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思维的囚徒》 听书团队解读

《思维的囚徒》| 听书团队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要为你解读的这本书,叫《思维的囚徒》。

你千万别被书名里面的“思维”这两个字给带偏了,这本书其实讲的并不是所谓的思维框架或思维模型,它讲的是情感层面的问题,那就是应该怎么才能找到生命的意义。

事先说明,假如你自己觉得最近没有干劲儿,就是觉得干什么事儿都没意思,或者你身边的有的人觉得最近陷入了职业倦怠、中年倦怠,那么我都推荐你来听听这本书,或者把它分享给身边需要的朋友。

好,现在我们正式进入这本书。就是提到生命的意义这个词,很多人可能会有一种感觉,就是觉得这个事情太严肃,太大了,离我们日常生活好像有点远。没错,大多数人其实不会把这个问题一直放在脑子里,但是我觉得至少有这么三个情况,你可能会对意义这个东西有特别强烈的需求。

第一个就是感觉没干劲儿的时候,没干劲儿怎么办呢?这就要说到意义的第一个用途了,意义是个发动机。有这样一个故事可能有很多人听过,说的是有三个建筑工人正在砌墙,路过的人问他们在干什么呀?第一个工人没好气儿地回答说:“没看见么?我们在砌墙。”第二个工人抬头笑了笑说:“我们在盖一幢高楼。”第三个工人特别开心,笑容满面地说:“我们正在建设一个美丽的新城市。”你看,在看似同样的工作背后每个人感受到的意义不一样,工作干劲儿就完全不一样。

那除了没干劲儿的时候,还有什么时候你需要意义呢?那就是在人生陷入低谷的时候,因为意义像个降落伞,能让你安全着陆。电影《超人》的男主角克里斯托弗·里夫,1995年在参加赛马比赛时发生了意外,从马背上摔下来,摔伤了颈椎,导致全身瘫痪。但里夫在自传《我还是我》中这样写道:“我认为英雄也是普通人,只不过他们在遇到巨大困难时,总能找到力量坚持不懈,忍耐到底。”你看,处在疯狂下坠的糟糕境地时,意义可以让我们安全着陆,不至于跌入谷底,一蹶不振。所以说,意义它也是一个降落伞。

那意义除了是发动机、降落伞之外,它还是什么呢?那就是在面临人生选择的时候,意义它可以充当指南针。比如,本书的作者亚历克斯在大学毕业的时候就面临一个艰难的选择,到底是听从父亲的安排做一份相对安逸的工作,还是去找一份有挑战性,但是自己感兴趣的工作?亚历克斯决定坚持自己的人生道路,他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和不想做什么,即使与父亲发生过多次激烈的争论,他都认为这样的冒险和努力是值得的。你看,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需要做出选择的时候,注入意义可以让我们聚焦在自己的人生主线上。

好,那么问题又来了,怎么找到生命的意义呢?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就要说到今天这本书了,本书自2004年首次出版后,到现在已经是第三版了。在这一版中除了原作者亚历克斯·佩塔克斯,又加入了一位合著者伊莱恩·丹顿,伊莱恩是亚历克斯的妻子同时也是灵感来源,因为她在商务、创新、哲学方面有很独特的背景经历,那就给本书添加了很多趣味和活力,具体是什么后面我们都会展开说。同时,这本书与之前特别有名的一本书,也就是维克多·弗兰克尔写的那本《活出生命的意义》,其实这本书和《活出生命的意义》是有一个一脉相承的主线的,那就是怎么将意义疗法,拓展到现代的生活和工作中,也就是让现代的读者能够在这套疗法的启发下找到工作和生活的意义。

好,既然这本的内容和《活出生命的意义》是一脉相承的,那么我们要想了解这本书,就得先说说那本《活出生命的意义》还有它的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尔。

维克多·弗兰克尔是谁呢?他是意义疗法的创始人。什么是意义疗法呢?简单说,就是帮助人们积极地面对生活,努力追求生命的意义的方法。弗兰克尔1905年3月26日出生在奥地利维也纳,从小就展示出了不同寻常的一面。在其他孩子纵情玩耍的年纪,他却早早地开始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在弗兰克尔的回忆录中,他回忆到自己很小的时候就会花几分钟时间来琢磨这个问题。3岁时,他就下定决心想成为一名医生。16岁时,他做了人生第一场公开演讲,演讲的题目就叫“生命的意义”。年仅19岁,他就已经在《国际精神分析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论文。1930年到1937年,他在维也纳大学诊所担任精神病专家,帮助病人找到赋予生活意义的方法。一切看起来都很顺利。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由于弗兰克尔是犹太人,1942年9月弗兰克尔和他的家人被捕,从此他就开始了长达三年的囚徒生活,先后被关押在奥斯维辛、达豪等四个集中营。在此期间,弗兰克尔的妻子、父母和弟弟都因为无法忍受纳粹集中营的恐怖生活相继离世。这是何等的痛苦啊,但是他超越了这种绝大多数人都熬不起的苦难,最终,1945年二战结束以后,弗兰克尔被释放。仅仅用了九天的时间,他就一口气写成了《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意义疗法也由此诞生。这本书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誉为“美国十大最有影响力的书之一”。

好,刚才咱们介绍了《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以及它的作者弗兰克尔。现在我们把注意力回到今天的这本书上,今天这本书的两位作者亚历克斯和伊莱恩,他们也是《活出生命的意义》的忠实读者,在他们一生中的很多个关键时刻都在尝试用弗兰克尔的思想去迎接生活和工作的挑战,可以说是个不折不扣的意义疗法的实践者。不仅如此,他们还系统全面地对弗兰克尔的学说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1996年,亚历克斯去到弗兰克尔家中拜访,并提出了要根据《活出生命的意义》的理论写一本延续性的书,想把弗兰克尔提出的所有方法都应用到生活和职场中。弗兰克尔听完特别开心,靠着桌子,抓住他的手臂说道:“亚历克斯,你要做的就是把书写出来。”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亚历克斯,于是《思维的囚徒》这本书就这样诞生了。这本书将弗兰克尔的理论学说概括为了七个核心原则,以此来指导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帮助我们寻找生命的意义。说到这,可能你对意义这个词,还是觉得有点虚,但是假如你听完这七个原则,你就会发现这个方法其实非常有效。

七个原则,听起来好像有点多,但其实七个方法内部有特别紧密的逻辑联系,所以我建议你不用记具体的数字,咱们一步一步顺着这七个方法往前走。它其实是有一条主线的,就是从怎么找到生命的意义,到遇到困难和挫折后怎么重拾生命的意义。

首先,咱们先说怎么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

前面我们说了,意义是一种主观体验,换句话说它并不是我们事先通过逻辑思考,通过设计规划产生的,比如,我要做什么什么,这些就是我生命的意义。这种设计出来的意义未必真实,更未必会实现。相反,意义是在真实生活当中产生的体验。换句话说,意义不是被设计出来的,而是在真实生活中被碰撞出来的。所以发现意义的第一步就是,要用自己跟生活不停地发生碰撞,然后去记录在这些碰撞瞬间所产生的真实感受。

记住,记录的关键不是那些数据,更不是那些具体的行为,关键是要先记录感受,也就是你在整个行为的过程中,在哪个点你的感受最好或最糟,把那些感受最好或最坏的点记录下来,然后再去想一想为什么这些瞬间会带给你这样的感受,它背后到底反映了什么?就在那个瞬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你又到底感受到了什么?

换句话说,不要看这个行为的终点,你要从过程中、自己的体验中找到它的意义。比如,同样是一群人登山,有些人感觉最美好的就是在山脚下看到这些登山的朋友,这一瞬间感觉最美好,那么可能交朋友这就是登山对于他的意义。还有的登山的人,他感觉最好的那个瞬间是在登山的过程中,一路领先最终登上山顶,把其他人甩在身后,他觉得那个感觉最好,所以登山对他来说那个终极意义就是要胜利。那还有的人在登山的过程中,感受最美好的瞬间是在经过半山腰的时候,望一望远方的城市,看一看风景,那个感觉最美好,那对于他来说登山的意义就在于亲近自然。所以你看,同样是登山这么一个行为,但是每个人从中感受到的意义是不一样的。

从这个角度看,意义其实再实际不过,它不可能像白日梦一样凭空产生,它一定要在真实生活中,用自己跟这个世界发生真实的碰撞,跟其他人发生真实的联系,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产生。

好,找到意义之后,接下来的事情就很明显了,肯定是要聚焦在自己的人生主线上,这层意思每个人都懂,在这里我们就不多说了。前面说的这部分内容,其实就对应着书中的发现生命瞬间的意义和实现有意义的目标这两个原则。

好,刚才咱们说的是怎么找到意义,说到这儿,我们就引出了另一个问题,就是即便我感受到了自己生命的意义,即便我找到了自己的目标,但是当我在实现它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和挫折,特别想放弃的时候又该怎么办?你看,很多人其实都会遇到这个问题,那就是重新拾起意义,应该怎么做呢?

比如,跟自己在一起很多年的恋人分手了、干得好好的却被公司裁员了、熬夜写的项目书被上级毙掉了,类似的烦心事很多人的生活里可能都免不了,那么我们又该怎么办呢?虽然每个人都知道要往好的方向看,但是大多数人肯定也免不了要抱怨。那么当这些不好的事情经常性地发生,久而久之我们可能就会习惯性地用消极的心态对待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陷入到受害无助的状态中不能自拔。

但是作者提醒我们,我们始终都有选择态度的自由,既可以选择消极态度,也可以选择积极态度。只有我们自己才能承担起选择态度的责任,我们不能把这份责任转嫁给别人。

乍一看,这句话好像有那么一点鸡汤,但是鸡汤之所以是鸡汤,是因为它不给出解决方法,但是别急,这本书里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方法。

第一个方法很实用,叫做“十大积极结果练习”。首先,找出一种压力很大、情绪很消极、非常具有挑战性的生活或工作状态,写下这种状态可能会为你带来或已经带来的那些积极的结果。当然,书中说是十大积极结果,但实际上,这个数字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你要找到积极的一面,能想到几个就写下几个。

咱们就拿一个可能很多年轻人都经历过的场景来说,那就是失恋。你看,失恋这个事乍一看好像挺让人悲伤的,但是再仔细想一想,它能不能带来哪怕那么一丁点的积极结果呢?第一,不需要时刻保持联系后,你会发现很多人的生活变得更规律了;第二,那就是和家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近了;第三,可能会突然有了一大把时间,可以做之前一直想做却没有时间做的事;当然还有其他的,可能有人会开始反思自己在这段感情中的表现,发现自己也有很多做得并不是很成熟的事情;最后还会有人在经过这些事情后,情绪变得更稳定、更成熟了。你看,乍一看失恋是一件令人悲伤的事,但深想下去这里面也是有一些积极的结果的,对吧?

第二个方法就是自嘲,说白了就是自己调侃一下自己。乍一看这个方法好像有点随意,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自嘲是一种从第三方视角看待自己的好方法,这就是书中说的从远处审视自己的原则。比如,国外有个真人秀节目曾经做过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实验,就是让明星念出那些黑自己,说自己坏话的段子,你会发现每个人念完都没有生气,都会哈哈一笑,觉得非常地释然。你看,从这个角度看,自嘲一方面是在告诉我们“没有必要把自己太当回事”,另一方面也在告诉别人“我不在乎那些小事”,既释放了情绪又缓解了气氛。

第三个方法是矛盾意向法,简单来说,就是反其道而行之。有的时候一个人的行动或者一个人的心态,它其实并不取决于你此时此刻的状态,而是取决于你整个人所处的趋势当中。换句话说,不管身处什么样的情况,你都要给自己制造一点积极向上的趋势。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这本身就是个困境,那怎么制造这个向上的趋势呢?很简单,你就直面那个最深的恐惧,说白了就是假设这个事再糟糕一步,比现在再差一点,那还能怎样?没错,你先把那个最糟糕的情况想到,想完那个最糟糕的情况之后,你就会发现此时此刻我已经做完那个思想实验,我已经感受过最低谷到底是什么样了,不管发生任何事都不可能变得更糟,这个时候发生的任何事它一定是让我变得更好。所以,整个人在这个状态下感受到的任何变化它一定是个向上的力量,没错,这样一来你就给自己制造了一点向上的趋势。

那这个方法乍一听,估计很多人心里面可能会稍微打个小算盘,就是真的管用么?别说,作者就做了很多真实的考察和实验,发现这个方法是管用的。

比如,弗兰克尔有个病人是一位簿记员,这个人有一段时间非常绝望,几乎绝望到要自杀的程度。为什么呢?因为多年来他一直患有书写痉挛症,就是只要一拿起笔来写字,手就会特别疼,就会痉挛。随着病情加重,他感觉到可能即将要失去自己的工作了。他尝试了很多方法都没有什么效果,在绝望之际,他想到了向弗兰克尔求助。弗兰克尔建议他反其道而行之。也就是说,你不要像以前那样觉得自己是个簿记员要写字,不要这么想了,你要想自己是一个涂鸦者,也就是故意去画一些非常抽象、非常潦草的画。你看,对于一个经常写字的人来说,让他想象自己已经不会写字了,而是一个非常业余、非常糟糕的涂鸦者,对于他来说这个情况已经是坏到极点,不可能再坏了。结果,就在这个人这么想之后,非常神奇,他居然能写出相对工整的字了。

为什么会这样?其实就是因为这个人在想象自己是一个涂鸦者的时候,他等于已经在内心把自己置于那个最糟糕、不可能再糟糕的境地了。这时候,当他再拿起笔不管写下什么,他其实感受到的都是我正在进步,因为我之前是一个糟糕的涂鸦者嘛,所以现在我只要写得比之前好一点就是在进步,只要我感受到一点点进步的趋势,那么就会更有信心去战胜这些问题,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好。其实说白了所谓“矛盾意向法”就是用夸大恐惧来克服恐惧,就像这本书的作者说的一样“恐惧本身才是引起恐惧的事实之父”。

除此之外,顺便和你说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就是矛盾意向法还可以用来治疗失眠。对失眠的恐惧或者对入睡的过度关注反倒让人更加难以入睡。要想克服这一恐惧,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不要试图入睡,而是试着做相反的事,那就是尽可能晚点上床睡觉。换句话说,对入睡的过度关注会产生一种不能入睡的预期焦虑,因此反其道而行之,干脆不睡觉,等到困得不行了再睡,这样很快就会入睡了。

好,刚才咱们说的这个方法叫矛盾意向法,其实在书里面对这个方法还有另外一个总结,作者把它称为千万不要违心做事原则,可能这里有点难理解,这和违心做事有什么关系呢?其实很简单,当我们不能面对内心的恐惧或生活中的苦难时,常常会做出很多违心的事情。而所谓矛盾意向法,把这件事的糟糕情况想象到极致,那不就是要让我们直面生活中的困境和苦难么?

最后一种方法也是书中最后一个原则,就是敢于超越自我。这句话乍一听好像有点老生常谈,但是作者认为很多人对超越自我有一个误解,我们通常认为超越自己是什么意思?就是这件事我做得比之前更好了。比如跑步,我今天跑 10 公里,明天我能跑20公里,后天我又跑得快了一点,你看这就是很多人想象的超越自我。但作者认为在一件事上做得更好,这都不叫超越自己。那什么叫超越自己呢?它指的是你能通过不同的方式去拓展自己人生的广度,去延展你人生的维度,也就是把自己的人生图景活得更大。假如非要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以前很多人说的那句“bigger than yourself”,就是活成一个更大的自己。

比如,著名网球选手安德里亚·耶格在参加网球巡回赛期间,曾抽出时间去全世界各地的医院看望患病的儿童。网球生涯结束后,她决定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身患绝症的儿童,给他们创造机会去体会病房之外的美好生活。于是,她成立了儿童基金会,并修建了希望农场,专门接待身患癌症和其他致命疾病的孩子们。有一次,在接受美国国家广播公司《日界线》节目采访,当记者问她“你希望人们如何记住你”时,安德里亚不假思索地回答说:“我不需要人们记住我,我希望人们能记住这些孩子。”当然,我们说这个人的目的不是要表扬他,而是想说明一种现象,就是假如你把视野稍微扩大一点,你会发现很多人在实现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之后都会干一点不一样的事,就是他们往往不再专注于自己之前的领域,而是想办法去帮助更多的人,去拓展自己人生的维度和价值。

再比如,有一次,弗兰克尔用一句话概括了他本人生命的意义。他把回答写在一张纸上,让学生们猜他写下了什么。经过安静的思考,有一名学生的回答让弗兰克尔大吃一惊。那名学生说,“您生命的意义在于帮助他人找到他们生命的意义”。“一字不差。”弗兰克尔说,“你说的正是我写的。”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那意义到底是什么?它不是一个个孤立的节点,它是一张网,它是一个在人与人编织成的网络中产生的东西。

说到这,你发没发现我们一直在说意义的用途、怎么寻找意义,但是始终没有说意义到底是什么,没有给过它一个逻辑层面的定义,那它有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呢?

其实,根据作者的观点,就是我们根本不必追问抽象的生命意义到底是什么。就像弗兰克尔说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使命。这个使命是他人无法替代的,并且你的生命也不可能重来一次。这样,每个人生命的任务就是特定的,完成这些任务的机会也是特定的。所以,意义对每个人来说都不尽相同,不存在绝对正确的答案,只有适合你的答案。

当然,作者和弗兰克尔也都不否认终极意义的存在,曾经有这样一个比喻,我觉得解释这个问题再恰当不过。就是当你看一场电影的时候,它由成千上万个镜头组成,每个镜头都有其含义和意义,但是在看完最后一个镜头之前,整个电影的意义是不能确知的。但是,如果我们不能理解每个镜头的意义,那么对整个电影的意义也就无法把握。生命的终极意义难道不也是这样?只有在濒死之时人们才能揭示生命的全部意义,而这种终极意义也有赖于生命过程中尽其所能地实现每个单一情境的潜在意义。

好,到这里,这本《思维的囚徒》的精华内容,就为你解读完了。

这本书为什么叫思维的囚徒呢?说到这儿我们大概就已经猜到了,就是如果我们总是习惯性地用消极的心态看待我们的生活和工作,认为自己无能为力改变,这就相当于把自己关进了心灵的囚笼,失去了选择的自由。而要去获得生命的意义就要走出这个自我设下的牢笼,不再做思维的囚徒。

最后,我们再来简单总结一下,看看怎么用书里提到的原则来找到生命的意义。

首先,怎么找到意义?我们说意义不是被创造出来的,更不是被设想出来的,而是在真实的人生中和真实的世界发生碰撞,碰撞出来的。

其次,在聚焦主线的过程中,假如遇到各种各样的苦难和挑战,那么尽可能的想一想这些事情有没有可能带来积极的结果。

同时,你也可以试一试矛盾意向法,也就是把这件事往最糟糕的方向去想,一旦探底,那么自己心里面就没什么可怕的了。

最后,特别重要的一点,我们要将自己的人生放到更大的社会网络中,把自己的人生的活得更大,这个才叫真正的超越自己。

好,今天这本书咱们先说到这里,也特别欢迎你把它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尤其是那些进入职场倦怠或中年倦怠的朋友,这本书真的非常有效。

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你还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部文稿和脑图。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1. 意义不是被设计出来的,而是在真实生活中被碰撞出来的。所以发现意义的第一步就是,要用自己跟生活不停地碰撞,然后去记录在这些碰撞瞬间所产生的真实感受。

  2. 意义对每个人来说都不尽相同,不存在绝对正确的答案,只有适合你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