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义之心》 阿灰解读
《正义之心》| 阿灰解读
关于作者
乔纳森·海特是著名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曾经被《展望》杂志评为“世界顶级思想家”,他也是一位TED演讲人。你可能听过一本书叫《象与骑象人》,这本书就是海特的代表作之一,讲的是心理,跟今天这本分析道德的《正义之心》共享同一个理论基础。那就是人类的感性思维如同大象,理性思维如同骑象人,骑象人只能服务大象、警告大象,但他不能决定大象最终走向哪里。我们的理性也是为感性服务的。
关于本书
道德就是本书作者乔纳森·海特的研究对象。在这本书中,海特将告诉你,人类远没有自己想象中理性,就连在做道德判断时,我们依靠的也是头脑中的感性结构。生活在不同社会环境中的人,有着不同的感性结构。海特将其细分成六个领域,又将我们的道德之心比作能品尝出六种味道的舌头,就像吃饭时有的人喜欢酸甜的,有的人喜欢咸辣的,在做道德评判时,我们也有各自的偏好。听完本期音频,你就会发现我们为什么会产生三观分歧,并坚持己见,总会批判或试图说服他人——这是扎根于人性中的特质。
核心内容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三个重点内容,也就是道德的三条原则。第一原则是个有点儿反常识的观点:我们总是在先用感性下了判断后,再用理性为自己的行为找借口。第二原则是道德情感有六个维度,我们日常生活中,一切道德判断基本都可以在这六个维度上找到对应。道德的第三原则,是它具有凝聚力量,能让人类更好地建设社会,但它也是盲目的,会令我们在做道德判断时产生分歧。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是《正义之心》,这本书的中文版大约有37万字,我会用大约31分钟的时间,为你讲述书中精髓:我们对一件事做出道德评判时,依靠的通常是感觉,而不是推理。我们每个人的道德感就像能尝出六种味道的舌头,经过排列组合,产生了无数种细微的变化,这也正是我们经常在道德领域产生分歧的原因。
我们先想象以下三个场景。场景一,一户人家养了一条可爱的宠物狗,有一天,狗不小心被车撞死了。这户人家认为,既然狗死了,损失已经造成,埋掉也是浪费,于是把狗煮了吃掉了。场景二,一个女人在家里发现了一面破旧到没办法继续悬挂的国旗,她正好需要抹布,就把国旗裁开做了几块抹布。场景三是一件真实发生过的事。2001年,一名德国人迈维斯在网上发布启事,要找一名自愿被他吃掉的健壮的男性。你可能会觉得这是个玩笑,但他是认真的,而且也找到了和他一样认真的对象,一名电脑工程师。于是,在两厢情愿的基础上,迈维斯吃掉了这名工程师。在你看来,这三种举动是对还是错呢?认为一件事是对还是错,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内容,道德。但我们选取的角度比较特殊,我们将把道德与心理学结合起来,探讨道德在我们每个人心中是如何产生,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道德就是本书作者乔纳森·海特的研究对象。在这本书中,海特将告诉你,人类远没有自己想象中理性,就连在做道德判断时,我们依靠的也是头脑中的感性结构。生活在不同社会环境中的人,有着不同的感性结构。海特将其细分成六个领域,又将我们的道德之心比作能品尝出六种味道的舌头,就像吃饭时有的人喜欢酸甜的,有的人喜欢咸辣的,在做道德评判时,我们也有各自的偏好。读过本书后,你就会发现我们为什么会产生三观分歧,并坚持己见,总会批判或试图说服他人。这是扎根于我们人性中的特质。
海特是著名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曾经被《展望》杂志评为“世界顶级思想家”,他也是一位 TED 演讲人。大家可能听过一本书叫《象与骑象人》,这本书就是海特的代表作之一,讲的是心理,跟今天这本分析道德的《正义之心》共享同一个理论基础,那就是人类的感性思维如同大象,理性思维如同骑象人,骑象人只能服务大象、警告大象,但他不能决定大象最终走向哪里。我们的理性也是为感性服务的。
介绍完这本书的基本情况和作者概况,那么下面,我就为你来详细讲述书中内容。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三个重点内容,也就是道德的三条原则。第一原则是个有点儿反常识的观点:我们总是在先用感性下了判断后,再用理性为自己的行为找借口;第二原则是道德情感有六个维度,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切道德判断,基本都可以在这六个维度上找到对应;道德的第三原则,是它具有凝聚力量,能让人类更好地建设社会,但它也是盲目的,会令我们在做道德判断时产生分歧。
道德的第一原则:我们总是在先用感性下了判断后,再用理性为自己的行为找借口。让我们先思考一个问题:道德从何而来?关于这个问题,历史上也是众说纷纭,大致分为三派。一派认为道德是生来就有的,一派认为道德是在社会中通过观摩学到的,还有一派认为道德是每个人通过推理掌握的,是一种个体行为。最后一种观点也叫道德理性主义,在历史上曾经是主流,一位名叫图列尔的研究者把这种观点总结为一句话:道德只与两样东西有关,一是看你的行为有没有伤害他人,二是它有没有损害公平原则。比如,持枪抢劫伤害了他人、考试作弊损害了公平原则,这些行为就是不道德的。但海特发现,在西方社会以外,甚至在《希伯来圣经》中,有不少被判定为不道德的行为都与伤害和公平无关,比如,《希伯来圣经》禁止犹太人食用甚至触碰像蜜蜂一样密密麻麻聚在一起的东西,这条规范听起来好像是一个密集恐惧症患者制定的。
海特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虽然这些行为没有伤害任何人,但在做出道德判断后,人们反而会假想出一个受害者,来支撑他们的结论。比如开头吃宠物狗的例子,有人就认为,吃了狗肉后这家人说不定会生病。这样的假想非常普遍。这些受访者确实是在推理,但他们的推理只不过是为了让自己的道德判断合理化,是在为自己做出的结论找理由。这样看来,他们的感性走在了理性的前面。
关于感性和理性的关系,西方心理学和哲学界也有过不少讨论,大体分为三种态度。一种是以柏拉图为代表的唯理论,他们认为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是通过严密的推理得出的,感性认识都是不可靠的。这一派主要在欧洲大陆活动。另一派与他们截然相反,代表人物是18世纪的英国哲学家和经验主义者大卫·休谟,他认为理性是感性的仆人。这一派主要在英国。还有一派,代表人物是美国第三任总统杰斐逊,他认为感性和理性互相独立,共同统治着人类的头脑。你赞同哪一派呢?
我们可以从生物学角度看看感性和理性在做我们决定时是如何运作的。一位神经系统学家发现,人类大脑中有一个部分,名叫腹内侧前额叶皮层,这个皮层受损的病人会失去善感性,他们看到欢乐或者恐怖的图片也毫无反应。这个皮层受损不会影响智商和逻辑,病人在接受道德推理测试时得分很高,但在面对实际生活中的挑战时,他们经常会做出没常识或者正常人认为没有眼力价的行为和决定,让生活变得一团糟。这是为什么呢?假如你去买雪糕,要从十种不同的口味里选出一种,但你是一个没有任何感情偏好的人,你要根据什么做出选择呢?你可能会冷静地计算热量、对比性价比,甚至考虑原料产地,这样一来,没有个把小时,你可能都决定不了你要买哪根雪糕。一天只做一次这样的决定还可以接受,如果你生活中的每个决定都要这么做出呢?也难怪会出问题了。
这个发现告诉我们,光有理性思考是不够的,我们在生活中更需要直觉和身体反应,你会冷静地衡量谋杀父母对你有什么好处和坏处吗?如果你不是一个反社会人格的冷血杀手,那么只是想想这种可能,你都会浑身发冷。这就是感性的作用。
你也许听说过多个版本的“电车困境”:一辆失控的电车马上就要轧死前面铁轨上的5个人,你只有把另一个人推到桥下的铁轨上,才能让电车停下,挽救那5个人的生命。1999年,普林斯顿大学的格林恩主导了一项实验。他撰写了20个比电车困境更复杂的道德难题,让实验的参与者表明自己是否赞同这些充满争议的做法。与此同时,他对他们的大脑进行了扫描。扫描显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参与者进行道德判断时,大脑中与情感活动相关的区域表现得比平时更活跃。针对这一现象,格林恩指出,我们做道德判断时依靠的是一些强烈的感觉,聪明的哲学家们借助理性编造了一些说法,才使得这些感觉变得有意义。
我们的感性还会受到我们身体所处的环境影响。多伦多大学的一名研究人员向人们发放问卷,调查他们对一些与道德纯洁性有关的行为的看法,比如色情和毒品问题。他发现,在回答前用肥皂洗手的受访者普遍对这类问题更严厉。他还发现,这种影响居然是可逆的。研究员让人们回想自己的道德污点,或者抄写他人的过错,然后他们可以选一样东西带走。他发现受访者倾向于选择湿巾或者其他清洁用品。可见,感性在我们进行道德判断的过程中扮演了多么重要的角色。
上面为你讲述的就是第一个重点:在做道德判断时,我们的感性在前,理性在后。说完这个,咱们接下来说说道德的判断标准是多元化的,作者海特把我们的道德之心分为六种不同的道德情感。
你应该还记得开头讲过的三个情景吧?吃掉宠物狗,用国旗当抹布,签订吃人契约。海特发现,虽然大部分受访者认为这些行为都是不对的,但也有一群人表示,这些行为虽然让他们觉得恶心,但在道德上没有问题,他们尊重人们做出这些行为的权利。这群人是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学生。他们符合心理学上一个影响深远的定义:怪异人群。怪异这个词来自英文 WEIRD ,是五个形容词的首字母缩写,分别是来自西方、受过教育、属于工业化社会、富有以及民主化的。
为什么这类人特别需要被重视?因为近现代的自然和社会科学,包括心理学在内,主要是由欧美学术界发展的,他们的研究对象就是这类怪异人群,得出的结论自然比较狭窄。海特认为,道德理性主义只适用于 WEIRD 人群。社会文化不同,道德的范畴也不同。在奉行个人主义的社会里,道德范畴较小,只局限于伤害和公平,不涉及这两点的行为如果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可,多半是因为违反了社会惯例,触碰了人们的情感禁忌,与道德无关。而在更看重集体主义的社会里,道德范畴更大,会包括一部分个人主义社会认为属于社会惯例的内容。
WEIRD 人群将不违反伤害和公平标准的行为视作他人的自由权利。这种对自由的尊崇,在西方社会很常见,海特称之为“自由伦理”。而在世界的其他地方,还存在推崇集体主义的“集体伦理”和以宗教信仰为基础的“神性伦理”。海特认为,哪怕是西方国家的公民,也不会只受到自由伦理的影响,我们每个人都会受到多种道德伦理的熏陶,一旦遇到合适的时机,这些伦理观的影响力便会凸显。海特跳出了自己身为怪异人群的局限性,将道德的情感基础扩展为六个维度,并用一对反义词的形式进行了总结。下面我们简单介绍一下。
第一个维度是关爱与伤害,这是我们在照顾脆弱的孩子时发展出来的,已经刻入人类基因的一种道德情感。婴儿和动物幼崽为什么长得很可爱?因为他们要引起成年人和动物的怜爱之情,获得更多照料,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繁衍。进化也会更青睐那些能对他人的需求或痛苦更快做出反应的人,将这类人的基因保存并传递下去。
第二个维度是公平与欺骗。进化论研究中一直有一个难解的谜:既然进化的目的是更高效地扩散自己的基因,是自私的,为什么人类社会会出现针对亲人以外人群的利他主义呢?互利主义认为,这是因为人类这种社会性动物是需要合作的,能够知恩图报的个体会获得其他社会成员的尊重,也更容易继续和其他人合作获利。这样一来,我们就会对可信的对象产生好感,对不可信的对象产生愤怒甚至是恶心的道德情感。不过,西方社会的左右两派对公平的定义并不相同。左派的公平是社会财富更为平均的分配,右派的公平则是付出与回报成正比,这也是人们在政治领域的基本分歧之一。
第三个维度是忠诚与背叛。1954年,研究人员将22名12岁的工人阶层的男孩分成两组,每组11人,在一片森林里举办夏令营。两组男孩都以为自己是森林里唯一的夏令营团队。他们开始标记地盘,创建部落身份认同。他们给自己的团队起了名字,推选出了领导者,制定了规矩和礼仪。接着,研究人员让两组男孩发现了对方的存在。于是,他们的团队凝聚力提高了,他们更热衷于与对方展开竞争,会偷袭对方的营地,相互侮辱,甚至会打群架。这个实验中的两组男孩其实是人类社会中群体形成过程的缩影,而忠诚和背叛的道德情感就是在巩固群体的过程中出现的。人类对叛徒的憎恨古已有之,有时候甚至超过了对敌人的仇恨。不管在哪个国家,爱国主义都是道德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四个维度是权威与颠覆。儒家的三纲五常就是这种道德基础的一个例子。在不同社会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人对等级的尺度不同,比如在美国,你可以直呼姨妈的名字,在中国却不太可能这么做。但有些行为无论在哪里都是不能被接受的,比如,如果有人说,只要你在今晚的综艺节目上打你的父亲一个耳光,剧组就会给你一百万元,你会做吗?绝大多数人会认为这在道德上是错误的。
第五个维度是圣洁与堕落。在道德领域,污秽、污染和净化的感受是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非理性的。假如你要面对一名曾经以残忍手段将一户人家灭口的罪犯,在看守的控制下他不会对你造成伤害,但是你要跟他握手,这时你会有什么感觉?你很可能会起鸡皮疙瘩。关于圣洁和堕落的道德情感,最明显的标志就是恶心感。这种感觉是在进化中形成的,因为人类作为杂食动物,特别需要分辨食物是否安全的能力。而恶心感的出现能帮我们更好地选择食物,应对病菌和寄生虫的威胁。圣洁和神圣感是相对恶心感而产生的,它不仅有宗教含义,也有伦理学的内涵。堕胎是否正当?安乐死该不该合法化?干细胞或克隆人研究是否道德?这些问题不只是技术问题,它们都会激起这类道德情感。
第六个维度是自由与压迫。个体想要获得支配地位是一种天性。只有对压迫行为敏感,个体才能尽量保全属于自己的资源,而这样的个体才更容易存活,并将反抗压迫的基因传递下去。在原始社会中,人们的确会认可某名首领,但如果他出现了压迫他人的倾向,人们也会通过语言和武力来罢免甚至处决首领。这就形成了人类历史上一项悠久的传统——反抗暴政。
现在让我们再来看看开头的三个例子,你会发现它们或多或少挑战了这六种道德情感。吃掉宠物狗挑战了关爱与伤害基础,哪怕狗已经死了,吃狗的人没有伤害狗,大多数人也会想,你怎么舍得吃掉你养出感情的那么可爱的动物呢?很多人成为素食者,正是因为他们关爱与伤害的道德情感非常强烈。同理,你会发现用国旗当抹布挑战了权威与颠覆基础,约定吃人的德国男子挑战了圣洁与堕落基础,给了我们不对劲甚至恶心的感觉。
上面为你讲述的就是本书的第二个重点,道德情感的六个维度,下面来为你说说最后一个重点:道德有凝聚力,同时也是盲目的。
在对人类进化的研究中,一个主流观点就是,人类是自私的,自私深藏在人类基因里。我们行动的根本目标就是最大化自己能占有的资源、尽量延续自己的基因。但海特认为,这种表述是片面的。很多例子证明人类也有群体属性,我们会加入各种组织,在与其他人的合作中获得乐趣而不仅仅是利益。我们不光谋求个体的利益,还会齐心协力为群体谋求利益。那么这种群体属性是怎么来的呢?是因为更善于合作的群体在竞争中战胜了不能合作的群体吗?
认为有些群体在群体的竞争中胜出的理论就是群体选择理论,40年前,美国社会兴起一股个人主义风潮,一些主流学者认为,很多看似群体选择的现象,其实只是个体战胜了群体中的其他人。他们认为只存在个体层面上的选择,不存在群体选择。
海特决定为群体选择平反,他提出了四点理由。第一,无论是动物还是人类,都经历过从自私的个体到团结的群体的重大转变,这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事实。第二,人类是灵长类中唯一有意愿共享信息的动物,也就是说,只有人类能真正地合作。虽然黑猩猩偶尔也会合作,但它们在合作中仍然在等待独吞猎物的机会。信息共享是人类制定规则、教授知识的基础。第三,基因和文化的进化过程是同时进行、相互影响的。在群体中,那些合作的、温和的个体更容易获得资源并生存下去,自行开启了一种被称为“自我驯化”的过程。在部落文化的发展中,部落成员变得更善于合作,更无私,这就为群体间的竞争乃至战争做好了准备。第四,物种进化速度其实非常快。一位前苏联科学家曾经尝试驯化狐狸,你猜他的团队用了多长时间把养不熟的狐狸驯化成了乖巧的宠物?只需要30年。
海特表示,进化是在个体和群体等多个层面上发生的。在个体层面上,我们像黑猩猩一样竞争;在群体层面上,我们像蜜蜂一样合作,共同与其他群体竞争。这种竞争并不一定是你死我活的战争,本质上,群体比拼的是谁能更高效地把资源传递给后代。他认为,人类在90%的情况下是黑猩猩,注重个体超过群体,但在10%的情况下会变成蜜蜂,会为了群体携手合作。促使我们变成蜜蜂的契机就是蜂巢开关。蜂巢有很多种开关,有时,你一个人站在旷野的星空下,感到自身的渺小和宇宙的广阔,这时就打开了开关。如果你参加过派对,在酒精和音乐的作用下和身边的人一起忘我起舞,你会明白这也是一种开关。打开开关后,你会追逐一种群体归属感和在群体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感觉,你可能去落后地区做志愿者,加入某个社会团体,为某些社会事业奔走。
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利用蜂巢开关,比如在建立更加团结、高效的企业文化的时候。海特提出了三种方法。第一,更加关注相似性,而不是多样性。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谈吐、衣着等方面与自己接近的人更有好感。所以,如果你是个领导者,与其关注员工们的不同,不如经常暗示你们的共同点,比如相近的喜好、类似的目标和同一种价值观。第二,利用同步性。你如果看过英式橄榄球比赛,应该记得有些国家,比如新西兰,队员会在赛前跳一种气势磅礴的战舞。这个仪式除了能激励士气,也能通过强调同步性而让队员更好地合作。有些企业会让员工做操或者跳舞,开派对也有类似效果。第三,促进企业间良性竞争,避免个体竞争。心理学研究显示,团队成员更容易为其他成员而不是国家或军队而奉献。企业部门间的业绩比拼、企业内部运动会或其他形式的竞赛,都有利于团队团结。要注意避免对一些稀缺资源发起竞争,比如总额固定的奖金,那样反而会损伤团队性。
每个人看重的道德情感都不一样,我们的群体属性会让我们跟与我们共享道德情感的人走到一起,从而形成宗教和政党。之所以说道德是盲目的,是因为道德情感在前,道德推理在后。我们经常无法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看重的道德情感,甚至无法理解我们的分歧不是出在推理上,而是出在对道德的感性认知上。而且,道德是一种相对的概念,法西斯社会有其成员高度认可的道德,但他们甘愿为其献身的道德基础在外界看来却是反人类的,因此,人类的群体属性可以带我们走往任何方向。
说到这儿,今天的内容就聊得差不多了,下面来简单回顾一下今天为你分享的内容。
首先,我们说到我们在做道德判断时,总是感性在前,理性在后。我们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道德情感构成,会被不同的情境触发。道德情感决定了我们会对道德情境做出怎样的反应,而推理是在反应之后进行的,是为了让我们的判断合理化。一个正常的大脑决定了我们做不到绝对理性,而绝对理性未必是件好事,它会增加我们做决定的难度,降低我们做决定的效率。
其次,我们谈到了道德情感的六个维度,这些道德情感是成对出现的,分别是关爱与伤害、公平与欺骗、忠诚与背叛、权威与颠覆、圣洁与堕落、自由与压迫。在西方文化背景下,人们更熟悉伤害和公平,而在更注重集体主义的社会,人们更能发现忠诚、权威和圣洁的影响力。而自由,则深藏着我们基因里的反抗压迫的天性。我们会产生分歧,正是因为不同的人看重不同的道德情感,就连政治上保守与自由主义的分歧都离不开道德情感的作用。
最后,我们说到道德具有凝聚力,但也是盲目的。我们在90%的情况下是黑猩猩,会更注重个体发展,与其他黑猩猩竞争;在10%的情况下是蜜蜂,能够暂时忘记个体利益,与群体共进退。道德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将我们联系到一起,给了我们更充实、满足的群体归属感。这让人类成为地球上群体组织性最高的生物种群。
撰稿:阿灰 脑图:摩西 转述:杰克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