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到好处的安慰》 朱步冲解读
《恰到好处的安慰》| 朱步冲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我要为你讲述的书,是美国社会工作研究专家凯尔西·克罗的《恰到好处的安慰》。
说到安慰,相信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都遇到过这样的场景,自己的另一半、朋友或者亲人遭遇了意外或者变故,情绪非常低落,而我们往往却选择了缄默和回避。而有些时候,我们虽然挺身而出,去安慰他们,但是,我们的好意往往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被安慰的亲友并没有从我们的安慰中获得力量,走出情绪低谷;甚至我们的好意还会适得其反,不但没有能够帮到对方,反而让彼此曾经亲密无间的关系,变得疏远了。这个时候,我们肯定会感到一种挫折感,明明自己是好心,为什么还落得这样一个结局?而今天这本《恰到好处的安慰》,正是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洞察和解决方案。
本书作者克罗,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了社会福利学博士学位。她不仅是好几个社会福利志愿者组织的创始人,也是一位经历了多次乳腺癌手术却没有自我放弃的“抗癌斗士”。这些履历,让克罗同时在对他人进行社会援助和自我疗愈方面,都有着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操经验。克罗就在本书一开头告诉我们:安慰他人,其实是个技术活,哪怕我们对遭受不幸的他人满怀同情和爱,但如果我们的沟通方式和手段不对,那么也许会适得其反。
所以说,既然我们愿意在各种场景下,比如职场、两性情感,甚至闲聊等方面,听从专业人士的意见,进行有意识的训练;那么同理,我们也可以学习专业技巧,提升自己的“安慰力”,补足这个以往被忽视的短板,让自己在沟通能力方面变成一个全能战士。
出于这些考虑,克罗就写了这本《恰到好处的安慰》。这本书并不厚,两百多页,读起来也很轻松,在书中,克罗为我们详细列举了那些错误的安慰方式,以及它们形成背后的思维误区,然后再为我们讲解了有效安慰的构成要素,以及如何训练自己的共情能力,对他人做出有效安慰等内容,非常具体,具备实操性。
不仅如此,我个人推荐这本书的另一个理由就是,本书的第二作者,是一位著名的插画家麦克道尔,曾经被选为“改变世界的十位设计师”;她为本书绘制了大量温馨而生动的插画,在阅读过程中,你一定会从她的画作中,额外收获一种治愈感。
接下来,我就分三部分为你解读本书的主要内容:首先,克罗来帮助我们分析了,为什么我们在身边人遭遇不幸时,想安慰他们却又迟疑踌躇,思前想后;接下来,克罗就会向我们列举,两种常见的错误安慰方式,以及背后的思维误区;在第三部分中,我们再来看看,什么是安慰他人的正确方法,都有哪些构成要素,同时需要避开哪些雷区。
在本书一开头,作者克罗就说,她有一个重要发现,就是我们明明会由衷地替身边遭遇不幸的人感到难过,但很多时候还是选择了缄默。她为了帮助那些有沟通和共情障碍的人,曾经特地举办过很多届训练营。在每次训练营上,都有很多参加者通过递纸条的方式,向克罗敞开心扉,为自己的这种缄默行为后悔不已。
缄默是一把双刃剑,我们的缄默会让身边的亲友感到失落,而别人的缄默也会给处于低谷,急需安慰的我们以更大的伤害。麦克道尔就说,自己也曾在年轻时罹患过淋巴瘤,在和病魔斗争的日子,她感觉最无法容忍的,不是化疗带来的疼痛或者脱发,而是身边一些亲友的默不作声与视而不见。
我们并非冷漠无情之人,但为什么还会为“要不要安慰他人”而踌躇呢?克罗总结了这样几个原因。首先是害怕自己做错事或者说错话,不仅会让情况雪上加霜,加深对方的痛苦,更会毁了我们和亲人的关系。其次,是我们害怕自己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甚至资源去满足他人此刻的需求。
随后,克罗话锋一转,说,浮现出这些念头很正常,这来自两种认知心理学上常见的过度焦虑,第一种是因为曾让他人失望而产生的持续内疚,第二种是对他人抱有期待但最终对方未能满足,而产生的怨恨和执念。
所以,克罗就告诉我们,为了能够拥有正常的共情能力,在身边亲人需要帮助的时候能够挺身而出,首先我们自己就要消除这两种过度焦虑对我们的束缚,那怎么做呢?克罗提供了一套简单、可操作的小疗法,类似的自我疗愈方法,在我们得到听书解读过的《情绪急救》《悲伤即成长》等心理学相关书籍里,也有类似的内容。克罗说,这些针对自我的共情小练习,就如同飞机上的氧气面罩,遇到紧急情况时,你只有先戴上氧气面罩,确保自己的安全,才有余力伸出援手,去帮助他人。在这里我就以本书中克罗提出的方案为主,为你简单介绍一下:
首先,第一步是“抽离”,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坦率地写下让自己内疚的事情,以及自己当时的感受。具体到咱们这本书讨论的范围,克罗就告诉我们,应该写一些小卡片,针对每一次内疚的经历写三张,让自己坦率地盘点一下,首先自己因为没有帮助哪些人而感到内疚;第二张用来写如果时间能够倒转,自己回到事发的时候,自己能够做出哪些不一样的选择,为对方提供哪些情感和物质行动方面的帮助;而第三张呢,你可以自我剖析下,自己当初没有去安慰帮助别人的理由。
当然,如果按照《悲伤即成长》的作者芬奇的建议,我们还可以再写第四张小卡片,认真盘点下,事到如今,我还能为对方做点什么,来挽回对方的情谊。
写完这些卡片,你可以一边牢牢记住它们的内容,一边举行一个宣布自己“放下这一切”的小小仪式,比如把它们烧掉,或者深埋在家养植物的泥土深处。克罗说,在完成这一套仪式之后,更重要的是付诸行动。例如,她自己就以身作则,鼓起勇气,开始一个个地联系当年求助时自己没有伸出援手的朋友,向他们诚恳地道歉。
反过来,面对那些我们曾经求助,但没有给我们回应的人,我们也可以采用类似的自我疗法进行缓释。克罗说,过多的怨念,就如同外伤愈合后,皮肤表面过厚的疤痕组织一样,妨碍了我们与他人建立共情连接纽带的能力。
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克罗说,我们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来复盘,比如还是可以做一张小卡片,仔细列举下,当不幸来临时,我们从身边亲友那里获得了哪些支持和安慰,核心就是着眼于“所得”,如果你足够用心,就会发现,除了那些落空的期待,其实我们已经在低谷中收获了很多,同事的一个拥抱、一杯咖啡、邻居让你搭过的一次便车,甚至陌生人的一个微笑或者一句鼓励。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东西积少成多,就构成了我们最终从当初的难关里走出,没有被打垮的原因。
反过来说,在感激的同时,我们也应该仔细想想,别人之所以没有回应我们的求助,是不是因为我们心目中的预期太高。不仅如此,我们也应该进一步反思下,是否我们也是在用同样离谱的高标准要求自己,这种高标准如同一把双刃剑,同时伤害了我们以及和身边亲密者之间的关系。
克罗告诉我们,如果某人能够在我们遭遇困难时给予巨大帮助,比如借给你一笔为数不少的钱作为周转,或者给急于求职的你介绍了一份待遇不错的工作,那自然肯定是值得我们终身感激和加倍回报的,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并不是你身边所有人,都能在你遭遇不幸时,能够调用大量资源,迅速来满足你的要求;他们可能由于能力所限,只拿得出一点微小的善意;所以说,我们越善于察觉,感恩自己在困难时别人给予的微小帮助和安慰,就越能精准衡量出它所蕴含的巨大善意和积极能量。
为了证明这一点,克罗就拿自己的小女儿乔治娅做例子:有一次,克罗问乔治娅,如果你的小伙伴现在不开心,你能为她做点什么呢?乔治娅毫不犹豫地给出了一个清单,说自己首先会和小伙伴说“我很抱歉”,然后再问她“你想和我玩一会吗?”“你想让我给你一个拥抱吗?”或者“你想自己一个人休息一下吗?” 克罗说,儿童比成年人简单得多,在他人遭遇低谷时,会毫不犹豫地表达自己的关心,哪怕看似微不足道,但也有极大的安慰作用。这是一种自然而美好的状态,值得我们学习。
好了,在刚刚结束的第一部分中,作者克罗谈到了如何进行个人的共情疗愈,以便在他人遭遇困难不幸时,能够克服自己内心的焦虑,及时表达安慰。接下来,我们就更进一步,来谈谈,在安慰他人时,有哪些错误的方式应该避免,以及这些错误动作背后的心理原因,到底是什么。
在本书中,克罗替我们总结了两种错误的安慰他人方式,一种叫“强迫他人接受型”,一种叫“烦恼型”。
“强迫他人接受型”安慰,说白了就是,忽略被安慰者的感受,自己谈话的重点,只关注所谓的解决方案,把各种技术化的手段和操作方案强加于人。这背后的心理误区就是,安慰者关心的重点,其实不是对方的情绪和真实需求,而是凸显自己的价值感。曾经有个女求助者和克罗抱怨说,自己有个得了罕见疾病的儿子,很多人都来试图安慰自己,开始不停地谈论,医药公司针对这种病症出了什么新药,哪些医院有了什么新的疗法,甚至各种可疑的偏方。但效果适得其反。这位妈妈对克罗说,自从儿子患病以来,在不间断的求医问药中,自己快变成这种病的专家了,也听够了这些关于疗法、药物的信息,因为这些对她来说非但不是新知,还是一种令人不快的暗示,提醒自己儿子的病情有多棘手,活下去的概率有多低。
当然了,说到这里很多人都会很委屈,说我真的是为他好啊!想帮忙啊!怎么能这样说呢?作者克罗就说了,如何判断自己的安慰属于这种形态呢?那么你可以扪心自问下,有没有经常因为别人没有采纳你的建议,或者没有对你表现出预期的感激而恼羞成怒,心怀怨恨?如果有,那么你的安慰,也许就是这种错误的“强迫他人接受型”,需要及时修正。
而“烦恼型”安慰呢?表现形式就是,明明是对方更需要安慰和帮助,但自己却在交流沟通中非常敏感,首先是对发生的事情表示过度震惊,随后开始过分关注自己的感受,不停地和对方确认,自己是否提供了有效的帮助。如果没有获得对方及时的肯定,立刻会陷入焦虑、懊恼,变得不知所措。这样做的结果肯定是,原本被安慰的对方,还要从自己本就不多的精神能量里匀出一份补充给你,从而让你的安慰适得其反。
在书里,克罗就举了一个自己互助营成员苏,告诉自己的故事。苏决定和自己的丈夫离婚,于是弟弟胡安就来安慰她。结果,胡安先是对苏的离婚决定表示大为震惊,当场抓狂,然后就连珠炮一样地开始讨论离婚之后,苏可能遇到的困难,比如房子如何分割、孩子的抚养问题该如何解决,诸如此类。最后,苏在挂掉电话之后,开始嚎啕大哭,并对弟弟胡安产生了深深的怨恨。
那么,如何正确地安慰他人,提供他人在脆弱、悲伤状态下急需的情感连接和其他帮助呢? 克罗首先为我们提供了几条基本的指导原则:首先,善意比具体的技巧更重要。也就是你首先内心要有一种自愿,有感而发地去帮助他人的心理冲动。
克罗说,善意,会引导我们对他人的痛苦感同身受,而我们和被安慰者之间,不是需要怜悯的被施舍者和居高临下的恩主,而是一种平等关系。
接下来,克罗就分析说,对他人要做出正确的安慰,除了善意,还需要想象力,来帮助我们和对方达到共情。因为需要你安慰的人,他们的苦难和不幸,有时是你没有经历过的,所以你必须具备一种让自己处在对方位置上,体验对方情绪的想象力,才能让你在情感上与对方真正产生共鸣。说到这里,克罗就特地为我们设计了一套简单而有效的共情小练习:还是用写小卡片的方法,第一张卡片,我们可以写上几个对自己打击最为强烈的不幸经历,比如亲人去世、失业、失恋等等。在第二张卡片上,我们再写上几个降临到别人身上,但自己没有经历过的挫折打击;接下来,让我们把两张卡片并列在一起,并在第三张卡片上,写上一些遭遇挫折之后带来的灾难性后果,从自责、自尊受损,到失去安全感等心理创伤,以及经济困难、社会地位下降、名誉破裂,等等实际损失,然后,从这些后果反推,前两张卡片上的哪些不幸遭遇,会给当事人带来同样的心理与实际损失? 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之后,我们就可以做到,哪怕没有遭遇过别人的不幸,也能在安慰他人时做到精准共情,实现彼此之间的情感连接,让对方切实感受到你的抚慰和支持。
说完了总体原则,克罗随后就开始手把手地传授如何有效安慰他人的具体技术操作了。我替大家总结了一下,简单来说就是,有效的安慰,由三个必要部分组成,同时还应该注意避开几个雷区。
所谓有效安慰的三个必要组成部分,分别是指共情式倾听、有效的回应,以及保持后续跟进,咱们就一个一个地说。首先,克罗告诉大家,遭遇不幸,处于情绪低谷中的人,最需要的,是一个倾听者,他们有满腹的情绪和声音,渴望被人听到。
在上一部分,我们展示错误的安慰方式的时候,就说过,我们为了能更明确地展示自己的关怀,希望对方的情况能有所好转,往往就会陷入“密集输出模式”,不断地提出各种技术性的建议和解决方案,但是,那些需要安慰的人,往往首先需要一个安静的听众。
在上一部分中,我们提到过一位母亲,她的儿子患上了一种罕见病,她曾对克罗说:“有人能够安安静静地听我诉说孩子的病情和我的情绪,就是我收到的最好礼物之一。”
和我们想象中不同,让处于情绪低谷中的人尽情倾诉,也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心理治愈手段。克罗就说了,很多前来求助的人就告诉自己,一遍遍地倾诉,不但让自己得到了情感上的宣泄,缓解了焦虑,更重要的是在一次次的讲述中,他们能够从当事者的身份中抽离出来,更加冷静客观地回溯事情发生的经过和前因后果,最终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案和继续前行的动力。
安静,集中注意力的倾听,是“共情式倾听”的关键,但这还不够。克罗就在书中说,理想的共情式倾听,是95%的时间里保持专注和沉默,然后在5%的时间里,用简单的语言或者肢体动作,来表示自己的共情和支持,比如点头、拍拍对方的肩膀、一个拥抱,或者握住对方的手等等。另外,当倾诉者停止诉说后,我们最好先沉默个大约三秒钟,确定对方的倾诉告一段落,且情绪平复后,我们再开始说话。
说完了共情式倾听,我们再来看看所谓的“有效回应”。我们很多人在安慰他人的时候,听完对方的倾诉,总会先说一些正确的“套话”,诸如什么“一切都会好的”“情况没有那么糟”。虽然我们是好意,但这些回应在别人耳朵里,可能会感觉空泛,甚至敷衍。
那么,什么样的回应是有效的,能确实起到安慰和情感连接的作用?我个人总结了一下,作者克罗所谓的有效回应,包括这样几个内容。第一个,是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作为反馈,增强我们之间的连接感。这是因为,不幸和挫折,让我们感到孤单和羞愧,如果他们得知,自己身边有人遭遇过类似的事情,就会获得一种归属和支持感。
第二,是关注他人的感觉,而非事实。在克罗的互助训练营里,曾经有一位女性跟克罗抱怨说,自己因为意外事故,失去了生育的能力,前来表示关心的亲友是不少,但所有人都关心的是治疗过程,没有人关心她内心的伤痛。同样,本书两位作者克罗和麦克道尔都曾经罹患过癌症,她们也在书中说,在治疗期间,自己渴望听到的,是病友们最终战胜了病魔,痊愈出院的故事。当然,克罗强调说,这些故事的主角最好是真实的,和被安慰的人距离不远。例如,如果要安慰一位刚刚离婚的朋友,那么“我的姐姐也离过婚,单身了好一段,但她又有了一段满意的婚姻”,这种话术,明显就比“你看某电影里的女主人公,最终找到了幸福”,要有说服力得多。
当然,克罗提醒我们说,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增强感情连接,也要注意一个雷区,那就是,强调的重点,是自己当时如何从类似的情况中走出来,恢复了生活的勇气,而不是自己当时有多惨。否则,你的叙述就会迅速把这次安慰谈话变成一场“比惨大会”,非但不能让对方感到你的关心,还会让对方因为联想到可能的严重后果,而变得更加沮丧焦虑。
不仅如此,很多处于低谷中的人,内心的感觉非常复杂,但对方一句“听到你的遭遇,我真是很难过”,这可能会让谈话无法开展。毕竟,对方都表示关怀了,自己再继续倾诉,或者表现出其他情绪,就显得有点不合时宜。所以,克罗的建议是,不必一开始就急于表现自己的歉意和担心,而是问对方一句“你现在感觉如何”?你看,这是一个既表现了关爱,又展示了开放性的问题。如果对方除了悲哀、沮丧和愤怒,还有其他情绪要和你分享,你的问题就等于给他们提供了一个顺理成章的台阶。
第三,是给朋友一些具体、可操作的建议,以及实际中的支援,帮助他们渡过难关。不过,为了和我们刚才说到的“强迫他人接受型”安慰区别开,克罗强调说,在提出建议之前,必须要先利用一段时间的共情式倾听,赢得对方的信任;在对方情绪已经缓和下来的时候,坦诚地问对方,“你现在是需要更多的安慰呢,还是想要一些具体的建议”。
在给予对方建议和帮助的时候,克罗说,一定要选那些已经被成功验证过的解决方案,以及对方确实需要,最好自己也擅长的事物。在对方眼里,这些东西所带来的情感价值,甚至会超过它们的实用价值,所以在做的时候,请牢记“勿以善小而不为”:借对方一笔钱、介绍一份工作,固然是非常了不起的,但开车送对方去看一次病、打扫一次卫生、给对方带去一些新鲜自制的食物、帮对方遛遛宠物,甚至默默一起坐在沙发上,吃着零食、喝着啤酒,陪对方一起看一部他喜欢的电影,也同样会收获别人满满的感激,给他们以坚持下去的动力和勇气。
当然,即使你提出的帮助,由于各种原因被对方婉拒了,那也不要紧。因为遭遇挫折,处于情绪低谷中的人,往往会担心自己成为别人的负担,害怕亏欠更多“人情债”难以偿还,所以拒绝他人的帮助。这时,我们应该谨记,在帮助对方的时候,千万不要提自己付出的代价;另外,如果我们主动提出的帮助被对方拒绝,也不要紧,因为这些帮助传达的关心和情感,已经被对方签收,铭记在心。
组成有效安慰的最后一个部分,是“保持后续跟进”。这个就比较简单了:对于很多人来说,不幸遭遇的负面情绪可能延续一段时间,而我们的安慰和帮助往往不会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所以必须定期来一个“回访”。克罗回忆说,在自己的互助训练营里,有一位女性和自己抱怨说,母亲去世后,自己确实获得了一些身边人的安慰,但是一个月之后,所有的人仿佛都把这档子事忘记了,而她自己依旧还沉浸在痛苦之中,感到十分无助。反过来,克罗自己曾经遭遇了一次意外流产,失去了自己的孩子,但是在这次不幸发生四个月后,自己的好朋友艾米对自己来了一次“回访安慰”,询问克罗情绪恢复得如何,有什么能够为她做的,这让克罗倍感温暖,她说,这不仅感到了他人的关爱,也是一种提醒,提醒自己沉浸在悲哀中已经很久,是时候该收拾自己,努力进入生活的新阶段了。
好了,这本《恰到好处的安慰》的主要内容,到这里就基本为你讲完了。在这本两百多页,并不厚重的小书里,作者克罗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多年社会互助工作的实践经验,为我们深入浅出地上了一堂生动的心理学小课,把“如何有效安慰他人,疗愈自己”这个看似简单的话题讲得十分透彻。让人听了之后,会由衷地感到,安慰人,看似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实际上真是内有乾坤,涉及心理学、语言沟通等多个专业领域。
通过本书,作者克罗告诉我们,我们之所以拒绝安慰他人,并不是我们自私、冷漠,而是我们往往有“心理障碍”。这种“心理障碍”既可能来自我们以往安慰他人的失败经验,也可能来自我们对自身能力资源不足而产生的焦虑, 或者源自我们以往向他人求助时没有得到回应的创伤。
所以,我们要想具备对身边人伸出援手的能力,首先就要进行一场自我疗愈,摒弃自己心目中过高和不切实际的标准,了解到自己的善意哪怕微小,也会对他人产生巨大的疗愈和激励作用。接下来,作者克罗又为我们详细列举了两种错误的安慰他人方式,并利用逐步拆解的办法,给我们展示了,正确地安慰他人,应该包括“共情式倾听”“有效回应”和“保持后续跟进”三个组成部分。更贴心的是,克罗在每一章节的最后,都列出了一些简单、行之有效的自我练习模式,帮助我们锻炼共情能力,打磨安慰他人时的沟通话术。相信看完这本书之后,你也能变成一个合格的“安慰高手”。
在最后的结语中,克罗鼓励我们,即使我们在具体的执行细节上有缺憾,但我们还是要相信自己的善意和行动,对于身边那些陷入困境,急需安慰的人,具有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价值。通过安慰别人,分享他们的悲伤和喜悦,我们也能因为这样宝贵的情感连接时刻,而培养出牢固而真诚的亲密关系。在读完克罗这本书之后,我自己也由衷地相信,那些遭遇不幸的人,一定会从我们提供的,恰到好处的安慰中,获得继续前行的力量。
以上,就是这本书的精华内容。此外,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文和脑图。你还可以点击右上角的“分享”按钮,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
有效的安慰,由三个必要部分组成,分别是指共情式倾听、有效的回应,以及保持后续跟进。
-
即使我们在具体的执行细节上有缺憾,但我们还是要相信自己的善意和行动,对于身边那些陷入困境,急需安慰的人,具有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价值。通过安慰别人,分享他们的悲伤和喜悦,我们也能因为这样宝贵的情感连接时刻,而培养出牢固而真诚的亲密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