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传》 苗炜工作室解读
《弗洛伊德传》| 苗炜工作室解读
关于作者
彼得·盖伊生于1923年,曾经任教于耶鲁大学,他治学严谨,著作等身,几乎每一本书都是大部头的作品,谈论的也都是大问题,比如《布尔乔亚经验》《现代主义》和《启蒙运动》。他读研究生的时候,就对弗洛伊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70年代在一家精神分析研究院工作,弗洛伊德成了他的工作核心。
关于本书
这本传记是将精神分析学派、个人传记和时代大背景融会在一起的大部头。作者最大的优势是拥有最新、最充分的资料,他说服弗洛伊德的后人提供了许多私人书信供他阅读,他动用的参考书目也是前所未有的,他努力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完整的弗洛伊德形象,也描述了精神分析学派的诞生与成长。
核心内容
自我本我超我、性本能、死亡本能、梦的解析、防御机制,这些名词都出自弗洛伊德的著作,已经成为我们谈论心理学及精神分析的重要概念。弗洛伊德的学说,解释了我们对自己的不接受,也显示了我们比自身希望的还要复杂。这本传记就是关于弗洛伊德的复杂的故事。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本期给你带来的是一本人物传记,书名是《弗洛伊德传》,作者是彼得·盖伊。
弗洛伊德我们都知道,是奥地利著名的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梦的解析》是他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关于弗洛伊德,我们一会详细介绍,现在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本书的作者。彼得·盖伊生于1923年,曾经任教于耶鲁大学,他治学严谨,著作等身,几乎每一本书都是大部头的作品,谈论的也都是大问题,比如《现代主义》和《启蒙运动》。他1970年代在一家精神分析研究院工作,弗洛伊德成了他的工作核心。这本传记也是他将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的个人传记和时代大背景融会在一起的大部头,翻译成中文是八百页厚的一本书。这本书1988年在美国出版,很快就获得了美国国家图书奖。相比于其他版本的弗洛伊德传记,盖伊最大的优势是拥有最新、最充分的资料。他说服弗洛伊德的后人,提供了许多私人书信供他阅读,他动用的参考书目也是前所未有的,他努力勾勒出了一个完整的弗洛伊德形象,也描述了精神分析学派的诞生与成长。
讲述弗洛伊德的故事,一般都会这样说——弗洛伊德是一个天才,没有他,人类对自己的认识不可能如此深入,20世纪人类思想的方方面面都受到弗洛伊德的影响,但是精神分析这一套根本就不是科学,弗洛伊德那一套早就过时了。这种说法对不对呢?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但还是简单了一点。我们今天说的这本《弗洛伊德传》,希望能提供一些更复杂的视角。
我们将分三个部分来讲。第一部分是弗洛伊德的前半生。他出生在一个犹太家庭,兄弟姐妹很多,他自己也生养了很多儿女,他的学说很大程度上都基于自我分析。第二部分讲一讲弗洛伊德的著作《梦的解析》和他的研究方法。他早期的著作基本上都是病例的分析报告,这种分析报告很像是真人真事的小说,精神分析从一开始就显得不那么科学,但它极具想象力。第三部分我们讲讲弗洛伊德的晚年和他的历史地位。弗洛伊德著述甚多,也不断地对自己的理论进行修正,他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我们的内心。在这个层面上,没有人比他的影响力更大。
我们先说第一部分,弗洛伊德的前半生。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年5月6日出生于奥匈帝国的一个小镇——弗莱堡城,他的父亲叫雅各布·弗洛伊德,是一位犹太羊毛商人,母亲叫阿玛利亚,是弗洛伊德父亲的第三任妻子,比雅各布整整小了20岁。这个家庭经济状况一般,一家人住在弗莱堡城一名铁匠家的楼上。雅各布与他第一位妻子生下的儿子就住在附近,这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和弗洛伊德的母亲年岁差不多,看起来也更般配一些;而弗洛伊德的一个侄子,居然比他还年长一岁。这在一个大家庭中并不是特别罕见的事,但这些童年的难题,都被弗洛伊德搁在心里,压抑多年。
到19世纪90年代末,他对自己进行精神分析,竟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他同父异母的哥哥,取代了他的父亲,成为母亲的伴侣;他的母亲怀孕了,生下来他的妹妹,这个小妹妹是他的对手;他的侄子比他还大一岁,是他最好的朋友也是他最大的敌人。弗洛伊德让数百万从未读过古希腊悲剧的人都知道了俄狄浦斯情结——杀父恋母,古希腊悲剧在他眼里成了一个完美的侦探故事,而精神分析法看上去就像是医生和病人两位侦探联手,解决无意识所犯下那些扑朔迷离的案件,所有的答案似乎都在童年和性经历中。
弗洛伊德3岁时,全家搬到莱比锡,4岁时搬到维也纳。弗洛伊德10岁时,已经有了5个妹妹和1个弟弟。弗洛伊德说他一直怀念着弗莱堡城的乡间景色,并不喜欢维也纳,但他一生中绝大多数时间都生活在维也纳上坡路19号的居所。他曾经希望能像达尔文那样,有一条船周游世界,这样才符合他对自己的定位,做一个面对自然的智识研究者,但是他没能周游世界,他面对的是深不可测的人类心理,他在自己家里做出了颠覆性的研究。虽然生活条件略为艰苦,但弗洛伊德凭借优异的学习成绩成为家中的重点关照对象,他拥有自己独立的房间,全家人会为给他创造安静的学习氛围。父母老师都对他寄予厚望,弗洛伊德进入大学,选择了医学专业。
1882年4月,弗洛伊德遇到了玛尔塔·贝内斯,他把这位姑娘称为“小公主”。经过弗洛伊德充满激情的追求后,两人最终订婚,但长达4年的订婚期间,弗洛伊德与未婚妻玛尔塔之间却是聚少离多,只能通过书信传情。在信中,弗洛伊德像一个大男孩一样向未婚妻讲述自己的工作、生活、未成熟的抱负和对她那浓烈的爱,同时,他也像精神分析师那样从字里行间觉察并分析未婚妻的生活状态。他在信中为自己抽雪茄辩解——如果一个人没办法亲吻,吸烟就变得不可缺少。别小看这句话,在4年的订婚期内,两人的亲密方式就是亲吻和拥抱。那时候弗洛伊德26岁,血气方刚,这种有点儿难熬的等待让弗洛伊德获得了什么呢?弗洛伊德日后提出,大多数心理疾病都来自性欲这个源头。这个理论框架就来自他性欲得不到满足的痛苦经验。也是在给未婚妻的信中,弗洛伊德说,饥饿与爱情就是真正的哲学。多年之后,他还经常用这句话来阐明自己的理论——饥饿就是本我的驱动力,是自我生存的能力;爱情就是性的驱动力,是物种延续的能力。可以说,在给未婚妻的情书中,弗洛伊德未来的一些想法已经开始闪光。
媳妇好找,丈母娘难搞,要让玛尔塔的母亲同意这门婚事,弗洛伊德必须能保证婚后二人能维持一定的生活水准。为了娶到媳妇,弗洛伊德放弃了实验室的研究工作,进入维也纳总医院当了一名医生,并努力在当时的医生阶层中向上攀登,以求获取更高的收入。由于当时维也纳的反犹情绪,弗洛伊德的道路并不顺利。他抓住一次机会,来到巴黎跟随当时的名医夏尔科学习。夏尔科对歇斯底里症有很深的研究,他在诊疗过程中会使用催眠,他还非常善于演讲,这几个特点后来都被弗洛伊德发扬光大。夏尔科医生引导弗洛伊德转向了心理学。1886年的春天,弗洛伊德从法国回到维也纳,辞去医生的职位。同年秋天,弗洛伊德对男性歇斯底里症的演说让他站到了整个维也纳医学界的对立面,自此,弗洛伊德开启了个人执业生涯。
弗洛伊德在1886年9月终于迎娶了玛尔塔·贝内斯,妻子在之后的9年中相继生下了他们的6个子女。弗洛伊德每天被婴儿的啼哭和奶瓶尿布的家常生活环绕,正是在这样的状况中,他构建出了精神分析最基本的信条。他在1900年出版了他第一本核心著作《梦的解析》,这本书在6年的时间里只卖出351本,但也给他带来了忠实的追随者。从1902年的秋天开始,弗洛伊德每个礼拜三在他的住所和一群医师以及感兴趣的听众讨论精神疾病的个案、精神分析理论以及对自我心理进行探索,这便是日后著名的“星期三心理学社”。
星期三心理学社起初只有5个人参加,之后逐渐扩大,但随着人数的增多,最初和谐的讨论变成了充满火药味的对话。因为在学社中讨论的话题大多与性相关,这往往会触及人类心灵最柔软的部分,这个部分一旦被刺激,就很容易产生愤怒情绪。最终,弗洛伊德被迫将星期三心理学社取消,重新改组为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而后,来自美国、英国、意大利的求学者加入,弗洛伊德的追随者增多了,精神分析学派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以上我们简单地讲述了弗洛伊德的前半生,从他出生、他的家庭,说到他是如何开始研究心理学,一直到组建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的经历。第二部分,我们来讲一讲弗洛伊德早期的研究。
弗洛伊德在1882年第一次接触到安娜·O 的案例,这个案例可以说是对精神分析的创立起到奠基作用。这位化名为安娜·O 的患者被认为患有当时称作歇斯底里症的疾病。她是弗洛伊德的好友布洛伊尔医生的一位患者。她表现出很多奇异的症状,比如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但却找不到有任何身体上的疾病。而布洛伊尔发现,当安娜·O 在讲出自己的故事并让情绪得以宣泄后,她的症状会暂时消失。布洛伊尔将这种治疗方法命名为“清理烟囱”或“谈话治疗”。布洛伊尔把安娜·O 的治疗经过告知了弗洛伊德,引起了弗洛伊德极大的兴趣。
对这个案例,弗洛伊德提出了他自己的理解:歇斯底里的病因是创伤性的经历及不愉快的记忆导致的。这种记忆是一种活跃在潜意识中的力量,人们出于对自己的保护,将这种力量压抑在潜意识中,但这并不会使这股力量消失,这股力量为了寻求出路,导致了患者以歇斯底里症的方式表现出来。在这一理解的基础上,弗洛伊德决定放弃使用催眠疗法,转而开始酝酿一种崭新的治疗技术:自由联想。这种技术就是让患者在心理咨询的环境下,不假思索地向咨询师报告头脑中的所思所想,借此来帮助患者重新经历创伤事件、疏解情绪,达到治疗目的。我们可以说,这是种很特别的聊天技术。
随着在更多病人身上使用这种全新的治疗技术,弗洛伊德渐渐发现,很多患者都在自由联想中汇报了自己童年曾遭受过性的创伤。据此,弗洛伊德提出了“诱惑理论”。这一理论认为,歇斯底里的发作是由于幼年期遭受过性创伤所致。弗洛伊德针对这个理论发表了一次演讲,却遭受到医学界的许多批评。随着临床工作的积累,弗洛伊德自己也逐渐放弃了诱惑理论,但他依旧采用自我分析的方式,试图通过分析自己的经验和记忆,从中找到人类心理活动的规则。
从19世纪90年代末开始,弗洛伊德对自己片段的记忆、试图掩盖的欲望和情感进行检视和审查,主要使用的技术就是他自己发展出来的自由联想,而主要依靠的素材就是他的梦。然而,自我分析的过程是艰难的,没有标准可依,没有前人引领,更无法获得周围人的帮助。弗洛伊德拥有的,是一位朋友的支持,这位朋友也是个医生,名叫弗里斯。他和弗洛伊德的通信无所不谈,从他们的通信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取得进步时的兴奋,还是停滞不前时的沮丧,弗洛伊德都会向弗里斯倾诉,而弗里斯则扮演着弗洛伊德最好的读者与评论者。
弗洛伊德在写给弗里斯的信中第一次提到了俄狄浦斯情结,他说,他发现自己“爱上我的母亲并且妒忌父亲的现象。我现在认为它是童年早期的普遍现象”。这个推论,就相当于依据自己的肠胃状况来讲解全人类的消化道。谁会相信小男孩渴望毁灭自己的父亲,希望和母亲性交?只有色情文学对这样的推论感兴趣,但对真实的人类生命来说,这个说法完全无法适用。就算适用,你又如何去确定或衡量?所以,弗洛伊德的理论在当时看起来就非常怪异,他的妻子玛尔塔甚至认为,丈夫的所谓精神分析就是一种色情文学。
随着弗洛伊德自我分析的深入,他渐渐认识到自己对弗里斯有过多的依赖,他希望能从弗里斯的影响中挣脱出来。1900年8月,两人最后一次会面在严重的口角中结束,他们的友谊也就此终结。这一年,弗洛伊德出版了他的《梦的解析》。在这本书中,弗洛伊德通过大量的范例详细地讲述了如何对梦进行分析。弗洛伊德把梦里的每个元素独立开来,并以这些元素为起点做自由联想,他用这样的方式对自己和病人的一千多个梦做过解析后,呈现出一个普遍的原则——“梦是对欲望的满足”。“梦是一种对被压抑、被禁止的欲望进行过伪装后的满足。”简单地说,梦是做梦者潜意识中的欲望,经过某种内在检查机制处理之后进入意识的内容。通过对梦境的分析,我们就可以看到梦境中希望得到满足的驱力是什么,以及拒绝满足驱力且与之对抗的防御机制是什么。
这里提到了两个精神分析中的概念:驱力和防御机制。弗洛伊德将驱力称为力比多,这是德文的音译,也可以被称为性驱力。这里的性泛指一切身体器官的快感,因此性驱力是驱使人进行一切活动的力量,是人类心中最原始的能量。而防御机制则是指,自我将可怕的东西控制于意识之外以减少或避免焦虑的方式。弗洛伊德提到,人们最常使用的一种防御机制是压抑,也就是人们把道德规范所不能接受的欲望压抑到潜意识中,不去体验它们的存在。
《梦的解析》一书出版之后,社会上对此书的评论让弗洛伊德感到心灰意冷,欧洲人所信奉的道德标准让人们并不愿意接受这种说法,精神科医生也不认同弗洛伊德的理论。但讽刺的是,他们的这种抗拒心理,恰恰证明了弗洛伊德提出的防御机制在发挥作用。然而,众多的批评声还是让弗洛伊德陷入了抑郁之中。面对自己的著作被诋毁或是被忽视,弗洛伊德感到特别孤独,他变得非常沮丧。他在1901年放下了手中的一切工作,在弟弟的陪同下来到罗马。这次罗马之行让弗洛伊德对生活有了全新的感受,让他获得了面对社会的一种新态度。
《梦的解析》有科学依据吗?很抱歉,没有什么东西能比其他人的梦境更加乏味无聊。如果你想要把约会的对象闷得翻白眼,就告诉她你昨天晚上的梦吧。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梦充满了关于真实自己关键信息的拼图块,但是任何一个能严肃思考的人,都不会太多愁善感地对待自己的梦。然而,弗洛伊德执迷于挖掘那些生命中最为隐秘也是最具有想象力的创伤,这一点非常吸引人。20世纪初期,精神分析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到弗洛伊德门下求学的人也是络绎不绝,精神分析度过了由弗洛伊德独自发展的幼年期,开始进入蓬勃发展的青春期。但正如我们每个人的青春期都充满了躁动和叛逆一样,精神分析的青春期也过得并不平稳。随着精神分析的发展壮大,这门学科已经不再是弗洛伊德一个人的学说和理论了,各种教育背景的人都参与了进来,而这也引发了不同的思想,每个人都对精神分析有着自己的理解。弗洛伊德最早的两位追随者阿德勒和史德克跟他先后决裂,而弗洛伊德寄予厚望并钦定为自己继承人的荣格,也跟他分道扬镳。
就在精神分析蓬勃发展之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战争给弗洛伊德一家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作为战败国的奥匈帝国遭受着严重的经济打击和社会动荡,也使得弗洛伊德一家人身陷水深火热之中,饥饿与寒冷摧残着这位60岁的学者,幸而有亲戚、追随者和仰慕者的援助,弗洛伊德一家才能平安地度过这个艰难时期。战争让弗洛伊德更加深入地思考着他一直以来都在关注的主题:死亡。他发展出了与性驱力相对应的另一种力量——攻击驱力,以此来解释人类某些黑暗的、具有破坏性的行为。攻击驱力不只表现在残暴的杀戮中,在日常生活中也表现在玩笑式的谩骂、挖苦讽刺或是体育运动中的对抗等。弗洛伊德认为,攻击驱力与性驱力是此消彼长的二元对立关系,他们共同构成了人类生存的能量之源。我们更熟悉的说法是死亡本能与性本能。
刚才我们主要讲到了弗洛伊德早期的研究,也就是他人生的中年阶段。根据自己对歇斯底里症状的研究,他提出了诱惑理论,认为歇斯底里的发作是由于幼年期遭受过性创伤所致。但是这个理论招致了医学界的批评。后来,他通过自我分析和对梦境的研究,发表了核心著作《梦的解析》,而精神分析这一学科也终于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
下面我们进入第三部分,弗洛伊德的晚年。
1923年,弗洛伊德出版了他的另一部重要著作《自我与本我》。这本书重点讲述了弗洛伊德对自己所创建的精神分析理论的修正,并提出了人格结构理论。这个理论认为,人格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本我、自我和超我,其中,本我代表人们最原始的欲望和需求,并希望获得即刻的满足;而超我则代表了人们理想中的自我、道德规范或一个人的良心,它严苛地监视着一个人的行为是否符合这些标准;最后,自我的作用是协调本我、超我和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力图在符合超我和环境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满足本我的需求,上述三种力量的相互作用很大一部分是在潜意识中进行的。人格结构理论的出现,标志着精神分析理论的成熟。这一理论一直延续到了今天,在当代的心理咨询中,产生于精神分析的心理动力学流派仍在沿用人格结构理论。
就在弗洛伊德提出人格结构理论的同一年,他被诊断出口腔癌,并接受了两次大手术,术后弗洛伊德一直佩戴着人造上颚假体来分隔鼻腔和口腔,帮助他说话和吞咽。但由于当年的医疗技术不够发达,制作出的上颚假体十分巨大,为了防止癌症的复发,他还要经常接受一些小手术来切除口腔中新生的肿瘤,这一切都让弗洛伊德剧痛难忍,手术也让他的右耳失去了听力。
1929年,弗洛伊德完成了《文明及其缺憾》。这是一本简洁有力的政治精神分析,是弗洛伊德更大的思想构架中的一部分。简而言之,他认为,文明压抑了人的性本能和死亡本能。1930年,弗洛伊德的母亲以95岁高龄去世了,弗洛伊德对母亲的去世表达了两种感觉,一是母亲经历了如此漫长的人生,她现在终于解脱了;二是弗洛伊德自己也松了一口气,因为母亲很害怕弗洛伊德比她先死。弗洛伊德感到他现在可以迎接死亡的到来了。在生命的最后10年中,弗洛伊德经历了一连串丧失亲友的打击,而他自己也忍受着癌症的折磨。
1938年,在希特勒的恐怖统治下,奥地利被纳粹德国占领,对犹太人的迫害也降临到弗洛伊德一家人的身上,他们的财产全数充公,大儿子马丁和女儿安娜也被盖世太保传唤问话。对子女的担忧让弗洛伊德最终放弃了留在维也纳的想法,众多好友多方疏通关系,垫付赎金,弗洛伊德一家人在1938年5月到6月这一个月的时间里先后移民至英国。在英国,弗洛伊德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和周到的照顾,但这位83岁高龄的老人已经时日无多。1939年9月21日,弗洛伊德的私人医生遵守了和弗洛伊德的约定,为他注射了超剂量的吗啡,9月23日凌晨3点,弗洛伊德离开了人世。这是二战刚刚开始的第一个月。
弗洛伊德年幼的时候,有一次和父亲雅各布出门,迎面过来的一个人故意打掉了雅各布的帽子,而雅各布并没有和那个人发生冲突,只是默默地走过去捡起帽子,父亲的这种懦弱让弗洛伊德感到愤怒。从少年期开始,弗洛伊德便表现出性格的坚毅和体力的勇猛,在同学嘲笑他的犹太人身份时,弗洛伊德做出的回应是反抗。他自比汉尼拔,自比摩西,这都是身负重要使命、要面对强大敌人和艰难命运的英雄。由于犹太人身份,弗洛伊德年轻时被维也纳的医生圈子排斥,他也习惯性地站到大多数的对立面去。人们普遍不接受精神分析学说,也和弗洛伊德毫不讳言自己的犹太人身份有关。虽然我们不能说只有边缘的犹太人才能开创出新学说,但是弗洛伊德关注的大问题——生与死、性与死、过去与现在、疾病与健康,这一系列二分法显示的矛盾都有犹太思想的特色,他的作品为我们展示了生命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言自明的,就连生命中的事实也无法为自己发声。这一句概括也适用于20世纪那些重要的犹太作家,比如卡夫卡。
我们的整个人生都避免面对事实,不面对自己繁冗庞杂的真实过去,更不去面对自己真实的童年。弗洛伊德揭示了我们是怎样对自己一无所知的,他也许没有提供科学的解答,却制造了众多的问题。他指出,正是那些我们用来避免痛苦的事物带来了痛苦。如果你觉得,这样的总结让弗洛伊德听起来不像是个医生,倒更像是一个小说家、诗人和预言家的混合体,那可能因为他正是后者。后世的学者,如哈罗德·布鲁姆,正是通过文学这块透镜来理解弗洛依德的。他把弗洛依德和莎士比亚、华兹华斯相提并论,他说弗洛伊德是“他那个时代的蒙田,卓越的道德散文家”。从某种角度看,弗洛伊德的确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弗洛伊德和他的理论向来是关于语言的,是自述故事的语言,是现代人心灵和意识的新语言。我们需要倾听生命中的故事,需要用不同的方式来讲述。精神分析最初是作为医学治疗方式出现,但立即成为了讲述那些最基本矛盾的故事。
我们让自己无法理解自己,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核心的真相,那些可怖的欲望太过危险,让人无法承受。因为无论自己意识到与否,我们都在自我保护,对自己隐藏真相可以保护脆弱的个人意识。弗洛伊德质疑的,正是我们讲述自己和他人生命故事的老方式,他发明了一种独特的新的解读方式,对我们黑暗的内部空间进行了恐怖的理解,对人类的无意识做出了奇妙的解读。
精神分析首先不是言说疗法,而是言说探索——探索如何更诚实有效地言说那些我们觉得如此难以启口的恼人事物。这就是为什么弗洛伊德如此重视词汇、符号和叙事。也正因为如此,精神分析学的架构看起来更像神话而非科学。我们依靠扭曲的自我诠释来找寻自己在这个混乱世界的位置,而弗洛伊德的使命正是销毁那些我们用来构建自己历史,特别是孩提时代对自己的扭曲诠释。精神分析法既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科学,也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文学。科学必须符合实证,可测的条件,“什么东西会影响某人的精神状态”这种猜测并不是科学的解释。这样的猜测如何验证?不可能。但弗洛伊德的学说,解释了我们对自己的不接受,也显示了我们比自身希望的还要复杂。
到这里,弗洛伊德的故事给大家讲完了,希望你对弗洛伊德这位伟大的心理学家多了一些了解,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
首先,我们从弗洛伊德的早年生活开始说起。弗洛伊德出生在一个犹太人大家庭中,父母老师都对他寄予厚望,进入大学后,他选择了医学专业。在青年时代,弗洛伊德日后的许多想法就已开始萌芽。早期的他专注于歇斯底里症的研究,并因此站在了整个维也纳医学界的对立面,由此,他也开始了个人精神医师的执业生涯,组建了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随着追随者越来越多,精神分析学派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然后,我们谈到了弗洛伊德的中年阶段,也是他在学术研究上开花结果的重要时期。根据自己对歇斯底里症状的研究,他提出了诱惑理论,认为歇斯底里的发作是由于幼年期遭受过性创伤所致。后来,他通过自我分析和对梦境的研究,发表了核心著作《梦的解析》。书中他得出这样的结论,梦是对欲望的满足。他提出了精神分析中的两个概念:驱力和防御机制。此后,弗洛伊德的名字就跟性欲紧紧联系在一起。而精神分析这一学科也终于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
最后一个阶段,就是弗洛伊德的晚年。在这个阶段,他发表了另一部重要著作《自我与本我》,并提出了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以精神分析师的视角看待第一次世界大战,提出了与性驱力相对应的另一种力量——攻击驱力,以此来解释人类某些黑暗的、具有破坏性的行为。在他的作品《文明及其缺憾》中,弗洛伊德分析了性本能和死亡本能在文明社会中受到的压制,他用精神分析的方法分析了社会与政治,这说明他的思想架构扩大了。
弗洛伊德在一生中不断修正和完善他的理论,他所创立的精神分析理论,虽然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有很大的局限性,也不符合严格的现代科学理论标准,但经过不断的修正与发展,在心理治疗领域至今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弗洛伊德对心智的研究拓展了人们思考的边界,20世纪的多种思潮都免不了受到弗洛伊德的影响,他使得人们更深刻地探究自己内心的幽暗。
撰稿:苗炜工作室脑图:刘艳转述:杰克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