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的爱》 静静解读
《强迫的爱》| 静静解读
关于作者
苏珊·福沃德,国际知名心理治疗师,拥有20多年的心理治疗经验。是婚姻关系,恋爱关系及人际关系研究领域专家。她的代表作曾连续44周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单排行第一,仅在美国就卖出了200多万册。在心理学方面,苏珊·福沃德擅长剖析人物心理。除此之外,苏珊·福沃德还是颇受欢迎的演说家、节目嘉宾和媒体人,她曾在美国广播公司主持谈话节目长达6年。
关于本书
《强迫的爱》是一本非常实用的恋爱指南。苏珊·福沃德利用自己20多年的心理治疗经验,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为我们解读了什么样的感情属于执迷的感情以及如何科学地走出执迷的状态。
核心内容
本书的核心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如何识别自己是否处已经在执迷的感情状态中;二、这种执迷的感情状态是由什么造成的;三、如何科学地走出这种状态。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是《强迫的爱》,这本书的中文版有25万字,我会用18分钟左右的时间,为你讲述书中精髓:如何识别自己是否处在执迷的感情状态中以及如何科学地走出这种状态?
在一段感情中,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感受?比如,你感觉为感情付出了全部,但对方不仅不爱你,还经常欺骗你,而对于他的谎言,你总是能够轻易原谅。比如,你对对方充满怀疑,觉得他随时都有可能背叛你,经常趁对方熟睡的时候偷看他的手机;比如,失恋时你会感到非常痛苦,为了忘掉对方,你会选择用自残的方式来折磨自己;又比如,你认为对方是你的私人物品,只要他想离开你,你就会使用暴力手段来搅乱对方的生活。如果在一段感情中,你经历过以上任何一种状态,那它必须引起你的注意。在今天要讲的这本书中,我们把这种情感状态称为执迷的感情。在一段执迷的感情里,痛苦成为了感情的主旋律。你总是想要控制对方,让对方接受自己,并用你希望的方式来回馈你,从而把爱情变成了一种威逼和控制欲。所以,作者把这本书取名为《强迫的爱》。而这本书就是要为你解答,当你已经处在这种不健康的情感状态中时,需要做些什么才能科学地走出这种状态。
这本书的作者是来自美国的国际知名心理治疗师苏珊·福沃德。作者拥有二十多年的心理治疗经验,曾经在多家心理学机构和医学诊所担任心理医师和指导顾问。她写的同类书籍《为什么我们爱得如此困惑》,曾连续44周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单排行第一,仅在美国就卖出了200多万册。而作者的其他心理学相关书籍,《中毒的父母》《情感勒索》以及本书《强迫的爱》也已经被翻译成了十几种语言,在全球发行。在心理学方面,苏珊·福沃德最擅长的就是剖析人物心理。在本书中,作者列举了很多现实生活中的案例,来向你演示,想要把自己从一段执迷的感情中解救出来,需要使用哪些科学的技巧和方法。
介绍完这本书的基本情况和作者概况,下面我会从三个方面来为你讲述书中的重点内容:第一,如何识别自己是否处在执迷的感情状态?第二,这种执迷的感情状态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根源在哪里?第三,如何科学地走出这种状态?
我们现在讲讲如何识别自己是否已经处在执迷的感情状态中?想要识别自己是否已经处在执迷的感情状态中,首先要了解,执迷的人在一段感情里,通常会有哪些表现?在本书中,作者提到了三类执迷于感情的代表性人物。
第一类代表性人物:总是把对方幻想成自己的理想恋人。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恋爱初期,其表现形式为:你觉得对方非常完美,无可挑剔。我们来看一个例子,一位女士和一位男士才认识不到两周的时间,这位女士就把对方当成了她想要共度一生的人。她认为,这位男士对她特别好,不仅会给她准备烛光晚餐,还会帮她修车,甚至做家务。两周的时间根本不足以了解一个人,但这位女士却轻易地给对方下了“定终生”的判断。其实在这段感情中,这位女士爱上的并不是她面前这个真实的人,而是她自己对理想恋人的幻想。很多人在恋爱初期都会有把对方理想化的倾向,把另一半幻想成自己理想中的恋人。产生这种幻想的原因是,恋人们在刚开始一段感情的时候,都会极力表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尽量使自己表现得性感、风趣、有同情心。说得好听点儿,他们想先用自己好的品质去吸引对方;但说得难听点儿,其实在一开始,我们都是在“装”,在扮演自己本来就不是的那种人。
第二类代表性人物:思想极端,得不到要毁灭。这种情况通常会出现在自己被对方拒绝的时候。还记得刚刚我们举的那个例子吗?两个人相识的时间还不到两周,女方就把男方当成了自己要定终身的恋人。后来通过进一步的相处,这位女士才发现,原来对方一直都是个花花公子,私生活很不检点。但即使是这样,她还是极力想挽救这段不堪的感情,直到她亲眼看到对方已经和别的女人同居的时候,她终于忍不住了,她告诉作者,她要放火烧了对方家里的房子。希望的破灭是暴力行为的催化剂。强势的人在得不到一段感情时,会产生报复心理,我过得不好,你也别想好过。而懦弱的人,则通常会采取自残的方式,来唤起对方的罪恶感。但使用暴力永远都无法成功挽回一段恋情,你没办法让一个不爱你的人爱上你,就像你永远都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一样。
第三类代表性人物:明知道前面是火坑,还要故意往里跳。我们把这种人称为感情中的“救世主”。这类人母爱泛滥,性格软弱。总觉得只要自己多付出一点,就能帮助恋人度过难关。他们享受那种被对方需要的感觉。如果你想知道自己是不是已经成为了感情中的“救世主”,你只需要问自己这样几个问题:第一,你是不是经常向家人撒谎,来掩盖另一半的恶行?第二,你是不是经常需要帮助另一半来摆脱财务困境?第三,你是不是经常试图帮助对方找工作?第四,当你没能力帮对方解决问题的时候,你会有深深的内疚感?如果你确实有过以上几种行为,那么,你可能已经成为了感情中的“救世主”了。
这就是今天给你讲的第一个内容:关于如何识别自己是否已经处在执迷的感情状态中。作者列举了三类执迷于感情的代表性人物。第一类:总是把对方幻想成自己的理想恋人。你觉得对方非常完美,无可挑剔。第二类:思想极端,得不到要毁灭。当自己被对方拒绝的时候,会产生报复心理,或者采取自残的方式,来唤起对方的罪恶感。第三类:明知道前面是火坑,还要故意往里跳,也就是感情中的“救世主”。
那么这种执迷的感情状态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我们刚刚说了,恋爱中的人智商几乎为零。所以在感情上遇到困难的时候,大多数人都不会主动去思考,你为什么会处于失控的状态?为什么一旦被对方拒绝或者抛弃,你就会非常痛苦?在这本书中,作者利用实际案例证实,其实这与童年的经历有很大关系。
人从一生下来就是一种感情动物。小的时候,你的基本需求是由父母满足的,当你饥饿和寒冷的时候,父母会给予你安全感,你对父母的依赖性也会逐日增加,但父母的爱却是唯一一种以分离为终极目标的爱,他们最终的目的是要把你培养成一个独立自主的人。所以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会慢慢放手,要求你去独立完成某些事。而在这时候,你通常会感觉自己是被父母抛弃了。所以长大之后,你就会急切的想要找回曾经父母般的温暖。到最后,把自己的恋人当成了象征式的父母。
你可能会觉得有点荒唐,你怎么会把恋人当成自己的父母呢?在本书中,作者通过解读大量的心理治疗案例,证实了不幸的童年常常是产生执迷行为的根源。前面我们举过一个例子,一位女士只和对方相处了两周的时间就把对方想成了自己的理想恋人。后来,当她发现对方其实是个花花公子的时候,她打算用暴力手段来挽回这段感情。作者了解到,这位女士的感情经历其实和她小时候被父亲抛弃的经历极为相像:她的父亲是突然离开她的,她的恋人也是;她的父亲是因为看上了别的女人,所以才抛弃了她们母女。她的恋人也找了别的女人,才抛弃了她;她的父亲偶尔会给她和妈妈打电话,而这位女士的恋人也会偶尔回来找她。
所以,在这段感情中,这位女士童年的遭遇被再次唤醒,她又一次感受到了被自己亲生父亲拒绝时的绝望。童年的时候,她被父亲拒绝,只能被动接受,但是现在她长大了,她不会再被动地接受拒绝了,她会选择主动出击,采取各种手段去追回对方。如果你曾经也被自己的恋人拒绝过,那么你可以回想一下,对方拒绝你的时候,你内心的感受是否和童年某个时期的感受有所相似?比如父母对弟弟妹妹的关爱多过对你的关爱,让你缺乏安全感;父母的争吵和离异会让你觉得自己被抛弃了。
这就是今天给你讲的第二个内容:作者认为,造成执迷的感情的根源往往是童年时期的阴影。在童年时期,不管是父母的躲避、责骂还是感情上的虐待,都会让执迷者的心灵产生强烈的被抛弃感。于是长大后,执迷者就把另一半当成了象征式的父母。在童年遭受拒绝越多的人,成年后对感情的执迷也就越强烈。
最后来看看如何科学地走出这种执迷的感情状态?作者说,任何不正确的行为都可以通过练习被纠正。想要成功的走出执迷的感情状态,需要从三个方面下手。
第一个方面,在做出改变之前,必须明白,你最重要的任务是改变自己,而不是改变别人。你的目的并不是要让你的恋人回头,而是要让自己回头。很多人总是想通过改变,把自己打造得更有魅力,然后再把对方追回来。这是一种错误的想法,想要走出执迷,第一步就是要把感情的生死大权从恋人手中夺回来,把关注点从对方的身上转移回自己身上。
第二个方面,积极主动地改变自己的行为,打破执迷系统,从执迷状态中走出来。在这里,作者提供了一个记录日志的方法,记录的内容有三点,想法、感受和行为。这是因为,处于执迷状态中的人往往很难控制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所以想要走出来,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把想法、感受和行为区分开,打破执迷系统,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让行为脱离想法和感受的干扰。先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再通过行为的改变来带动想法和感受的转变。
我们先来解释一下,在一段执迷的感情中,想法、感受和行为分别都代表什么。比如说,一个女孩子刚刚被男朋友甩了,她正坐在办公室里郁郁寡欢,突然间,电话响了,她觉得是男朋友打来的,所以立刻跑去接了电话,但当她发现打电话的人不是男朋友之后,她对电话里的人发了一通无名火。以这个事件为例,我们来区分想法、感受和行为。电话铃响后,这个女孩子的想法是:电话可能是男朋友打来的;她当时的感受是:希望、紧张和兴奋;当她发现打电话的人并不是男朋友之后,她做出了“发火 ”的行为。由此可以看出,当一个人处于执迷的状态中时,想法和感受对其行为的影响非常大。在这个女孩子的事例中,“电话可能是男朋友打来”的想法会创造她“希望、紧张和兴奋”的感受,从而导致“发火”这个行为。
那么,为了区分开想法、感受和行为,在记录日志的时候,你具体需要记录哪些内容呢?可以参考以下6个问题。第一,是什么引起这种想法的?第二,你想到了什么?第三,你有什么感受?第四,你想做什么?第五,你做了什么?第六,结果怎么样?
比如说,在这个女孩子的事件中她就可以这样记录:第一,是什么引起这种想法的?电话铃响了。第二,我想到了什么?可能是男朋友打来的。第三,我当时有什么感受?希望、紧张和兴奋。第四,我想做什么?接电话。第五,我做了什么?接了电话。第六,结果怎么样?电话不是男朋友打来的,所以我把打电话的人骂了一顿。
第三个方面,当你学会记录日志,并且能清楚区分想法、感受和行为之后,就可以开始着手改变了。在本书中,作者提到一个观点:改变,从行为入手最有效。原因是,在想法、感受和行为这三个因素中,只有行为这个因素是外在的,是最容易被辨认和控制的一个。我们来举个例子,你可以试想一下,是强制自己不能给对方打电话容易,还是强制自己不能思念对方容易?显然是前者。
当我们可以把行为和想法、感受区隔开来,就可以更容易地实施改变。那么,用什么样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改变行为呢?作者提到了四个关键技巧。
技巧一:给你的行为贴上标签。比如,当你想给对方打电话的时候,可以在电话上贴一个“不许联系对方”的标签,告诉自己,给对方打电话这种行为是不对的。这比单纯的在脑子里想“我不能给他打电话”要有效的多。对潜意识的大量研究表明,形象的符号比语言更有约束力。
技巧二:重新找回自己的兴趣。当一个人处在执迷的感情状态中时,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拒绝一切社交,只想和恋人待在一起。所以,如果你真的想改变自己,就请重新去参加那些你谈恋爱之前就经常参加的活动。试着找回除了这段感情之外能带给你快乐的回忆。
技巧三:避开执迷行为的引爆器。不要再去看浪漫的电影,不要再听伤感的情歌,扔掉你们两个人的合照,扔掉他送给你的礼物,扔掉你为了取悦对方所买的任何东西。尽一切可能把对方从你的生活中移除。
技巧四:给自己一个时间限定。你可以告诉自己,每天只有在某个特定时间段才可以想对方。一旦到了截止时间,就大声喊出来,把你的这种想法赶跑。
这就是今天给你讲的第三个内容:如何走出执迷的感情状态。首先,是概念方面的转变。你必须明白,你的目的并不是要让你的恋人回头,而是要让自己回头。其次,记录日志。记录的内容有三点,想法、感受和行为。通过记录日志可以有效地区分自己的想法、感受和行为,然后再控制自己的行为,让行为脱离想法和感受的干扰,从而打破执迷系统。最后,改变行为,作者提到四个技巧:给你的行为贴上标签;重新找回自己的兴趣;避开执迷行为的引爆器;给自己一个时间限定。
到这里,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就为你介绍得差不多了,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强迫的爱》这本书告诉我们,如何识别自己是否处在执迷的感情状态中,造成执迷的原因以及如何科学地走出这种状态。
我们讲了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三类执迷于感情的代表性人物:总是把对方幻想成自己的理想恋人;思想极端,得不到要毁灭的人以及感情中的“救世主”角色。
第二个部分,造成执迷的感情的根源往往来自于童年时期的阴影。父母的躲避、责骂、拒绝和感情上的虐待,往往会让执迷者的心灵产生强烈的被抛弃感。这就容易让执迷者把另一半当成象征式的父母并产生执迷状态。
第三个部分,我们讲了走出执迷的三个步骤:第一步,矫正自己的想法,改变自己,而不是改变他人;第二步,记录日志,打破自己的执迷系统。需要记录的内容有三点,想法、感受和行为。通过记录把三者区别开来,再控制自己的行为,让行为脱离想法和感受的干扰。最后,关于如何改变行为,作者提到了四个技巧:第一,给你的行为贴上标签;第二,重新找回自己的兴趣;第三,避开执迷行为的引爆器;第四,给自己一个的时间限定,更有计划地走出不良状态。
撰稿:静静 脑图:摩西 转述:顾一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