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破碎的镜子》丨周艺新解读

《破碎的镜子》丨周艺新解读

关于作者

凯瑟琳·菲利普斯,她最主要的研究领域是躯体变形障碍,也因对这种疾病的开创性研究和突出贡献而闻名于世。她现在是美国康奈尔大学威尔医学院的精神病学教授,纽约长老会医院的精神科主治医生。同时,她还是布朗大学阿尔伯特医学院的精神病学和人类行为学兼职教授。

关于本书

菲利普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躯体变形障碍,迄今已经评估和诊治了超过1000例的躯体变形障碍患者。《破碎的镜子》这本书,就是她多年研究和临床经验的结晶。在本书里,菲利普斯通过丰富的案例和研究数据,带领我们全面理解躯体变形障碍。

核心内容

躯体变形障碍的核心特征是,外表正常但总觉得或确信自己有缺陷。这是一种与普通外表担心有本质差别的心理疾病。这种疾病发病的原因与生理、心理和社会多因素交互影响有关。目前,这种疾病有效的干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药物治疗,另一种是认知行为治疗。总而言之,这是一种毁灭性的、但是可以治疗的心理疾病。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本期为你解读的是《破碎的镜子》,这本书还有一个副标题,叫作“为什么我总觉得自己丑”。

“为什么我长得这么丑?”有人在照镜子的时候,总是被这个问题折磨。在他们中间,有的人一照就是几个小时,在不同的光线下,用不同的姿势反复照,越看越惊恐;有的人在商店试穿衣服的时候,要站在离镜子10米远的地方,否则就会焦虑不安;有的人在开车的时候,不停地用后视镜查看自己的脸,因此出了车祸;还有的人因为太讨厌自己的样子,于是用打碎的镜片自杀。他们为什么会这么做?他们真的很丑吗?《破碎的镜子》这本书将会告诉我们,这些人的外表实际上完全正常,他们之所以感觉自己丑,是因为得了“躯体变形障碍”。这种心理疾病的英文是 Body Dysmorphic Disorder,简称为 BDD。在国内,BDD 还有很多其他叫法,比如幻丑症、畸形恐惧症、美丽强迫症以及体像障碍等等。他们的身体外表根本不存在缺陷,即便有,其实也特别轻微,但他们却会想像自己有缺陷,或是将轻微的缺陷夸大,并因此非常痛苦。

你可能觉得躯体变形障碍听起来比较陌生,但其实它是一种又普遍、又会带来严重后果的疾病。有多普遍呢?根据欧美的研究数据,躯体变形障碍的患病率,在一般人群中为2%左右,比厌食症、强迫症以及其他很多心理疾病更为普遍。而患上这种疾病的人,99%的人社交功能受到干扰,94%的人感到抑郁,90%的人无法正常工作和学习,80%的人曾考虑过自杀,有过自杀行为的占25%。所以,本书作者把躯体变形障碍称为“毁灭性疾病”。但令人费解的是,为什么这种疾病鲜为人知?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呢?与普通外表担心有什么样的区别?这种疾病发病的原因是什么?当然,最令人关心的是,有没有办法治疗?这本书将围绕躯体变形障碍的基本特征、发病原因和治疗方法等重要问题进行详细介绍。

这本书的作者叫凯瑟琳·菲利普斯,她最主要的研究领域就是躯体变形障碍,也因为对这种疾病的开创性研究和突出贡献闻名于世。菲利普斯现在是美国康奈尔大学威尔医学院的精神病学教授,同时,她还是布朗大学阿尔伯特医学院的精神病学和人类行为学兼职教授。菲利普斯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接触躯体变形障碍的,那个时候,这种疾病还没有几个人知道。1991年的时候,在美国的所有医学和精神病学文献中,只有5篇提到了躯体变形障碍。虽然研究 BDD 的人很少,但 BDD 患者承受的痛苦却是巨大的。有的病人告诉菲利普斯,说自己宁愿患上癌症,也不愿意患上这种疾病。正是这种强烈的反差,激发了她的研究兴趣。在此后20多年里,菲利普斯一直从事躯体变形障碍的相关研究和治疗,评估和诊治了超过1000例的躯体变形障碍患者。《破碎的镜子》这本书,就是她多年研究和临床经验的结晶。

接下来,我就为你详细讲述这本书的重点内容,我们一起来看看什么是躯体变形障碍,躯体变形障碍发病的原因是什么,以及要如何干预。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要点,躯体变形障碍是什么,以及它不是什么。

一开始我们就说过,躯体变形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具有毁灭性的疾病。菲利普斯认为,要理解躯体变形障碍,首先要理解它的基本特征。虽然不同的患者具体表现不同,但他们还是有一些共同特征的。总结起来,BDD 患者的基本特征有三个:第一,虽然在别人看来他们的外表很正常,但他们自己却会坚持认为外表的问题很严重,并且会过度担心这些并不严重、甚至并不存在的问题;第二,因为过度担心外表,他们会表现出重复行为或精神活动,比如反复照镜子、反复求证、反复整容、反复与他人比较外表等;第三,对外表的担心让他们非常痛苦,这种痛苦会严重影响到他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最后,还有一个排除项,那就是对外表的担心无法用其他疾病来解释,比如进食障碍等。

菲利普斯对每一个基本特征都做了详细的解读,以便人们准确理解躯体变形障碍。我们已经知道了,BDD 的第一个特征,就是患者会过度担心自我感知到的外表缺陷,但是别人认为这个缺陷是不存在的,或者是轻微的。菲利普斯认为,这个特征有三个关键的地方需要注意。

第一个是“过度担心”。这个过度担心,可以从时间上进行鉴别。平均来说,BDD 患者每天花在外表上的时间是3~8个小时。少于1个小时的,要么不是 BDD,要么是重度 BDD。为什么呢?因为重度 BDD 患者会坚信自己的外表就是有问题,根本不需要怀疑。第二个关键的地方是“自我感知到的外表缺陷”。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这个缺陷给患者带来的感觉是真实的,不是无中生有,是的的确确感觉到了。菲利普斯请患者画自画像,有个担心鼻子的人,在自画像里画了3个鼻子,上面还布满了密密麻麻的洞。菲利普斯认为,这种情况可能表明患者有知觉上的问题。这实际上是非常可怕的,因为感觉是如此真实,他们会推断,既然自己看得见缺陷,那别人也必然看得见,如果别人说看不见,那一定是骗人。第三个关键的地方是“别人认为这个缺陷是不存在的,或者轻微”,也就是说,无论患者的感觉如何真实,根据大多数人的判断,缺陷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或者微不足道。

理解了第一个特征,实际上就容易理解第二特征了,因为当一个人担心外表,他自然会在行为上有所表示。比如,有的人反复照镜子,看自己有没有变得好看一点;有的人为了使自己看起来更加强壮,在身上套了六件衬衫;有位新娘在婚礼上以特定的姿势站着,以免客人看见她的脸。菲利普斯对14种躯体变形障碍行为进行了统计,其中最常见的是伪装,占91%。这些行为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减轻外表担心带来的痛苦。但结果通常事与愿违,即使缓解了痛苦,也往往是短暂的,不久之后,担心又会卷土重来,于是又再次重复行为。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身体和外表是构成自我最重要的部分。判断人类的自我意识,也是从镜子中认识自己的脸开始的。外表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绝大多数人都曾担心过外表,也曾有过前面提到的行为,但并不都是躯体变形障碍。因此,为了准确理解,还需要第三个特征,那就是必须感到中等程度以上的痛苦,以及造成了中等程度以上的功能损伤。比如,有的人痛苦得想要制造车祸,好把自己的脸弄伤,这样,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做整容手术了;有的人担心外表被人看见,只在夜晚出门,有个女子甚至两年都没出过家门;有的人还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书中提到有个叫伊恩的人,到处偷东西卖钱,为的是攒路费到加利福尼亚,把皮肤晒成褐色,他觉得那样就可以分散人们对他丑陋脸部的注意了。菲利普斯统计了躯体变形障碍带来的各种功能损伤,最常见的是影响社交,最严重的是自杀。BDD 患者中有自杀想法的占80%,有过自杀行为的占25%,其中,将自杀原因完全归为 BDD 的占一半。

所以,这实际上是一种会造成严重后果的疾病。根据欧美的数据,躯体变形障碍的患病率在一般人群中为2%左右。我国学者郑铮和张宁,对南京6所高校的428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BDD 的检出率为5.37%。也就是说,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的数据,都说明躯体变形障碍并不罕见,它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疾病。但是,为什么没有多少人知道呢?这就要说一下躯体变形障碍不是什么了。

首先,躯体变形障碍不是一般的外表担心。由于我们绝大多数人在某些时候都曾担心过外表,所以,当外表正常的 BDD 患者说自己有缺陷的时候,我们很可能会想当然地认为那只是一时的担心,或者认为他们的审美标准比较苛刻。例如,有位45岁的患者给菲利普斯写信说,“跟任何人讨论这个事情,都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似乎没有一个人重视我的问题。”正是因为容易被人忽视和误解,所以,很多患者都对自己的外表担心闭口不谈。菲利普斯说,这是一种被保密的疾病。

躯体变形障碍不是一般的外表担心,同时,也不能等同于其他心理疾病。早在19世纪,意大利精神病学家莫斯利就发现了78例 BDD 患者。他在1891年发明了“畸形恐惧症”这个词来描述这种疾病。此后,虽然一直有关于 BDD 的记载,但是没有系统的研究。菲利普斯说,她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刚开始研究的时候,发现绝大多数精神健康专家都没有听说过 BDD。现在情况虽然已经大有改观,但是一方面由于 BDD 经常与抑郁症、社交恐惧症、强迫症、进食障碍等共同出现,另一方面,很多患者出于各种担心而不愿意提起 BDD 症状,这样一来,BDD 就很容易被误诊为其他疾病,或者被遗漏。

躯体变形障碍很少被人知道,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超过半数的患者属于妄想型。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他们完全确信外表有缺陷。因此,他们通常不会求助于精神科医生或者心理干预,而是直接去找整容整形科的大夫。菲利普斯对450名 BDD 患者进行调查,发现四分之三的人找过整容大夫,三分之二的人至少接受过一次这类治疗。

好了,这一部分在说 BDD 是什么和不是什么。它不是一般的外表担心,不等同于其他心理疾病,不是外表真的有缺陷。它是一种普遍的、会带来严重后果的心理疾病。它有三个基本特征,分别是:过度担心感知到的外表缺陷,行为上各种重复,情绪痛苦和功能受损。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心理疾病呢?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第二个要点,哪些是造成躯体变形障碍的原因,哪些不是。

这个问题是本书最复杂的内容,但是并没有明确的答案。这实际上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很多心理疾病的根源目前仍然不清楚。但普遍认为,很可能是生物、心理和社会文化因素彼此影响的结果,不可能由单一的原因造成。BDD 也不例外,而且,由于系统研究起步较晚,迄今还不到30年,所以 BDD 的病因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作为最早研究 BDD 的学者之一,菲利普斯在这个问题上相当严谨。她从遗传和神经生物学、心理学以及社会文化三个方面,对 BDD 的致病风险因素进行了探索。

我们先来看遗传和神经生物学因素。躯体变形障碍是天生的吗?会不会跟遗传有关?的确有这种可能。一级亲属,指的是那些共享遗传基因的人,包括父母、兄弟姐妹和孩子。在所有躯体变形障碍患者的一级亲属中,大概有6%的人患有这种病。这个比例大概是普通人群的3~6倍。最近的一项研究也支持了这个猜测,研究者对分开成长的双胞胎群体进行了调查,发现基因因素可以解释42%~44%的 BDD 相关症状。这样看来,躯体变形障碍好像的确与遗传有关,但是菲利普斯提醒我们注意,首先,前面的数据反过来说明,90%多的一级亲属没有患 BDD;第二,即使与基因有关,也并不必然导致患上 BDD,因为遗传因素只提供了患病的可能性;第三,即使与基因有关,也并不意味着这是一种缺陷,很可能普通人也有。因为从生物演化的角度看,人类天生就喜欢对称的面孔,对称的面孔意味着更加健康,而三分之一的 BDD 患者,对外表的担心就与对称有关。

躯体变形障碍的症状中,有很多让人迷惑不解的地方,其中之一,就是他们对细节的关注,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在整个外观中,比如有的人只注意鼻子,认为鼻子毁了,整个外表都毁了;或者对于鼻子,又只注意鼻子的宽度,认为宽度不对头,一切都不对头了等等。人们都说细节决定成败,对 BDD 患者来说,细节就是吞噬他们健康的黑洞。那么,BDD 患者为什么只注意到了某个细节呢?他们的视觉是不是有问题?更准确地说,他们大脑里与视觉加工相关的脑区是否正常呢?

这样的猜测是有道理的。研究者发现,BDD 患者在观察面部图片的时候,即使图片本身没有什么细节,但是他们大脑左半球专门分析细节的视觉加工区域特别活跃。有的患者在服用了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的药物后,不再注意细节了。5-羟色胺是什么呢?它是一种在大脑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在调节视觉系统和视觉加工方面发挥作用。有位男士告诉菲利普斯说,在服用药物之后,就没有看见牙齿上的洞了,但是降低药物剂量之后,他又再次看见了那些洞。

菲利普斯还提到了其他神经生物学方面的影响,但是所有这些研究以及证据都还是初步的,而且也不能解释为什么有的人担心鼻子、有的人担心眉毛,还有的担心生殖器。为什么有的人青春期发病,有的人成年之后发病?因此,还要综合考虑其他因素,比如心理学和社会文化因素。

对于心理学因素,菲利普斯首先提到的,就是外表被嘲笑以及其他不愉快的生活经历。现有的很多研究都表明,频繁遭到嘲笑通常与外表不满相关。菲利普斯发现,大约60%的 BDD 患者说,在童年或青春期的时候外表经常被嘲笑,而这些被嘲笑的部位,通常就成了他们后来担心有缺陷的部位。当然,作者也让我们注意,一方面,被嘲笑并不必然导致躯体变形障碍。因为很多人都被嘲笑过,但并没有都患上了这种病,而且,还有40%左右的 BDD 患者,没有经历过被嘲笑。另一方面,存在一种可能,那就是 BDD 患者并不比别人遭受更多的嘲笑,只是他们更加敏感。其他不愉快的生活经历,比如家庭教育以及身体或性创伤,也可能是发病的风险因素。

在书中,另一个值得一提的心理学因素是性格。躯体变形障碍患者通常都比较害羞,对拒绝和批评特别敏感,低自尊和不自信,完美主义,以及容易把与外表有关的事情往坏处想。但是,菲利普斯说,并不清楚这些性格特征与 BDD 是什么样的关系。是这些性格特征更容易患上 BDD 呢,还是导致 BDD 的发生?或者反过来,是 BDD 造成的结果?或者实际上两者并没有相关性,只是恰好共同存在而已,谁也不是谁的原因,谁也不是谁的结果?

最后是社会文化因素。人类社会自古以来就重视身体外表,就像人类学家大卫·勒·布雷顿说的,“人们不断地思索自己的正常性,而这种正常性的唯一衡量标准,就是他人对自己的反应。”社会这么看脸,媒体和广告扑面而来的都是各种俊男靓女的形象,相比之下,怎么让人不担心自己的外表呢?在菲利普斯的研究中,大约四分之一的人说,社会对外表的强调,是他们患上躯体变形障碍的主要原因;大约60%的人说,社会因素加重了他们对自己外貌的担心。但是需要注意,无论如何,社会文化因素并不是导致躯体变形障碍的唯一原因。其中最有力的证据,是对不同文化的比较研究。菲利普斯发现,在不同的文化里,躯体变形障碍都存在重要的共性。比如,对男性和女性影响的比例差不多,平均发病年龄大致相同,相似的行为表现,严重程度和病程也类似等等。

虽然,躯体变形障碍的致病因素很复杂,没有定论,但是,对于哪些因素不能用来解释 BDD 的发病,菲利普斯的回答很坚决。她认为比如爱慕虚荣、意志薄弱这样的因素,是不会导致人们患上 BDD 的。可以说,菲利普斯不仅是 BDD 领域杰出的治疗专家,而且非常理解患者所遭受的痛苦,因为,BDD 患者通常被人指责是爱慕虚荣或者意志薄弱。

这一部分是在说躯体变形障碍的病因。作者从遗传和神经生物学、心理学以及社会文化的角度进行了探索,认为 BDD 是这些因素彼此作用的结果,不可能是任何单一的因素造成的。

虽然,在 BDD 的病因方面还存在大量的未解之谜,但是在治疗这个问题上,还是有比较肯定的回答的。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在治疗躯体变形障碍时,哪些方法比较有效,哪些方法可能无效。患者本人、家属和朋友应该如何应对。

可以明确的是,目前推荐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药物治疗,另一种是认知行为治疗。先说药物治疗,这里的药物,专门指的是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这是一类用途广泛的抗抑郁药物。我们在前面提到,5-羟色胺是大脑细胞之间相互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如果太少了,就会对人的健康造成影响。而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可以增加这类化学物质的数量,从而起到治疗效果。菲利普斯在书中提供了大量的研究资料,无论从患者服药之后的反应看,还是从其他学者随机双盲研究的结果看,以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为主的药物治疗,都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效果。

同样,在心理治疗方面,对认知行为疗法的研究最充分,也是最可能对躯体变形障碍有效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认知行为疗法,顾名思义,就是从认知和行为两个方面进行干预,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在认知上,BDD 患者会过度注意细节,对不喜欢的外表部位更加消极,并且夸大这些外表的重要性等等,而在行为上,BDD 患者会表现出重复动作和回避,这些都可以通过具体的认知行为技术进行干预。

虽然这些方法有效果,但是很多人却采取了可能没什么效果的治疗方法,那么,哪些方法目前看来可能是无效的呢?菲利普斯提到了整容治疗。因为超过半数的 BDD 患者,深信自己的外表有真实的缺陷,所以,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整容。那么,效果如何呢?通常是无效的。还是用本书提供的数据说话吧,在整容治疗中,只有8%的人总体上有了改善,11%的人反而恶化了,81%的人症状没有变化。所以,菲利普斯建议,在充分进行药物和心理治疗之前,不要采取整容治疗。

在了解了这些治疗信息之后,患者本人、患者的家属和朋友,应该怎样应对躯体变形障碍呢?菲利普斯认为,通向成功治疗的关键第一步,就是要认识到,过度担心外表实际上是一种病态的表现,它和普通外表担心有本质的差别。在认识到这是一种疾病时,还要认识到这是心理疾病,而不是外表真的有缺陷。很多患者坚信自己的外表存在真实的缺陷,认为眼睛不会骗自己,自己的感觉最可靠,但是就像前面说的,BDD 患者的视觉系统和视觉加工很可能存在问题。所以在外表是否真的有缺陷这个问题上,何不考虑一下大多数人的意见呢?

在走出了寻求治疗这一步之后,成功治疗就取决于有效的治疗方案了。前面介绍了两种比较有效的治疗方法,药物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具体使用什么治疗方法,这是因人而异的。而且,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比如药物治疗,菲利普斯介绍说,从开始服药到 BDD 症状改善,可能会耗费2周到3个月或4个月的时间。没有数周或数月的时间,药物难以达到它们的最大效果。另一方面,由于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有好几种药物,具体哪一种更有效果也是因人而异的,需要尝试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佳药物,而这也是需要时间的。对于认知行为治疗,同样也需要长期坚持,不可能一次两次就康复了。同时,无论是药物治疗,还是认知行为治疗,都要做好复发的心理准备。在复发的时候,虽然会有一种前功尽弃的绝望,但是要从总体趋势上去看问题,只要总体是向好的方向发展,就值得去坚持。

毫无疑问,康复过程并非一马平川。在与躯体变形障碍战斗的过程中,家人朋友的支持和爱护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这也需要一定的技巧。菲利普斯在书中给出了很多具体的建议,归纳起来可以概括为三点。第一就是思维上的转变,真正认识到这是一种疾病,不是自私、不是虚荣、不是借口、不是懒惰。第二,就是行动上的转变,一方面,不要卷入 BDD 行为,比如不要详细讨论缺陷。对于那些坚信外表有缺陷的患者来说尤其如此,因为无论怎样劝说和保证,他们都不会真正相信的,反而可能因为相互不理解,使双方的关系恶化。另一方面,在行动上,要鼓励他们适当参与活动,比如走亲访友、体育锻炼等,鼓励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尽量忙碌起来。第三点,就是要保持耐心和希望,无论是在求医问药的过程中,还是在反反复复的康复期间,以及日常的相处,都需要极大的耐心。对症状的最终改善,要保持理智的乐观,最重要的是,对这个人保持希望。

说到这儿,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就说得差不多了,我们最后再来回顾一下其中的三个重点:

首先,我们说了躯体变形障碍是什么和不是什么。躯体变形障碍不是一般外表担心,不等同于其他心理疾病,不是外表真的有缺陷,而是一种普遍的、会带来严重后果的心理疾病。它有三个基本特征,分别是过度担心感知到的外表缺陷,行为上各种重复,情绪痛苦和功能受损。然后,我给你介绍了躯体变形障碍的致病因素,包括遗传和神经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文化因素,不可能是任何一个单一因素造成的。最后,我们讲了躯体变形障碍的有效治疗方法和无效方法。目前推荐的方法是药物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在充分尝试这两种疗法之前,不要尝试整容整形。在与躯体变形障碍战斗的过程中,需要家人朋友的支持和爱护。

以上就是《破碎的镜子》这本书的主要内容。这本书包含了丰富的案例,几乎对躯体变形障碍每一个细小的特点,作者都通过案例来说明,让人可以更加清晰地理解这种疾病,也让每一位患者都可以在里面找到自己的影子。这本书被誉为关于躯体变形障碍的里程碑式著作,因为这本书以及作者不遗余力的普及,让这种疾病从幕后走到了台前,渐渐被专业人士注意,被普通大众了解。尤其对于患者及其亲友来说,这本书带来的深切理解和康复希望是无与伦比的。正如有的患者所说,当他们知道世界上还有其他人跟他们一样的时候,他们终于觉得自己不那么奇怪了。

最后,关于外表的问题,我想再跟你多聊一点。虽然躯体变形障碍与普通的对外表的担心有本质的差别,但它们都反映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人们对外表越来越焦虑。而这种焦虑,实际上也是一种关于自我的焦虑。因为外表是构成自我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能从镜子中认出自己的脸来,正是自我意识的开始。不仅如此,外表还是别人了解我们的重要线索,是我们各种证件照上表明身份的唯一标识。也就是说,身体外表受到我们自己的凝视,同时还受到他人的凝视。这样一来,身体外表就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审美问题,而是成了哲学家福柯的“身体规训”,社会学家戈夫曼的“自我呈现”,哲学家鲍德里亚“最美的消费品”。当我们揽镜自照,发现外表有缺陷的时候,破碎的不仅是镜子,破碎的还有自我。这在崇尚自我、解放自我的今天,实际上是令人深思的。如果你想继续探索这个问题,也可以去听听福柯的《规训与惩罚》,或者鹫田清一的《古怪的身体》,听书栏目都已经解读过了。

撰稿:周艺新 脑图:刘艳 转述:杰克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