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微反应》 褚笑解读

《微反应》| 褚笑解读

关于作者

姜振宇,中国政法大学中国法律信息中心主任,著名测谎专家,领导着国内首家应用微反应理论进行测谎的研究团队。    

关于本书

《微反应》是姜振宇及其团队经过5年研究,与8家司法科研机构合作,在一万多条测试数据的基础上写成的,对微反应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归类,并融入了大量常见的生活案例,非常便于应用。了解这些“微反应”,不仅可以有效地判断谎言,识别伪装,还可以从自身的微反应中发现自己没有意识到的情绪,帮助你更好地认识自己。    

核心内容

核心内容分为两部分:一、什么是微反应;二、常见的微反应类型及其背后的心理机制。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我们要解读的书是《微反应》。这本书大约有15万字,我会用大概27分钟的时间和你讲解书中的精髓:什么是微反应,如何在交际中识别对方的真实想法并有效应对。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常常需要判断对方的真实想法。比如作为公司的HR,遇到了一个感觉不错的应聘者,不知道他叙述的个人经历和表现出来的想法是不是真的;比如进行一项谈判,对方说条件已经压到最低,甚至拍桌子要走,你想知道他是真的不想谈了,还是做做样子;比如感到与恋人之间出现问题,但每次问起,对方仍旧信誓旦旦,让你难辨真假。这本《微反应》就提供了了解他人真实意图的有效方法。

《微反应》的作者是国内著名测谎专家姜振宇,他也是中国政法大学中国法律信息中心主任,领导着国内首家应用微反应理论进行测谎的研究团队。这本书是他经过5年研究,与8家司法科研机构合作,在一万多条测试数据的基础上写成的。本书的最大价值,就是对微反应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归类,并融入了大量常见的生活案例,非常便于应用。了解这些微反应,不仅可以有效地判断谎言、识别伪装,还可以从自身的微反应中发现自己没有意识到的情绪,帮助你更好地认识自己。

先来说说什么是微反应。它是指人在面对突发情况和刺激时,不由自主地表现出的微小反应。这个现象实际上源于人的生存本能。

我们知道,动物在领地受到侵犯时,会露出尖牙和利爪;在争斗中失败时,会低头伏地,表示顺从;在面对威胁、濒临死亡时,会逃跑、哀鸣,这些都是与生存直接相关的本能反应。而人和动物的不同,就是在长期进化中发展了智力,可以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反应和行为,甚至可以很好地伪装自己的真实反应。然而,在受到突然的刺激和威胁时,由于生存本能的强大作用,人会在极短的时间内退回动物的水平,出现种种瞬间的、微小的动作或表情,反映出真实的想法,比如:得意时下巴上扬,恐惧时蜷缩身体,焦虑时吞咽口水,愤怒时肌肉紧绷,等等。这些反应就是微反应,它们往往可以反映最真实的心理活动。

明白了什么是微反应,接下来,我来跟你说说六种最常见的微反应以及背后隐藏的心理。我们先看第一种,冻结反应。

什么是冻结反应呢?简单来说,就是在遇到意外的情况时,本能地减少动作,保持不动。要解释这种反应,还是要回到动物本能。在动物世界中,无论是捕猎者还是被捕猎者,都对运动的东西非常敏感,换句话说,捕猎者容易观察到逃离的猎物,而被捕猎者也容易观察到迅速逼近的猎手。一个最极致的例子是青蛙,它们的眼睛只能观察到运动的猎物,也就是说,如果在它周围摆放上一堆死苍蝇,青蛙会因为看不到而活活饿死。因此,在遇到意外和危险时,保持不动,是动物长期进化出来的一项生存本能,既是为了躲避猎手的注意,也是让神经系统集中全部能量来判断危险,采取相应的行动。

对于人来说,惊讶就是最经典的冻结反应。人在惊讶时,往往会面部呆滞、眼睛睁大、嘴巴微张,这其实就是冻结的一种表现,不过,这属于比较明显的反应。我们一般不会让自己的吃惊在脸上明显外露,或者会迅速把自己的吃惊隐藏起来,这个时候,就需要察觉到比较细微和隐晦的冻结反应,书中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呼吸控制,一个是手脚约束。

呼吸的冻结反应,是不自觉地屏住呼吸或者放慢呼吸。其实,回想一下我们熟悉的一种表达:感觉空气犹如凝结了一般,这就是对呼吸冻结的描述。回归到动物本能,其实这个动作是希望通过隐藏自己来进行自我保护。手脚的约束也是一样,我们平时不会有不知道手脚往哪儿放的感觉,但当我们紧张、担忧时,就会在手和脚的动作上产生自我拘束,比如,女性常见的动作是把双手拉住放在身前,男性常见的动作则是把双手拉住放在身后,或者插在裤兜里。脚的拘束最常见的是把双腿固定成一种不能乱动的状态,比如把两腿并拢别在椅子背后;而在站姿中,则表现为双腿并拢挺直,肌肉紧张,不敢轻松随意地叉开双腿站立。

手和脚的约束,背后又有什么样的心理机制呢?一般来说,扩张的肢体动作对应积极的心理状态,而收缩的肢体动作对应着消极的心理状态,追溯到本能,它的目的是把自己的肢体面积缩小,同样是为了达到降低关注的目的。

我们来总结一下冻结反应。它是人在惊讶、恐惧的心理状态下产生的微反应。背后的动物本能有两个,一是减少被猎手的关注,二是减少能量损耗,迅速决定下一步要采取的行动。典型的表现有,表情僵硬、屏住或减弱呼吸,还有对手脚的约束。在实际应用中,冻结反应是识别对方是否在说谎的有效手段,当人们对质问或表述的事情感到心虚和紧张时,这种反应就会产生。

我们再来看第二种微反应:安慰反应。先来说说这种反应背后的心理机制。我们的婴儿时期,是一生中接受最多安慰的时期。比如,害怕时母亲的抚摸、饥饿时及时的喂养,都让婴儿感到安全。这使得我们在成人之后,一旦遇到困境,依旧会不自觉地寻找并创造出这些感受来安慰自己,这就产生了一系列以安慰为目的微反应,我们来重点说说其中的三个:视觉安慰、口唇安慰和皮肤安慰。

首先是以视觉安慰为目的的微反应,它的典型表现是视线转移。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婴儿会更喜欢看对他笑的人,而板起脸的人,会让婴儿转过头去甚至啼哭。而当一个成年人感到负面情绪时,往往会下意识地转移视线,减少目光接触,降低受到的负面刺激,而下一步,可能是看向自己比较熟悉,或者能让自己感到安全的地方。因此,视线转移常常被用来测谎,因为人们在撒谎时,会有瞬间的眼神转移,比如飞速地左瞥或者右瞥,达到视觉安慰的目的。我们也可以想象这样的画面,一个接受审判的,或者即将要上台做演讲、内心紧张的人,喜欢把目光投向台下的亲友来寻求支持,这也是在寻找视觉安慰。

接下来说口唇安慰。几乎每个婴儿都有吮吸手指的习惯,这是因为通过吮吸和吞咽,婴儿可以获得快乐和安全感,即使到了成人阶段,还会存在一些通过口唇满足进行自我安慰的行为,比如,紧张时大口喝水、吸烟、咬铅笔等等。这是为了在潜意识中告诉自己:“不要怕,没关系,现在我有充足的食物,我在吃东西,我很安全。”书中做了两个测试,一个是对一个企业经理人,这位女士的教育程度和各方面素养都很高,回答各方面问题也都轻松自如,但在被问到工作和现有的投资思路时,她表现出了一些烦躁的微小反应,包括我们前面提到的手脚的约束,而更明显的是,她在讲述时,连续抽了两根烟。测试之后,她坦诚自己目前在投资策略方面与公司的董事会产生了分歧,受到压制,心情郁闷。在这个例子中,她无意识地通过吸烟获取口唇安慰,缓解内心的焦虑。

在另一个测试中,被测试者的微反应是舔嘴唇。这是一个关于择偶标准的测试,研究者问测试对象:“你喜欢什么样的女孩子?”测试对象思考了片刻,随后回答:“温柔贤惠。”研究者继续追问:“有没有外表的要求?”被测试者飞快地舔了一下嘴唇,回答说:“有,得长得漂亮,身材要好。”随后露出了有些尴尬的笑容。这个测试反映出,回答者的内心其实对外表很重视,却又不希望给人留下只看脸的浅薄印象。在表达自己真实的意图时,产生了紧张感,通过舔嘴唇这个微小的动作来获取口唇安慰。

除了视觉安慰、口唇安慰方面的微反应,还有皮肤安慰,也就是为了让皮肤感到安全而产生的微小举动,这也与我们在婴儿时受到母亲的抚摸有关。最常见的皮肤安慰集中在头部、脸部,这是因为这两个部位距离大脑很近,而且布满了血管和神经,非常敏感。对这个区域进行安慰动作,效果最快。比如,挠头往往用来缓解尴尬,抚摸鼻子和嘴、揉搓脖子可以有效地消除不安。从这些微反应中,我们可以判断对方内心的紧张。

皮肤安慰还包括手部和胸腹部的微反应,比较常见的动作是搓手,反复交错手指、抚摸手背,这背后隐藏的往往是焦虑的情绪。另外,对胸腹部皮肤的安慰,也会使人产生许多微反应,比如抓住衣领或者按住胸口,让压力得以缓解。

这就是和你说的第二种微反应,安慰反应。它是人在感到不安、紧张时,为了寻求安慰而产生的微反应,常见的有视觉安慰、口唇安慰和皮肤安慰。

接下来我们说第三种,逃离反应。遇到危险逃跑是生物的本能,而我们要说的逃离反应就是这种逃跑行为的变形。比如,人在焦急紧张的时候会跺脚,忧虑的时候会来来回回地在房间里走,其实这些都是内心想要逃跑的表现。

那么逃离的微反应又有哪些呢?我们来跟你说几种。第一个是视觉逃离,也就是我们刚刚在安慰反应中说过的转移视线。不过,视觉安慰和视觉逃离的区别是,视觉安慰是让视线离开负面刺激,下一步通常是寻找积极的刺激,比如我们刚刚说过的,看向自己信任的人;而视觉逃离往往没有下一步动作,只是因为想要逃离危险,这就是为什么,视觉逃离往往表现为眼神飘忽不定,这说明了对方的心虚。

除了视觉逃离,逃离的微反应还有角度的扭转,也就是姿势和位置的变化。举个例子,在一档电视节目中,当主持人连续抛出比较尖锐的问题时,被采访对象发生了一个微妙的变化,本来是双腿倾斜,优雅地坐着,慢慢地变成了双腿并拢直立的角度,这个角度的变化,其实已经是逃离的准备动作。到了后来,当主持人继续咄咄逼人,被采访者把身体向后靠在了沙发上,表情十分僵硬紧张。这显然不是因为累,而是强烈反感,想要逃离的表现。

我们再来说几个常见的微反应,比如坐姿和站姿。在坐姿上,跷二郎腿是比较轻松舒适的坐姿,而当对方感到不快或者受到威胁时,典型的微反应是收起二郎腿,把双脚一前一后摆好,还有可能用双手撑住座椅。从逃跑的机制来说,收起二郎腿,是在随时准备逃跑,而用手撑住座椅背后的心理活动是,害怕仅靠腿的力量逃跑得不够迅速,因此想要用手撑一下以便起跑得更快。而在站姿上,当某个人想要逃离的时候,有一个非常细微的脚部位置的调整,就是会把双脚的位置调整成一前一后,而不会同时面向让他感到威胁的方向。我们来想象一下,双脚一前一后,其实正是一种起跑的姿态。这种站姿进可攻、退可逃,便于逃离危险。

另外,更加细微的逃离反应还有头部的转移。举个例子,比如你在和一个人聊天,忽然发现对方把头转向一边,好像在观察别的地方,稍后再转回头来,保持微笑,好像是告诉你“我还在听”,过了一会儿却又把头转开。这也是一种逃离的表现,它隐含的语言是:“这个话题我不感兴趣”。这个时候,你如果还想继续对话,就需要适时地注意到这个微反应,调整话题的走向。

这就是和你说的第三种反应:逃离反应。我们说了视觉、坐姿、站姿以及头部的微反应,它们隐含了恐惧、厌恶和不安的心理状态。

接下来我们说第四种,仰视反应。这个反应最容易想到的表现就是仰头或低头。我们都知道,动物在面对比自己强大或者弱小的动物时,会有明显的姿态变化,昂头示威,或俯首称臣;而人的示威或服从的心理状态,是通过下巴的位置来体现的。比如,当对方下巴抬高,头向后仰地看着你,即使嘴上可能说得很客气,心理的状态往往是不屑和傲慢。而人在满意、骄傲的时候,也常常是微微抬头的状态。

与此相反,低头表示了谦卑和服从。但这种动作背后是什么样的心理状态,需要具体分析。如果在低头时,对方的背依旧是挺直的,他的心里通常是服从但不服气。如果在低头时,背部是弯曲的,而身体的其他部分也表现出向地弯曲的状态,那么可以基本判定,对方没有反抗的心态。这样一来,我们就更容易理解一个现象: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公众人物用低头鞠躬的方式表达道歉,但这种道歉有时候会让公众产生完全不同的感受,觉得有些人只是礼仪性的表演,有些人却让人觉得很有诚意。

和低头相类似,有着微妙差别的一个动作还有拥抱。标准的拥抱是双方的身体正面贴在一起,手臂搂住对方并且向自己一方用力;而违心的拥抱,是对胸部以下距离的控制。如果两个人面带笑容地走到一起,热情地拥抱对方,但是在抱在一起的时候,只有肩部和头部贴在一起,而胸部以下并不接触,也就是说,双方都有点驼着背在拥抱,这其实是有意让躯干和腿远离对方,这也暴露了内心的疏远。

我们再来说第五种,领地反应。动物会用味道来圈定自己的领地,而人圈定领地的方式是一些微小的姿态和动作。观察这些微反应,可以及时把握人际交往的距离。领地反应有两个表现,一是在领地里展示权威,二是在领地外表示防御,我们分别来讲。

首先,在领地里展示权威,最明显的就是保安的动作。我们来想象一下保安的形象,是不是双腿叉开,两臂张开,拳头向下?这种姿势就是建立领地的表现。背后的心理机制也很有意思,都是为了让自己所占的面积扩大,起到威慑的作用。在领地外表示防御,常有的动作则是抱起双臂,交叉在胸前,这其实是因为,肌肉的收缩和重叠,可以让上身看起来更加魁梧,增加威慑的效果。无论是两臂张开,还是抱起双臂,都可以帮你判断出对方产生了戒备心理,这个时候,你就应该适时地调整与对方的距离了。

在领地反应中,一个有意思的地方是,如何判断对方是否心理松弛。因为在自己的领地里,人们会感到安全和放松,从坐姿上来说,双腿并拢其实是比较吃力的,松弛自然的状态是双脚分开,大概80度角。如果对方是女人,还有一个典型表现是用脚尖勾住鞋子轻轻晃动,这也是在领地里很放松的表现。在身体上,始终保持脊背挺直也是比较吃力的,最自然放松的状态是向后靠在椅背上,因为躺着是最轻松的姿势。如果识别出这些微反应,我们可以知道,此时对方内心放松,是谈话的好时机。

说完了领地反应,我们来看最后一种反应,战斗反应。这种微反应的背后往往是愤怒的情绪。在所有的情绪中,愤怒是最难控制的一种情绪,一旦被唤醒,会调动全身上下的战斗状态来应对威胁,也会消耗最多的身体能量。因此,这种情绪的微反应是真实,最难控制。

那么,如何判断一个人内心愤怒,产生了战斗反应呢?最直观的,我们可以在对方的脸上观察出变化。来想象一张愤怒的面孔,它是什么样的?比如,眼睛瞪大、鼻孔张大、眉头紧皱、咬牙切齿。整个脸部的肌肉都变为紧张状态,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形容一个人的脸“因为愤怒而扭曲”。

战斗反应在身体上也会呈现出变化,最常见的是身体绷紧,双拳握紧,这也是准备迎战的状态。书里举了一个例子,某个单位为了测试员工的心理水平,设计了一场比赛,每回答对一道题目,答题者就会获得相应的奖金,同时可以选择继续答题或放弃,如果继续答题并回答错误,之前的奖金就会一笔勾销。比赛中有一位女士,连续答对了很多问题,但随着问题的难度逐渐加大,她犹豫要不要回答下一道问题的时间也越来越长。这时一位测试人员说:“她差不多了吧?应该要放弃了,压力很大啊。”而研究员却认为,她还会选择继续答题。因为这位女士的拳头频频用力握紧,呈现出经典的战斗预备反应,说明还在调动身体的全部能量,打算继续接受挑战,而不会中途放弃。果然,在下一道题目前,当测试员再度向这位女士说明,如果选择继续答题并答错,就将失去所有的奖励时,这位女士回答说:“我选择继续。”

还有一个身体的微反应很有意思,就是挺胸抬头,并用双手叉腰。最经典的场景就是街头吵架。不过这个双手叉腰的姿态,其实表示对方并不想真正地进行战斗。叉腰是想把自己的形象变得高大,达到威慑对方的目的,就像是孔雀开屏;但另一方面,双手牢牢地固定在腰间,其实并不利于灵活发动进攻,这其实说明,对方在潜意识里并不想扩大冲突,让战斗升级,只想维持在对峙阶段,并不打算真正发起攻击。

接下来,我们再来说一个更加细微的战斗反应,这就是人手指的微动作。我们刚刚说过,愤怒是很难控制的一种情绪,所以它的微反应也很难隐藏。即使一个人有良好的修养和很强的心理素质,也很难控制手指部位的微反应。最经典的例子是克林顿在面对丑闻时的说谎。当时,克林顿面对公众发表了这样一段谈话:“我从没有和那个女人,莱温斯基小姐发生过关系,从来没有。”说这段话的时候,他的语气平和,语速也很正常,但他的动作泄露了内心的愤怒和不安。因为在说话时,他的右手食指飞快地多次用力指向前下方,这个动作其实是战斗中攻击动作的变形,表达了他在说谎时恼羞成怒的真实心理。

战斗反应在手指上的动作,最经典的表现就是去指别人。我们都知道,用手指点别人很不礼貌,尤其是下级绝不能用手指点上级,如果一定要指示方向,应该用手掌来引导。所以,如果对方在说话时,下意识地用力用手指点,基本可以判断对方正处在愤怒之中;还有一个表现是食指和中指并拢,用力按在桌子上,这也可以表示对方内心的不满和愤怒。

最后,我们再来说一个战斗反应中的消极防御动作:双手交叉抱臂,看起来好像是很怕冷的样子。这是什么意思呢?当战斗的一方感到信心不足,感到恐惧、忧虑的时候,身体体温下降,产生了“冷”的感受,在潜意识里害怕被攻击,所以交叉抱臂来获得温暖。比较有意思的是,即使不在战斗状态之下,这个动作也常常被用来示弱或获取怜爱,最常见的例子就是校园里的女学生,喜欢把书包、文件夹或者一本书抱在胸前。这个动作在潜意识里是为了让自己看起来处于弱势,获取更多被关爱的机会。

这就是我们跟你说的最后一个微反应,战斗反应。它的经典表现是,僵硬的面孔、身体绷紧、拳头握紧还有手指的指点动作。当对方出现这些微反应的时候,可以判断出他内心愤怒的情绪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应对。

到这里,本书的内容就和你说得差不多了,我们来回顾一下。这本书讲了人的微反应,它是指人在面对突发情况和刺激时,不由自主地表现出的微小动作和变化,因为这些动作源于人的生存本能,所以很难被隐藏,是判断真实心理的重要依据。我们重点和你介绍了六种微反应。

第一个是冻结反应,它是人在惊讶、恐惧的心理状态下产生的微反应。典型的表现有表情僵硬、屏住或减弱呼吸,还有对手脚的约束。冻结反应可以用来识别对方是否在说谎,当人们对质问或表述的事情感到心虚和紧张时,这种反应就会发生。

第二个是安慰反应。它是人在感到不安、紧张时,为了寻求安慰而产生的微反应,常见的有视觉安慰、口唇安慰和皮肤安慰。视觉安慰的典型表现是视线转移,看向自己感到安慰的方向;口唇安慰常常表现为吸烟、喝水、舔嘴唇;皮肤安慰是为了让皮肤感到安全而产生的小动作,比如抚摸头部、脸部、鼻子和嘴,揉搓脖子来消除不安。而搓手、反复交错手指、抚摸手背,则表现了焦虑的情绪;抓住衣领或者按住胸口,往往是为了缓解压力。

第三个是逃离反应,比如,跺脚和来回踱步,比如眼神飘忽不定说明了对方的心虚,比如在坐姿上,收起二郎腿,把双脚一前一后摆好,用双手撑住座椅,类似要起跑的姿态,还有在聊天中头部的转移,表示对方对话题开始失去兴趣,需要调整话题的走向。

第四个是仰视反应。仰头表示心理的优越感、满意和骄傲,低头表示了谦卑和服从。而低头时脊背是否挺直,往往表达了内心是否真正的服从。

第五个是领地反应,它表示了戒备的心理。领地反应有两个表现,一是在领地里展示权威,二是在领地外表示防御。展示权威,最明显的动作是双腿叉开,两臂张开,拳头向下,让自己所占的面积扩大,起到威慑的作用。而表示防御,常有的动作则是抱起双臂,交叉在胸前,让肌肉收缩和重叠,使上身看起来更加魁梧,增加威慑效果。

最后一种反应是战斗反应。僵硬的面孔、身体绷紧、拳头握紧还有手指的指点动作,都是战斗反应的表现。食指和中指并拢,用力按在桌子上,也可以表示对方内心的不满和愤怒。而双手交叉抱臂、看起来很怕冷是示弱的表现,常常被用来获取怜爱和关注。

总之,《微反应》这本书用大量真实的案例和细节揭示了人们各种微小动作背后隐藏的心理活动,但人的心理毕竟是最难理解的,不能对一切行为对号入座,做出绝对判断。这本书的最大意义,是让我们从另一个视角理解别人的心理,更好地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而认识了这些微反应,我们也可以发现自己的行为折射出的心理变化,从另一个角度更好地理解自身,指导生活。

撰稿:褚笑 脑图:摩西 转述:顾一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