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幸福超越完美》 乐多解读

《幸福超越完美》| 乐多解读

关于作者

这本书的作者叫泰勒·本-沙哈尔,在拿到哈佛大学组织行为学博士学位之后便留校任教,他所开设的积极心理学和领袖心理学连续数年被评为“最受欢迎的课程”,他本人也被学生们誉为“最受欢迎的人生导师”。曾经出版过《幸福的方法》一书,长期占据《纽约时报》图书排行榜第一名。

关于本书

这本书运用积极心理学的重要原则,区分了完美主义和最优主义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有效地帮助我们认识到什么才是人生真实的幸福,同时提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来帮助完美主义者纠偏。

核心内容

完美主义的三个真实面目:一、恐惧失败,容易陷入焦虑旋涡;二、要么全有,要么全无,过于极端;三、只关注结果,忽视过程,容易设定不切实际的目标,无法享受当下的快乐。

如何跨越障碍拥有幸福人生:一、接受失败;二、悦纳情绪;三、心存感恩。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是《幸福超越完美》。这是一本用积极心理学提升幸福感的书,中文版有221页,我会用大约22分钟的时间为你讲述书中精髓:通过揭示完美主义的真面目,告诉你如何跨越心理障碍,获得幸福人生。

我们先来听一个故事,确切地说,这是一个完美主义者的人生故事。在以色列有这么一个年轻人,他很小就出名了,在他高中还没毕业时,就拿到了全国壁球冠军,但好运似乎并没有钟情他太久,这份胜利的喜悦仅仅持续了三个小时就消失了,因为他觉得在一个小国拿冠军没啥意思,要想拥有长久的幸福感,那得拿世界冠军!于是在高中毕业后,他一个人去了全世界壁球运动的中心——英国,并且仅仅用了六个月的时间,就成为了世界壁球冠军加希尔·汗的正式陪练。

再后来,年轻人打进了一个很重要的青年锦标赛决赛。比赛的前两局,他赢得非常轻松,可就在差两分就能拿冠军的时候,他的脚开始抽筋,并且一直抽到大腿,直到整个手臂。最终,年轻人输掉了这场比赛。之前他很少抽筋,很显然,是心理上的巨大压力造成了他身体上的异常。这个压力是什么呢?就是他内心对于失败的恐惧。这种恐惧太强烈,在他看来,打壁球只有两种结果,要么当冠军,要么就别打。他太渴望赢,太想品尝成为世界冠军的滋味,以至于他根本不允许自己失败。所以他一直以自虐的形式进行训练,却把自己搞得伤痕累累,不得不在21岁的黄金年龄就选择退役。

运动生涯难以继续,年轻人转头就申请去哈佛念计算机了。但球场上那种要么当冠军,要么不打球的心理又被他带到了课堂上,要么拿 A,要么干脆别学。这种害怕失败的恐惧感,又让他长时间处于焦虑状态。他非但无法感受到在名校学习的幸福,反而过得十分压抑。在大三那一年,他觉得不能再继续这样下去了,所以他转到了心理学系。这时候,他才慢慢发现,自己就是因为太过追求完美而失去了幸福感。说白了,这个年轻人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完美主义者。

现在,这个人已经不再年轻,但他一直在哈佛大学教授一门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名字就叫“幸福课”。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专业知识,帮助每个人获得真正的幸福。这个人就是泰勒·本-沙哈尔博士。那本曾排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单第一位的《幸福的方法》,就出自他笔下。我们每天听本书栏目就解读过这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这本《幸福超越完美》是他的又一力作。

我们刚才说的完美主义者,其实,它在心理学里是有专门定义的,这个概念是在1980年,由美国心理学家大卫·伯恩斯提出来的。所谓完美主义者,指的是一些拥有无法达成的非理性目标的人群。所谓的非理性目标,说白了就是超出了他们能力范围的目标,完美主义者会不断强迫自己去完成不可能实现的目标,用成就来衡量自己的价值。那么,在这种执念下,完美主义者自然就活得很累,而且很难快乐,因为他们总是觉得自己有没完成的事。

所以在这期要讲的这本书里,泰勒博士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叫“最优主义者”,这是跟完美主义者截然不同的一类人,他们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最优主义者能够接受现实,而完美主义者拒绝接受现实。最优主义者追求的是人生中最有可能的、最好的生命状态,而不是强迫自己完成那些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让他们比完美主义者更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说白了,这就是一个转变生活观念的问题。

但是,想要让完美主义者扭转观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要让他们看清完美主义的真实面孔,也就是三个阻碍幸福的障碍。在这本书里,泰勒博士就揭示了完美主义的三个真实面孔,并且提出了拥有幸福人生的办法就是要做到:一、接受失败,二、悦纳情绪,三、心存感恩。这期音频,我们就为你详细讲讲这几个内容。

我们先来说说完美主义的第一个真面目,那就是恐惧失败。

对失败的恐惧,可以说是完美主义最核心的问题。面对一件事情,完美主义者最关心的是怎么才能避免跌倒和犯错误,这就导致他们总想让现实符合自己的预期,但失败是不可避免的,所以他们会认为这种努力就是徒劳的。这时完美主义者们就会因为害怕,避开挑战,远离一切可能存在失败风险的事情。这样的话,他们就会陷入一个怪圈儿:因为害怕失败,不敢面对,所以就更加容易失败。就算是硬着头皮去做,一旦真的失败了,他们就会彻底崩溃。

最可怕的是,许多完美主义者对孩子也抱有超高的期望值,他们不光害怕自己失败,也不允许自己的孩子失败。为了让孩子达到自己的预期,他们会过度介入孩子的生活。比如每时每刻都在身边观察他们,用各种建议对孩子进行狂轰滥炸,孩子的每一个行动都会被评价,孩子的大事小情都要告诉他们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这样培养出的孩子会是什么样?只有一个结果,那就是,孩子们只学到了一个经验:世界上只存在一种正确的做事方法,要想成功,就只能走这一条路,并且不能出现任何偏差。这就把孩子又变成一个完美主义者,让孩子们失去创造力,变得畏首畏尾。你可能经常听说,谁家的二胎比老大聪明机灵,其实并不一定是两个孩子在智商上存在明显差异,恰恰是父母对二胎的关注和约束比一胎要少,这正好给了他们更广阔的成长空间,让他们有机会体会失败的滋味,不再一味追求完美,也就少了很多成长焦虑。

如果完美主义者做了领导,会是什么样呢?作者曾经研究过一家企业,在跟他们的 CEO 长达45分钟的访谈里,作者从头到尾听到的都是,CEO 在找各种理由解释为什么公司会出错。从监管人员到客户,甚至到政府部门,都被他数落了一通,却一个字都没提他自己的过失。看到了吧,一个完美主义的领导者因为害怕失败,都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失误,那么员工就会模仿领导的做法,也会竭尽全力去避免失败,慢慢停止创造,一家企业就会逐渐失去活力。

这就是作者为我们揭示的完美主义的第一个真面目:恐惧失败。这会导致人们陷入焦虑的旋涡。失败虽然令人沮丧,但比起失败带给你的直接伤害,逃避失败对你的长期幸福感具有更大破坏性。完美主义者会陷入一个怪圈儿:因为害怕失败,不敢面对,所以就更加容易失败。一旦真的失败了,他们就会彻底崩溃。

因为害怕失败,所以完美主义者往往具有一种极端的看法,接下来我们就看看完美主义的第二个真面目:过于极端。

刚才我们提到了作者的经历,到了英国之后,他心里只有两条路:要么像冠军一样训练,要么根本就别训练。这其实就是“要么全有,要么全无”的极端思维。完美主义者的世界就是这么简单:事情只分对与错、好与坏,结果只有成功或失败。他们眼中没有过渡环节,没有偏差,也没有任何复杂的特殊情况。他们是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对于作者来说,曾经作为运动员的自己,全部的自我价值都维系在赢得每一场比赛上,要么成为冠军,要么就是个彻底的失败者。这种想法导致他从来没有真正享受过任何一场比赛带来的乐趣,也就很难从中获得幸福感。

这甚至会影响他们的身体健康,比如,完美主义者很容易患上饮食失调症,就是因为在他们的极端思维模式里,认为自己的身材只有肥胖和消瘦两种可能,没有一个健康的中间地带。当完美主义者减肥时,他们通常会采取一个极端的节食计划,然后严格执行。遗憾的是,总是有那么一瞬间让他们再也无法忍受美食的诱惑,可当他们尝了一小口冰淇淋之后,失败感就会扑面而来,然后他们就会惩罚自己——那就是干脆把一大盒冰淇淋都吃光,接着把眼前能看到的食物全部吃掉。因为在完美主义者的极端世界里,只有两个选项:要么按照计划严格节食,要么就干脆放弃。最可悲的是,就算吃掉了一大盒冰淇淋,他们也不会感到一丝快乐,因为减肥受阻让他们的失败感剧增。

这种极端思维还会影响两性关系。心理学家认为,完美主义是导致性功能障碍的主要心理因素之一。在完美主义者眼里,性要么是完美的水乳交融,要么就只是例行公事的灾难。“全有或全无”的极端思维模式会把一个细小的不足放大成一个巨大的问题,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伴侣,这种过分的吹毛求疵,都会减少对性爱的享受,久而久之就可能会对亲密关系造成严重的影响。

这就是完美主义的第二个真面目:要么全有,要么全无,过于极端。完美主义者眼中没有过渡环节,没有偏差,也没有任何复杂的特殊情况。这种思维模式会让人失去生活乐趣,患上饮食失调症,还会影响两性关系。因为害怕失败,加上自己的极端看法,所以完美主义者总是会提出过高的目标,接着我们就看看完美主义的第三个真面目:只关注结果,忽视过程,容易设定不切实际的目标。

对于完美主义者来说,实现目标是他们唯一关心的事情,而实现目标的过程在他们眼里毫无意义。什么路上的风景啊,遇到的人啊,都入不了完美主义者的法眼,他们的全部身心都集中在实现目标上。其实就算实现了目标,他们也不开心,因为他们深信,只有下一次晋升、下一个奖励才能让自己快乐幸福。打个比方,完美主义者就像一只陀螺,不停旋转,忙碌奔波,却永远找不到幸福的感觉。

有一部电影叫《人生遥控器》,就非常贴切地表现了这种状态。主人公迈克是一个极端的完美主义者。本来他的家庭非常让人羡慕——妻子美丽贤惠,孩子活泼可爱,自己事业有成,怎么看他都是一个人生赢家。但迈克总是没时间好好享受天伦之乐,在他看来,这些东西只是晋升路上的绊脚石,不值得浪费时间。有一天迈克得到了一个神秘的遥控器,这个遥控器可以控制自己的生活时间,这简直是完美的拯救者,他终于可以跳过那些琐事,直接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于是他迅速把自己遥控成了公司的高层,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可是并没有获得预期的幸福。因为,当他的事业按下快进键之后,他的生活也被快进了:妻子离开他与别人跑了,父亲去世前他没有在一边照顾,儿子结婚他也没有在场,所有的事情他都没有参与,直到这时他才悔不当初。好在编剧为迈克提供了第二次选择的机会,这次他没有被完美主义束缚,不再只关注目标,而是享受生活,最终成为了一个更能感受幸福的人。

当然这是电影,现实世界里的完美主义者们可没有迈克这样的机会能重来一次,他们很可能会因为只关注终极目标,而错过生命里真正重要的事情,甚至失去生命。牛津大学有一位明星学者,叫阿拉斯戴尔·克莱尔,他受到无数人的推崇,得了许多奖,出版过自己的小说和诗集,而且还发行了两张唱片。他还自编自导了一部关于中国的记录片《龙的心》,这部片子为他获得了艾美奖。在外人眼里,这样的人生已经足够完美了。但克莱尔在他48岁时,刚刚完成这部片子没多久,就扑向一列疾驰的火车,选择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他的一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惨剧呢?克莱尔的妻子说,克莱尔不管得了多大的奖,都没有一个使他满意,他每做成一件事就必须开始下一个目标,因为他只想要得到更多赞赏。

克莱尔从没有认为自己做得足够好。虽然他确实非常成功,但他却看不到自己的成就,反而在不断否定自己的成果。他经常用一些几乎不可能达到的标准来衡量自己。就算他真的实现了那些目标,他也会很快认为这些成就是没有价值的,然后否定自己,并且立即向下一个更不可能实现的梦想前进。仔细想想,我们身边似乎总有一些看起来什么都有,但却不幸福的人,其实就是因为他们连自己的成就都拒绝了。克莱尔就是这样一位极端的完美主义者,这导致他觉得自己所有的成就看起来都不值一提,也使得他无法享受成功后的快乐。

这就是完美主义的第三个真面目:只关注结果,忽视过程,容易设定不切实际的目标,无法享受当下的快乐。极端的完美主义者甚至会因此失去宝贵的生命。

说了这么多,我们来总结一下,作者在书里揭示的完美主义的三个真面目:一是害怕失败,容易陷入焦虑旋涡。失败当然会令人沮丧,但比起失败带给我们的伤害,逃避失败对我们长期的成功和整体的幸福感具有更大的破坏性。二是要么全有,要么全无,过于极端。这种思维模式会让人失去生活乐趣,患上饮食失调症,还会影响两性关系。三是只关注结果,忽视过程,容易设定不切实际的目标,无法享受当下的快乐。极端的完美主义者甚至会因此失去宝贵的生命。

其实在我们了解完美主义的真面目之后,就已经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过分追求完美,才能让自己更有幸福感。用作者的观点来说,就是要学着做一个最优主义者。这种生活观念的转变并不像你想象得那么难,具体来说要做到:一、接受失败,二、悦纳情绪,三、心存感恩。下面我们就具体说说这几个方法。

一是接受失败。没有人喜欢失败,最优主义者也不例外。但他们不像完美主义者那样完全排斥失败,他们可以用更积极的态度看待失败,那就是注重从失败中学习。

其实想想看,历史上那些成功人士,大都经历过无数次失败。比如,发明大王爱迪生一辈子注册了一千多项专利,但很多人都嘲笑他失败的次数远多于成功的次数,可爱迪生总是回答:“我没有失败,我只是发现了一万种行不通的方法。”比如,迈克尔·乔丹,无疑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运动员,但在他的篮球生涯中,投篮不中的次数超过九千次,输掉的比赛超过三百场,有二十六次因为他在最后关键一球没有投中而输掉比赛。但乔丹却说,“我的一生中不断失败、失败、再失败,这就是我成功的原因。”

再看个经典案例,有一个男人,22岁那年他失业了。想在政坛试试运气,于是去竞选州立法委员,结果大败。27岁时患了焦虑症,精神崩溃。他用了七年时间重新站起来,34岁时去竞选众议院,很不幸,又失败了。五年以后,历史再度重演。但男人从没有因为失败而气馁,反倒越挫越勇,46岁再一次竞选参议员,很不幸,再次失败。也许你会说,这样的人有啥意思呢?这么多次失败也没让他得到教训吗?别急,两年以后,这个男人,当选为美国总统。他就是亚伯拉罕•林肯,

你看,这些杰出人物的人生经历如出一辙,甚至和普通人的奋斗之路没什么两样。大家都是一路从失败走向成功。可以说,失败是勇于冒险和乐于进步的表现,是我们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好,这就是跨越障碍,获得幸福感的第一个方法:接受失败,从失败中学习,努力争取最后的成功。我们接着来说说获得幸福感的第二个方法:悦纳情绪。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就是让人们在10秒钟里,不断告诉自己不要想象一只白熊的样子。你也可以试一下哈,几乎所有人都无法做到,因为越是抑制自己别去想白熊,白熊的样子越是在眼前晃。这是因为,当你试图主动压抑一个想法时,抵抗和阻止都会让这个想法变得更强烈。对于情绪也是同样的道理。很多人为了让自己显得更成熟、更受人喜欢,会刻意压抑自己的负面情绪,但这会适得其反。当你压抑焦虑、愤怒和嫉妒情绪时,它们只会更加强烈。最优主义者认为,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情绪也一样。悦纳情绪就是把情绪看成是人性的一部分,欢迎它、接纳它、经历它,只有这样,不良情绪才能真正减弱,直到消失。

说起悦纳情绪的高手,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应该算是一个,他因为领导反种族隔离运动,而被关进监狱,并且在狱中度过了27年。任何人面对这样的待遇都会愤愤不平,曼德拉也一样,他从来不隐瞒自己对于种族歧视的感受,甚至在接受奥普拉采访时也说:“每当我想起他们的种种恶行,我都会感到愤怒。”他并没有在镜头前假装对这些人怀有慈悲,因为他明白,只有真正接受自己的情绪,正视愤怒,才能战胜它。曼德拉先选择接纳自身的愤怒情绪,等心平气和之后,才能选择对他的敌人表现出宽容和仁慈。也正得益于此,他最终带领南非人民度过了艰难的革命年代。

这就是跨越障碍获得幸福感的第二个方法:悦纳情绪。坦然接受生命里出现的各种情绪,先与它们共处,才能让它们慢慢消失。接着我们看看跨越障碍获得幸福感的第三个方法:心存感恩。

在心理学家关于感恩的研究中,已经确立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当我们为生命中美好的事物而感激时,美好的事物就会增加,我们会得到更多;相反,当我们抱着理所当然的态度不知道感激的时候,那些美好的东西就会慢慢贬值。所以最优主义者会感激自己、感激别人甚至感激失败,因为失败为他们提供了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心理学家罗伯特·埃蒙斯做过一个实验,要求参与者每天写下至少五件他们认为值得感激的事情。作者说他自己从1999年9月19日开始做这个练习。每天晚上他都会问儿子今天有没有什么好玩的事情,他和太太也会经常分享对彼此的感激。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他发现,当感恩成为一种习惯,也就不再需要一个特殊事件来刺激自己的幸福感了。因为每天每时每刻,最优主义者都能敏锐地察觉到身边美好的事物。后来,作者在自己的课堂上布置了类似的练习,结果一个父亲十几年来第一次拥抱了自己的孩子;一位年老的教练重新焕发了生命的活力;一段沉寂多年的友谊再次被唤醒。可见感恩的力量是巨大的。

除了口头表达感恩以外,写信也是传达感恩之心的有效途径。你想啊,写信的过程首先可以增加写信人的幸福感,信的内容会让收信人感到自身的价值,最后,一封信可以让收信人反复阅读,不断回味这种体验,这样一来,一次单一的行为就拥有了持久的效果。比如说,一个老师可能会觉得自己日复一日的工作非常普通而且毫无激情,这时一封来自学生的感恩信可以让他受到极大鼓舞,让他意识到自己所做的工作多么与众不同,自己又是多么幸福。

这就是跨越障碍获得幸福感的第三个方法:心存感恩。感谢我们生命中所拥有的一切,放下那种理所当然的态度,这是我们获得更多成功的前提条件,也是获得幸福感的源泉。

关于这本书的内容就解读到这里,我们来回顾一下。

我们先了解了完美主义的真面目。一是恐惧失败,容易陷入焦虑旋涡。失败当然会令人沮丧,但比起失败带给我们的伤害,逃避失败对我们长期的成功和整体的幸福感具有更大的破坏性。二是要么全有,要么全无,过于极端。这种思维模式会让人失去生活乐趣,患上饮食失调症,还会影响两性关系。三是只关注结果,忽视过程,容易设定不切实际的目标,无法享受当下的快乐,极端的完美主义者甚至会因此失去宝贵的生命。

接着又学习了跨越障碍获得幸福的方法,简单说就是学着做一个最优主义者,具体来说有三个方法。第一,接受失败,从失败中学习,最终成功。第二,悦纳情绪。坦然接受生命里出现的各种情绪,先与它们共处,才能让它们消失。第三,心存感恩。感谢我们生命中所拥有的一切,放下那种理所当然的态度,这是我们获得更多成功的前提条件,也是获得幸福感的源泉。

总的来说,完美主义者的思维是极端的、逃避现实的,而最优主义者更善于变通和接受现实,这样才能悦纳不完美和失败,同时迎接成功并过上更幸福的生活。就像作者在扉页上说的那样,请停止追求完美,现在就开始过一个更幸福的人生吧!

撰稿:乐多 脑图:摩西 转述:杰克糖