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格马利翁效应》 秋秋解读
《皮格马利翁效应》| 秋秋解读
关于作者
朱瑟琳·乔塞尔森,女性心理学家,是国际公认的精神医学大师欧文·亚隆的得意门生。她是著名团体治疗专家,曾在哈佛大学任教,现在担任欧文·亚隆心理治疗学院的执行院长,出版过《我和你:人际关系的解析》等很多心理学著作。她用深度访谈的方式了解人们的心路历程,有着40多年的心理治疗经验。
关于本书
这是一本用心理学知识来解释如何构建人与人关系的书。这本书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很强的可读性。作为一名女性心理学家,作者对关系故事中人们情感的剖析极为细腻,对人们心理的把握也很专业,对人性的洞察中透着哲思。阅读这本书,就好像在读一本小说,随着一个专业心理学家的敏锐心灵,走完了几个人近乎一生的心路历程。不管是对心理学研究者、心理咨询师,还是对人际关系感兴趣的普通人来说,这都是一本不错的心理学读物。
核心观点
我们每个人都在无意识中创造着别人,然后用自己构建出来的方式去感受别人,别人也在创造我们,人与人的关系是彼此协商共同创造的。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这期我们解读的书叫做《皮格马利翁效应》。这是一本用心理学知识,来解释人与人关系如何构建的书。
什么是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其实是一个希腊神话中国王的名字,这个国王对凡间的女子都不感兴趣,却爱上了自己精心创造的少女雕像,没想到女神维纳斯被皮格马利翁的执着感动后,赋予了这座雕像生命。皮格马利翁美梦终于成真,娶了这位美女为妻。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就用皮格马利翁效应,来指代人们自我实现的预言。这一现象确实得到了心理实验的证实。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找到了一个学校来做调查,然后告诉老师,号称他们发现了其中的18名学生智商更高,其实这18名学生只是他们随便乱选的,谁知道后来这18名学生确实成绩上升了,而且越来越优秀。
这是因为老师们认为他们是天才,所以课堂上更加关照他们,释放了“你很优秀”的信息,受到这些信息的影响,学生果然学习更加卖力。皮格马利翁效应说的就是,你期待什么就会得到什么,你对一些人赋予了强烈的期待,那这些人就会朝着你希望的方向发展。所以有时人们也称它为期待效应。
在人际关系中,也存在皮格马利翁效应。比如,名著《战争与和平》中,刻画了一个想要摆脱消沉的男主角安德烈,他爱上了活泼热情的姑娘娜塔莎,但其实安德烈爱上的是他理想中的女孩,是安德烈捕捉娜塔莎身上散发出的气质,然后自己拼凑出来的一个理想女性,这并不是娜塔莎本人,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安德烈自然发现了娜塔莎跟自己想象中的并不一样,她只不过是个天真的孩子,所以安德烈抛弃了她。娜塔莎完全不明白这是为什么,她还是她自己并没有变啊。其实,这就是人际关系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在起作用,也是这本书的精髓:我们每个人都像安德烈一样,在无意识中创造着别人,然后用自己构建出来的方式去感受别人,别人也在创造我们,人与人的关系是彼此协商共同创造的。
这本书的作者朱瑟琳·乔塞尔森是位女性心理学家,也是国际公认的精神医学大师欧文·亚隆的得意门生。在精神医学研究领域,欧文·亚隆的名气可是不小,他擅长的是团体心理治疗,也是这方面的权威人物。
所谓团体心理治疗,就是由十来名需要心理治疗的人组成一个小组,一到两位治疗师主持讨论,讨论的问题是组内成员共同存在的心理问题,人们可以在剖析自己和他人的心理和行为中,改善自身的行为。由于他的贡献,他成为了斯坦福大学的精神病学终身荣誉教授。朱瑟琳·乔塞尔森也成为了团体治疗的专家,现在担任欧文•亚隆心理治疗学院的执行院长,还曾在哈佛大学任教。
她跟老师所持的基本理论是,人的精神困扰都来自于不良的人际关系。除了我们解读的这本书,乔塞尔森还出版过《我和你:人际关系的解析》等很多心理学著作。在作者40多年的心理治疗经验中,她用深度访谈的方式了解人们的心路历程。跟其他心理治疗师不同的是,她先让人们画关系图,把从5岁到现在,每五年中出现的重要人物,按照对自己的重要程度一个个画出来,根据这张图,人们就可以回忆出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与这些人有关的重要事件。这张关系图就像一个人的关系自传,从上面可以看出关系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
这本书大概有20万字,分七章讲述,第一章和第七章是理论阐述,作者用心理学知识分析了人们为什么会创造彼此;第二章介绍的是作者的研究方法,这本书中的素材来自于作者在心理治疗中积累的人们的关系故事;第三章到第六章里,作者分别讲述了四个关系自传,包括一对双胞胎姐妹、一对母女、一对父女和一对闹离婚的夫妇的故事。我们这期解读中所举的例子,就来自于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离婚夫妇的故事。在故事主人公汤姆的眼里,他的婚姻是很美满的,他是个体贴的丈夫,为妻子安排好一切,但是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妻子出轨了,还执意要跟他离婚,这是为什么呢?听完这期解读你就会明白。
这本书不仅有理论分析,可读性还很强,作为一名女性心理学家,作者对关系故事中人们情感的剖析极为细腻,对人们心理的把握也很专业,对人性的洞察中透着一点哲思。阅读这本书,就好像在读一本小说,随着一个专业心理学家的敏锐心灵,走完了几个人近乎一生的心路历程。不管是对心理学研究者、心理咨询师,还是对人际关系感兴趣的普通人来说,它都是一本能够带来帮助的心理学读物。
下面我们就从四个方面来讲讲这本书:第一个内容是,人们会创造幻想,在人际关系中也存在幻想;第二个内容是,人们还会按照自己的需要创造别人,在彼此的需要中互相创造;第三个内容,我们再来说说,到底一段关系是怎么形成的;最后,我们会说到,人们创造关系后,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那就是你可能会对别人产生误解。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内容,人们怎么创造幻想。
要理解幻想的产生,需要回顾下婴儿早期认知世界的过程。刚出生的婴儿对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一件东西都没有概念,连区分自己和外界事物都很难。他饿了、害怕了、无聊了,总之有任何需求,母亲通常都会满足他,所以婴儿知道有些东西可以给他带来安慰,最熟悉的就是母亲的乳房。但当母亲没有办法满足他的时候,比如母亲给孩子断奶的时候,婴儿会把泰迪熊或者让他感觉温暖的毛毯,当成是母亲的乳房,这些小物件同样能给他带来安慰,是他缓解焦虑的一种方式。
20世纪的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就提出,婴儿在理解外在的东西时,产生了幻想,幻想着泰迪熊是像母亲一样的存在,成年人当然不会这么想,但婴儿要尝试对这个世界的控制,他从泰迪熊上找到了安慰,对于成长阶段的婴儿来说,这是他认知外部事物的第一步,在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之间建立了一种连接,温尼科特称它为过渡性现象。泰迪熊本来只是一件玩具,是婴儿的幻想让它有了安慰自己的意义,这件玩具对婴儿来说变得跟妈妈一样重要。
这种幻想技能,在人们成年后,会把它无意识地用到人际关系中。因为感情的传递很多时候依靠非语言的方式,所以人们对关系的理解经常是靠猜的。举个例子,两个同事在电梯里碰见,互问早上好。但他们各自的心里是暗流涌动的,对一句简单的早上好也要在心里翻译一遍,他跟我说话的语气好像有点冷淡啊?我记得上次他跟我说话时明显更热情啊。他到底有没有看我不顺眼?他是不是在暗示我不要靠近他呢?
你看,日常生活中是没有旁白的,也没有人时时刻刻把自己的感受挂在嘴边,如果你跑过去问他你到底是怎么想我的,人家会想这人是不是有病。所以人际交往中,人们的情感层次虽然丰富,但往往是靠猜的,你读取别人的意图,判断你们关系的远近,然后决定下一步怎么对他。人们就是在不断幻想着别人的心理,在幻想中搭建这个人的形象。
虽然幻想是无意识的,但这些幻想有没有一些倾向呢?作者说,是有的。幻想的方向就取决于你的需要,也就是说,你只会看到对方身上对你有意义的信息,你把过去的经验、现在的需要和对未来的期望都融合在一起,加工成了一个你看人的滤镜。就像皮格马利翁一样,你会想象这个人是你希望的样子,或者害怕的样子,然后用这层滤镜推测这个人心里的反应,想象他对你的反应代表着什么含义。
每个人的滤镜都是不同的,这就造成了同一个人身上的表现,会被解读成不同的特质,比如一个直截了当的人在你看来就是鲁莽,而在隔壁老王眼里他简直就是难得的耿直之人,这些都是无意识进行的。你会把自己解读的这个人当成他真实的样子,他做的每件事你都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分析出意义来。一旦你为对方创造的形象定格了,这个形象会进到你心里被反复印证,你会按照你原有的那套解释框架来分析这个人之后做的每件事,这更加强了你对他的判定。幻想一旦建立起来,就很难改变了。
美国一部老牌喜剧电影《热情如火》中,有一段对幻想的辛辣嘲讽。老富翁奥斯古德迷上了达芙妮,一定要娶她,其实这个达芙妮是男人假扮的,只是想骗那老头的钱,影片最后,达芙妮发现事情没办法收场了,决定坦白一切。他说,我们不能结婚,我骗了你,其实我抽烟。奥斯古德说,我不在乎。达芙妮接着说,我过去很不堪,我跟一个男人同居了三年。奥斯古德说,我原谅你。达芙妮说,我不能生孩子。奥斯古德说,我们可以领养孩子。最后达芙妮实在没办法,扔掉假发吼道,我是个男的!奥斯古德始终是一副自信满满的表情,面带微笑地说,亲爱的没有人是完美的。你看,不管现实怎么侵扰,这老头就是固守着幻想中的城堡,人的心灵好像就是有这种不被打扰的本事,陶醉在幻想的美妙世界里不能自拔。
除了幻想别人的形象之外,我们还会无意识地创造别人的行为。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来看第二个内容,人们按照各自的剧本创造别人。
我们需要再用一个精神分析理论中的概念来解释,那就是投射认同。
什么意思呢?投射认同指的是,人们会无意识地诱导别人,让这个人产生一种特定的行为。最早提出投射认同概念的是心理学家克莱因,他认为,人们在婴儿时期形成了与母亲的互动方式,这个互动方式后来会逐渐固定下来,成年后把它带到了跟其他人的关系中。也就是说,人们在不知不觉中释放了一些情感信号,让别人产生了变化,诱导别人做出了自己想要的反应,比如跟自己的感受一致,按照自己的方式来思考,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事。人们实际上是在强迫别人,扮演自己舞台上需要的角色。
这种投射有好几种方式。第一种情况是,你可能引导别人做一些你接受不了的行为,然后再惩罚他人。这一招听上去有点狡猾呀。可以说,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小恶魔,这个小恶魔可能来源于你在儿时没有满足的需求,但是你可能会把这个小恶魔放在别人身上,为什么呢?因为只有放在别人身上,你跟这个小恶魔的斗争就变成了别人的而不是你自己的,你可以惩罚他人身上你最恨的东西,这样就不用惩罚自己了。书中讲的一对双胞胎的例子就是这样,由于小时候家里穷,姐姐有什么想要的东西不好意思说,觉得自己不该有这样的要求,于是她就用一些情感的暗示和鼓励,引导妹妹替她跟爸妈要东西,这样,她就不用再责怪自己而是可以责怪妹妹了。人类还真是复杂的生物。
投射的第二种情况跟第一种正好相反,你还可能把优秀的特质寄托在别人身上,这个特质是你一直希望自己可以具备但还没有具备的,也许在你童年时期丧失了这部分特质,通过把它投射在别人身上,你可以把你认为珍贵的特质继续保存下来。比如害羞的人可能愿意跟一个活泼外向的人做好朋友,因为这个活泼的朋友身上有他最想拥有的开朗性格。
第三种投射方式是,你用你身上具有的某种品质,召唤出了其他人身上跟我们相似的东西,这个人可能没有意识到他自己的某些潜质,但为了增加亲近感和熟悉感,两个人在一块会增强相同的部分。比如,一个男孩离开了女友之后,可能爱上了另一个性格完全不同的女孩,他被这个女孩带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这些变化甚至会让他的家人朋友都感到惊讶。
投射的最后一种情况,说来也很有意思,那就是你可能会安排另一个人去体验你自己不想承受的痛苦,比如引诱别人替你担心。作者有一次跟同事一起准备一个大型会议,因为这个会议很重要谁都生怕出错,作者一直表现得很淡定好像不关她的事一样,这让她的同事很紧张,操心这个有没有准备好,操心那个到位了没有。当临近开会的日期,这位同事觉得万事妥当了,也不再紧张的时候,反而轮到作者开始紧张了。因为,一旦别人不担心了,这份担心就涌向了作者自己。
刚才我们说的这四种投射方式,都会改变别人的行为,可能你会问,别人真就这么容易被我们改变吗?确实是,我们来看看书中作者的解释,这是因为每个人天生就有表现多种特质的潜能,但人们后天的经历会固化其中的某些品质,然后抑制其他品质,但这些被抑制的品质并没有消失,其实它们一直潜伏在人的身体里。随着阅历的增长,当他遇到能够唤起这部分潜质的人以后,他就会重新构建自己,可能完全变了一个人也说不定,往往会成为你希望他扮演的角色。你能够创造他人,同样意味着你也在被别人创造着。你在别人眼里的形象,跟你真实的自己也不会是完全契合的。
不同的人对角色的要求都不一样,所以每个人的剧本也都不一样。比如在一个家庭中,父母可能无意识地把孩子编排进了自己的剧本中,同样,在朋友、同事、伴侣之间也都是这样。
如果你的剧本需要一个敌人,你就会从身边发现一个总是跟你作对的人,如果你需要让自己扮演救世主,你就会创造一个需要拯救和保护的人出来,如果你需要扮演被降服的人,那么你就会发现或者创造一个独裁者出来。
我们的主人公汤姆,早就给自己写好了剧本,他要找的是一个感情专一的女人,就像他的母亲爱他父亲那样,汤姆要的就是简单爱,这个女人不能像他的初恋那样,说翻脸就翻脸,她不管什么时候都应该站在自己这边,这份爱很省事,不会占用他太多时间。
那么一定会有人出演汤姆要求的角色吗?或者我们换个问法,人们为什么一定要出演别人的角色呢?我们普通人并不会像哲学家那样思考关于存在的问题,但是我们人人都有着对于自我毁灭的本能的恐惧。人们需要通过满足别人的需要,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在别人的舞台上,至少比没有角色可演好得多,这能让人感到在别人的世界里,自己是有一席之地的。
凯茜就是这样一个害怕落单的人。在凯茜的成长经历中,她一直是个不太合群的女孩,内心脆弱害羞,常常因为没有人约她,躲起来一个人哭,她最害怕自己一个人,她的剧本中最渴望的是一个让自己告别孤单的人,直到她遇到了汤姆。
下面我们就通过汤姆和凯茜的故事,来演示一遍,到底一段关系是怎么形成,又是怎么发展的。
20岁时,上大三的汤姆遇到了大一新生凯茜,在这个女孩身上,他几乎能找到理想中女友应该具有的全部素质,他感到这个女孩淳朴,不矫揉造作,值得信赖。另一方面,汤姆也让凯茜觉得安心,他一有空就会陪着她,细心照顾她的生活,常带她去别具一格的餐厅吃饭,连约会都是准时准点,用凯茜的话说,他就像一张温暖的毯子,把她从社交恐惧中拯救出来,这能够很大程度上满足凯茜对陪伴的需要。汤姆和凯茜都觉得,他们在对方身上找到了最想要的安全感,他们接受了彼此的邀约,走进对方的舞台。
汤姆跟凯茜的相识,就像大多数人的故事一样。当你们初次见面,你会从对方表现出来的迹象中判断他是什么样的人。细想一下,其实你判断的是这个人让你产生了怎样的感觉,他唤起了你的什么情感,比如是兴趣?热情?还是轻蔑或者抵触?你跟他在一块的时候感觉好还是不好?具体哪里好可能你也说不太出来,也许你会找个理由说因为他总是面带微笑,但面带微笑的人多了,并不是每个微笑的人都能讨你欢心,实际上你之所以感觉好,是因为他符合你剧本的角色定位。如果你只要跟他在一块就浑身不自在,你肯定不会选他。如果你选上的人一开始就没有给你期望的回应,你就只能转到其他人身上尝试。
如果你选上的人接受了你的邀请,他就会释放友好信号,也对你做出积极回应,随着你们交流机会越来越多,你们之间不停地交换情感讯息,你会留意对方符合你的幻想和需要的行为,同样,你回应对方的时候也是有选择性的,你会对他讨你欢心的行为做出回应,不符合需要的行为你就不做反应。在你的鼓励下,对方会越来越表现得符合你的预期,在对方的鼓励下,为了演好这个角色,你也会放大对方角色需要的性格,削掉不适合对方角色的性格。
因为这一点,凯茜很难分清,她自己的需要和从汤姆那里吸收来的需要。凯茜因为感到了汤姆对安全感的需要,所以她在与汤姆的相处中极力表现得忠贞不贰,而把不符合汤姆剧本的特质隐藏了起来,比如想要尝试刺激的不安分的心。她的潜意识里想要通过取悦汤姆,保住汤姆许诺给她的安全感,让自己再也不会落单。
一段关系就是这样被你们俩协商着创造出来了,只有你们双方对角色安排都满意,你们才会觉得在这段关系中是舒服的,只有相互匹配,相互认可,你们各自在对方的舞台上才都有了意义,关系才能维持下去。所以,幻想和创造他人,是一个循环论证的过程。因为每个人的剧本不同,人与人的各种排列组合下,会产生完全不一样的关系,没有哪一种关系是能够被复制的。
当我们知道了,双方的关系是通过互相扮演对方需要的角色来确立的,你可能就会发现这样做的风险,我们来看最后一个问题,在关系中,我们对一个人的认识是片面的,可能会忽略这个人身上另外的一面。
在心理学中有个概念叫引拒值。它指的是一个人可以被创造的程度。我们之讲过,一个人后天会形成一些特质,与他人的相处中,人们根据你身上的这些特质会给你贴上标签,我们每个人都有标签,这些标签会强化人们对待你的方式,让你更容易被选中扮演固定的角色。用引拒值的概念解释就是,你对这个角色的引拒值很强。但这并不代表一个人的全部,一个人身上可能同时存在对很多角色的引拒值。
比如凯茜一直被汤姆引导,扮演着一个循规蹈矩的老实人,但她心里一直有一个未知的世界等待她的探索,就像一个人偶尔厌烦了重复的角色,想要换个角色演演一样,凯茜总是会对另一个男人想入非非,被某个能给她的生活带来变化的人吸引,偷偷地展开一段地下情,但每次都是因为舍不得汤姆为她提供的安全保障,而结束地下恋情。
那么,最后是什么让凯茜下定决心离开汤姆呢?凯茜在对作者的倾诉时,终于吐露了心声,一直以来,汤姆都没有跟凯茜有过情感上的深入交流,汤姆要的是一个简单、安静、有序的生活,他把凯茜当成一只乖巧的小猫,但他并不关心凯茜在想什么,曾经凯茜试图跟汤姆谈谈她的感受,她白天遇到了什么事,但汤姆表现得很不耐烦。虽然结婚多年,但是这两个人的内心离得并不近。在凯西看来,他们的生活缺少了激情,尤其是当凯茜成为心理学研究生以后,她开始探索各种复杂的心理现象,接触到更多不一样想法的人,她从一个简单的女孩成长为一个有更多需求的女人,这个过程中她变了,而汤姆没变,也完全无视凯茜的变化,她甚至觉得汤姆一直都不适合自己,实际上,凯茜已经把汤姆排进了一出她再也不想演的剧里。
迷茫时的凯茜,遇到了一件事,彻底打破了她对汤姆构建的幻想。这件事发生在汤姆工作的医院里,凯茜因为弄伤了眼睛需要紧急动手术,但凯茜不太相信为她诊治的医生,所以想要征求汤姆的意见,汤姆很不情愿地直往后退,跟她说要她自己做决定。直到这时,凯茜终于明白,汤姆并不真的担心她的眼睛有没有事,而是担心会不会驳了同事的面子。她其实并不能指望汤姆为她打点一切,从此汤姆作为凯茜的保护者的角色彻底破灭了,所以她决定离开他,转而投向可以带给她刺激的保罗的怀抱。
其实,汤姆犯了人们经常犯的一个错误,认为关系是不可动摇的,当你按照自己的需要塑造了他人的时候,你会认为这个人永远是你印象中的那样,就像被皮格马利翁塑造的一个雕像。这里的问题是,第一,这个人除了扮演你需要的角色,他还会在其他人的舞台中扮演其他角色,如果想了解一个完整的人,就要看到他的整个舞台上的全部角色阵容。你会容易忽略他的其他方面。第二,你会只看到他的行为而忽略了他的感受。因为人都有偷懒的想法,留心那些超出了角色设定的信息会让你觉得是一种认知负担,那完全是一个陌生的世界。
但是,对他人的内心世界不闻不问,这样的关系是毫无生命力的,只有雕刻出来的少女被赋予了生命,成为一个独立的人时,皮格马利翁才能真的跟她建立生命联系,少女对皮格马利翁也会产生自己的期待和需要,也会有复杂的内心感受,这样的关系才是可以互动的。第三,对方也在时刻变化着,他可能也想尝试不同角色,这会给你们的关系带来变化,但只有这样的关系才是活的,焕发着生命力的。
当凯茜吐露心声后,汤姆很吃惊,汤姆以为结了婚就可以一直幸福下去,他从来不知道原来凯茜有这么多想法,即使他感觉到了凯茜的苦闷,他也选择无视她,让凯茜自己平复情绪。在他的剧本中,一个好妻子就应该理解丈夫,下班准备好一切在家等他,凯茜就应该始终扮演这个完美角色,他只对凯茜在这一角色中的行为做出回应。
所以你看,如果你想要长期保持一段关系的生命力,避免因为你的幻想和投射,造成对一个人的误解,你就必须加深对这个人的完整了解,真的倾听这个人的内心。问问他,他自己的感受是怎么样的?他对你的感受是怎么样的?在你们的关系中,他是不是有一些新的需要?如果你真的这样问了,你可能会吃惊,听到你从没有想到过的答案。这个时候,你需要做好准备,放下防御,有可能对方对你的感受和看法已经有了变化,那跟你的实际想法并不相符,你可能会觉得受到了贬低,被冤枉了。
但是从另一方面讲,这也很正常,因为你们的关系本身就是通过幻想和投射创造出来的,双方的变化可能让原来的剧本过时了,如果你想要留住这个人,继续维持你们的关系,那就要重写剧本,虽然需要倾注你很多精力,但这总比因为你们的感受不匹配造成误会要好。如果我们的主人公汤姆能够试着理解妻子对于激情的渴望,尝试重构自己的世界观,让自己可以容得下冲突和矛盾,不再用单一的维度看待人的情感,他的世界里就不会只有波澜不惊的刻板生活,还会有黑与白的中间地带,这样就能给凯茜想要的变化留出一点施展的空间。
但这一切也不能完全归咎于汤姆对妻子的失察,在作者深入了解凯茜的内心后,她发现,虽然凯茜在离开汤姆时一直抱怨他没有激情,但这却是凯茜按照当时的需要故意让丈夫保持这个样子的。也许是因为,在凯茜天真的学生时代,汤姆的保守能够给她带来安全感,也许是因为凯茜觉得只有维持一个保守的形象,才能让汤姆觉得有安全感。总之,凯茜最初没有在剧本中给汤姆留出对激情探索的需要,所以在他们后来的婚姻生活中,凯茜也一直没有鼓励汤姆去尝试扮演一个富有激情的角色。
好,汤姆和凯茜的关系故事讲完了,我们再来总结一下《皮格马利翁效应》这本书对于关系的洞察。
因为人们会创造幻想,会按照自己的需要幻想他人的形象,所以当人们处于一段关系中,别人对我们的幻想作出反应,我们也成为别人的幻想,对他们的诱导作出反应。每个人就像剧场里的导演,以往的经验、现在的需求和对未来的期待,形成了每个人不同的剧本,人们把自己期待的角色投射到了别人身上,然后挑选合适的人出演自己剧中的角色,也接受别人的邀请扮演他们需要的角色。我们在跟人的相互作用中创造自己,也创造彼此的关系。就像心理学中说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你期待什么,人们就会成为什么。如果你想要让关系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就要倾听对方的内心,避免误解,尝试更新剧本,不断调整双方的角色定位。
最后,我也想表达一些个人感悟。这本书从心理学的角度阐释了人们如何创造关系,也让我们看到了人们之间连接的复杂性。任何一段关系的产生和发展,双方都应该负有责任,没有一段关系是完全顺应一个人的需要发展的,它一定是你们共同协商产生的。明智的做法是,更加锐利地剖析出,在关系中折射出来的真实需求,这是一个发现自己内心世界和他人世界的通道。不断审视内心需求,能够让你保持更清醒的意识,在相互创造的过程中,引导关系朝着让双方的感受都匹配的方向发展。
撰稿:秋秋 脑图:摩西 转述:杰克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