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当良知沉睡》 林走解读

《当良知沉睡》| 林走解读

关于作者

玛莎·斯托特,是美国知名的临床精神病学专家,任职于哈佛大学医学院,曾经在全球最好的精神病医院——麦克莱恩精神专科医院接受专业训练。专业的教育背景和长期的工作经历,让她对精神反常现象洞若观火,大量的临床验证,又让她对精神病患者又心怀悲悯。

关于本书

在《当良知沉睡》这本书中,玛莎·斯托特用大量例证揭示了良知在人类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反社会人格者的心理因素和日常表现,告诫读者警惕潜藏在身边的危险。

核心内容

本书作者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搜集多种反社会人格者的真实案例,深度剖析其主要特征,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主要表现形式,告诉善良的人如何辨认反社会人格者,以及如何自我保护,防止被操纵与伤害。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这本书叫《当良知沉睡》,副标题是“辨认你身边的反社会人格者”。

这本书的中文版有两个版本——在2010年,中信出版社以《小心,无良是一种病》为名出版过一次,引起读者热议,畅销不衰。在中信出版社的版权到期以后,机械工业出版社在2016年将其改名为《当良知沉睡》,再次出版。

今天,我们的解读,主要以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最新版本为准。这个版本总共274页,我将用大概23分钟的时间,为你解读其中的精髓:良知是大多数人与生俱来的本能,也是构成社会秩序的重要因素,而良知缺失的“反社会人格者”,则会成为隐藏在每个人身边的威胁。

在解读之前,为了更好地进入正文内容,我们先来做个哈佛大学著名的心理学实验。这个实验能够让你直观地了解什么是公正和良知。

这个实验是这样的,你先在脑中想象一下:有一群小朋友在两条铁轨附近玩耍,其中一条铁轨仍然在使用,而另外一条已经废弃停用。现在,有七八个小朋友在正常使用的铁轨上玩耍,另外一个小朋友,则独自坐在停用的铁轨上发呆。这时候,火车来了,距离那群小朋友的位置特别近,让它停下来已经不可能了。而幸运的是,你正好站在铁轨的切换器旁边,可以让火车驶入那条废弃的铁轨。这样做的话,你就可以拯救那一群小朋友,变成英雄,但是也意味着那个发呆的小孩要被牺牲,你该怎么做?

怎么样?是不是感觉非常难以选择,这个实验的悖论在于,那个发呆的小孩根本没有任何错误,他遵循了交通法则,甚至为了安全起见,还跟小伙伴怄了气,危险来临的时候,他是最不应该被牺牲的一个。但是问题在于,另外一边的小朋友更多,牺牲他一个人,可以救七八个。这时候从纯粹理性的角度出发,难道不正是应该牺牲他吗?

相信你也感觉到为难了,而这种为难,正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宝贵的东西,也就是俗称的“良心”,也就是我们这本书中所说的“良知。”当然,这个实验还没有结束,你现在已经感觉到自己的良知在挣扎了,我们再来加点条件,看看你的良知会如何变化。

火车快要开过来了,你正在为难的时候,突然发现那七八个小朋友中,其中有一个是你的孩子,你该怎么办?把火车切入废弃的铁轨,是不是已经变成了可实行的选择?正常人这时候依然会极其挣扎,原因无他,那个发呆的小孩根本就没有错,凭什么要被无故牺牲?就算这时候你做出决定牺牲他,日后也需要面对长久的良心谴责。

但是,如果这时候,你接到了上级的电话,命令你让铁轨驶入废弃铁道,并明确表明这一切决定都跟你无关,所有责任都在他一人。这时候你该如何选择?是不是突然轻松了很多?

好了,深呼吸,我们从实验中走出来。这个实验没有绝对正确的选择,唯一考验的只是你的良心。在这个过程中,大多数人无时不刻都在饱受煎熬,但是回过神想想,无论从理性的角度出发,还是从情感的角度出发,牺牲少数人,拯救多数人,无疑都是最佳选择,为什么还会如此痛苦和挣扎呢?答案就是因为你的良知,那么良知到底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将要讲述的这本书《当良知沉睡》所要说的,就是关于良知的故事,还有就是,如果一个人没有良知,他面临这种情况时会如何选择。

这本书的作者叫做玛莎·斯托特,是美国知名的临床精神病学专家,任职于哈佛大学医学院,曾经在全球最好的精神病医院——麦克莱恩精神专科医院接受专业训练。专业的教育背景和长期的工作经历,让她对精神反常现象洞若观火,大量的临床验证,又让她对精神病患者心怀悲悯。

在《当良知沉睡》这本书中,玛莎·斯托特用大量例证揭示了良知在人类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反社会人格者的心理因素和日常表现,告诫读者警惕潜藏在身边的危险。

接下来,就让我们跟随着《当良知沉睡》这本书,从良知的定义、无良症的表现、人性的分类三个角度。了解一下什么是良知,以及当良知沉睡以后,会发生什么事?

首先,我们先来说说什么是良知。我们再次回到之前提到的那个社会实验,当你需要从一群犯错的孩子,一个正确的孩子中做出选择的时候,理性和情感会剧烈冲突,让你饱受煎熬痛苦。这种痛苦感来自于什么地方? 你想一下,牺牲一个陌生的孩子,这种决定为什么会让你抵触呢?理性客观地来说,这是一个合理的选择,那么这种痛苦为什么会发生?

答案就是因为良知,从之前实验上就可以得出,其实我们每个正常人,从本质上来说,都是博爱主义者。这种对陌生人的博爱,主要来自于善意和共情心理,这是一种基础的情感属性,每个正常人都天生拥有。一个正常的小孩子,甚至会把这种共情心理代入到玩具娃娃和小动物身上。他们会想当然地认为宠物和玩具娃娃跟自己一样,都是需要照顾和宠爱的宝宝。极少有小孩会虐待小动物和玩具娃娃,当然这种人也有,我们接下来要讲到。

爱的能力,是良知来源的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是义务感。义务感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就是你对其他人有一种无法推脱的义务,比如父母天生对孩子的抚养义务,孩子对父母的赡养义务,甚至对宠物的关爱,也是一种义务。

这种义务深藏在你的内心,更像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而不是技能。你不用去费心思考,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会自然而然地体现出来。比如去外地旅游的时候,会下意识地带点当地的土特产给亲人朋友;家人朋友生病以后,会自然而然地焦虑惊恐;甚至猫猫狗狗不见了以后,会不由自主地担心它受到伤害。

这种义务感,就是良知的另外一个重要来源。那么总结一下,什么是良知?良知就是基于情感附加的义务感。这种情感包括亲人朋友,甚至基于共情心理下的陌生人。附加在这种情感上面的义务感,也是与生俱来的本能而不是技能。就像最开始的那个实验,你之所以难以抉择,就是因为你对陌生的孩子有共情心理,在这种情感基础上,你有不伤害他的义务。这种义务感就是良知,也是人类心灵中最美好的东西,你完全无法想象一个没有良知的世界会是什么样的?大概那已经不叫人类社会了吧,叫原始丛林或者斗兽场可能更为恰当。

当然了,任何事物都有另一面,良知也不例外。虽然我们大多数人天生都拥有良知,可是还有一部分人比较特殊,他们天生就没有良知。我们经常听到有人骂人,说谁谁谁没有良心,针对的对象也比较常见,但是共同特征是放弃了基于情感附加的义务,比如不赡养父母,不抚养小孩等等。

你想想看,如果一个人没有爱的能力,就代表他不能心存善念,伤害他人甚至伤害亲人,并不会让他感觉到任何不适,农夫与蛇说的就是这种人。你总是很难想象,为什么有的人会残酷到伤害亲人,甚至毫不相干的陌生人,他们内心不会感到愧疚吗?并不会,他们心中根本就没有善念。

缺失爱的能力,已经如此可怕,那么如果这个人还同时缺失了义务感呢?那基本就可以断定,这个人已经超出了正常人的理解范围。他们的内心将不会有任何约束,正常人所遵循的道德秩序完全失效。在家庭中,他对配偶没有忠诚义务,对父母没有赡养义务,对孩子没有抚养义务;在工作中,对同事没有协助义务;在人际交往中,对朋友没有帮助义务。他的人生字典里将只有两个字:利益。

极端自私、冷酷无情、刚愎自用,这些冷冰冰的词语大概都不足以形容他。这样的人你愿意跟他做朋友吗?相信不会有人说愿意吧。当然,很多人认为,这种人只是虚构出来的模型,现实社会中很少会出现,我们平时的生活中也不会遇见。你错了,玛莎·斯托特经过大量的研究和考察,得到了一个让人震惊的结论。这种人在欧美出现的概率是4%,也就是说,欧美各国,100个人里就有4个是反社会人格。

说到这里,你们可以回想一下自己遇到过的所有人,看看是不是会有那个面孔浮现在你脑海中。这种天生没有良知的人,有一个专门性的词语,叫做“无良症”,也叫反社会人格。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反社会性人格在生活中究竟是怎么样的。在解说的过程中,你们可以脑补一些社会新闻,对照观察,相信你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感悟。

我们来看作者玛莎·斯托特举的一个例子。在美国,有个孩子叫斯基普,这个孩子家境优渥,自己不仅长得漂亮,而且还聪明伶俐,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从小受尽了家人老师的夸奖和邻居的羡慕。但是……我要说但是了。斯基普小朋友好则好矣,就是有一个小毛病,他喜欢虐待小动物。他家别墅后院有个池塘,里面有很多青蛙。斯基普小朋友最喜欢的游戏,就是用各种办法虐杀青蛙。最开始的时候,他用木棍捅、用石头砸,但是很快就玩腻了,他想到了更刺激的办法,把鞭炮塞进青蛙嘴里点着,轰的一声炸成四分五裂,然后在远处看得哈哈大笑。

你说这种血腥可怕的游戏,正常小朋友会喜欢吗?之前我们说过,正常小朋友对小动物和玩具娃娃都有共情心理。而且很多小朋友,构建共情心理的对象往往来自于身边的亲人,甚至是玩具,比如小女孩喜欢洋娃娃,就会理所当然地在洋娃娃身上构建共情心理,把它当做自己的朋友。

这才是正常孩子的表现形式,对小动物和玩具娃娃的共情心理与生俱来,是人类的天赋本能。显而易见,斯基普小朋友没有这种能力。但是呢,问题在于他父母并不认为这是多大的缺点,毕竟小男孩都调皮,对吧。这样过了几年以后,斯基普的游戏心理越来越重,炸青蛙已经无法满足他的心理需求,他开始向其他小朋友下手。

他把青蛙炸得死伤狼藉,在后院摆了一地尸体,然后把他妹妹骗到后院去参观。他妹妹当时差点被吓晕过去,当场崩溃,哭着逃回家以后,第一件事就是把自己的洋娃娃和猫咪藏了个严严实实。

而斯基普呢,从虐待青蛙和惊吓他人这种事情中,获得了极度满足。在以后的日子里,这种危险的游戏他换着花样玩。大学毕业以后,他进入了一家金融公司,利用超人的魅力和智商,一路突飞猛进,业绩突出成绩骄人。但是在这期间,他也丑闻频发,恐吓、威胁、欺诈,各种下流的手段用得炉火纯青,公司一边给他升职,一边花钱给他收拾烂摊子。

在这时候,也很少有人察觉到斯基普的真实人性,毕竟商人逐利是天性。他的行为虽然过火,但是也不能说太突出。这种情况很快就发生变化了,斯基普作为标准青年才俊,模板高富帅,商场得意,情场自然也不差,追他的女孩如过江之鲫。我们之前说过,他是一个没有共情能力、无法爱别人的人,也没有任何义务感的人。选择配偶的标准自然也跟常人不同,他在这些女孩中,选择了一个富翁的女儿。

顺利结婚以后,他的事业又上一层楼,但是生活方式一丁点都没改变,花天酒地不用多说,甚至连女秘书都不放过。在办公室试图性侵女秘书的时候,遭遇剧烈反抗,他居然扭断了人家胳膊。

从这些行为可以看出,斯基普是一个典型的反社会人格,没有共情能力,没有义务感,显而易见的毫无良知。他根本意识不到自己对妻子有保持忠诚的义务,也无法感受给他人带来的痛苦,行事准则仅凭输赢和利益。

像斯基普这种人少见吗?根本不少见,你回忆一下往昔,说不定就能从脑海中找出好几张类似面孔。作者在这本书中,给斯基普这种人起了一个学名,叫做“冰人”。也就是说,他们感受不到其他人的善意,也感受不到带给其他人的伤害,没有感情,极度自私,就像一块冰一样。

当然,“冰人”倒也不是故意丧尽天良,只是天生就没有共情能力,没有基于情感附加的义务感,所以他们的思维方式跟一般人不同。“冰人”只是反社会人格的一种表现形式,还有一种,叫做“垂涎性精神病态”。从字面意思就可以看出,这种类型的反社会人格者,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会对他人拥有的东西垂涎三尺、产生毫无节制的欲望。这种东西包括不限于对方拥有的社会地位、物质财物,甚至男女朋友。就算是这种东西对他毫无用处,也要想尽办法抢夺。在这个过程中,哀求、威胁、利诱,甚至暴力,他都可以毫无顾忌地使用。

垂涎性精神病态非常常见,常见到在日常生活中就能碰到,很多感情纠纷里就能看到影子。比如作者蜻蜓点水地提到了一个例子:美国社会有些女孩子,明明不喜欢闺蜜的男朋友,但是偏偏忍不住要想方设法抢过来。可能在她们的心目中,自己有没有并不重要,对方没有才重要。

你可能会问了,这些人这么做,难道不怕后果吗?不担心影响自己的人际关系吗?问题就在这里,他们真的不在乎这些。常人思维中的枷锁,他们统统没有,他们没有爱别人的能力。从本质上来说,他们根本不在乎后果,只图一时刺激,这也是反社会性人格的一个重要特征。

除了“冰人”和垂涎性精神病态,反社会人格在生活中的表现方式还有多种多样,有的表现为“偷窃癖”、有的表现为“依赖症”、有的则表现为暴力分子。

如果大家想了解更多,可以找一些这方面的专著深入了解,这里不多赘述。我们来谈下一个话题,如何辨认和防范身边这些缺失良知的反社会人格者。

我们先来看一下美国精神疾病行业权威,于1952年出版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是怎么确认反社会人格的。该手册认为,如果一个人拥有下面7个特征里的3个或3个以上特征,那么这个人在临床上就足以被诊断为具有反社会人格障碍。

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这七个特征:第一个特征:无法遵守社会规范。这条的意思是,反社会人格者无法忍受大多数社会规则,比如交通规则、商业规则,甚至法律条文。他们不会从这些规则中获得安全感,而是会感觉到无法忍受的约束和控制,常常会表现为恶意打破规则,比如经常违章驾驶、惯常逃课逃班;无视法律,劣迹斑斑,频繁进出看守所。

第二个:惯于欺骗和操纵他人。这一条相当重要,也非常容易产生歧义,需要详细解释一下。我先来问一个问题,看到操纵他人,首先浮现在你们脑海中的场景是怎么样的?我猜大多数人想到的都是暴力控制。错了,操纵他人的手段多种多样,暴力是其中最不常见的一种。语言暴力、精神压迫,甚至包括求饶、博取同情都属于精神控制。总而言之,只要有人经常用各种办法,试图扭转你的个人意志,达成自己的目的,那么就是在精神操纵你,其中博取同情是最常见的一种。我们经常见到有人用这样那样的原因博取同情,然后顺便把属于自己的工作或者麻烦转嫁给他人,这种就是典型的操纵他人。你们如果遇到,要及时看穿这种行为的本质,避免被操控。

我们接着说第三个特征:总是不负责任,惯常推脱。这一条是鉴定反社会人格者的核心法则。反社会人格者没有良知,也就没有附加在情感上的义务感。这就导致,在他们的思维过程中,完全不会担负任何责任,不要小看这个特点,在极端情况下会导致恐怖的后果。

比如有的杀人犯,完全不知悔改。在这里,给大家举一个近些年发生的真实案例:2014年5月28日,山东的一家麦当劳餐厅,发生了惨绝人寰的杀人案,几个反社会分子,在众目睽睽之下杀害了一个女孩,大家可能都还有印象。就那几个杀人犯,甚至在法庭上都没有悔改,依然在寻找各种各样的原因逃避责任。

在反社会人格者的思维中,永远不会承担责任,而是想尽办法找借口推脱,比如他们会说:你为什么惹我生气呢?你为什么挡我的道呢?你为什么要出现在那里呢?听起来是不是毛骨悚然?是的,这种脑回路是正常人所不能理解的。这也是反社会人格者之所以反社会的原因所在。

以上三条,是反社会人格者的核心特征,接下来的几条特征都比较容易理解,我们合在一起说。

第四个特征:易冲动,无法实现计划;主导他行为的原因不是计划,而是情绪。第五个特征:易怒,具有攻击性;这条很容易理解,斯基普就属于这种,正常小孩谁会以屠杀小动物为乐。第六个:毫无顾忌自己或他人的安危。第七个:毫无羞愧感。

为了方便记忆,玛莎·斯托特将这些总结成了一句话,我帮大家分享一下。

所谓的反社会人格者,或者说缺失良知的人,一般都会以这样一种面孔出现:没有爱别人的能力,惯于控制他人,毫无责任感。你记住了吗?如果符合这些特征,基本就可以确定,他具有反社会人格倾向,需要提高警惕。当然,大家也不用草木皆兵,在本书中,作者根据调查,提出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数据,中国所在的儒家文化圈,可能因为文化和教育种种原因,反社会人格的发病率远远不如欧美文化圈。在欧美,发病率达到了可怕的4.3%~9.4%,但是在儒家文化圈,却仅仅为0.3%,所以说,就算我们在生活中见到,也是极少数。想必不会给安定和谐的生活造成太大困扰。

最后告诫一句,如果不幸接触到反社会人格者,你唯一要做的,就是彻底离开他的社交圈,拒绝他以任何理由介入你的生活,也不要理会哀求或者威胁。反社会人格没有共情能力,他们的字典中只有利益。在这种粗暴的关系下,任何感情的付出都不会得到正面回馈。最好不要试图感化或者改变,这是无数心理学家至今都没有做到的壮举,普通人不要尝试为妙。

这就是今天讲的《当良知沉睡》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希望对你的生活和人际交往有所帮助,如果能给你提个醒,那就再好不过了。

好了,《当良知沉睡》我们就讲到这里,最后,帮大家回顾一下本期音频的主要内容,帮助大家记忆。

第一个主要内容,良知是基于情感附加的义务感,是大多数人与生俱来的本能,也是构成社会秩序的重要因素,因为拥有良知,所以才有那么多关于爱的故事。

第二个主要内容,缺少良知的人,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欧美的发病率大概4.3%~9.4%,儒家文化圈较少,大概0.3%,主要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冰人、垂涎性精神病态、依赖症、偷窃癖等等。

第三个主要内容,辨认反社会人格主要有七个特征,核心特征有三个,分别是无法遵守社会规则、惯于欺骗和操纵他人、毫无责任感且善于推脱。用作者玛莎·斯托特的话来说,就是没有爱别人的能力,惯于控制他人,毫无责任感。

《当良知沉睡》这本书,主要就是告诉读者,良知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能力,也是人类最宝贵的素质,希望拥有良知的人更加珍惜。而缺失良知以后,精神世界会异化为截然不同的景象,变得更加恐怖。希望给你们提个醒。

最后,用捷克作家伏契克在《绞刑架的报告》中的一句话做结尾:善良的人们,你们要警惕啊。

撰稿:林走 脑图:摩西 转述:成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