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自己的解梦师》 裴鹏程解读
《成为自己的解梦师》| 裴鹏程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介绍的是《成为自己的解梦师》。
说起梦,我们并不陌生,也许你现在就正准备着迎接梦的到来,又或者正睡眼惺忪地从梦境中醒来。尽管我们制造了梦,但好像始终看不清、看不懂它,就像是“最熟悉的陌生人”。梦如此神秘,这更激发了我们的好奇心,梦究竟是什么?为什么我会梦到某种情节?梦有意义吗?怎么才能知道梦背后的含义?
对于这些问题,今天这本《成为自己的解梦师》或许会提供一些答案。本书作者朱建军是北京林业大学心理学系教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委员和北京心理学会常务理事,他是国内意象对话疗法的创始人和释梦领域的领先者,在这个领域进行了30多年的研究。这本《成为自己的解梦师》便是作者的代表作之一。
提起释梦,很多人会想到《周公解梦》,把梦看作神明的指引,用它预测凶吉,因此将释梦当作迷信行为。但在专业的心理咨询中,梦是心理咨询师了解人心最重要的媒介。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心理测验,梦不过是人的观念、情绪和欲望的形象化表达。而释梦并不是为了预测凶吉,而是为了了解自我。这才是科学的释梦,也是本书带给我们最重要的价值。
关于梦,很多哲学家、心理学家、脑科学家都进行过深入研究,但许多问题至今还没有完美的答案。所以,我们不妨带着开放的态度去看待这个话题,让今天这本书为你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接下来,我们分三个部分了解这本书。首先了解一下梦究竟是什么?梦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然后,我们再来看科学的解梦有什么样的原则和步骤?最后,我们从书中挑选三个有意思的梦的主题,看看作者是如何分析的,这样我们会对释梦有一个更具体的理解。
首先看,梦究竟是什么?它的出现对我们来说有什么意义?
早期的心理学家们倾向于认为,梦是没有意义的,有这样一个比喻,如果我们把清醒状态下的大脑皮层比做一个燃烧着的火堆,那么睡眠状态下就是这堆火在慢慢地熄灭,而梦就是在灰烬中偶尔亮起来的火星,不过是把白天看到的景象毫无秩序地显现在眼前罢了。
到了今天,这个观点已经过时了,心理学家们大都认为,梦不仅仅是表面上看到的那样,在荒诞的外表下,梦有着更深刻的意义。
讨论“梦”,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是绕不开的,这本书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分析和研究“梦”的著作,弗洛伊德通过对自己,对患者的梦进行探究,发掘了人性的另一面,这就是“潜意识”。而梦就是一个人潜意识中,被压抑的欲望的表达。例如,如果一个人梦到被人用刀捅了,一边惨叫,但又感觉并不可怕,这样的梦在弗洛伊德看来,并不是预示着有危险发生,而是一种性的替代满足。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与弗洛伊德观点不同,他认为梦不仅仅是为了满足欲望,梦还有助于人们恢复心理平衡。什么意思呢?他说如果一个人的个性发展不平衡,过分地发展自己的一个方面,而忽视了另一面时,梦就会提醒人们。荣格举了个例子,有个人平时固执偏激、喜欢争论。他做了这样一个梦:“他去参加社交聚餐,主人热情而礼貌地欢迎说:‘真高兴您来了,您的所有朋友都在这儿等您呐。’然后,主人领他到门口,帮他开开门。他走进去一看,竟然是个牛圈。”在荣格看来,这个梦其实反映了一个人的两面,梦中的两个人物都是做梦者本人,这是在提醒他,尽管平时他的表现像一头“犟牛”,但他的内心也有礼貌、温和的一面的,不要忽视它。
荣格还认为人类世世代代经历的事件和情感,最终会在心灵上留下痕迹,这个痕迹可以通过遗传的方式传递。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假如现在让你想象一个智者的样子,你的心里是不是浮现出一个历经风霜的白胡子老人的形象?这就是因为在过去,最聪明的人往往是那些饱经沧桑的老人,所以你不需要思考这个形象就会出现在脑海里。
前面讲的都是前人关于梦的解释,咱们来看看本书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作者关于梦的理解是建立在弗洛伊德、荣格等其他心理学理论之上的,他不认为梦仅仅是为了满足愿望,但不可否认,在我们心灵深处的确有个原始部分存在,就像弗洛伊德发现的那样,人的心理活动有一部分是我们意识不到的,是潜意识的,梦就来自这里。这个原始的部分,最大的特点是,它的认知活动大多是通过象征性的形象进行的。就像一个原始人,当他想表达这个人勇猛威严如狮子,可是他不会写字,也不会说话,怎么办呢?他会用绘画的方式,画出一个人面狮子来。所以梦是什么?作者认为,梦是潜意识中的心理,是一种形象化的原始认知。
实际上,我们每个人的精神每天都交替活跃在两个世界中。白天醒着的时候,我们活在一个理性的、以逻辑思维为主的世界中,我们通过五官源源不断地收集周围的信息,然后进行组织加工,看到的自然也是一个理性世界。晚上入睡后,闭上眼睛,视觉信息消失了,听觉也渐渐地变弱,这时候我们就活在了一个感性的、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世界里。所以不管是醒着的世界还是梦里的世界,都是我们看同一个世界的结果,只不过用的认知方式不同。
说了这么多,简单总结一下,梦是什么?梦有什么作用?
其实在开篇我们就剧透过了。说白了,梦就是我们自己的投射,弗洛伊德认为梦反映了我们的欲望,荣格认为梦展现了我们的性格,作者认为梦体现了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其本质都是我们整个人格的反映,我们能意识到的自我,不能意识到的自我,都赤裸裸地透过梦境这面镜子反映了出来。梦的作用就在于可以帮助我们更精准地表达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情绪,凸显我们真实的心理活动,从而可以帮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
弄清楚这些后,接下来,咱们就来看看如何释梦。你可以把解梦或释梦看作是一个“搭桥”的过程,搭建这座桥,就是把现实和梦境,把逻辑认知和原始认知这两种完全不同的认知方式联系起来,从而能更全面地认知自己。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觉得梦境难以理解,就是因为我们割裂了两种认知之间的联系,虽然互相都看到彼此,但始终没有走进彼此。
那作为普通大众,我们该怎么去理解自己的梦呢?作者根据前人的心理学理论和自己多年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临床经验,为我们总结了一套简单、清晰的解梦原则和步骤。相比于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或者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与梦的诠释》,作者的这套方法特别适合那些对梦感兴趣但是又没有心理学基础的朋友。
好,咱们先来看看解梦的原则是什么?书中讲了很多内容,凝结成一点就是两个字:象征。释梦就像“搭桥”,桥能搭起来,靠的就是“翻译象征”,也就是把这些象征语言翻译成理性思维可以理解的内容。
首先,象征和日常事物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比如,梦中的汽车可能象征着自己的身体和情感;梦见自己掌握不好方向盘,可能表示无法自控的情绪;梦见油用完了,可能表示现阶段缺乏精力。而梦到汽车唯一不太可能代表的,就是汽车这个交通工具本身。
再比如,植物一般象征的是和气质、状态有关的基本生命力,枝繁叶茂和枯枝败叶显然是表示两种不同程度的生命力。而梦中的动物最常见的象征意义,跟一个人的性格有关。我们常说某某人像老鼠一样胆小,某某人像猴子一样闲不下来等等,这些象征反映的正是人的各种各样的性格。还有各种人造器物,比如汽车、电话、电视等等,这些通常是人的某种能力或某种行为的象征,如话筒,常象征着一个人的表达行为。作者还讲了很多象征意义内容,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关于“象征”,作者提醒我们要注意,同一个事物在不同的梦里可能会有不同的意义,不同的人对于象征的理解也不同。如果有人梦见自己有一把宝剑被折断,有的人可能会说,剑是性器官的象征,剑断了象征这个人在性上受挫。还有的人把剑解释为勇气、自信和自我,剑断了可能象征着精神上的一种自我挫败。那谁说的对呢?都对,一个梦会在不同层次反映出不同的意义,显示出一个人的很多侧面。作者认为,很多时候我们并不需要探索一个梦的所有侧面,深入梦的某一个侧面,就能获得一些启发,能够做到这一点,解梦的作用就已经达到了。
好,说完关于释梦的原则,我们来看看,有哪些步骤可以帮助我们成为自己的解梦师?为了方便理解和记忆,我们可以把释梦的过程看作是在看一场电影,从选片、观影、回味到重构,这个过程其实就是释梦的过程。
选择看一部电影,首先会怎么做呢?是不是要先看看这个电影的故事梗概是什么,这是一部什么类型的片子,是爱情片、恐怖片还是悬疑片,先确定一下情感基调。释梦也一样,根据作者的经验,第一步,应该先从整体去观察梦。当某人做了一个梦,跟别人讨论的时候,是不是往往都会这么说“我昨晚做梦,梦见我找不到家了,你说这是什么意思呢?”“我昨晚梦见一条狗一直在追我,这又是什么意思呢?”如果一上来就从这样的细节入手,其实很容易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如何从整体看梦呢?
首先,应该从整体氛围和情绪上感受这个梦。梦中的情景可能是假的,但情绪往往是真的。比如,有人做了这样一个梦“梦中有一个像宫殿一样漂亮的地方,金碧辉煌的,堆满了宝石,开满了鲜花,但是这个人却觉得很害怕,有一种莫名其妙的、隐隐的恐惧感”。此时,释梦的关键,就不是这些表面上看起来很美好的东西,而是这背后隐隐的恐惧情绪。
整体的情感基调定下来之后,我们接着想,看电影的时候还会干什么。这时候就可以坐下来去观看电影中的故事情节是怎么展开的,主人公都做了什么。同样,释梦的第二步,是要了解梦的结构和模式。
梦的结构,就是梦的故事线,很多故事都是依靠关系推动的,梦也不例外。所谓梦中的关系结构,是说梦中的主人公和其他人与事物之间的关系如何。在有的梦中,主人公和其他人是敌对的,有的梦中,主人公依恋着梦中其他角色。但不管是什么样的关系结构,都要注意,梦中的主人公和其他人可能都代表着做梦者本人,只不过反映了做梦者内心的不同部分。比如,梦中的主人公和许多坏人战斗。 其实,梦中的好人是做梦者的一面,坏人则是做梦者内心的另一面,这两个不同侧面在梦中化为对立的双方在互相搏斗,显现着内心的冲突。
那我们接着问,如果我们在梦中见到现实中存在的人,比如亲人、伴侣等等,难道他们也代表做梦者本人吗?作者说,把梦中的家人、朋友、同事都对应为现实生活中的人,这是许多人解梦时特别容易犯的错误,在多数情况下并不是这样的。比如,很多时候梦中的父亲跟现实中的父亲就不是一回事,这个形象往往代表了做梦者心中的道德标准。
说完梦的结构,我们再看看梦的模式,也就是主人公典型的行为方式。比如,某人在梦中要去一个地方,结果坐错了车,随后,他梦见在某个地方做事时,自己拿错了东西,该带的文件忘带了。出错,这是梦的一种模式。再比如,一个人在梦里买东西,发现东西卖完了,吃饭,又发现饭不够吃,匮乏,这也是梦的一种模式。总之,如果你的梦里总是出现共性的、重复性的行为方式,这可能就是理解梦的入口。
到这里,我们对整个电影或者说整个梦已经有了一个相对全面的了解了,但这还没结束。当我们看完电影,总会有一两个镜头在脑海中挥之不去,你对它们特别有共鸣,会反复去回味这些片段。梦也是如此,总会有一两个特别的点,让你印象格外深刻,这时候,这些点就是比较好的切入点和突破点。因此解梦的第三步,就是从这些有感觉的意象突破。前面我们说,一个形象的象征意义往往不止一个,那怎么才能确定在这个梦里代表什么呢?比较好的方法,就是从梦中特别的点开始,如果我们把这个点的象征意义弄清楚,其他部分的意义可能就会迎刃而解,因为它往往代表着这个梦所要表达的核心。
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有个人梦见地上躺着四五条狗。狗躺着没什么稀奇的,但是这个画面给做梦者一种特别的感觉,就是他发现这些狗躺得格外瘫软,有点像死狗。这时候,就可以问问做梦者,面对这样一个特殊的画面,他能想到什么?做梦者可能会想起一句话“睡得像死狗一样。”这时就有点思绪了,可能因为白天太累才梦见这些狗的,好像只有睡觉的方式才能缓解疲劳。这个点还可以继续深入,比如,为什么梦到的是狗而不是猫?这可能是因为猫即使不累,睡觉时也是瘫软的,不能准确地表达出做梦者的疲劳感。之所以梦到狗,是因为狗是一种很勤奋的动物,爱跑爱动,当狗真的累瘫时,就很可能代表着累到极限了,在日常生活中有时候不也用“累成狗了”这样的话来表示疲惫的状态吗?当然,顺着这一点还可以再往下思考,比如现实中是什么事情、什么东西让做梦者梦到这种“死狗瘫”呢?可以做一些什么来改变现状呢?
从一个突破口开始,不断地反复追问,逐渐地对梦中其他的细节也有所理解,在此基础上,就能形成一个对梦的整体解析。所以,释梦的第四步,就是通过各个细节的分析和理解,重新建构一个新的故事。这就像观影结束后,留在心中的那个故事往往不是电影本身,而是带着我们自己的感受和理解的新故事,这就是重构。
那现在故事讲完了,也分析完了,怎么才能知道,这个梦,这个重新建构的故事,解得对不对,好不好呢?作者认为,释梦没有对错、好坏之分,释梦的最终意义,在于帮助做梦者更好地认识自己,即使这个梦解释不是特别好,特别漂亮,但是做梦者有感觉和收获,这就算是一次成功的释梦。
最后这一部分,我想讨论几个大家可能比较感兴趣的梦的主题,然后看看作者是怎么对此作出解释的。比如,为什么有些人会做噩梦?梦到被追赶代表着什么?怀孕时做的梦,有什么特别意义吗?
先来说说我们都不喜欢做的一种梦,噩梦。我想不少人在梦中都遇到过这种情形,可怕的敌人出现在前面,而自己却一动也动不了,胸口好像压着个重东西似的令人喘不过气,害怕得要命,想喊却又喊不出来。
为什么有人会做噩梦呢?难道像《聊斋志异》中描写的那样,是由精灵鬼怪引起的吗?其实不是,除去由生理原因导致的噩梦,从心理方面来看,作者认为,做噩梦其实说明这个人内心有些不快乐、不幸福,或是有些烦恼、痛苦和担心。噩梦其实是一个人深层心理状态的反映。它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警示钟的作用。
书中描写了这样一个梦:“有一个人工作很辛苦,也赚了很多钱,前途一片光明。有一天,他梦见自己去攀岩,攀到了一个很高的位置后,突然发现再往上爬没有路了,想退回来,却发现退不回来。想找人救自己,又发现没有绳子。这时,他发现自己抓的那个石头已经摇摇欲坠,脚底也踩不稳了,马上就要掉下去……”他非常恐惧,一下子就惊醒了。作者认为,噩梦这时候就是一种警示,惊醒时在梦中的处境,可能就是他现实生活中的处境。也就是说,这个梦很可能反映了他现实生活中正处在进退两难的境地,虽然很成功,但是却不轻松,没有退路,只能一直往前冲,承受的压力可能已经超出他的负载能力了,这对他来说是危险的。如果他没有接受梦的提醒,过一段时间,他可能会在现实生活中出问题。
噩梦其实并没有那么可怕,在作者看来,了解噩梦有时候比好梦更有价值。因为如果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噩梦,就能知道自己出了什么问题,而知道自己出的问题,就可以在现实中想办法解决,当现实生活变得更好的时候,心境也会随着变好,这时噩梦自然就会消失了。
除了噩梦,被追赶的梦也是比较常见的类型,属于焦虑梦的一种。在被追赶的时候,我们会用什么方式来避免呢?基本的应对方式就是,要么战斗、要么逃跑、要么躲起来。比如作者提到,在梦中梦到和追赶自己的人正面对抗。这往往表示和自己内心的杂念或冲突在搏斗。如果出现怎么战斗都打不过敌人的情况,那这个敌人往往是我们自己,是我们心中不愿承认的想法,或者是我们人格中的另一面。但是如果一段时间,不断地做与战斗有关的梦,这时候就需要考虑一下是不是近期压力过大,这可能是在提醒做梦者要调节一下自己的生活。
再如,梦到被追赶的时候头也不回地逃跑了,这类梦的意义就相对简单一些,它往往代表做梦的人现实生活中有想要逃避的事情,后边追赶他的,往往就是他想逃避的对象。所以,梦见自己被追,解梦的关键就是找到追他的东西到底象征着什么,当知道真正逃避的是什么的时候,梦就解得差不多了。
还有一种方式,既不战斗也不逃跑,而是隐藏起来,以便不被威胁他的人或物发现,它一般反映的是,自己内心有些东西是怕被看到的,比如,每个人的心里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不太好的,不能说出来的想法。此时,这些想法就可能会出现在躲藏的梦中。
最后,我们来说说一种比较有意思的梦,胎梦。这种梦很特别,因为它反映的不一定是孕妇的内心,而可能和胎儿心理活动有关,尤其是在孕晚期。也许有的人会问,胎儿还没出生,会有心理活动吗?答案是肯定的,胎儿也有。
为什么说胎梦可以反映胎儿的心理活动呢?作者认为,这是因为妈妈们和胎儿天然就有着紧密的联系。一方面,妈妈们要通过脐带和胎盘,给胎儿源源不断地提供营养,保证胎儿正常生长和发育。另一方面,妈妈和胎儿之间存在着一种奇妙的心理作用,能互相感受对方的感受,产生共情。虽然还没有确凿的证据,但有学者认为这可能和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有关,一个人的大脑产生活动时,可以带动另一个人的大脑产生类似的活动,就像照镜子一样。
比如作者根据多年的释梦经验发现,有些妈妈在怀孕期间突然很喜欢吃鱼,而这种食物是她们平时不吃或很少吃的,然后等孩子出生后就不爱吃鱼了,后来发现爱吃鱼的原来是孩子。这就可能是因为孩子天生具有对某些食物的偏好,而这种偏好被妈妈感受到之后,妈妈就会很想吃鱼。再比如,有些妈妈可能平时一直是一个比较活泼开朗的性格,但是在怀孕期间突然变得很内向,生完孩子之后又恢复了原来的性格,等孩子长大一点后,发现真正内向的原来是孩子。
上面说的胎儿的某种偏好或性格对妈妈的影响,不会在意识层面上直接感受到胎儿传来的信息。而是发生在潜意识层面上,也就是说是通过梦间接地感受到这些来自胎儿的信息,而梦又会不知不觉地影响现实生活,所以如果孕期的妈妈生活习惯发生了一些变化,又找不到原因,那么可以回忆回忆近期的梦,看看其中是不是蕴藏着一些来自胎儿的线索。当然,不是所有的梦都和胎儿有关,有些梦也会反映出妈妈们本人的生活、性格和心理活动。
这本书中还有很多种不同类型梦的解读,比如关于美梦的,关于死亡梦的,关于特别人物梦的等等,30分钟的时间咱们肯定说不完,如果你感兴趣,可以找来原书慢慢阅读。有个小提醒,作者或其他学者关于梦的解释,我们可以作为参考,但不应该把它当作标准答案,梦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独特的,领悟对自己生活有益的部分就好。
好,《成为自己的解梦师》这本书就为你介绍到这里。咱们今天讲了很多关于梦的事情,梦是什么?梦有什么意义?如何解梦?还分析了几个有意思的梦的主题。但是,以上这些,需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我们得记住梦了什么。所以在最后,分享几个记录梦的小方法。
首先,可以在临睡觉前给自己一些心理暗示,比如可以对自己说“我今晚一定要记住我的梦。”有了记住的愿望,记住的概率就会增加。其次,刚睡醒的时候,不要马上睁开眼睛,尽量闭着眼睛回忆梦,因为一睁开眼睛,就容易被现实带跑,就会想白天该干的事,梦就容易被抛在脑后。同时,开始回忆的时候,最好不要翻身,等到回忆枯竭时,再翻身。因为一些心理学家认为,保持做梦时的姿势更容易回忆梦中的内容。最后,不妨在床上准备好纸笔,如果你回忆起了一个有趣的梦,但是身边没有纸笔,起床找东西的过程就足以让梦忘掉一大半了。此外,记录时最好先用词语记录下新奇独特的部分,用词勾出梦的轮廓后,再填充内容。
说到这,我想起一句话,是这么说的“梦是夜的眼睛,冥冥中传递着心灵的玄奥;梦是个人的神话,依稀中述说着人生的故事;梦是无意识的舞台,缤纷中上演着生活的戏剧。”的确,梦很神秘,很难参透,但换个角度看待梦,梦其实很简单,也很纯粹,它不过是在用最朴实、最原始的方式告诉我们关于我们自己的秘密,我们筑起梦,梦又为我们搭起桥,整个过程就像是我们向夜晚许下了一个想要认识自我的愿望,而梦就是夜晚对这个愿望作出的回应。这么看来梦难道不正是夜晚送给我们的礼物吗?而今夜,闭上眼睛,你又将回到梦中世界。那么在经历了它的奇幻之后,不妨按照本书讲的方法,试着破解梦的秘密,不要把夜送给你的礼物随便抛掉。
好,以上就是这本书的精华内容,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文和脑图。你还可以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
梦是人的观念、情绪和欲望的形象化表达。
-
梦是心理咨询师了解人心最重要的媒介。释梦并不是为了预测凶吉,而是为了了解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