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视骄阳:征服死亡恐惧》 凌然解读
《直视骄阳:征服死亡恐惧》| 凌然解读
关于作者
欧文·亚隆是当世仅存的国际精神医学大师,斯坦福大学精神病学终身荣誉教授,美国团体心理治疗权威,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大师,与维克多·弗兰克和罗洛·梅并称为存在主义治疗法的三大代表人物。
关于本书
本书是亚隆75岁时的作品。作为精神科医生,“死亡焦虑”是他多年以来的工作主题;作为一位普通老人,死亡离他已经不远,这本书是他从专业与个人角度对死亡焦虑的深度解读。从专业角度来看,这是一本临床心理治疗手册,可以帮助心理治疗师用存在主义疗法处理患者们的死亡焦虑;而从普通读者的角度来看,这又是一本帮助自己克服死亡恐惧的大众读物,作者从哲学角度分析了死亡的真谛,告诉我们如何不留遗憾地面对死亡。
核心内容
要超越死亡恐惧,就要直面死亡,深入了解死亡之后,你也许就会懂得如何更好地生活。亚隆用数十年处理死亡焦虑的经验告诉我们,死亡焦虑会以各种或明显或隐秘的表现影响我们的生活,只要认清死亡恐惧的本质,利用观念的力量,建立和他人的亲密联结,结合觉醒体验带来的领悟,就能最终征服死亡恐惧,引发个人的改变。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是《直视骄阳:征服死亡恐惧》。这本书的中文版大约13万字,我会用大约25分钟的时间为你讲述书中精髓,那就是,要超越死亡恐惧,就要直面死亡,深入了解死亡之后,你也许就懂得了如何更好地生活。
如果你跑去问一个人“你怕死吗”,对方最常见的反应是什么呢?不管什么反应,可以肯定的是,绝大部分人心里是怕的,可再不想死,也难免一死,面对这世间所有生物的最终归宿,我们最常见的情绪就是恐惧。恐惧催生焦虑,焦虑渗透生活,又会引发各种反应,导致各种问题。无论你把死亡恐惧压抑得多深,它还是会阴魂不散地冒出来,就像西游记里的白骨精一样,幻化成各种模样来骚扰你。那我们能不能像孙悟空那样,一眼看穿这妖怪的原形,一棒打它个灰飞烟灭呢?我们今天要讲的这本书,说的就是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识别那些在死亡焦虑驱动下的种种表现和行为,最终消除死亡焦虑,更理性地看待死亡,更热情地对待生活。
这本书的名字《直视骄阳》就很耐人寻味,书名其实源于法国著名思想家拉罗什福科的一句箴言:“你不能直视骄阳,也不能直视死亡。”中国传统中对死的禁忌特别多,比如人死了,我们有无数种说法来代替。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他告诫弟子多想想怎么活着,少关心死后如何。不过,希腊四大哲学派别之一斯多葛学派的看法与孔子正好相反,他们认为,学习如何去死就是学习如何好好活着,也就是“未知死,焉知生”。正是秉承着这样的哲学观点,欧文·亚隆写下了这本直视死亡的书,直视死亡如同直视骄阳,会给你带来痛楚,但是,在深入地反思了人生的必死之痛后,你会获得内心的和谐平静。
以直视死亡为主题的书不少,例如,有一本叫《每个人都会死,但我总以为自己不会》的书,是由托马斯·卡思卡特和丹尼尔·克莱因这两位美国哲学家合著的,这本书从哲学、神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死亡和永生,他们认为,既然死亡恐惧的根源是死亡,那心理治疗就无法真正解决,因为你没法让人不死啊,所以应对死亡焦虑的最好办法就是去体验这种焦虑。但在亚隆这里,死亡恐惧是可以征服的,焦虑是可以消除的,这正是《直视骄阳》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和价值所在。
亚隆是一个在心理学界如雷贯耳的名字,他是美国著名的团体治疗大师和存在主义治疗大师。在介绍亚隆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存在主义心理治疗流派。这个流派其实源于19世纪的存在主义哲学,深受几位哲学家的影响,比如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德国哲学家尼采、海德格尔,法国哲学家萨特。除了存在主义哲学,这一派与精神分析理论也有很深的渊源,几位先驱者都接受过精神分析训练,而且都与弗洛伊德有过交集。存在主义治疗关注的是与存在相关的主题,如生与死、自由、责任、人生的意义、孤独与爱等等。奥地利精神病学家维克多·弗兰克,也就是《活出生命的意义》那本书的作者,他也是存在主义治疗流派的。
1931年6月13日,亚隆出生在美国的华盛顿特区,但他的父母都是俄罗斯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移民到了美国。如今,亚隆已经成了当世仅存的国际精神医学大师。他是斯坦福大学精神病学终身荣誉教授,美国团体心理治疗权威,与维克多·弗兰克和罗洛·梅并称为“存在主义治疗法”的三大代表人物,在中国,亚隆的书几乎出版一本火一本。《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是心理从业人员的必备读物,他写的心理治疗小说,比如《诊疗椅上的谎言》《当尼采哭泣》《爱情刽子手》和《叔本华的治疗》等,也让非专业人员了解到了心理治疗是怎么回事。这本《直视骄阳》是亚隆75岁时的作品,作为精神科医生,“死亡焦虑”是他多年以来的工作主题;作为一位普通老人,死亡离他已经不远,这本书,就是他从这样的专业与个人角度,对死亡焦虑的深度解读。从专业角度来看,这是一本临床心理治疗手册,可以帮助心理治疗师用存在主义疗法处理患者的死亡焦虑;而从普通读者的角度来看,这又是一本帮助读者克服死亡恐惧的大众读物,作者从哲学角度分析了死亡的真谛,告诉我们如何不留遗憾地面对死亡。
介绍完这本书的基本情况和作者概况,下面我就重点跟你说说本书的三个主要内容。我们一起来看看,什么是死亡焦虑?死亡焦虑有哪些表现?以及如何战胜死亡焦虑。
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死亡焦虑。
死亡恐惧就是我们俗称的怕死,恐惧是一种强烈的情绪。几乎每个人都怕死,只要这种情绪还在可控范围内,就不是什么大问题。但是,如果这种恐惧引发了焦虑,就不一样了。恐惧是心理上的,焦虑则是生理上的。焦虑是人们在遇到危险或受到威胁时,体验到的各种身体感觉的总称。焦虑的感觉包括心跳加速、呼吸变化,恶心、出汗、发抖、潮热或畏寒、烦躁不安、头晕等。如果你怕死怕到出现上述身体症状的时候,死亡焦虑就找上你了。不过,在这本书中,死亡恐惧和死亡焦虑很多时候指的是同一个意思。
死亡焦虑往往会伴随人们一生,表现得最严重的通常是青春期和老年期。童年时期,孩子们注意到死亡的存在,会产生模糊的恐惧。亚隆发现,儿童对死亡的态度通常是否认,他们觉得“小孩子是不会死的”。青春期则是死亡焦虑大爆发的时期,青少年与死亡焦虑的对抗方式往往很激烈,由此产生大量行为问题,例如自杀、暴力、叛逆、冒险等等,据报道,自杀已成中国近年来青少年的头号死因,令人痛心。青春期之后,成家、立业的任务就摆在了眼前,让你忙得把死亡焦虑抛在了脑后。等到人到中年,子女长大了,你也快退休了,死亡焦虑就又蹦出来刷存在感了。我们都听说过中年危机,其实,死亡焦虑就是中年危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中年开始,人生开始走下坡路,进入老年后,死亡似乎随时都会来临,此时的死亡焦虑往往会达到顶峰。
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说:人生痛苦的根源,在于我们对死亡无所不在的恐惧。对于死亡,伊壁鸠鲁有三个著名的论点,对减轻死亡恐惧非常有用。第一是“灵魂的死亡”,如果我们死时灵魂也随之消亡,就不需要害怕来世;第二是“完全虚无的死亡”,也就是说,死亡和“我”永远不会同时存在。既然我们死了,就不会知道自己死了,既然如此,死又有什么可怕的呢;第三,我们死后“不存在”的状态与出生之前一样,这就叫“生前与死后,对称的两极”。
这三个论点我将在后面进行详细介绍。现在我们先来看看,伊壁鸠鲁说的无所不在的死亡恐惧造成了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可能看上去和死亡毫无关系,但其实质就是死亡焦虑改头换面,偷偷摸摸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因此,如何识别死亡焦虑至关重要。
下面,我们要说的就是《直视骄阳》的第二个主要内容:死亡焦虑有哪些表现。
每个人怕死的方式都不一样,所以死亡焦虑的表现也因人而异。对有些人来说,死亡焦虑不会直接出现,它会乔装打扮成各种心理疾病;有些人却会体验到一种明显的、能够意识到的死亡焦虑。据此,我们可以把死亡焦虑的表现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外显的,让你能看出是死亡恐惧造成的,也就是白骨精的原形,那个骷髅架子。如果一个人想到死就心慌、气短、发抖,怕死怕得睡不着觉,因为怕飞机坠毁不敢坐飞机,怕出门被车撞就不出门,怕被淹死就不敢游泳,这就是死亡焦虑的外显表现。
不过,就算是外显的死亡焦虑,有时候也能迷惑人。例如亚隆的一个叫珍妮的女患者。这名29岁女子最明显的症状就是深夜被死亡恐惧惊醒,浑身冒冷汗、发抖。她害怕死亡会让自己无声无息地消失在黑暗中,被全世界遗忘。珍妮看过好几位治疗师,都没有效果,因为他们都认为,她表现出来的死亡焦虑只是其他问题的替代品。珍妮有一个反复出现的梦,“我们全家都待在厨房里,桌上摆着一碗蚯蚓,我爸爸强迫我抓起一把,挤压它们的身体,喝下它们流出的汁液。”梦中挤压蚯蚓喝汁液的意象很容易被解读为与阴茎、精液有关,所以,以往的治疗师都会询问她是否曾经遭到父亲的性侵害。但事实上并没有,她的父亲是个很正直的人。后来,珍妮想起了小时候姐姐们经常用来吓她的一首歌,其中提到人死亡后被埋在黑漆漆的地下,被虫子啃噬,身体流出绿色的液体。原来这就是那个梦的源头,最根本的问题还是她对死亡的恐惧。这个发现为珍妮的治疗找到了突破口。
死亡焦虑的另一类表现是隐秘的,需要进行一番探索才能识别出来,可以说它们是白骨精的幻化状态。噩梦往往是隐秘的死亡焦虑,例如被追赶逃生、从高处坠落、自己死或者别人死,等等。最难识别的是那些以其他形式出现的焦虑,下面我再给你举个书中的例子,让你看看这只白骨精有多狡猾,以及该如何抽丝剥茧地让它现出原形。
苏珊是一位中年妇女,她因为儿子贩毒被抓而产生严重焦虑,不得不求助于心理治疗师。她哭了整整4天,吃不下,睡不着,想到儿子可能会死在阴沟里就彻底崩溃。这确实是一个灾难性的事件,足以引发焦虑,但是,亚隆总觉得她的表现有点过激,因为她表现出来的那种无助、绝望与应激事件的严重程度不相符合,所以怀疑她的焦虑另有来源。治疗过程中,患者脖子上的绷带成了突破点,当亚隆得知这是因为苏珊做了颈部拉皮手术后,他迅速由此切入,引导患者意识到手术的原因是她对衰老的恐惧,对衰老的恐惧其实就是对死亡的恐惧,所以,她真正的焦虑其实是死亡焦虑,却被改头换面转移到了儿子身上。在治疗师把治疗焦点转移到对死亡的探讨后,经过两周的治疗,苏珊的焦虑消失了。
我们刚才说到了死亡焦虑的两类表现,一类是外显的,一类是隐秘的,只要擦亮眼睛,最终会透过现象看到其本质。学会如何识别死亡焦虑后,我们接下来要说的是本书的重头戏,也就是第三个内容:如何战胜死亡焦虑。
你可以先记住三个关键词,就是觉醒体验、观念和亲密联结。简单地说,就是在觉醒体验的刺激下产生领悟,在观念和亲密联结的双重作用下,有效地降低死亡焦虑,在三者共同作用下,最终引发个人的改变。下面我就给你具体说说是什么意思。
先来看觉醒体验。什么是觉醒体验呢?我举两个例子你就懂了。在狄更斯的小说《圣诞颂歌》中,主人公斯克鲁奇是个冷漠自私的吝啬鬼,圣诞夜被三个圣诞精灵造访。“过去之灵”让他看到孤单寂寞的童年生活;“现在之灵”带他到一个下属的家庭圣诞聚会上,看穷人是怎么过节的;“未来之灵”让他看到自己衰老后卧病在床无人看望,被陌生人抢夺财产,死后无人为他伤悲的惨景。最后,他来到自己的墓前,重新思考生活的意义,人格在那一瞬间发生改变。第二天,他变成了一个乐善好施的人。
在托尔斯泰的巨著《战争与和平》中,主人公皮埃尔被判处死刑。在刑场上,皮埃尔眼看着自己前面的几个人被枪决,轮到他时,突然得到命令暂缓执行。捡回一条性命之后,皮埃尔从原来的行尸走肉变成了对生活充满热情和目标的人。
为什么这两个人的生活态度发生了如此天翻地覆的变化呢?这就是觉醒体验的力量。他们在生死之间领悟到了生命的真谛,用哲学语言说,他们意识到了“本真的存在”。这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说法,他认为人类有两种不同类型的存在方式,一种是非本真的存在,这是一种日常生活模式,你完全沉沦于周围的环境中,被身边事物支配,追求那些转瞬即逝的东西,如美貌、财富、地位、名望等;另一种是本真的存在,你关注的是存在本身,对生死有清醒的认识,也因此更热切地追求人生的意义,并勇于承担对自己和他人的责任。说到这里,你大概已经明白了觉醒体验到底是什么,那就是重要时刻引发的自我觉察,这种觉察能让人发生重要的改变,由关注日常琐事的非本真存在模式逐渐转变为本真的存在模式。
是不是有点抽象呢?我们不妨来看一下意义疗法的鼻祖维克多•弗兰克的亲身经历,这样你理解起来可能更容易。二战期间,弗兰克被关在纳粹集中营长达四年,几乎每一天都在生死边缘徘徊。弗兰克特别提到了一个场景,一群人长途跋涉刚刚到达集中营,就被喝令排队站在一名纳粹军官面前。这名军官漫不经心地用手指头指指点点。指向右边,立刻就有一个人被拉到右边站好,指到左边,就到左边排队。没人知道左右两边会有什么不同待遇。轮到弗兰克的时候,有人悄悄告诉他,右边的人会被送去干活,左边的人会被当作老弱病残送往一个特别的集中营。于是弗兰克努力站直,让自己看起来更精神一些,军官在犹豫了一阵后,把他分配到了右边。当天晚上他得知,那些被分配到左边的人直接被送进了焚化炉。
这段经历让弗兰克意识到,你必须让自己每一天都“有用”,让活着有意义。虽然死亡每天都在虎视眈眈,但他认为这不是威胁,而是一种推动力,会让你产生一种迫切感,意识到人生短暂,要抓紧时间让自己活得更充分,抓住每一个机会去做有意义的事情。这种感受也可以用几句著名的诗词来形容,那就是“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听到这里,你可能想问:你说的这些例子,不是死里逃生,就是遇到精灵,普通人的生活哪有这么刺激啊,那觉醒体验从哪来呢?平淡的生活中同样充满觉醒体验。亚隆发现,觉醒体验往往会在个体面临一些重要的生活事件时出现。哪些情况算重要的生活事件呢?比如说吧,有亲人去世了;自己或身边人患了重病;亲密关系破裂,离婚了;经历里程碑式的重要时刻,例如结婚、过60大寿等;遭遇重大创伤事件,例如地震、火灾、抢劫等;变空巢老人了;退休了;进养老院了;做了什么意义深刻的梦,等等。
觉醒体验可能很震撼,但往往短暂。要如何将一时的感触转化为持久的领悟,最终引发人生的改变呢?这就需要借助观念和关系的力量了。
我们这里所说的观念,是指古圣先贤们对死亡的真知灼见。观念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有着神奇的力量,看看宗教思想对信徒的影响力你就明白了。亚隆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一些观念对饱受死亡焦虑折磨的患者而言,就如同茫茫夜海中的灯塔,为他们指明了方向。在这里我们重点说说两个跟死亡相关的重要观念。一个是伊壁鸠鲁的著名观点,另一个就是“波动影响”的概念。
伊壁鸠鲁是古希腊非常著名的无神论哲学家,用一句中国古话来形容他的主要哲学观点,那就是“人生苦短,及时行乐”,没错,享乐主义就是世人给他贴的标签。但事实上,伊壁鸠鲁所倡导的快乐,并不是肤浅的感官快乐,而是一种适度的、健康的、非常自然的快乐体验。关于死亡,伊壁鸠鲁有三个非常著名的观点。
第一个观点是“灵魂的死亡”,这与苏格拉底坚信灵魂不朽的论点针锋相对。苏格拉底认为死亡之后灵魂能与志同道合者聚在一起,这种观点对基督教的来世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伊壁鸠鲁却认为,死后没有地狱,没有审判,驳斥了宗教领袖们宣扬的“不遵守教义死后必受惩罚”的说法。这个观点对缓解死亡焦虑尤其有效,因为“死后下地狱”正是很多人死亡焦虑的来源。基督教和佛教都有“地狱”,中国的道教也结合佛教的概念创造出了本土的阴曹地府。《聊斋志异》中有一篇故事叫《席方平》,就对阴曹地府设立的诸多酷刑进行了让人毛骨悚然的描述。
他的另一个观点是“完全虚无的死亡”,认为人死后灵魂与肉体都烟消云散,既然完全感觉不到自己的死亡,那死亡又有什么可怕的呢?亚隆在实践中发现,人们对死亡充满各种特殊幻想,幻想的内容也非常形象生动,例如,有人会幻想自己躺在厚重的棺材里,周围一片黑暗,不能看、不能听、不能碰,整个世界都在正常运转着,自己却什么也不知道了,这种无能无力、与世隔绝的感觉让他们非常崩溃。伊壁鸠鲁的这个观点就告诉我们,这些想法吓的是活着的自己,人死后无知无觉,死亡和你永远不会同时在场。
伊壁鸠鲁的第三个观点是“生前与死后,对称的两极”,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出生之前是什么状态,死后也会进入什么状态,没有什么来世,你也不必害怕会有什么可怕的东西在等着自己。俄国著名小说家纳博科夫在自传中对此有精彩的描述,他说,“我们的存在只是一道短暂的光亮,夹在两片永恒的黑暗之间。这两头的黑暗其实并无差别,人们能平静地接受出生前的黑暗,却不愿面对那日益临近的另一头。”
好,说完了伊壁鸠鲁的三个著名观点,我们再来看看“波动影响”。什么是波动影响呢?亚隆在原书中用的词语是“rippling”,就是你扔一块石子进水塘里,涟漪一圈圈荡开的那个过程。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中心,在有意无意之间影响着周围的人,这种影响可能会持续很多年甚至很多代,还会通过其他人再传递给更多的人,就像池塘里的涟漪一样不断扩散。这个观念可以帮助解决死亡焦虑中常见的三个问题,即有限感、无常感、无意义感。
虽然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但可以通过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举动将生命以另一种方式传递下去,影响到下一代,甚至代代相传,例如古圣先贤们的思想,父母对子女、老师对学生的教育;虽然人生无常,但在波动影响的作用下,我们的某一部分将会长存,活在他人的记忆里,如果我们通过波动影响留下了一些有意义的东西,例如某些特质、某些智慧,即使只是留给人一些善意或舒适感,人生都是有意义的。其实,亚隆本人也是波动影响的最好例子,作为一名非常优秀的心理治疗师,他帮助很多人走出了痛苦,作为写作者,他传达了自己的人生智慧与领悟,影响了无数人。
听到这里,你是不是也在心里问自己:我能通过波动影响留下些什么呢?其实,在你不知道的时候,可能已经留下了一些东西。亚隆有一位患者给他讲过一件事,正是这件事让这位患者的死亡焦虑大大减轻。患者说,在毕业30年后,她第一次参加中学聚会,有位老同学激动地抱着她,感谢她在十几岁时给出的指点,这些指点不但改变了她自己的人生,还让女儿也从中受益。这位患者说,她已经不记得给过什么指点了,但少年时的行为留下的波动影响还在扩散。
亚隆在临床中发现,观念在对抗死亡焦虑时确实很有效,如果再配合人与人之间的亲密联结,威力就更大了。下面我们就来说说亲密关系的作用。
什么样的人最容易被死亡焦虑这只白骨精缠上呢?答案是孤独的人。如果一个人在家庭里从来没感受过关爱,在社会上也没有亲密的朋友来分享内心的恐惧,那他就很容易陷入到死亡焦虑中,因为没有归属感,所以只能孤独而绝望地被这种焦虑一点点吞噬。
归属感是人类的一种基本需要,许多研究表明,亲密关系是幸福感的必要条件。但是,死亡却是孤独的,它不仅让你和其他人分离,还让你与整个世界分离。亚隆认为,人类面临着两种孤独,一种是日常生活中的孤独,另一种是存在的孤独。前者就是我们平常熟悉的孤独,表现为没有亲密、持久的人际关系;后者则深刻得多,有句话叫“人生而孤独”,在存在主义哲学家眼里,每个人都是孤零零地被扔到这个世界上,活在只有自己才能完全理解的世界里,最后孤零零地离开。死亡则同时包含了这两种孤独,出于对死亡的恐惧,人们往往会下意识地与濒死之人保持距离;而当死亡真的降临时,每个人也只能独自面对。
为了减轻死亡带来的孤独感,人类历史上出现过一些非常残忍、荒谬的现象,例如陪葬,君主让奴隶陪葬,寡妇为亡夫殉葬。中国民间长期存在的“阴婚现象”也是出于同样的目的。其实,如果按照伊壁鸠鲁的说法,“人死后万事皆空”,根本感觉不到孤独,所以,这样的习俗安慰的不过是活着的人。减轻死亡孤独也是活着的时候该做的事。
那要怎么做才能减轻死亡孤独呢?既然孤独是缺乏亲密关系引起的,最佳的解决办法就是建立亲密关系。当与他人有了亲密联结,可以诉说自己对死亡的恐惧时,人们就能够更平静地面对死亡。
除了与亲密的人交流对死亡的恐惧,团体交流也是一种能帮助我们有效减轻死亡焦虑的方式。当团体成员有着共同的痛苦时,他们之间的关系会变得非常亲密。在这本书里,亚隆提到了一位即将离世的女士,她在治疗团体中说:“就好像在一个漆黑的夜晚,我独自一人乘坐着小船漂荡在港湾里,看见很多其他船只的灯光,我知道自己没法到他们那里,也没法加入他们,但是,看到这些灯光在海湾里跃动是多么令人安慰啊。”这段话生动地形容了感知到他人的存在和陪伴,对一个正在走向死亡的人有多么深刻的影响力。
说到这儿,今天的内容就聊得差不多了,下面,我们来简单总结一下。
首先,我们简单地介绍了什么是死亡焦虑。人们对死亡的恐惧无所不在,死亡焦虑也贯穿着人的一生。
其次,我们介绍了死亡焦虑有哪些表现。有些人的死亡焦虑是外显的,他们在恐惧的驱使下会产生各种回避行为,出现各种严重影响正常生活的症状;有些人的死亡焦虑则是隐秘的,他们把死亡恐惧转移到其他事情上,表现出各种看似与死亡不相干的症状。在生活中,这种隐秘的死亡焦虑往往需要深度挖掘才能找到源头。
最后,我们重点介绍了如何战胜死亡焦虑。我们首先提到了觉醒体验,就是人生中某些重要时刻引发的自我觉察,类似我们常说的“看破生死”,能让人大彻大悟。一些重要的观念会加深我们对死亡的理解,例如伊壁鸠鲁关于死亡的三个著名观点、波动影响的概念。有了观念给予的力量,再加上可以交流、分担死亡恐惧的个人、团体,能有效地降低死亡焦虑,再利用觉醒体验,最终引发个人的改变,以更积极、热情的态度对待生活和死亡,承担起对自己和他人的责任,活出人生的意义。
死亡是与天地一样永恒的主题,可以说,自人类有了思维,就开始了对死亡的思考。最初的思考是以原始宗教活动、神话、祭祀等形式表达出来的,后来成为哲学与宗教探讨的主要内容。不同的文化与思想产生了对死亡的不同看法,例如,儒家认为人本由天地生成,自应服从和遵循天地之道,人的生死,归属宇宙生死大化。对儒者而言,重要的问题不在死或不死,而是以什么名义死,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这种观点数千年来一直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慷慨赴死,“生的伟大,死的光荣”“重于泰山,轻于鸿毛”都是承袭于此;而道家则认为生与死就像梦与醒,是自然的状态转换,都没有意义,生亦无乐,死亦无悲。庄周梦蝶的寓言就深刻地体现了庄子对生死的看法;一些宗教把轮回的概念作为重要的思想基础,讲究修今生求来世;而普通人则往往向往着长生不老,希望世间有灵丹妙药能让自己超脱生死,最著名的就是秦始皇和嫦娥的故事。
不仅古人如此,长生不老也是现代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如今,死亡已经成了生物学、医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等学科的研究对象。从死亡的基本问题,到对死亡态度的研究和死亡教育的探讨,人们对死亡的认识也越来越全面。亚隆的这本《直视骄阳》既探讨了死亡焦虑的成因与表现,又指出了战胜死亡焦虑的有效办法,达到了死亡教育的目的。
亚隆在书中精辟地指出:对死亡的恐惧常常与人生虚度的感觉紧密相关。你越不曾真正活过,对死亡的恐惧就越强烈;越不能充分体验生活,也就越害怕死亡。所以,怕死,往往是因为没有好好活过。只要认真地、尽量不留遗憾地生活,你就能够坦然面对死亡。
撰稿:凌然 脑图:摩西 转述:成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