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上瘾》 金燕西解读
《我们为什么上瘾》| 金燕西解读
关于作者
迈雅·萨拉维茨(Maia Szalavitz),关注成瘾和药物依赖的美国科普作家、记者,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神经科学系。她在大学时也曾是药物依赖者,并成功戒瘾,以少有人知的个人经历接触了成瘾问题的真相。其后的二十多年来,她协助推动了美国成瘾相关法规和治疗政策的改革。
她曾与布鲁斯·佩里博士合著《为爱而生:为什么移情必不可少》《登天之梯》,独著有《不惜代价的帮助》。她长期为主流媒体撰稿,包括:时代网(TIME.com)、《纽约时报》、《纽约》、《科学美国人》、《鹦鹉螺》、《物质》、《瑞丽》、《今日心理学》等。
关于本书
科普作家萨拉维茨生于一个美国犹太中产家庭,她在20世纪80年代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时,不幸对药物成瘾,在治疗过程中遇到了许多美国戒瘾制度的阴暗面,此后20多年来,她一直致力于改变成瘾治疗的困局。在讲述自己人生轨迹的同时,她从神经科学、社会学、心理学、医学、药物学等角度,对成瘾的本质、原理和制约因素进行了全面分析。
她发现,成瘾是一种学习障碍,每个人成瘾的原因也是千差万别,根本不存在一种“一刀切”的戒瘾方式。与其说上瘾是一种堕落或心理疾病,倒不如它说是多种不同疾病的统称。只有了解每个人成瘾背后的不同因素和机制,才能深入成瘾的核心,最终解开上瘾之谜。
核心内容
本次音频会为你从两个部分解读这本书:第一,迈雅如何从一个前途无量的“神童”和常春藤名校奖学金获得者,一步步走入药物成瘾的深渊。第二,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看,我们为什么会上瘾?为什么上瘾往往是痛苦的,却很难停止?到底是什么毁掉了上瘾者?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金燕西。今天我为你解读的书是《我们为什么上瘾》。
在说“上瘾”这个主题之前,我们先来听个故事。有一个女孩出生在美国的犹太中产家庭,她从小天资聪慧,一直都是优等生,还考上了著名的哥伦比亚大学。就在所有人以为她的人生就要起飞的时候,她却不幸染上了毒瘾,不仅失了学,还在那几年里形容枯槁、差一点死掉。她的人生就这样脱离了正轨。但好在后来,她不光戒掉了毒瘾,还用了将近30年的时间来研究成瘾行为 ,并致力于推动美国成瘾治疗相关政策的改革。最后,她以回忆录的形式,将自己上瘾的前因后果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可能你猜到了,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就是本书的作者迈雅·萨拉维茨。为了找寻上瘾的源头,迈雅回溯了自己的童年和少年时期,并对自己的心理活动展开了深度剖析。我们到底为什么会上瘾?为什么看起来好好的人,也会控制不了自己?上瘾真的只是因为“意志力薄弱”吗?为了回答这些问题,迈雅从神经科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维度寻找答案,对上瘾的原理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提出了一个变革性的理论 ,那就是:上瘾并不是一种疾病,更不是道德沦丧,而是一种学习障碍。
其实这个观点并不是迈雅第一个提出的,而是众多权威专家的共识。 上瘾通过大脑的学习产生,并且涉及一种人类天生的、强迫性的脑神经回路。这种神经回路帮助人类在面临生存和繁衍问题时,产生强烈的动力,甚至促使他们去做非理性的事 。这种设定对人类本身是有利的,但一旦和上瘾扯上关系,就成了一种故障,就像程序员写的代码出了错误一样。例如,明明知道通宵打游戏对身体不好,第二天还会没精打采,但就是停不下来;或者是,明知道自己的肺不好,可能还有支气管炎,依然是香烟不离手。诸如此类的情况,都是一种通过大脑学习产生的强迫行为。 不仅如此,一个人的过往和成长经历都有可能让大脑变得更容易上瘾,所以上瘾也可被称为一种发育障碍,它的性质和自闭症、多动症类似,通常都是为了寻找安全感,而对外界刺激所产生的反应。但遗憾的是,依然有很多人将这种自我保护的行为误认为是纯粹的享乐、自私,甚至是“疯狂”,并大肆贬低上瘾者的人格、对他们进行残酷的说教,而这对戒瘾是毫无用处的。
因此,迈雅希望通过自己的例子重塑人们对上瘾的看法:只有认清了上瘾的本质是发育和学习障碍,对其原因追根溯源,才能理解该如何正确地应对和解决上瘾的问题。 对于我们来说,不论是哪种上瘾,上瘾的机制都是相似的,如果你自己或身边的朋友也受烟瘾、酒瘾、网瘾或游戏瘾等问题困扰,或许迈雅的故事可以给你带来不一样的启发。
好,接下来,我会分两个部分为你解读这本书。
首先,我们来讲讲迈雅的故事,看看她是如何从一个前途无量的“神童”和常春藤名校奖学金获得者,一步步走入药物成瘾的深渊;其次,我们再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来了解一下,我们为什么会上瘾?为什么上瘾往往是痛苦的,却很难停止?到底是什么毁掉了上瘾者?
虽然这本书也涉及很多有关美国戒瘾系统的弊端,以及应该如何改进,但时间有限,我们就不展开说了,如果你对相关的议题感兴趣,也推荐你去读一读原书。
好,准备好了吗?我们从故事的开端说起。
迈雅小时候是个有点特别的孩子。她喜欢到处窜,坐不下来、动不动就大哭,而且还不跟别的小朋友玩,喜欢一个人呆着。心理医生判定她是多动症,而且还天生对“感觉过敏”,意思就是她对各种刺激会有不正常的敏感,比如小孩子的尖叫吵闹、都市里的噪音等等。所以,当她在孩子堆里时,就会感到焦虑。因为只要其他孩子一哭,她就会难以抑制地比他们哭得还凶。她总在强烈的刺激下感到沮丧,仅仅只是明亮的光线、令人发痒的衣服,都能让她感到世界在崩溃。
你可能觉得这很不寻常,因为我们很少会记得小时候,特别是3岁以前的事情。但迈雅不同,她是个小天才。她说话很早,说出来的第一个字不是“爸爸妈妈”,而是“书”;她三岁就能阅读,后来还能背诵出元素周期表。最特别的是,她从小就对火山很着迷,总是喜欢钻研火山的知识,以及疯狂给人科普火山喷发的细节。
你看,如果你邻居家的孩子也是这样的,你很可能认为他是个没有烦恼的天才小孩。但实际情况可能复杂得多。后来迈雅才意识到,当她还是小孩儿的时候,她对各种知识信息的如饥似渴,就像后来她渴求违禁药物一样。而研究者将这种现象称为“狂暴学习”,这既是天赋异禀的特征,又是自闭症的症状,但实质上都是迈雅应对那些难以忍受的感官刺激的结果。
从小,迈雅就感到被过剩的情绪和刺激吞没,就像她说的,所有的感官音量都开到了120%。这种感觉,就像从一个昏暗得多、平静得多的星球被突然扔到这个世界。她花了大量的时间去预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提前想好应对措施,并在心中排演几遍,只是为了防止自己失去对世界的掌控感。可以想象的是,她没有精力再去考虑他人的想法和感情,更别提正常社交了 。后来,这些发育障碍在她身上日积月累,成为后来青春期成瘾的诸多原因之一。
为了缓解焦虑的情绪,迈雅回忆到,她会坐在小学操场的秋千上,想象着自己从秋千上飞走,飞过围住操场边缘的篱笆,落在一片柔软的草地上,因为那里没有一惊一乍的、尖叫着跑来跑去的小朋友。这些都让她觉得害怕,所以她总是独来独往,孤身一人。而当她第一次发展出自我意识,就开始认为自己是个“坏孩子”,是一个不善于和人打交道的人,永远得不到别人的友谊,甚至在她的外祖母和其他成年人的负面影响下给自己贴上了“自私”和“霸道”的标签。
我们知道,小孩子的世界通常是非黑即白的,即使是所谓的“天才”也不例外。所以这种负面的自我认知,会在迈雅的成长过程中产生巨大影响。除非有奇迹发生,打破她给自己的人格预设。
我想,如果迈雅的父母在她小时候,对她积极正向引导,或是对她的情况更加关注,也许可以帮助她弱化天生发育障碍的影响。但奇迹并没有发生。据迈雅的叙述,她的父亲是匈牙利犹太人大屠杀的幸存者,患有抑郁症 ;她的母亲则是经历了癌症手术,在她童年期间,癌症的阴影一直笼罩着她的家庭 。可以想象的是,迈雅的父母并没有那么多时间去关注她的心理问题。
当迈雅进入青春期,情况变得更糟了。男生开始嘲笑她的发育特征,而她无法控制情绪和天生敏感的问题,也让她成为被欺凌的对象。这样的恶性循环,让她内心深处的社交恐惧和焦虑更严重了。在这一时期,强迫症和抑郁症的问题也接二连三地暴露了出来。更糟糕的是,在青春期前,她还可以选择回避社交,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迈雅发现无法融入集体这件事,让她越来越不快乐。
说到这,你可能觉得这只是迈雅的个例,但实际上,研究者发现青春期早期对孩子的社会意识影响非常大。大约是初中的时候,孩子开始对社会地位和阶层产生意识,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成年人,都能记清自己在初中的社交地位 。受欢迎的孩子处于这个“微型社会”的顶端,而受欺凌的孩子则处于社会底端,是所谓的“下等人” 。
这是不是听起来很可怕,但事实证明,所谓的社会层级确实会损害孩子的身心健康。迈雅说,青春期是人类大脑非常重要的重塑阶段,是发育的关键期。而这一时期经历的一切,都会烙印在自己的内核里,包括在社交中的挫败感、对获得尊重的渴望,还有被孤立、欺凌时产生的无力感和“自毁倾向”,都有可能诱发他们最终的成瘾行为。
这个结论并不是随意得出的,而是迈雅经过一系列神经科学分析所得出的结果。举个例子来说,校园霸凌造成的抑郁会损伤大脑中的海马体,而海马体是负责控制情绪和形成记忆的,一旦未发育完全或萎缩,很有可能丧失情绪和行为的控制能力 。你看,这就是在青春期早期遭到同龄人的欺凌、冷落或无视的潜在后果,更糟糕的是,当人们陷入无法控制自己情绪和行为的焦虑,可能会用一切能找到的方式麻痹自己,比如打游戏、沉迷在网络世界等等。
再回到迈雅的故事。由于此前种种潜在的心理问题和发育障碍没有得到解决,可怕的后果开始显现。进入高中后,迈雅为了缓解社交压力和融入“酷”孩子的集体,开始接触大麻、迷幻剂等这样的违禁药品,这在我们听起来已经很可怕了,但当时的她竟长舒一口气,她天真地以为自己从小到大的社交难题终于解决了,当时的她,完全不知道已经踏上了一条更可怕的路 。迈雅产生这种幻想也是有原因的,据相关研究,在迈雅上高中的那几年,也就是1979-1983年间,美国青少年饮酒和使用非法药物的比例达到了历史峰值;1981年,有2/3的美国九年级学生都尝试过非法药物。
非常遗憾的是,当迈雅和这些青少年迈出第一步时,他们对毒品的影响几乎一无所知,还以为自己作出的是理性的选择。但他们不知道,他们所看到的“理性”,其实是非常有限的。迈雅在后来的研究中发现,90%的成瘾都始于青春期,由于青少年的生活经历有限,他们大脑中的情绪程序还未完全发育。神经科学家安东尼奥·达马西奥认为,情绪是人类在上百万年演化进程中,打磨出的一种决策程序,可以帮助我们凭借经验,用直觉快速评估事态发展可能的结果。对于缺乏经验,还没有掌握这项技能的青少年来说,他们往往无法作出成熟的风险决策 。所以说,青少年时期所认为的“理性决策”往往是非理性的。研究证明,相比18岁以后才接触到毒品的人,11到17岁的吸毒者的上瘾风险是前者的2-4倍。而14岁以前就开始喝酒的人,酗酒概率是50%,而21岁后才开始喝酒的人,酗酒概率会骤降到9%。在另一方面,青春期时的大脑正处于发育的关键时期,这不仅让他们更喜欢冒险,而且也让学习变得更容易,所以大脑不仅会更容易学会知识,也会更容易“学会”上瘾。用迈雅的话来说,就是适合学习的大脑,也是容易成瘾的大脑。
迈雅接下来的故事,可以说是一步踏错,满盘皆输。上大学后,她开始和当时的男友一同吸食可卡因,还用毒品作为社交筹码。乍一听,很难想象这是一个高材生能做出来的事。毒品已经扭曲了她的价值判断 。后来迈雅被学校勒令退学,甚至还被拘留,但她没法停止,还一发不可收拾,开始吸食海洛因,越陷越深。 据她自己回忆,那段时间,她整天呆在一个脏兮兮、臭烘烘的凌乱房间里,她和男友还养了只猫,却懒得给它换猫砂,以至于猫常常会直接在脏衣服堆里排泄。这还不算什么,有一次,迈雅差点因药物过量而死。 这样的日子竟持续了好几年。
那时候,23岁的她已经瘦得没有人型,体重只有38.5公斤,双眼空洞无神,再没有人还会将她和曾经的“神童”联系在一起。三岁识字,五岁给别人讲火山喷发的原理,长大后以优异成绩考入哥伦比亚大学,这些对她来说,都已经成为触不可及的过去。
经过艰难的努力,迈雅在戒毒中心和家人的帮助下成功戒除了毒瘾,重返大学,在毕业后她还一直研究成瘾的机制与戒瘾的方法。 她还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天赋,成为了记者和畅销书作家。最重要的是,她将自己的上瘾经历公诸于众,以科学的目光重新审视自己成瘾之路的全过程,颠覆了大众对成瘾的许多误解。
好,迈雅的故事我就为你讲到这里。我们再来看最初提出的那个问题:为什么看起来好好的人也会上瘾?实际上,正如作者迈雅自己所说,她内心的焦虑和孤独感从来都没有消失过,在做一个好学生的表象下,她千方百计想要逃离内心的需求,以及那个从未被包容过的自己。或许对她来说,沉迷在学习中,和沉溺在毒品里的动机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为了逃避痛苦。
在迈雅的成长过程中,并没有一个单一的致瘾因素。在我看来,造成她最终成瘾的可能是常年累月的心理与社交压抑,不断被压力改造的、最终演化为发育障碍的大脑,青春期时大脑对成瘾的快速学习,以及社会和文化等各种因素。假设她在成长中接受了良好的心理治疗,有家人更多的关怀,或是在青春期遇见了足以治愈的友情,只要有其中任何一项,或许她的人生就会彻底与“瘾”无关了。幸运的是,迈雅后来通过学习明白了上瘾的实质,最终成功摆脱了毒瘾。
好,接下来这一部分,我想和你谈谈上瘾对大脑神经功能的影响。为何迈雅能够意识到违禁药物的危害,但就是停不下来呢?
我们之前说到,迈雅差点死于吸毒过量。你可能会觉得,像迈雅这样天生聪慧的孩子,在意识到这些物质可能杀死自己的时候,应该会立刻停止吧。但她不仅没有悬崖勒马,回头是岸,甚至还产生了一些匪夷所思的念头,比如她为了得到毒品,竟然一度想到了色诱的办法 。当然,她并没有这样做,但这个想法也让她不寒而栗。在那一刻,她意识到自己的大脑已经完全不受自己的控制了。 曾经的价值观、自我认知,都在那一阵强烈的渴求中崩塌了。
为什么上瘾的感觉如此难以抑制呢?众所周知,违禁药物能在大脑中产生过量的多巴胺。我们平时通常将多巴胺与愉悦感联系起来,以为多巴胺就是快乐的源泉。但实际上,多巴胺的作用,远远不只是“制造快乐”这么简单。神经学家奥利弗·萨克斯发现,多巴胺能够影响人的运动功能,不仅如此,它还能对人行动的动力,甚至是欲望产生影响。换言之,过量的多巴胺会让人产生难以抵挡的欲望或渴求。而大量的毒品,比如可卡因,产生的只是无休止的兴奋和渴求感,而不是任何令人满足的愉悦感。
所以说,对于已经上瘾的人来说,他们只是迫切地想要缓解这种“想要却不可得”的焦虑,但遗憾的是,他们的渴望不会被抑制,欲求只会不断攀升,迫切感越来越难以承受,因此他们所需要的剂量也越来越多,进入一个停不下来的死循环。
而且迈雅指出,我们的大脑存在一种调节机制,当多巴胺这类化学物质水平过高时,会对神经递质进行校准,提升大脑中多巴胺反应的阈值,也就是达到满足的最低门槛。我们生活中的成瘾往往也是这样。比如说,刚开始学会吸烟的时候,一天可能几根就够了,但如果上瘾了,后期可能需要一天几包才能让大脑中的多巴胺受体反应,产生满足感。
更致命的是,当吸毒者的多巴胺受体变得迟钝,仅仅是为了心情不那么糟糕,都必须使用毒品,不然就会导致多巴胺水平过低,造成严重的身体机能障碍。并且研究者认为,任何过瘾感之后,都会出现某种低落感以保持平衡。这或许能解释迈雅是怎样时刻都活在渴求毒品的恐惧、痛苦和严重的身体不适中,深陷在情绪大起大落的循环中,无暇自救的。
除此之外,大脑中的学习机制也会对成瘾产生作用。研究者发现这种学习机制叫做内隐学习,内部的内,隐藏的隐,而这种学习能通过人类对某种体验所产生的情绪来改变行为。比如说,不小心触碰到滚烫的开水,会产生痛苦和恐惧的情绪,这样的话,大脑下次就会提醒你,不要再碰到开水了,从而改变你的行为。“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在这种内隐学习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机制,那就是敏感化和耐受。想象一下,当你被开水烫了,条件反射地大叫了一声,这是因为你的大脑将这种痛苦的信号放大了,这就是敏感化。而耐受或习惯化并不会放大信号,正相反,当你适应了某种情况,比如城市的噪音、早晨的阳光、周围人的谈话等等,大脑就会减弱信号传导,甚至有时候,你会完全忽略掉这些因素,这就是耐受。
其实,耐受和敏感化两种机制都可以帮助人更好地生存下去,因为放大的信号会让你马上警觉到危险,并远离伤害,而减弱的信号会让你习惯生活中的噪音,可以将注意力放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比如工作和学习。
迈雅认为,成瘾之所以是一种学习障碍,也是因为它会扭曲大脑敏感化和耐受的过程。这是怎么发生的呢?由于大脑的学习机制,会让成瘾者对毒品的欲望敏感化,让他们对毒品有关的信号太过于关注,远远超过信号本身的程度。比如说,当身体感到对毒品的渴望时,大脑就会将这种信号无限放大,直到让人在强烈的欲求中失去理智。与此同时,他们对毒品本身的感觉则会产生耐受,所以吸毒所带来的过瘾感是递减的,直到其他正常的愉悦感也都消失,他们便不得不一次接一次地将更多毒品推入自己的血管中。
此外,大脑的学习机制还有一个重要功能,使得上瘾非常难以改变。迈雅说,这种学习机制被称为“过度学习”,指的是由于重复做某些事情,降低了大脑的可塑性。但其实这种“过度学习”的能力也是有用的,它能让人产生强劲的内驱力,尤其是在推动爱情、工作和育儿行为时,会有很大的益处。 比如说,我们可能都以为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天生的。但迈雅认为,和大众的认知相反,父爱和母爱也不总是在看到孩子的“瞬间”产生的,而是通过大脑的不断适应和学习。就和成瘾一样,爱也需要多次的接触和互动,才能在大脑中留下深刻印象。
所以说,即使是在见到孩子第一眼就涌现出巨大的爱,这种爱也是需要不断的重复行为来在大脑中定型的。 而对于上瘾来说,反复地摄入毒品就让大脑错误地“过度学习”,形成一种固化的模式,使成瘾变得异常难以攻破。
你看,药物上瘾的恶性循环并不止一种。过量的多巴胺和扭曲的大脑学习系统,逐渐毁掉了迈雅的正常生理机制,这不仅让她对自己的行为失去控制,还彻底毁掉了她的健康。
进入戒毒中心那天,迈雅拍了一张照片。在照片中,她的瞳孔变得非常大、双眼凹陷、骨瘦如柴,头发稀稀拉拉,鼻子肿得很大。迈雅在书中写道,照片里的她明明在笑,但看上去像是在哭,空洞而呆滞,身型看上去就像一个佝偻的老人。她的手背上,还有一个个针眼组成的红线。而这个疤痕,即使在她后来成功戒瘾后,也没有消失。
或许,我们在生活中很少见到像迈雅这样极端的例子,更多的只是烟瘾、酒瘾等寻常的问题。但正如迈雅所说,只有弄清成瘾本质上是一种发育和学习障碍,才能对此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不论是何种成瘾,都需要从社会、文化和发展心理学等各个维度去寻找原因,并引导成瘾者通过学习,去改变习惯。更重要的是,引导者应该将他们视为平等的学生,而不是有缺陷的人或社会弃儿。
正如迈雅所说,他们需要希望,而不是更多恐惧;他们需要爱,而不是失落感 。上瘾者也是人,只是他们大脑的神经回路走偏了方向,在他们“停不下来”的时候,需要他人温和的引导和帮助。
好,这本书的精华内容我就为你解读完了。最后,迈雅戒瘾成功,并在书中分享了一些她认为奏效的戒瘾方法,在这里我为你选取了她认为比较重要的三点。
首先,找个机会把你的困扰说出来,不管是对家人、朋友,还是对陌生人,不要再试图压抑内心的需求。“思想是卷着的绣毯,而语言则是将它打开。” 当你与别人敞开心扉时,你的焦虑可能就已经化解了一半。
同样,当感到对成瘾物有强烈的渴求时,需要提醒自己,这其实是自己有生理或情感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比如饥饿、烦躁、需要睡眠或社交等等。迈雅认为,在意识到这一点之后,她会提醒自己一句话,那就是“解决问题是没有捷径的”,从而减少对药物的渴望。
最后,要建立一个积极的人生观,当一个人觉得人生没有希望,只是混吃等死时,会很自然地愿意用上瘾来麻痹自己当下的痛苦。正如尼采所说:“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所以,为自己建立目标也很重要。戒瘾的过程的确很折磨人,但只有找到了好好生活下去的理由,才能忍受、并战胜眼前的痛苦。
迈雅通过自己的经历和专业研究,扭转了公众对上瘾的误解,上瘾并不是由于道德缺陷,而是一种来源于成长时期的学习和发育障碍。不管是何种上瘾,都是社会、文化、心理障碍等因素的多重结果;因此,我们应以平和的心态看待上瘾,通过平等、温和的引导来改善成瘾状态。从迈雅的故事中,我们明白,瘾,并不是洪水猛兽,而是将过去遗留的问题暴露了出来,真正伤害人的,是那些用瘾来逃避的问题。只有勇敢地直面这些问题,才能戒瘾,才可能与自己和解,从而得到真正的快乐。
如果你想知道更多有关戒瘾的具体方法,也推荐你去站内搜索《根本停不下来》或《疯狂成瘾者》。
好,以上就是这本书的精华内容,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文和脑图。你还可以点击“红包”,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1. 上瘾并不是一种疾病,更不是道德沦丧,而是一种学习障碍。
2. 瘾,并不是洪水猛兽,而是将过去遗留的问题暴露了出来,真正伤害人的,是那些用瘾来逃避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