不过现在比较疏远,那么你可能需要冒险尝试一次,主动去联系对方,制造见面的机会。比如邀请他参加一个聚会、一次活动,或者私下小聚。
但如果,你们平时并不缺见面的机会,那么书里的建议是,你可以在跟对方相处的每一刻,都增加一些好奇心,尤其是面对那些你已经习以为常的人。
比如,可能你跟对方碰见,经常随口一问“吃了吗”“今天累吗”“最近好吗”,对方就回你“吃了”“还行”“挺好”。但这不一定是谈话的结束,只有真诚的兴趣才能激励人们做出有信息的回应。接下来你可以问一些更有趣的问题,比如“今天有什么好玩的八卦吗?”“我听说你最近在看XX电视剧,怎么样,推荐吗?”当对方回答之后,你还可以进一步追问:“我能再多问问你吗?”“哎,你说的这个是什么意思?”“那你是怎么想的呢?”像这样,试着想象他的生活,去好奇他的所思所想。
在这之后,你要做的是,把你对他们的话的理解反馈回去。这是让你们之间的联结变得更牢固的关键一步。因为,很多时候,我们的人际关系变得脆弱的原因是,我们过于专注自我,不愿主动理解别人的世界,忘记了联结是双向的。而事实上,如果一个人发现,有人在努力地理解他的想法,试图感受他的经历,他也会愿意付出同样的努力。
早在1936年,戴尔·卡耐基就在他的经典著作《如何赢得朋友及影响他人》里面强调了这一点。这本书基于六个原则,其中第一个原则就是“对他人产生真正的兴趣”。好奇心是会传染的。你会发现,你对别人越感兴趣,他们对你也就越感兴趣。而且你越是练习这种好奇心,它就变得越容易。
除了好奇心以外,书里还说,不要忽视慷慨的力量。这个很容易理解。人际关系是互惠的系统,支持是双向的。就像有句话说的:“你付出什么,你就得到什么。”所以,想要改善某段关系,一个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去付出,去给予,这样才能获得回馈。
不过,慷慨的好处还不只有这个。神经研究表明:帮助别人会让我们的大脑中产生更多幸福感,而这些良好的感觉反过来又会让我们在未来更有可能帮助他人。和好奇心一样,慷慨也是一种“向上的螺旋”。
另外,这本书里还特别讲到了,在亲密关系当中,我们怎么能让这段关系有更多的激励性,而不是消耗性。哈佛大学曾经做过这方面的研究,他们发现,男性的共情反应很重要。具体来讲就是,当两人讨论到不愉快的话题时,男性越愿意关注伴侣的感受,越有兴趣去理解伴侣,这段关系就越可能幸福长久。当然,我觉得,这个结论也同样值得女性记住。
这里,可能有的朋友会苦恼了:如果我天生不擅长共情,该怎么办?好消息是,哈佛研究团队还发现,只要你做出了试图去共情的努力,让对方感受到了,那么也能达到类似的效果。他们还提出了一个小技巧,叫“反思性倾听”。就是在伴侣在向你表达观点的时候,先要不加评论地倾听,然后,试着转述你所听到的伴侣说的话,比如你可以说:“我理解你刚才的意思是……是这样吗?”如果对方确认了,你可以接着向对方传达说,他这么想是有道理的。这并不代表你同意,只是需要你先承认,站在对方的立场,他是有自己的道理的。如果要讨论的事情比较棘手,这也能把对方的情绪稳定住,让对话更好地进行下去。
讲到这里,其实你会发现,不管是“反思性倾听”,增加好奇心,还是提高互动频率,我们实际上在做的,就是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入到那些我们觉得值得的人身上。
生命总是有可能在不经意间溜走。如果你感觉每天、每个月、每年的时间似乎过得太快,那么,像这样,在值得的人和事上多集中注意力,可能是一种补救办法。就像作者说的,注意力是我们最宝贵的资产,决定如何投资自己的注意力,是我们能做出的最重要的决定之一。但好消息是,你可以在现在,此时此刻、在你生命中的每一个时刻做出这个决定。从现在开始,关注你现在的位置,和你想要去的地方;关注你社交宇宙中的某段关系,和你想要它发展的方向;这些,就是我们行动的起点。
好,到这里,我们已经讲了,怎么借助社交宇宙坐标系,来反思和改善自己的社交健康。不过你可能还记得,刚才我们跳过了一块内容,就是怎么应对人际关系中的挑战,比如矛盾、分歧、争吵,等等。现在我们就来展开说说。
很多人在一段关系遇到挑战的时候,会下意识地选择逃避,或者想着“让时间抚平一切”。但是,许多研究表明,这样做,问题不仅不会消失,反而会变得更糟。最初的问题会一直深入这段关系中,还可能导致各种其他问题。
哈佛研究团队还从终生的视角研究了这个问题。他们发现,逃避的负面影响会持续影响一个人的一生。那些在中年时就倾向于逃避思索和谈论困难的人,在晚年的记忆力更差、生活满意度更低。
那么,如果我们选择应对挑战的话,该怎么做呢?有一种常见的情况是,我们在挑战出现的第一时间,没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来不及思考就冲动行事,反而让问题恶化了。
怎么避免这样的情况,恰当应对人际挑战呢?书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工具,叫W.I.S.E.R.模型。它的名字里包含五个字母——W,I,S,E,R。每个字母代表一个行动步骤。这五个步骤不仅可以用来应对跟其他人相处过程中遇到的挑战,还可以用于处理各种其他会让你情绪大幅波动的情况,比如突然的压力、意外、打击,等等。
为了方便讲解,我们先假设一个人际挑战场景,这也是哈佛研究团队经常听参与者吐槽的一个场景:遇到一个爱对你的生活指手画脚的亲戚。
假设你有一个15岁的女儿,叫小吉。她以前一直都挺乖的,但是近一年开始叛逆了,老是跟长辈顶嘴,成绩也下降了。你教育了她几次也没什么用。
有一次,你带小吉去父母家,你姐姐也在。吃饭的时候,你姐姐看见小吉在玩手机,就突然说:“小吉,别玩手机了,老玩手机会变笨的你知道吗?科学家都证实了。”然后,她又转过头来跟你说:“我知道她为什么成绩下降了,就是老玩手机闹的。你得把她手机没收,我女儿手机现在就天天放我这。”
很多哈佛研究的参与者说,每当他们遇到这种情况,听到亲戚对自己的生活指指点点,都会很窝火。他们的反应,要么是憋住火,打个哈哈含糊过去;要么不耐烦地说“知道了,你别管了”,甚至有人会怼回去“你还是管好自己孩子吧”。
但是这些做法,要么会让你自己心里难受,要么会让对方心里难受,都会成为你们关系当中的阻碍。那该怎么用W.I.S.E.R.模型来处理这类情况呢?
首先第一步,W,代表watch,也就是观察。你可以先克制住自己,不做回应,或者只是不置可否地笑笑。然后观察自己现在的感受。比如,是感觉愤怒,还是有些羞耻?是不是感觉气血上涌,心跳加快?像这样站在客观视角观察自己的情绪,类似于把自己跟情绪暂时解离开了,这就不容易让一时的情绪冲垮你、支配你。心理学家把这个也叫做“自我疏离法”。
另外,观察还包括观察对方。这个就不是当即可以做的了,而是在有机会的时候,可以收集更多关于对方现状的信息。比如可以在跟母亲聊天时顺便问问姐姐最近的情况。或许你会得知,她最近正跟丈夫闹矛盾,讲话经常比较冲;或者她家孩子现在学习压力很大,她也跟着有些焦虑。
做这些观察,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进行下一步:解读(interpret)。
一方面是解读对方这么说,这么做背后的动机。比如她是真的担心小吉,还是只是想展现一下大姐的姿态,或者只是一时失言,把她在自己家的焦虑带到了这里?
另一方面,我们还要解读自己产生这种情绪的原因。比如,你是觉得她在瞎指挥,所以生气?还是知道她说得其实有道理,只是不愿意承认?又或者,是觉得她当着家里人这么说,让你很没面子?
解读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超越最初的感觉,从更多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提醒自己:我可能忽略了什么?
假设,通过解读,你明确了,自己生气,一是觉得有点没面子,二是知道姐姐说得有些道理,但是不想承认。另外,你觉得,姐姐之所以讲这个话,可能也没多想,就是想做个大姐的姿态,给点“过来人”的建议,也释放一下她自己的焦虑。
那么到这里,我们就可以进入下一步,选择(select)。这一步要决定的是:我应该怎么做?
在选择阶段,我们要明确两件事,目标和资源。也就是说,我想实现什么?我能怎么去实现它?
比如,从你和姐姐的这段关系的角度,你觉得你们的关系总体还是激励型的,你的目标是,维系或加强你们之间的关系,同时,也不想让这种不开心的事反复出现。你的资源是,你跟姐姐一直以来的关系都不错,能敞开讲话,而且一会儿收拾厨房的时候有独处的机会。
那么,你选择的策略就可以是,在两人一起收拾厨房的时候,聊起刚才姐姐的建议,承认这有些道理,但是你感觉不太好实施,问问她具体是怎么做的。这样之后,可以再跟她说,当着大家的面讲没收手机,可能会让小吉不好受,更抵触长辈,不如以后私下交流。
然后接下来的第四步,实施(engage),就是找好时机把你的策略变成行动。这个我们就不展开说了。
最后一步,是反思(reflect),就是在事情结束之后,找时间复盘一下,这件事的结果怎么样?经过这件事,我们两个关系是更好了还是变糟了?我这次有没有让情绪驾驭了思考?我的处理方式还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等等。
到这里,我们就完成了这个W.I.S.E.R.模型的所有步骤。在文稿中,我附了一张问题清单,可以协助你更好地执行这五个步骤,你可以保存起来。
有的朋友可能会感觉,这五个步骤好多呀,问题清单好长呀。其实,不要被这些吓到,这些问题是在你迷茫的时候才需要对照着思考的;而在平时,只要你大致知道这五个步骤的核心含义,就可以很好地运用这个模型。
比如,你发现自己之前帮过的一个人,竟然跟别人讲你的坏话。你非常生气,想马上找他当面对质。这个时候,请等等,换成用W.I.S.E.R.模型来处理这件事。首先,你观察到,自己现在很生气,解读这背后的原因是,觉得这个人忘恩负义。第三步,策略。你的目标是什么?如果你的目标是跟这个人绝交,那么你当然可以马上去骂他一通,宣布再不往来,又或者,你发现,想绝交,其实骂他也没有意义,只要从此再不主动联系就好了。如果,你意识到,自己还是需要这段关系,以后有可能会跟他有利益往来,那么你的策略就是,假装不知道,但是以后对这个人多加提防。
你会发现,运用W.I.S.E.R.模型的根本目的,是让我们从当下情绪化的漩涡中抽离出来,降低我们的攻击性,放慢做出行动决策的速度,让事情更可能朝着自己真正希望的方向去发展。科学家们发现,这个模型不仅可以用于处理人际挑战,还可以用于生活中很多涉及情绪波澜、行动决策的场景。
好,以上,就是这本书里,我想跟你分享的重点内容。
这本书向我们展示了一项持续85年的研究。研究的结论非常明确,那就是——我们的人际关系,是我们维持健康和幸福最有价值的工具之一。也正因为是这样,为社交健康投入时间和精力,就变得很重要。这不仅仅是对我们当下生活的投资,还将影响我们未来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八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们看这个结论可能心情很轻松。但哈佛研究团队的人却承认,他们时常感到唏嘘不已。他们的第一代参与者中,有84%的人一生都参与其中,有的人度过了幸福的一辈子,有的人却一直挣扎在痛苦中。然而,这项研究的那些最重要的发现,大多是在参与者已经活了大半辈子之后才出现的。所以他们没能从自己参与一生的这项研究中受益多少。但如果那些孤独而痛苦的灵魂,早一些明白这些事情,或许就会有不一样的人生。
这也是哈佛研究团队写这本书的原因——跟我们分享那些已经无法跟研究参与者分享的东西。他们想要提醒我们,真正让人感觉幸福美好的东西,其实一直在我们身边,它既不昂贵,也不稀缺,就是身边点点滴滴的积累,就在我们当下的每个决定中。无论你生活在哪里,处在生命周期的哪个阶段,内向还是外向,每个人都可以在生活中做出积极的转变。
最后,我想转达本书结尾处的一个建议:
现在,请去想一个人,一个对你很重要的人。想想他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如果没有他,你会在哪里,你会是谁?
然后想想,如果你再也见不到他,你会感谢他什么?
此时此刻,就现在,告诉他。
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1、良好的人际关系让我们更健康、更快乐。
2、从现在开始,关注你现在的位置,和你想要去的地方;关注你社交宇宙中的某段关系,和你想要它发展的方向;这些,就是我们行动的起点。
3、W.I.S.E.R.模型:观察,解读,选择,行动,反思。这五个步骤不仅可以用来应对跟其他人相处过程中遇到的挑战,还可以用于处理各种其他会让你情绪大幅波动的情况,比如突然的压力、意外、打击,等等。
4、无论你生活在哪里,处在生命周期的哪个阶段,内向还是外向,每个人都可以在生活中做出积极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