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博弈》 丹阳解读
《爱的博弈》| 丹阳解读
关于作者
约翰·戈特曼,享誉世界的“婚姻教皇”。他是美国华盛顿大学心理学教授,西雅图人际关系研究所所长。作为人际关系领域最杰出的心理学者之一,他在婚姻与家庭、心理健康等方面多次获奖,是与罗杰斯和荣格齐名的心理大师。在他40年的研究生涯中,始终致力于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行为数据化,并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达成对行为的预测,最终帮助伴侣改善亲密关系,收获持久的爱情。
关于本书
本书是约翰·戈特曼“亲密关系四部曲”之一,在美国亚马逊热销13年。不同于以往的研究,戈特曼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了亲密关系。在书中,他不仅提出了很多开创性的理论,而且还用数学模型建立了很多科学的情感测量表。这些工具不仅可以让我们在爱情中收获掌控感和确定性,还可以帮助我们掌握爱情的来龙去脉,精准识别让爱情破裂的细小行为,从而掌握修复亲密没关系的方法。
核心内容
戈特曼用博弈论的假设,分析了亲密关系中的行为和决策,由此得出信任是爱得以持久的基石。那些能精准、迅速地将不愉快的情绪转移到“美好盒子”里的伴侣,大概率会拥有幸福的未来。而要想拥有持久的爱情,伴侣双方要多在“中性盒子”这个避风港里待一待。而一旦长时间地陷在“怒不可遏”的状态中,将会给亲密关系带来致命的伤害。信任的建立需要时间,信任的瓦解也非一朝一夕,一旦信任不再,不忠与背叛就很有可能到来。要想修复这样的关系,就要试着接纳并理解对方的感受,并且学会富有建设性地讨论冲突。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丹阳,今天要为你解读的书是《爱的博弈》。这本书的英文原名直译过来是《是什么让爱持久:怎样建立信任、避免背叛》。
我想“让爱持久”,可以算是亲密关系的母命题了,因为每个人都渴望爱情能够长久、永恒。所以,我们才在婚礼上,当着亲朋好友许下神圣的诺言,这是我们用公序良俗为爱情续命的努力。所以,我们才会为钻石买单,这颗石头的背后,是我们对永恒的寄托和渴望。但是爱情总是很脆弱,一个小的背叛,可能就会让亲密关系万劫不复。爱情还很难以捉摸,所以我们会用感觉来解释爱情,因为有感觉而在一起,因为没感觉而分开。如果爱情真是这样,那能否拥有持久的爱情,彷佛只能依靠缘分。但是现实真的是这样吗?
这本书告诉我们,是时候改变这样的印象了,爱情不但可以用科学的手段测量,而且可以通过实验的方式来研究。本书的作者约翰·戈特曼,就在西雅图建立了他的“爱情实验室”,经过对700对伴侣的科学研究,他发现了能够让爱持久的秘诀。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提出了很多开创性的理论,而且还用数学模型,建立了很多科学的情感测量表。这些工具不仅可以让我们在爱情中收获掌控感和确定性,还可以帮助我们把握爱情的来龙去脉,精准识别让爱情破裂的细小行为,从而掌握修复亲密关系的方法。
约翰·戈特曼被誉为“婚姻教皇”。他是美国华盛顿大学心理学教授、西雅图人际关系研究所所长,是人际关系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在长达40年的家庭关系研究中,他始终致力于将关系和行为数据化,并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的方式,达成对行为的预测,最终帮助伴侣改善相处模式,收获长久稳定的亲密关系。
这本《爱的博弈》是戈特曼“亲密关系四部曲”之一,在美国亚马逊热销13年。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跟随戈特曼,进入他的“爱情实验室”。首先,看看对于亲密关系,他有什么特别的发现;其次,看看亲密关系中的信任是如何被蚕食的,背叛又是怎么发生的;最后,看看对于重建信任、修复关系,戈特曼有什么科学的方法。
好,第一部分,我们先看看戈特曼在他的爱情实验室里,发现了什么秘密。
戈特曼做过一个非常重要的实验,根据这项实验,他重新定义了“信任”。他用博弈论研究了伴侣之间的信任度,我们知道,博弈论有个基本假设,那就是博弈的各方都是理性的人,都会想办法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戈特曼用博弈论研究亲密关系,也是基于这个假设,但他在研究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什么呢?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一对新婚夫妇,珍妮和阿尔,他们来找戈特曼希望他能帮他们解决家务分配的问题。作为理性的人,他们有四种处理家务的方法:一是都不做,二是一起做,三和四分别是丈夫或妻子一个人做。
好,试想一下,从博弈论的角度看,你认为哪一种方案是最符合个人利益的?多数人应该都会选择对方做,自己不做。但现实真是这样吗?戈特曼让珍妮和阿尔分别填写了一张收益表,用0到10分对上面四种选择进行收益评分。我把这个收益表也放在文稿中,大家可以看一下,结果是,无论珍妮,还是阿尔,只有当两个人一起干家务的时候,个人收益才是最大化的,珍妮的收益是10分,阿尔的收益是8分,而自己不打扫,却只让对方打扫,对两人来说,并没有取得什么高收益。这个实验结果背后的逻辑是,双方利益最大化的出发点,不再是自己,而是对方,比如,对阿尔来说,干家务不是为了珍妮不唠叨他,而是因为他知道珍妮不想变成家庭妇女,所以他愿意主动分担。
于是,戈特曼对信任有了新的定义,在他看来,信任是,我愿意从你的利益出发,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对珍妮和阿尔来说,一起做家务,不仅让小家干净整洁,还能收获对彼此的信任与爱。
戈特曼用实验向我们证明了一个常识,那就是,信任对于亲密关系至关重要。既然信任如此关键,那么信任可以被测量吗?如果信任可以被测量,那我们是不是就能预测关系的发展了呢?
测量信任这件事,想想都不容易,但是戈特曼还是做了尝试。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做的。
在爱情实验室里,他会给来访者挂上各种生理感应器和连接线,之后,让他们就具体的分歧讨论15分钟,再观察他们的生理反应、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和对话。等到讨论结束,戈特曼会让伴侣双方分头观看刚才的视频,边看边给出明确的反馈。比如,一方承诺干家务,戈特曼会追问他/她的伴侣,你相信他/她能做到吗?还是觉得他/她在开空头支票?之后,他会再对这些行为和反馈进行编码,比如,皱眉或者嘴角向下被编码为消极。
在这样观察了几百对夫妻的互动之后,戈特曼创建了通用信任测量表,这份表格共有42道题,比如有,我是否感到被伴侣保护?我是否相信大多数人是可信的?我的伴侣是否会给我情绪上的陪伴?等等。这份测量表附在本书第一章的末尾,我建议你不妨找来测一测,评估一下你与伴侣之间的信任度。
戈特曼将那些信任关系和危机关系中最常见的互动方式,挑了出来,并标出类型。为了管理这些数据,他将这些数据归档到三个盒子当中,第一个叫“美好盒子”,用来收集积极的情绪和行为,如幽默、愉悦、认同等;第二个叫“糟糕盒子”,用来收集消极的情绪和行为,如发火、悲伤、轻视等;剩下那些既不积极也不消极的就归到“中性盒子”里。
接下来,咱们看看作者从三个盒子里找到了什么有趣的东西。
伴侣之间吵个架太正常了,再健康的亲密关系,也难免会为了鸡毛蒜皮争执不休。有些来访者可能表现得极富耐心,但是生理监测仪还是出卖了他们,上升的心率和血压表明,他们已经濒临爆发。冲突时,人们很容易失去理智,更别说积极高效地处理矛盾了,所以,似乎不会有人能在吵架的时候进入“美好盒子”,但确实存在一些伴侣,能在很短的时间里,用平和、有爱、幽默的方式回应对方。
我们来看一个正确的示范,这是我的亲身经历。有一天,我坐朋友两口子的车,准备一起去吃饭。好友的先生担任司机,在一处并道的时候,因为速度过快,差点和后面的车发生剐蹭。车内短暂的寂静之后,好友开始了喋喋不休的数落。最终,她先生忍无可忍地回击道“别吵了,就你那车技还说我?”眼看着,局势愈演愈烈,好友却画风一转说道:“拉倒吧,要不是看你又高又帅,今天这事儿没完。”
你看,这种幽默的小修复,虽然不能解决刚才危险驾驶的问题,但是把大家从冲突紧张的气氛中拯救了出来。因此,修复是亲密关系的救生衣,修复的效果决定着亲密关系的存亡。幸福的伴侣在激烈的争论后,总是可以精准、迅速地将不愉快的情绪转移到“美好盒子”里,这是伴侣间拥有高信任度的表现,也是伴侣拥有幸福未来的标志。
接下来,咱们再看看“中性盒子”里有什么好东西?不要听见“中性”这个词,就觉得无聊、没劲,作者可是在“中性盒子”里,发现了让感情持久的秘密。
我们先来看一个现实困境。春节的重要性对于中国人而言是不言而喻的,但对于现在很多在大城市打拼的小夫妻来说,每年都会碰到一个难题,那就是回谁家过年。谁都想在大年三十这天陪着父母过节守岁,尤其是一年回不了两趟家的年轻人。所以这个问题往往会在伴侣之间造成尖锐的矛盾。平日里和和气气的小夫妻,也很难在这个问题上保持以往的冷静和克制。我身边就有这样的小两口,每年在这个问题上都得来一轮斗争,最后都恨不得恢复单身,各找各妈。
那面对这样的尖锐冲突,除了情绪爆发是不是别无他法了呢?还真不是。戈特曼从来访者中发现,真的会有一些伴侣,他们能在争论中保持“理中客”。他们不用修复技巧,而且他们好像根本不需要修复,因为他们在讨论分歧时,能够始终保持平静。这可不是看起来平静,作者通过监测仪发现,无论是血压还是心率,在争论中都没怎么出现过波动。这种就事论事的态度,会让伴侣之间少了很多情绪带来的噪音和干扰。
在书中有一项针对45岁到60岁的伴侣的研究,结果显示那些能够长久在一起的伴侣,他们在面对分歧时会越来越平和、理智。如果说“美好盒子”是冲突的灭火器,那么“中性盒子”就是冲突的避风港。它会让伴侣减少情绪的交换,这里也包括正面情绪,而将关注点放在解决具体的问题上来。所以,在戈特曼看来,那些能从“中性盒子”中获益的伴侣,他们也许拥有对彼此最深的信任,正是这份信任,让他们不会产生情绪化的猜忌和愤怒,而是一起携手解决困难。这项实验结果也表明,那些不怎么情绪化的伴侣,反而会白头到老。
当然,支持这一结论的群体是45岁到60岁的伴侣,所以,伴侣要从“中性盒子”中获益,是需要时间磨合的,如果目前无法保持“中性”状态,不要着急,只要在争吵的时候尽可能地转入“美好盒子”或者“中性盒子”,对于伴侣的未来,都是件好事儿。
好,说完“中性盒子”,咱们再来说“糟糕盒子”。顾名思义,在“糟糕盒子”里,应该不会有什么好的经验,但它能给我们一些教训。
任何一对伴侣都有可能陷入“糟糕盒子”,因为再亲密的两个人,也终究是两个独立的个体,因此,我们无法时刻达成共识。陷在“糟糕盒子”里的时候,两个人通常会陷入自说自话的状态中,戈特曼称之为“集体的独白”。比如,女的抱怨男的为什么不能拖下地,男的抱怨为什么工作如此辛苦,还对他要求这么多,最终很可能会以一方喊出“闭嘴”而告终。
当伴侣进入“糟糕盒子”,意味着至少其中一方已经进入敌对的状态,这种状态很像喝了一杯激素调制的烈酒,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用一个词形容那就是“怒不可遏”。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这是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当遇到危险的时候,它能让我们更快地逃跑,或者更强地回击。接下来,两个人要么动口、要么动手,要么干脆逃跑,也就是所谓的“筑墙”。
比如,当一方喊出“闭嘴”,另一方不再予以回应,无形中,两人之间就筑起了一道墙,任何爱的信息都无法穿越。当伴侣进入这种状态时,“美好盒子”里的修复方法将变得无效。我想很多伴侣可能都经历过,当争吵进入白热化,再想缓和气氛就很难了。这个时候如果还想用拥抱缓解气氛,恐怕会死得很难看。所以,戈特曼总结说,“怒不可遏”的状态对婚恋关系是致命的。
但是,为什么只有一部分伴侣会陷入这种恶性循环呢?既修复无效,又沟通无门。作者给出了一个看似特别常识性的回答,那就是缺乏交流。交流,对于伴侣来说,不是简单地表达观点,而是渴望并获得对方的理解和尊重,在这个意义上,交流不是本能的表达,而是一种沟通的能力。因此,缺乏交流让我们无法走进对方的内心世界,也就无法进行有效的沟通。这又会进一步导致信任的缺失。
试想一下,心门紧闭的两个人,又何来信任呢?而信任的瓦解,是背叛的前奏。那么信任是怎么被瓦解的?背叛是否有迹可循呢?
下面我们就继续跟随戈特曼的研究,来寻找答案。
首先,请先思考一个问题,你觉得背叛和不信任,谁是因,谁是果?戈特曼的答案是,在出问题的亲密关系中,一定是信任先遭到蚕食,背叛才能乘虚而入。
建立信任需要时间,瓦解信任也需要过程,戈特曼通过研究为我们绘制了背叛发生的路线图。有了这张图,我们就能觉察到破坏信任的细小行为,然后及时纠正,避免不忠。
第一步是“滑动门时刻”。我们渴望听到“我爱你”,也渴望深情的拥抱。这种需求从本质上来讲,都是一种“沟通邀请”,它传达的是“我需要你”。每当这种邀请出现,就是“滑动门时刻”,你可以拉开门走过去,回应伴侣的请求,也可以拉上门,转身离开。比如,有一天我在看一部关于顺德美食的纪录片,我先生经过,刚好看到,说了一句:“真想到顺德当地去吃美食呀!”这个时候,如果我回应他说,“我也想去,我们可以好好计划一下。”那么,他此刻的情感需求就得到满足,但是,如果我说:“嘘,烦死了,别吵!”或者干脆不予回应,那我无疑就是关死了这扇需求的门。
当然,我们无法时刻回应对方,尤其是容易忽略一些细小的情感需求,比如倒杯热茶、拿条毛巾、扔个垃圾等,虽然偶尔的忽略确实不会让关系跌入深渊,但是经年累月,一定会让对方怀疑自己到底重不重要。
在“滑动门时刻”选择转身离开,矛盾就开始升级了。如果这时,忽略的一方意识到刚才的不妥,并且及时修复,比如,我赶快向我先生表示,刚才是我态度不好,请他原谅,并一起计划顺德之行,那么,这件事即便开局不利,也能顺利翻篇。但如果,我没能及时补救,那这件事很可能会成为我们关系中的“遗憾事件”,这也是信任瓦解的第二步。
一旦在对方心中留下了“遗憾事件”,那么信任瓦解的第三步——“蔡格尼克效应”就要来了。这个概念,是由心理学家蔡格尼克提出的,说的是,我们对那些没有完成的事情记得更清楚。 比如,前些年,如果你去路边的小餐馆吃饭,就会发现,服务员也不拿笔记,却能准确地为你上菜,甚至是一些微小的要求,比如汤不放香菜,烤串少放辣,他们都能准确记得,这其实就是蔡格尼克效应在起作用,但是等你吃完再去问他,你点了什么,有什么要求,他肯定记不得了。
所以,如果你的伴侣总是爱翻旧账,先别急着反驳、批评,仔细想想,这件总被翻出来的事儿,是不是没解决。我们都知道爱人之间发生争吵,要及时认错、改错,但是我们很少从科学的角度去想为什么,而蔡格尼克效应告诉我们,及时沟通,及时翻篇儿,那么争吵会很快被遗忘,两个人的关系也会更长久。
如果两个人之间的旧账越堆越多,信任会进一步崩塌,两个人先是读不懂对方,接着就慢慢变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也就是走到第四步,陷入“消极诠释”的心理现象。“消极诠释”这个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维斯提出来的,意思是说,在这种心态的作用下,伴侣很容易将对方平常的,甚至是积极的行为,解读出消极的含义。比如,一对伴侣已经不幸走到这一步,若有一天丈夫给妻子准备了一桌丰盛的晚餐,妻子第一时间不会觉得幸福美好,只会觉得,事出反常必有妖啊!
所以,当我们忍不住从消极的角度去看问题时,很可能已经掉进了“消极诠释”的陷阱。而不幸的是,这种心理一旦开始,消除起来会非常困难,因为有时这种反应是事出有因,而有时确实是无中生有。
伴侣之间的消极诠释越多,交流就越无效,然后就会陷入四种最为消极的交流模式,分别是批评、蔑视、防御和筑墙。戈特曼将这四种模式称为“末世四骑士”,我们仅从这个名字就可以感受到杀伤力。伴侣双方一旦开始这种交流模式,就会觉得,对方只关心自己的利益,而这和我们开篇说的信任——-为对方的利益改变自己的行为——完全相悖。当两个相爱的人,慢慢变成了零和博弈的选手,最终输掉的是彼此的爱。
信任的消逝,为背叛开了后门。不过,这个时候,距离最终的背叛,还差最后一步,那就是“消极对比”。举个例子,此时你已经对你的伴侣十分不满,尤其受不了他/她要求高、脾气爆,那么,如果正巧碰见一个温和、宽厚、善解人意的人,你会忍不住拿他/她们做比较,并且开始自我怀疑当初是不是选错了人,如果能再选一次多好。你发现没有,到这个时候,背叛的发生似乎只是时间的问题。
当我们复盘了从信任瓦解到背叛产生的路线,就会发现,亲密关系由盛转衰真不是一夜之间的事,而是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我们有很多修复关系的机会。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看看“婚姻教皇”戈特曼有什么建立信任、避免背叛的好办法。我将书中相关内容总结一下,发现无非是从心理共情和沟通技巧两个方面入手。
大多数的心理咨询和书籍都会教你用沟通去化解分歧,戈特曼也曾这么认为,他在另一本著作《幸福的婚姻》里,就从沟通出发,给出改善婚姻的方法。这本书,听书栏目也解读过,如果你感兴趣,可以找来听听。但是,他后来发现,出问题的伴侣,如果只是机械地模仿正确的表达,而不能从内心深处去理解对方,那无法解决两人之间的根本问题。因此,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那就是“情绪协调”。
什么是情绪协调?在作者看来,当伴侣能够深层次地相互理解,并能将这些理解用亲切的方式相互表达出来,真正的亲密就会产生,这就是情绪协调。说得简单点,就是苏芮在《牵手》里的那句歌词,“悲伤着你的悲伤,幸福着你的幸福。”不过,这句话看似简单,做起来却并不容易,因为我们每个人的感受是存在差异的。
比如,你今天被领导训了,觉得很委屈,很想要另一半的安慰,但他/她很可能会对你说:“这都不叫事儿,工作没做好,就该被批评啊。”他/她也有可能会对你说:“亲爱的,别委屈了,别哭了。往好处想。”第一种方式,是在强调事实,而第二种方式,是在转移你的情绪,这两种回应方式都忽略了最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对你委屈情绪的接纳和理解。所以,更好的回应方式应该是,“哭得这么伤心,看来是真的很委屈,那你愿意和我说说到底怎么回事吗?”
那么,有什么办法可以增强彼此的情绪协调吗?有。戈特曼给了我们日常练习的方法。
第一步就是要尽可能地表达真实的感受,不要觉得这是一句正确的废话,来找作者寻求帮助的人中,很多都不能将自己的情绪用语言表达出来。第二步就是要提出开放式的问题,比如,两口子聊天,不要问,今天工作开心吗?而是要问,今天工作怎么样?新项目推进得如何?要多用论述题,而不是选择题。第三步就是要加深你们的联系,当伴侣告诉你事情和感受之后,你要尽可能给予感同身受的反馈,这是伴侣进一步敞开心扉的前提。比如,伴侣分享了一个小成就,无论这在你看来多微不足道,都应该给予支持与鼓励。第四步就是要展现出你的共情力,爱人之间更需要的是情感的支持,而不是冷静的分析。如果要给建议,也请在给过情感支持,安抚好情绪之后再进行。比如,以前我先生向我抱怨人际关系的时候,我总是一本正经地分析利弊,给出办法,但后来我明白他需要的只是倾听,和同仇敌忾的情感回应。记住,理解必须先于建议,这是亲密关系中的硬道理。
当两个人能够深刻接纳并理解对方之后,我们才有了信任的基石,才能携手抵抗更多生活的考验。
那么,在发生冲突时,有什么好的沟通技巧吗?有,关键是,让冲突讨论富有建设性。如何才能让沟通不仅有效,还有建设性呢?送你五条操作性极强的方法。
一是在开始讨论之前,回顾近期两人之间的美好事情,比如两个人一起做了美食等等。这个行为可以降低彼此的防备,从而更好地展开交流。二是开始讨论时,一定要以“我”为重心,比如,如果你想要让伴侣改正,不要一开始就说:“下班以后,你总是打游戏。”你不妨换个方式,从“我”出发告诉他:“下班到家,我都很想和你说说话,可你总在打游戏,让我觉得很孤单。”这里的关键在于,表达的内容不是指责,而是注重自我感受的描述和传达。
三是如果开始讨论,那么请就事论事,不要跑题。比如,直接说“下次请一定注意垃圾分类。”而不要指责说:“说了多少遍,怎么就是记不住分类?”后一种表达,不仅不利于眼前的事情解决,没准还会上升到对人格的指责。
四是要留意那些会刺激你伴侣的情绪因素,戈特曼举了自己的例子,他非常反感别人对他说你应该怎么做。两个人相处久了,自然会知道对方的雷区在哪里,如果你不想激化矛盾,那还是请绕开这些危险地带。五是变批评为愿望,或积极的需求。比如,把“不要无视我”转换成“我想得到你的注意”。
这些建议可能听起来并不新颖,你甚至可以在《幸福关系的7段旅程》《幸福的婚姻》等研究亲密关系的书里找到类似的建议,但是我想这也是关键所在,一个观点,不但大家都在提,而且还反复提,也从侧面应证了它的重要性,之后的关键就在于,知行合一。
当一对伴侣能在讨论冲突时,想着以上五条建议,那么解决问题是很容易的事。更重要的是,它会加深彼此的理解和信任,为两个人持久地相爱打下牢固的基础。
好,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我就为你解读完了,我们再来简单总结一下。
戈特曼用博弈论的假设,分析了亲密关系中的行为和决策,由此得出信任是爱得以持久的基石。因为它意味着双方都能为了对方,改变自己的行为和决策。在观察了几百对夫妻的互动后,作者发现,那些能精准、迅速地将不愉快的情绪转移到“美好盒子”里的伴侣,大概率会拥有幸福的未来。而要想拥有持久的爱情,伴侣双方要多在“中性盒子”这个避风港里待一待。而一旦长时间地陷在“怒不可遏”的状态中,将会给亲密关系带来致命的伤害。
信任的建立需要时间,信任的瓦解也非一朝一夕,当我们经年累月地忽视伴侣的情感需求,那么原本保护两人不受外界伤害的墙,就会变成两个人之间难以穿越的障碍。一旦心墙筑起,信任不再,不忠与背叛就很有可能到来。要想修复这样的关系,就要试着接纳并理解对方的感受,并且学会富有建设性地讨论冲突。
最后,我想分享一句书中对我触动很大的话,那就是“托付终身是一个逐渐的过程”。在我看来,虽然地久天长的愿望是美好的,但是日复一日努力经营感情,才是生活最真实的模样,“我爱你”是要用一生去实践的承诺。当我们回看这场让爱持久的实验,就会发现,经营好一段亲密关系,或者修复已经破裂的亲密关系,有一块比信任更根本的基石,那就是真诚。唯有真诚才可以让这场托付终身的游戏继续下去,没有真诚,再好用的方法,也无法让垂死的感情焕发生机。
如何才能获得真诚呢?送你一句话,这句话长年被贴在得到公司的墙上,那就是,“没有任何道路可以通向真诚,因为真诚本身就是道路。”
好,以上就是这本书的精华内容,这本书的电子版已经附在文稿末尾。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文和脑图。你还可以点击“红包”,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
幸福的伴侣在激烈的争论后,总是可以精准、迅速地将不愉快的情绪转移到“美好盒子”里,这是伴侣间拥有高信任度的表现,也是伴侣拥有幸福未来的标志。
-
交流,对于伴侣来说,不是简单地表达观点,而是渴望并获得对方的理解和尊重,在这个意义上,交流不是本能的表达,而是一种沟通的能力。
-
出问题的伴侣,如果只是机械地模仿正确的表达,而不能从内心深处去理解对方,那无法解决两人之间的根本问题。
-
当伴侣能够深层次地相互理解,并能将这些理解用亲切的方式相互表达出来,真正的亲密就会产生,这就是情绪协调。
-
信任的建立需要时间,信任的瓦解也非一朝一夕,当我们经年累月地忽视伴侣的情感需求,那么原本保护两人不受外界伤害的墙,就会变成两个人之间难以穿越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