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何无聊》 朱步冲解读
《我们为何无聊 》| 朱步冲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书,是加拿大心理学家詹姆斯·丹克特与约翰·D.伊斯特伍德合著的《我们为何无聊》。
说起无聊,相信我们很多人都经历过。随手举个例子,你去银行办理个人业务,不巧碰上了高峰期,你前面还排着几十个客户,你只能和这些陌生人一起,百无聊赖地坐在大厅的椅子上玩手机。结果刚玩了两把游戏,手机就没电了,而旁边最后一个共享充电宝,刚刚被人借走。
于是,接下来的整个过程,你感到又倦怠,又焦躁,坐立不安,你把架子上每一本杂志,甚至金融理财产品手册都看完了,但时间的流逝反而越来越慢,不知道何时才是个头。此刻,你脑海里只有两个大字:“无聊”。
需要说明的是,和一些人的常识不同,并不是现代人娱乐方式太多,信息摄入过度,才会感到无聊,而古人就活得比我们充实。自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无聊就和我们相伴而行,古代罗马有一位哲学家塞内加,据说是第一个提出无聊概念的人。他说,日常生活周而复始的规律性,让自己感到一种独特的厌烦与空虚。 19世纪,英国著名画家罗塞蒂画过一幅名画《白日梦》,画面上的模特儿简·莫里斯身穿绿色丝绸长裙,端坐在梧桐树枝上,眼神憔悴而迷离,望向画面外的远方,后世一些艺术评论家就说,莫里斯女士之所以陷入这种状态,是因为情感生活的匮乏,白日梦中的幻象,就是她摆脱无聊的办法。
对于今天的人类来说,无聊这种消极情绪影响我们的时间似乎越来越长,而出现的频率也似乎在不断增长,已经严重影响了我们的身心健康,和对生活的幸福满意度。所以,如何摆脱无聊,变成了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本书的作者詹姆斯.丹克特和约翰·D.伊斯特伍德,一个是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曾当选加拿大认知神经科学首席科学家;一个是约克大学心理学副教授,是一位临床心理学和情绪、认知科学专家。他们在这本书开头就告诉我们,从心理学角度来讲,无聊,是一种因为无法参与到令人满足的活动,与周围世界产生有效联结,而产生的不适感。所以,他们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想搞清楚,无聊,这种普遍存在的消极情绪,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又该如何去理解它,只有做到这两点,才能找出解决它的关键。毕竟,光靠科学技术进步并不能解决人们的无聊问题:你看,我们身边被各种屏幕所包围,从电脑,到手机,它们给我们带来了海量的信息和互动娱乐方式,但人类感到无聊的频率,有增无减。
接下来,我就分三部分为你解读这本书,首先我们来谈谈心理学与社会学等学科,对无聊进行了哪些分析,无聊形成的心理学与生理机制到底是什么。其次,我们来看一下,无聊会对人类的身心造成哪些负面影响与危害。最后,我们来看看,作者丹克特为我们指出了哪些消除无聊,自我成长的好方法。
首先,让我们回到19世纪,这是人类科学技术飞跃进步的年代,作为生理学分支的心理学,也宣布诞生。一些早期心理学家,也对无聊这种精神状态发生了兴趣,开始对它的起因进行最初的探索。
比如,精神分析学派的著名心理学家拉尔夫·格林森,在对自己的病人进行观察后,认为无聊和焦虑紧密相关。这是因为,人之所以无聊,是因为他在努力克制自己的欲望和冲动,但是,这些欲望和冲动往往与现实社会秩序道德不相容,被我们潜意识所压抑、隐藏,所以造成了一种空虚和心理上的饥饿:我们知道自己有所求,需要发泄,但又在现实中找不到这个隐藏需求的“痛点”,无聊,就由此诞生了。
随着生物神经科学的进步,科学家们为精神分析学派的这种解释,找到了一些根据。丹克特和他的团队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一边对志愿者进行心电图、脑电波分析,以及脑核磁共振,一边让他们分别观看两段影片。第一段的内容非常单调无聊,就是两个人在不停地晾衣服;第二段,则是英国BBC电视台经典纪录片《蓝色星球》的集锦,视觉效果非常震撼。这个实验的目的呢,就是试图分析,人的大脑活动,在无聊和兴奋状态下有哪些不同。
作者告诉我们,实验结果非常有趣。一般我们会认为,无聊时,我们的大脑会处于某种休眠状态,但其实并非如此。根据实验结果显示,当人感觉无聊时,大脑中两个原本不相干的区域,不但会开始活跃,而且会产生奇妙的关联。第一个,是前岛叶皮质。这个部分在激发人的情感体验和主观感觉中起着关键作用,说白了就是,一旦外部环境中出现了哪些重要的东西或者改变,前岛叶皮质就会呼唤我们“快看这个!” 第二个区域,叫“默认网络”,和前岛叶皮质恰恰相反,这个区域会在我们处于安静、放松状态时,活跃起来,促进我们进行自我关注。如果我们处于非常亢奋或者专注的状态,比如努力工作,或者纵情娱乐的时候,这两个区域,是各干各的,但是一旦我们处于无聊状态,这两个区域不仅同时开始活跃,而且活跃度会出现此消彼长的现象。作者说,通过这个实验结果,我们可以证明,无聊时我们的大脑并非无事可做,而是一边积极引导我们寻找来自外部的刺激,产生“做点什么”的期待,一边激发我们内省,到底什么样的刺激,能够让我们满足,走出当前的低落。
那么,如何判定无聊已经降临呢?作者给出了几个具体标志。首先,我们会感觉头脑空空,认知能力得不到足够的发挥。其次,在我们感知的维度里,时间变得无比漫长,你也难以集中注意力,无论你手头在干什么,都会感觉无趣且没有意义。最后,你发现自己同时处于无精打采和焦躁不安两种情绪之中。
有趣的是,无聊会一直伴随我们,走过人生的各个阶段。从我们作为婴儿呱呱坠地,到18岁成年,我们感到无聊的频率,会随着年龄逐渐递增。不过,一旦成年后,我们感到无聊的可能性,就会逐年下降,然后在60岁左右,重新开始上升,真可谓一波三折。
为什么会这样呢?心理学家们分析说,孩子们刚来到这个世界,对一切都感到新鲜无比,希望持续对外部环境进行探索和学习,但是,这种欲望会受到各种因素的阻碍,包括自己有限的认知能力和精力,或者家长出于保护孩子安全,和维护社会公序良俗的考虑。正如丹克特所描述的那样,无聊,是由我们内心的欲望受到抑制与挫折激发的。
当然,过完十八岁,人类的大脑额叶皮层就基本发育完全,作者说,大脑额叶皮层,是专门负责人类的自控和自主能力的,从而导致我们对外部世界那种无休止的好奇心,开始逐渐下降。另外,此时,一些青少年已经从原生家庭独立,进了大学或者开始工作,拥有了自己的独立空间甚至经济来源,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安排自己的生活,同时也要面对更错综复杂的社会,自食其力,这一切现实而沉重的负担,让他们基本没时间去感到无聊了。
不过,和其他心理问题一样,无聊,也是因人而异。那么什么样的人会对无聊免疫呢?作者通过研究发现,更有自我驱动力和自我主导性的人,相对不容易感到无聊。这是因为,他们对于自己的注意力,具备较强的控制力。能够长时间集中精力,努力完成自己认为很重要的某一项任务。他们的欲望,已经随着这项任务的逐渐推进和完成,得到了满足,所以也就没有太多向周边环境持续寻找更多刺激的冲动。比如,职业运动员为了磨炼自己的技艺,每天刻苦训练,投篮、击球、举杠铃或者折返跑几百次,在普通人看来也许艰苦又单调,但对于运动员来说,就是一种带来成就感与丰厚回报的沉浸式体验。
反过来说,什么样的人更容易被无聊所缠上呢?就是那些缺乏自控,无法集中精力,总是在追求最大限度快乐和最小限度痛苦的人。因为他们时刻都在寻求更具诱惑力的外在刺激,或者在回避任何挫折和损失,但他们作出的选择越多,就越容易受挫,从而不可避免地陷入无聊。
好了,在刚才的第一部分中,我们为你简要分析了,人类对无聊进行的研究概况,以及它形成的心理学与生理机制。那么接下来,我们再来谈谈,如果忽视自己的注意力管理,任由自己陷入无聊,会造成哪些不良后果。
首先,无聊会导致我们注意力涣散,造成各种严重的事故。这是因为,相对简单重复的任务,无法充分调动我们的认知能力,进而无法让我们百分之百专注,你越感到无聊,你在操作中的表现就越差,甚至会忽视一些明显的警告。作者在书里举了一个例子,就是2009年10月21日的美国西北航空公司188航班事故。这架飞机起飞两小时后,和地面失去了联系,搞得航空管理机构一片紧张,他们以为飞机已经被劫持,911事件即将重演,北美防空司令部还紧急起飞了战斗机以防万一。结果,飞机降落后,得知真相的有关部门,是哭笑不得:原来,飞机升到一定高度后,转入了自动驾驶模式,驾驶舱里的飞行员无事可做,在百无聊赖之中,搞错了无线电接收器的调频,导致地面航空管理机构压根和他们联系不上。更糟糕的是,为了消磨时间,两个飞行员还打开了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并且可能在途中小睡了一会儿,最终导致这架飞机糊里糊涂地“飞过了站”。 幸亏188航班的飞行航线比较高,在飞越目的地明尼阿波利斯机场的时候没有和其他起降的客机发生冲撞,避免了更大的灾祸。
其次,无聊会导致我们的健康产生一系列问题。最常见的就是暴饮暴食。在网上,我们经常可以看见这样的求助帖:“救命!我好像得了一种不饿却总想吃的怪病”,实际上,这种怪病有个学名,叫“情绪性进食”。
科学家曾经做过一项实验,让一组志愿者连续一周,记录自己每天的无聊程度和食谱。结果发现,越容易感到无聊的人,越倾向于选择垃圾食物。
同时,无聊不仅让我们吃得不健康,还会让我们吃得更多:在另一项实验中,志愿者被分成两组,一组从事一项无聊的工作,在纸上不断地重复抄写CD这两个字母;另一组的工作是不断观看有趣的图片,并写下感想。同时,两组人都被告知,现场有无限零食供应,想吃多少吃多少。结果,第一组人明显吃得更多。
对于这种现象,作者在书中说,可能有两种并行不悖的解释。首先,无聊让我们感到意志消沉和疲惫,所以让我们萌发了通过摄取食物来补充能量的想法。其次,我们选择吃东西,很可能仅仅是我们的前岛叶皮质催促我们,找点事情做!然而我们就选择了最为轻松的进食,从而自我欺骗说“你看,我已经动起来了!”
更糟糕的是,暴饮暴食,只是一个起点。作者警告我们,无聊还会引发更多的高危上瘾行为,比如酗酒、抽烟、赌博和滥用药物,甚至暴力犯罪。这是因为,更容易产生无聊情绪的人,对所有能够迅速刺激多巴胺分泌,实现即刻满足的东西,都会产生更强的冲动。我们“得到听书”栏目,曾经解读过一本书,叫《根本停不下来》。里面就说,上瘾是一种错误的自我疗愈,是为了摆脱某种糟糕的情绪。 而在我们现在讨论的这个场景里,倦怠、冷漠与焦虑等负面情绪,也是无聊状态的伴生物。作者在书中提到过一个实验,让参加的志愿者先经过漫长的等待,然后再开始玩一款赌博游戏。结果,大部分志愿者在经历等待后,在游戏中作出了更大胆的下注行为,从而证明,无聊会让我们变得更加冲动,寻求更强烈的刺激。
最后,无聊也和抑郁症等精神疾病密切相关,两者在情绪上非常相似,包括冷漠、感觉不到愉悦,以及意义感的缺失等等。心理学家曾经询问过一些抑郁症患者,这些病人说,感到无聊,通常是他们发病的前兆,各种关于自己的负面想法开始涌现,最终,抑郁症开始发作。
好了,听到这里,你可能会感觉,原来看起来人畜无害的无聊,有那么多负面作用。那么,有没有什么自我建设的好方法,能够降低“无聊易感度”呢?作者在这本书的后半部分,就给我们提出了几条宝贵的建议。
首先,我们要把无聊当作我们内心深处发出呼唤改变的信号,并开始付诸行动。什么样的改变呢?我们可以根据每日生活的场景,简单明了地划分出两个领域:职场和闲暇生活。
让我们来看看职场。毕竟,在当今社会,工作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的核心,同时,工作也变成了我们相当一部分负面情绪的来源。所以,作者说,要想防止自己频繁陷入无聊,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是重中之重。
早在人类刚刚进入工业时代的时候,社会学和心理学家就发现,广大工人的劳动条件虽然有所改善,收入也逐渐增多了,但精神状态往往也更差了。这是为什么呢?作者说,现代化大工厂,把工人固定在生产流水线一个又一个岗位上,每天都在从事一些简单重复、机械化的劳作。这种劳动,既不能让工人产生成就感,也没办法充分调动每个人的认知能力,所以虽然轻松了,但带来了更多精神上的痛苦,其中就有无聊。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反向推出,一份合适的、不会让人无聊的工作,要具备的第一个要素,就是成就感。
其次,丹克特说,一份让人不会感到无聊的工作,需要让劳动者拥有一定的自由度。说白了,无聊也是一种心理上的“饱和感”:一方面,劳动者渴望停下来做点别的,让自己从手头工作上跳脱出来,从外部环境中寻找一点全新的刺激,激活自己的认知系统。但另一方面,工作环境与管理体系却不允许自己停下来,由此造成的心理不适感,如同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曾经有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组实验,让两组工人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同的单调工作,一组被允许自由选择停下来休息的时间,第二组则没有这种自由。结果第一组工人不仅完成得更快,在随后的心理测试中,感觉无聊的程度,也比对照组低。
最后,丹克特强调,一份工作如果不想让人感到无聊,就必须拥有适当的难度曲线,时刻保持让劳动者能够接受的挑战性。
匈牙利籍心理学家米哈伊·齐克森,在1970年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认知心流”理论。他说,所有的人类探索活动,怎么样才能做到吸引人呢?就是活动的内容和规则制定者,在设置难度时候,必须确保它的难度和参与者的技能,同步增长,不能拉开太多。这样,才能让参与者专注和投入。如果难度太高,会让人焦虑;太容易,则会让人无聊。
齐克森说,这种能够让人专注与投入,忘记时间流逝的状态,被称为心流状态。那具体到工作上,我们就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工作任务的难度设置,最好就是让人觉得,自己面对的困难,永远处于一个“努努力就能克服”的水平上,这样才能保证他们在专心完成任务之余,同时获得成就感,保持挑战欲。
所以,作者最后总结说,为了避免人在工作中产生无聊情绪,公司应该尽量安排机动灵活的时间表,让员工享有一定的自由度。而员工,也应该主动在工作中寻找那些自己愿意为之努力钻研的节点,获得成就感与自我满足。书中就举了一个例子,说17世纪早期,一个叫波特的蒸汽机操作员,每天的工作就是定时开关蒸汽机阀门,机械又无聊,但是他并没有怨天尤人,虚度时光,而是发明了一个绳索牵引的自动装置,让阀门到时可以自动打开或者关闭。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无聊虽然是普遍的,但到底会变成自己成长与提高的动力,还是让自己停滞不前的阻力,就看我们自己的选择了。
当然,职场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虽然很重要,但是作者提醒我们,在工作之外的闲暇时间里,为了避免无聊,我们最好也培养一些长期回报率高,同时也是你真正喜欢并愿意为之投入的事情。 学习一门全新的工作社交技能,比如编程或者职场沟通术;或者投身一项有益身心的运动或者爱好,比如跑步,或者演奏乐器。我们得到听书曾经解读过一本书,叫《幸福脑》,里面提出一个理论,我们的大脑里有两套机制,一套叫内啡肽机制,一套叫多巴胺机制。一旦你内心最深处的渴望被满足,前者就会被激活,释放内啡肽激素,让你产生持续而长久的幸福感。而多巴胺机制呢,通常是我们在获得短暂的刺激与快感后,就会启动,开始释放激素多巴胺。然而,多巴胺机制的激活周期非常短暂,让我们只会获取短暂的愉悦,然后又陷入空虚和无聊。
基本上,那些需要我们通过持续努力,克服困难才能解锁的成就,无论是健身,学习新知或技能,还是去帮助他人,基本都会激发内啡肽机制,让我们沉浸于心流状态,感觉精神世界被积极的感觉充满。反过来,那些方便易得的感官享受,比如暴饮暴食、网上冲浪,参加一场没什么意义的派对,那基本激发的就是多巴胺机制。 所以说,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在遭遇无聊时,更多的是尝试激发多巴胺机制,来与之对抗。这必然导致我们只能短暂地摆脱无聊,再周而复始地迎接它的回归。
好了,这本《我们为什么无聊》的基本内容,到这里就基本上为你介绍完了。在本书最后,作者说,无聊之所以在今天的人类中越来越普遍,归根结底是由于现代技术社会,信息的过分丰富所导致。在不知不觉之中,我们陷入了某种螺旋形的死循环:我们往往把无聊带给自己的讯号错误理解,认为我们该寻找更多的外部刺激,而不是反省自我,作出改变。这导致我们越是试图摆脱无聊,反而就越痛苦。因为我们越是依靠外在刺激,我们的内在能动性就越发萎缩,而对于无聊的恐惧,则让这个循环的速度越来越快,我们对外部刺激的要求同时也越来越高,如同瘾君子为了维持同等水平的兴奋度,就必须持续加大药量一样。
所以,作者呼吁说,当无聊再度来临时,我们不能和往常一样,不断地通过寻找即刻性满足来和它对抗,而是应该做一次深呼吸,接受自我的局限性,然后扪心自问,我到底要做什么?自己的兴趣到底在哪里?然后去做那些可能艰辛,但最终能帮助你实现自我价值的事情。
归根结底,无聊是一个人人都会经常面临的问题,而如何用行动回答这个问题,则决定了我们未来的命运。
以上就是这本书的精华内容,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文和脑图。你还可以点击“红包分享”按钮,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当无聊来临时,我们不能和往常一样,不断地通过寻找即刻性满足来和它对抗,而是应该做一次深呼吸,接受自我的局限性,然后扪心自问,我到底要做什么?自己的兴趣到底在哪里?然后去做那些可能艰辛,但最终能帮助你实现自我价值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