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深度关系》 于理解读

《深度关系》| 于理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于理。今天我要为你解读的书叫《深度关系》,出版于2023年10月。这本书的作者是我们得到同学很熟悉的心理咨询师武志红老师,在这本书里,武志红老师回答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觉察自身的全能自恋,用深度关系疗愈自己,活得更松弛、更幸福?

这个问题,乍一听有点复杂,没关系,我们一点点来看。首先,我们先来说说“全能自恋”这个概念。这是《深度关系》这本书里重点阐述的一个概念,它是婴儿最原初的心理,也是人最原初的心理。它的逻辑是:“我一动念头,世界就要按照我的念头运转。”但如果这一念头受阻,人就会产生“全能暴怒”,出现毁灭欲。如果全能自恋和全能暴怒能直接表达出来,人就会感觉自己很有力量。但如果既不能表达全能自恋,又不能表达全能暴怒的话,这股力量也不会消失,而是反过来压制自己。这时,人就会体验到彻底无助。同时,人还会产生被害妄想,觉得有一个厉害的人或者机构、神魔在和自己对着干。全能自恋、全能暴怒、彻底无助和被害妄想,我们可以把它们概括为“全能感”,这就是全能感的四种经典表达。

听完这四个概念,你可能觉得这听起来有点极端、有点抽象,好像和日常生活关系不大。这四个经典表达,确实都是全能感的极致表达,普通人身上一般不容易看到。但我们能看到很多全能感的常规表达,这也是我们今天要聊的主要内容。我们每个人都具备全能感,只是每个人的程度不同。在日常生活中,它带来的问题都是我们很熟悉的。比如,你身边可能有一个总是乱发脾气的人,听完这本书后你就会明白,这样的人是在被全能暴怒支配着的。再比如,你身边可能有个做事特别“三分钟热度”的朋友,你之前可能会觉得,他是兴趣点转移得太快,但听完这本书后,你会知道,这可能是全能自恋的一种表现。当然,也可能有这些表现的不是你的一个朋友,而是你自己。这也很正常,因为全能感是我们人性中的一部分。在这本书的导言中,武志红老师也特别强调,这是一本有些“扎心”的书。有时,意识到残酷的真相后,我们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好。如果你听完这本书后,发现自己并没什么全能感,但在工作和生活中免不了要和这样的人打交道,那么了解他们也是很有价值的。值得一提的是,在阐述全能感的过程中,作者还提到了不少和家庭教养有关的案例。所以,如果你已经为人父母,或者你想探索自己的原生家庭的话,这本书也值得一听。

好了,在接下来的解读中,我们会先来了解一下全能感的四个经典表达。那么如果我觉察到了我的全能自恋,接下来要怎么破除它呢?还记得这本书的名字吗?没错,用深度关系。自恋的对立面不是不自恋,而是和他人、和事物、和世界建立深度关系。在接下来的解读中,我们也会展开来说如何走出自己的全能自恋,发展深度关系,疗愈自己。

好,下面我们就正式进入这本书。

我们刚刚简单介绍了全能感的四个经典表达,分别是全能自恋、全能暴怒、彻底无助和被害妄想。其中,全能自恋是最基本的表达,它在普通人身上的常规表现也是我们最常见的。所以接下来,我们先重点说说全能自恋。

我们先来听个案例。有一位男大学生来找作者咨询,他在学习上遇到了很大的障碍。考试的时候,他总是自我感觉良好,感觉自己能考满分,但实际成绩却并不理想,这给他带来了极大的挫败感。他还会感到极度羞耻:“我明明水平这么一般,竟然还幻想自己是最好的,真是自不量力!”于是,作者问他:“你感觉自己能考满分,你是怎么估分的?”对方回答说:“我就是凭感觉。”作者再问他:“你会在考试结束后,一道题一道题地对答案估分吗?”他说不会,他试过,那太打击人了,于是他干脆放弃估分了。

这位男大学生明明可以通过对答案来合理地估分,但他却拒绝这么做,让自己陷入非理性的想象。这是为什么?这就是因为他的心灵还严重地停留在全能感中,在内心深处觉得自己是全能的。当估分这件事让他感到挫败时,他的做法不是接受现实,而是继续想象自己是最厉害的,直到分数下来后严重地挫败他。按照全能感的四个变化来分析,每次他觉得自己能考满分,是全能自恋的表现,而当他因为分数感到挫败和羞耻时,是彻底无助的表现。他是素质很高的大学生,当全能自恋受损时,他不会向外表达自己的全能暴怒,而是指向了自己,深深地攻击自己,直到自己陷入彻底无助。他没有明显的被害妄想,不会觉得他没考好是有一股力量从中作梗,但他有点相信命运,觉得自己是命不好,这是被害妄想的轻度表现。需要强调的是,这本书里提到的“被害妄想”不是指的精神分裂症的一个典型症状,而是更宽泛的表达。

我们刚刚说了,全能自恋的心理是:“我”一动念头,“你”就要立刻回应。这里的“我”,就是自己,而“你”比较复杂,可以是其他人、其他事物、整个世界,也可能是“我自己”。也就是说,“我”不仅在给外界下指令,我还在给我自己下指令。在上面这个案例里,这位男大学生的指令就是下给自己的。

如果一个人期待这个“你”要百分百回应“我”时,会带来很多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卓越强迫症,基本逻辑是“不卓越,不配活”,觉得自己必须做到最好,否则不配活在这个世界上。卓越强迫症非常常见,一些很优秀的人,实际上有非常严重的自我否定倾向。“别人家的孩子”这个词,就有点卓越强迫症的意味。如果父母认为孩子要成为最好的,那无论孩子多优秀,父母都不会认可,有一个“永远比自己孩子好”的“别人家孩子”。

第二个是强大恐惧症。和卓越恐惧症相比,这个问题可能有些不太好理解。它指的是,当一个人走向强大时,会感到恐惧和抗拒。乍一听有点不合逻辑,但你仔细想想的话,其实它非常常见。比如有些人读书的时候就不敢太努力,怕别人用异样的眼光看自己,有人干脆不努力了,整天和一群狐朋狗友混在一起,大家一起堕落。还有人表面上不努力,私底下奋发图强。患有这种强大恐惧症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怕自己太优秀的话会受到别人的嫉恨。

作者指出,自恋是人的根本属性。如果一个人不能坦然地表达自恋、嘚瑟,总是让自己显得不惹眼、很谦虚,那么他就要思考一下,自己可能有恐惧强大的问题。

为什么呢?为什么人的自恋这一根本属性会被压制呢?通常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孩子受到了来自家人的“权威”压制。父母不允许孩子自恋,总是打压孩子,摧毁了孩子的自恋。为什么有的父母总是打击孩子呢?一个原因可能是父母觉得孩子不够好,不符合父母的全能期待,另一个原因可能是,父母虽然心里觉得孩子挺优秀,但觉得夸奖孩子就是把自己放在了低位,于是不愿意这么做。很多俗语都是这个意思,比如“三天不打,上房揭瓦”“你翅膀硬了”,都是在表达一个意思,那就是父母要时刻处在孩子的上位、压制孩子。

有时候,父母其实很尊重孩子,为什么孩子还是会压抑自己的自恋呢?这就要说到第二个原因,那就是整个家庭的自恋程度都很低。家里的大人没有一个敢于在社会中抢占高位,都不敢自恋、嘚瑟,这样一来,孩子不仅没有榜样可以学,还会从父母那里接收到一个信息:自恋是危险的。此外,很多人还会发现,自己这两个原因都中了。家庭在社会上处于低位,父母在外面点头哈腰,但一回家面对孩子就成了超级自恋者。

卓越强迫症和强大恐惧症都很痛苦,它俩构成了一对极端,如果说卓越恐惧症是A,那么强大恐惧症就是-A。但人最好的心灵状态是“既可以A,也可以-A”,而卓越强迫症和强大恐惧症都只允许自己处在人性的一侧,比如“只可以A,不可以-A”。不过这还不是最痛苦的,最痛苦的是“你既不可以A,也不可以-A”,这就是英国精神病学家贝特森提出的一个概念“双重束缚”。他认为,双重束缚是导致精神疾病的一个原因。

在中国家庭里,家长辅导孩子做作业有时是一件特别痛苦的事,这就和双重束缚有关。辅导孩子做作业时,父母必然会产生一些焦虑。英国心理学家比昂说,关系的实质是看谁制造了焦虑,谁承受和化解了焦虑。按理来说,父母应该是心智成熟的一方,需要去承受并化解孩子的焦虑,但有些父母缺乏这个能力。在辅导作业时,亲子关系就倒置了,父母变成了制造焦虑的一方,而孩子成了承受焦虑的一方。这道题做不出来,孩子未必多焦虑,而父母在一旁焦虑得要命。辅导孩子作业时,父母对孩子有全能自恋的期待,希望孩子能迅速掌握自己教授的知识,孩子做不到时,有的父母就会暴怒,而父母传递的焦虑一下占据了孩子的心灵,孩子的心灵自然也没有空间再去处理试卷上的问题了。

不只是辅导作业,很多来访者都对作者讲述过自己小时候那些无比痛苦的事情,其中有一类事情就是父母监督自己学习兴趣爱好。似乎父母监督什么,什么就被破坏了。比如,一个小女孩小时候对书法很有兴趣,但她每次练书法时,母亲就在旁边看着她,如果她写得不合母亲的心意,母亲就会教训她,这让她再也无法享受练书法这件事了。作者在书中指出,如果你是这样的家长,你就要干一件事——捆住你教孩子的欲望。在咨询中,还有几位父母说,尽管自己明白这个道理,但很难做到不去管孩子。这时,作者会有些无情地对他们说,因为他们在管孩子时,有难得的自恋被满足的时刻。他们可以肆无忌惮地控制、指挥孩子,他们太强大、太有权力了。而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很难得到这种满足。

当父母这样教孩子时,本质上就是给孩子传递了双重束缚:第一,我希望你卓越;第二,我又不希望你强大,因为在你面前,我才应该是永远强大的那一个。所以,如果父母真的希望孩子能卓越,就得用实际行动向孩子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孩子,我由衷地欢迎你超越我,你的位置有时可以比我高、比我强大。同时,补充另一个重要信息:无论如何,我都爱你。

说完了卓越强迫症和强大恐惧症,全能自恋还会表现出的一个问题,是投入困难症。有的人兴趣很多,但很难投入进去。其中,有些人会秉持这样的想法:如果我全力投入的话,一定能取得非凡的成就,只是我懒得这么去做罢了。这背后的心理可能和全能自恋有关,这样的人必须不投入进去,才能维护自己的全能假设。如果真投入了,这个假设就面临着被戳破的危险。这和我们前面讲的那个男大学生的案例也有些相似。当一个人受到全能自恋的驱使时,会觉得自己在高位,而受到现实打击后,他会感受到极其强烈的落差。事实上,人生就是起起伏伏的,能接受自己可以待在任何位置的人,才能迅速做出调整并适应现实。而一个人如果只想待在高位,就会显得偏执且傲慢,同时失去适应和调节的能力。

好,我们刚刚重点讲了全能自恋。接下来,我们再来说说全能暴怒、彻底无助和被害妄想。全能暴怒,其实和一个网络流行词语有点像:无能狂怒。路怒症,就是全能暴怒在发挥作用,社会中很多恶性新闻也是全能暴怒导致的。看到这种事件,我们会觉得,一点小事,怎么会导致如此剧烈的怒火和惨痛的结局呢?从旁观者角度来看,这样的“一点小事”不值得一个人发这么大的火。但这种思考角度还是一种理性思维,认为人都是理性的。但如果用全能自恋和全能暴怒去理解,这样的恶性事件就不难理解了。因为全能暴怒的人沉溺于这样的逻辑:任何不如意,都是在挑战他的自恋,有主观恶意动机,那么对方必须向我道歉,否则就是你死我活。这里的“你死我活”并不夸张,当人处于全能暴怒时,很难抑制自己的毁灭欲。当这种全能暴怒爆发出来时,就可能会导致非常恶性的事件。

如果全能暴怒无法向外表达,转而向内攻击自己,就会导致彻底无助。躁狂抑郁症,就是一个人在全能自恋和彻底无助之间不断转换的结果。躁狂时处在全能自恋中,觉得自己无所不能,抑郁时则处于彻底无助中。彻底无助容易和被害妄想一起出现,一个人越无助,觉得自己掌控不了自己的人生,越会觉得有一个外在的力量在掌控他,被害感越强。

极端的彻底无助和被害妄想比较少见,但是我们在生活中常常见到弱一点的彻底无助和被害妄想,那就是“失控”和“归罪”。失控,其实就是遇到了一些或大或小的挫折;归罪,就是把原因归罪到他人身上。作者列举了一些来访者的案例,比如一位女孩说:“前男友英语四级没过,他父母打电话骂了我一顿。”再比如“一次在城际列车上,一个奶奶弄撒了一包花生米,然后就骂她的小孙子:‘不让你买这个,非得买……’然后气急败坏地走掉,也不收拾了,孩子妈妈赶紧安慰吓哭的孩子。”这些归罪别人的例子,都是自己遭遇了或大或小的挫败,立刻找身边的一个人去怪罪。

什么样的人容易归罪于别人呢?作者指出,自我完整的人一般不会这么做,因为他们的自我不会那么容易被挫折瓦解。这样的人相信自己有能力面对生活的挑战,能客观对待挫折。相反,容易这么做的人,通常是自我尚未成形或者自我破碎的人。一遇到挫折,他们就觉得自己要被瓦解了,挫败感太强,所以要甩出去。同时,他们也知道不是谁都能得罪,所以好脾气的伴侣、孩子和下属最容易被归罪。这其实也是一种心智不成熟的表现。失控很容易发生,归罪也很常见,我们可能都在有意无意中归罪过别人。我们需要注意到归罪的逻辑,尽量不去归罪别人,被归罪时,自己也能看透这一点。

好了,到这里,我们花了不少的篇幅,介绍完了全能感的四种经典表达。那么,觉察到他人或自己的全能自恋后,下一步我们要做的就是想办法走出全能自恋。在讲具体的办法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个工具——人性坐标体系。

在这本书里,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坐标图,纵轴是自恋维度,也可以称为“力量维度”或“权力维度”;横轴是关系维度,也可以被称为“情感维度”或“道德维度”。这两个维度,构成了一个坐标,作者称其为“人性坐标体系”。纵轴的自恋维度处于上半部分时,人是高位的、强大的,处于下半部分时,是低位的、虚弱的;横轴的关系维度处在右侧时,是善良的、有爱意的;处在左侧时,是恶意和恨意。由此,我们也能区分这四个象限。处在第一象限,是既强大,又有善意和爱意;处在第二象限,是强大的,但有恶意和恨意;处在第三象限时,是虚弱的,且有恶意和恨意;处在第四象限时,是虚弱的,但有善意和爱意。

如何判断自己的心灵或者某一段关系处于坐标系里的哪个位置呢?书里给出了一些参考标准。关系维度和自恋维度的得失,会产生两种不同的感受,我们可以通过感受的不同来进行判断。对于一个人来说,在自恋维度上,自恋被满足时,他会感到兴奋、刺激和自大;自恋受损时,他会感到羞耻。在关系维度上,情感被满足时,他会感到深深的幸福;情感被破坏时,他会感到很悲伤。我们都可以拿这个标准去衡量一下自己,如果你一生中总是在体验自大和羞耻,那你可能还停留在自恋维度,如果你的体验中有很多感受是幸福或悲伤,那你就在很大程度进入了关系维度。当一份情感关系建立的时候,如果你体验到的主要是兴奋和刺激,那这份关系主要满足的可能是你的自恋;当你失去一份亲密关系时,如果你感到的不是悲伤,而是羞耻、面子受损,那也是自恋维度的表现。作者在书中指出:的确,很多时候,重要关系不等于情感关系;很多时候,我们构建关系,是为了自恋,满足自己的面子或虚荣心。我们都可以反观自己,思考一下现在的自己在这个坐标系中的哪个位置。如果你觉得自己的心灵主要在自恋维度上,也没必要批评自己,从这里出发就好。

认识了这个人性坐标体系之后,它能如何帮助我们走出全能自恋呢?

第一步,其实就是意识到人性是一个坐标系。它的意思是,自恋维度、关系维度都有正向和负向,人不仅要接受“我很行”“我很好”,也要接受“我不行”“我不好”的一面,这才是人性的完整。允许“我不好”,就是允许自己在关系维度中表达恨和攻击性,去捍卫自己,而不是把负面情绪压抑起来、一味地攻击自己。那么,允许“我不行”,就是允许自己承认自己的有限性,削减自己的全能自恋,允许自己偶尔的散漫和偷懒,这都是人性的一部分。

我们刚刚似乎说了不少自恋维度的坏话,但事实上,自恋不是坏的,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具备一定程度的自恋,构建自己强大的内心,相信自己是有力量的。一个人首先就要在自恋维度上展开自己,自恋维度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关系维度才是后天建立的。我们要去真实地活着,敢于抢占高位,不怕和别人竞争,警惕患上强大恐惧症。

接下来,自我疗愈的第二步,就是从孤独的自恋维度走入情感的关系维度。在这本书的封面上有这样一句话:“一切美好,都是深度关系的产物。”这里的深度关系,指的是一切关系,包括你与他人、与事物、与世界的关系。你开启了一段真诚的恋爱,是建立深度关系;你投入地去学一门兴趣爱好,也是在和这个兴趣爱好建立深度关系。一个人要想走出全能自恋,必须深入关系中,放下自己的种种成见和预判,放下自己追求卓越的心,尊重事物的本质规律。

那么,什么样的深度关系才能滋养我们呢?英国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曾提出一个概念——“容器”,它可以被视为好父母的基本,也可以视为好的人际关系的基本。它大致的意思是:你把事情做好的时候我认可你,你遇到挫败的时候我支持你,你的攻击性可以在这个容器内流动,不会导致容器被破坏。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在亲密关系中会偶尔“作”,因为我们本能上都会寻求一种感觉:我可以在这段关系中表达自己的攻击性,而不用担心这段关系被轻易摧毁。我敢于表达真实的我,然后这段关系才能是真实的。

我们刚刚认识了人性坐标体系,走出全能自恋,就是要从自恋维度走入关系维度。其实,我们还可以再添加一个维度,那就是体验维度。没错,除了从孤独进入关系,我们还要从想象进入现实世界。

体验维度的一端是想象,一端就是现实。一个人的成长,是从全能自恋到真实自信的过程,也是从想象进入现实的过程。想象和现实的一个巨大差别就是,想象可以瞬间完成,而在现实中,一个念头要落地,需要过程,也不一定顺利。所以,现实会挫败一个人的全能自恋。这有点像是孙悟空和唐僧,孙悟空就是我们头脑的想象,无所不能,一个筋斗云可以直达西天;而唐僧就必须用他平凡的肉身,一步一步地走过去,还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唐僧,就是体验。思维太好使,但体验很容易痛苦,所以有的人会过度使用思维,远离体验,并用想象去要求自己、要求别人。离开了现实,这份想象就会很苛刻,于是构成了“头脑的暴政”。

这就滋生出了两种人,一种是特别焦虑、特别累的超级工作狂,每天用自己头脑的暴政鞭打自己;另一种是极端拖延症,其实他们心里对自己的要求超级高,但是一旦做不到,他们内心就会涌起严重的全能暴怒和彻底无助,于是干脆不做了。一个人止步不前时,就可能是在维护自己自恋的想象,活在头脑的暴政中了。

我们要从头脑中的想象进入现实世界。要想做到这一点,其实只需要建立两个最基本的概念:时间感和空间感。

作者说,对人性了解越多,他就越发认识到,现实世界一些特别基本的东西,并不容易被内在想象世界所吸收。就比如时间、空间概念,那么基本,那么普通,但很多成年人都没能在自己的内在想象世界中认识到这一点。所谓“时间感”,就是你明白,做什么事情都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你会在考虑事情时把时间这个因素充分考虑进去;所谓“空间感”,就是明白条条大路通罗马,这个世界很大,这条路不通,就可以换一条路。

每一个念头,都是需要时间和空间来撑开的。当一个人完全受全能自恋支配时,就会忽略时间和空间的存在,需要外界立马回应它。当你从纯粹的头脑想象进入现实后,你就能看到时间和空间的存在。你感知到的时空越大,你就会越有耐心。比如,高中时,如果你的时空感不够大,你可能会被一次又一次的普通考试困住。但如果你明白,高中三年是一个时间上的整体,一次考试结果说明不了太多,普通考试的结果就不会给你带来太大的困扰。空间感也是如此,一些人缺乏空间感,显得直愣愣的,不懂得灵活变通,觉得我在当下这个时空发出的意愿就必须在当下这个时空实现,不能妥协。而有空间感的人,就会懂得换一条路。

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事情,都需要时间和空间来完成。所以,在现实世界中把事情完成,其实就是对全能自恋的天然治疗。你能看到,越是不怎么做事的人,越是期待自己一出手就不同凡响。相反,那些有着丰富的真实世界经验的人,才能比较真实地评估自己,接受自己的位置,并不断向高处攀登。

好了,到这里,这本书我就与你分享完了,我们来做个总结。今天我们了解了一个重要概念:全能自恋,以及其他三种经典表达,分别是全能暴怒、彻底无助和被害妄想。我们重点说了全能自恋,它是人最原初的心理,是“我一动念头,世界就要按我的念头运转”。这种全能感会在生活中带来种种问题,比较常规的表现有卓越强迫症、强大恐惧症和投入困难症。其中,卓越强迫症和强大恐惧症还可能结合起来,构成一种“双重束缚”,而这一现象常见于家庭养育中。

那么,觉察到这一点后,我们要如何走出全能自恋呢?首先,在自恋维度上展开自己,真实地活着,不怕去抢占高位;其次,从自恋维度进入关系维度,用深度关系来滋养自己。最后,是克服“头脑的暴政”,进入现实世界。想象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这会让人远离现实,活在自己的思维中。但是,把思维当作“我”,意味着你基本上处于一种虚假中,只有把体验当作“我”,才是真实的。

一个人的成长,是从全能自恋到真实自信的过程,也是从孤独自恋到有深情依恋的过程,同时是从想象进入现实的过程。最后,我想用作者的一句话来结尾:“头脑快,但虚;体验慢,但真。当你能‘降服’全能自恋的狂暴想象,从而进入看似慢腾腾的体验时,你会爱上生命,爱上平凡的生活。太多人总想着‘等把事情想明白了’,然后才去做。然而,也许我们可以直接跳入生命之河,去拥抱这个世界。”

好了,以上就是这本书的精华内容。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文和脑图。要是你喜欢这本书,也可以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1. 英国心理学家比昂说,关系的实质是看谁制造了焦虑,谁承受和化解了焦虑。

  2. 人生就是起起伏伏的,能接受自己可以待在任何位置的人,才能迅速做出调整并适应现实。

  3. 一个人的成长,是从全能自恋到真实自信的过程,也是从孤独自恋到有深情依恋的过程,同时是从想象进入现实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